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14.《山水画的意境》

(一)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惆怅(chóu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三)初探文章,把握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划分结构层次。

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深入探究,理解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不会。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五)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的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

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画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一.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沟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 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大河山川这些都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 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3.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你们搜集的有关诗句。

二.欣赏感受 4.提问:这是谁的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5.提问: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一首诗吗?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傅抱石轶事:傅抱石作画爱饮酒。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几口,烧起一腔豪情,于是肆意挥洒勾勒,如有神助。1958至1959年间,傅抱石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毛泽东诗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在作画时买不到酒喝,口内苦淡,灵感枯竭,画兴索然。周总理知情后,立即派人送去好酒。于是他激情勃发,灵感顿生。《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毛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 6. 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和技法

浅谈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山水画的意境 一、山水画中远的意境概述 山水画从它产生开始,就和远有着不解之缘。庄子哲学的至高境界是虚、无、清、淡、,而山水画的顶级精神境界是超逸、清淡,如此,两者就自然相互紧密在一起了。山水画与老庄哲学之间的纽带就是远,山水画是自然而然朝着远的方向发展的,这是它自身发展中的一项天然任务。远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意境元素,是山水画的要求和灵魂。正是由于山水画在远的意境层面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山水画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用远这一特质来表现与追求意境,以求达到忘我、忘物的山水意境和精神境界来追求山水画创作的艺术灵魂。 郭熙提出了山水画三远思想,阐述了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艺术意境的诞生以及对于透视和构图原理采用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这一思想成为了山水画的审美规则与范式。三远思想是山水画作家对河、山等自然景物实行远近游目的换景移步式的总体观察,整体把握了真实山水意境以后,精炼出来的图画绘制原则和经典意境范式。以对自然景物观察的层面上来看,三远和西方画作所看重的透视布局方式有一些类似的地方。这在我国古代山水画论述中也有提到,比如南朝宗炳就说过: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这句话点出了山水画绘制中的视觉上远小近大的规律。三远是整合了饱游饥看后的各种现象,是对真实山水艺术意境的再整合和再创造,也总结了山水画作空间意境的处理方法。 二、山水画中三远的意境内涵 (一)高远 对于山水画中的高远,最开始在东晋的顾恺之就在《画云台山记》一文中作过论述:作清气带山下,三分据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宗炳在文章《画山水序》中也有过这样的论述: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在绘制山水画的艺术意境中,高远能够将树木、房屋以及人物绘制得很小,以这样的方式来衬托出山的高大的形象。以郭熙的作品《早春图》为例,我们能够看出画的前部有重叠而上的岩石,笼罩在半山腰上的雾,从下向山顶上看,可以看到山势崎岖,山色呈现出一片清明,山的高远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比如沈周的画作《庐山高图》,山很大,人很小,让阅画者不能看出山到底多大多高,整座山的下半部分还能够虚起来,就像是只画了一座山的头部而让云朵盖住了山的脚一样。就像郭熙所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这些绘画手法完全是为了体现山的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以致用。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资料)

一、经纬网 1、经线与纬线 经线 纬线 定 义 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球面上与地轴垂直的圆 特 点 形状 半圆,且都不平行,相交于极点 一个圆,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纬度1°经线段长度=111km 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L=111千米*纬度的余弦值 相同点 地方时 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 2、经度:国际上统一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0 经线算 起,向东属于东经(E ),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 ),越向西,经度值越大。以西经200 和东经 1600 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经度立体概念为二面角,即某经线平面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组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以赤道、纬度30°、纬度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纬度立体概念为线面角,即地表某点和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4、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经过两点和地球球心)的劣弧的长度。同一纬线上的两点最短的行进路径,一般是先向高纬度方向,再向低纬度方向。 5、定向:东西方向依据劣弧(两地经度差小于180度之间)原则确定,南北方向依据两点纬度高低确定。 6、定位:地球表面上任一点都对应一组确定的经纬度,故经纬度是区域定位的依据。 地球运动专题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 ..(chóuchàng)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 暮ǎi(霭) 渲.染(xuàn)朝.朝暮暮(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 气势宏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 (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进入”与“感受”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智慧”后加上“的境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解析】“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 的方法是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基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pèi)suǒ(索)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衷)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疏乎”,正确写法是“疏忽”。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C)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山水画的意境图文稿

山水画的意境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质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难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1.分析教学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勾画点评,找出重点句子,分析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实践交流法: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深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等所需用具。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 1课时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李可染的意境观:他曾在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

2021年八年级美术下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人美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下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人美版教学目标: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山水画所需用具风景照片等 板书设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平沙落雁》二、《江山如此多娇》三、《万山红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二、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1、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2、《江山如此多娇》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知识点的结构: 地球 自转 自转方向:经纬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规律:从0度经线到东经,东经的时间来 的比西经早;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A、B相对的方位:经线代表的方向、纬线代表的方向 周期的类型: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与昼夜现象区分好 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与区时区分好,地方时的计算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南半球、赤道 公转 周期的类型:太阳年(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天6时9分) 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远日点和二分日、二至日的特点及区别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其变化的影响 公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现象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回归运动的关系,晨昏 线、与地方时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太 阳直射点 四季的更替:表现、各纬度的区别

1、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角度不同的自转:极点俯视:北逆南顺;跨0度经线:自转从西经到东经;跨180度经线:从东经到西经。 极点判断自转方向的记忆方法; 从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记忆方法:左手代表南半球,右手代表北半球,双手作握拳状,从上往下看,手上的向中心的漩涡则为各半球的自转方向。如下: 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 自转的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定义:以太阳为参照物,太阳两次经过中午的时间间隔。 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定义: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绕转中心轨道面方向速度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地轴赤道面自西向东(侧视)线速度、角速度………….. 地球公转太阳黄道面北逆南顺(俯视)近日点、远日点……………. 地球自转——中心、方向、速度、——地球公转 ↓↓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公转轨道面 ↓(水平) 赤道面↓ ↓∣ —————黄赤交角(会变)——————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二分二至… ↓ (昼长、夜长、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纬度、季节) ↓↓ —————————————— ↓ 四季五带:昼(夜)长、直射、极昼(夜)、纬度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3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的表现意境。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B.应会: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2)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国家的风景画——中国山水画。 那么,看了画之后,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中国山水画呢,它主要画什么景物呢?有什么特点呢? 中国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但绝不是像西方油画那样对景物的逼真、写实的光、影、形的再现,而是强调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进行“致情”和“意境”的创造,形成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从上面山水画的介绍中,老师讲到了画家进行“意境”的创造,那么什么是意境呢?谁知道,或者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好,那么画家是怎么来营造的呢? 授课: 为了便与大家分析,我拿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来进行比较。我们现在看荧幕,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大师康斯泰勃尔的《干草车》和宋代著名的画家董源的《潇湘图》。各位同学大家认真的看一看,想一想,它们分别是怎么来营造意境的呢?(从工具材料、构图、色彩等方面展开) 学生讲。 《潇湘图》五代画家董源作。这幅短横卷,是描写江岸洲渚之间的渔人、旅客的各项活动。前段描绘沙石平坡,有朱衣女子二人往水边行去,滩头有五人鼓奏乐器。江面上有一船驶来,船上六人,有端坐者、持伞者、横篙者、摇橹者等。后段写远茂林,渔人张网,远处有小船往来,近处有芦苇沙坡,是典型的江南风光。此画不画水纹,多留山头空白,以碎点来表现朦胧的远树,云烟吞吐,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是 ,平均半径是 千米,最大周长为 ,表面积是 。第一个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是 线,是 线。 4、地球仪上纬度的起点(0°纬线)是 ,长度是 ,向南向北各划分为 ,向北的称为北纬,用符号 表示,向南称为南纬,用符号 表示。地球仪上经度起点(0度经线)是 ,向东向西各划分为 ,向西称为西经,用符号 表示,向东称为东经,用符号 表示。 5、南北半球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 6、面对地球仪,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20°W 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160°E 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2、(1)在图中标出各个节气的日期。 3、五带划分 说出五带名称:A B C D E 分界线名称、度数:○1 ○2 ○3 ○5 ○4 热带的气候: 温带的气候: S ④③

寒带的气候: 4、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北极上空看是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时针。 5、在北半球,春季月份是:夏季月份是: 秋季月份是:冬季月份是: 6、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他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 2、比例尺= 它有三种形式是:、、。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 3、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表示范围越,内容越,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内容越。 4、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有三种方法,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根据指向标,有经纬网的根据经纬网。 5、图例:洲界、国界、省界、河湖(时令、常年)、公路、铁路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2、相对高度: 3、等高线: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5、山地的五种形态: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6、(1)A. C. D. E. (2)A点位于B点的方向。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海洋占,陆地占,可以说。 2、从南北半球看,陆地多集中在半球,但北极却是,半球陆地较少,但南极却是一块。 3、七大洲,按从大到小顺序: 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 4、写出图中大洲大洋的名城: A: B: C: D: ○1○2 ○3○4 ○5○6○7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有: 亚 洲与非洲分界是 南北美洲分界线是亚洲与美洲分界是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_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东方绘画的主导是中国绘画,而中国绘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又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习惯及表达方式等组成。加之这种文化为“复合型”的,集文字学、古(现代)汉语、诗词格律、书法、中国画等等学科为一体,并且朦胧含蓄、藏而不露;蓄势待发、张而不发;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令人遐思无限。水太清则无鱼,画太明(清晰而无隐藏)则无韵(韵味);一揽无余,就缺少美的回味……。 传统的中国画是讲求共性的。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平常心是道”等都可以看作是针对共性而言的。这就是说画家要有“大同的心界(境界)”──能包容万千、博大宽广的艺术境界;而“平常心”是指在绘画上我们要追求一种“大风格”,而不是狭隘的个性。 宋代评论家邓椿曾说:“画者,文之极也”(《画继》),认为画品的高下,直接取决于画家素养的丰、寡。因此,想在中国画上有所造就者,不能单纯地为学画而学画,一定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学养,要通过日积月累、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深刻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及审美能力。

一音多字(音、韵加上格律)造就中国文化──文学上的诗、词、歌、赋的存在与成就。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由于其感情体验是受理性支配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一般来讲,描绘性、情节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可以使人得到“情景交融”的综合感受;从注意力上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注意力会随着起伏变化的乐曲,始终稳定在几分钟或稍长的音响中,这对稳定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 要想让学生能真正“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师就必须“全方位”设计教案:即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欣赏讨论与实践课业类型:欣赏课时:2节 教学设计 第1节教学过程: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篇一: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 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 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 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 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 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 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 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 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 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 分钟.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规律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围绕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约365天) 方向 自西向东(东边日岀早),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 顺时针 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 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基本知识 畫晅,B 昼时 间最长*北圾 圈以北有极昼 相克 子最长,m 長 时闾最短,北 极圈以北育 极夜现象?南 导球相反 「秋分(9月23日)却日直射在赤道上, 球昼板等长. 春分13月J 日)太阳頁射在赤道上,j 念至<6月匚^ 日)和日直射 在北回归线 22 0W9 直 射 在南回归 线上,北半球 龙阳高度角 最小,正午彫

四、地球上的五带 五带 范围 阳光照射的特点 气候特征 北寒带 北极圈以内(66。5° N )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极圈至北回归线(° N )之间 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四季分明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阳光直射现象 终年炎热 南温带 南回归线(° S )至南极圈之间 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四季分明 南寒带 南极圈(66。5° S )以内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寒冷 【难点突破】 1、在地球表面的光照图上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的变化 (1) 太阳光线能够照到的地方是白天,不能照到的地方是黑夜; (2) 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 (3)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在若干照射点上做地球的切线,如果切线和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那么太阳 就直射在该点; (4) 某点的昼夜长短判断:以某点所在的纬度为准,把该点的昼弧长度和夜弧长度进行比较:如果昼弧长 度大于夜弧长度,则该点这一天昼长夜短,依次类推。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情况: 三、北半球两分两至光照图 春分/秋分光照图 夏至光照 冬至光照图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美版教材15册第2单元的教学内容,课业类型为造型·表现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山水画中的笔墨情趣、构图经营和诗书画印来了解山水画情思俊永、耐人寻味、情景交融的意境。并通过完成一幅山水小品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本单元共分三课时。第一、第二课时:山水画的笔墨常识,临摹树石的画法,为山水画创作作铺垫。第三课时: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尝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本教案是第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 ㈠识目标:感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㈡力目标: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构思创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画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珍视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㈠教学重点: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学习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 ㈡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学过的笔墨技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小品画。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㈠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里既有课堂讲授和演示,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声音、文字、图像集于一体,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地调动起来。将讲述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来理解山水画意境的含义。使学生在欣赏、交流、实践等一系列体验中,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 ㈡教学方法:欣赏、讨论、讲授、示范、实践等。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课题:山水画的意境 ㈠意境的含义:有情感的画境。 ㈡品味山水,感悟意境。 ㈢意境的由来:师法自然,经营位置 笔墨情趣,诗情画意 融情入境。 ㈣创作步骤:⒈确定主题⒉铅笔构图 ⒊墨笔刻画⒋点染色彩 ⒌题字压章 ㈤课堂实践:根据你喜爱的一句诗,创作 一幅山水画。 范画(步骤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共7页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2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解析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解析 h

基础知识二、昼夜现象与晨昏圈 (1)昼与夜的形成 昼与夜的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严格来讲,太阳是一个点光源,即太阳光是从一点发出的,但是由于太阳比地球大,而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平行光照在不透明的球体表面上,有半个球面可以接受阳光照射,形成白昼, 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半个球面则为黑夜。 上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相垂直的大圆圈。【例2】下列现象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而产生的()。 A.白昼和黑夜 B.昼夜交替 C.四季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选B。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而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现象,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是由地球的公转而形成的。 【例3】下图是地球上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A地的季节和此时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①冬季②夏季③昼短夜长④昼长夜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此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上看,此时A地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A地为冬季。 (2)昼夜交替的原因 h

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昼夜交替,缘于地球的自转(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 4小时)。直觉告诉人们,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其实,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由于我们也在随着地球转动,因此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相反,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运动。 (3)晨昏圈 晨昏圈是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是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如图所示,A、B两点所在大圆圈,它由弧线ADB和ACB组成。 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