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隶书的欣赏与书画教案

隶书的欣赏与书画教案

隶书的欣赏与书画教案
隶书的欣赏与书画教案

隶书的欣赏与书画教案

【篇一:4隶书欣赏】

高中美术书法模块教学案

隶书

一、教材依据

二、设计思想:

三、教学目标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引导、比较、分析、发现、练习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用美术术语表达

自己的感受与认识。通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书法作品,使学

生学习和了解隶书发展过程及隶书的风格特点,感受中国汉字艺术

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1、知识目标:

隶书发展过程及隶书的风格特点,通过对教材上文字与图片材料的

研究性学习,初步了解隶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以

及它在汉字与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审美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了解隶书用笔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和结构规律,并能基本正确地

运用到临摹书写中去,能较为准确地掌握隶书的笔画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探究兴趣,并使之初步掌握隶书的书写技巧、方法以及结构规律。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艺术之情,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书法精神。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隶书的审美特征。

2、掌握隶书的笔画和结构特点并进行练习。

五、教学难点:

1、用笔技法和结构规律的学习。

2、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

1、作品图片、视频短片、学生书法作品、背景音乐。

2、课本、毛笔、宣纸、墨汁、水洗、墨盒、毛毡。

七、教学过程:

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或运用课件来创设情境作为导入。

引导学生站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中了解隶书的产生、

形成、发展及其审美特征和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意义。从赏析中帮助

并组织学生对隶书与篆书两种书体分别从文字和书法特征两个方面

进行异同的分析、对比、观察和归纳,使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从而

建立对隶书的全面认知。同时,借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隶书可以时代为线索,或以不同的用途及载体为线索来介绍。对不同时期的隶书,不同用途的隶书,不同审美风格的隶书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帮助学生划分审美风格类型。古隶、汉碑、简帛、清隶四大隶书类型,教材重点放在汉碑上,其次是简帛类隶书。清隶因版面紧张,在后面的图片中有所列举。教师上课时,应

同时配合参照、讲析、赏评,介绍各自的类型特点,使学生对隶书

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导入

(在古筝音乐《平湖秋月》中让学生进入课堂)

1、欣赏篆、隶书法作品

联系前一节课的知识辨识字体,并简述书体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做引导。

教师:考考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书体能辨识准确吗?你辨识的

诀窍是什么?

2、温故知新

篆书发展知识回顾,为授课内容作铺垫。

教师:中国文字从殷商甲骨文、金文到秦篆再到隶变经历了漫长的

历史积淀。魏晋南北朝,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请说明这些作

品是。(出示课题)

(二)新授:

1 、了解隶书的由来

借助多媒体展现不同时期隶书的面貌和艺术特点,通过赏析、对比,启发学生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讨论。

(1)时代特点。

(2)书法艺术经历及艺术观点。

(3)书法作品的内容、风格特点。

a、问题设置

请阅读《张迁碑》,谈给你的启发,感受笔画特点。

b、问题设置:笔画有何特点?

教师介绍隶书、学生简介隶书艺术的观点,教师课件展示隶书代表

作品《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等,初步探讨隶书的演

变过程和审美特征,简单了解不同时期隶书用笔、结体等方面的差异。

c、思考

学生欣赏古人书写书法(隶书场景)动画片后:思考出现隶书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作思考)

给你在学习中的启示是什么?帮助学生了解隶书在书体和书法特征

两方面的划时代意义。

课件展示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d、问题设置(情感培养)

创造一种字体的是要经历漫长的历史,好多付出相当的辛苦才能有

所得,设想自身成为一定伟业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精神?

(反思:对隶书有初步的认识,隶书的发展史,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隶书的审美特征,以及进行学生的情感培养。)

2、对比分析

(1)分四组展开讨论:从隶书基本笔画起收的轮廓特征开始,讲述笔法要领,结构特征,由形式美到精神美。

问题设置:请欣赏隶书各碑作品后总结对比隶书的书法特点(笔画、结体、风格),完成此列表。

(2)、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课件列表中展示各项。

(3)、展示清代两位隶书书家的作品的启示:书品即人品---心正则笔正。教师设置问题:中国书法中一直有“书品即人品”之说,请大

家鉴赏的书法作品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两个

什么性格的人?

小结的问题设置:从分析隶书作品的综合方面中,如果要练好书法

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反思:主要是分析隶书的笔划特点和笔法特点,为学生的临摹打

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修养和品质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重

要性。)

3、影响后世

清及清后至今:碑贴结合,隶书的传统风格与现代接轨,朝向多元

化发展。课件展示隶书代表书法佳作和网络下载的隶书学生练习作

品供学生欣赏。

(三)、临摹与创新,欣赏交流

1、回顾小结隶书笔法特点,教师示范实践

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学生临摹练习喜欢的隶书碑帖,指导

学生尝试练习,体会笔意,重点应该在起笔、收笔、铺毫、收锋处。有基础的同学进行创新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

行自评、互评。

(反思:在学生临摹作品之前,教师要进行足够的示范,让学生真

正明白怎样用笔,怎样完成隶书笔划的书写过程,在学生练习的过

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临摹时的问题还要

进行耐心的示范,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2、赏析同学作品

赏析同学作品,表达个人观点。

问题设置:你喜欢那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

(反思:对于学生的作品赏析,要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要培养学

生的书法兴趣,虽然现在的学生书写确实很糟糕,同时不能对学生

书写中的笔划和结体缺陷同时指出,要先笔划再结体分步骤先后进行。)

(四)评价反思

1、展示

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积极评价学生学习中的积极表现。

2、反思

通过反思,了解不足之处,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有所认识,总结经验,不断练习。

(反思:在不断练习过程中可以逐步把评价的中心向结体转移,并

布置一定的课外练习,靠课堂上的练习是不能取得实效的,学生只

有在课外利用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拓展延伸:

1、速读文章

《中国书法缘何受世人青睐》.

【篇二:《书法欣赏》教案】

《书法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

汉字

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 、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室的影视设备,电脑,介绍书法的vcd光碟等。教学过程:

一、讲述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

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

艺术。

2.中国文字书法的发生的诸因素。人类为生活、生存而创造了文字,并使文字的形式——书体不断发展变化,如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等。每一次书体的变化,都使它的服务范围

拓宽,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汉字的式样,在越来越统

一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精美,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艺术——书法。再加上汉晋以来统治阶级对这一艺术的大力倡导,

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家,他

们留下了大量的名帖和墨迹,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花朵。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汉字的产生,也就孕育了书法

艺术的因素,如以线造

型,以及匀称、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三方面因素:

其一,汉字的表意性。汉字从象形开始,是表意的。“依类象形” ,“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

虽然经历了种种变迁,仍然保留其表意的特征。汉字丰富的点画线

条和复杂的形体结构在形式美

的基本法则之下可以产生无尽的变化。正是汉字本身具有造形美因素,汉字才有可能成为一门艺

术。

其二,汉字的书写工具——毛笔,汉字书写能成为一种绝妙的艺术,同它很有关系。毛笔

体圆锋尖,刚柔相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由于用笔力度、速度和

方向的不同,写出来的点画线

条可以产生轻重缓急枯润浓淡藏露方圆种种变化。作书者的情感起

伏和心理波动,也能从笔下微

妙的起承转合中表现出来,生动地记录在纸上。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艺术。

其三,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为汉字书法艺术

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材料和

造形载体。而最终使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书家把对自然的认识,对生

命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渗入汉字书写之中,汉

字书写由此得出从写字的“技”

升华为艺术之“道” 。书法中的一点一画,一揖一让都渗透着中国文

化的精神意蕴和思想内涵

以及书者个性个化的情怀,儒家的“中庸” 、道家的“自然”、释家的“渐修” 在书法中都有

不同程度的体现。我们看一块石碑、一帧法帖,透过那石花斑剥、

墨色依稀的笔画,首先先感悟

到的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所以中华文化思想是书法艺术的

灵魂。值得注意的书法和写字

是两个既有共同点又相区别的不同概念。一个强调艺术,一个强调

实用。写字只有达到一定的艺

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之后才能成为书法。

3.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1)书法与中国画。古有书画同源之说,这说明书法与中国画关

系密切之深。汉字来源于

形象。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以形象为基础,而造形之始就是根据物

象成其物,它们本身就是一幅

经过加工的抽象了的绘画作品。虽然后来汉字在发展演变中日渐远

离物象,但溯本追源,还是离

不开形象。书法和中国画都是用线条造形。书法是线条造形艺术,

是以点、横、撇、捺、提、折

等线条进行规定的造形组合。中国画同样离不开线条,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都要通过线条来塑

造形象。具有相同的审美观念。二者都注重墨色的枯润浓淡,章法的虚实主次,讲究神采、气韵,

把意境美的追求放在形态的表现上。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

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同样他在论画时,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强调也意境与

神韵。书法与国画在形式上也能都融合在一起。我国的绘画在传统上讲究题款,而题款本身就

是一幅书法作品,它除表明作者的身份以及作画时间外,更重要的在于书与画的交融,丰富作品

内容,增添作品情趣,从而取得双剑合璧、相映成辉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每一幅中国画里都

有书法的内容。使用的工具材料也有很大的一致性,文房四宝是书法和国画的共用品。因为以上

原因,造就了历史上一代代书画兼长的大师,如苏轼、唐伯虎、郑板桥等人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

(2)书法与篆刻。

篆刻就是以篆书刻写的艺术。篆刻与书法关系十分密切,也是线条造形的艺术。所不同的是,

一种是用毛笔写出来,一种是用刀刻出来。但从刻这一过程来看,印稿无疑是书法作品。

此外,书法还与文学(尤其诗、词)、音乐、舞蹈、武术等有广泛的联系。例如书法与文学

的关系,书者如具备相当文学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熟悉一定诗词歌赋,达到一定的境界,对其

书法艺术的提高很帮助。作品中的文字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文

化文学素养。历史

上一些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不但在书艺上是光辉

典范,其文字在文学上也是不朽之作。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应该语言新颖、内容健康、富有哲理

和诗意,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介绍书法欣赏的有关内容(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就是欣赏者接触书法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现代书

法家沈默尹先生说:“世

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

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

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以其独特的美

学特征吸引了几千年的无数华

夏子孙,使不计其数的人为之孜孜终生,并且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强

烈个性和艺术魅力征服了并不

懂得中国文字的欧洲人。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

乐也没有意义。”同样,不懂

得欣赏,最美的书法作品也没有意义。要欣赏书法,必须具有一定

的欣赏能力。书法欣赏,不

但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亨受,而且对学书者来说,还

可以开扩眼界,学习借鉴前人

书法艺术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可以提高对书法作品的感从受能力,丰富内心世界,使人更富于

想象,从而提高赏者的创造力。

1.书法欣赏的特点。

(1)书法欣赏的再创造。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在感受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

书法作品进行积极的能动的再创造。但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简约的

线条艺术,它不应言,也不具

象,仅以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墨迹,表达书者情思。可以说,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艺术

的再创造,但欣赏书法的再创造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看小说可根据自己生活经

历想象出书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相貌,看绘画则可以所绘形象跟

现实物体建立起一种对应的联

系。书法更接近于音乐,有人称书法为“无声之音” ,音乐的要素一

是旋律,二是节奏。书法

也一样,每一笔每一字都是在不同的轻重缓急中有节奏地写出来,

而每一行每一篇忽如“奔雷坠

石,鸿飞兽骇” ,忽如“山崩海啸” ,忽如光风明月。这正象音乐中

的不同旋律和不同乐曲。

音乐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可表现激昂、忧伤、悲壮、恬静各

种不同的感情,书法亦然。各种艺术都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以为文字内容就象歌词,表现文字内容的书法就象为歌词

谱曲。曲谱要尽可能地去表现歌词(文字)的内容。这样的书法既

可以与文字内容一起欣赏,也可以独立欣赏书法。单看书法也有欣

赏价值,但不够完美,因为连同文字内容一起欣赏是民族传统习惯。比如我们用“瘦金体” 去写岳飞的“满江红” ,如果连同“壮怀激烈” 的内容一起去欣赏,就很难令人满意了。总之,书法欣赏具有再创造

的特点。

(2)书法欣赏的模糊性。

书法欣赏的模糊性是什么?首先是线条的抽象性。中国书法中的线条,是书法者内心感情活动的轨迹,它区别于几何学上的线条,它

活生生,有感情,有力量,有形象。但它究景是什么情调和意趣,

难以确指。例如,一横,在欣赏者眼里,可以看作“千里阵云“,也

可看作是“一条钢筋” ;一点,可以是“高峰坠石”,也可以是“平地砖头”。很难用准确语言表达出来,是因为书法欣赏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或叫“朦胧感” 。只是道出大致的感觉而已。

书法欣赏的层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审美力的高下。由于书法欣赏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就必然带有欣赏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

乐山,智者乐水” 。造成其差异性的原因有主要有三个:

一是受政治立场影响。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欣赏作品就是欣

赏人格,如果一个人在政治上有亏大节,在道德品行上低下,那么

他的书法作品技巧再高,格调再雅,也为人所不耻。苏东坡说:“古

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如古人对赵孟兆之

书法,他作为元代书坛盟主,练就一身笔墨工夫,虽然缺少变化和

过于平整,也足以是一代大家。而不少人认为他身为南宋宗胄,不

应仕元,由此而大受批判。说是“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

(李桢伯)。

二是受趣味爱好的影响。有的人喜欢雄强质朴,有的人喜欢精巧别致,不一而足,“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而这势必影响对书家及其

作品的评价。如被称为“书圣” 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

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

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 ,“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

三是受流派观念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的各书法流派,都有自己的思

想基础、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因此互相之间必然会出现互相竞争

甚至互相争斗的局面。往往对同派的书家和作品加以褒扬,对异派

进行批评甚至抵毁。如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极力鼓吹北碑,称颂

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 。而对以妍美见长的帖派书家董其昌

的书法大力抨击,贬低。“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 。由于

有这种“门户之见” ,就很难产生公允的评论。

2. 书法欣赏的标准。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的欣赏一样,有个相对的审美标准。古人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书法艺术重在有神采,而要有神采,必须有“功” 和“性” 。“功” ,指功力、技巧,即指对一定的法度对笔画、结构、章法等的把握。“性,指性情、风格,

即指其中寄托的意趣、情操、学识、修养和感情。因此,功力、技巧、个性、风格是我们欣赏书法的基本标准。具体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1)点画的线条美。

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点画是中国书法

的基本造型因素,本身也具有独立的美学品格。线条美主要表现在:一是线条的力度。不论何种书法作品,都必须以“力度” 为基础。没

有笔力,形态再美,也毫无审美内涵。只有笔力雄浑,才显示其美妙。所谓“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 ,就是对笔力的称赞。二是线条

的节奏。书法线条是书家情感和心理变化在纸上留下的轨迹。线条

的节奏像音乐。音乐的节奏是通过音的长短、高低现出来的。而线

条的节奏则通过用笔的轻重快慢表现出来。音乐可以“一唱三叹” ,

书法线条可以“一波三折” 。这正节奏上的起伏。所以,书法被称为“无声之音” 。墨色也是线条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使作品具有立体感。黑白反差,虚实对比更增强艺术效果。

(2)结构的造型美。

书法的艺术结构是指每个字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点画的轻重粗细、方圆长短、部首大小高低,偏正宽窄,经过书家巧妙的组合可使字

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 。简单的笔画可以产生出姿态万千,

变个化无穷的结构造型。如小篆的古朴、隶书的阿娜、楷书的端庄、行草的险劲等。结构形式的多变,但离不开其中的规律,即平衡、

对比、变化、统一是最基本的规律。历史上的书法家,对汉字的艺

术结构进行了十分丰富的创造,如颜体的端稳丰润、欧体字的险峻

修长、柳体的刚健骨气等。在遵循形式美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充分

利用汉字形体的可塑性,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意趣,给人以不同的

艺术感受。

(3)章法的整体美。

学习书法一般是从笔画到结构到章法,而欣赏书法则正好相反。因

为章法给人以第一视觉效果。有不少书法作品,笔画结字都不错,

但组成篇后却毫无生气,艺术效果不好,原因是章法处理不当。历

来书家都重视章法。“篇幅以章法为先。” (蒋骥)

怎样处理章法?一是虚实恰当。章法也叫“布白” ,无论分行布列安排,还是落款铃印位置,做到实处不挤,虚处不空,形成一个协调

的整体。二是行畅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一气呵成。做到一字

管领数字,数字管领一行,一行管领数行,数行管领全篇。

【篇三: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教案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

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

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

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为

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

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具准备: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学生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的第 8课我们曾经对中国画题款艺术作了介绍,了解到书法在画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

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

抽象化。

2、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 1)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

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

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

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 2)今文字(在讲授之前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古文字形式特征的

认识?自己都见过哪些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

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

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

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

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

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

后者气象挥弘,郁勃纵横,体格凝重,雄浑遒密是方笔的典型;唐

楷(因唐朝在楷书成就最高故名)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

雄强、浑穆高简、清雅秀丽,《颜氏家庙》骨力遒劲、庄严端悫、

静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

时期的不同特点。《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

入扣的微妙的境界。课本还选取了“草圣”张旭的狂草作品《古诗四首》,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行草作品《虹县诗卷》,他们都是不拘

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勇于创新的大书法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

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

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自己再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

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作品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

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姿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4、简单的点画练习: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3字以上)。作业要求:

1、从线的力度,

2、字的结体,

3、墨的浓淡干湿,

4、字间的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临摹。练习以前请学生谈一下自己对作业要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当场示范演习并侧重于前两项的要求,学生明白作业要求以后再进行作业练习。

从学生中选取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以优点为主,适当的指出影响学生作品进一步发展不利因素(如用笔方法、用笔习惯等)。

三、小结:

根据板书简述本课内容,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中国书法艺术》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面孔和灵魂是中华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能美观地感受到汉字及中国书法的独有魅力也能直观地体会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延续性。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设计特色对典型书法家及作品的认识和欣赏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1历史专业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课标要求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

发展脉络。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历史必修Ⅲ》第二课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古代书法艺术。伴随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国人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学习本课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增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浙江省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已省略了中国汉字基本构造内容除课外自学书法的同学外较少受到中国书法的薰陶。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中国基本字体的辨别对书法的精神内涵的体会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看书同伴间的讨论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初步体验古代书法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书法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书法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通过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书为代表的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鉴赏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模式典型书法家的介绍和其代表作欣赏教学手段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视频讨论、现场创作和临摹体验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了解王羲之、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

2教师的教学准备对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名家

的了解查代表作、创作背景及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了解班级

擅长书法同学以备课堂使用了解语文课《兰亭序》的学习情况。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u盘和ppt课件书法爱好者自备书法用品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共四个环节

环节①故事导入皇“一字千金”

环节②了解、欣赏、体会王羲之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颜真卿及“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环节③合作学习概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

环节④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故事导入传说典故“一字千金”的由来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怪事自有根由这座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

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玄奘的谢表。此碑立于唐

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字体来刻碑。

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

此任。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用时20余年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

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传说怀仁在

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

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

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①了解、欣赏、体会王羲之303361字逸

少东晋人。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

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

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

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

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

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

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

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

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

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

故事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

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

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

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

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曰所做

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

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兰亭序》是一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优美散文诗内容为永和九年岁在暌丑。暮春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