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简答论述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或为什么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审美关系为核心)

答: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1)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2)对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系。(3)由于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美学应当对它进行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作为其出发点。(4)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会使得美学的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什么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通过艺术可以直接研究以及人们的舍命没观念及其演变。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反对给美下定义?

答:首先,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2)现代西主艺术的发展摧毁了传统上关于艺术与艺术品的观念,它从根本上混乱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3)1986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的那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其次,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3、美和美感的关系?

答:(1)美的本质的界定是: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创造中。(2)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3)美感和美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存在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完全属于人们内心的精神活动。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

答:(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某种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美与美的东西之间的这些差异,印证了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

答: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具有自然属性,都是在自然的动物性的本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心理地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3)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人的本质的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

所以说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禀赋,而是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

答: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所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例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赏者须借于“文”“辞”符号的诱导才能进入“情”——艺术的意象世界。可见,艺术中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与艺术创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接受者解读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来重建意象。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节手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自然界梅花,它是植物,是非艺术品;国画梅花,它是人工制品,是艺术品)。(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国画梅花,是画家借梅咏其怀的作品,体现了画家的精神境界,是艺术品)。(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联系:(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中,那块丑石在自然中默默无闻,甚至是遭人嫌弃的,不论其质地还是其形态,均无美感,但贾平凹却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它新的含义,使这块丑石从浩茫的大自然中突现出来,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撞击着人们的心灵。(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展艺术品的领域,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9、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体客体交融、物我两忘得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和“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第一章绪论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它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2、最早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观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美学理论;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提出了许多美学观点,对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特点等一系列美学问题都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重要观点。希腊时期-中世纪-文复兴时期-18世纪-20世纪,由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有上而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方法。

3、美学学科的性质: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其次,美学与人发生紧密联系。例,孔雀开平,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没,而只是处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再次,美学离不开人。

4、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审美意识(初始阶段)发展到美学思想,再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5、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劳动创造美。

6、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分别是: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具有理论的形态。

7、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没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第三,异化劳动。马克思这样写道:“(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确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并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他尖锐的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强调了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第二章美论

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A. 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和而成型的;它的目标是统一与和谐;而且,“一切立体图形中最没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丽的是圆形”。总之,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顷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B.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他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

美的形式。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把“美本身”说成是“美的理念”。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给美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例如,小男孩向水中扔石头,觉得涟漪是自己的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涟漪是他自我创造的作品,是他的自我实现。人类通过实践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无不在创造自己的“作品”,在实现他的自我。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看成是一种“主观的特征”。桑塔耶纳在其《美感》一书中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的快感。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是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指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马克思展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观点(不是马克思原话)。

(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与移情论相,距离说则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直接把距离说当成一种美论提出来的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他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距离》一书,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2、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3、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1)美的可定义性问题: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20世纪,特别7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美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势太,许多美学家认为美在客观或在主观的问题已经过时,所以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热衷于探讨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甚至否定美能够被人认识,因而给美下定义也就不再必要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意图就是用日常语言分析来取消对美的探讨,这无异于否定了美的可定义性。

(2)美的观念: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3)美的问题:在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4)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完整的预设。马克思这样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武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5)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例如,星空的美,不仅涉及到了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到了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这样,星空的美,是由多种因素层以积累,到了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然后突然被创造出来的。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第三章美感论

1、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2、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生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3、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以区别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来思辨的、逻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

4、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5、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1)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例如,暮春三月,我们来到春光明媚的大自然,眼睛看着旖旎的风光,耳朵听着鸟鸣水潺,鼻子嗅着花香草午,我们感情奔溢,手舞足蹈。(2)其次,为了更加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3)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在《老残游记》中,曾这样形容王小玉说书的声音之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丝抛入天际”,然后,随着泰山峰峦的起伏,声音抑扬跌宕,一层层地高上去。最后,声音“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巨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样,由视觉形象的联想和想象,把听觉的美充分地描绘和刻画了出来。(4)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它们即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

7、从表现形式这个表层次来看,审美欣赏活动进行时的心理特别有:(1)形象的直觉性。主张“直觉说”的是克罗齐。(2)注意的集中性。庄周所说的“心斋”、“坐忘”,荀况所说的“虚壹而静”,有点类似我们说的主体注意的集中性。(3)感受的完整性。“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4)想象的生动性。

8、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像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像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苏东坡说他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美感和功利性,完全是两回事,美感的心理特征,就表现在它与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性没有多少关系。审美欣赏之所以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就因为它能够使我们超越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性,从而在精神上提高一步。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美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本身也是一种广义的功利性。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1、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他被当成西方第一个探讨崇高的人。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维、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1757年,博克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他认为崇高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

4、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他说:“严格说来,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例如,为暴风雨所震荡的海洋,就不能称之为崇高,它的形状是可怕的。一个人必须在心里事先储存了大量的观念,他在直观海景时把感情提升到了顶端,那种感情方才是崇高。我们说它崇高是因为心灵这时被激动了起来,抛开感觉,而去体会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观念。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5、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和历史进程的阶段。崇高的象征艺术本质,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造成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崇高的本质。

6、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7、风和日丽的春天,密林幽径的景致,温柔多情的性格,能给人以优美的感受;而高耸入云的山峰,狂暴猛烈的飓风,豪爽慷慨的个性等,则能给人以崇高的感受。

8、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其次,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民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再次,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

9、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用,以独唱与合昌对答的形式。

10、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各级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悲剧不是仅仅去伤心流泪的,悲剧要使人由悲剧本身所引起的悲悯与畏惧心情进而产生快感。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的大背景上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提升观赏者的作用。

12、喜剧性以笑为标志,悲剧性以哭为标志。

13、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4、喜剧性产生的原因:(1)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另一个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斯宾塞曾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

(3)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1900年出版了《笑关于滑稽含义的一篇论文》一书。

(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15、喜剧性的笑的特征:(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笑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面产生的。

16、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中,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地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想共。

第五章艺术论(一)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实在层。(2)形式符号层。(3)意象世界层。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要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意象世界支确实是艺术品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4)意境超验层。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艺术论(二)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是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性。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 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 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 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 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美学原理试卷

美学原理复习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D)。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C)。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D)。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 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B)。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B)。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C)。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A)。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C)。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 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D)。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欧亨利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它是针对解放前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 ?B、 它的中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C、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的七大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七大原则 一、功能原则 在19世纪,美国的著名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改变历史性的口号。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首先将其引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设计行为有别于纯粹艺术,其基于功能原则,任何设计行为都有既定的功能要满足,是否达到这一要求,成为判断设计结果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先决条件。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问题的基础,它建立在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上,如空间计划,家具的陈设,储藏设置及采光、通风、管道等设备,必须合乎科学、合理的法则,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用,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工作、学习需求。 二、艺术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能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这也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面临的科技和感情问题。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较为集中、细致、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室内设计通过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三、经济原则 任何设计并不是多做就是好,奢华就是好,关键是科学合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使用和审美需要的,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画蛇添足,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有的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害。 四、科技原则 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室内设施设备从电器通信、新型装饰材料到五金配件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室内设计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 五、环保原则 人的一生中极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安全、卫生、效率和舒适,人们对室内设计要求更为深入细致,更为慎密,也需要更多地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舒适的角度去考虑。室内设计中,对构成室内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采光与照明、色调和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和纹理,对室内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对室内声环境中的隔声、吸声等的考虑都应周密。 六、文化性原则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

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美学原理考试答案

美育是指什么的教育?情感的教育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感性的教育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诗论》是谁的著作?朱光潜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人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的美育?五个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德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在西方,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育”?席勒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谁提出的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尼采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索福克勒斯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以李白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飘逸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以杜甫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沉郁美学原 理 选择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谁说的?孔子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软实力”是谁提出的?约瑟夫·奈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知识产权产业产于哪个国家?英国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哪部作品?滕王阁序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在绘画中,“数年不点睛”的作者是谁?顾恺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布利洛盒子”属于什么艺术?波普艺术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京城第一玩家”是谁?王世襄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是哪种美?民俗风情之美美学原 理 选择题 20世纪欧洲雕塑三座高峰代表性人物是谁?菲狄亚斯米开朗琪罗罗丹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来源于哪部作品? 《美学散步》宗白华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自然美就是“胸中之竹”是谁说的?朱光潜美学原 理 选择题 20世纪50年代对自然美的性质主要的看法?美学原选择题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 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理 “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是谁说的?巴尔扎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审美活动三个因素:种族、环境、时代”是谁提出的? 泰纳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是谁提出的?龚自珍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是谁说的?格兰亚伦杜夫海纳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味与美感无差别是谁说的?马斯洛格兰阿伦马歇尔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一触即觉不假思索”是谁说的?王夫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王夫之:“因明学”中现量的分类? A.现成 B.现在 C.显现真实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老子“观道”“涤除玄鉴”指的是? 空明的心境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就是道。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王夫之讲审美活动是什么? 由“气”入“道” 审美意象论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的方式。”是谁提出的?胡塞尔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情景名为二”是谁提出来的?王夫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战国时代哲学著作有哪些? 《荀子》《孟子》《墨经》《庄子》《老子》《韩非子》排除孔子的著作!!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是谁说的?王夫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是谁提出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马祖道一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提出的?柳宗元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朱光潜主张美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学习和思考任何美学问题都不能离开人生;第二,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第三,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学心得01

美学心得01 美学心得(1-100)罗国正(2010年10月整理、修改) 很多朋友想了解我的美学思想,是产生这文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我读美学书时在书边写下当时的思考和平时对美 学问题的一些看法的记录,以及我和一些朋友关于美的谈话、我所写的文章里关于美的问题的一些理解。现将其中一部分整理、摘录出来,并作了一些修改。我在这里不作分类了,就按其自然发生的次序,将其逐一编出来。内容也不算少,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每集用几千字在互联网上登出,也要连续登很多集。应该说,越后登出的越深奥些,因为,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学习中深化,心得也在自然深化些。我相信,读者在这里面一定能找到有益的东西。 1、美的本质在生命里或本能地、或自觉地走向自由的过程中,是由审美对象引起审美主体的感觉内的快感;是生命向着自由方向发展中的感情愉快的现象。 2、生命的进化,生命内在结构的变化,储存在生命大脑里的信息变化,观念的变化,也使生命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

在变化,这里既有一代代的生命的渐变与突变,也有生命个体本身从幼至老;从无知到有知,从健康到病老等变化。这过程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可以用二十七维时空美学来解释。 3、将艺术作为修炼自己的性情、感受为先,还是以表现出来与大家共享为先,或只取其中一种,或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人们可以据此来判断艺术家当时的状态。 4、用符号来解释美、解释人类的活动,使我感到这种解释太单薄、太浮面、不够质感,没有根,没有气场感和渗人肺腑的穿透力。美感不单具有符号、信息的力量,还有物质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还有气场感。 5、有了信念和主心骨的人,他们在接收信息、知识时,会本能地和自觉地筛选信息、知识。所以这些人讲话、写文章纯度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提炼,纯度更高。再往高走,则进入哲学或美学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称为思维的思维。继续提炼,那纯度就更高了,便会全面进入到哲人的语境。这是人提高思维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没有信念、没有脊梁的人,其思维常带有很多垃圾。 6、审美沟通及其要素,这里值得研究,概念和程序、本能和自觉等?! 7、人类要根据美的感受、美学原理来设计现有的生活,和设计实现更大自由后的美好生活。

美学原理参考资料

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那些学说?其代表性人物是谁? 答: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认为“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 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四,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2、什么是美学?美学学科的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因为美学事一门人文学科,所以美学与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连,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作为独立的专门学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应当由专门的美学著作(2)应当由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 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美学事宜门人文学科,他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现象设计的诗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其次,审美现象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更增加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再次,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解几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一些重要特征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艺术是美学的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以书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为什么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型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以书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除哲学方法,还有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等都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3)美学研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美学研究的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什么是美? (1)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是说.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美是在人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因此,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也离不开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决定了是的本质。而人总是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勿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这就意味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美是自由的形象。既然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 一、选择题(60分)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3分)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叶朗 ? D.朱光潜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3分) ? A.叶朗 ? B.朱光潜 ? C.胡适 ? D.蔡元培 3、50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3分) ? A.朱光潜 ? B.梁启超 ? C.王国维 ? D.蔡元培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 (3分) ? A.朱光潜 ? B.叶朗 ? C.李泽厚

? D.蔡元培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 (3分) ? A.王国维 ? B.李白 ? C.杜甫 ? D.李贺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 (3分) ? A.王羲之 ? B.王国维 ? C.杜甫 ? D.席勒 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分) ? A.梯利希 ? B.席勒 ? C.黑格尔 ? D.汤因比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 (3分) ? A.王夫之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 ? A.席勒 ? B.费尔巴哈 ?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10、“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 (3分) ? A.席勒 ? B.海德格尔 ? C.吉卜龄 ? D.费尔巴哈 11、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 (3分) ? A.莫泊桑 ? B.福楼拜 ? C.巴尔扎克 ? D.大仲马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 (3分) ? A.普列汉诺夫 ? B.伏尔泰 ? C.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感动的芽

感动的芽 ——论美学中的感官功能我为什么要选《美学原理》?一个学期的美学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也会时不时的问自己这个问题。美学,在我来的学校,并没有出现在通识课里。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的工科生,我们只有通过书本,网络来接触美学。最初知道美学,应该算是高中的课外读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即《谈美》)。对于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行是因为年龄,心智不够吧,更多的钟情于小说缠绵的情节,而忽略了这本老师推荐我们的课外读物。所以,之前的我一直以为美学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紧紧将美学中的“美”字看成一个形容词,漂亮,beautiful。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很无趣,不愿意出去旅行,只愿意窝在家里。所以,当我来到义守大学,看到《美学原理》这门课程后,毫不犹豫的就选了他。我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我发现生活中,身边的美;另一方面,了解一些审美方法,以此运用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再凭着自己的喜好、直觉妄下定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第一点我做到了。虽然,我并不能时时发现身边的美,时时体会身边的美,但是偶尔看到一件物品的感动,常常让我在之后想起当时的反应而会心一笑。也许我还是不能很好的了解一些方法,但是,同时我有了另外的疑问,就是作为一个并不从事美学研究的我,真的有必要去完全掌握审美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发现生活之美吗?“美”是我可以说的听出,描绘的了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学这个词,最初由日本人翻译,不过我更喜欢它直接的翻译“直觉学”或“感觉学”。是的,我看到了凉亭上紫色的常春藤花,所以我感受到了它的勃勃生机。骄阳下,女生门都是撑着伞,几个男生懒洋洋的爬着并不高的楼梯。“好晒!”“热死啦!”更多的连话语都不愿意说的人们。旁边的凉亭上,一团盛开的常春藤从顶上倾斜下来。紫色,并不像红色给人的燥热,但也可以表现的生机勃勃。它并不像有些娇弱的花蔫蔫的呆在太阳下,也不像路上的我,耷拉在脑袋,托着身子前行。好像很享受太阳给它的沐浴,也很乐意为亭下的人们提供一片阴凉。是的,我还听到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的无知。用耳朵听海浪的拍击声,较眼睛看的,更加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用眼睛看,每次海浪都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浪花也不一样。用耳朵听,不知道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也来不及品味这一波的海浪,就这样“啪……啪……啪……”。其实每次的声音也应该是不同的,只是它太短促,周围的海浪声也是此起彼伏,让我无法认真的分析这是哪一种。索性就这么听着,这千百万年来不变的拍打。人的一生最多不过100年,有的人勾心斗角,争名逐利,搞的自己满身疲惫,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带不走的离开。大海,只是单单的这样拍打,拍打。不禁让我想到,海啸难道是大海对我们的嘲笑与惩罚?是的,我嗅到了青草的味道,所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也有人说我闻到的是泥土的气味,也罢,总之,清晨的校园风里有潮湿的气味,像滋润这土地。草儿好像想透过这种芳香,表达对阳光雨露的渴望。有时,嗅觉是和味觉,视觉联系到一起的。但是我们总是最先用到嗅觉,闻到它的气味,走进了,看到它,等看清楚了,才吃下去,品味它。是的,我品尝到了夜市的美食,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夜市,在大陆几近消失的孤岛,在这里再次看见了它的繁荣。因为好奇曾要了一杯蜂蜜苦瓜茶。第一口有蜂蜜的甘甜,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 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 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 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 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它主要指 (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 (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 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有音乐感的耳朵: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 的”。听音乐要有“音乐感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善于识别形式美的眼睛”,这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具备了各种必要的素质,欣赏者才会与创造者(或表现者)通过艺术作品达到共鸣—艺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有音乐感的耳朵” 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说美的形式能够被感官所感知。仅仅具有内在的本质特征或普遍性,而没有得以表现出来的外部现象和个别性,没有凭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具体形式,就谈不上美。因此,美首先必须是形象的。 8、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 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9、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 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10、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 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1、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 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1模仿说: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之一,模仿是人类固有的人性和本能,。是古希腊世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后来提出艺术模仿自然地原则,以再现现实主义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发展的最高阶段。 2游戏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游戏活动发展而来,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具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引起的快感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是忘我的。 3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 4艺术的认识作用: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得事物、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5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他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变化、他们之间有协作、相互影响和沟通的现象。 6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7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包含有深刻的历史的意蕴,显现出老百姓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8形式美:作为美感的一部分,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关系的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称为形式美。 9形式内容说:形式有限,而内容相对空洞。比如姚明的衣服给婴儿穿,再比如《大独裁者》理发师查理扮演希克勒,形势与内容的不相符,产生了喜剧效果。 论述题: 1.人的审美活动诞生过程:美的诞生是一个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变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细。 从逻辑上看:早期活动都有实用目的,有功利性,随着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人的活动慢慢的脱离这种实用性和功利性,审美活动才开始产生,这是美的逻辑发展应包含的内容。 从审美现象、审美风俗来看a.逃避灾祸b.显示社会地位c.社会生产艺术风格上:从形象到抽象,从实用到装饰的发展。 共同的道理: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从实际的生活、生产发展而来的。 2.悲剧:由个人力量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安提戈涅》中,说明悲剧的主角代表的理想是合理的,但从整体情景看却是片面的。悲剧主角作为个人虽然遭到毁灭,但却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所以悲剧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愉快和振奋。《红楼梦》是描绘“有情之天下”毁灭的伟大悲剧,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对命运的悲叹,也是对命运的抗议。 3.社会美: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主要表现在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主要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例如节日狂欢,由于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和功利性,人与人不分彼此,自由来往,从而回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 4.喜剧:美学意义上的喜剧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滑稽、讽刺、幽默几种,与之相应,喜剧性笑也可分为滑稽之笑、讽刺之笑和幽默之笑。从不同类别的笑的构成方式即笑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入手揭示其内在成因,笑就显示出明晰的层次感和鲜明的特征性:滑稽之笑来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及喜剧性和解,是人类以今日之聪慧戏弄往日之愚蠢,其特征是“我们笑我们”;讽刺之笑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喜剧性对立,是秉持人间正道的人们对背离这一正道者的救正,其特征是“我们笑他们”;幽默之笑内含着人与自我的矛盾,是智慧的人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生命存在的整体性反思和个体性观照,是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双重悖反、和解与包客,其特征是“我笑我”。喜剧性笑的主体和对象从复数的“我们”、“他们”转化为单称的“我”,显示喜剧从群体性向个体性的转化,说明更深刻更丰富的喜剧是最有个体生命性的喜剧;同时也说明了喜剧性笑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质的确证。1“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在(C、近代)2游戏说是关于(B、艺术的起源)的学说3异化劳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的意义是(D、即制造丑,又创造美”)4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美是理念”的观点,但是黑格尔的理念是(C、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5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是受压抑的(A、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文艺创作遵循了一条由痛苦到快乐的原则。6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的本质学说是(C、美是生活)7马克思“美是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的重要思想来源书(A、美是理念的感性)8“移情说”美论的主要特点是(B、感情的外射)9(C、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近代美学家努力固守的问题框架。10“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的原因是(C、在美丽的景色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1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游戏说)12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A、方法论)13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是(A、伦理判断)14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是B、黑格尔15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C、人“化”到对象中,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16(A、意境)是一切优秀艺术品的共同追求和最高级的审美特征。17艺术品的意义(D、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广大读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综合)18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是(A、马克思主义美学)19中国魏晋时期的画家开始把山水作为绘画的题材,标志着( D、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20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开始于(A、原始时代) 简答: 1.崇高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定义,崇高的对象用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无限巨大,激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而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特征,是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感性形式,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特征,当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其本质力量进而征服、掌握客体时才产生。因此,,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艺术美的本质指各种艺术品所显现的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存在于一切艺术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3.审美教育的定义与功用:美育是以发展完满的人性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培养审美心胸、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 4.优美的特征: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优美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5.美与丑的辩证关系:(1)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例如优美的最大特点是和谐,而丑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不和谐二者有明确的界限,美的反面就是丑,二者在相互斗争中发展。(2)美与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离,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反之也然。(3)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劳动如何创造美:1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美是对人而言,依存于人类社会,是真正劳动的产物。因此,劳动为美提供了前提2人类劳动是一种自觉地有意识目的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人类劳动的产品能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为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3美本身就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成果体现人们的创造力量,又表现美的本质内容,使人类在劳动产品中直观自身,产生由衷的喜悦。因此劳动不仅使美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在现实中创造美。 7.意象的基本特征:1虚拟性、虚拟是现实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与此同时进入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编造和虚构、甚至违背现实常理。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应有的、不可能有的东西不必是符合实存的现实;即使表现现实中或已有的可能有的东西,也采取非现实的形态,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2感性。指一项可以为主题感官直接把我、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题不需要经过自觉地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在。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想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4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是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丑的特征/审美价值:最大的特点是不和谐;价值1.显现生活本来的面目,因为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也有丑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2.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奇特、怪异、缺陷以及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 8.审美认知技能: 1.形象的直觉性2.注意力的集中性3.感受的完整性4.想象的生动性5.错觉6选择性7主观性 9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1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的感性形式,2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性色彩。3社会历史层: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4心理意识层: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10艺术的审美功能: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使主体或得美感的同时或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