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摘要: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演变成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并实现其管理型与网络化,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这对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带来了巨大的甚至革命性的影响。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问题,需要迅速地作出相应的研究与解释。文章回顾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历程和会计软件发展的五个阶段,指出未来会计的新变化将表现在会计的反映与控制空间的拓展,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和多计量属性的实现等方面。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数

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价值链;经济增加值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lectronicNu 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问世到现在已半

个世纪,50余年来随着这种高速和超高速运算技术、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

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数字通讯方式的运用,电子数据处理不仅显示出其在管理中的高效能与高效益,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人工智能后,使其具有极强的辅助设计、辅

助决策和管理控制等功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技术不断扩展,使电信、传真、数据和声像在内的电信与计算机完全融为一体,以至于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商务和人类生活将因此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影响虽不能改变会计的本质,但我们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现实,对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迅速地做出相应的研究与解释。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软件第一次在电子计算机上处理工资,使电子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电子计算系统(ElectronicComputingSystem)通

常被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会计数据

的处理因采用了EDPS,故称“电子数据处理会计”(EDPA:ElectronicDataPro cessingAccounting)。由于EDP会计刚起步,当时只是用于个别或少数孤立的单项业务

模块,如工资计算、编制请款单和销售统计,等等。1965年以后逐渐形成完整的会计核

算系统,如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工资计算和财务报表等。20世纪70年代开始

出现决策支持系统,为会计单位的预测决策提供了工具,如“购买管理”、“存货管理”等。20世纪80年代将人工智能引入管理会计的支持系统,进一步增强了会计对整个会计单

位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功能,如“物料需求计划”、“销售计划”、“资金及财务管理”等。20世

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向企业内部一体化、综合化、智能化和满足局外网户有关信息需求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会计(电子)信息系统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网络的核心部分,出现了MRPⅡ和ERP

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电子数据处理会计”在我国开始引入时称之“电子计算机在会

计中的应用”。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编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9月审定的我国公开出版的第一本EDPA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就是称之《电

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此后,正式简称为“会计电算化”。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有了单项业务

的处理。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原始凭证输入、编制记账凭证、审核、登

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系统。1988年先锋和用友软件公司率先推出了商品化会计

核算软件,使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功能智能

化模块和局域、广域网络的出现,会计方面的电子数据处理,有了决策与控制的支持系统,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与效益,而且也有力地加快了会计电子数据处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电算化”,强化了企业经济核算和企业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会计电

算化的程度,已达20%以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

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无论是深度和广度上都将出现更新的局面———实现数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会计是经济最集中的管理和提供信息的系统的功能。(二)会计软件的发展历程软件是电子计算机的灵魂。运用电子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的能否有效地实现,关键在于其使用的软件如何。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其内涵就在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与运行环境,以及其技术的发展。我国会计软件结构与功能的发展,从20世纪开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性开发的

软件阶段、单项业务处理软件阶段、核算型软件阶段、管理型软件阶段和融合于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阶段。 1.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1979~1988)随着国家改革开放

的步伐,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并逐步

建立其会计理论结构模型,出现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最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工资的管理与核算,以及会计核算中的业务处理上。因而这一阶段的软件开发,不仅缺乏广泛性与一定深度,而且水平也有限。会计软件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当时采用和推行的是非商品化定点开发的初始性软件。其中最有影响是1979年财政部与

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结算中心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资产台账子系统和货币收付子系统)的开发试点。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

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

议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若干理论、政策、步骤、方法和具体技术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就是经这次会议倡议于1987年成立的,

它是在中国会计学会领导下专门从事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和推广运用的学术团体,这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是首次,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树立了里程碑。但定点开发研究,除“一汽”是由国家组织以外,基本是自发地进行,缺乏长期稳定的技术开

发队伍,其开发的软件的后续维护也无法跟上,加之财会人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等原因,多数定点的开发与应用无果而终。尽管如此,这些实践为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阶段(1988~1993)所谓单项业务

处理型软件,是指软件功能只能满足一定业务的一般记账、算账和报账要求的软件,而不是简单地以模块的多少加以区分。其目的是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1988年12月,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专用设备的开发

与推广应用的民办高科技企业“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诞生。1990年4月

财政部按照1989年12月该部颁布的我国第一个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全国性制度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组织了颁布该规定后的第一次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活动。此次评审中,用友公司开发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工资管理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通过了评审。在专项评审后的几年时间里,各软件公司都以各自被评审通过的品牌登场,推出了类似这些子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使我国会计软件跨入商品化发展阶段。 3.核算型软件阶段(1993~1998)由于单项业务处理型

软件的商品化,使得各软件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各公司对自己所设计的软件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进而扩展对软件的项目和功能的开发,使会计核算对软件的全面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核算型软件发展阶段的到来。所谓核算型软件,是指对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经济业务,具有进行全部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功能的软件。即“三账”(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计算机处理。核算型

软件的模块一般包括: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账务处理(一般性)和会计报表等。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是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它们可独立满足小型会计单位一般的会计核算要求;而对大中型和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其核算只使用这两个功能模块显然不够。 4.管理型软件阶段(1998~当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在软件研制开发及其商务竞争的推动下,会计软件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势在必行。所谓管理型软件,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事中管理和控制,事后核算和分析的软件。财政部1998年组织会计软件评审工作时,就要求被评审的软件必须具备

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和提供编制现金流量表等功能,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应从一开始就具有规范化的总体设计与系统分析,力求克服同一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裂、数据重复输入、缺乏勾稽关系与控制机制,使软件既具有单元性、整体性、系统性,也可以集成一体化运行;既具有财务管理功能,也可对生产经营中的物流进行反映与控制。 5.融合于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阶段

(未来趋势)随着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企业管理软件在应用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的推动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MRP(物料需求规划)、MRPⅡ

(制造资源规划)、ERP(企业资源规划)。(1)20世纪60~70年代MRP (MaterialsRequirmentPlanning———物料需求规划)软件MRP软件是由美国生产

与控制协会(API CS)推出的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的开创性软件。MRP的发展经历了两个

阶段:时段式MRP和闭环式MRP.时段式MRP的特点,是从主生产计划出发,将物料需

求区分为独立需求与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处理,对库存状态引入时间分离概念,从而解决了何时订货以及订货数量问题;闭环式MRP的特点,是围绕物料需求规划,使生产的全过

程形成一个统一的闭环系统,只要主生产计划定好,闭环式MRP系统就能很好地运行。

现在,一般所说的MRP软件指的就是闭环式MRP.因此,所谓物料需求规划软件,是指

围绕物料需求计划,将生产作业计划和采购计划及其执行过程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利用其信息做出计划平衡,具备使生产全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功能软件。它不仅仅是一个订货及核算系统,事实上,它已成为一个对生产计划的反映和执行控制的工具。(2)20世纪80年代的MRPⅡ(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软件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企业管理

中的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涉及的只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资金流一般是由财会人员实施管理,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加工与存储,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资源。人们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使资金流与物流得到统一管理,将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继而人们又将其他相关的工程技术子系统等纳入,使之成为一个一体化系统,称之“制造资源规划”系统,英文缩写也是MRP,为了与物料

需求规划系统的MRP相区别,称之为“MRPⅡ”。其基本特点可归纳为:1)企业管

理系统一体化。将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过程和资金流过程统一于制造资源规划系统,实行一体化的反映与控制。2)具备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下工作,所有数据均取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3)具备模拟功能。它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未来将发生的结果。由于它具有上述特点,因而我们可将它定义为:制造资源规划(MRPⅡ)软件,是指从主生产计划出发,以企业内物流和资金流为中心,将有关子系统集成一体化管理的软件。它在周密的计划下,可以有效地控制与利用各种制造资源、加速资金周转、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但它仍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事中、事后的核算与管理。(3)20世纪90年代的ERP(EnterpriseRe sourcePlaning———企业资源规划)软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会从工业经济

时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创新过程的变化、追求竞争优势的变化、主动需求与被动需求的变化、竞争空间的变化。ERP就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考虑了MRPⅡ的不足之处,进行大面积的扩充和改善

而诞生的。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是指将企业的营运流程当作是一条紧密连接的供

应链,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集成一体化系统,实施有效管理,并可实现全球范围的多厂、多地区的跨国营运的软件。其基本特点是能适应企业多元化的经营及跨国一体化的运作,具备动态控制与实时分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集成与优化的功能。近些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国也有一些软件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研究开发国产的ERP管理软件系统。联想集团1999年初已决定引进国际先进的ERP管理系统;用友

软件集团已向传统的ERP挑战,提出全面实施网络财务战略,建立新型的ERP软件,使ERP集成网络财务的功能;安易公司1999年10月6日宣布《Anyi2000财务及企业管

理软件》正式出版;还有“金蝶”公司的K/3ERP.随着价值链和经济增加值理论的传入,“金蝶”于2004年6月5日与思滕思特—远卓管理顾问公司和全球首屈一指的商业软件供

应商HYSL(HyperionSolutions),在香港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三方组成策略性联盟,协助“金蝶”将EVA功能纳入k/3ERP体系;2004年落户深圳的原动力公司也以此为

切入点,推出国内首套价值链VC管理软件。这些国产的会计(财务)软件及企业管

理软件在现在与未来的不断完善、提高,必将实现我国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型和网络化,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强化其竞争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