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度科技成果汇编(162项)

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度科技成果汇编(162项)

安徽農業大學

科技成果汇编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处

二○一○年六月

前言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建校历史,以农林学科为优势、以生

命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文、法、医、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安徽省属重点高校之一。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670人,正高职称134余人,副高职称333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多名,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5490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1600多人。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8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2位国家产业创新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00余项,近三年科技经费逾亿元。“十五”以来,学校主持并获省级以上奖励60多项,其中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近200项。

学校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科教兴国”、“人才

强国”战略,致力于科技扶贫、服务三农的宏伟事业,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富民、兴校、育人之路,为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通过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校县(市)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利用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技术密集的优势,转化了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了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我们热忱希望与社会各界本着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原则,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联系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处

联系人:沈周高赵冠艳张承祥

联系电话:0551-*******(Fax)、5786408 、5786606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76607453.html, E-mail:kjcszg@https://www.doczj.com/doc/b76607453.html,

目录

序号内容页码

第一部分新品种

1 小麦新品种(安农0305、皖麦48、33、41、49) 1

2 玉米新品种(安农甜糯1号,皖玉10、14、15号,皖甜2号) 2

3 果树新品种(黄桃、猕猴桃、石榴、李子) 3

4 蔬菜及经作新品种

(抗青枯病蕃茄新品种,甘蓝新品种,淀粉型甘薯、食用型甘薯)

5

5 茶树新品种(皖农111、农大早抗1号)7

6 禽类新品种(淮南麻黄鸡、皖江黄鸡、皖江麻鸡)7

7 昆虫新品种(蚕品种951×952、九州意蜂)8

第二部分主要技术与成果

一、种植类9

1 优质高产多抗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9

2 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种质改良和产业化技术10

3 天麻种麻非共生繁殖和移栽技术10

4 西洋参优质高产生态环境及配套技术11

5 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12

二、畜禽类12

1 牛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12

2 同步测定四种鸡疫病诊断试剂盒技术12

3 中原黄牛肉乳兼用型种群培育13

4 长吻鮠人工繁殖、网箱养殖技术13

5 蟩鱼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14

6 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14

7 优质安全鸡肉生产关键技术14

三、加工类15

1 共轭亚油酸营养保健乳开发技术15

2 葛根种植及深加工综合利用15

3 人工林杨树木材制造新型轻质绿色包装制品产业化16

4 抗黄曲霉天然香精油及其制剂产业化生产技术17

5 茶多糖等有效成分综合提取工艺17

6 冬虫夏草的人工生产技术17

7 思壮虫草菌丝体胶囊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生产技术18

8 超微茶酸奶加工技术18

9 天然茶色素制备及新产品开发19

10 茶油精制新工艺19

11 茶叶大容量贮藏技术20

12 营养即食面粉生产工艺及产业化20

13 速冻营养面芋加工技术及产业化20

四、果蔬园艺类21

1 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21

2 南方棚室栽培葡萄、油桃品种筛选与高效栽培技术21

3 怀远石榴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22

4 早熟大果形李新品种选育及丰产技术23

5 项目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工艺及应用23

6 主要放心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24

7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25

8 石榴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25

9 特色芽苗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26

10 现代设施园艺标准化栽培配套技术26

五、农业工程技术及机械类26

1 绿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成套设备产业化26

2 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27

3 淠史杭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28

4 设施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29

5 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技术29

6 SGT-180Z8A8型灭茬旋耕施肥播种机30

7 4C-120型系列采茶机30

8 茶叶机械系列设备设计与制造30

9 安徽单季稻水肥精确管理技术31

10 安徽省土壤养份和肥料信息专家系统31

11 服装生产线动态控制软件的开发32

六、农资、植保及其他32

1 主要水果害虫无敌消长规律及害虫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32

2 无公害蔬菜害虫治理措施研究与示范推广技术32

3 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33

4 蔬菜、茶叶、中药材和水果中重要农药残留量检测新技术34

5 新型缓释抗旱复合肥制造及其应用34

6 农业中硫及硫肥推广应用技术35

7 茶叶专用叶面肥—催芽素36

8 麻类非织造布在汽车顶棚材料上的应用36

9 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36

10 安徽主要旱粮作物抗旱品种筛选及节水技术37

11 小麦主要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和控灾技术37

12 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38

七、其它技术成果一览表38

第三部分近期主要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1 一种检测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性状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39

2 一种竹子种胚培养的消毒方法39

3 苎麻复配生物酶脱胶工艺方法39

4 茶树中二氢黄烷醇4-还原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的快速检测方法39

5 茶皂素杀线虫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40

6 一种大豆11S球蛋白含量的检测方法40

7 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绿化基质40

8 茶树儿茶素组织细胞化学定位方法40

9 一种彩色缓释抗旱复混肥及其制造方法41

10 一种大豆11S球蛋白分离提取方法41

11 取代脲类农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的制备方法41

12 茶树含不同儿茶素含量及组分的细胞系筛选方法41

13 一种植物源药渣机制炭及其加工方法42

14 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诊断片及其制备方法42

15 利用反式白藜芦醇苷水解制备反式白藜芦醇的方法42

16 用RNA干涉提高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42

17 鲜茶叶对辊滚铡、切段机43

18 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秸秆粉碎机43

19 利用泰国家蚕抗病基因选育抗病毒病家蚕品种的方法43

20 一种猪粪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方法44

21 可回用聚酯纤维汽车内饰材料的功能整理工艺方法44

22 可变雾滴直径农业喷雾机喷雾装置44

23 茶鲜叶原料质量的评价方法44

24 用RNA干涉降低杨树木质素含量的方法45

25 一种石榴细胞培养法制备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45

26 一种由西洋参果实发酵培养制备皂甙类化合物的方法45

27 玉米ae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获得方法和应用45

28 近红外技术快速检测茶叶品质的方法46

29 一种提高油茶种子萌发率及成活率的方法46

30 一种提高油茶座果率的方法46

31 一种用硒膜修饰电极测定铜离子的方法46

32 一种三价铁含量的电化学测定方法47

33 扁形茶压制式连续成型干燥机47

34 智能化微波连续干燥机47

35 鲜茶叶对辊滚铡、切段机47

36 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秸秆粉碎机48

37 多孔式土壤原位溶液提取器48

38 泥鳅高密度育苗暨成鳅养殖新型生态池48

39 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48

40 对击喷水鮰鱼卵孵化槽49

41 智能化微波连续干燥机及其控制方法49

42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提纯工艺方法49

43 多功能土块处理机49

44 面条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及装置50

45 白僵菌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50

46 杨氏弹性模量测定的尺镜组装置50

47 热压滚轮式网袋育苗基质灌装机51

48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臭氧保鲜系统51

49 中国被毛孢浓缩型口服液52

50 高效低污染可变径农业喷雾机械研究与应用52

51 茉莉花茶的加工方法53

52 天然高香液体茶的加工方法53

53 简便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方法53

54 转基因改良禾谷类作物籽粒淀粉品质的方法54

55 一种生态抗旱保水复合肥及其制造方法54

56 一种含多种病毒抗原表位的禽多价核酸疫苗制备方法54

57 玉米对生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54

58 对生玉米稳定自交系的创建与选育方法55

59 PCR扩增引物,及试剂盒和在哺乳动物性别鉴别上的应用55

60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提纯工艺方法55

61 白僵菌油剂及生产工艺方法55

62 油菜种子抗旱包衣丸粒及其丸粒化制备工艺56

63 一种抗灰霉病的生物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56

64 一种微生物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56

65 一种转Bt基因作物抗性的快速检测方法56

66 快速检测转Bt基因作物抗性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56

67 一种松褐天牛引诱剂及其应用57

68 茶干的制备工艺57

69 膜技术分离纯化葛根素的方法57

70 药用地鳖虫无基质饲养方法57

71 一种用鸡MHC恒定链基因片段引导的核酸疫苗制备方法58

72 槭树提取物及在制备自由基清除剂或抗氧化剂中的应用58

73 中国被毛孢浓缩型口服液58

74 用竹笋制备过氧化物酶的方法59

75 采用纯菌组合工业化强制通气快速生产红茶菌的工艺方法59

76 从红茶菌中分离纯化酿酒酵母菌的方法59

77 红茶菌中木醋酸菌的分离纯化方法59

78 大白菜几丁质酶CHB4基因及其克隆方法60

79 一种制备和纯化猪瘟病毒E蛋白多表位抗原的方法60

80 利用凝集素筛选与非豆科植物具有特异亲和性的功能菌的方法60

81 一种植物乳杆菌发酵制备富含共轭亚油酸青贮饲料的方法60

82 面条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及装置61

83 一种宣纸燎草浆的制备方法61

84 玫瑰鲜切花增香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增香剂的使用方法61

85 同步检测鸡四种病毒试剂盒的制备方法61

86 天然高香速溶、液体茶的制备方法62

87 应用K3Fe(CN)6氧化制备茶色素的方法62

88 瞬时转速测量/记录装置62

89 自动加压茶叶揉捻机62

90 高平稳低噪音茶叶滚筒杀青机63

91 一种可调节种肥分层厚度的肥料正下位深施复合型开沟器63

92 无需调零的液压式材料试验机63

93 应用在拉伸试验中的断试件夹具63

94 设有防尘除尘装置的茶叶滚筒炒干机63

95 改进的茶叶自动链板式烘干机64

96 一种具有分体式组合秧箱的插秧机64

97 简易式育秧机64

第四部分主要科技服务

1 安徽农业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65

2 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65

3 新农村建设建筑规划65

4 地形图测量66

5 合肥(国家)林业辐照中心66

6 安徽农业大学蜂业研究所66

7 可提供的其它技术服务:67

第一部分:新品种

1、小麦新品种(安农0305、皖麦48、33、41、49)

小麦新品种——安农0305

小麦新品种“安农0305”于1995年配置杂交组合矮早781/皖宿8802,杂交后代采用衍生系统法处理,2001年稳定成系,2007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2003~2004年安徽省小麦新品种春水组预试,平均亩产565.55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8.26%,达极显著水平。2004~2005年安徽省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406.0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4.4%,达极显著水平,居供试品种第6位。2005~2006年平均亩产472.2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1.7%。两年平均亩产439.1公斤。2005~2006年安徽省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3.4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3.1%,居供试品种第1位。2005~2006年安徽省春水组生产试验,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该品种容重810g/L,籽粒蛋白质含量12.55%(干基),湿面筋含量24.8%(14%湿基),沉降值16.2ml,粉质仪测定的面团吸水率52.4%,稳定时间1.9分钟,拉伸仪最大抗延阻力145E.U,拉伸面积34.2㎝2。基本符合GB/17320-1998弱筋小麦标准。

春性,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叶片宽厚,株型略松散,旗叶挺举。长势较壮,分蘖力一般,成穗率较高,抗寒力和抗倒伏能力一般。穗近长方形,长芒,护颖白色,无茸毛,卵形,肩斜,嘴锐,脊明显。穗长7~9厘米,每穗结实小穗18~20个,小穗着生密度中等,每亩穗数37-40万,穗粒数35-38,千粒重40g左右。籽粒白色,卵圆形,粉质到半角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为Null、14+15、5+10。中感条锈病和纹枯病,慢叶锈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

适用推广区域:安徽沿淮地区,淮北晚茬麦。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为了稳定饼干小麦品质,应调减基、追肥氮肥的比例,一般基肥占70%-80%,返青肥占20-30%,少施或不施拔节孕穗肥。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技术服务等。

优质白皮弱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8

“皖麦48”于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级审定,是科技部、农业部后补助奖励新品种,并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资助,其综合性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农业部和安徽省重点推广的优质高产弱筋小麦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CNA001418E)。

“皖麦48”的主要特性有四点:第一,产量高。在淮北片平均亩产达504.8公斤,在国家黄淮南片平均亩产可达476公斤,较一般小麦品种平均可增产9%左右;第二,抗性强。该品种抗高温,灌浆快,落黄好,耐旱性较强,产量和抗性都优于我省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第三,品质优。该品种白粒,粉质、面筋弱,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籽粒的蛋白质含量11.23%(干基)、湿面筋含量23.3%(14%水分基),面团的吸水率54%、形成时间1.4分钟、稳定时间0.9分钟、软化度142E.U,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弱筋小麦的标准,是我国自主选育的少数优良饼干专用小麦品种之一;第四,针对性强。“皖麦48”是专门针对沿淮及淮北地区的气候、土壤特性选育的,弱春性,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目前,该品种已建立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品种潜力的发挥奠定基础。

合作方式: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

强筋型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

皖麦33于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优质面包型小麦新品种,也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唯一通过审定的面包小麦品种。属春性,中熟,全生育期200-220天,平均亩产量316.5公斤。该品种蛋白质含量为14.5%-16.7%(干基),粉质仪面团稳定时间平均为12.0分钟,面团稳定时间平均为24.3分钟。面包体积825cm3,面包评分88分。该品种抗叶锈病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和纹枯病,抗倒伏能力较强,分蘖中等,但成穗率高、籽粒角质、白皮。适于沿淮地区或淮北地区晚茬麦(甘薯、棉花荐等)地块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技术服务等。

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41

皖麦41于200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皖品审00020292)。该品种半冬性,生长后期叶片和茎杆上附有腊粉,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千粒重一般在45-50克之间,容重在800克/升以上,籽粒外观好;一般亩穗数35-40万,穗粒数35-40粒,平均亩产为400-450公斤。该品种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较高,成熟期较早,中抗白粉病,耐纹枯病和赤霉病。该品种面团稳定时间6.0分钟,属中强筋小麦,适于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推广种植。由于其籽粒品质好,容重高,是安徽淮北地区的主要搭配品种。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合作开发。

中强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9

特征特性:皖麦49于200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春性,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熟期同“扬麦158”,一般亩穗数30-32万,每穗38-40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抗倒伏、叶锈,中抗赤霉病和白粉病。

品质水平:该品种容重780g/L,籽粒蛋白质含量14.21%(干基),湿面筋含量27.4%(14%水分基),面团吸水率60.6%,形成时间2.9分钟,稳定时间13.7分钟,软化度25E.U,评价值61,拉伸仪最大抗延阻力580E.U,延伸性19.1cm,面积142.9cm2,属中强筋小麦。

产量水平:通过多年在沿淮及江淮地区的推广种植,该品种平均产量保持在360-420公斤,相对于其它小麦品种可增产10%左右。

适宜地区和栽培技术:该品种适于沿淮及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是沿淮地区重要的白皮搭配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注意底肥、返青肥、拔节肥的施用量和中后期湿害控制和及时的病虫草害防治。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合作开发。

2、玉米新品种(皖玉10、14、15号)

皖玉系列鲜食玉米新品种是由安徽农业大学选育而成,2002年以来陆续通过省级品种委员会审定,相关技术研究获得2007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皖玉系列甜糯玉米新品种已经建立配套的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操作规程、鲜棒加工新工艺及玉米芯、秸秆等副产品以芯代木生产食用菌的关键技术。

皖玉系列主要包括安农甜糯1号和皖玉10号、皖玉14号、皖玉15号、皖甜2号,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及与其自然条件相似的区域推广种植,是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首选项目,

也是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其中:

“安农甜糯1号”属于甜糯型鲜食玉米新品种,穗长平均达20厘米,籽粒白色、饱满,又甜又糯,皮薄适口性好,还原糖含量为4.86%,可溶性糖含量为15.14%,粗蛋白12.25%。春夏秋均可播种。

“皖玉10号”具有早熟、多抗(抗旱、耐涝、抗大小斑病),适宜于鲜棒和笋加工。

“皖玉14号”具有早熟、多抗(抗倒、抗逆、抗大小斑病和玉米螟)、大粒型,适宜于冻粒和冻棒加工。

“皖玉15号”优质高产多抗型加强甜玉米组合,适宜于冻棒加工。

“皖甜2号”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强、鲜粒皮薄、口感和外观品质好等特点。籽粒乳黄色,果穗还原糖含量为8.16%,可溶性糖含量为16.81%,维生素C含量为13.83mg/100g。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皖玉系列甜糯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鲜穗900公斤,生育期短约80天左右,各类可溶性多糖、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含量丰富,可作为是一种优质的“水果玉米”和健康食品开发利用。目前,在安徽境内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元以上。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技术服务等。

3、果树新品种(黄桃、猕猴桃、石榴、李子)

黄桃罐藏专用型新品种——“皖83”

安徽省罐藏黄桃品种选育研究较少,难以满足生产实际需要。本项目通过对安徽省黄桃主产区品种资源进行调查整理,发掘优良变异,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鉴定营养系变异、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进行新品系多点区域试验。本项目历经10年试验研究,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经济性状优异的黄桃制罐专用型新品种。2008年8月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技术特点及指标

“皖83”植株生长势中庸,树姿半开张,萌芽率、成枝力较高。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花芽起始节位起始节位低,为第2节,复花芽多,花蔷薇型、粉红色,雌蕊比雄蕊略高。自花结实率高,丰产性强,自然授粉坐果率达56.41 %。3月中旬萌芽,4月初始花,花期3~5天,5月中下旬为新梢生长高峰,6月中下旬新梢开始停止生长,7月初果实开始采收,果实发育期为90 d左右,成熟期比对照品种“佛雷德里克”(Frederic,代号NJC83)提早10天,11月上旬开始落叶,全生育期230 d左右。

“皖83”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两半匀称,缝合线不明显,果形整齐美观,果皮金黄色,绒毛少,富有弹性,阳面着生红色条斑;果肉金黄、细嫩,果汁少,不溶质,光滑紧密,香味浓,味甜酸适中;黏核,核椭圆形,浅棕色,表面棱沟浅,缝合线及近核果肉无红色素,果肉厚3.5 cm左右,较韧。

平均单果重141.22 g;果实纵径6.46 cm,横径6.59 cm,侧径6.50 cm,果核纵径3.45 cm、横径1.79 cm、侧径2.78 cm;果实可溶性固形物8.92%,可溶性糖6.19 %,有机酸0.64 %,维生素C含量88.5 mg/kg,采收时果肉硬度7.67 kg/cm2。

果实加工后果肉金黄色、光泽好,色卡9级以上;质地细韧,风味甜酸,香气浓;原料利用率68.5~73.5 %,吨耗量1.02~1.07吨/吨。特别适宜加工罐头出口。

投资规模及效益分析

“皖83”果实较大,成熟早,缝合线及近核果肉无红色素。收购价较当地的主栽品种连黄、金童5号平均高0.6元/kg,每亩收入增加1000~1200元。该新品种的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联合开发。

中华猕猴桃优质高效新品种——“皖金”

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猕猴桃产业发展中,新西兰培育的猕猴桃品种“海沃德”主导了全世界猕猴桃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目前的生产实际中,“海沃德”品种在各地的表现不一致,存在进入结果期晚、不丰产、抗旱、抗寒性能较差、不抗溃疡病、果实耐贮藏性能不强等缺陷,大面积的“海沃德”品种急需更新换代。

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安徽是猕猴桃原产区之一,种质资源丰富。本项目突出资源优势,以优化猕猴桃品种结构为目标,以资源的发掘利用为核心,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品种资源的创新,借助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猕猴桃新品种——“皖金”。

本项目由安徽省2007年度重点科研计划(07020303049)资助,猕猴桃新品种“皖金”2008年通过安徽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技术特点及指标:

“皖金”果实卵圆形,表面较光滑,有短绒毛,果实纵经7.7 cm、横径5.4 cm,果肉黄色,平均单果重123.4 g,最大单果重256.0 g,可溶性固形物12.5%,总糖9.3%,可滴定酸0.78%,100 g果肉Vc含量73.9 mg,带皮果实硬度4.8 kg/cm2,常温下,可贮藏14 d,而海沃德只有13 d;0~5℃冰箱中可贮藏6个月,而同样条件下,海沃德只贮藏了4个月。

“皖金”萌芽期、展叶期、新梢开始生长期分别比皖翠提前2 d以上,比海沃德提前5 d 以上。开花比皖翠早2 d,比海沃德提前4 d,果实成熟在11月3日左右,比皖翠与海沃德晚10 d左右。

“皖金”萌芽率53%,成枝率45%,结果枝率54%,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短果枝、中果枝和长果枝分别占结果枝条总数的50%、19%、19%,12%为徒长性果枝,结果枝抽生于结果母枝的第2~5节上,坐果率高达78%,比海沃德高12%。

投资规模及效益分析:“皖金”猕猴桃嫁接苗定植后,第2年即开始结果,第3年可大量结果,4年生植株平均株产可达15 kg,盛果期平均单株产量30 kg,单位面积产量可达33350 kg/hm2,单位面积投资与其他猕猴桃品种相同,是猕猴桃生产上有发展前途的鲜食新品种。

“皖金”果实市场售价高,近3年来,其平均批发价格都在6.0元/kg以上,亩产值达13338元,同期上市的“秦美”约2.0元/kg;“海沃德”5.0元/公斤。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联合开发。

美味猕猴桃新品种——皖翠

“皖翠”猕猴桃新品种于2000年1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推广应用相关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被同行专家推荐为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猕猴桃最具潜力新品种和重点推广品种。

内容简介:该项目选育出了具有特殊经济利用价值的晚熟硬毛新品种“皖翠”猕猴桃新品种。该品种果肉翠绿色、质细、汁多、酸甜适度,软熟时香气明显比海沃德浓,具有果形大,品质上等,丰产、

耐贮藏,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其综合经济性状超过海沃德、秦美、金魁等。

推广情况及适宜地区:除在安徽省定点试验获得成功外,武汉植物园、西安市果树站、郑州果树所、江苏武进、浙江武义、福建建宁等地先后引种栽培,普遍反应良好。通过多年的试验推广,该品种在省内外等地栽培总面积已达到700hm2以上,新增产值2.9亿元。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技术服务等。

软籽石榴新品种——皖榴1、2、3号

三个石榴品种于2003年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白玉石籽(皖榴1号):早熟、结果早;果个大,平均单果中469.1克;籽粒大,百粒重102.0克,百粒重居目前全国石榴之首;固形物含量达16.4 %。皖榴1号属白石榴,抗病性不强,栽培中应注意对干腐病的防治。

红玛瑙籽(皖榴2号)和红玉石籽(皖榴3号)是分别从玛瑙籽和玉石籽中优选出来的大籽粒着色新品系,它们不仅保留了原品种品质优异、丰产、耐贮等优点,而且其抗病性、籽粒大小和果面着色均较原品种有较大幅度提高。皖榴2号属晚熟品种,要注意加强肥水管理,不宜提早采收;皖榴3号果皮较薄,果实成熟期较玉石籽提早10-15天,采收前要控制水分供应,防止采前裂果。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联合开发。

李树新品种——安农美李

内容简介:“安农美李”是我校专家经过多年研究,从国内外李品种资源中选育的新品系。于2006年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系在皖中地区6月25日左右成熟,平均单果重120克,最大单果重量180克,果实近圆形,直径5×6cm,果皮底色黄绿,面色红艳,完全成熟时紫红色,果肉乳黄,致密,甜味酸,多汁,可溶性固型物15.7℅,可溶性糖13.5℅,含酸量1.63℅,维生素C含量5.95mg/100g。栽植距离3×4m或4×4m为宜,该品系自花结实率不高,生产中需配植授粉树。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联合开发。

4、蔬菜及经作新品种(抗青枯病蕃茄新品种,甘蓝新品种,淀粉型甘薯、食用型甘薯)

抗青枯病蕃茄新品种--黄山1号、黄山2号

该项目于2004年7月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并获2005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项目总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其中抗病性与品质和产量间的矛盾的处理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种简介:项目通过传统育种方法,经过多年选育,较好地解决了蕃茄抗青枯病育种中普通存在的抗病性与品质和产量间的矛盾,获得2个抗青枯病番茄新品种――黄山1号、黄山2号。其中,“黄山1号”抗青枯病,自然病地种植不发病,果形高圆至略扁圆,果色粉红,中到大型果,含糖度4.5%左右,中早熟,适合露地春种,亩植3500株,产量可达5000公斤;“黄山2号”抗青枯病,自然病地种植不发病,中到大型果,色粉红,形略扁圆,含糖4.0%左右,耐低温,着果率高,特早熟,成熟较整齐,适合保护地早熟栽培,亩植4000-4500株,产量6000公斤。

应用前景及推广区域:该品种适宜于我省既长江流域番茄青枯病常发区推广种植。通过在安徽、四川等省份的推广种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抗抗青枯病性能方面达到了自然病地种植不发病、人工接菌条件下发病率为30 %以下,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技术服务。

越冬春甘蓝新品种—春魁

内容简介:随着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及出口创汇需要,甘蓝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本项目开展的越冬春甘蓝新品种春魁选育与示范项目于2006年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品种在国内同类品种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品种冬性强、耐抽薹,苗期抗猝倒病、生长期抗黑腐病,品质优良,每百克鲜样含Vc36.8mg,纤维素0.63g,可溶性还原糖2.22g,超过国优标准。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产量高达4900㎏/667m2以上。越冬春甘蓝主要弥补4—5月份的蔬菜“春淡”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好。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技术服务。

淀粉型甘薯新品种

皖薯3号——属兼用型品种,其干率和淀粉率均属中等。块根烘干率平均为29.6%;淀粉率平均为20.2%(烘干率和淀粉率的平均值分别比普通甘薯品种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脱毒鲜薯春薯亩产4000公斤以上,夏薯亩产3000公斤以上。该品种顶叶和叶片均为绿色,叶脉紫色,叶柄基紫色,叶片较大,心脏形或浅复缺刻。茎蔓较粗(0.7mm),蔓绿带紫,茎基部分枝数10-12个,属中长蔓型(210-284cm),茎端茸毛较少。地下部结薯较整齐、集中,单株结薯数(3.6个),大、中薯率80%。薯块长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白色。内涵品质(以干基计算);粗蛋白3.93%、淀粉77.35%、还原糖3.89%、总糖5.27%(比徐薯18依次提高0.22、4.25、l.38、0.95个百分点)。

抗病特征:皖薯3号属于多抗型优良品种。根腐病平均病指为15.0(对照种胜利百号87.9,徐薯18为20.9),属高抗型;茎线虫病平均病指30.0(对照种栗子香病指82.2徐薯18病指67.5)属中抗性;黑斑病诱发病斑20.0mm2(对照种胜利百号病斑29.8mm2,徐薯18病斑33.6mm2)属中抗型。

安薯1号——顶叶和叶片均为绿色,叶脉紫色,叶柄基紫色,心脏形或浅复缺刻。茎蔓较粗。蔓绿带紫,属中长蔓型。地下部结薯较整齐、集中,大、中薯率85%。薯块长纺锤形,薯皮深红色,薯肉白色。熟食味中等。脱毒鲜薯春薯亩产3500公斤左右,夏薯亩产2500公斤以上。据多年测试结果,块根烘干率28%左右,淀粉率19%左右。

脱毒胜利百号——顶叶紫色,叶片绿色,叶脉紫色,叶柄基紫色,叶心脏形。茎蔓较粗。蔓紫带绿,属中长蔓型。地下部结薯较整齐、集中,大、中薯率80%。薯块纺锤形,薯深红色,薯肉乳白色。熟食味中上等。鲜薯春薯亩产3000公斤左右,夏薯亩产2500公斤。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

食用甘薯新品种

皖薯5号——顶叶、叶片均为绿色,叶脉紫色,叶柄基紫色,叶心脏形。茎蔓较粗。蔓绿带紫,属中长蔓型。地下部结薯整齐、集中。大、中薯率80%。薯块长纺锤形,薯皮深红色,薯肉桔黄色。熟食味上等。鲜薯春薯亩产2500公斤左右,夏薯亩产2000公斤。是烤、煮两用的优良品种。

安薯2号——顶叶色紫,叶色绿色,叶脉淡紫色,叶柄基紫色,叶心脏形。蔓粗中等。蔓绿色,属中长蔓型。地下部结薯整齐、集中。大、中薯率90%。薯块长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桔红色,熟食味上等。鲜薯春薯亩产3000公斤以上,夏薯亩产2500公斤。是烤、煮两用的优良品种。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

5、茶树新品种(皖农111、农大早抗1号)

无性系茶树新品种——皖农111号

皖农111号于1996年5月安徽省审定通过(皖品审96160199号)。2002年4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审茶2002009号)。皖农111茶树新品种属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偏迟种。

品种特征:树姿半开展,叶片水平着生,叶型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性强,叶尖急尖,叶长平均12.9厘米,叶宽5.3厘米,叶脉9对。植株长势旺盛,骨干枝粗壮,生长期长,一年可发5轮。抗寒性中等,一芽二叶干样含有氨基酸4.7%,茶多酚30.4%,咖啡碱5.9%,适制红茶、绿茶。绿茶经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审评,外型肥壮、显芽(89分),汤色嫩绿清澈(93分),香气栗香浓厚(92分),滋味清鲜(92分),叶底黄绿较亮(87分),总分90.3分。总评皖农111号内质好,制红茶总分89.4分,略优于对照组黔湄419号(88.6分)。

适宜推广地区:适宜在皖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茶区种植。是适制红绿茶、名优茶的好原料,在安徽祁红茶区、黄山茶区推广,增产增值尤为显著。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

抗寒早芽优质茶树品种—安农大早抗1号

利用大自然出现剧寒楔机(1991年12月下旬,极端最低温度-15.6oC持续5天),筛选抗寒茶树良种6棵,其中1株不仅抗寒力特强,而且发芽特早,暂命名为“安农大早抗1号”(农抗早),并利用扦插技术建立母穗园。1997年3月8日(农历正月三十日),采摘“安农大早抗1号”鲜叶,试制出“安农大云尖”名茶,品质优异。经在安农大合肥茶园,安徽庐江县柯坦茶园,安徽定远县拂晓茶场,安徽金寨县茅坪茶场,以“龙井43”品种(国家级抗寒早芽品种)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表现较好。并已初步繁殖3百万多株(仅金寨茅坪一个茶场2003年繁殖80多万株)。于1998年送山东、河南等北方种茶省份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以便在中国北部茶区安全稳妥推广、应用于生产。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

6、禽类新品种(淮南麻黄鸡、皖江黄鸡、皖江麻鸡)

淮南麻黄鸡

内容简介:淮南麻黄鸡是肉蛋兼用型安徽省优质地方良种鸡,具有青胫、青喙、公鸡金红羽,母鸡麻黄羽的外貌特征。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周洪松教授通过对我省优良地方品种——淮南麻黄鸡进行12个世代的提纯选育和杂交育种选育,现已选育出外貌一致、产蛋量高、遗传性稳定高产系和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抗病性和适应性强、鸡肉品质好、适合人们消费习惯的快速系。该项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产系的特点:第一,产蛋性能好。300日龄产蛋量达到80枚以上,高于我国其他地方优良品种20枚左右;第二,繁殖性能高。种鸡66周龄入舍鸡产蛋量达164枚,受精蛋孵化率超过93%;第三,鸡蛋品质佳。淮南麻黄鸡蛋品质各项指标超过美国特级鲜蛋标准。

快速系的特点:第一,生长速度快。8周龄公母均重达到1000~1100克;第二,饲料转化率高。8周龄料肉比仅为2.2:1;第三,抗病性、适应性强。商品鸡成活率达到96~99%;第四,鸡肉品质好,口味佳。在很多肉质性状上均超过国内其他地方鸡种;第五,适合人们的消费习惯。青胫青喙比率达98%,母鸡麻黄比率达99%,公鸡金红羽比率达98.15%。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联合开发。

皖江黄鸡

该品种(配套系)于2009年审定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

体型外貌:皖江黄鸡公鸡体羽紧密,金黄色;尾羽上翘,红黑羽其间;单冠,冠叶大而鲜红;胸宽背平,胫粗长;黄喙黄胫。母鸡体羽呈黄色;单冠,冠大而鲜红;胫细长;黄喙,黄胫,体羽丰满;蛋壳为浅褐色。

主要性能指标:22周龄母鸡体重2100-2200g,5%产蛋率日龄169d,高峰产蛋率83.1%,高峰期采食量135 g/d,40周龄体重2500-2600g,66周龄产蛋数(HD)193枚,66周产合格种蛋数(HD)181.0枚,受精率93.7%,受精蛋孵化率93.2%,成活率(0~20周龄)95.8%,死淘率(21~66周龄)8.4%,66周龄母鸡体重2750-2850g。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联合开发。

皖江麻鸡

该品种(配套系)于2009年审定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

体型外貌:皖江麻鸡公鸡体羽为红色,尾羽呈佛手形且为墨绿色;单冠,冠叶大而鲜红;胸宽深,胫粗长;青喙青胫。母鸡体羽紧凑,麻黄色;体躯丰满,单冠,冠大而鲜红,胫细长,青喙青胫。蛋壳为浅褐色。

主要性能指标:20周龄母鸡体重1850-1950 g,5%产蛋率日龄164 d,高峰产蛋率82.7%,高峰期采食量130 g/d,40周龄体重2200-2300 g,66周龄产蛋数(HD)197枚,66周产合格种蛋数(HD)183枚,受精率92.5%,受精蛋孵化率93.8%,成活率(0~20周龄)95.4%,死淘率(21~66周龄)8.6%,66周龄母鸡体重2400-2450 g。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或联合开发。

7、昆虫新品种(蚕品种951×952、九州意蜂、皖南中蜂)

一对夏秋用家蚕新品种——蚕品种951×952

项目简介:该新品种于2005年通过安徽省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项目采用杂交及回交的选育方法,重点选择抗性强、发育快并结合茧质、丝质逐代选育,同时采用预测模型和双列杂交进行配合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品种与对照种苏3·秋3×苏4相比,万蚕产茧量提高8.2 %,万蚕茧层量提高14.63 %,茧丝长提高12.06 %,解舒丝长提高6.1 %,解舒率提高2.9 %,纤度、净度也明显好于对照种。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苏3元品种,符合国家审定标准,是一对较理想的夏秋蚕新品种。

品种主要特征:951×952五龄经过比一般品种短18 小时,节省桑叶和工时10 %以上,担桑产值高;体质强健、交配性能好、产附整齐、卵色一致、卵量较多;二原种型式繁育制种,易繁殖,省时省工省事,蚕种可同时出库催情、饲养,不需发蛾调节,兼作春季或晚秋饲养。

品种适宜推广地区:适合长江流域夏秋季饲养,也可作春、晚秋兼用品种。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技术服务等。

九州意蜂品种(配套系)

该品种于2006年通过安徽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200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意蜂“九州1号”、意蜂“九州2号”、意蜂“九州3号”配套系的成功培育,填补了安徽省蜜蜂品种培育的空白,实现了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蜜蜂新品种的突破。

内容简介:本研究利用安徽丰富的蜂品种资源,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系统选育与定向选育,

春繁速度快,群势强,越夏越冬效果好,适应我省生态环境和蜜粉源植物条件,具有蜂蜜高产、蜂王浆高产、蜂蜜和蜂王浆双高产的生产性能。其中“九州1号”(E g1)属于蜂蜜高产型优良蜂种,同一花期蜂蜜产量明显高于本地意蜂(E a)(P﹤0.01),“九州2号”(E g2)属于王浆高产型优良蜂种,同一花期王浆产量明显高于本地意蜂(E a)(P﹤0.01),10-HAD含量最高达2.14;水分、蛋白质、酸度基本接近,“九州3号”(E g3)属于蜂蜜、王浆双高产型优良蜂种,同一花期蜂蜜、王浆产量均明显高于本地意蜂(E a)(P﹤0.01),适应于现代养蜂生产。

品种推广情况:自2003年以来,安徽九州蜂业有限公司供应九州意蜂品种种王2000只,九州意蜂品种种王覆盖安徽全省以及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市场反应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推广应用,改良目前意大利蜜蜂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达到意大利蜜蜂蜂蜜、蜂王浆双高产和品种良种化的目的,提高养蜂业的整体效益。

合作方式:品种转让与技术服务。

第二部分主要技术与成果

一、种植类

优质高产多抗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该项研究先后利用国家“九五”攻关、安徽省“九五、十五”攻关以及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开展了优质高产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成果于2007年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研究利用传统育种结合生物技术选育出三个各具特点的优质、高产、多抗甜玉米新组合。皖玉10—早熟、多抗(抗旱、耐涝、抗大小斑病)优质、高产, 双穗多穗率较高,适宜于鲜棒、冻粒和笋加工。皖玉14--早熟、多抗(抗倒、抗逆、抗小斑病和玉米螟)优质、高产、大粒型,适宜于冻粒和冻棒加工。皖玉15--优质高产多抗型加强甜玉米组合,适宜冻棒加工。是安徽省近年来自育并率先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在品质、抗逆适应性、早熟性和鲜粒加工特性上优于目前安徽生产上推广品种。

同时,建立了三个组合杂交种高产制种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形成了甜玉米新品种无公害安全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了甜玉米种子质量和品质鉴定技术;研制出以甜玉米芯以芯代木培养香菇培养基配方和培养平菇的培养技术;建立了鲜棒保鲜技术和冻粒冻棒加工工艺并开发出冻粒冻棒新产品。

应用情况:三个甜玉米品种在我省各地累计推广种植6.59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62亿元,其中农民收入0.86亿元,企业销售收入0.76亿元。

效益分析:种植甜玉米每亩可收鲜棒900公斤,卖给加工企业0.6元/斤,每亩可获效益1080元,若鲜棒直接市场销售效益可达1800~2000元,较种植普通玉米可每亩增加纯收入300~400元;同时甜玉米秸杆每亩可收3000斤,0.05元/斤,每亩可增收150元,因此种植甜玉米农民每亩至少增收400元以上。同时对加工企业而言,每亩加工冻粒至少1100斤,按目前市场平均价4500元/吨计算,每亩企业产值可达2475元,扣除加工和收购成本2070元,纯收入405元/亩,若以甜玉米芯以芯代木培养食用菌可进一步提高效益。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技术指导等。

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种质改良和产业化技术

该项目为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于2004年4月通过安徽省科技厅项目鉴定,并获2003年度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背景资料:霍山石斛为兰科多年生茎常绿草本植物,丛生,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多为附生。野生多分布在300~700米的低山区,生长在河边山谷旁的悬崖上,以及阴凉湿润透风的环境中。石斛中含有石斛碱、石斛多糖等多种成分,具有抗菌、降压、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多种功效,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延年益寿有奇效,是目前紧缺珍贵的中药材和外贸出口物质。香港市场上的石斛与黄金等价,其加工产品“枫斗”的国际价格为8000~10000美元/千克,素有“千金草”、“软黄金”之称。石斛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巨大,开发前景非常广阔。石斛适宜种植的地区包括我省的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此外,还适宜在温室中进行工厂化快速繁殖和栽培。

项目简介:该技术是在研究霍山石斛生态环境、生理生化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霍山石斛种苗高效繁殖技术体系,种苗年繁殖系数达到12。自主研制了“石斛营养液”,并建立了霍山石斛主要有效成分——石斛多糖的提取及纯化方法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建立了霍枫斗、霍山石斛多糖精品及以霍山石斛为原料的饮料等霍山石斛系列产品的开发。该项目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具备工厂化生产的种质储备和技术条件。

主要技术指标:利用自制“石斛营养液”,可使石斛移栽苗成活率达90%以上,移栽一年后,植株重量、茎高增长分别为对照植株的1.32倍和1.29倍。并且8个月的石斛试管苗的生物碱含量相当于三年生野生栽培苗的1.5~2.5倍,多糖含量则接近于3年生野生栽培苗。

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1、工厂化生产投资概算:每平方米投资1240元,每平方米培养室每年产出1000瓶×0.3克石斛干品(每瓶鲜重3克)=300克,按40元/千克计算,年产值为6000元,年纯收益4760元。

2、野外栽培生产投资效益:每平方米投资1110元,每平方米采茎700(根)×0.15(克/根)石斛干品=105克,按40元/千克计算,每平方米产值为2100元,第三年收回成本,并有纯收益990元。以后产量按1:1.4递进,收益逐步提升。

3、深加工投资效益:对霍山石斛进行深加工,每公斤鲜石斛可提取多糖精品100克,每克霍山石斛材料可生产饮料150 ml,产值和收益将大为增加。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技术服务等。

天麻种麻非共生繁殖和移栽技术

背景介绍:天麻生长适宜于我省的山区推广,也可控制条件的室内栽培,天麻是名贵药材,以其干燥块茎入药,不仅可治疗多种疾病,而且还是极好的高级保健滋补品,根据不同药物配方,不论是治病或保健,其药用价值都很高,开发前景无量,市场潜力巨大。

项目简介:该项研究利用白麻茎尖、米麻、种子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试管米麻为种麻,筛选了最佳的培养条件,建立一套完整的试管米麻高效繁殖技术体系,生产上简化了种麻繁殖程序,研究出一套分离、纯化和快速测定天麻素含量的方法,此技术可用于基层单位鉴定天麻品质。

成果水平:该项目为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于2006年通过了安徽省教育厅成果鉴定,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根据天麻可以吸收第二营养源的特点,结合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要求,形成一整套天麻种麻非共生繁殖和移栽技术方案,是发展天麻种麻生产和大规模栽培的新突破。该项目建立的技术体系完善,其中天麻种子非共生萌发诱导原球茎生长技术、

米麻移栽技术等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成果的应用及推广前景:已分别在金寨县科技开发中心、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合肥富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农业大学等地建立天麻种麻快繁基地1000平方米,提供试管米麻30万瓶,生产用种麻1万千克;在太湖县、岳西县和桐城市等地建立试管米麻繁殖、生产示范基地6000平方米;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5400平方米,创直接经济效益278.8万元。

投资及效益分析:

1、试管米麻原种生产投资及效益情况:

组培快繁的米麻生产:20粒(每瓶生产米麻数)×0.1元(每粒米麻价格)-0.24(每瓶米麻成本,包括培养基和水电等)=1.76元。

天麻种子非共生萌发的米麻生产:50粒(每瓶生产米麻数)×0.1元(每粒米麻价格)-0.50元(每瓶米麻成本,包括培养基和水电等)=4.50元。

每平方米培养室每年繁殖试管米麻2批,总计培养试管米麻1000瓶,创造产值:1000×(1.76+4.55)/2(每瓶价值取以上二者的平均)=3380(元)

2、生产用种麻生产投资及效益情况:

用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的栽培箱移栽试管米麻,采收鲜米麻用于生产种麻。播种5-6个月每箱可产鲜白麻5-6千克和米麻400-500粒。经济价值计算如下:5×120(种白麻120元/千克)+400×0.1(每粒米麻价值)-100(成本)=540元每年的2-3月份或10-11月份两次播种,15平方米可立体放置100箱左右,15平方米的栽培室每年产值:100×2×540=10800元。

3、野外栽培生产投资及效益情况:

将生产种麻点播于每筒菌材的两端和两侧,每平方米定点播种米麻100-150粒或白麻500克。种后1年每平方米了采挖鲜天麻7克左右。鲜天麻按20元/千克计算,产值为140元。纯收益90元。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等。

西洋参优质高产生态环境及配套技术

项目简介:该项技术建立了西洋参优质高产生态栽培及配套技术体系。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气候环境生态因子对西洋参引种的影响,并将我国西洋参产区划分为5个品质气候生态区,为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用以农业措施防治为主,农业防治与农药防治相结合,茎、叶防治与根部防治并重的综合方法,培育壮苗,增强参苗生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使病害发病率由原先的50 %降低到5 %左右;率先提出参稻轮作的高产栽培模式,并有效解决了稻田种参病虫害多、产量低等技术难题,使传统的参稻轮作间隔时间由20~30年缩短为6~10年。在此基础上,明确山区种植西洋参的最佳海拔高度、最佳透光率,并用自主研制出参用膜,可以有效调节光质,明显提高西洋参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指标。

该项技术于2004年5月25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气候生态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应用前景及推广效益:皖西山区地势独特,地理位置适宜种植西洋参,发展西洋参质量(GAP)规范化种植与加工技术,对于提高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低产田的产出,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利用该项技术可使300亩参园每年总产值增加200万元左右。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技术服务等。

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

背景简介:有机茶是一种纯天然、无农残、无公害、无污染、高品位、高质量的保健饮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保健的意识日益增强,有机茶产品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重视,市场潜力巨大。为实现茶叶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茶树栽培、管理、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等着手管理,开发有机茶。我省较多茶叶企业或单位较多的注意有机茶产品认证,忽略有机茶园、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包装贮存等方面的认证;实际上有机茶产品的形成是有机过程的系统工程。

内容简介:本项目从有机茶生产开发入手,对环境→栽培→加工→产品包装→销售→认证等环节的系统工程管理和技术管理进行研究,为我省进行有机茶生产开发提供模式。在有机茶栽培与管理方面,首先对茶园的土壤要求、种植环境要求以及茶园的开辟等有机茶园建设提出了系统的技术参数;对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有机茶园的肥培管理以及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程。在有机茶申请认证程序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包括材料的提交、申请OTRDC有机茶认证以及认证检查等。

合作方式:技术服务、技术指导等

二、畜禽类

牛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

“牛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是在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农业部948、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支撑下研究的最新成果,2004年4月通过安徽省科技厅项目鉴定,并获2003年度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项目简介:该项目对牛羊超数排卵、同期发情、胚胎移植、胚胎冷冻保存和胚胎性别鉴定等胚胎工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制出牛羊胚胎工程配套技术及器具;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牛羊胚胎工程的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集成组装,形成了以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为核心的、在生产实际中能成熟应用的牛和波尔山羊胚胎工程技术体系。建立技术推广体系和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已形成以企业产业化主体的牛羊胚胎移植产业化技术推广体系。尤其在牛和波尔山羊胚胎工程产业化应用上,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动物异种克隆等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目前,由于我国缺乏优质的肉用牛羊品种,而成为世界优质牛羊肉的进口大国,根据农业部推荐的方法计算,一头胚胎移植牛比土种牛增加的直接经济效益为3.5万元,一头波尔山羊价格约为土种羊的几十倍。据测算,仅安徽省每年对波尔山羊种公羊的需求量大约为20,000~30,000头,需改良的黄牛上百万头、山羊数百万头,而牛羊胚胎移植技术的商业化刚刚起步,技术市场需求巨大。牛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项目经过多年大规模地应用检验,现已达到生产熟练应用水平,且在省内外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成果用于良种牛羊繁育市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前景广阔。

合作方式:技术合作、技术转让。

同步测定四种鸡疫病诊断试剂盒技术

该项目是根据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专利号:ZL.98106744.1)进行设计、优化的应用技术成果,2004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并获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该诊断试剂盒主要针对鸡的4种常见病毒性疫病(鸡新城疫、法氏囊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蛋鸡减蛋综合症)防治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开发的诊断试剂符合率高、诊断时间短,能及时掌握疫情和鸡群免疫状态,有效提高了防疫效果和经济效益。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

在3年的研究应用和5年的改进、初步推广的基础上,建立、优化和制定起来的完备的制备工艺体系,其技术性能稳定,适用性强,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目前该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生产,先后在我省6个县级兽医站、8个大型养鸡场,进行了应用推广。据2001年以来累计约检测样品7046余羽,直接和间接效益约700多万元。

成果应用前景:随着“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的发生,建立畜禽疫病防疫体系是发展畜禽业的重要保障。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制剂,因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而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新兴产业。投资此项产品的产业化生产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技术服务等。

中原黄牛肉乳兼用型种群培育

项目简介:该项目系统地制定了“中原黄牛肉乳兼用型种群培育方案”,采用开放式核心群育种技术体系和繁殖新技术(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培育出生长发育与生产性能均明显优于当地牛群的肉乳兼用型种群,初步形成了“粗胸型”、“宽尻型”两个类群。项目于2006年通过了安徽省教育厅成果鉴定,在家畜开放式育种领域和黄牛改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出的“粗胸型”与“宽尻型”两个种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推广情况及应用前景: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已推广使用种公牛251头、改良母牛1万多头,优良兼用牛种群的改良和推广,弥补了我省乳业大发展时期,奶牛数量不足、奶源奇缺等。目前,中原黄牛肉乳兼用种群核心群有年产50头种牛的生产能力,但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技术服务。

长吻鮠人工繁殖、网箱养殖技术

项目简介:本成果利用安徽长江的优良天然长吻鮠的种质资源,开展了长吻鮠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池塘和湖泊网箱养殖、湖泊放流、亲鱼培育等相关研究工作。经人工强化培育获得性成熟亲本,选用多种激素进行人工注射催产、实施人工授精,流水、充气人工孵化,环道池、水泥池高密度培育苗种,网箱培育一龄鱼种,网箱养殖成鱼。

该研究填补了安徽省内研究空白,于2005年4月23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长吻鮠的可塑性状测定、同工酶分析、多种激素混合注射催产等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技术参数:

(1) 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多种激素混合注射催产,催产率超过92.7 %,人工受精率最高达到98 %。

(2) 网箱苗种培育技术:经过85天的养殖试验,其生长比速为2.4-2.8 %/天,存活率为80.6-93.6 %,亩产为261-364公斤。

(3) 集约化养殖技术。形成成熟的鱼种集约化培育技术,100克鱼种饲养7个月,可达到400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