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有人说,中国的古代史,只是一部无限轮回的原地踏步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只是封建皇帝们加强独裁统治的工具,它不仅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宽松进步,反而愈演愈烈,造成学术思想停滞,华夏文明裹足不前。这种观点,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占据着国人的视野,并被当成批判中国古代政治的金科玉律。精英们随口瞎说一番,然后再把这句话拿出来当成胡说八道的结语。华夏堂堂数千年的文明史就被这帮人污蔑成了粪土,尚且不及西方哲学家的一句鬼扯有意义。虽然这种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乃是官方有意为之,但假如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一旦再次形成气候,必将使悲剧于中国重演,使华夏文明彻底失去最后一次追赶西方的机会。因此,这种思想意识上的不正之风,必须得到深刻彻底的批驳!

一、中央集权是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自治权较少。我们许多人的错误就在于,把中央集权制跟独裁专制搞混淆了,认为这两种制度是一个东西。实际上,民主国家也有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也有实行邦联体制的。中央集权既非民主制度,也不是什么专制制度。他相对于联邦制和封建制,只是在处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时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二、中央集权的产生

准确的说,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非产生自秦朝。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郡县制就已经出现在战国七雄的领地之内了。郡县制的发明,堪称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巨大进步。他使得过去由于分封制度而结构不稳的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力,中央政令更容易贯彻,统一大国的建立成为可能!可以说,如果没有郡县制,我们华夏文化圈很可能会跟欧洲一样,遍布着诸多小国,并长期处于战乱状态。

郡县制之所以产生,跟诸侯国内部不断发生的叛乱和篡位阴谋有关。随着春秋时代分封制弊端的不断显露,尤其是三家分晋这一极具代表性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诸侯们开始寻求一种相比于分封制更安全更高效的政治制度,郡县制由此应运而生。在郡县制尚未普及的时代,君主们往往以封地作为赏赐士大夫阶层的主要手段。这种赏赐方式实际上类似于查理曼统治欧洲时所采取的分封制。士大夫们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征收赋税,甚至还能训练军队。再加上这些封地可以世袭子孙,就经常导致某些世家大族在国内的势力过分膨胀(少部分世家大族甚至在其他诸侯国也拥有不俗的影响力)。这不仅会威胁到君主的统治地位,还会危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分封制度不但在中国产生过恶劣影响,在西方也是一样。英法百年战争实质上就是分封制度惹起的祸端。但有趣的是,西方国家直到近代才解决分封制问题,现代的许多JY们却对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分封时代向往不已。甚至有言论认为,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搞分封制,没有世袭贵族!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世袭贵族这玩意,在华夏的历史上究竟都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三、世袭贵族,中央集权的死敌

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研究非常有趣。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深入研究制度的合理性和实际功用,却反而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空喊口号和阶级斗争上面。他们不断地朝老百姓灌输着这样一种思维——“中央集权制下的中国,皇帝和权贵们时刻防范着贫苦民众,想法设法阻断他们参政议政的途径”。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贵族跟中央集权制捆绑在了一起,仿佛他们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同心协力压迫着广大人民群众并防止他们造反。

这样的捆绑显然带有一厢情愿的意味。因为中央集权实际上并不喜欢世袭贵族,不仅不喜欢,他甚至是世袭贵族的死敌!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动乱你会发现,相比于被农民推翻的政权,被世袭贵族们篡位搅混的

朝代显然更多。秦代之后的汉代,其开国君主虽然出身卑微,但真正灭秦的大旗却是由六国的贵族们扛起来的。西汉被王氏大族所灭,东汉被地方军阀割据所灭,西晋被八王之乱搅混后由匈奴人乘虚灭亡,北周为杨坚篡位,隋朝被贵族军阀李唐取代,李唐为地方节度使所灭,后周为军阀赵匡胤所灭。可以说除了宋明两代,中国历史上其他的王朝几乎都是因世袭贵族而灭亡的(这跟宋明两代的中央集权制比较完善有关)。可以说把中央集权制跟世袭贵族绑在一起,绝对是件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四、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不是在一日之内建成的,他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化过程。这其中既有过向前发展的时代,也曾发生过暂时性的倒退。

秦代为了消灭地方贵族维护中央集权,在制度上进行了两个极为巨大的变革——军功授爵和废除分封。这两个制度都堪称为划时代的(欧洲人直到近代才真正实现)创造。军功授爵不仅提高了秦军将士的战斗意愿,还对世袭权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废除分封厉行郡县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胁,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不过,由于秦人的部分制度并不受六国人民的欢迎(上党郡宁可归赵也不愿归秦),再加上废除分封大大得罪了六国的贵族,导致其在整个中国的统治遭到了来自平民和贵族的共同抵制。最后,在六国贵族的领导下,秦帝国被推翻了。然而,废除分封制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汉王朝曾企图靠部分恢复分封制来防范权臣造反,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七国之乱使得中央再次认识到了地区自治的严重隐患,并开始着手限制削弱封王们的实力。可以说,如果要建立一个巩固统一的中国,就必须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

汉代的文武制度相比于秦代,虽已有所进步,但仍然问题多多。其中最要命的两个问题就是世家大族问题和地方军阀问题。确切的讲,这两个问题不仅仅是汉代自己的问题,而是从汉到唐千余年来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两大毒瘤。几乎每次世家大族的得势,都会导致篡位和动乱。而地方军阀在中央检查严厉的情况下还好,一旦中央监管力度稍有下降,则立刻割据称王不复听命于朝廷。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现象都是极具破坏力的政治灾难。他们所困扰的不单单是最高统治者,同时还危害着无数平民百姓的利益。世家大族在把持实权后往往难为善政,而地方军阀无休止的内战更是搅得民不聊生。这两种势力有时分别产生效应,有时则交织在一起,可以说中国古代大部分的社会动乱都是由此引发的。皇帝们为了处理这两个老大难问题,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思,直到另一种伟大制度的产生——科举选官制度。五、捣毁世家,寒士等堂

我们伟大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科举制度使得皇帝掌握了人事任免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

这句话实际上还是有两处问题,首先,科举制度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没有加强什么封建专制,恰恰相反它的产生严重打击了封建专制。其次,皇权无论再如何扩散,皇帝本人也不会决定国内所有官员的任免。因为皇帝只有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过问。隋文帝之所以要发明科举取官,说到底还是由于世家门阀由于能坐享其成,所以对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两晋南北朝时代,政治贵族像蛀虫一样侵蚀着国家政府健康的躯体。他们愚弱无能,除了极少数人外,大多数门阀子弟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严重影响着行政率。可就是这么一帮废物,却死死把持着国家命脉不放,长期独占人事任免权(由于这帮恶劣贵族的许多行径跟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封建贵族类似,中国一部分专家才会提出东晋封建论的说法)。

科举制度只是一种选官规范,具体执行跟皇帝基本无关。即便是真正由皇帝监考的殿试,因为皇帝为了收买人心,只要没有重大过错,也基本是全数放行。之所以说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封建专制,就是因为封建制下的政府,凡事都以家族血统为任官依据。而

科举制下的政府,选官则依据于考试成绩(再次向那些JY强调皇帝没有因此而掌握人事任免权)。这样一来,世袭家族的势力就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至于宋明之后,中国再没有产生出任何篡位谋国的权臣。世家大族现象,基本从中国绝灭。

科举制度首创于隋代,发展于唐代,鼎盛于宋明,衰落于元清。他的发展特点就是生员越来越多,中第者所能任职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明代,科举取士已经基本成为了中国选官的唯一标准。除了皇帝以外,中国再无其他政治贵族。宋明两朝,许许多多的朝廷重臣都来自于或贫苦或殷实的平民阶层,这一制度甚至堪称为能与选举制并立的东方式民主。而相比于跟宋明同时代的欧洲,世袭权贵们还在为自己的利益修改宪法,想尽手段阻挡平民参政。

六、以文制武,超前发展

无数图书报刊和宣传机器告诉我们,由于宋代是一个以文治武、重文轻武的时代,宋代的这种“坏”制度导致中国人产生了文弱的性格,因此宋代的文武制度是应该极力加以批判的。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自汉代以来,中国的地方行政长官就存在文武不分的问题。所谓文武不分,就是指官员既可以管理地区行政,又有权调度兵马,集文武之职于一身。这种制度在一开始很好的维护了西汉的中央集权(地方长官皆由中央直接派任并加以严格监管),但是到了东汉,尤其是到了东汉后期,其潜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军阀割据。从汉末开始,一直到五代,地方割据就像一只久久不肯散去的鬼影,时刻威胁着国家安全。可以说从汉到五代,这帮地方上拥兵自重的军阀就没消停过。最典型的就是唐中期的安禄山叛乱,其破坏力之强,足以把一个本来兴盛的国家直接拖入低谷。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放眼望去,只要是内部相对平稳安定的国家,其所使用的制度就必然是以文制武。宋代以文制武、文武分离,不仅杜绝了地方上出现军阀割据的可能,甚至还解决了军人干政这一世界性政治难题(西方也是到了近代才实现以文制武,非洲许多国家至今还处在军阀掌权的动乱之中)。准确的讲,宋人并没有重文轻武,因为宋代朝廷对军事建设从来是舍得掏腰包的。之所以没有汉唐的武功,乃是由于朝廷防备武官过甚造成的。晚唐和五代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灾难是我们这些未逢乱世的现代人所不能想象的,宋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地方百姓都不可能希望这种悲剧在中国重演。这就导致宋人对武官总有种神经兮兮的猜疑,害怕武官得势造反(对狄青和岳飞的迫害都可归于此类)。但实际上呢,宋代的文武制度其实已经很好的束缚住了军队,只要在制度范围之内合理的动用军队,武官根本不可能再像汉唐时代那样任意妄为了。只可惜矫枉过正,宋人的戒备心已经超过了所需要的范围,故而才会造成军事上积弱的怪现象(军官素质很高,军费投入巨大,武器装备精良,对外战争却常常吃亏)。相较之下,明代虽然在制度上跟宋代相似,但军队表现却优于宋代,原因就在于吸取了宋代的教训,控制军队的尺度拿捏比较得当。七、分割相权,势在必行

史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明太祖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使中国皇帝的独裁专制达到了顶峰。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们的历史学家似乎一直在向广大“无知臣民”暗示着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今天之所以不民主,那不是今人造成的,而是古人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从古至今中国都不曾民主过,所以我们也不搞民主,因为中国的“历史条件”不适合搞民主。这种狗屁不通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倒也真是迷倒了一大片“不明真相的群众”。的确,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原因是怕宰相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朱元璋本人也毫无疑问是一位大独裁者。但是明代真正意义上废除相权,也不过那二十几年罢了。在朱元璋之后,虽然宰相这个名头没有了,可是内阁大学士们却成了明代的新型宰相,并一直存续到明朝灭亡为止。这之中的缘由其实很好解释——皇帝只是普通人,不是劳模。

相权之所以存在,乃是皇帝精力上的有限性决定的。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部过问(毕竟像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是极少数),因此皇权必须要有相权的辅佐。但古代政府在很长时间里对相权的职能定位始终不能明确,因为从理论上讲,相权可以干预国内的一切事务;但从现实的角度讲,假如相权真的干预一切事务,那么他与皇权又有什么差异可言呢?一个可以过问全国任何事务的宰相,只不过是第二个皇帝罢了(所以说过大的相权根本谈不上什么限制皇权,更跟发扬民主无缘。司马昭算不算权相?他只是另一个皇帝罢了)。对比一下历朝历代的宰相制度,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权也逐渐朝着分割的方向不断演变。从过去的一个宰相,逐渐发展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左右宰相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宰相们的工作也逐渐被细分,并具体化。相权被分割,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宰相不再像汉代那样连自己的具体职务都分不清楚(陈平将宰相的职能用一种玄乎其玄的方式表述了一番,但实际上跟没解释差不多),而是变成了一种拥有较大自决权且不至于权势过重的政务处理单位。在明代,这种权责分明的体制发展到了顶峰。整个朝廷几乎可以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由于内阁制虽然存在首辅,但首辅仅仅是整个内阁的一个领班,在处理问题时同样需要得到其他阁臣的支持。

这样就使得大臣们在各自拥有一定决策权的情况下,却因为互相牵制而不至于威胁到皇帝本身。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皇帝在这一制度演变的过程中虽然是受益人,但却绝对没有加强独裁专制。相反,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通过放权的形式来提高皇权的安全系数,并降低自身越来越沉重的工作量(只给自己留下个审批工作,且有时候还交给太监帮忙,说白了就是偷懒)。

在这里要说一点题外话,明代的“君主立宪”并非君主被动立宪,而是主动放权。一旦出现了一个“勤劳”的君主,本来下放的权利必然会被收回(崇祯)。所以,明代的内阁制度,跟英国近代的君主立宪制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不过,这也正是促进明末“非君”思想产生的原因。黄宗羲、顾炎武等一干思想家正是在总结了明代历史后才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一个有能力的内阁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繁荣兴盛,那么我们还要皇帝做什么呢?明代中国,虽然最终并没有结束专制体制(同时期的欧洲也一样没有做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没有清代,中国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民丅主政治之路。

八、中国中央集权制相比于西方所存在的优点和缺陷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制度相比,既存在优点也存在不足。

优点在于: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倡有教无类,所以科举制可以说对社会上所有的阶层都敞开了大门。这一点越是到教育普及率较高的后期,越是明显突出。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宋明两代丅,文官当中出身自平民寒士的考生在数量上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不少人甚至登堂入阁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管理者(英国直到1832年才颁布《改革法案》,而实现普选却是在1928年)。由于机制公平,故而促进了考生们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宋明两朝,许多研究科学军事的人才都是官员)。

缺点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选官过程虽然公平公正,但升迁过程却缺乏由下而上的监督机制。相比于西方的民丅主制度,中国官员们的升迁因为不受民意决定,所以往往在办公中存在竭力维护中央意旨而忽略民意的现象。甚至有些官员虽然在地方深受民丅主拥戴,但接到的上级调令却是贬谪罢丅免(如海瑞)。这一点可谓是我们中国应该像西方学习的重点,因为只有当老百姓的意见可以左右官员们的升迁命运时,官员们才会有体察民情的充分动力存在。

九、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联邦制

当年辛亥革命,许多地方省份学着美国的样子,宣布独立。之后虽然推翻清政丅府又推翻了袁世凯,可是中国却并没有走上西方联邦制的道路。相反,不仅中央的总统们个个都是

“贿选”产生,连地方都被一帮军阀控制。国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内战,最后也还是被中央集权政丅府统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联邦体制在中国走不通。

我们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联邦大国,他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自愿加入联邦的,而且各省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美国近代只发生过一次内战,但内战之后经济上的裂痕就被迅速缝合了。反观中国,不仅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独立分子,连某些汉族人都认为自己的省份应该独立。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各个省份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甚至还有某些省份因为经济问题而互相存在仇恨。正所谓古有阎锡山乱架铁轨,今有某省份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具体表现为,你搞XX业赚了钱,好我也搞XX业。你XX业的产品进入我省后影响本地XX业产品的销量?我“贸易壁垒”阻拦你!美国的大企业在全国都有分店,不代表任何州,但我们国家的企业却总是具有鲜明的地方归属色彩。中国的省就像一个个独立王国,从前户籍制度严格的时候,出省就像出国一样吃力。

联邦制,是一种需要各组成部分拥有相当自觉性的国家组织形式。而且经济上的联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西方的联邦制大国(俄国情况特殊,不在讨论之列),从前几乎全是英属殖民地。换言之,其经济结构的形成与殖民地特殊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从古到今,每次都是武力统一,再加上北方时常遭受外来入侵者的统治,所以地区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断断续续时分时合。假如中国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力政丅府,你休想指望地方会像美国独立那样自发自觉地派代表开会,讨论和平统一全国。

十、清代不能看做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王朝

史学界有个明清不分家的习惯,还常常把清政府当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来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大约是为了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身上泼脏水——因为清代根本不能算作中国古代“典型”的中央集权制王朝。

从宋代开始,宗室干政的现象就日渐稀少。到了明代,宗室集团彻底成为了土财主,永远丧失了干预朝政的能力。譬如嘉靖上台,完全是朝廷大臣的研究结果,其间宗室们甚至不能进行一下公平竞争。连宗室都疲软至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贵族政治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然而我们反观清代,宗室做官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家中枢机构塞满了皇亲国戚(咸丰的顾命八大臣没一个汉臣)。汉人们撑死也就只能做到地方大员,连像李鸿章这样能管管外交的都是绝无仅有。八旗贵族不仅受国家供养,而且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做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清代虽然也实行科举,但其本质上跟从前任何朝代的科举制度都不一样。清政府之所以继承科举,乃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汉人,他的神经中枢所实行的,仍然是封建世袭制度。贵族制度死灰复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里最显著的一条,就是八旗子弟三代不能战(实际上不仅仅是三代不能战,连治国都不能)——既然可以坐享其成,还战个什么劲儿?

满清的权贵们直到清朝灭亡才退出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们堪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坏的贵族集团。由于清代王室始终自喻为满洲贵族的权益代表,使得中国的****举步维艰。辛酉政变之所以成功,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直接原因就是这帮八旗子弟(虽然之后慈禧又搞了一次变法,但却没有动摇权贵们的根本利益,以致变法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因此,无论从中央集权的角度还是从民主进步的角度来看,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都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大倒退,实在称不上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王朝。

十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府压制民间自由思想?

中国一直存在一种匪夷所思的理论,认为中央集权政府为了统一思想的需要,往往会压迫民间各个学派,进而导致中国思想界发展停滞。这种观点的依据有两个,其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曾有过极大繁盛,而到了秦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发展就停滞不前了。其二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除儒家获得极大繁盛外,法家道家等学派都逐渐沉沦,甚

至于消失不见。

这种观点存在三大硬伤: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思想繁荣,不是由于诸侯不禁锢思想,而是由于诸侯对思想家有需求。确切的说这是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实行了千余年的诸侯分封制走到了尽头,各国都需要通过变革自己的制度来适应新形势。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可以说除了墨家外,大多数学派都是不反对中央集权,甚至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有人可能要说儒家也反对,可是不要忘了,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曾竭尽所能帮鲁公削弱三大贵族)。因此准确地讲,除了墨家以外,其他学派的衰落都跟中央集权制度无关(墨家其实也有提倡中央集权的主张,只不过主张和平统一)。

这里说句题外话,都说墨家的灭亡,亡于其“选天子”的主张,对此在下有不同看法。“选天子”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制度,考虑到其可操作性,墨家当时宣传的很可能是“有限式选举”。即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譬如君主的子孙中,或者贵族子弟中),择优录取。毕竟全民选举在那个时代,即使单就技术性来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个人猜测,这个主张很可能是受到当时部分君主认可的(如果诸侯反对,墨家是没有机会成为显学的)。墨家真正要命的乃是他的“兼爱”和“非攻”,因为这两个主张实际上就是反对

当时的兼并战争。我们且不论兼并战争的对与错,单就那些发动战争的诸侯来讲,他们就肯定非常讨厌墨家。从关于墨家的记载消失于秦王朝这一点来看,墨家最终很可能灭

亡于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墨家子弟都身体力行地帮人守城)。

第二,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把除儒学外的其他学派都强制性消灭,而只是把国家选吏的标准定在儒学上。换言之,民间信儒学还是信黄老,政府并不干涉(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一直都没有消失过,只是影响缩水了)。这种习惯可以说从汉代一直持续到明代,其间中国出现过佛教、太平道、明教、回教、基督教等数不清的宗教组织。但政府的管理原则一向都是:只要你不造反,我就任凭你宣传。

【管理-制度】专题一_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形成原因: 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发展过程: 形成:战国。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西汉。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在

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 完善:隋唐。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 加强:北宋。①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局面。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③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④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发展: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强化:明清。明朝:①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②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③设锦衣卫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保卫皇权。④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清朝: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③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造成社会恐怖。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以此导入新课。 【强烈建议本课与第四课合并讲授,并且重组教材内容,按照通史顺序穿插“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子目,以形成整体印象】 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续上节)回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1.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独尊、大权总揽、皇位世袭、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 构成:(略)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吏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3.郡县制 实行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国家分裂;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构成:(略) 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 ①“中外朝”制度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规章制度之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摘要: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具有等级性、 象征性和政治性三个特点,这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 礼的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中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礼制的繁复程度 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之深巨,它与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结构结合 之紧密,都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由之可以透视中国传统文明的 其他特点。 关键词:礼仪制度;专制政治;宗法社会 礼仪活动,无非由行礼者、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和举 行礼仪的场所等几个要素组成。从这些要素中可归纳出中国古代礼 仪制度的一些特征,进而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部分特征。 一、“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等级性 中国历来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贵族之间则有公、卿、大夫、士的等级。 社会的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命”的等级来安排。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 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天子“九命”,享受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 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侯伯 一级则是“七命”,这些器用都按照七的数量来安排。其它以此类推,大夫一级“五命”,士“三命”。庶人无“命”,没有政治特权,也没有 享受教育的权利。 除此之外,礼制的等级性还表现在礼仪活动的细节上。清代礼 学家凌廷堪将上古礼制的仪式总结出200多条礼例,第一条便是“凡 迎宾,主人敌者,于大门外;主人尊者,于大门内”。二人相见,尊 卑贵贱不同,其出迎的方式便不相同,其它礼仪的差别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在居丧礼仪上,丧主一般专注于悲伤之情,不会迎送吊客,但当本国君主使人来吊、裢、赠时,则要迎送至外门外,郑玄谓之“唯君命出,以明大夫以下,时来吊禭,不出也”。不仅如此,他人 来吊、禭、赗时,一般“拜而不踊”,当君主使人来吊、禭、赗时, 则要“拜稽颡成踊”。丧礼有时还因为君主的来临而中断某些细节, 例如“凡君临大敛,则主人拜稽颡成踊”。郑玄早就指出,丧服制度“隆杀”差别的实质,就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之有别”。历 代礼制在细节上或有变化,但其总的原则并无大异,即使异族入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李萌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 问题的设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六大世界古文明地区之一.为什么唯独中国是世界历史上从未中断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可否借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演变的研究? 最终方案: 借助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演变来研究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从未中断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 准备工作: 馆藏文献查询; 发现问题: 中国古代朝代的起至时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内容存在争议 改进: 起至时间选择正统的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博采众长 结论: 1、基本内容: ⑴皇帝制;⑵中央行使制度;⑶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2、发展演变: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及发展与消亡 摘要: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其中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奇葩。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君主集权、巩固、发展、封建制度确立 1.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长的一个高峰期、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家开始有了专制主义的趋势。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中央集权措施的国家。这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的初步实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得知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规定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地位的神圣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③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这样的制度,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所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框架图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合理成份,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总结,为当今干部管理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因为这些丰富的官吏管理制度, 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和对于今天我们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近现代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治国首先治吏,"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这是历史上诸多政治家的共识.封建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如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所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古代政治机制中,实现"人治"的核心是"吏治".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中国的官吏管理制度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漫长的政治实践及对前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及统治的稳定,必须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吏队伍.于是,聪明的古人们想出了许多有效地管理人事的制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他们认为进行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荀子更是强调国家的管理或其他包括经济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实质上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管理,贤人和用人是管理的首要条件,离开了人的选用和培养,一切管理,尤其是统治好一个国家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举贤才”以及“人才”的培养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想帮助君主建立和巩固天下,就要为其推荐身边的贤能之士。 毫无疑问,贤才的标准,古今已有了很大区别,但“举贤才”的方法、举措及尚贤的思想,仍有现代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些世界性的危机,而人才危机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我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国度,几经盛衰,如今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靠什么:当然是人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最迫切的,是人才。因此,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各种人才,只有各尽其用,才能使现代事业顺利开展,才能使中国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者。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有: 一、推进官吏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几个阶段,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就举例科举制度来说,科举制虽有本身的缺陷,而且在后期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但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其积极作用是深远的。它打破了原来世家大族操纵仕途的局面,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它使大批中下层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的特点是“怀牒自进”,不需荐举,直接报名,它所体现的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层层挑选、择优录取的原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追求的吗?西方国家借鉴并发展了中国科举制的这些进步因素,建立了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中国是公认的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创始国,有些学者还把科举制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不充分说明了科举选官具有先进性和广范影响吗? 二、健全官吏考核、回避制度。为了选贤用能,赏善罚恶,奖勤惩懒,防止官吏徇私枉法,从而改善吏治,稳固江山社稷,各朝代不断完善官吏考核制度、回避制度。中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不断走向成熟化、制度化。 为了避免官员的徇私,自东汉后实行回避制度。东汉实行“三互法”,基本精神是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汉代还规定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唐代不仅规定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王国时代夏朝出现了王权商朝(内外服制度、神权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家国一体) 思想上法家思想(君主专制的理论准备)儒家思想(帝国时代的正统思想)外儒内法 过渡时代东周(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制度上郡县制 各国变法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成为统治阶级,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那么帝国时代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确立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趋向绝对君主专制) 帝国时代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强化中央集权) 官僚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1

政制(Ⅰ)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强化中央集权) A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并推广至全国 郡国并行制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附依之法解决了诸侯问题(郡县制)东汉末年,地主豪强势力发展,割据地方B 汉朝 刺史制度(东汉州郡县三级)州牧(军政大权) C 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 D 大分裂时代 E 隋唐郡县制州郡县(唐玄宗后期为了解决边疆问题,设立节度使)藩镇(军权、财权、民政)割据 F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延续 地方行政权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 G 两宋分权地方财政权设立转运使中央集权程度太高,导致积贫积弱,无力抵御外族入侵 地方司法权文官任职,死刑报请中央 地方军权削弱节度使权力,强干弱枝 H I 明朝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封制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J 清朝沿袭明制,督抚分权;三藩之乱(帝国时代最后一次地方势力反叛中央) 2

政制(Ⅱ)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趋向绝对君主专制) 君主丞相制秦朝皇帝制度确立;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制度注:秦始皇没有设立太尉 两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内朝逐渐取代外朝尚书令逐渐取代丞相 大分裂时期尚书台改成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君主群相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负责执行按照权力的运行程序来分权,通过分相权来集皇权;主观上加强皇权客观上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 两宋按照权力职能来分割权力,加强专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 行政权:设立副相(参知政事)来制约宰相权力 军政权:设立枢密院来掌握调兵职权,由“三衙”来掌握统兵职权,统调分离 财政权:设立三司,来掌握财政权,称“计相” 元朝废除三省制,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掌握最高行政权,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绝对君主制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备顾问和协理奏章,但没有决策权明成祖设立内阁 清朝沿袭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时期废除)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标志着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程度达到顶峰 3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新)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明确方向】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4.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自主预习知识准备】——对照课本及考试说明解读进行填空 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灭亡时间_______________ 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A、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王将一定的和人民,分别授予 B、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a.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诸侯有为天子、、 以及义务 b.权利:诸侯可以在封疆内进行。 C.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服从周王命令,但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一定的独立性。 (3)作用 加强了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开发了,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般的政治格局。 (4)瓦解 A原因: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表现:在实力增强之后,各诸侯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争霸局面。王室土地被吞并,逐步失去分封大权。 宗法制 (1)与分封制关系:西周王族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 (2)含义及目的:用规定宗族内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稳定。 (3)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制 (4)内容:嫡长子大宗、小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作用:形成了森严的,保证了贵族在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的稳定与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经典例题】 1.(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柳宗元的文章《封建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 [论文作者:李攀][免费论文源自:现代企业2011年8期] 在我们往往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回顾历史,总能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和答案。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本文简要的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发展自己的质量管理道路。 我们中华民族追求高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自古就有。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朴素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意识,当时石器不仅按照不同的功能、用途进行制作,而且对于石器所用的石料进行筛选选择,对加工出来的石器产品还要进行简单的质量检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创造着高质量的产品,特别是青铜器的出现。其首先应用于兵器方面,世人熟知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宝剑之一,经历了千年历史依然锋利如昔,可见我国古代的青铜制作质量的水平。 《礼记》记载了周朝对食品交易的规定,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质量的记录:“五谷不分,果实未熟,不粥于市。”其内容是,在五谷与于水果不成熟的时候是不允许贩卖的。 《考工记》,作为一部官书,是周王朝关于各种器具制作标准及工艺规程的具体规定,其中也有数条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残劣次品不得流入市面的规定。《考工记》开头就写到“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所谓“审曲面埶”,就是对当时手工业产品作类型和规定的设计。“以饬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 从上述有关周朝的管理来看,西周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是相当重视的,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质量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代兴建的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中仅存于世的。度量衡的统一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这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对产品质量所做的积极努力。“书同文,车同轨”致使中国文字不断层,铁路现今依然继承古法。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标准化大师”实属当之无愧。 先秦《礼记》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其内容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察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首先提出用“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的构想,是春秋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率先在秦本土实行了: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的制度。同时,还将各郡(省)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统一进行年审。凡不符合标准,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能“功致”。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主要是兵器、车辆等。由于兵器的质量是决定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因此质量管理就更加详细严格。如对弓箭,就分三类,并选择材料,以柏最好,对弓体本身的弹射力(几石)、射出距离、速度、对箭上的羽毛及其位置亦有具体规定。这些都是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得来的。秦朝能统一六国,这与其相对完备的军械质量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初学记》卷二七引《范子计然》曰“肃细文出齐,上价万二千,中价万,下价五千也。资料记载表明汉代各地所出产品均存在上、中、下三等价格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应当也是按照质量的优劣粗细而定,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或者特例,而是非常普遍的了。王莽时,第一次明确了三等价格制度,《汉书食货志》载“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价,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 唐代三贾均市进一步典制化。唐朝由市令掌管物价,实行三贾均市。“贾”指价格,“市”

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篇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一、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

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 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 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夏商——唐朝) 1、夏、商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以族为单位的土地公有制,农业生产往往采取集体劳作的方式进行。 2、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有“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但是,实际上却是和分封制度相适应的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当时的土地制度划分为井田,井田以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主要特征。 井田制:是和分封制度相适应的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当时的土地制度划分为井田,井田以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主要特征。各级贵族主要剥削民众的劳役地租。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全部上交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交换份地,随着份地的变动迁居,村社劳动者对私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及战国初年,井田制的破坏使农民对自耕份地的占有关系加强,出现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贵族阶级的进一步分化,也使一部分贵族下降为自耕农。战国初期之后,军功贵族通过赐予和买卖取得土地(如商鞅变法内容奖励军功);同时,商人、货币持有人也通过买卖去的土地,他们和军功贵族一起成为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4、秦朝: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食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5、汉朝封建土地制度:汉朝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直接由国家政权掌握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叫做公田。 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的森林、荒地,河流;二是皇帝的林园;三是分散在各地没收的富人、豪强、商贾的土地。 公田的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的职官管理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的职官管理制度 篇一: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 来源:光明日报20xx.02.28学术专稿:西安理工大学法律系张晓玲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阐述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都说明官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古代的考课制度,又称为考绩、考功,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对职官的考课制度始创于西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官考课制度。《周礼》提到的“六计”,对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袭承继,成为我国古代判断和考察官吏的一般标准。《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是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的好评);二曰廉能(是指能较好地贯彻落实各项

政令);三曰廉敬(是指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四曰廉正(是指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五曰廉法(是指明法懂法,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六曰廉辩(是指遇事头脑清晰,不疑惑)。”“廉善”、“廉敬”、“廉正”是针对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辩”则是针对能力的考察。而《周礼》“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故六项标准前均冠以“廉”,而又以“廉善”为首。《周礼》“六廉”标准的部分内容在实行世卿世禄制的-1- 西周春秋就已出现。西周时就以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为沉痛教训,特别强调官吏的道德品行,考核实行三年大比制度。 秦朝崇尚法治,在国家治理上强调“垂法而治”。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国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其中确定“五善”与“五失”的考课标准,“五善”即“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可见当时十分重视对官吏宽厚仁爱、亲民行善的道德品行的考察。汉承秦制,虽有发展仍一脉相承,考察官吏亦不出品行、能力两方面。汉代官吏选拔与考课不分,考选合一,许多选拔官吏的标准亦即考核晋升官吏的标准。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由此可见,德被置于选官考察的首位。 唐代的考课已经制度化、法律化,其官吏系统考评体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①绘制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 ②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通过具体史实讲述,增强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①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 ②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③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学策略: 理解名词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其特点一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用两则材料说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在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各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秦商鞅变法最有成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秦王赢政时终于灭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展示秦兵马俑)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先自学,思考几个问题再授课 v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v2)秦始皇设三公九卿的目的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