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的?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还具有能量,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处,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人能听到声音大部分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真空不传声。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1、活动1.1 探究声音的产生

例如:一张纸可以用摩擦、搓揉、指弹等方式使它发声,也可以做成纸筒、纸笛、等借此引起空气震动发出声音。敲响音叉用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弹开。用敲响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波。

在实验过程中,涉及了不少科学研究方法

(1)运用了比较法,即比较物体未发声与发生时的区别。

(2)运用了归纳法,即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运用了转化法,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物体的振动,在探究时借助(敲响音叉用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弹开。用敲响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波。)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活动1.2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

(1)图1-2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2)图1-3 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3)图1-4 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注意:在逐渐抽气的过程中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无声,但手机仍在振动。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通过实验可知: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 m /s。

V固>V液>V气

4、、验证:声音具有能量的实验。

(1)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摇晃。

(2)生活、物理、社会中的“声波碎石”

5、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17米。

如果:不到0.1 s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回声的利用:声纳——测量海洋的深度,冰山的距离。

V=S/t 推导:S= Vt t= S/V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我们听到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乐队能演奏出动人的乐曲,要利用不同的乐器。小提琴声柔和纤细,小号嘹亮挺拔,大提琴稳重舒展,双簧管声甜美圆润……它们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有的浑厚,有的清脆。那么,声音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在物理学中这些声音可用响度、音调、音色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

1、我们把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2、响度

怎样能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

用更大的力、换更大的鼓锤

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我们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声音的强弱,物理学就引入了响度的概念。

信息快递: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幅: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动的振幅。振幅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振幅的单位是用米或厘米表示。

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颗粒、当轻敲和重敲时泡沫颗粒弹跳的高度不同,说明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

用细线吊一泡沫小球使它接触轻敲和重敲的音叉,泡沫球被弹开的距离不同,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即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如果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结论:声音的响度还于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调

韩红唱得很动听,可是不容易唱好,同学们,你觉得那一句最难唱?为什么?

……,这一句音调上不去。

是不是声音的响度不够?用力唱行不行?

我们发现用力也唱不上,说明与响度无关,这是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调。

信息快递: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科学研究表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声源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而振动的快慢可以用频率的大小来区别。

频率: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 Z。

例如:某人的心跳每分钟72次,其频率就是1.2H Z。

结论: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例:敲瓶子、用嘴瓶子、热水瓶灌水

4、音色

音色:声音的品质。(声音的特色)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同一个人的音色,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变化。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向前传播声音的三特征

口诀:声音特征三要素,音调音色和响度。

频率高低定音调,振幅大小定响度。

物体发声各不同,音色区分才能行。

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

声音能给人类传递很多信息,并丰富和改善我们的生活。有的声音悦耳动听,令人心情舒畅。但是有些声音令人心烦意乱,需要加以控制和消除。这种要控制和消除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污染跟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一起,称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

1、乐音和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的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保护环境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学习的声音或某些场合不不需要的声音.

注意:从保护环境角度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例如:当有人想睡觉时,其他人唱歌或听音乐,此时的声音妨碍了他人的休息,对想睡觉的人来说,就成了噪声。

2、噪声的来源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1)自然界产生的:火山爆发、雷鸣、地震、海啸等。

(2)生活中的噪声:大声吵闹、深夜引吭高歌,放声大笑、乐器声、收音机声音等。(3)电磁噪声:电风扇、电冰箱、电磁炉等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4)交通噪声:汽车的鸣笛声、发动机震动声和排气声。

(5)工业噪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发出的声音等。

3、噪声的危害

(1)不太强的噪声,如高声喧哗,比较吵的街道杂音,使人感到厌烦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学习。

(2)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

(3)更强的噪声,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一样。

(4)极强的噪声,人类发明的最吵人的机器要算喷气式飞机,这类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发出巨大声响。

例如: 1964年美国空军F—14飞机实验时一农厂的10000只鸡,6000只死亡,剩下的全部脱光了毛。

4、人们是用分贝(符号dB)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刚能听到的声音. (听觉的下限) 30~~40dB----------叫理想的环境.

50dB--------------影响休息. 70 dB-------------影响谈话、工作.

90dB--------------头疼、血压升高. 150 dB以上-------导致永久耳聋.

5、噪声的控制:

我们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生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1)声源处减弱

例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机器,做个外罩把噪声源罩起来,在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例如: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来减弱传向居民区的噪声。

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隔音墙或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例如:可以戴上防噪声耳塞、头盔或者在耳朵中塞一小团棉花。

注意:P17图1-18设立在街头的自动噪声监测仪只能测量噪声的大小不能控制噪声。图1-19

a b c三图分别以“消”“吸”“隔”的方式控制噪声的传播,而d图则是对接收者的保护。

6、活动1.7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本实验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即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隔音效果从铝箔、塑料袋、报纸到羊毛围巾逐渐增强

7、生活物理社会

以声消声:使甲声源传来的“密部”和乙声源传来的“疏部”恰好重合,它们相互抵消变得寂静无声。

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通常在20 Hz---20000 Hz之间称为可听声。但各人的听觉限度是

不同的,尤其以年龄而差异显著。

例如:小孩最高可以听到30000 Hz甚至40000Hz的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听见的最高频率也在降低。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3、由于超声波的频率高,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方向性好

超声波几乎沿直线传播,在碰到杂质或媒质分界面时也不会有明显的反射,这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波长短的缘故。所以用超声波可以测量距离。

(2)穿透力强

超声波能穿透许多电磁波不能穿透的物质,在一些不透明的物质中能穿透几十米的厚度。

医院便是利用B超对人体脏器做病变检查、结石检查、孕妇的胎儿检查等。

(3)易于获得集中的声能.

由于超声波的频率大,辐射小很容易会聚,可使能量非常密集,因此,超声波可用来对硬质材料作切削、焊接、凿孔等加工以及用来清洗、消毒等。

4、超声波的应用:

(1)声纳的应用

声呐又叫水声测位器,是利用发声设备向被测物体发射出声波或超声波的脉冲,然后,在接收反射回来的脉冲信号,在显示器上比较两信号的时间间隔,以探测水下物体(鱼群、沉船、海底等)的位置的一种测试仪器。利用声呐可以探测海深,利用声呐还可以探测水下的冰山,利用声呐还可以探测鱼群等。

(2) B超

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超声波测速仪

(4)超声波清洗

(5)超声波焊接等;

注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焊接等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火山喷发、地震、陨石落地、台风、龙卷风、海啸、暴风雨、大风等,在它们发生前都曾记录到相伴随的次生波。另外乘坐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时感到疲倦,有些人甚至晕车、晕船、晕机,大风时住在十几层以上楼房中的人有恶心的感觉,等等,着都是车船行驶和大楼摆动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

6、由于次声波的频率低,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能绕过障碍物.

由于频率底波长长可达几十千米,所以没有什么障碍物能挡住它。

(2)传播距离远.

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被媒质吸收,因而能量损失小,因此传播距离远。能绕地球2—3圈。

7、次声波的应用:

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等.

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一.我知我家 1.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家庭结构的类型 现在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3)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 填写家庭树,看看自己家庭结构的类型;讲讲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庭里出名的人。二.我爱我家 1.大人讲我小时侯 (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3)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2.无悔的奉献 (1)父母对家庭的贡献——夸夸自己的父母 (2)父母对子女之爱——概述母爱和父爱 母爱是最无私的;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3)父母对子女的义务——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 3.感受家庭温暖 (1)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 家是人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2)热爱自己的家——用自己感触最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三.难报三春晖 1.爱洒心间 (1)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三态的性质如下图: 状态形状(固定或不固定) 体积(固定或不固定) 固态(冰)固定固定 液态(水)不固定固定 气态(水蒸气)不固定不固定 二.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 -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 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 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 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方式: (1)蒸发 ●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沸腾 ●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 ●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图象: 沸点

201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 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 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 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 =S /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6.第十二章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 ※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1-5课)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900-1901年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签订时间战争、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南京条约》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 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 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 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 岸。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德、美、日、 法、意、奥、比利时、 荷兰、西班牙11个 国家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 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 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 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影响达18个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浙江宁波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这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1898-1900年 1898在山东兴起;1900年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变化实验(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实验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规律制成的. (2)如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_________) 时间t/min0123456789温度T/℃90929496989999999999 (5)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应该是丙图中的________图.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________℃. 【答案】热胀冷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水太多(或水的初温较低) a吸保持不变99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室中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2)在甲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3)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以用初温较高的水开始加热;也可能是水量太多,可以减小水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也可能使烧杯未加盖等; (4)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5) 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减小,所以b图是沸腾前的情况.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仍要加热,还在不断吸热,从表中数据来看,沸腾后温度不变,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99℃.故答案为热胀冷缩;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水太多(或水的初温较低);图见详解;a;吸;保持不变;99. 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_______; (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且杯口有大量的“白气”形成,表明水在沸腾。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杯口的“白气”是_______(选填“液态”或“气态”); (3)如图所示,是小明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出的水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水面上的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仔细观察图像还发现: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水温升得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答案】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水蒸气液态 99 小于水与空气的温差大,散热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 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 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 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n-·180°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n-条对角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3)

线,把多边形分成(2)n -个三角形.②n 边形共有(3)2 n n -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AAS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 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 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 Module 1 How to learn English 1. practise doing sth. 练习做某事 2. study plan学习计划 3. a number of +可数名词复数+V(复数):许多 the number of+可数名词复数+V(单数):……的数量 4.advice建议 paper纸(都是不可数名词) a piece of advice一条建议 a piece of paper 一张纸 three pieces of paper 三张纸 5. give sb. some advice给某人一些建议 advise sb. to do sth. 建议某人去做某事 write it / them down把它(它们) 写下来 6. What else? 还有什么其它的? 7. It is adj.(形容 词)+for sb. to do sth. 作文加分句(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怎么样对 于老年人来说学习英语很难。 It is difficult for old people to learn English well. It is adj. (形容词)+ (of sb.) to do sth. 某人做某事某人怎么样你能帮我你 真好。 It is very kind of you to help me. (以上动词不定式短语在句中 作真正主语,It 是形式主语) 8.It is a good idea\way to do sth. 做某事时个好主意(好方法)。 9.this term这学期 last term上学期 next term下学期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摄氏温度: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测量和物体的运动、质量和密度)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 (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y ;声音在空 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 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 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 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 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好的

设计者:方礼花 使用班级:初二一班 姓名: 寄语: 同学们一定要努力,争取期末取得优异的成绩 ! 第十一章 三角形 (共5页,每页61份)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可以判断三边是否能够成三角形) 3.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两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高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直角三角形交于直角顶点处,钝角三角形交于外部一点)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平均分成相等的两份) 其交点称为重心。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运用于未安装好的窗户加一条木条)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经常用于角度计算中)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经常用于证明两个角度比较大小)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n -·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3)n -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2)n -个三角形.②n 边形共有(3)2 n n -条对角线. (6)正多边形每个内角度数:用(2)n -·180°除以n,每个外角度数:360°除以n 。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222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2x a =,那么x 是a 的平方根,记作: a 的算术平方根。 a ≥00;当a 2=a ;③a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3a ,那么x 是 a (2a =;②3a ==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 (a ≥0,b ≥0≥0,b >0)。 第三章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1.多边形的分类: 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别: =b a b =

初二物理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初二物理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京翰教育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b55551428.html, 李家镇中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完成时间70分钟)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39分)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2、冬天早晨看到房间的玻璃窗出现小水珠,水珠是在玻璃窗的_______( 内、外)表面;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车窗的_______( 内、外)表面会出现水珠。 3、如下图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示数是________。 4、在发射火箭时,在发射台下建一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里,这主要是利用水___________时________热,从而保护发射台。 5、晶体在熔化过程_______热,温度__________;非晶体在熔化过程_______热,温度__________。如下图是某物质熔化的图像,从图中可知,它的熔点是______ ℃;其中 段是熔化过程,物质处于_____ 状态 。 6、在空格内填上物态变化名称: 卫生球放久了会变小,是_________现象; 钢水浇铸成钢球是__________现象; 冬天早晨草地上的霜是__________现象; 早晨有浓雾是_________现象。 冬天下雪__________;冰消雪融__________。 7、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汽化要_________热。 8、家用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贮存在钢瓶里的,另一种液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9、在电冰箱里从压缩机送来的气态氟利昂在冷凝器中_________,从而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把热排到冰箱外;而在电冰箱的蒸发器内,液态氟利昂迅速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使冷冻室内的温度降低。 10、吃冰棒和皮肤上擦酒精都感到凉快,前者主要是利用冰棒__________时要_______热,后者是酒精_________时要_______热。北方冬天菜窑里放入几桶水,可以利用水凝固时_______热,使窑内温度不致太低,菜不会冻坏。 11、用扇子扇干燥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其示数将________. ( “升高”、“降低”或“不变”) 1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块-10℃的冰_________(会,不会)立即熔化;把0℃的冰放在0 ℃的水里,冰__________(会,不会)熔化。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6 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m=10-3m 1d m=0.1m 1μm =10-6m 1cm=10-2m 1nm=10-9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 B、测量时的方法: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 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会放)。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 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会记)。 4、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 cm。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图2)(图3) 5.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的直径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时间的测量: ①: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②: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秒(S) 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 1h= 60 min= 3600 s;1min= 60 s;30min= 0.5 h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第1课鸦片战争(英国VS中国)(时间:1840——1842)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2.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3.导火线: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东进行禁烟。 4.鸦片战争的开始:1840年6月,英国军舰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衅。 相关战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督战虎门,壮烈牺牲;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5.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 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7.1844年,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8.鸦片战争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 代史的开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启示:落后就会挨打 10.课后补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VS中国)(时间:1856——1860年) 1.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发动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以调停为名)。 3.借口: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 4.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各 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 通商、传教;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5.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6. 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的一部分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 各800万两。 7.沙俄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 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此外,还签订了《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占西北地区44万)等不平等条约。 第3课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1.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又称为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洪秀全为天王,在永安分封了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王,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定都天京: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并没有真正落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