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复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拥有自由的意义,认识到自由是有限制的,理解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如何珍视自由的做法?

2. 理解平等在法治上的含义,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如何践行平等?

3.知道公平的含义,了解公平的内涵,理解公平的重要性。知道如何维护公平?

4.理解正义的力量,知道如何守护正义。

二、自主复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是什么?

2.法治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3.法治的作用?

4.自由的范围?

5.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

6.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7.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8.面对利益冲突,我们怎样维护公平?

9.个人站在公平立场上的做法的好处是什么?

10.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如何维护公平?

三、课堂合作:

1

怎样的向往?

2

么?

3

为什么还要有限制?

平等吗?为什么?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等

参考答案:

二、自主复习:

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2.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

3.因为法治,每一个人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因为法治,社会弱者也应分享公共资源,公平发展的机会;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正义的阳光洒满人间。

4.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5.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6.公平正义

7.实现公平正义

8.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

9.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0.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三、课堂合作:

1.人们渴望在广阔的田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2.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4.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5.平等(1)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机会上的平等)。

(2)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条件平等)。

6.(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2)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3)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7.(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8.(1)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

(2)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3)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9.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10.(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保证个人应得利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得到应有的尊严。

(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长治久安,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11.(1)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

(2)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3)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4)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12.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13.⑴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⑵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14.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15.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关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16.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案

1 古诗词三首 学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读准“螺、谙”的字音,正确书写“潭、螺”等五个生字。 2.感情朗读古诗词,并能熟读成诵。 3.边读诗句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感受景色之美。 【预习导航】 一、读诗词画出生字词语,并将生字写一写,注意要写正确哟! 二、再读诗词。 思考每首诗各写了哪些景物?说一说诗词的大体意思。并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结合插图,想象一下画面吧! 三、资料链接: 1.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又叫长短句,与结构整齐的古诗不同。在古代供配乐弹唱。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后称“诗仙”,与杜甫并成为“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四、你还有什么疑问,写在下面待课上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五、合作探究《独坐敬亭山》。 1.从题目中的“独”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安静的环境和孤独的心境。仔细读诗句,从哪些词句中还能体会到这种安静与孤独?并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两”指谁和谁?这句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一个“只有”你又能体会到什么感情?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新版pep)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新版 pep)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b5826000.html, Unit1 myclassroom Periodone 静宁县威戎中心小学 雷晓霞编撰 窦喜强审核 学习目标: .能听懂、会说本课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wehave...这一句型。 2.能听懂、会说表建议的句子“Let'sgoandsee!ok” 3.能听懂、会说并能恰当使用表示方位的词near. 学习重点:理解并灵活运用以下句子:wehaveanewclassroom.Let’sgoandsee!It'snearthewindow. 学习难点:正确使用介词in,on,under,near. 一、Reviewtounderstand Readandtickorcross.读单词,判断字母的发音,相同画“√”,不相同画“×”。(10分) .

apple grapes cake 2. snake face playground 3. bag cat hat 4. arm artroom garden 5. canteen fan library 二、Self-learning ReadPageFourandanswerthequestions. .Dotheyhaveanewclassro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stheclassroombi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ereisZhangPeng’spic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Group-work Readandwrite.读出下面的句子,并翻译。) what’sinthebag?__________________? what’sintheclassro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consolidation(巩固练习) Readandchoose从B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回答A的问题,把序号填到前面的括号中。(10分) A B 、Let’sgothelibrary. A、yes,Ido. 2、whereistheteacher’soffice? B、yes,itis. 3、Doyouhavelunchatschool? c、Forty-six.

科教版四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学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习目标】 1、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正负电荷及其作用。 3、根据已有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学习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学习流程】 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合作探究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2)小组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4)小结 2、小组讨论怎样让电荷流动起来 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静电现象? 2、电荷有什么性质 1 / 11

3 、简单电路 【学习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理解什么事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学习重难点】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学习流程】 温故互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一)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提示:(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 3、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4、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二)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学生小组讨论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2、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3、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巩固练习: 教室的电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 请你画一个简单电路图。 拓展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 2 / 1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使用时间: 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知识链接】: 48+59=36×47=125-46=38+56=69÷3= 116-42=60÷15=63×12=200×3=400÷20=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 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2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方法一:(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列式_____________ (2)6天呢?_____________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方法二:(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987.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5、运算规律总结:在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算式里,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编一道类似例1或例2的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习的内容是,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六、【课堂检测】: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事实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果汁有12瓶,要48元。小明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围绕“成长之歌”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文的基调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诗歌《少年》热情讴歌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少年。童话故事《小松树》快乐向上,通过写小松树长得越高看得越远,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本单元古诗诵读选取的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古诗第三、四句诗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自学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同时将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巧妙之处。 本单元古诗诵读选取的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古诗第三、四句诗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自学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同时将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巧妙之处。 本单元的语文乐园教学内容主要有:帮助学生注意有些词语中的字是容易读错的字,并强调个别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读音是不同的;发现成语接龙的规则,并通过成语接龙的方式来积累成语;抄写、背诵体会珍惜时间的名言;阅读成语故事,了解成语本意及比喻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乐园的本意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我们可以采用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一起读、背、说、写、一起探究、思考、理解、运用,将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阅读和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次习作以《我不……》为题,是一篇半开放性的自由习作。以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想法为目的,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本次作文的话题很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将比较典型的题目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一下哪些题目比较恰当,比较精彩,哪些题目给自己提供了启示。在写作的时候要强调让学生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要生编硬造。学生写完后,除了让学生自己修改之外,还要落实互评互改的环节,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锻炼。 课时安排: 1.少年2课时 2.小松树2课时 3.小溪流的歌2课时 古诗《游园不值》1课时 语文乐园4课时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学习内容:课本第1——2页中的例1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探索并掌握(不含括号)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准确地实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不含括号)。计算完后要学会检查。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观察例1我知道数学信息是 数学问题是 要求剩多少个没做,应先求,再求最后求 教师引导: 列式并计算:想一想:这个算式应先算()法,再算()= 法,最后算()法。 = = 二、预习小结:通过预习我知道了 自主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学习内容:教材2页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一3――11题 学习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不含括号或含有小括号)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用三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能用三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观察例2 70×(750-715÷65) = = = 通过观察我知道要先算里面的,再算 小括号里应先算再算 二、小结:通过预习,我知道了 自主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学习内容:课本第6页中的例3,7页的课堂活动,练习二1题。 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准确地实行计算,并能用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观察例3我知道数学信息是数学 问题是 要求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应先知道,再解决最后解决 教师引导: 列式并计算:这个算式中应先算()法和()法,最后算 ()法。 = = 答: 二、预习小结:通过预习我知道了 自主作业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1.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3.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重点 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难点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1.关于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并讲述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危害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会倾听 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判断发言内容是否和话题有关,有没有跑题。 3.围绕话题进行发言 在学生发言前或发言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发言。在发言前对学生提出要求:发言的时候要落落大方,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1.预习提纲 (1)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并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2)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小册子,并和同学交流讨论。 (3)针对整理的小册子进行分析,并把自己分析的结果以及提出的建议分条写出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请大家描述一下这些风景,并说一说这些风景给你带来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2.老师也去过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请大家看一看。 课件出示: 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西湖 3.优美的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让我们身心愉悦,可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举动破坏了这种美。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组图。 课件出示: 师:看到这组图片,大家有什么想法?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生1:看到这组图片,我感到很痛心,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真严重,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了。 生2:看来,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师:是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可是人类有许多行为是在破坏环境。(板书:我们与环境)设计意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使用时间: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知识链接】: 48+59= 36×47= 125-46= 38+56= 69÷3= 116-42= 60÷15= 63×12= 200×3= 400÷20=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 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2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方法一:(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列式 _____________ (2)6天呢?_____________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方法二:(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 987.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 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 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5、运算规律总结:在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算式里.按照的 顺序进行计算.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编一道类似例1或例2的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习的内容是 .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六、【课堂检测】: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事实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果汁有12瓶.要48元.小明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 第二课时四则运算(含有两级运算)使用时间: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合作交流.说出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用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导学案讲解学习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日期主备人副备人班级姓名

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日期主备人副备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会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知识链接(1)2+2+2+2=2×() (2)5×4=()+()+()+() 教 学过自学 例:(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瓶? 1.(1)想一想:第(1)题是已知()和(),求 ()。 算式:或。 (2)说一说: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3)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绿色圃小学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b5826000.html,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 pjy.co 3 × 4 = 12 2.(1)说一说: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怎样算? 第(2)题算式: 第(3)题算式: (2)想一想: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3)填一填:(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 ()()() 已知两个因数的与其中的 ,求的运算, 叫做除法。 12 ÷ 3 = 4 ……… ()()()

第三课时 0的运算 日期主备人副备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概括能力。 2.学会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知识链接口算: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30×0= 99-0= 49-49= 0+319= 0×29= 教 学过自学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 哪些。 2.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4.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0不能作除 数。 一个数加上0,还得()。 一个数减去0,还得()。 一个数与0相乘,还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学案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 共植树多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2 (5 三、课堂达标 1.根据3125-567=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125-2558= 567+2558= 2.填一填。 126+( )=321 ( )-85=168 ( )+276=728 642-( )=367 3. 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 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及导学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及导学案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灿烂、白茫茫、规律”等22个词语。积累文中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手机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描写一处

自然景观,注意写出自然景观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 第一单元导读课设计者:长甸镇中心小学孙冰翠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之美。2、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积累优美的词句。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4、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的词语、片段等资料。激发阅读、写作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教学设计学案设计我的创新一、激情导入: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宽广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第一组课文。二、感知单元主题:1、默读单元导语,感知单元主题。2、指名朗读导语。3、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三、感知单元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中的四篇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2.重点引导读第二课中的二、三自然段,第三课中的五、六自然段,师适时范读精彩段,激

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学案

1观潮 第一部分轻松预习,快乐课堂 1.认真朗读课文,认读下面生词,圈出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并注音。 屹立海塘大堤山崩地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恢复横贯笼罩 2.我会多音字组词 号háo( ) 闷mēn()蒙méng( ) 薄 bó() Hào( ) mèn() mēng( ) báo()3.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地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奇观: 横贯: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笼罩 5.这篇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按照()、()、()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6.潮来之时,课文是从()和()两个方面写出大潮的奇特。 7.你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体会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从文中画出语句,并在旁边 写写自己的体会。 8.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请写下来。 第二部分巩固拓展启智乐行 听写词语,看谁写得又正确又漂亮。 观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潮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多少慕名前来的游客。观潮点选在萧山美女坝,位于钱塘江南岸,是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江湾,据介绍,这里是观赏钱塘潮的最佳地点。 这天,艳阳高照,游客群集,为了安全,警察在重点危险地段设立了明显标志,禁止大家进入。在烈日的炙烤下,我们翘首等待着潮水的到来。下午2时40分左右,人群中有人说:“潮水来了,来了!”抬头望,只见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第一次观潮的人总会误认为是一座堤坝,还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不是潮水,潮头已由远而近,飞驰而来,伴之以隆隆的声响,好似天边闷雷滚动。我赶紧拿出相机,打开镜头,不停地按着快门,怕稍纵即逝。 潮水越来越近,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顷刻间,潮峰奔到眼前,倾涛泻浪,势如万马奔腾。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壮观场景,让我们齐声发出惊叹。未曾回过神来,“返头潮”又让我们叹为观止。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蹿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我们扑来。当然,因为我们站的地方垒起了石墙,有惊无险。 1、作者按()到()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2、画出体现大潮奇特的两个语句。 积累:你搜集了哪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使用时间: 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知识链接】: 48+59= 36×47= 125-46= 38+56= 69÷3= 116-42= 60÷15= 63×12= 200×3= 400÷20=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 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2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方法一:(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列式_____________ (2)6天呢?_____________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方法二:(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987.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 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5、运算规律总结:在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算式里,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编一道类似例1或例2的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部编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根据文章的描述,想象作者描述的画面,想象作者描述的真实场景的声响…… 让我们再次走进本单元的文本,去感受作家笔下的美景。 2.板书课题:语文园地一 3.翻开书本,预习园地内容,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二、目标引领 (一)知识与能力 1.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细节描写。 2.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四字词语,学习联想与想象。 3.学习运用时间词语,练习把话说连贯,说具体。 4.学习书写格式,养成写好字的习惯。 5.积累古诗并了解古诗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阅读时运用想象读懂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时间词说通顺的句子,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 3.通过书写训练,掌握在笔记本上写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中思考、想象,养成读书用脑的好习惯;感受文章描写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交流平台”的语段,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集体交流,点评。 3.请同学朗读《观潮》语段,其他同学认真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讨论: (1)再次听了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从潮来时的白线,逐渐变粗,白浪翻滚,奔腾而来的样子。)(2)除了看到画面,你还有什么感觉?(听到了隆隆的闷响,山崩地裂的巨响。) (3)将你读了这段文字后,“看到的”和“听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4)为什么我们的脑中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 4.读《走月亮》的片段。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案

《观潮》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突破措施: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一、课前预习导学 1、读熟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下面词语我会读。(给加点的字注音) 大堤.笼.罩.屹.立恢.复横贯. 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浩浩.荡荡. 2、比一比,组词语。 嘲()称()沸()惯() 潮()秤()费()贯() 3、摘抄好词、好句。 4、理解词语(解释重点词语)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屹立: 浩浩荡荡: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请利用词典查阅。 5、课前阅读: (1)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王在既: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毛泽东: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李白: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2)你搜集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摘取重要的信息) 6、初读后的感受: 二、课堂学习研讨。 1、交流课前预习。 2、朗读全文,思考: (1)《观潮》一文按( ) ( )( ) 的顺序来写的。(2)课文重点描写( )的景象。 3、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在第二段中找出拟人句用横线画出。 (2)哪几句话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江面的景色,读一读。 (3)“人山人海”说明( )。你能用这个词说一段话吗? 4、重点读第三四段 (1)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喜欢?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 版 认识计数单位、数级与数位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1.课件出示: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3.课件出示:(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二)点明课题(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么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通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二)整理数位顺

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学案

精品
1 观潮
第一部分 轻松预习,快乐课堂
1.认真朗读课文,认读下面生词,圈出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并注音。
屹立 海塘大堤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风号浪吼 恢复 横贯 笼罩 2.我会多音字组词
号 háo(
) 闷 mēn(
)蒙 méng(
) 薄 bó(

Hào(
) mèn(
) mēng(
) báo(

3.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地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奇观:
横贯: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笼罩 4.认真观察,把本课生字写两个并组一个词,要求写得正确、美观。
cháo
ménɡ




fèi
ɡuàn
zhào



lǒnɡ
ánɡ




yán
huī
jiù



chēnɡ

5. 这 篇 课 文 结 构 清 楚 , 层 次 分 明 , 是 按 照 (
)、(
)、

)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可编辑

6.潮来之时,课文是从(
精品
)和(
)两个方面写出大潮的奇特。
7.你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体会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从文中画出语句,并在旁边
写写自己的体会。
8.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请写下来。
第二部分 巩固拓展 启智乐行
听写词语,看谁写得又正确又漂亮。
观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千百年来,钱塘潮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多少慕名前来的游客。 观潮点选在萧
山美女坝,位于钱塘江南岸,是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江湾,据介绍,这里是观赏钱塘潮的
最佳地点。
这天,艳阳高照,游客群集,为了安全,警察在重点危险地段设立了明显标志,禁
止大家进入。在烈日的炙烤下,我们翘首等待着潮水的到来。下午 2 时 40 分左右,人
群中有人说:“潮水来了,来了!”抬头望,只见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第
一次观潮的人总会误认为是一座堤坝,还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不是潮水,潮头已由远而近,
飞驰而来,伴之以隆隆的声响,好似天边闷雷滚动。我赶紧拿出相机,打开镜头,不停
地按着快门,怕稍纵即逝。
潮水越来越近,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顷刻间,潮
峰奔到眼前,倾涛泻浪,势如万马奔腾。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壮观场景,让我们齐声发出惊叹。未曾回过神来,“返头潮”又让
我们叹为观止。这里,有一道高 9 米、长 650 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
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
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蹿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我们扑来。当然,因为我们站的地方
垒起了石墙,有惊无险。
1、作者按(
)到(
)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2、画出体现大潮奇特的两个语句。
积累:你搜集了哪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可编辑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整体备课 主备人刘金婷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部分生字,会写部分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课文及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积累佳句。 6.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美德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内容。 2.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古诗词三首》 2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时 《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Unit One My classroom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A Let's learn Let's do C Let's sing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at's in the classroom? A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2.能听、说、认读本课主要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3.能听懂并能按照指令做事情。 教学重点: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教学难点: 1.window一词注意w的发音,不要与v的发音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纠正。 2.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教具准备: 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2.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册Recycle 1单元中得"Chant and find"部分,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说。 2.教师出示与chant内容相符的图片,问:"What's in the picture?"让学生进行回答。Picture一词由这里引出。 3.复习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单词。4.引导学生用以上单词做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 5.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把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2.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desk, chair, picture都已学过),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3.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有关classroom的内容,教读classroom 4.让学生观看本部分的教学课件2遍。[Unit 1 Let's learn/A] 5.让学生看着视频的画面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 (在看了两遍课件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听力和记忆能力)学生不见得都能回答出来,能说出部分即可。教师可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完整的回答出来。 What's in the classroom? 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