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般应用题-教学教案

一般应用题-教学教案

一般应用题-教学教案
一般应用题-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

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套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投影)

2、板书课题:一般应用题(一)

3、教学例1。出示例题。

(同学们:如果我把练习(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套?

(阅读后,请带着“你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完成例1的解答的呢?”这个问题去自

学课本47页和48页)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理解题意;

2、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列式计算;

4、检验,写出答案。

⑴审题,弄清题意。(板书)

想一想(a)

a、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呢?

答: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一种是摘录条件和问题。另一种是线段图:

计划做660套衣服

前5天做好的后3天要做的每天做75套每天?套

想一想(b)

b、问题中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哪些天的平均数?

答:问题中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剩下3天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不是指全部数

量的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大全-300题

1.四年级数学应用题大全-300题 2.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8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6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4.92加上84与16的差;所得的和除以4;商是多少? 5.137与223的和除以12;得出的商再乘9;积是多少? 6.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16千米;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015.3.4

7.李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8.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9.100千克稻谷可碾米75千克;1000千克稻谷可碾米多少千克? 10.两个因数的积是8319;一个因数是47;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1.一根钢管长9.8米;用去了3.2 12. 13.米;剩下的比用去的长多少米? 2015.3.6 1.小华步行4千米680米;用了1时18分;平均每分行多少米?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3.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4.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5.一袋米吃去32.18千克;还有17.82千克;这袋米原有多少千克? 2015.3.9

1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0平方米;长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15.一双布鞋7.8元;一双球鞋9.6元;一双球鞋比一双布鞋贵多少元? 16.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10米;腰长是4米;这个三角形底边长多少米? 17.一个长方形长21厘米,是宽的3倍,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18.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4米;比宽多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2015.3.10 19.一台推土机3小时可铺路600米,如果每小时多铺20米,8小时能铺多少米?

小升初数学复习专题列方程解应用题专题训练打印版

列方程解应用题 1、知识回顾 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许多数量关系: (1)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水流问题、过桥问题等; (2)溶液中浓度、溶液、溶质的关系;工程问题中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3)年龄、数字问题 (4)其它 2、方法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 (1)审题:弄清题意,确定已知量、未知量及它们的关系; (2)设元:选择适当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3)列代数式:根据条件,用含所设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其他未知量; (4)列方程:利用列代数式时未用过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解方程: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 (6)检验并答题。 一、“鸡兔同笼问题” 例1、苹果和梨共14筐,总重520千克,其中苹果每筐重35千克,梨每筐重40千克,问梨和苹果各几筐? 练习:1、鸡兔共36个头,118只脚,问鸡兔各多少只? 2、某人给农作物除草,下雨天每天除草12亩,晴天每天除20亩,他连续除草8天,平均每天除草14亩,那么这几天中,晴天有几天? 3、工人搬运100只玻璃杯,搬运一只得3角,损坏一只赔5角,搬运完共得到26元。损坏了多少只? 二“盈亏问题” 例2、六年级同学分苹果,如果每人分18个,苹果还剩2个,如果每人分20个,还差18个,一共多少人? 练习:1、小雅去买一种练习本,如果买4本还剩1元,如果买6本就还差2元。每本练习本多少钱? 2、少先队颁奖,如果每人发4枝,则剩10枝,如果每人发6枝,则剩2枝。有多少人获奖?

三、分数应用题 例3、一根钢管,第一次截去3米,第二次截去余下的1/3,这时还剩12米,钢管原长多少米? 练习:汽车从A城市开往B城市,第一天行了全程的1/4,第二天行了剩下的2/5,这时离B城市还有90千米。A、B两城市相距多少千米? 例4、某校有学生465人,女生2/3比男生的4/5少20人。该校有男生多少人? 练习:1、两根铁丝共长44米,若把第一根截去1/5,第二根接上2.8米,则两根长度一样。两根铁丝各长多少米? 2、甲乙两数的差为10,甲数的1/7比乙数的2/9少20,求甲数。 3、甲乙两桶植物油,甲桶中的油比乙桶中的少120千克。若果从乙中取出70千克放入甲中,则甲中的油比乙中的多1/8,原来乙桶中有油多少千克? 四、其它综合应用题 例5、成都一电视机厂接到一批任务,计划每天生产120台就可按时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0台,结果提前4天完成任务。这批电视机共多少台? 练习:同学列队出操,站成方阵。每行站15人时的行数比每行站18人时的行数要多6行。一共有学生多少人?例6、一艘轮船所带的燃料最多可用12小时,驶出时顺水,速度是30千米/小时;返回时逆水,速度是顺水

应用题教案

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4例5,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0—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简单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应用题教学,渗透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4-8 15-9 12-7 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4 (2)指名学生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做?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求总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4)指导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填在书上,指名读算式并回答。

2.教学例5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明叙述题意,说出已经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免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5)将例5改为:学校养白兔和黑兔一共12只,黑兔是5只,白兔是几只?有了例5的基础,可让学生仍采用上面的分析方法,独立列出算式。 12-5=7(只) 3.比较 请同学们看例4和例5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求两个数的和”与“求另一个加数”这两种题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理解。 三、巩固发展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2.6+4=□ 7+2=□

(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的全部内容。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 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 的时候离乙地要近。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 一、引探准备 1、出示准备题。 (1)游戏活动。学生根据教师伸出手指的个数和说出的条件,伸出自己的手指的个数。 (2)3月12日,学校开展植树活动。在这次植树活动中,三年级植树56棵,四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值树多少棵? 二、引探过程 1、出示思考题。 我们把刚才的准备题改成:3月12日,学校开展植树活动。在这次植树活动中,三年级植树56棵,四年级植树是三年级的2倍多,五年级植的树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问五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

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与准备题比较,看看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掌握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你能用线段图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吗?“五年级植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这里的总数是什么意思?五年级植的棵数应当怎样表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在本子上作图)教师抽学生把线段图作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集体订正。 ①三年级植树56棵 ②四年级植的是三年级的2倍 ③五年级植树? 3、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途径。 教师提问:从线段图来看,五年级植树的棵数和谁有直接关系?三、四年级的总数和谁有直接关系?四年级植树的棵数和谁有关系?要求五年级植多少棵树,必须先求出什么?三、四年级的总数能直接求出来吗?还要先求出什么? 各组交流讨论以上问题,然后抽学生板书解答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订正。 (1)四年级植树多少棵?56×2=112(棵) (2)三、四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56+112=168(棵) (3)五年级植树多少棵?168-10=158(棵) 答:(略)

2018小升初经典列方程解应用题汇总21题

2018小升初列方程解应用题汇总 1、甲有书的本数是乙有书的本数的3倍,甲、乙两人平均每人有82本书,求甲、乙两人各有书多少本。 解:设乙有书x本,则甲有书3x本 X+3X=82×2 2、一只两层书架,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3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搬60本到下层,那么两层的书一样多,求上、下层原来各有书多少本. 解:设下层有书X本,则上层有书3X本 3X-60=X+60 3、有甲、乙两缸金鱼,甲缸的金鱼条数是乙缸的一半,如从乙缸里取出9条金鱼放人甲缸,这样两缸鱼的条数相等,求甲缸原有金鱼多少条. 解:设乙缸有X条,则甲缸有1/2X条 X-9=1/2X+9 4、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行60千米,比计划时间早到1小时;返回时,每小时行40千米,比计划时间迟到1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解:设计划时间为X小时 60×(X-1)=40×(X+1) 5、新河口小学的同学去种向日葵,五年级种的棵数比四年级种的3倍少10棵,五年级比四年级多种62棵,两个年级各种多少棵? 解:设四年级种树X棵,则五年级种(3X-10)棵 (3X-10)-X=62 6、熊猫电视机厂生产一批电视机,如果每天生产40台,要比原计划多生产6天,如果每天生产60台,可以比原计划提前4天完成,求原计划生产时间和这批电视机的总台数. 解:设原计划生产时间为X天 40×(X+6)=60×(X-4)

7、甲仓存粮32吨,乙仓存粮57吨,以后甲仓每天存人4吨,乙仓每天存人9吨.几天后,乙仓存粮是甲仓的2倍? 解:设X天后,乙仓存粮是甲仓的2倍 (32+4X)×2=57+9X 8、一把直尺和一把小刀共1.9元,4把直尺和6把小刀共9元,每把直尺和每把小刀各多少元? 解:设直尺每把x元,小刀每把就是(1.9-x)元 4X+6×(1.9-X)=9 9、甲、乙两个粮仓存粮数相等,从甲仓运出130吨、从乙仓运出230吨后,甲粮仓剩粮是乙粮仓剩粮的3倍,原来每个粮仓各存粮多少吨? 解:设原来每个粮仓各存粮X吨 X-130=(X-230)×3 10、师徒俩要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0个,比徒弟每小时多加工10个.工作中师傅停工5小时,因此徒弟比师傅提前1小时完成任务.求两人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两人各加工X个零件 X/(50-40)=X/50+5-1 11、买2.5千克苹果和2千克橘子共用去13.6元,已知每千克苹果比每千克橘子贵2.2元,这两种水果的单价各是每千克多少元? 解:设橘子每千克X元,则苹果每千克(X+2.2)元 2.5×(X+2.2)+2X=1 3.6 12、买4支钢笔和9支圆珠笔共付24元,已知买2支钢笔的钱可买3支圆珠笔,两种笔的价钱各是多少元? 解:设钢笔每支X元,则圆珠笔每支2X/3 4X+9×2X/3=24 13、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2倍,如果把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对调,那么得到的新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大36.求原两位数.

简单应用题教案

简单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水平.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准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说出四则运算的关系(点课件)。 一个因数=被除数= 除数=一个加数=被减数= 减数=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点课件)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能够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用课件将问题退出)学生答: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 (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 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 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 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 (会在李村 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

人教版《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分 数 应 用 题 复 习 课 马上五小吕艳花

《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教学案例 马上乡第五小学吕艳花 教学内容:分数应用题复习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分数应用题的数 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理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的班集体吧!我们班一共有(70)人,其中男生有(40)人,女生有(30)人。那老师出个问题考考你们,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这是个什么问题呢?不错,是分数应用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串进行分数应用题教学 师:分数应用题是数学学习的最主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头疼了半年的敌手。分数应用题就像一道无形的鬼门关——关键而艰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解鬼门关的神秘魔咒吧!既然闯关老师就要送你们闯关宝典。 (一)闯关宝典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1. 分数应用题由哪几个基本数量构成?

2. 分数应用题可以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 3.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二)第一关:自主复习 自主复习1—找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 3/8 。 (3)故事书的本数比科技书多 1/3 。 (4)汽车的速度比飞机的速度慢 4/5 。 小结:我发现了找单位“1”的小秘密() (师:偷偷的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发现的小秘密。) 自主复习2——回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首先审题,找出关键语句:()其次按四字口诀进行分析解答,即: 一():() 二():() 三():() 四() 师:你解决了自主复习的问题了吗?如果“yes”,那么恭喜你通过了第一关! (三)第二关: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1 —我会连线 1.菜店运来白菜120千克,,萝卜有多少千克? A.萝卜比白菜少1/5 a. 120÷1/5 B.萝卜比白菜多1/5 b. 120×1/5 C.萝卜是白菜的1/5 c . 120×(1+ 1/5) D.白菜比萝卜多1/5 d. 120÷(1- 1/5) E.白菜比萝卜少1/5 e. 120×(1 - 1/5) F.白菜是萝卜的1/5 f. 120÷(1+ 1/5) 小结:我发现了:() (师:小组讨论交流个人的发现。)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练习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练习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编者小语:小升初的压力始终贯穿于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为了成功升学,准备好每一门科目的考验势在必行!2019年小升初备考已经开始,小编整理了2019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帮助大家梳理数学知识点,供大家在数学备考复习时使用,祝同学们顺利考入理想学校。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到未知。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

便可以积累40多那么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e比和比例应用题。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1.知道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2.掌握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能正确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会口述答话. 掌握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读懂题意,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学生准备10个圆片. 口算 8+3= 9-7= 8+5= 10-8= 10+5= 9+4= 10-7= 7+7= 7-4= 10-5= 1.导入.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4的内容.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这道题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8+3=11. 教师把表格去掉,把条件和问题连接起来成为例4.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也就是把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列式为8+3=11.(教师板书) (3)学写单位名称并口述答话. 算式中的8、3和11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草地上有8只羊,3表示又来了3只羊,11表示一共有11只羊. 教师说明,为了看清楚算出的是羊的只数,我们要在得数11的后边写上“只”字并且把“只”字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求出的一共有11只羊.这个“只”字叫做“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题中问我们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要给予回答.我们求出的共有11只羊,我们就回答:“一共有11只羊.”这叫答话,答话时要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东兴区田西小学林小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直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写出数量关系 1、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 -------- ----------- 相遇时间=---------- --------- 2、根据问题写算式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8分钟后相遇。 提问:甲乙每分钟一共行多少米? 相遇时乙行了多少米? 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二、组题练习 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2小时相遇。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45+50)*2 或45*2+50*2 2、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90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190/(45+50) 3、比较1、2两题有何异同。 学生同桌互说 4、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8分钟后相遇。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你能把这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吗? 三、变式练习沟通联系 1、先补条件再列式计算 ⑴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端对挖一条水渠,甲每天挖48米,,10天挖完。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⑵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两个车站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⒈解答下面应用题。 (1)一个服装厂平均每天做75套服装,已经做了5天,一共做多少套? 【75×5=375(套)】 (2)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服装,已经做了375套,还剩多少套? 【660-375=285(套)】 (3)一个服装厂要做285套衣服,要在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85÷3=95(套)】 ⒉观察上面三道题的关系,谁能把这三道题综合成一道应用题? ⒊今天我们就研究这样的应用题按怎样的步骤来解答。 (二)探求新知 ⒈教学例1。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服装,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在3天内完成,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读题,摘录已知条件和问题。 前5天,每天做75套。 计划做660套 后3天,每天做?套。 (2)分析数量关系。 想: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就要求出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要求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先要求出已做了多少套。 (3)小组讨论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出分步算式后再列综合算式。 (4)交流:分步解:〈1〉已经做了多少套? 【75×5=375(套)】 〈2〉还剩多少套? 【660-375=285(套)】 〈3〉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85÷3=95(套)】 列综合算式:(660-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5)检验: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1〉可以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2〉也可以把得数当已知数,根据题里数量关系,一步步计算,看得数是否符合原题中的已知条件。 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呢?小组讨论总结,组长记录,然后汇报。 ⒊汇报: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三)练习 1.工程队要修一条8.1千米的公路,开始4天平均每天修0.65千米,剩下的要在5天内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2.中和小学五年级学生要种320棵树,前4天平均每天种55棵,剩下的要2天种完,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四)课堂小结,学生质疑 小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强调应用题的检验方法。

小升初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

“ 方程式在小升初数学考试中占比较多。想要孩子考高分,上名校,必须要翻过方程式这座大山。 家长辅导孩子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参考以下的步骤和方法: 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一般应用题; ★和倍差倍问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常见的一般应用题 01 以总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1:两列火车同时从距离5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小时? 解:设快车小时行X千米 解法一: 快车4小时行程+慢车4小时行程=总路程 4X+60×4=536 4X+240=536

X=74 答:快车每小时行驶74千米。 解法二: 快车的速度+慢车的速度)×4小时=总路程 (X+60)×4=536 X+60=536÷4 X=134一60 X=74 答:快车每小时行驶74千米。 西安小升初升学帮 02 以总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2:甲、乙两个粮仓一共有粮6800包,甲是乙的3倍,两仓各有多少包?解:设乙仓有粮X包,那么甲仓有粮3X包 甲粮仓的包数+乙粮仓的包数=总共的包数 X+3X=6800 4X=6800 X=1700 3X=3×1700=5100 检验: 1700+5100=6800包(甲乙两仓总共的包数)或5100÷1700=3(甲仓是乙仓的3倍) 答:甲原有粮5100包,乙原有粮1700包。 西安小升初升学帮 03 以相差数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3:化肥厂三月份用水420吨,四月份用水380吨,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水费60元,这两个月各付水费多少元? 解:设每吨水费X元 三月份的水费一四月份的水费=节约的水费 420X一380X=60 40X=60 X=1.5 三月份付水费1.5×420=630(元) 四月份付水费1.5×380=570(元) 答:三月份付水费630元,四月份付水费570元。 西安小升初升学帮 04 以题中的等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4:有两桶油,甲桶油重量是乙桶油的2倍,现在从甲桶中取出25.8千克,从乙桶中取出5.2千克。剩下的两桶油重量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解:设乙桶油为X千克,那么甲桶油为2X千克 甲桶剩下的油=乙桶剩下的油 2X一25.8=X一5.2 2X一X=25.8一5.2

追及相遇问题教案

追及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追及相遇问题的几种分类。 2.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临界条件 3.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的几种类型。 2.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中刚好能追上的临界条件。 3.通过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追及相遇问题临界条件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追及(如警察抓土匪),相遇或避免碰撞(如两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的问题。我们就利用物理学知识探究警察能否抓住小偷,两车是否相遇或碰撞。 二.对追及相遇,追及问题的分类和分析 讨论追击、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

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1、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一个条件:两者速度相等 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1)追击 甲一定能追上乙,v甲=v乙的时刻为甲、乙有最大距离的时刻 1判断v甲=v乙的时刻甲乙的位置情况 ①若甲在乙前,则追上,并相遇两次 ②若甲乙在同一处,则甲恰能追上乙 ③若甲在乙后面,则甲追不上乙,此时是相距最近的时候 情况同上,若涉及刹车问题,要先求停车时间,以作判别!

(2)相遇 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追击即相遇 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即相遇 (3)相撞 两物体“恰相撞”或“恰不相撞”的临界条件:两物体在同一位置时,速度恰相同,若后面的速度大于前面的速度,则相撞。 三.解题思路 (1)画清行程草图,找出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 (2)仔细审题,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挖掘临界条件,联立方程,注意将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反映到方程中。(3)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注意问题 1.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①一个条件是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个物体的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等。 ②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出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对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有重要作用。 2若被追赶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列方程解应用题》案例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案例分析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案例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列方程解应用题》案例分析师:谁愿意把你家有几口人告诉给大家?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家有几口人?猜猜看。 生:积极性很高。 师:没有猜对,告诉大家:老师家的人口比文斐家人口的2倍还多1口,谁知道了? 生:5口。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把条件改一改,你会做吗? 出示例题 师:六(1)班有16名女生,女生比男生的3倍少2人,男生有多少人? 生:高高举手。 师:该怎样列方程? 生:设男生有X人。列式:3X-2=16 X=6 师:做的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根据女生比男生的3倍少2人,找数量关系式,男生的3倍少2人,就等于女生人数。所以设男生有X人。列式:3X-2=16 X=6

师:不错,先找数量关系式,再解答。如果再把条件改一改,你会做吗?六(1)班有16名女生,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2人,男生有多少人? 师:先找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生:纷纷举手。 师:同桌互相选择数据编题,再解答。 生:非常乐意。 【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例题,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教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例题教学,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一个合作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

二年级数学上册 应用题教案 人教版

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学P6、例5、例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 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 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投影片出示(最好使用复合覆盖式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 [演示课件1] (1)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导入语: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新授 1. 讲解例5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2)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3)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4)问:第二问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现在指的就是在原来的15只白兔和7只黑兔和的基础上,又生了8只小兔,兔子的总只数。] (5)问:第二问只有一个已知条件,想想看,该怎样解答这道题呢?(小组讨论) (6)小结: 解答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已知条件,如果要解答的问题只有一个条件,就要先想一想,解答这个问题都需要哪些条件,再把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的两个条件找齐,然后,再用这两个条件来解答所求的问题。 2. 讲解例6 (1)出示例6 例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 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你们要先解答哪一问? [生:这道题有两个问题,应该先解答第一问。] (3)问: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解答第一问? [生:第一问求车上还剩多少人,从30人中去掉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4)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因为用车上还剩的23人,和上来的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3.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解答第二问时,因为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我们把这种应用题叫做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1)做第二问时,要用到第一问的结果;(2)做题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练习 1.半独立性练习 (1)完成P7、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表演,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找三组同学台前和老师一起演示相遇过程 提问:我们的相遇有什么共同点? (用手演示,这种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师:每组学生的相遇有什么不同? 师:相遇问题灵活多样,我们只有把握最基本的关系,才能轻松解决

相遇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找出这些基本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学生读学习目标。 二、探索新知,建立模型 1、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出示课本71页的情境图) 2、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师:你从图上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速度、同时出发、最后相遇)板书:同时相遇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问题:淘气和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a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b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师: 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这条路线拉直,把信息表示在上面。你觉得他们相遇的位置会偏向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