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数学知识原理、数学符号语言等本身就蕴涵着简约之美。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不仅是大气、精要,还是深刻、智慧,更是超越。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教学之路符合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回顾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个历程,老一辈的专家们在追求数学教学简约化的道路上早已进行过深入的探索,比如刘德武老师的“生活化数学”,翟裕康老师的“四了”教学法等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谈到教学观,我个人也比较提倡简约教学,加之有专家们的前瞻性引领,我也由此投入到了研究当中,多年来曾数次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和同行们的共同研究下,我们数学学科组决定以“简约数学”为学科教学特色和研究方向,并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在探索之路上我们有很多的收获,当然也有很多困惑和需要反复琢磨的地方,希望通过两年高研班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研究的方向,并能在导师的引领下更深入的探究简约式教学的独特魅力。

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对简约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简约教学的立足点

很长一段时间,数学课堂承载了过多的额外任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本质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了许多非数学因素:花哨的情境、精美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形式的合作……结果是课堂热闹非凡,学生欢天喜地,而效果则大打折扣令人担忧。众所周知,简单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要想教师教得不辛苦,学生学得不痛苦,那就得“简单”地教“简单”地学。简单的教学就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去传授给学生知识不折腾学生的过程。如何直面课改、去粗取精,构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理想课堂,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常态课中看“简约”

1、步入正题慢。精心设计的一个导入看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却偏离了学习目标,迟迟说不到重点,为了情境而情境,纯属形式。

2、教学内容多。课堂预设的容量大,教学环节紧,一环压一环,课堂学习犹如走马观花,又似蜻蜓点水,近乎似懂非懂。

3、教学时间紧。40分钟的时间经常不够用,到了课尾要么仓促收场,要么超时拖堂。

4、教学结构散。课堂预设的环节过多,重点不够突出,阶段目标模模糊糊,整堂课下来一盘散杀。

5、习题机械练。教师在讲解习题时不曾筛选,按部就班,一道接着一道练习。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无重点无目标。

三、简约教学的关注点

简约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约教学关注目标,聚焦有效。它提倡删繁就简,保留本质,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将深刻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追求简约,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经历知识建构、内化和应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表现自我,和同伴分享快乐,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生命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的资源。

四、简约教学的四特征

1.教学内容简单、精练

选材"少而精",用材"单而丰"。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使每一个材料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2.课堂环节简洁、扎实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简约课堂教学环节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活动环节要注意层次性,力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3.教学方法简明、巧妙

教学方法要灵活应变,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生活经验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进行数学化引领。动手操作时,要毫不留情的砍去价值不高的操作环节,用想像,推理等数学的思考来代替,一定要到非操作不可时再去进行,达到操作不可替代的效果。

4.教学评价简洁、真诚

课堂评价语言要渗透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五、简约教学的三步走

一、从学生入手。弄清学生的认知起点,由此确定教学的现实出发点,弄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从教材入手。根据学生的自身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合理的进行取舍,凸显主干,挖掘简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从教法入手。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个因素,从改变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着手,揣摩教法和学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内化和应用过程。

六、简约教学的五方法

1.教学用具的简化。模型、图片、工具等数学用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支架。科学、合理地简化数学用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语言表达的简化。丰富的表述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事实,掌握数学知识,但适当地简化表述形式,也能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困扰。

3.人为规定的简化。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人为规定,合理地简化这些规定,同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4.教学情境的简化。片面追求情境的表面繁华和热闹,忽视其所应承载的数学思考价值必会让数学学习适得其反。简约而富有实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一定是情理交融,重情更重理。

5.教学环节的简化。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去除旁枝末节,逼近主题,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当然,数学内容的简约还有很多途径。我们可以对解题方法进行简约,让学生获得一种一以贯之的学习策略,促进知识迁移;可以调整知识的呈现顺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还可以删减当前难以掌握且用处不大,也不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七、简约教学的合理性

1.数据中看简约

我曾经对不同学校的学生做过相同的问卷调查,问题很简单:你觉得数学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的说数学就是计算,反复的算;有的说数学就是阿拉伯数学;还有的说数学就是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甚至有的孩子会说数学就是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

面对孩子的回答,我们怎能不去思考,数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心中是否有一个满意的答案呢?孩子们也许不知道未来的数学是什么,可是我们一定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何时会去列一个方程并求解,又何时会去应用一个证明题,还有学了很多年都学不完的奥数题。面对这些,我们是不是也觉得儿童的数学真的不用那么麻烦呢?

2.课标中看简约

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更应该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本,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

基本精神。小学数学不应该是一场比赛,优胜劣汰。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应该能够学好数学,达到标准中所说的目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哪些内容可以简约,哪些内容还不能简约。并以此为线索,对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更大的范围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梳理、严谨论证和科学调整。基于此,儿童的数学简约一些又有何不可呢?

3.教材变化中看简约

在教研室工作近20余年,接触的教材可以说是最多的了,纵观各版本教材,人们从未停止过追寻数学教学内容的简约。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数学教育界就开始在这条路上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统一了“乘”和“乘以”的说法。将数字“0”明确界定为自然数。删减了步骤多、数据大的繁杂运算。减少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等等。

八、简约教学的困惑

每次提出一个新的理念之后,老师们就会盲目的效仿,简约教学更是如此。我们深知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简单地追求数学教学内容的简约,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缺少必备的数学基础而影响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好简约教学的尺度呢?这一直是我们教研员的热门探讨话题。

对于这一点,我也有自己的理解,个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因此双基是不能简约的,它是学生数学素养中最基本的“因子”,缺少了,学生就难以参与进一步的学习了,更谈不上让数学满足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需要了。另外,那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紧密的综合应用和探索性内容,即使有一定难度,也不应该简约。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收获自信心。学生也会因此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在践行儿童数学简约的路上,许多时候需要对所有转变成习惯套路的模式提出寻根问底的质疑,对那些被日常化了的操作概念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的追问。惟有这样,追寻教学内容的简约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意义。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到底这个尺度该如何把握,还需要实践来支撑,也希望在此次高研班学习中可以对简约教学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简约是一种智慧,有效是一种追寻,让简约有效成为数学教学的本色回归!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

我的数学教学观

我的数学教学观 ——一个重返讲台者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中卫市第四中学李娟 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我曾无奈地离开讲台。而今,我又重返讲台。扶今追昔,感慨颇多。翻开课本,内容大变样,形式大变样;走进课堂,讲法大变样,学法大变样。面对新形势,我发奋研读理论书籍,潜心深挖教材,虚心请教同行。五年来,我带班有方了,教学有法了,自信心也增强了,我也初步形成了我对新课程形势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理性的认识和看法。 一、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合作探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念、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要树立数学教学中的专业意识。(1)要有整体意识。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要必须着眼于整体,有整体意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2)要有应用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

九大教学本质观

一、特殊认识说 特殊认识说是一种影响很大,认同者最多的教学本质观。该观点最初起源于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在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抓住教学过程中“学生领会知识”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既基本一致又有其特殊性的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概括。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策三教授的《教学论稿》中的论述。他认为人类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一致性;认识的检验标准的一致性;认识过程的顺序一致性;认识结果的一致性等等。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有领导、有教育性”三个特点。还有的同志从教学过程的内容、任务、条件等方面揭示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以一定教材所规定的为主体的知识为对象,以有一定教师为主体的学校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 特殊认识说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为指导,把教学过程看作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按照认识的普通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具体教学活动的制高点,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 第二,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后继有关教学理论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维度和初步的基础,在这一方面特殊认识说的理论功绩与意义是必须肯定的。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特殊认识说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尚存在许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手段轻目的。表现为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轻视获得认识后的结果及发展。 第二,见特殊忘普遍。表现为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条件性、直接性目标,如知识技能获得、分数增加、升学率提高等,而忽视其结果性、间接性目标,如整体素质增强,实际水平提高、综合质量改善等;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产生活的普遍需要和活动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其与其它可行教学形式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传递与接受,而忽视其与探究、体验的联系,进而导致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现象。 第三,以局部代整体,以认识代实践。把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与学习生活简单地归结为“认识”,而不顾“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教学过程不只是认识过程,从整体上看更是实践过程,是师生统一活动的过程,实践的观点应成为研究教学论的首要观点。 二、认识发展说 这种看法的基本观点是: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认识论的角度,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个性的全部内容参加活动的。 认识发展说可谓源远流长,如“教学本质内在论”者认为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在力,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发展儿童的潜能。在内在论的行列中,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夸美纽斯、斐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以及现代的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等,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教学的本质任务。在当代教学过程论中,有的从一般教学过程的角度进

课堂教学观察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观察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观察学习心得1假期里认真翻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受益不浅,感受很深。书里不仅提到了许多对我们教师教书育人方面可知道的理论,还提供了一些真实的故事和优秀的案例,下面我针对“课堂观察技术”一节,谈谈我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我的看法。 课堂观察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要素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要素的9个方面,即:课堂沟通、课堂行为互动、师生话语、课堂过程、课堂管理、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现场机智。 在课堂上,当我们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后,只要孩子能对答如流,回答的问题能迎合老师的心里,老师往往会不吝啬的大加夸奖:“你真聪明、你回答的真好”等等。如这位教师,前者学生的回答虽然只回答了一个结果,却迎合了老师的心里,得到了表扬;后者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学生的智慧火花已在闪现,但却没有被老师重视,而一句“再想想”了知。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也就需要适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这智慧的火花并不代表只了解一个结果,更要关注一个过程。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孕含点滴创新的思路,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作为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座右铭,一

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和教育法对教师语言和行为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让学生尊重的教育者。 通过“课堂观察技术”的学习,使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争做优秀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观察学习心得2课堂观察就是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教师的多节课进行跟踪观察.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5页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这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质量的方向指引。标准的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坚持了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在教学观上有一些重要的特色。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笔者认为可关注以下四个重要的方面。 一、明确了新的教学观,突出“参与”“互动”和“发展”三个基本要素 首先,修订稿提出,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提法,明确了一种新的教学观。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师生双方的参与,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第三,通过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的发展。 二、提出“四基”思想,拓宽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从四个方面体现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体现数学教育固有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从课程目标上看,可以分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等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和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经历基本的数学活

动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这次修订在教学目标上得到进一步拓宽。长期以来,如何落实基础和创新是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有人甚至认为两者在实践中很难统一起来。修订稿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在继承的基础上促进发展,很好地处理了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了“双基”与创新两方面目标的和谐统一。“四基”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双基”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和基础。我国学生“双基”比较扎实,但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方面比较薄弱。本次修订强调“四基”,强调对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这为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基本路径,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四基”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 三、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和“两种意识”,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载体 本次修订在课程实施和载体方面形成重要特点。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看做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基本载体,作为培养数学思维的基本载体,也是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灵魂。什么是应用意识?修订稿指

大语文观的内涵

大语文观的内涵 【摘要】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本文就大语文观的内涵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学;语文素质 【正文】语文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它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学好语文,具备较强的语文素质都是今后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语文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它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学生的长远发展观 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并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感性认识——感悟——知识是人们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应该让孩子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目前很多学校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考试考出高分。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考出更好的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过程、探究过程都被大幅度压缩,缺少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感悟。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被抛在了一边。1而事实上,学生知识的形成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它包括思想教育,语文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培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渗透思想教育。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是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思考感悟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所学知识,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科素养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时候的知识就会变成智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收获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语文的学科教学观 1李海霞.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

我的课程观

我的课程观及教学主张 经开区韩庄小学路秀荣 各位领导,大家好: 本次汇报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一、什么是课程;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要适应新课程;三、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四、要学会赞美,给学生一些自信;五、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兴趣。下面我将就我的课程观及教学主张,跟领导做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课程 对于课程我的理解是,课程就是学生要成长为一个能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伴随社会发展的人在现阶段的“需要”。我们的课程应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载体,传播文化的载体,课程的目的应是一切为了学生。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课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开设的课程,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学生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而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国家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开好,这样学生才能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全面发展。 地方课程是为了促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服务于地方,二是立足于地方,三是归属于地方。上好地方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学校或周边课程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办学思想而开

发多样性、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们从学生乐于接受的多样的形式入手,这学期我校根据教师资源,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有:手工橡皮泥制作,国画,舞蹈,乒乓球,合唱,啦啦操等。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课程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是学科、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对于课程,我认为应提倡两个“凡是”,凡是学生成长需要的都是课程,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的都是课堂。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要适应新课程 随着课程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该发生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关注教育发展的人,都会切身体会到,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首先就来自于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应由教学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新课程就是要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精神。以前,我们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记不住,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剥夺了学生动脑,创造的能力。老师在讲台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基于此,课堂上,要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课堂不是老师的舞台,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地方。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要藏身于幕后,把讲台和黑板留给学生作为讨论沟通的舞台和解题过程的记录板,为学生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大教学观》专题讲座-新课程背景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大教学观》专题 讲座:新课程背景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专题讲座许冰老师是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河西区首届特级教师,河西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今天他给我们作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的专题讲座。他的观点是:跳出本学科(课程)的圈子,再看本学科(课程)。在许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他有提到:为什么语文研究课上得又累又没有效益呢?针对这个问题,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根据他们的专业评出了几点,如数学专业的老师:看不出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也就是说,上了这堂课后,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不明显,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撑握了什么?),那么要想让这个增长点突出、明显,那么就应该抓住三个学习点,最好是做到读、写一致,结合适当。既然要上研究课,那么很多老师都会运用多媒体,制作课,那么针对上课的课,又有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提出了:朗读配乐不合适;课的冷暖色调不合适。那么要想让这堂课上得有很好的效果,那么我们老师在制作课时,可以虚心的请教一下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师,那么这样制作出来的课,在研究课上就会大放光彩,成为我们上研究课的一大助力。许冰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务,什么是专

务?专务就是专门的任务,只有这个学科的任务。那么语文学科的专务是语感;数学学科的专务是数感;音乐学科的专务是乐感;美术学科的专务是美感。语文专务可以从学语言,学朗读这两点来体现,其中学朗读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位语文专家曾经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改革到何种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是吧,没有读,你如何理解?没有读,你如何去解读里面表达的意情?如果你能从读到的是文字话,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那么你语文专务就做得很好了。同时,我们语文老师还应该多向其他科目的老师学习。许冰老师还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要懂一点艺术,并引用了京剧里的“紧咬”唱法和相声里的“三番四抖”法驾驭到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科的角度去观察欣赏艺术,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收获。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是的,没错!生活中到处都是由语言文字形成的一种形态,我们须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再运用到生活中去。正如罗丹说的:“语文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语文,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用心的去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吧!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_叶澜

2002年第5期(总第268期) 教育研究 EDUC ATIONAL RESE ARCH N o.5,2002 Genera l,No.268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叶 澜 [摘 要] 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新基础教育”研究也是以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探讨为起点的。本文提出应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它的主要内容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价值观 新基础教育 主动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62) 一、问题与任务 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这是笔者对教育研究中价值与事实关系判断的一个前设。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从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新基础教育”研究①也是以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探讨为起点的。②然而,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指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全体成员)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有趣的是,这种价值观不是表现为教师在写文章或理论学习时发表的言论;而是表现在备课笔记的教学目标设定上和课堂行为中。通常,在教学目标上,被规定得清楚而明白的,大部分且首先是本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其他的方面或简单、抽象提及,或几乎每次都用类似的空洞词语点一下,更多的情况是干脆不写。在课堂上,认真负责的教师往往把力气花在讲清知识、落实练习,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考试时不出差错。总之,被教师抽象地谈论着的教学价值观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价值观并非一致,而且相差甚远。指出这一现象,并不是要指责教师言行不一,而是说明在改革研究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改革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与教师一起对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找出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而实存的教学价值观,认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所在;需要与教师一起探讨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依据及合理性,进而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

我的课堂观

我的课堂观 青龙小学朱奋勤 我的课堂观。我的态度与做法中所反映的基本教育理念是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很多,我认为,保持师生双方心理平衡,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有效办法。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本文着重就保持师生双方心理平衡,理顺教、学双方的关系,进而达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问题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兴趣相投 老师有兴趣教,这是教师的职责,容易做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这才是问题的要害。这里的关键是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应调到同一个焦点上。对教师来说,讲课要讲得深、讲得透,讲得学生愿意听、爱听。对学生来说,应当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听得进、记得牢。只有教、学双方兴趣相投,才能激发和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如教小学六年制第九册课本中相遇问题应用题一课,教师讲到什么是相遇,谁来表演一下,这是学生难得的表演机会,因而感到老师讲题还要我们表演,感觉新鲜有趣,乐意动脑思考。一些肯动脑、思路活的同学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相遇。反应慢的同学可能一时不能理解。但经同学这么示范后也就理解了。这时,由于师生双方的兴趣都在“表演”上,学生就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专题讲座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 学观》专题讲座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专题讲座 许冰老师是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河西区首届特级教师,河西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今天他给我们作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的专题讲座。他的观点是:跳出本学科(课程)的圈子,再看本学科(课程)。在许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他有提到:为什么语文研究课上得又累又没有效益呢?针对这个问题,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根据他们的专业评出了几点,如数学专业的老师:看不出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也就是说,上了这堂课后,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不明显,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撑握了什么?),那么要想让这个增长点突出、明显,那么就应该抓住三个学习点,最好是做到读、写一致,结合适当。既然要上研究课,那么很多老师都会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那么针对上课的课件,又有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提出了:朗读配乐不合适;课件的冷暖色调不合适。那么要想让这堂课上得有

很好的效果,那么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虚心的请教一下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师,那么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在研究课上就会大放光彩,成为我们上研究课的一大助力。 许冰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务,什么是专务?专务就是专门的任务,只有这个学科的任务。那么语文学科的专务是语感;数学学科的专务是数感;音乐学科的专务是乐感;美术学科的专务是美感。语文专务可以从学语言,学朗读这两点来体现,其中学朗读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位语文专家曾经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改革到何种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是吧,没有读,你如何理解?没有读,你如何去解读里面表达的意情?如果你能从读到的是文字话,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那么你语文专务就做得很好了。同时,我们语文老师还应该多向其他科目的老师学习。 许冰老师还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要懂一点艺术,并引用了京剧里的“紧咬”唱法和相声里的“三番四抖”法驾驭到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科的角度去观察欣赏艺术,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生活

课堂教学方案观察的四个维度

观课议课——课堂教学观察的四个维度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 观课即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 议课即课堂评价,对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执教教师展开对话、平等交流,反思自己教学,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课堂诊断过程,所以,观课议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诊断与评价,中心环节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评议三个阶段。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因此,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构建一个课堂观察的框架。观课教师可以在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中,分析每一个维度,找出其中核心的且可观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视角。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共有20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68个点。它的呈现形式,不再用评语的形式,而是用问题的形式,旨在引领教师去思考而不是评价课堂。下面我们从课堂观察框架来分析一下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 一、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学习维度有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五个视角。每个视角有3或5个观察点。选取互动视角中的一个观察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哪些互动的行为?来举例说明通过师师互动生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互动行为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多边的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互动的对象看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从互动的形态看有行为的互动,语言的互动,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从互动的组织形式看,有同桌的主动,小组的互动,班集体的互动。一切的互动,形成了多边的、主体的、动态的活动。 因此,从学生学习维度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课时,观课者应多关注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思维表现、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等要素。在仪课时,要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体验、感受,经历英语学习过程;能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什么?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能否在

新课改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学观一.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幵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着和传递着,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幵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幵发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 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 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 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 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 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 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 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 活和人格养成。

(完整版)什么是大语文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小学阶段大语文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编辑

小学一、二年 综述: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孩子记忆力的真正黄金季节,也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相互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机,不要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浪费在试图让孩子理解文意、欣赏经典上去。 小学一、二年级大语文提高重点: 小学一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 小学二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 1、识字与写字 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同龄人多识字,那么就让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去完成这个工作,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孩子已经进了小学,我们只说孩子在这方面没有特别优势,但不会影响此后的语文或其它学科的学习。 2、阅读 小学低年级,阅读能力方面有两项基本功是必须得到解决的: 一是教会孩子进行正确的朗读,用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语感。很多家长和教师发现孩子写作文时存在语句不通、病句、语序颠倒等问题,误以为是孩子语言逻辑、组词造句方面的原因,而实质问题并不

我的课程观

我的课程观 教师:李敏 所谓课程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既文化再生产的经验知识。因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相互独立的,有一些交叉点,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学中的内容,教师的行为应是教学论中的内容,而不应该是课程中的内容,课程是静态的,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教学科目, 我们的课程应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载体,传播文化的载体,但是课程的目的应是一切为了学生, 我同意这一观点: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也就是说,谁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意识到的课程。 依我们看来,课程定义固然要有,因为这是我们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现在就要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程定义和用法,并为大家所认可,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并标明了它最关注课程的哪些方面。换言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人所讲的课程指的是什么,隐含在该定义背后的哲学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从中探索比较合理的课程定义的方式。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其缺点是只关注教学科目,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创造性的表现等。 知识观会影响课程观,课程观也会影响教学观。我觉得这种课程的定义就是直接将课程等同于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科的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会背、会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在的教学中也还是存在这种现象。测验出来的学习成绩等同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有创造性的同学就会归类为差生或学习困难生,教师和家长们注重的是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在意学习创造力的表现、学习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即认为课程就是把所以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是指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 我觉得这种定义把课程看成是计划性的,忽略了课程的生成性,课程应该是一个活的东西,而不是很死板的,是具有弹性的,就像是直接把课程等同于学校的课程表一样,存在片面性。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树立“大问题”教学观

树立“大问题”教学观,创建动感课堂------“新思维、新理念、新教法”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4月18日至19日,由《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主办,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教法”为主题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沈阳召开。共有约两千人参加了会议。指导中心我和王秀文老师以及各总校小学教师24人参加了会议。 培训会上,五位来自全国的小学数学名师做了专题讲座和示范课,并与参会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他们分别是: 伯继明,国家特级教师,北京昌平城关小学校长。做课一年级《统计》,讲座《健康的情感,成长的基石》; 钱守旺,国家特级教师,北师大版课标与教材主编。做课五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讲座《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小梅,教育部国培专家,辽宁基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讲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黄爱华,国家特级教师,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做课四年级《方程的意义》,讲座《问题让学习发生----我的“大问题”教学实践》; 贲友林,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做课五年级《圆》,讲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听课亦是如

此。聆听着专家的声音,领略着专家的风采,我真的感觉,,是在和一个站在数学制高点的人进行了一次谈话,有时候还会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往远处看一看,似乎是看到了一点点数学教学前方的路。 在4节课堂教学中,最美不过柏继续明。她的课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那么完美,那么率真而又朴实。一年级的统计教学,如何让孩子体验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如何培养孩子的统计意识,如何让孩子在统计中学会方法作出判断,这是多么抽象而又难以做到的事情。而柏老师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做起来却是行云流水,简简单单。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柏老师的精彩殿堂,去感受那艺术的魅力! 首先,柏老师从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做了个小采访:(出示孩子经常吃的几种蔬菜:菠菜、西红柿、茄子、菜花),你最爱吃哪一种蔬菜?接着引发疑问:怎样知道哪种蔬菜最爱吃的人数最多、最少?学生有举手的,有起立的,也有提议排队的……这时,柏老师不失时机,选出最爱吃某种蔬菜的一个学生当小组长,让组长组织喜爱吃这种蔬菜的同学排队。这时候,孩子看到哪个队伍长,哪个队伍短,孩子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哪个数量的多少。(问题原型) 继而,柏老师又提示孩子:你有什么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每一行队伍人数?孩子想到了体育课上常用的报数,最后,小组长把喜爱每种蔬菜的人数填写在表格里。 接着,柏老师点拨:刚才,我们要想知道喜爱吃各种蔬菜的人数,同学们排队,报数,填表,其实就是经历了统计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统计主要经历哪几个过程?(分类、数数、填表)。

课堂教学观察的作用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观察的作用及其意义 课堂观察与诊断在教学中最显著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含义 科学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不断修正:“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其中,“诊断”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这样说,“诊断”不仅仅有评定优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观分析原因这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寻找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二、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观察与诊断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生存状态等方面。 (一)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