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优.选)

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优.选)

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优.选)
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优.选)

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着对各类病人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重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卫生部等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续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品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本文就几种与检验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应注意的事项综述如下。

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与防护

1.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确定的20多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割伤是医院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的主要途径。从张玉翠等人报道的文章看出,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

1.1.1 乙型肝炎(HBV)

我国是HBV高发地区,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约有1.3亿人。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1.2 丙型肝炎(HCV)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有被HCV感染的可能。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拷贝/ml左右。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1.8%。据总后勤部卫生部防疫队唐晓敏等统计显示,护士和检验人员HCV感染率较高,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3%(17/318)和4.9%(3/61),而且有76.7%的HCV感染者为经常接触病人血液标本的护士和检验人员。

1.1.3 艾滋病(AIDS)

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职业性感染的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有报道说,广东去年一年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艾滋病人的过程中就发生了15起职业暴露。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对HIV职业暴露的建议,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有明显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李秀兰等认为侵入性医疗操作确实有暴露HIV的危险性,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高达31.8%,略低于国外报道的35%。国外报道职业暴露后HIV感染率为0.33%。

2.1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我国蔡景一等学者报道: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接触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在调查北医大一院和三院28名医护人员发生意外损伤的种类构成中,针刺损伤占首位,占调查人数的71.6%,与国外调查结果一致。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检验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感染HCV为3%—10%,感染HIV为0.2%—0.5%。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中占绝大多数。

2.1.1 无论病人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病,都应视为传染病人。1987年6月,美国医院联合咨询委员会对于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发布了“工作人员对血液传染疾病保护声明”,建议医院把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具有危险性。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十分小心,应彻底消毒处理,避免对人造成感染。

2.1.2 严格物品分类,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必须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减少皮肤粘膜接触,严格消毒隔离程序,避免意外损伤,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2.1.3 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也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检验人员应特别重视,并认真坚持。在高危区域,如ICU、隔离间,以及做侵入性操作之前,需用酒精或0.5%洗必泰进行手消毒。

2.1.4 如不慎皮肤损伤,应让血尽量流出,再用肥皂、水冲洗,3%碘酒及75%酒精消毒,并尽快注射疫苗。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应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2.1.5 检验人员必须懂得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了解其危害因素、传播方式与途径,消除恐惧心理。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灭活。

2

化学试剂的危害与防护

1.2.1 酸、碱气体

如盐酸、硝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氰氢酸、氨等气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眼有强烈的刺激性,大量吸入会引起呼吸麻痹。

1.2.2 有毒的化学物质

苯类能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破坏皮肤自然油脂,引起粘膜红肿、干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生成。长期接触会引起癌症。高浓度或反复接触能引起肝、肾损害和血液病,还可扩散到实验室空气中,牢固粘附在物体的表面,对实验人员增大了接触的危害性。反复接触甲醛,可能引起过敏和癌症,能使过敏个体引起哮喘,接触性皮炎;不过敏的人,长期吸入低浓度甲醛可能引起慢性肺损伤。人类接触甲醛,将导致白血病、肾、口腔、喉、肺、脑肿瘤的危害性增加。有毒的化学废弃物要经过处理,使之毒性降低后才能倒去或用泥土深埋,否则直接倒入水槽,会引起严重的环境

污染,秧及他人。氰化钾、氰化钠、氰化氢等属剧毒物质,误食极小量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致命。氰化物可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次氯酸钠进行二级分解。

1.2.3 化学消毒剂

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或吸入含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84消毒液或含氯的空气、二甲苯,可引起结膜炎、皮炎、头晕、头痛、胸闷、咽喉干痒、中毒、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2.1 化学试剂的防护

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在预防上,检验人员工作时应着装整齐,穿工作服,带工作帽,戴口罩,带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

3

紫外线的危害与防护

紫外线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使用不当可造成实验室人员辐射损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防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红斑。紫外线可放出臭氧,臭氧的浓度不得超过0.3mg/m3,紫外线消毒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

4

放射性元素的危害与防护

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检验科放免室的人员要特别提高警惕,防止污染,应使用底部宽上面窄的烧瓶,对放射性元素搁置让其衰变,并在其下垫有纸垫,防止底部碎裂。使用后的试管、试剂不得随意乱丢,要定人定时定点收集并按要求销毁。

5

医学微生物的危害与防护

具有传染的医学微生物,都能对检验员造成传染,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是否具有传染性,以便及时做好自我防护。

6

其它因素的危害与防护

高压灭菌锅使用过程中的噪音对身体的危害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不应在实验室吃东西,吸烟等;不用未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工作人员不应留长甲;离心、加样、全自动生化仪工作等过程产生的气溶胶,长期悬浮于空气中,是比较大的潜在危害,在离心机未完全停止时不能揭开保护盖。

7

小结

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为主,定期体检,并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皮肤针刺损伤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检验人员手的皮肤如有破损,即告知检验科主任,并使用闭合性敷料,也可戴手套,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暂停工作。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一定要洗手,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检验人员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所有污染物品,不论其来源如何,都视为潜在感染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宣传

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宣传 几种常见职业病防治知识 一、尘肺病知识 1、什么是尘肺病? 尘肺病是由于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肺纤维化就是肺间质的纤维组织过度增长,进而破坏正常肺组织,使肺的弹性降低,影响肺的正常呼吸功能。 2、我国法定的尘肺病有哪些? 尘肺病是对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肺纤维化疾病的统称,我国法定职业病目录中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电墨尘肺、碳墨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以及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等十三种。 3、尘肺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尘肺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关。尘肺病早期矽肺没有明显自觉症状,或者只有很轻微的自觉症状,往往是通过职业健康检查时才会发现。 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特别是晚期的矽肺病人,就会出现或轻或重以呼吸系统为主的自觉症状。病人常见的首发症状是气短。病情较轻

的,往往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爬山时感到气短,稍微休息一会儿,就能好转。再严重一点的,做一些轻体力劳动,走上坡路或上楼梯时有明显气短。 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时,由于呼吸和循环功能受到明显损害,会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还可以有咯血、无力、消瘦、失眠、食欲减退等。如果有发热,肝大和浮肿,则可能并发了别的疾病。 4、如何预防尘肺病? 尘肺病预防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防止有害粉尘的吸入,只要措施得当,尘肺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那么,有哪些预防措施呢?我国针对防尘降尘制定了“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大致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 ●技术措施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 肺病最根本的措施。 ●卫生保健措施①接尘工人健康监护:包括上岗前体检、岗 中的定期健康检查和离岗时体检,对于接尘工龄较长的工人还 要按规定做离岗后的随访检查。②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佩 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防尘口罩、送风头盔、送风口罩 等,讲究个人卫生,勤换工作服,勤洗澡。 5、哪些行业及工种易患尘肺病?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类别及个人防护

编号:SM-ZD-11173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类别 及个人防护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类别及个人防 护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化学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1、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a. 常见职业中毒 刺激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 b. 个人防护措施 从业人员根据工作场所存在毒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情况,选择适合的呼吸防护器材。常用的防毒面具有隔离式防毒面具、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在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及易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时,应穿耐腐蚀的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帽、穿胶鞋,以防毒物沾染皮肤;还可以佩戴防护眼镜,防止眼损伤。 2、生产性粉,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a. 粉尘的危害 长期吸入一定量的粉尘后,容易引起尘肺,这是粉尘所致疾病中的主要疾病; 吸入一定量的铁、钡、锡等粉尘(如容器除锈、不注意防护,可吸入铁末尘),尘末在肺部沉着,构成一种病情轻、进展慢的肺部疾病——粉尘沉着症。 吸入含苯酐粉尘、甲苯二异氰酸酯可引起哮喘; 吸入含铅、砷、锰、铍的粉尘可引起职业性中毒; 还可造成皮脂腺孔堵塞,引起粉刺、毛囊炎,严重者可引起脓皮病。 b. 个人防护措施 从业人员根据工作场所有害粉尘的特性、浓度、粒径,选用适合的防护口罩。在粉尘浓度大、粉尘粒径小时,应该选用防微尘口罩。防尘防微粒口罩的滤料是采用经特殊处理的过滤棉,可以对空气中的粉尘达到95%的过滤效率,对于粒径在3微米以上的尘粒其阻尘效率可达到99%以上。 (二)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完整版)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为做好本项目的职业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在有职业危害的施工作业前后,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安全教育,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符合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安全 ,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 1 、职业中毒 a 、铅及其化合物中毒 ( 电池,油漆、喷漆等 ) 。 b 、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 电焊)。 c、硫化氢中毒 ( 下水道作业工人 ) 。 d、苯中毒 ( 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 。 e 、甲苯中毒 ( 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 。 f 、二甲苯中毒 ( 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 。 g 、汽油中毒 ( 驾驶、汽修、机修等 ) 。 h 、氯乙稀中毒 ( 粘接、塑料、焊接、堵漏、防水等 ) 。 2 、尘肺 a 、水泥尘肺 ( 水泥库、装卸 )。 b 、电焊工尘肺 ( 电焊、气焊 )。

3 、物理因素职业病 a 、中毒 ( 露天作业 )。 b 、局部振动病 ( 打夯机、振动棒、混凝土平板振动器等 ) 。 4 、职业性皮肤病 a 、接触性皮炎 ( 中国漆 )。 b、电光性皮炎 ( 紫外线 ) 。 5 、职业性眼病 a 、化学性眼部烧伤 ( 酸、碱、油漆 ) 。 b 、电光性眼炎 ( 紫外线、电焊 ) 。 c 、职业性白内障 ( 含放射性白内障 ( 激光)) 。 6 、职业性鼻喉口腔疾病 a 、噪声聋 ( 铆工、校平、气锤 ) 。 7 、职业性肿癌 a 、苯所致白血病 ( 接触苯及其化合物油漆、喷漆 ) 。 8 、其它职业病 a 、职业性病态反应性肺泡炎 ( 接触中国漆、漆树等 ) 。 b 、金属烟热 ( 锰烟、电焊镀锌管、熔铅锌 ) 。 c 、职业性哮喘 ( 接触易过敏之土漆、樟木、苯及其化合物 )。 二、职业危害的主要工种 有害因素分类主要危害次要危害危害的主要工作 粉尘 水泥尘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意识的提高,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及医院发展。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 1.1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 1.1.1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α射线等,医院中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核医学治疗室、手术室等科室。 1.1.2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红外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激光等,多见于理疗室、介入室和外科等。 1.1.3噪声医院噪声主要分布于洗衣房、锅炉房、供应室、空调室等地。 1.1.4医疗锐器伤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常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医疗锐器伤害。门诊抽血室、注射室、急诊室和手术室是医疗锐器伤害较重的岗位,特别是护士为高暴露群体。 1.1.5强制体位与运动功能性危害医务人员因移动病人、搬运重物或其他负荷过重的医疗用品时常造成脊柱损伤。护理危重病人、手术时间长,导致站立过久而引起腰背酸痛、下肢静脉曲张等。加上长期饮食的不规律还易导致胃肠疾病,形成躯体压力。 1.2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的危害消毒剂或清洁剂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轻者可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肝损害或致癌。 1.2.2抗肿瘤药物的危害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渐被证实。 1.2.3麻醉剂的危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注意到吸入麻醉剂可导致胚胎毒性发生流产等不良的生育结构。 1.3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 1.3.1病原微生物对医院候诊室、病房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对听诊器污染情况的调查显示:被检测的听诊器全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听诊器使用次数越多,污染越严重。

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 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本企业主要职业危害来自露天作业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伤害,人孔内的有毒、有害气体等。 二、职业病危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结合公司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公司的职业危害为四类: 1、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防治措施 (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加强生产场所通风设备及散热。 (2)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高温工作环境,尽量远离高热源,避开或减少热辐射; (3)制订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减少高温时段作业,增加工间休息次数,尽量避开高温时段进行室外高温作业,为员工提供阴凉的

休息地方 (4)应有足够清洁的饮用水,供给防暑降温清凉饮料、降温品和补充营养: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同时要注意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 (5)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要制订合理的膳食制度,膳食中要补充蛋白质和热量。 (6)作业人员如有高温禁忌症要及时报告,班组长对有高温禁忌症的员工不要安排其从事高温作业 (7)留意气象预报发出的酷热天气警告 2、有毒物品的危害:生产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用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防治措施 (1)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和遥控化操作。 (2)降低生产性毒物的浓度,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接触;对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有毒物质,通过安装合理的通风、排毒设备,使毒物得到有效控制。 (3)根据毒物的特性,选择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6396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 别及防护(正式版)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正 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有毒物质及职业中毒防护 1)毒物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 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 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2)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存在形式 生产性毒物以固体、液体、气体、气溶胶等多种 状态存在。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蒸气 e.雾 f.烟 g.粉尘 3)常见职业中毒 a.刺激性气体中毒 b.窒息性气体中毒 c.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 d.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 4)毒物的个人防护 个体防护在防毒综合措施中起辅助作用,但在特殊场合下却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进入高浓度毒物污染的密闭容器操作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就能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健康,避免发生急性中毒。应根据工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参考文本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有毒物质及职业中毒防护 1)毒物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 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 永久的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2)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存在形式 生产性毒物以固体、液体、气体、气溶胶等多种状态 存在。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蒸气 e.雾 f.烟 g.粉尘 3)常见职业中毒 a.刺激性气体中毒 b.窒息性气体中毒 c.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 d.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 4)毒物的个人防护 个体防护在防毒综合措施中起辅助作用,但在特殊场合下却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进入高浓度毒物污染的密闭容器操作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就能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健康,避免发生急性中毒。应根据工作场所存在毒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情况选择适合的呼吸防护器材。每个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什么是护理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在为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经常暴露(置于、显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就有职业暴露,如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因中毒而死亡,白求恩大夫手术中感染破伤风,2003年SARS流行中医生护士感染SARS 而牺牲,2005年12月14日安徽省三医院神经外科34岁护士长丁艾梅身患重病坚持工作,以身殉职等。 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由空气、土壤、水、阳光各种植物等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体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受到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医务人员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护理职业暴露环境危险因素 构成护理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有: 1、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指细菌、病毒等。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细菌可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 病毒常见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 细菌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2、化学因素 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 3、物理因素 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如: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以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 4、运动功能性因素 护理工作中由于负重过度,搬病人、用物。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造成肌肉骨骼损伤。超时静立、走动,引起静脉曲张等。 5、社会心理因素

职业病防护措施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措施。 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矿设专人负责各职业病危害点的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提高职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加强职工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全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职工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在各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

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一旦发现职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施工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 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职工,矿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预防控制措施: 1、在进行采掘作业时,坚持湿式凿岩,杜绝干打眼,是减少粉尘的重要手段。

职业危害告知与防护书

电焊工的职业危害告知与防护书 同志你好: 你在项目部从事的电焊工作岗位,本岗位可能存在:粉尘、高温、灼烫、辐射、有毒气体、火灾、高处作业等职业危害因素。现在告知如下: 一、电焊作业中的主要危害: 1、金属烟尘的危害。电焊焊条由焊芯和药皮组成。焊芯除含有大量的铁外,还有碳、锰、硅、铬、镍、硫和磷等;药皮材料主要由石、荧石、锰铁等组成。焊接时,电弧放电产生4000℃一6000℃高温,在熔化焊条和焊件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其成分主要为氧化铁、氧化锰、二氧化硅等,烟尘粒弥漫于作业环境中,极易被吸入肺。长期吸入则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称为电焊工尘肺,而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并发病。 2、有毒气体的危害。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弧区周围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可能对人体造成中毒、中暑等危害。 3、电弧光辐射的危害,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紫外线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胆红斑症。 二、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1、提高焊接技术和焊接工艺,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从根本上改进除尘、排毒效果,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2、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正确佩戴、使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防止职业危害身体健康。 3、你有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和享受工伤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权利。如果在工作中有危害职业健康的情况请及时告诉我单位管理人员或立即和安全环境部门联系,以便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三、经由本人签字确认,已充分了解到职业危害的风险和做好个人正确防护要求的重要性。 用人单位(签章)劳动者(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1、在制定我矿生产、安全、工会和发展规划时,统筹安排职业病防治工作。推广先进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全面实施《职业病防治法》。 2、建立由矿长负责的职业病防治三级网络管理体制。按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全面有效地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工会组织及群从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实行监督,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单位对职业病防治负有直接责任,合理安排职业病防治经费,专款专用;应当设置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投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制度,改善劳动条件,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等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 4、劳动者有了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和所采取的治理措施的权利,有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的权利,有依法要求有害作业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和获得职业病预防与治疗的权利。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等指标超过国家卫

生标准和有关规定,未采取治理措施,又未配置必须的个体防护设施的,劳动者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检举、控告。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制度,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职业病防治领导组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并对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6、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未经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者不得上岗。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将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预先告知劳动者。 7、有害作业场所应当严格按国家规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影响和污染其他场所。 8、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场所,应当配备紧急防范设备和医疗急救用品,确定急救人员,并制订急救预案。 9、有害作业场所,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防范管理。 10、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全面准确地记录生产工艺流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有关资料。 11、涉及有害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其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书 (最新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书 (劳动合同补充约定) 甲方: 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自愿签订本补充约定。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负责如实将乙方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待遇告知乙方,填写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表(见合同附表1)。 2、负责安排乙方上岗前、岗中、离岗以及发生急性职业危害事故时不同时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乙方,检查费用由甲方承担。 3、负责对乙方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指导乙方正确使用相关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4、按照国家规定,使用达标的生产工艺设备、技术、材料,并对乙方工作区域进行职业危害防护,且按规定周期进行职业危害年度检测、评价,将结果在危害岗位中告知。 5、不得安排处在孕期、哺乳期的乙方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6、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对因甲方工作环境导致乙方患职业病的,进行救治、补贴。 7、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因乙方工作岗位、内容变更致使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改变时,甲方应向乙方告知,并与乙方重新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变更表(见合同附表2)。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自觉遵守甲方制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2、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和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 3、积极参加职业卫生培训。

4、定期参加甲方组织的职业健康体检,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拒绝参加。 5、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和事故应及时报告甲方。 6、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甲方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避免职业病发生。 7、离岗时,应按照规定参加甲方组织的离岗职业健康检查。 三、如果甲方未按照规定如实向乙方告知,乙方有权拒绝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甲方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乙方订立的劳动合同。四、此约定作为劳动合同附件 特此告知。 欢迎您随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职业病的建议。 单位盖章员工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念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等。 二、“标准预防”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二)基本原则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三、“普遍预防”的概念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四、“标准预防”与“普遍预防”的区别 1.普遍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痰、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 2.普遍预防主要采取接触隔离,因此不能防止空气与飞沫传播的疾病,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3.普遍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对患者间的防护较差;而标准预防强调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五、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的概念 在确保标准预防的同时,应采取额外预防的措施,额外预防措施包括: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六、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

职业病种类制定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措施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工作,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与低气压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爆破作业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油漆、涂料作业产生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较大。 二、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应从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 (一)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书

莆田市中意鞋业有限公司劳动合同附加条款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书 同志: 您所在的部门,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会接触到粉尘, 如防护不当或不注意防护,可能造成职业病禁忌证:当人体吸入粉尘后,小于5μm的微粒,极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有时还会引起肺癌。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所吸收,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发肺病,还可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眼结膜损害等,请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做好个人劳动防护工作。在您所在的岗位,本公司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工艺上、设备上,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为慎重起见预防危害,对您发放个人劳动防护用品,请您在日常工作中按要求正确穿戴。 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向领导反映,或到医院检查。当您的工作岗位发生变更时,请重新与本单位签定劳动合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书”。 请您履行以下义务: 1、自觉遵守公司制定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2、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3、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4、定期参加职业病健康体检; 5、发现有职业病危害隐患时,及时向领导报告,并积极采取措施消除; 6、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配合用人单位改善、提高、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预防、 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特此告知。 用人单位盖章:本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莆田市中意鞋业有限公司劳动合同附加条款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书 同志: 您所在的部门,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会产生噪音,如防护不当或不注意防护,可能造成职业病禁忌证: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疾病,请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做好个人劳动防护工作。在您所在的岗位,本公司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工艺上、设备上,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为慎重起见预防危害,对您发

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及其防护

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及其防护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方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内容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90%,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高达100%,并且长期与C臂机、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长期接触。结论:手术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在护理操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几率高,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过程中C臂机、各种化学消毒剂使用以及麻醉废气的污染都对手术室护士造成潜在的不安全。 标签:职业危害;职业感染;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087-02 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下,护士为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其护理活动的空间、地点、周围存在着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其危险即为职业暴露[1]。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也可能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引流导管等,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而且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使用,手术室护士经常受到C臂机X线的照射,手术室长期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等都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人群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性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长期接觸X线、化学消毒剂会引起造血功能底下、皮肤癌等。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的职业防护现状,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30人,其中40岁以上7人,40岁以下23人,平均年龄28岁。学历:本科6人,专科22人,中专2人。职称: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19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问卷法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分为5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学历、工作、职称、职务、年龄。(2)护理工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原因,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情况。(3)术中定位照片,使用C臂机的情况。(4)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消毒,全麻患者废气污染情况。(5)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行为。(6)医院防护措施,用具是否足够,宣传是否到位。

职业病危害预防、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预防、防护措施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二、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为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三、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项目的职业危害为四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行业施工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可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3、生产性躁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躁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躁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躁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4、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四、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志。

噪音职业危害告知书

噪音职业危害告知 ________先生/女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我公司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您,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在劳动合同期间,您的工作岗位发生变更并且变更的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公司将重新告知并请您签署。 您所在区域的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其危害因素有:理化特性、健康危害、应急措施、防护措施。 1、危险特性:作业场所不允许超过115分贝,超过85分贝要有噪音防护用品。 2、健康危害:噪音损害人的听力,可造成人体听力损失。长期接触噪音可引起头痛、耳鸣、惊慌、记忆减退,甚至引起神经官能症。也能导致心跳加速、血管痉挛、高血压、冠心病、食欲下降、月经失调等。 3、应急处理:如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 4、防护措施:控制噪音的传播和反射,采用吸声、消声、隔声、阻尼、隔振等措施及加强个体防护,采用个人佩戴防噪音耳塞、耳罩或头盔来保护听力。 如防护不当,该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对您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在本岗位,公司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了职业病防护措施,并对您发放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我公司将对您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指导您正确使

用相关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我公司应当安排您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您。您有义务按照公司的要求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本公司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旦您患上职业病,本公司将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您有义务履行以下规定:自觉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本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制度;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定期参加职业病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事故应当及时报告用人单位;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用人单位,避免职业病的发生;离职时,应该按照公司的规定参加离职时的职业健康体检。若因您不恰当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导致本人或者他人损害并进而导致公司承担任何支付和补偿责任的,公司将有权按该费用的50%追究您的个人责任。 本人已知道了职业病危害的相关因素及相关应急防护措施,特此确认。 用人单位盖章本人签字(确认并同意) 年月日年月日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 一、硫化氢 主要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属高毒类。急性中毒:轻者表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咽部烧灼感。中度中毒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头痛、头晕、乏力、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咳嗽、胸闷呈现化学性支气管和肺炎肺水肿征象。重度中毒者可在数秒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样死亡。长期高浓度接触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炎症,重者角膜溃疡、视力模糊。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炎等。 目标疾病 职业病: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GBZ31) 职业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伴肺功能损害的呼吸系统疾病;3、器质性心脏病。 预防措施:1、提高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加强通风排毒;2、穿静电工作服,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3、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4、进入密闭空间或高浓度作业区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过滤防毒面罩和面具。 二、苯 主要危害:属高毒类。急性中毒: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苯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初起粘膜刺激症状,随后表现兴奋及醉酒征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重者可出现震颤、谵妄、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慢性中毒者:最常见的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和造血系统损害。早期白细胞持续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可同时有血小板下降,皮肤粘膜出血等。晚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少数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变得干燥、脱屑、皲裂、过敏性湿疹和毛囊炎等。 目标疾病 职业病:1、职业性慢性苯中毒(GBZ68);2、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GBZ94)。 职业禁忌证:1、上岗前检查血象,检查结果低于正常参考值(白细胞计数低于4.5×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女性低于3.5×1012/L或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2、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的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血液肿瘤以及凝血障碍疾病等;3、脾功能亢进。预防措施:1、可用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代替苯做原料或溶剂;2、改良工艺,防止跑、冒、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 护措施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 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 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4)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如检修过程中的仰焊等。 噪声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 (一)噪声的分类 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噪声的分类:噪声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照噪声来源则分为: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产生的声音,如空气的压缩或释放发出的声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