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

第二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因此适用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即合同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当事人具备法定行为能力;(2)买卖双方意思表示一致;(3)合同内容合法;(4)具备法定形式。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差异很大,在诸如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合同合法性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协议,因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只就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的履行,合同形式等一些涉及立法技术上的问题作出了划一的规定,余下的问题则由合同适用的国内法解决。

一、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定义与特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又称为“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外贸合同”或“进出口贸易合同”。是指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就货物买卖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的协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合同当事人的营业地位于不同的国家,即合同具有“国际性”。确定货物买卖合同是具有“国际性”,关键是当事人的营业地。所谓“营业地”,是指固定的、永久性的,独立营的场所。《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核心要素是合同双的营业地位于不同的国家。相关各方的法人国籍等均不构成确定合同国际性的因素,这种规定可有效地解决各国关于企业法人规定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困难,而且对于合同的要约与承诺是否在不同国家等因素并不因此而改变合同的国际性。但 CISG 还规定有如下限制:
其一,在签订合同时,相关当事方必须知道当事各方营业地在不同国家。若合同签订前或签订时,从交易或透露的信息无法得出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结论,则不适用 CISG 。换言之,此种情况下,当事各方的营业地便应被视为处于同一国家。
其二,若合同当事一方的营业地处于非 CISG 缔约国者,取决于国际私法规则是否可导致相关合同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该缔约国在适用本国法律时便可适用 CISG 的规定。 ② 但缔约国可在加入公约时对该规定声明保留。
其三,如果合同一方或者双方具有多处营业地,那么以与合同及合同的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其营业地。如果当事人没有营业地,则以其惯常居住地为准。
【案例l-2】 确定合同当事方营业地案
主营业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买方A科技公司从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营业所的 PMC 公司购进电子开关电路,但是 PMC 公司的管理部门和设计及工程职能部门的大部分都位于加拿大伯那比。买方的订单都直接下到加拿大,并且所定购的电子开关电路也由那里供货,相应

的账单则由加利福尼亚州的贸易商开出。对此,鉴于买卖双方的营业地分别位于不同的缔约国,即美国和加拿大,对供货合同有重要意义的联系都是同美国卖方在加拿大的营业地进行的,在美国加州内的联系对本合同是微不足道的,断此受案法院认为根据 CISG 的规定卖方的“最密切联系”营业地应当是加拿大的营业地。
买卖双方的营业所在地决定合同的性质是国内合同还是涉外合同,并由此可以确定合同适用的法律,因此,在实践中,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一定要写明各自的营业所在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 1994 年 7 月 1 日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规定,个人不能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此外,不是所有的中国法人和经济组织都有签署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能力。只有经过国家的有关机构批准,授予其对外贸易经营权的特定企业法人或经济组织才能从事外贸活动,才能对外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凡未经法律授予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和企业一律不能从事外贸活动,其出口或从国外进口所有物品均应通过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和企业代为进行。
2、合同项下的货物应有跨越国境的运送与交付。不论合同的要约与承诺是否是在同一国家,或不同国家内完成,但如果没有合同项下的货物的运送与交付没有跨越国境,则不能认定该合同属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
【案例l-3】广交会合同案
在 1999 年中国广交会上,日本 T 公司与中国陕西省 C 进出口公司签订建筑材料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交货地点为中国甘肃省兰州市。虽然该货物买卖合同具有涉外因素,订立合同的一方为日本公司,但是由于合同的订立地、履行地、交货地都在中国,货物并没有涉及跨境运送和交付,该合同只与中国一个国家有重要联系,因此只能被认定为是国内货物买卖合同。
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是货物。虽然从通常意义上讲,“货物”包括有体动产和无体动产,但是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则只包括有体动产。从国际货物买卖法的角度讲,本章所指的货物,除相关法律明确排除者,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技术贸易合同和服务贸易合同的交易对象。因为技术和服务贸易间题,由于其特殊性,分别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规制。
何为货物, CISG未正面规定,而是采用排除法规定了不适用于公约的标的物:
(1)供个人、家庭成员、家庭使用的货物的销售,除非卖方在订立合同前任何时候或订立合同时,不知道,且也没理由知道购买这些货物是作任何这种使用;
(2)采用拍卖的销售;
(3)根据法律令状或其他令

状的销售;
(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物的销售;
(5)船舶、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
(6)电力的销售;
(7)供应货物一方的绝大部分义务是提供劳务或提供其他服务的合同;
(8)由买方提供制造货物的大部分原材料的合同。
虽然 CISG 规定如此,但在实际情况下有时难于区分是否属于上述例外。例如所谓的“混合合同”,即包括劳务和设备或原料供应合同,或提供技术服务与供应设备的合同。如何区分是买卖合同,还是加工合同,以及部分来料和部分销售合同等复杂情况。对此,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如何适用法律。
【案例l-4】 橱窗供应合同案
营业地位于德国的橱窗生产企业A公司与营业地位于意大利的机械制造B公司购买用于橱窗生产所需的设备,该设备需由供货商在买方处建造并使之运转。对该合同标的是否属于国际货物买卖合伺存在争议。经仲裁机构裁决认为,由于后续的服务并非供货商的主要义务,因此该合同应适用 CISG的规定。
4、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具有复杂性。由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是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这些当事人不仅应遵守各自国家的法律规定,而且还必须考虑不得违反对方国家,甚至合同可能涉及第三国的法律,并且还必须考虑有关国际贸易条约和惯例的规定,因此,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相比较自然更具复杂性。再者由于国际货物买卖活动是一项跨越国界的贸易活动,买卖双方分别位于不同国家,货物运输、保险、交付、货款的支付与结算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等使得国际货买卖合同更具复杂性。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缔结
鉴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从本质上讲是合同,因此其缔结的程序和遵守的规则与其他合同相同,都要经过要约与承诺。但在进出口业务中,也把要约称为发价、发盘和报价,而把承诺称为接受。一项交易的达成一般要经过询价、发价、还价和接受几个环节,但对于缔结一项合同而言,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是要约与承诺。只要根据要约与承诺的规则达成一致,合同即告成立。在此我们将结合我国《合同法》、CISG 以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分别对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缔结相关的问题加以介绍。
(一)合同缔结的基本原则
与国内合同的缔结一样,缔结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大致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契约自由原则、公平交易原则和遵守法律原则等。
1、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和合同法的一大原则,它要求当事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应当按照遵守诚实和信用的方法进行,该原则体现在合

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等各个方面。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有欺诈行为。《民法通则 》 则直接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2 、契约自由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是世界各国合同法都认可的一项基本原则。契约自由确立了当事人有权按其意愿自由决定是否缔结合同,自由选择缔约对象和自由确定合同内容。然而,一切契约自由都是有限制的自由,这种自由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任何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通过胁迫、欺诈和显失公平等的所谓“自由”订立的契约,法律不予认可。一切违反国家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契约或其条款都不能产生效力,甚至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但同时亦规定订立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同样《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也规定当事人有权自由订立并确定合同的内容,但是当事人不得通过合同排除或减损诸如诚信与公平交易的规定,不得通过胁迫、欺诈等手段订立合同。
3、公平交易原则。公平交易原则体现了国际社会公认的通过公平观念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我国 《合同法 》 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CISG 没有对公平交易原则的内涵作出规定,但在相关的条款中体现了公平交易原则。与 CISG 不同,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 则不仅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在国际贸易交易中应根据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的原则行事,并且有大量直接或间接地规定的条款。
4、遵守法律原则。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强制性的规定。
(二)、要约
实践中,通常做法是,当买卖双方就合同条款举行面对面谈判,或由一方提出标准合同文本,双方进行磋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书面协议,这时,双方是否意思表示一致比较容易判断。一般以双方签字日期和地点作为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以电话或电传等直接对话方式订立合同,是否达成一致协议,很容易判断,通常以要约方听到对方表示承诺的回答或收到电传的时间和地点作为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当买卖双方通过信件或电报隔地订立合同时,由于各国国内法对要约与承诺有不同规定,双方是否达成一致协议以及在何时、何地达成一致协议,则比较难于判断。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要约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为

一定的目的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的愿意根据一定条件达成协议的意思表示。国际货物贸易合同的要约是为实现国际货物买卖目的,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的同意按照一定条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作出该意思表示的人称为“要约人”,或“发价人”或“发盘人”等。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要约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要约人在得到受要约人同意应受其要约约束的意思表示,即构成一项有效的要约。
具体讲一项有效的要约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要约应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发出。所谓“特定”,指受要约人必须是具体明确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即非一般公众或任何人。如果要约不是向特定的人发出,那么该“要约”不具备构成有效要约的条件,应考虑为“要约邀请”或“要约引诱”。因此,通常情况下在大众传媒上发布的商业广告、普遍散发的商品目录、商品价目单以及提供商品信息等不能构成要约。举凡类似不是向特定的人发出的表示订立协议的意思表示不构成有效的要约。
( 2 )要约的内容必须十分确定。所谓“十分确定”至少应包括货物的名称、货物的价格、确定价格的方法、货物的数量、数量确定的方法,或者价格术语等最基本的内容。如果有关交货地点和时间、付款方式和方法以及合同其他条款未明确的,通常情况下应视为“内容十分确定”。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必须在要约中加以明确才可视为“十分确定”。除构成要约内容必不可少者外,其他可后补,或通过商业惯例或相关法律的规定来认定。但应注意,如果一项“要约”的内容十分确定,但其不是向特定人发出,正如前述则不构成要约。同样,如果一项要约是向特定的人发出,但要约的内容不确定,则该要约亦应视为“要约引诱”,而非要约。
( 3 )要约应表明一旦受要约人接受要约,要约人则应受其约束的意思,即要约人与受要约人之间的合同将按要约内容成立,要约人和受要约人都应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和责任。换言之,要约中必须包括要约人同意按照要约条件,并在约定的时限内受其发出要约的约束,承担一旦受要约人接受要约时,必须按照要约的条件达成协议的意思表示。因此,如果要约中明确表示不受要约约束的,则该要约亦不构成一项有效的要约。
实践中,各国也一致认为,为了邀请对方向自己订货而发出的商品目录单、报价单不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但对普通商业广告和柜台上标价出售的商品则有不同的规定。北欧各国认为普通商业广告是要约邀请 ;英美普

通法则认为是要约。判例认为,要约可以向特定人发出,也可以向全世界发出。向特定人发出的要约,只能由该人表示承诺,向全世界发出的要约,可由任何人表示承诺。法国法不像公约及普通法那样对要约和承诺规则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是完全作为事实,由法院自由裁量。这样,往往出现下级法院的判决与最高法院的判决发生冲突的现象。例如,在一报纸上刊登广告案中,下级法院判决认为报纸上刊登广告“只构成向任何一个可能感兴趣的人发出的邀请”,而最高法院认为“向公众发出的要约对要约人有约束力,就像向特定人发出的要约一样”。
关于柜台上标价出售的商品,公约未作规定。英美普通法认为是要约邀请,而法国和某些大陆法系国家则认为是要约。 1999 年以前我国法律对要约和承诺规则未作决定,在我国外贸实践中,有发实盘和虚盘的做法。实盘实为要约,虚盘又称询盘,实为要约邀请。一般的商业广告以及外贸公司寄送的商品目录单或报价单是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 1999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要约与承诺作出了规定。依新《合同法》的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要约邀请则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但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则视为要约。超级市场标价出售的商品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这仍是一个有待实践解决的问题。
2 .要约发出后是否可以撤回
根据要约理论,要约在送达受约人时生效。要约在生效前的收回称为撤回;要约生效后的收回称为撤销。各国法律都承认,要约发出后,只要尚未送达于受约人,要约人可随时使用更为快捷的方法将其追回。但在要约送达受约人后,是否可以撤销或变更其内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则适用不同的原则。原联邦德国和法国规定要约在要约人收到承诺前可以收回,但应为要约人保留合理的期限;规定了有效期限的要约则在期限届满前不能收回。适用这一原则的还有瑞士、巴西、奥地利等国家。学者们认为,尽管这时合同尚未成立,要约人有收回要约的权利,但从“禁止滥用权利”的理论出发,“要约人行使收回的权利不能用来挫败受约人合理地期待”,因而禁止他行使这一权利。根据法国判例,对在要约有效期内因撤回要约而给受约人造成损失的,要约人应负赔偿责任。而英美普通法则从对价学说出发认为:要约发出后

,随时可以撤回,即使规定了有效期限或明确指出是不可撤销的要约,要约人也可以撤回。除非该要约在撤销前已被承诺,或受约人为该要约支付了对价。
联合国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回避了对价学说,基本采纳了普通法的观点,规定一项要约即使是不可撤销的,也可以撤回,只要撤回通知于要约送达受约人之前或同时送达受约人。在未订立合同之前,只要撤销通知于受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送达受约人,要约可以撤销 。然而,在但书部分,公约采纳了大陆法系的信赖原则,规定在合同成立前,写明或以其他方式表示发价是不可撤销的,则不能撤销;受约人有理由信赖发价是不可撤销的并本着这种信赖行事,则发价不能撤销。
我国《合同法》关于要约撤回和撤销的规定与公约类似。
【 案例1-5】 要约因信赖不可撤销案
德国建筑商A于 1993 年 8 月底与美国生产商B联系,要求B报 4 万吨钢缆价格,明确称此报价是为计算工程投标之用, 10 月 10 日可知投标结果。同年 9 月 10 日,美国B公司向德国A公司发出正式要约,要约条件完整,但没有规定承诺期限,没有注明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同年 9 月中旬国际市场钢缆价格猛涨,为此美国B公司于 10 月 2 日发出撤销其 9 月 10 日传真的要约。同年 10 月 10 日,德国A公司中标,立即向美国B公司发出传真,对 9 月 10 日的要约表示承诺。美国B公司称已经撤销了要约,合同不成立。双方发生纠纷。要约是否已被撤销?双方之间合同关系成立否?美国公司的要约不得撤销。因为德国公司有理由信赖该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且已本着对要约的信赖而行事,因此美国公司 10 月 2 日的撤销是无效的。此外,德国公司亦不存在不合理地拖延作出承诺,该公司是在得知中标后立即发出承诺通知的,因此双方的合同应有效成立。
(三)承诺
1 .承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作出的接受要约的意思表示。对要约作出接受意思表示的人称为“承诺人”。承诺的作出通常采取与要约相同的形式,书面回复或口头答复,但通过某种行为表示有时也可构成接受。如按要约要求发出货物,支付价款等。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并要求要约人按修改的意思缔结合同的,则构成一项新的要约,或称“还价”、“还盘”。该修改包括对要约内容的添加、限制、变化。只要是对要约实质内容的任何变动则构成新的要约。在此情况下,原要约人成为了受要约人,如果其同意按照改动的新要约订立合同则合同成立。
2 .承诺的效力
通常承诺一经送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要约人和承诺人都必须严格履行

合同项下的责任与义务。与承诺有关的几个问题应予注意:
(1)承诺的撤回。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后,在承诺未送达要约人之前,可以撤回承诺,但是撤回承诺的通知必须在承诺到达之前,或与承诺同时送达要约人方能撤回。一旦承诺被撤回,则承诺自始未生效。但是对于面对面作出的承诺,或者是通过口头方式作出的承诺,则不存在撤回的问题,因为其承诺一经作出合同即告生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无法使承诺撤回。正因为如此,承诺只有撤回的制度安排,而没有如同要约还有撤销的制度存在。
(2)逾期的承诺。即承诺超过要约规定的期限送达,成为迟到的承诺。逾期承诺由于违反了承诺期限的要求自然不能产生效力。但逾期的承诺如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仍应有效:其一,要约人收到承诺时,毫不迟延地通过口头或书面通知承诺人接受逾期的承诺,合同的成立时间为承诺到达的时间;其二,逾期的承诺记载的时间表明,按照正常的传递,承诺应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则该逾期的承诺应认为是有效的承诺,除非要约人毫不迟延地通过口头或书面通知受要约人承诺已经失效,不能接受。
(3)合同成立地以及成立时间问题。合同成立地、成立时间是合同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成立地点与时间都与承诺紧密相关。对于面对面的口头要约立即作出的承诺,其合同的成立地点与时间不成问题,但是对于那些通过电话、电报、电传、信函以及电子数据方式磋商达成的合同,由于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合同的成立地点和时间上就会产生问题。各国在实践中,就承诺生效时间形成三种原则:
其一,投邮生效原则。这是英美普通法国家采用的原则。即由信函和电报表示的承诺,一经投邮,立即生效。合同即于此时宣告成立,不管受约人实际收到信函和电报与否。法国判例认为,“交付邮局就如同交付给对方的信使” , 也采用投邮原则。
投邮生效原则的优点在于保护受约人。英美普通法认为,由于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可随时撤回要约,投邮生效可阻止要约人在承诺尚在途中时撤回要约,因而受约人一旦发出承诺后,即可信赖该要约而行事。此外,如果要约人在要约中明示或默示地指定了承诺方式,而事实又证明指定的方式无效或不充分,那末,应由要约人而不是受约人承担传递延误或丢失的风险。投邮生效原则的缺点在于对要约人不利。如果表示承诺的信函或电报在传递途中丢失,则要约人在尚不知合同已成立的情况下,实际上却承担了合同义务。
其二,送达生效原则。此为德国与某些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即表示承诺的信函或电报

,要送达要约人才能生效,不管要约人是否知晓其内容。如果信函、电报在传递途中丢失,则无合同存在。德国民法典第 130 条第 1 款规定:对于相对人所作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达于相对人时发生效力。日本民法典第 79 条第 1 款、苏俄民法典第 134 条、我国外贸实践及 1999 年的新 《合同法》均采用此原则。送达生效原则的优点在于保护要约人、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的合意。这种合意应当为双方而不是一方所知(尽管要约经受约人发出表示承诺的信件或电报后,事实上已存在了双方的一致协议),因此,由要约人在收到表示承诺的信件后才承担合同的义务,对双方是比较公平的。此外由于某些采用送达生效原则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允许随时撤回已发出的要约,因而,不存在要约人在承诺尚在途中时撤回要约的可能。
其三,了解生效原则。意大利和比利时的法律要求信函或电报表示的承诺,不但应送达要约人,而且应该使要约人了解其内容,承诺才生效力。在理论上这一原则最符合“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含义。但在实践中,则很难掌握和判断要约人是否了解承诺的内容。目前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各国在承诺生效时间上的分歧已通过公约得到解决。联合国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采纳了德国法的到达原则,规定要约的承诺于表示同意的通知送达于要约人时生效。
我国在外贸实践中的做法与联合国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一致。但根据我国原 《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通过函件、电报、电传达成的协议,如一方要求签订确认书时,则合同不是在收到承诺的函件、电报、电传时成立,而是在确认书经签字后才能成立。新《合同法》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对于要约未明确规定承诺期限者,承诺应在合理期限内作出,所谓“合理期限”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和交易习惯来确定。当超过合理的期限后作出的承诺自然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案例1-6】菜籽粕销售合同案
2000 年 6 月 5 日,瑞士某公司(买方)与湖南某公司(卖方)签订买卖菜籽粕合同,质量标准及价格均已经确定,价格为 FOB 中国张家港 78 美元/吨。 6 月 7 日,买方接受发盘,并要求卖方传真合同和信用证条款。 6 月 9 日买方收到卖方传真的销售合同,之后买方删除原合同中“不接受超过 20 年船龄的船舶”的要求,并将“运费已付”修改成“运费按租船合同支付”,委托意大利米兰公司签字盖章后于当日立即传真给卖方。后双方对合同的成立履行产生争议,经协商未果,买方向中国仲裁机构提出仲裁,要求卖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案件审理中

,买方诉称: 6 月 9 日修改船龄和运费支付条款与卖方无关,不构卜成对合同条款的实质变更,且当时卖方也未立即表示反对,而是在 G 月 14 日才表示不予确认。 6 月 22 日卖方又致函称双方已达成的合同为无效合同,买方开出的信用证作废。因卖方的违约,买方为履行其与下家意大利买方签订的转售协议,不得不以每吨 98 美元的价格从新加坡某公司购买替代货物。这些替代货物的品质与原合份同的完全相同,购买价格也低于当时国际市场同类货物的价格,买方所采取的措施完全合理。卖方答辩称:该笔业务是卖方代理岳阳某公司出口。卖方委托岳阳某公司与买方签约,并负责组织货源和安排装运,卖方只是代理,与买方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买方应直接与岳阳某公司联系,由该公司来处理此纠纷。
仲裁庭根据庭审情况和上述事实,认定卖方与岳阳某公司之间属另一法律关系,不属本案审理范围。买方与卖方在本案中的合同关系已经成文并生效。卖方是本案合同当事人,应受合同约束,并应承担因其违约给买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4 .沉默是否构成承诺
根据普通法要约理论,要约的拘束力只及于要约人而不及于受约人。对要约,受约人可自由地表示承诺或拒绝,在后一种情况下,也没有将拒绝通知要约人的义务。尽管要约人可以在要约中规定承诺的时间和方式,但不能规定拒绝的时间和方式。因此,如果受约人不在某个时间或以某种方式表示拒绝,不能认为合同已经成立。可见,沉默一般不构成承诺。但在下述情况下,则属例外:
第一,要约中有明确相反的规定。第二,受约人以行动履行了要约,这时可以推定对要约已表示了承诺;如果受约人完全有时间表示反对,并从要约的履行中得到好处,则可推定表示了承诺 。第三,基于双方的交易习惯,受约人可用沉默表示承诺。
相反,少数大陆法系国家认为,沉默可表示承诺。例如,日本商法典第 509 条规定:“商人接到经常交易人的属于其营业种类的合同要约时,要及时发出承诺与否的通知。如怠于进行通知时,视为已对该要约表示承诺。”
联合国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采用了普通法的做法,第18条(1)、(3)款规定:缄默或不行为本身不等于接受。但是,根据要约的规定以及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习惯做法或惯例,受约人可以做出某种行为诸如发货或支付价金等表示同意。然而,其行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如未规定时间,则应在合理的时间内作出。我国 《合同法》规定,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四)合同有效成

立的条件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法定要件通常包括两类: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
1、形式要件。
合同的形式要件是指以何种形式作成的合同方具有法律效力的要求。合同的形式可以体现为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形式。例如,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同时,我国法律对书面形式的解释称:书面形式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传、电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国际社会对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形式要件有不同的规定,多数国家一般认为合同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胆美国一方面承诺口头形式,另一方面对于口头形式又有所限制,美国原则上强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但口头形式的合同,当交易金额超过 500 美元以上的,若无书面证明,则可能出现法院不予强制执行的后果。
【案例1-7】口头合同无法证明案
德国 A 公司与意大利 B 公司签订猪肉进口合同,数量 200 公吨,分 10 批交货。德国 A 公司要求货物必须是经过包装的,但是意大利 B 公司书面回复货物是散装的, A 公司同意了B公司的回复,未坚持要求包装。卖方 B 公司向买方 A 公司发运货物, A公司接收了前 4批货物,拒绝接收后 6 批货物,理由是货物不符合当地卫生检疫的要求。 A公司只好折价转售,并根据 CISG 第 74 条的规定要求 A 公司赔偿损失。 A公司反驳称:双方曾口头协商同意,如果货物因任何卫生检疫或海关方面的问题,A公司有权拒收货物。由于散装货物不符合德国卫生检疫的要求,因此拒绝给予任何赔偿。对于该纠纷因为 A 公司无法证明双方之间曾经达成可以因卫生检疫问题拒绝收货的口头合同,因此法院判决买方违约,并且 A 公司拒收货物占整个合同的大部分,构成根本违约,应承担责任。
对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形式问题,我国在加入CISG时对关于合同形式规定的第11条提出了保留,即只认可书面形式的合同。我国的保留符合当时中国国内法的要求。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实施后已经明确自 1999 年 10 月 1 日后,中国统一合同法制度,并废止过去实施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根据新合同法的规定,我国法律不对合同的形式沿袭过去书面形式的要求。鉴于中国政府并未对加入 CISG 的保留作出调整,同时,新合同法也规定有法律、法规规定使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以及《民法通则》规定了中国遵守有约必守的原则,并且考虑到国际货物

买卖合同通常标的较大,风险及复杂性等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还是应当选择采用书面形式为宜。此外,还必须注意到如果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并且对方已经接受的,即使没有采用书面形式,也不影响合同的成立。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体现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合同的书面形式的规定事实上是借鉴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1996 年《电子商务示范法》中有关电子合同的规定内容,确认了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订立的合同的有效性。
【案例1-8】口头合同不能适用 CISG 案
中国 A 公司通过互联网发布广、告称:出售优质山东莱阳梨,售价及其他合同条件都齐全。新加坡 B 公司曾与含仑司从事过两次交易,看到 A 公司广告后,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愿意购买。中国 A 公司电话回复 B 公司,同意按照广告上的价格出售 1 。吨货物给 B 公司,但是提出由 B 公司自行负责货物的保险和运输事宜。 B 公司电话表示同意。随后 A 公司备齐货物,并通知 B 公司提货。但是由于 B 公司已从其他国家进口了货物,拒绝提取 A 公司的货物,并且称两公司间未订立过买卖合同。可以毫无疑问地说, A 公司与 B 公司之间未达成书面合同,但应存在口头合同。但是由于 B 公司否认与 A 公司订立过合同,或者未就合同达成协议,因此,如果 A 公司不能提供证据证明 A 公司与 B 公司之间达成了口头合同,那么 A 公司主张的违约请求就无法得到支持。此外,由于中国政府对 CISG 合同的口头形式作出了保留,中国、新加坡均是 CISG 缔约国,适用 CISG 是必然的, A 公司的请求难以得到支持。
2、实质要件。
合同生效的实质要件通常包括:其一,订立合同的主体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其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真实;其三,合同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订立合同必须具有与其合同性质相适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否则不能产生应有的法律约束力。意思表示真实是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保障,而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法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案例1-9】 非合同当事人不承担违约责任案
1995 年 6 月,申请人浙江 G 集团与第一被申请人美国 M 公司签订了一份购买铬矿的进口合同和出售铬铁的出口合同。合同订立后,美方因履行铬矿进口合同中存在未按约定时间和品质交货,在铬铁合同中美国未按约定时间派船接运货物,并拒绝接收货物和拒付货

款的问题,中方 G 集团作为申请人请求仲裁机构裁决确认对铬铁合同项下货物的转售权,并赔偿损失。同时,将 M 公司的母公司美国 Q 公司列为第二被申请人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
仲裁机构裁决认为:第一被申请人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申请人具有货物的转售权;第二被申请人未在两份合同上签字,不应成为本案的诉讼主体。
世界各国对于合同内容的合法性问题都有相应的规定。比如我国 《 对外贸易法 》 规定国家可基于下列原因限制或禁止某些货物的进口或者出口:其一,为保护人的健康或安全,动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环境的;其二,为实施黄金或白银进出口措施的;其三,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道德的;其四,为保护自然资源的;其五,因市场和经营秩序需要限制的;其六,基于保护国内产业;其七,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