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高校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初探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高校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初探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高校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初探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高校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初探

高校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初探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深度辅导,发现信息学科新生对本专业了解有限、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基于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并探索新生学业指导工作的新方法,通过开设《走进信息科学》课程,促进学生了解专业内容,提升专业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并从兴趣导向、精神引领、环境营造、课程建设和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新生的专业引导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字】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学业指导

一个国家信息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普及程度无论是在代表现代文明的国民基本素养要求方面,还是在象征国家实力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将其信息科技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置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然而,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急需大量掌握信息学科新技术的卓越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学科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部分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学习时间短、学生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从高校新生入校开始,对信息学科新生进行专业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学业指导,归纳起来就是:教师创造环境,借用有关学习研究的基本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教育,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1]学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属于辅导员工作的范畴。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明确将学业指导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组织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规范学生学习方式行为等”[2]列为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在本科新生入学初期,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这是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并对专业产生兴趣的必要途径。

一.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学习现状

本研究采用作者自编的《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科新生专业了解程度调查问卷》,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新生专业学习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和2013年9月。问卷发放范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科2012级和2013级新生。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问卷内容首先经过了有关专家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评议修改,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试测。共发出问卷169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2%。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科学生入学时对专业了解程度的基本状况。

1.信息学科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极其有限。

问卷调查显示5.2%的同学对专业“比较了解”,31.6%的同学对专业“一般了解”,63.2%的同学对专业“很不了解”。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信息学科的专业知识,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学科的了解不多。

2.信息学科新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

连续两年对学生的问卷、访谈和深度辅导的结果显示:87%的新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目的、内容的认知,不明晰该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本科新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学校、老师、家长和网络等。但是高中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偏重于应用和简单操作,与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即使学校为每位新生发放了本科教学手册,描述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本专业依然难有像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那样深刻且感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入校后不能明确信息学科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

3.信息学科新生对本专业缺乏兴趣和动力。

连续两年对学生的问卷、访谈和深度辅导结果显示:93%的新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专业兴趣的现象。第一,第一课堂没有增进信息学科新生对本专业的理解。新生入校后在第一课堂课程学习中很难寻找到信息专业的影子。信息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需要在一定的数理基础的思维平台上建立起信息科学的殿堂,所以信息学科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以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主。但是从直观上,学生看不到这些课程跟信息学科专业的相关性。学生习惯于高中

的学习习惯,忽略了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了解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很难站在大学课程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他们从第一课堂的学习中无法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无法加深对信息学科学习方法的了解,缺乏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认知,而且数理基础课程难度较大,使学生感到吃力,最终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缺乏兴趣等问题。第二,第二课堂活动在专业引导方面缺乏持续性。从学生工作方面来看,本科新生入学初期,学校和学院会开展一系列入学适应性教育活动。但是入学适应性教育活动时间短,安排相对松散,没有约束性,在专业引导方面强度不够,缺乏持续性。总之,以往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都没能实现对新生的专业引导,新生容易对本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4.信息学科新生对本专业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连续两年对学生的问卷、访谈和深度辅导结果显示:49%的学生表示,“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考什么,我就学什么。”由于对本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没有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而缺乏积极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精神,更缺乏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新生主动参与竞赛、科研的比较少,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识到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工作的实践

针对新生专业学习存在的问题,从2012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对新生学业指导工作进行探索实践。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新生学习社区(special freshman learning community)的成熟做法,由辅导员开设1学分的《走进信息科学》课程,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块、商谈式教学模块和体验式教学模块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方法、提高专业兴趣;培养新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加强新生与老师、学长的联系,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营造和谐的氛围。《走进信息科学》课程目前已针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学生全面开展。《新生学业辅导工作课程化探索》项目推动新生学业指导工作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获得了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一等奖。

1.课程形式新颖活泼。

课程参考MIT的新生学习社区(special freshman learning community),以人

本管理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理论和方法为支撑,《走进信息科学》课程以开放式教学模块(午餐会)、商谈式教学模块(前沿技术讨论茶歇)和体验式教学模块(参观)等三个形式开展。

2.课程内容充实丰富。

午餐会形式的开放式教学模块分为5个专题,分别邀请学院的5个科研团队与学生交流探讨团队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沿研究和应用,交流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午餐会为导师团队与新生提供了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学科专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专业兴趣,使其以更大热情投入专业学习中。茶歇形式的商谈式教学模块包括3-4次交流研讨,分别针对物联网、移动计算、大数据处理和图书馆资料查询等内容进行研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科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参观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模块包括3-4次参观体验,学生学习和参观信息学院的相关科研实验室、学校高性能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和新浪、Microsoft、Intel等国内外著名IT企业,通过让学生实地参观,与大型、高性能实验室和知名企业近距离接触,了解其技术和最新产品,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

3.课程评估效果显著。

在2014年1月,我们对课程整体效果进行开放式调查评估。结果显示,84%的同学认为此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提高了对技术前沿的洞察力;80%的同学认为通过此课程实现了对专业学习的适应,较快熟悉了大学的学习方法,认识到创新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62%的学生认为收获了生活建议和人生哲理,增进了师生感情。此外,课程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的肯定,先后有三位督导专家莅临现场指导并亲身参与学生午餐会等课程环节。

三.信息学科新生专业引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兴趣导向,为新生开启专业之门。

要在本科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就为他们打开专业学习的大门,使新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应用,从而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第一,引导新生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从内容涉及的范围看,要包括信息学科各个领域及前沿热点。从内容涉及的深度看,要包括科普型内容和技术型内容。第二,引导

新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通过对专业发展及社会应用的介绍或实地考察等形式,使新生看到自己未来的行业前景,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动力。第三,引导新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首先要明确大学学习的重点是要理解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和架构,是要精通某一类方向课程。其次,掌握使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料查询的方法,为科研和实践探索打好基础。最后,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合作、讨论交流的习惯。

2.精神引领,培养新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实践能力是信息学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生专业引导工作中融入创新实践意识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走进信息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意识融入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入在老师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在午餐会、茶歇及参观环节中,学生常会被问到“你对该项技术的更新有什么建议”,“你是否看好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课程期中开卷考试提出了“从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角度,谈谈你有什么新点子、新想法、小发明或小发现”等问题,期末总结汇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小组成员感兴趣的新技术或者对某一技术的新想法。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很多人提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发明,如食堂菜谱及人流量查询系统、人脸签到系统、定位搜索遗失物软件、识别水果是否新鲜等小应用,也提出了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想法,如预判堵车情况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宠物资料库、智能大夫等。

3.环境营造,为新生构建和谐氛围。

和谐的氛围让新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快的找到解决途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科研,能够更快的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对专业引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可通过多样的形式,使专业学习的氛围轻松愉快。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午餐会等形式,为师生搭建桥梁;可以在课程中为学生创立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的平台;可以融入茶歇、参观等多种灵活有趣的形式,使大家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专业魅力。第二,新生专业引导工作需要为新生建立起与学院、学校的沟通桥梁,使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的人际环境。新生专业引导课程为新生与师长、学长沟通创造机会,为师生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为学生提

供学业导师。第三,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可以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导师和学长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找到“人生导师”,以渗透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实现德育教育,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新生专业引导工作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学业指导课程的理念、方法、手段和机制中去,巩固和加强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课程建设,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新生专业引导工作需要具有规范性。学生工作课程化是学生工作形成长效机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主战场的一项重要工作。顺应实际工作的新要求、新形势,满足当代学生求知特点,学业指导工作可以进行课程化尝试,以保证该项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持续性,并为探索学生工作其他方面课程化提供工作理念和思路。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学业指导课程内容需要具有相对稳定性,需要有充实的、响应学生需求的完整内容,这是课程是否能产生效果的核心;学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需要具有科学性,每一次教学活动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关联;学业指导课程效果需要进行评估,以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所以,将第二课堂的新生专业引导融入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按照专业学习的标准为新生专业引导专门设立学分、课程、任课老师和教学大纲等,有利于促进新生专业引导工作规范化和持续性。

同时,学业指导工作的课程化也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传统课堂一对多的教学理念,通过专题报告、企业参观、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走出课堂,体验最新技术成果,让学生接触到专业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及其运作原理,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引导新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

5.体系构建,为学生搭建成才平台。

学业指导工作应该具有持续性。不仅新生需要专业引导,二、三年级的学生更需要科研、竞赛指导,新生引导的后续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构建学业指导工作体系,使学业指导工作常态化,必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笔者所在学院建立了“3+2+1”课外学术科技平台(“3”指三个竞赛培训团队,“2”指本科生导师学长制和班导师制度,“1”指一套科研平台运行保障体系),进行专业竞赛培训团队建设、新生导师制建设、科研实验室硬件和制度建设,为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指导教师、学习内容、前期成

果、活动场所和激励机制。《走进信息科学》新生专业引导课程和“3+2+1”课外学术科技平台构成了学院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体系,对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