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

尊重人权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保障问题成为日益国际化的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我国政府继1997年10月签署加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之后,于1998年10月又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确立的一系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如何与国内立法和司法相协调,以及如何参考这些准则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愿就这一问题一陈己见。

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刑事诉讼国际准则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大通过了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意议定书》的《国际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民权利公约》)于1976年3月23日生效。

《公民权利公约》所确认的权利既包括实体的权利也包括程序的权利,程序权利中涉及刑事诉讼内容的在整个公约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内容构成了有关刑事诉讼的基本的国际准则。《公民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的内容主要有:

1.权利平等原则。《公民权利公约》第2 条要求“本公约第一缔约国

承担尊重和保证在其领土内和受其管辖的一切个人享有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2.司法补救。《公民权利公约》第2

条第三款要求第一缔约国承担下列义务:(1)保证任何一个公约所承认的权利或自由被侵犯的人,能得到有效的补救;(2)保证由合格的司法、行政或立法当局或由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任何其他合格当局断定其在这方面的权利,并发展司法补救的可能性;(3)保证这种补救确能付诸实施。

3.生命权的程序保障。《公民权利公约》第6 条宣告: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生命权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并规定:未经合格法庭最后判决,不得执行死刑刑罚;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减刑,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给予大赦、特赦或减刑。

4.禁止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公民权利公约》第7条规定:“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待遇或刑罚。”所谓酷刑是指“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报或供状,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的行为对他加以处罚,或为了恐吓或威胁他或第三者,或为了基于任何一种歧视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

为,而这种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或默许下造成的。”(注: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1条。)5.人身自由和安全的程序保障。人身自由即居住行动的自由,人身自由和安全的保障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其重要性仅次于生命权。《公民权利公约》第9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

同时规定:(1)任何被逮捕的人,在被逮捕时应被告知逮捕他的理由,并应被迅速告知对他提出的任何指控;(2)任何被逮捕或拘禁的人,应被迅速带见审判官或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利的官员,并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审判或被释放;(3 )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或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院提起诉讼,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拘禁不合法时命令予以释放;(4 )任何遭受非法逮捕或拘禁的受害者,有得到赔偿的权利。

6.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公民权利公约》第10条规定: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除特殊情况外,被控告的人应与被判刑的人隔离开,并应给予适合于被判罪者身份的分别待遇;被控告的少年应与成年人隔开,并应尽速予以判决。

7.独立、公正审判。《公民权利公约》第14条第一项规定:“所有的人在法庭和裁判所前一律平等。在判定对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

指控或确定他在一件诉讼案中的权利和义务时,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均完全有资格享受刑事审判的最低限度保障,其中包括:迅速被告知指控的性质和原因(甲目);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丙目);在法庭上有权在同等条件下讯问对他不利和有利的证人(戊目);免费获得译员的援助(己目);凡被判定有罪者,应有权由一个较高级法庭对其定罪及刑罚依法进行复审(第五项)。

8.辩护的权利。《公民权利公约》第14条第三项规定:受刑事指控的人“有相当时间和便利准备辩护并与自行择定的律师联络”(乙目);“出席受审并亲自替自己辩护或经由他自己所选择的法律援助进行辩护;如果他没有法律援助,要通知他享有这种权利;在司法利益有此必要的案件中,为他指定法律援助,而在他没有足够能力偿付法律援助的案件中,不要他自己付费。”(丁目)

9.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障。《公民权利公约》第14条第四项规定:“对少年的案件,在程序上应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和帮助他们重新做人的需要。”

10.无罪推定。《公民权利公约》第14 条第二项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11.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公民权利公约》第14 条第三项庚目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

12.刑事赔偿。《公民权利公约》第14 条第六项规定:根据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确实表明发生误判,已有的定罪被推翻或赦免的情况下,因这种定罪而受刑罚的人应依法得到赔偿。

13.禁止双重危险。《公民权利公约》第14

条第七项规定:“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者惩罚。”

上述《公民权利公约》规定的刑事诉讼国际准则,总的精神是在国家追究犯罪者刑事责任的过程中,防止国家滥用权力,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对于人身自由等权利,国家不应加以干涉,相反应保护其本身不受犯罪分子侵害。但是国家必须有权逮捕、搜查、监禁那些不法分子。国家权力的运用必须在社会安全和个人自由保障相互冲突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平衡通常是通过将国家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的。《公民权利公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而确立了一系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

《公民权利公约》制定后,联合国大会及其所属组织还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刑事诉讼的单项法律文书(注:本文未注明会议通过名称的均指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法律文件。),规定了某一方面的准则,将《公民权利公约》确立的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具体化。其中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有:《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1985年11月29日通过)、《联合国预防少年人犯罪准则》(1990年12月14日通过)、《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1990年12月14日通过)。这些法律文件规定:在诉讼的各个

阶段,应当有保证基本程序方面的保障措施,诸如假定无罪、指控罪状通知本人的权利、保持缄默的权利、请律师的权利、要求父母或监护人的权利、与证人对质和盘诘证人的权利和向上级机关上诉的权利等。

关于保证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有:《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1985年11月29日通过)、《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关于公正审判和救济的权利宣言草案》。这些法律文件强调:各国应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并将此原则正式载入其本国的宪法或法律之中。司法机关应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并依法律规定来裁决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约束,也不应为任何直接或间接不当影响、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检察官的职责应与司法(审判)职能严格分开;检察官应始终一贯迅速而公平地依法行事,不偏不倚地履行其职能,注意到对犯罪嫌疑人有利或不利的一切有关情况。所有的人都有权请求由其选择的一名律师协助保护和确立其权利并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为其辩护。如果他无力支付费用,可以免费。

关于拘捕方面的有:《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1988年12月通过)、《联合国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1990年12月14日通过)、《执法人员行为守则》(1979年12月17日通过)。这些法律文件确认:逮捕、拘留或监禁应严格依法进行;被拘捕的人应获得人道待遇和尊重其人格,有权获得律师的帮助,有权在合理期间内接受审判。应当采用非拘禁措施,

以减少监禁办法的采纳,促使刑事司法政策合理化。警察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拘捕等任务时应当维护人权,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使用武力。

关于禁止酷刑的有:《保护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宣言》(1975年12月9日),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1 984年12月10日),《有关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在保护被监禁和拘留的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方面的任务的医疗道德原则》(1982年12月18日)。这些法律文件宣布:任何国家不得容许或容忍酷刑或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应确保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业经确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为证据,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讯逼供的证据。应确保酷刑受害者得到补偿。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如积极或消极地从事构成参与、共谋、怂恿或企图施行酷刑或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行为,为严重违反医疗道德。

关于生命的程序保障有:《关于保护面对死刑的人的权利的保障措施》(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84年5月25 日通过)《关于有效防止和调查非法、任意和即决处决的原则》(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8 9年5月24 日通过)。这些法律文书规定,执行死刑应尽量用引起最少痛苦的方式实施。应以法律禁止一切法外、任意和即决处决,应确保任何此类处决均应根据其刑法规定施行罪刑加以惩处。

关于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有:《为罪行和滥用权利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1985年11月25日通过),该宣言宣布,对待罪行受害者时应给予同情并尊重他们的尊严,他们有权向司法机构申请,并特别指出,应考虑将为滥用权利受害者提供补救措施的规定纳入国家法律准则。

在理解和实施《公民权利公约》时,应当参照上述宣言和公约所规定的原则、规则和建议等进行。实际上,它们不仅对正确理解和实施该公约大有裨益,有的本身便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问题条约一旦产生效力便涉及适用的问题,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和条约能否适用于国内法院的问题。国际上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存在着不同学说和制度,较多的是主张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其理由诚如我国台湾一位学者所云:“如果不承认国际法是世界上的较高法律次序的话,就得认为现在世界上一百卅多个不同的国内法律制度优先于国际法,这几乎一定会造成无政府状态。”(注:参见丘宏达等:《现代国际法》,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第5版,第93页。)因此国际性司法机构或者行政机构一再强调国际法优于国内法。至于国际法如何实施于国内,世界各国的做法并不一致,归纳起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转化适用(transformation),即为了在国内实施条约的内容,原则上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这便产生了国际条约向国内法的“转化”,英国及英联邦诸国以及意大利均

属此一模式。在英国,国际惯例在不与本国立法相抵触的情况下构成英国法律的一部分,可以为法院直接适用,但国际条约必须经国会立法才能为法院适用,原因在于缔约与批准皆为英国国王的权力,国王属行政机关,而法律必须经国会批准方能生效。意大利也采纳转化适用模式,在意大利,已经发生效力的国际条约必须再经议会命令执行才能被接受为法院适用的法律。

另一种是直接适用(adoption),即不需要国内进行相应的立法而直接将条约适用于国内,当条约与国内法相抵触时,采取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如美国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各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

各州法官仍应遵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90年作出判例指出:国际法是我们法律的一部分,当依据国际法的权利问题适当地提交法院决定时,有适当管辖权的法院必须确定与适用它。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也有类似或者体现这一精神的宪法规定。按照通例,各国采取哪一种做法,一般均在该国宪法中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宪法没有就国际条约如何在国内适用问题作出规定,但可以从我国一些部门法的相关规定看出,“我国没有采用第一种方式(转化制度),而倾向于采用第二种方式,即条约直接在国内适用。”(注:王铁崖:《条约在中国法律中之地位》,载《中国及比较法学刊》1995年第1卷第1期,第4页。)例如《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 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该条第3 款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又如《民事诉讼法》第189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同样,《行政诉讼法》等法律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这些规定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我国学者李浩培指出:“上述各法的各个规定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对条约的国内执行订出的原则规定,按照这个原则,我国与外国所缔结的条约在生效时,就当然被纳入国内法,由我国各主管机关予以适用,而毋须另以法律予以转变为国内法。”(注: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 版,第384页。)可见,在我国,国际条约是国家法律的渊源之一,“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不属于我国国内法的范畴。但就其通过法定程序具有与国内法同样约束力这一意义而论,也属于我国国内法渊源之一。”(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13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在1990年对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所表明的态度:“在中国法律制度下,中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会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程序或国务院的通过程序。条约一旦对中国有效,在中国便有法律效力,中国便有义务去施行该条约。”(注:王铁崖:《条约在中国法律中之地位》,载《中国及比较法学刊》1995年第1卷第1期,第6页。)亦即:

《禁止酷刑公约》的适用也基于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实际上,这一原则应当贯彻到所有我国已经签署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亦即我国已正式承诺遵守的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可以直接适用于中国,国内法与之相矛盾的,应当遵守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国际法与国内法都同样体现了国家意志,国家既然已经庄严缔结了国际条约,就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在领土内实施对其有效的条约。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7条规定:“当事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这一规定便体现了上述主张。

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乃是国家意志本身存在的冲突,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是避免发生冲突,在制定国内法时应当顾及国际法的需要,而在签署或者加入国际法时应当考虑到国内法的规定,后者便涉及到国家在签署或者加入国际公约时的保留问题。一个国家在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条约时提出保留,旨在排除或者改变将该条约的某些规定适用于该国的法律效果。对于一国提出保留的条款,对该国不发生国际法上的约束力或者改变其法律的效果。我国在加入《公民权利公约》时,对于其中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应当予以保留。但就刑事诉讼国际准则而言,由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大体上接近或者达到了国际准则的要求,在国内实施这些国际准则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基本上没有必要加以保留。当然,我国对其中某些条款是否提出保留,将由我国立法机关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最后决定。

谈到《公民权利公约》的国内效力,还必然要涉及这样一个问题:

在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能否直接援引我国已经签署、批准的国际公约中刑事诉讼国际准则作为判决的依据?国际法院和一些国家的国内法院是直接援引国际法作为其判决依据的,国际法院和一些国家的国内法院甚至将人们通常认为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世界人权宣言》作为国际习惯法援引为判决的依据。但在我国刑事司法活动中,没有直接引用国际法作为法院判决依据的实际判例。笔者认为,为了法律的统一理解和正确实施,在国内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院不宜直接引用《公民权利公约》作为判决的依据,但律师在辩护过程中可以引用该公约作为辩护理由,对于律师引用《公民权利公约》中未加保留的条文提出的辩护意见,法官应当认真听取,并在形成判决时予以认真考虑,使所作判决不违反在我国具有效力的国际法规范。

还应当指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中,应当将是否切实遵守我国已经签署、批准的《公民权利公约》和其他国际公约中的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作为监督对象。国际条约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之一,而检察机关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不仅应当监督国内法是否被切实遵守,而且应当监督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法规范是否被切实遵守,当发现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刑事司法国际准则被违反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手段予以纠正,以贯彻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意志,维护我国信守国际条约的国家信誉。

三、参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追究犯罪、惩罚犯罪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只有有效地追究犯罪、惩罚犯罪,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否则必然导致犯罪猖獗、人民无法安居、社会难以安宁、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也难以顺利进行;但只注重追究犯罪、惩罚犯罪,忽视保障人权,又必然导致司法专横和行政权滥用,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从而在根本上动摇国家的法制,使国家难以实现长治久安,祸害同样很大。我国刑事法律过去无论立法还是司法实践,都偏重于追究犯罪、惩罚犯罪,对保障人权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始实施,人权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刑事司法领域加强对人权保障的力度已经成为立法的宗旨。近年来制定和修改的一些刑事法律,特别是刑事诉讼法,在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如增加规定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定罪,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参加诉讼,加强对采取强制措施的制约,扩大被害人诉讼权利等,从而使得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大体上接近或者达到了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刑事诉讼的国际标准。但不必讳言,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与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相比,还存在着不协调性。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的不断发展,人权保障观念的逐步增强和刑事司法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国际标准的距离必将逐渐缩小。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要求“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推进司法改革,当然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但参考刑事司法国际标准,藉以发现我国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这有助于认清从何处入手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更何况中国一旦加入《公民权利公约》,对其中涉及刑事司法国际标准的内容,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必须与之相协调,否则,失信于国际社会,会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推进刑事司法改革的构想:

(一)加强司法独立的制度保障

《公民权利公约》第14条第一项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于1985年制定并经联合国大会决议核准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各国应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并将此原则正式载入其本国的宪法或法律之中。尊重并遵守司法机关的独立,是各国政府机构及其他机构的职责。”并要求司法机关“应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并依法律规定来裁决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约束,也不应为直接间接不当影响、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不论其来自何方或出于何种原因。”

司法独立有两项具体含义:一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在国家诸权力的关系中保持独立性,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二为法官独立,即

司法官独立处理自己承审的案件,不受法院以外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也不受所在法院其他法官或者上级法院的干涉。(注:在我国,司法机关既包括法院也包括检察院,检察机关的组织结构与审判机关有别,上下级是领导关系。各国检察机关一般均采“检察一体化”的组织原则,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实行上命下从关系,其内部独立性不同于法官。)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88年《关于审判人员陪审员和陪审技术顾问的独立性及律师的独立性的宣言草案》将司法官独立界定为“法官个人应当自由地履行其职责,根据他们对事实的分析和法律的理解公正地裁决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的约束,也不应为任何直接或间接不当影响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不论其来自何方和出自何种理由。”“在作出判决的过程中,法官应与其司法界的同事和上级保持独立。”

司法独立是由司法活动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司法活动具有不同于行政活动的特殊性,严格依法与公正审判需要法院和法官保持独立性。司法独立是国家实行法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只有司法机关真正独立行使职权,严肃地对法律负责,而不屈从于任何个人,法律的至高权威才可能维护。因此,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其成败的关键之一,是司法独立能否切实得到实现。

为从制度上保障我国司法独立,笔者建议:(1 )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党委没有必要审批案件。(2)理顺法院审判与人大监督的关系,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3)赋予承审法官以独立的裁决自己所承办的案件的权力,

理顺合议庭与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的关系,防止法院系统形成行政化领导体制;(4)理顺上下级法院的关系,防止上级法院以种种方式提前介入、非法干涉下级法院审判,使审级制度切实发挥起保障诉讼公正的作用,以健全的诉讼机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5)改革法官、

检察官任免制度,为法官、检察官提供职务保障,防止专断性的开除和调动工作,使法官、检察官能够顶住压力、秉公执法,使司法的独立性借助于这一机制的作用得到维护。

要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不仅需要赋予司法人员独立处理自己所承办案件的权力,还需要建立、健全保障这些司法权力不被滥用的机制。在这方面,我国一些司法机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立了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由于司法人员本身的违法造成错案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从而将权力与责任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司法人员的责任心。这一制度不但具有实效性,其精神也符合我国的司法传统,我国自周朝起就逐渐建立起法官出入人罪的责任追究制度,至唐朝在《唐律》中规定得相当完备。在当代刑事诉讼中,我国立法部门应当进一步借鉴历史传统和总结实际经验,使错案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使之法制化,以便在加强司法独立性的同时遏制司法专横和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实现诉讼公正。

(二)认同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既是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的法治社会的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它已经融入现代法治观念当中,不仅在刑事诉讼中发挥作用,在其他领域,诸如在新闻媒介对有些案件的披露和报道中以及公众舆论对某些事件的反应中都发挥着作用。作为一项原则,它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程序方面的作用,即在经法院依法最终作出判决确定有罪之前解决如何确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诉讼地位问题。它要求法官进行审理时不带有罪的偏见,而是先把被告人作为无罪的人来看待;二是实体方面的作用,即在面对疑罪案件时可基于这一原则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

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国际标准,无罪推定明载于《公民权利公约》第14条第2项之中。

我国参加制定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标准》也规定了此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第12条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规定了疑罪从无规则,即证据不足,检察机关可以不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但无论是立法机关还是司法实践部门都并未正式认同这一原则,因此,当前应当由国家的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解释确认无罪推定原则适用于我国,并进一步创造条件将此原则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以至宪法之中。

(三)确立有中国特色的人身保护令制度

逮捕是在一定期间内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人身自由则是个人所享有的各种自由中的基本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前提。国家固然拥有为制止和追究犯罪而实施逮捕的权力,但逮捕必须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不能具有随意性,而且一旦发生错捕应及时补救。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逮捕条件、程序和批准或决定逮捕的机关。但是对比发轫于英国的,为《公民权利公约》所规定的人身保护令(writ of habeas corpus)制度,我国的逮捕制度有待完善。《公民权利公约》的第9 条第四项规定:“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庭提起诉讼,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时命令予以释放。”许多国家的宪法或其他法律都规定了人身保护令制度,由法院进行司法审查,以便用一种公正、有效而又简便的方法对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进行纠正。我国也应当进一步改革逮捕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身保护令制度,即继续保留人民检察院的逮捕审批权,但在刑事诉讼法中补充规定:被逮捕的人如果认为逮捕是否合法或者逮捕后超期羁押,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诉,法院应通过听审程序审查逮捕是否合法、是否超期羁押,如申诉理由成立,应立即作出决定释放被逮捕的人。如果上述建议暂时难以实现,至少对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逮捕,有必要这样做。这样,既加强了法院对检察院的制约,也体现了对宪法所确认的人身自由的法律保障,有利于解决我国刑事诉讼长期存在而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超期羁押问题。

法院在保障人权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这就是对其他国家机构行使权力的有力制约,1987年联合国秘书长应联合国大会(第42/123 号决议)的要求起草的题为《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国家机构》的报告指出:“司法机关在国家加强和保障人权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法院,特别是普通法院,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它们可以发挥其能力来坚持人权,包括对被控犯罪和从事其他违法行为的人提供公正、公开和无偏见的审讯这一非常基本的职能。”“就剥夺自由的情况来说,就公正和平等的司法的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存在有效的补救措施。这种补救措施在所有的法律体制中一般都被提供。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程序……。

”(注:引自〔美〕爱德华·劳森编:《人权百科全书》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994页。)法院在保障人权方面所起的作用,部分基于审判职能的居中裁判性质。社会心理规律表明,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与其自身角色相适应的不同心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原告和辩护人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集中是和心理学的全部规律相矛盾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0页。)以法官制约侦查和逮捕活动的司法令状制度,便建立在对这一社会心理规律的深刻体察的基础上。在我国,法院在人权保障方面的功能还有发挥的余地,建立人身保护令制度,就是有效发挥法院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认真推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为经济贫困的人或有其他原因需要帮助进行诉讼活动提供援助以维护其权益的制度在本世纪初已经出现,并已成为多数国家在司法上保护和促进人权的一项国家机制。此制度在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国家机构》的报告指出:“在司法框架内保障个人权利的一个最重要的机制便是许多国家内部的法律援助制度。这种制度服务于那些因资金或其他原因不能在司法程序中有效地为自己进行辩护的人。”《公民权利公约》第14条丁目规定:受刑事控告者有权出庭受审并亲自替自己辩护或经由他自己所选择的法律援助进行辩护;如果他没有法律援助,要通知他享有这种权利,在司法利益有此需要的案件中,为他指定法律援助,而在他没有足够能力偿付法律援助的案件中,不要他自己付费。进行法律援助的关键除了人这一因素(要有能够满足诉讼需要的一定数量的律师)外,用于法律援助的资金最为重要,西方国家为实行法律援助每年花费大量经费,如英国用于法律援助的费用约占财政总预算的5%。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刚刚建立,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都规定了法律援助制度。但由于经费缺乏,难以大力推行,因而应当通过立法将法律援助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内,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再广集社会资金,建立法律援助基金,从而保证刑事诉讼援助制度的发展和逐步完善。

《公民的政治权利》知识点详解

《公民的政治权利》知识点详解 【考点精讲】 一、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3.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二、易混淆点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典型例题】 .近几年,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高涨,屡屡成为一些焦点案件审判的旁听者。一些网民在案件还未进入审判阶段时,就先在网上进行舆论审判,对正常的司法

审判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干扰。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公民要。 ①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自由,尊重法院独立审判原则 ②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 ③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 ④增强法治观念,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A.①② 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c。解析:②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强调一些网民在案件还未进入审判阶段时,就先在网上进行舆论审判,对正常的司法审判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干扰。这告诉我们需要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自由,尊重法院独立审判原则。 ③选项错误,我国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是间接管理。根据题意的表述,①④选项表述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2.“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维护每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有罪有错。这是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人格尊严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④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①③ 2.【答案】A。解析:“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维护每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有罪有错,这是基本的法治理念”,说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3.1《公民的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 第一节公民的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人身自由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4)平等权 (5)宗教信仰自由 (6)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特殊保护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1)年满18周岁 (2)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6、政治自由的内容: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7、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8、监督权的意义: 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网上评议政府的意义: (1)网上评议政府,有助于政府接受市民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2)有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10、网上评议政府的内容: (1)工作业绩 (2)工作效率

(3)执行力建设 11、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12、人身自由的含义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3、人身自由的内容: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4、人身自由的地位、作用: 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15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16、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法律依据:

政治权利与义务教案

实习学校民大附中年/班级高一(10 )实习科目政治 教学内容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 1、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2、理解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1、公民享有的权利 2、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3、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准则 教学难点1、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2、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准则 3、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4、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课型实习课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5分钟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同学们时刻都在享受权利也同时在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我们同学现在在教室里学习这是我们享受的权利,而我们在课间擦黑板,保持班级干净整洁就是我们履行的义务。那么,在社会上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另一些人再履行自己的义务。下面同学们就一同和老师走进今天“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学习中,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让大家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有一个更为清晰系统的把握。

30分钟二、讲授新课 (一)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老师:观察我们身边的人与事,看看他们在行使什么权利,履行什么义务学生:选举权,监督权,集会游行权 老师:从几张简单的照片中我们就能轻而易举的看出我们行使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如果想当一个合格的主人,就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享受什么样的权利履行什么样的义务。所以我们一起来进入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享有的权利以及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我们全部的政治生活都是以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准的。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3 、内容: 公民的政治权利 ⑴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含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 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 意义: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判断:下面属于公民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有 (1)杰克(美国人)的选举 (2)16周岁的小王的选举 (3)镇长的选举 (4)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5)班干部、三好学生的选举 在我国即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重要标志的是() A 生存权与劳动权 B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C 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 D 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2)政治自由 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1.2政治权利与义务教案

1.2政治权利与义务教案 一、教学内容和解析 内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原则,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析:高考以主观题的形式出题 二、教学目标和解析 1、目标:识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原则。理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明确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初步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2、解析:教学重点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内容在学习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的关系时可能有问题 四、教学支持条件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问题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民主有什么特点? 问题2 仔细阅读8页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他们反映了我国的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哪些政治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通过学生论坛,讨论:①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资格;②选举权与选举班长之间的区别 ②通过学生简单的讨论,由教师得出结论,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选举权; 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被选举权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③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有选举权,你会选举出什么样的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来代表你行使国家权利?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如果你没有认真行使选举权,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如果你认真行使了选举权,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和国家的利益都得

1.2政治权利和义务教案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权利哪些是义务?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

八年级政治权利与义务

课题:《权利与义务》 ----三门峡市卢氏县徐家湾乡初级中学史康 美 一、课标要求: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二、知识归纳: 三、考点透视: 1、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 自己的义务。

(1)公民的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公民的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每个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3)维护权利主要包括:依法行使权利、依法享有权利、尊重他人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4)自觉履行义务必须做到: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2、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依法维护。 (3)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政治权利与义务.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政治教案权利与义务课题:《权利与义务》 一、课标要求: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二、知识归纳: 权利义务 三、考点透视: 1、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1)公民的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公民的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每个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3)维护权利主要包括:依法行使权利、依法享有权利、尊重他人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4)自觉履行义务必须做到: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2、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

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依法维护。 (3)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具有三个基本性质: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4)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1)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组成。生命权是每个人的最高人身权益,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健康权包括身体健康权和精神健康权。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对于中学生来说,重在预防,免受伤害;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一旦受到伤害,要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4、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深刻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根据现实生活中政治权利的享有情况和履行情况,举例说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全面把握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 在权利与义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分析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亲身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例,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教学重点:公民依法行使的政治权利和依法履行的政治义务的内容 教学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法律和自由的关系 学情分析: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准的,本框内容在全书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但本框内容多,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虽然高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但平时课业负担重,主动关注这类问题较少,需要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并注意结合生活热点及自身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流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阶段 课前阶段: 一、预习(独立完成) (一)完成《高考调研》知识梳理 (二)完成本节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二、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全班分为7个小组) 1、1---3小组搜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材料,典型案例。(正面和反面的皆可以) 2、4----7小组搜集公民的政治义务的材料,典型案例。(正面和反面的皆可以) 三、知识判断(自我检测学习成果) 1、权利和义务是可以放弃的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使全体公民 3、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4、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 5、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6、国家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工具 7、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人民民主具有全民性 8、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9、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10、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对敌人实行专政 1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12、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全民性

试题 政治权利和义务

高一政治作业2政治权利和义务(2月11日) 1.现代国家的崛起应当有配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作支撑,否则,其崛起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暂时的现象。从这个角 度来看,认为国民心态事关中国的崛起成败,似乎并不过分。培育健康务实的国民心态,需要我们 ①增强权利意识,自觉履行义务②丰富民主形式,拓宽参与渠道 ③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民主法制④提高政治素养,维护国家利益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8年2月22日,上海孟某为“泄私愤”在微信群中发布不当言论,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其行为挑战民族底线,拿民族伤痕开玩笑,引发网友强烈愤慨。对此,公民应该: ①处罚挑战民族情感底线的败类②树立正确社会历史观 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④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法信---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上线,互联网法院开庭审案,司法信息公益服务系统、各级法院官方微信平台相继开通,基于司法大数据智能应用的“智慧法院”正在向我们走来。上述变化 ①有效地提高了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和司法能力 ②有效地扩大公民司法权利,拓宽公民司法参与渠道 ③更好地保障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④更好地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行使 A.生存权和劳动权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言论、集会自由等权利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举报权 5.顾炎武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曾疾呼:“目光短浅、自私浅薄的国民无法成就一个伟大的国家。”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公民应树立对国家责任的担当意识②国家发展离不开公民素养的提升 ③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公民权利意识④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201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明确提出,禁止歪曲、丑化、诋毁、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对实施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等行为依法追究治安和刑事责任。这些规定 ①完善了依法治国的制度安排②能强化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③为公民评价英雄烈士言论划定了法律边界④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日新河是海门市区的一条景观河,目前污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也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市民李某在 呼吁居民保护环境的同时,积极向主管部门建言献策。李某的行为体现了 A.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B.我国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我国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 8.近年来,微博井喷式发展大大拓展了国人的言论空间。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丰富的表达渠道不过是“麦克风”,要想发出“好声音”,还要练就“好嗓子”,这才能让网络形成静水深流的力量。要想在政治生活中练就“好嗓子”、发出“好声音”,公民必须 ①增强公民意识,参与民主管理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③创造多种途径,充分表达意愿④遵守法律法规,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9.《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第3条规定:“归侨、侨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该规定体现了 A.归侨侨眷享有更多法定权利B.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C.任何自由都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0.2019年1月,全国铁路公安机关集中整治“霸座”“阻挡车门”“强行进站”等扰乱秩序问题,共查处各类违法扰序行为2856起,452人因“霸座”等行为被行政拘留。这给我们的启示 A.权力的行使需要自觉接受监督B.享有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基本前提 C.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D.专政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11.范某某税案始于崔永元微博举报,引来无数吃瓜群众围观品评,最终赢得相关执法机关重视,微博的力量不可忽视。但是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途径。公民微博上 A.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B.可以扩大政治权利与义务 C.有言论自由,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D.行使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言论自由

哲学基础——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及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观念、权利义务统一的观念、法制观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与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 教学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教学难点: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2、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行政官员的权利。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人民代表和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或行政领导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极为庄严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②选举权获得的法律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③我国公民选举权享有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④选民的权利 选民,即依法享有选举权的公民。选民对人民代表的候选人,可以投造成票,也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选民有权对所选代表依法实行监督;选民还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⑤我国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及选举程序 我国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区、县级和乡镇的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其人民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是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任期5年。 实行直接选举的程序: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和确定候选人;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 ⑥正确认识和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参与管理国家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所以要珍惜这一项政治权利。应该选举那些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高,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的人作为人民代表。这样的代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行使国家权力,并代表人民参政议政。 课堂思考:如何理解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公民的民主权利

某市高三一模考试题: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缩小城乡差距,连续9年将“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我国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c.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c,在测试过程中,学生多数选b。而在答案的解析中给出的说明是材料中体现的是经济权利,而非政治权利,因而b不选。很显然命题者是把民主权利与政治权利等同了。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中仅对公民的政治性权利给以具体描述,由此便给人一种错觉,即认为民主权利就是政治性权利。对此本人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政治学》等资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没有明确使用民主权利一词,但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方面的权利。而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政治学》一书中则有明确论述,“公民的民主权利包括(1)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2自由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秘密等人身自由权;(3)社会经济权利。即劳动权、物质保障权、休息权、保健权等;(4)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可见,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及个人生活的个方面。上述众多的自由和权利,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都是平等享有和行使的。公民在各个方面行使这些民主权利时,受到法律保护,国家也给予各种物质保障,因而公民能真实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这样看来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公民的民主权利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本题如果从最佳选项来选的话当然选c,但b选项说法也可以。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教案1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和准则 一、学习内容和解析 内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 的对立统一原则,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国 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学习目标和解析 目标:识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 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原则。理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明确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初步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分析:教学重点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学习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的关系时可能有问题[ 四、教学支持条件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本节知识梳理目标检测配餐作业(二)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问题1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民主有什么特点? 问题2 仔细阅读8页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他们反映了我国的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哪些政治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通过学生论坛,讨论:①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资格;②选举权与选举班长之间的区别

②通过学生简单的讨论,由教师得出结论,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选举权; 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被选举权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③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由选举权,你会选举出什么样的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 学生讨论) 代表,来代表你行使国家权利?为什么?”(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如果你没有认真行使选举权,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和利益得 不到保障,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如果你认真行使了选举权,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和国家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所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 标志! (2)政治自由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网络灌水,如果 你在网上发表一些反政府反人类的言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引导学生得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自由是法律的体现,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换句话说,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引导学生讨论:“法无禁止即自由” 教师总结:这句话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从道德的角度, 就不一定正确。如花钱买选票,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样做是非法的。 (3)监督权 通过教师简单的叙述,使学生清楚:①谁监督,②监督谁,③怎样监督。” 教师总结:公民行使监督权,能约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 作作风,这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诬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样 是违法的!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问题3:公民除了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之外,还必须履行哪些的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高考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高考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2015届高考政治政治生活第二课讲义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考点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的必要性 ①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

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第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第二,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③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B.内容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

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除外。 b.选举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c.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 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b.地位: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c.保障: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 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b.含义: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c.内容: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检举权、控告权。

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分类解析必4——我国的国家性质与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我国的国家性质与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6.(2016·全国新课标)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从而改变了以往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导致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不同的状况,这一法律规定的变化D A.坚持了公民权力至上的原则 B.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消除了公民的身份差异 D.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 【解析】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且这种平等不受职业、民族等限制。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按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有利于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落到实处,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D答案正确,AC说法本身错误,B答案不符合题意。 30.(2016·北京)某高中生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参加政治生活的有B ①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②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 ③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④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中等。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是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是以社会民意反映制度的方式参与民主决策,①④当选。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是参与学校的社会公共生活而非政治生活,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是参与经济生活亦非政治生活,②③不选。 28.(2016·福建)微博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字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即时互动。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途径。公民在微博上D A.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B.可以扩大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C.有发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 D.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 【解析】D。我国是代议制政体,公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项错误。B项的“扩大”错误,微博参政,扩大了公民参政的途径,而不是扩大了权利。微博利弊共存,公民在微博上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义务自觉服从法律的规定,不得侵害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C项错误,应选D项。 7.(2016·海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2010年《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网络反腐”是D ①推进廉政建设的制度保障②运用新兴技术促进廉政建设 ③依靠公民权力监督公共权力④利用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16·江苏)2016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发修正案(草案)》公布在中国人大网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 D. 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 解析: A。本题以人大常委会立法公开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这一重要知识点和公民的相关权利。人大常委会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为了立法为民,这体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当家作主,A项入选。人大属于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因此B、D两项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公民的基本权利: 人身权利: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分为:①生命健康权;②人身自由权; ③人格尊严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 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 经济权利: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合法权益。 文化权利:受教育权。 2、公民的基本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尊

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每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公民享有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条件,受义务制约;履行了义务,就享有相应的权利。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①合一性: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如:受教育。 ②对等性: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通过所尽的义务来决定的。 ③制约性:公民所享的的权利,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受义务的制约。 4、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对公民的要求:

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要求公民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公民法律意识的集中体现,每个人都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那种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少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 5、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享有权利: 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不能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益,不能在合法的权益之外谋求非法利益。 公民应当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对于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使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而绝不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6、履行义务必须做到:①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 ②法律所要求的必须去做。③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

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

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 [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健全的法律与制度是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的制度基础;独立的公民社会是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所需的条件得到了部分的满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行使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是公民引以为豪的事情。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及现实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部分公民权利意识依旧淡薄。因此,新时期,我们必须要从国家和公民自身两个角度出发,着力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Abstract] mak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unity is the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nd establish the basic premise and development; law and system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system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civil society is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nd development. 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conditions have been part of the meeting. Along 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democratic system, civil rights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Exercise and defend their own rights civic pride thing. Bu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factors, part of citizen's right consciousness is still weak. Therefore, the new period, we must start from the state and citizens of the two angles of view,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rights of citizens, to make it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关键词]:公民政治权利;政治发展;权利意识 [keywords]: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political development; right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一、引言 政治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利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及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一个人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人们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社会

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

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 公民年满十八周岁才享有政治权利。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在剥夺政治权利期间不享有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参政权、知政权和议政权等。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是属于参政权。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満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担任国家机关某些岗位的职务, 能够具体參政、理政, 但取得国家机关工作岗位职务要以被选举或被;1it用为別提, 而被选举和被录用又以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基础。因此,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既是参政权的基础, 又是参政权的重要内容。例如, 我国究法第七十九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第三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结社自.由的权利,本质上也是属于参政权。公民享有的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作为表达权,是为公民参政服务的,因此也是参政权的内容。此外,我国究法赋予公民的申诉、控告、检举权,以及“立

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参与立法权”,也是属于參政权。 议政包含在参政权中。议政本身就意味着参政。单讲“议政权”,则究法所赋予的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成自由, 可说是属于议政权。此外, 我国公民事实上享有的通过信访渠道直至向中央领导反映社情民意,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见的权利, 也是属于公民享有的议政权。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美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握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中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美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 有依照法律规定获得真青偿的权利。”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参政权的保护。公民通过报刊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参与国家政策的有美讨论, 也是参政议政的具体形式。 “知政”是参政、议政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知政权, 但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落实公民的知政权。近年来的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政务公开,更使我国公民享有知政权。公民“知政”的另一途径就是同读报刊文章,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