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课 法律是武器

第九课 法律是武器

第九课 法律是武器
第九课 法律是武器

第九课法律是武器

主要知识点:

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犯》

区分四大保护,主要是根据实施保护的主体和内容,记住法律法规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有:

(1)家庭保护: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2)学校保护: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社会保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秩序的地方设立营业性娱乐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好的条件、场所。

(4)司法保护: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从轻处罚;法院审理离婚、继承案件,应当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常见考法:

(1)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游乐场所优惠向中小学生开放,体现社会保护。

(2)政府给学生“埋单”,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相关费用,体现社会保护。

(3)父母疏于对子女的管教,违反家庭保护。

(4)学校不得歧视品行有缺点、学习困难的学生,体现学校保护。

(5)禁止向未成年人兜售烟酒,体现社会保护。

四大保护考的不会特别复杂,复习时记住上述内容和例子就可以了,当然有时题目出的也是比较难的,如人民法院的法官和警察在社区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不是司法保护,是社会保护。这不光要根据实施保护的主体来判断,还要根据实施保护的内容来区别。

发现有人跟踪怎么办?

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遇意外时可以互相帮助。不要单独到荒凉、偏僻、灯光昏暗的地方。

当发现有人一直跟着你时,你不用害怕,你可以尽快到繁华热闹的街道,商场等地方,想办法摆脱尾随者!

向路上大的机关单位求救,如去机关单位的值班室;向身边的大人求救;如果是在校门口,就给家里打电话,让大人来接。关键是当只有你一个人时,要有警惕性,多动脑筋!为此,生活中要多观察、记住家庭、学校周围的环境特点,尤其应熟悉派出所、治安岗亭、部队营区、大机关单位的地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这些地方得到帮助。

预防侵害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当你受到坏人的侵害时,要勇敢地斗争反抗,当面制止,绝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可欺。你可以大喝一声:'住手!想干什么?","耍什么流氓?"从而起到以正压邪、震慑坏人的目的。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

当自己无法摆脱坏人的挑衅、纠缠、侮辱和围困时,立即通过呼喊、打电话、递条子等适当办法发出信号,以求民警、解放军、老师、家长及群众前来解救。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当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况下,可故意张扬有自己的亲友或同学已经出现或就在附近,以壮声势;或以巧妙的办法迷惑对方,拖延时间,稳住对方,等待并抓住有利时机,不让坏人的企图得逞。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明知坏人是针对你而来,你又无法制服他时,应主动避开,让坏人扑空,脱离危险,转移到安全的地带。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受到严重的侵害、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到问题是严重的,家长和校方无法解决.应果断地报告公安部门,如巡警、派出所,或向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等单位或部门举报。

6.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遇到坏人侵害你时,你一定要看清记牢对方是几个人,他们大致的年龄和身高,尤其要记清楚直接侵害你的人的衣着、面目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事发之后报告和确认。凡是能作为证据的,尽可能多的记住,并注意保护好作案现场。

7.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不贪图享受,不追求吃喝玩乐,不受利诱,不占别人的小便宜。因为"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往往是贪点小便宜的人容易上坏人的当。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自觉遵守校内外纪律和国家法令,做合格的中小学生。平日不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不给坏人在自己身上打主意的机会,不留下让坏人侵害自己的隐患。如已经结交坏人做朋友或发现朋友干坏事时,应立即彻底摆脱同他们的联系,避免被拉下水和被害。

当有人公然抢劫你的物品时,应采取怎样的自卫措施?

中小学生遇到抢劫时,应以保护自身生命和安全为首要原则,不要过多地顾及财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硬拼,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关键时应大声呼救,及时报警。

报警时,应确认对方是110报警台后再述说。尽量明确地告知出事地点、坏人的人数,是否有武器和交通工具的种类等细节,还要留下联系办法。如果你是处在和坏人周旋的危险中拨打110,应注意隐蔽和轻声!

面对校团小霸王,你可以试试下列方法:

1.尽量不与小霸王们发生正面冲突,惹不起可以先躲开。

2.如果对方过于强大,可以先把钱物给他们,然后报告老师和家长。

3.在劫持者经常出没的地带,可以请警察出面干预。

4.同学们上、下学时最好结伴一起走。

在你外出的时候,最好能做到下列几点:

1.先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大约何时回来,与谁在一起,联系方法是什么。

2.尽可能结伴而行。

3.单独外出要走灯光明亮的大道,不抄近道走小路。

4.在僻静的马路上,面对车流行走,不背对车流,以免有人停车袭击。

5.夜晚单独外出,要带手电筒、哨子、报警器等物品,万一被袭击,可用手电照射匪徒面部,吹哨求救等。

6.不搭乘陌生人的顺路车。

7.乘地铁时,和其他乘客坐在一起,尽可能坐在靠近站台出口的车厢,坐靠近车门的位置。

8.乘公共汽车,尽量靠近司机和售票员。

9.提包要斜挎在肩上,包不要背在靠马路一边,以防坏人抢掠。

10.家门钥匙放在身上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如兜内、脖子上、衣服内),也不要放在包里,即使被抢,你仍可进家门。

11.走夜路时,一定要昂首挺胸,即使害怕,也要抖擞精神,要让企图袭击你的人望而却步。

12.如怀疑有人跟踪,应试着横过马路,看看那人是否仍跟着你。若该人紧跟不舍,你应跑向附近人多的地方报警求救。

13.横穿地下过街道时,谨防抢劫者在地道两头围截,要结伴行走或跟随大人一起走。

14.要尽量避免在无人的汽车站等车,这样,你容易成为坏人袭击的目标。

反馈练习

1、某企业为了减少开支,以较低的工资招收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做童工,这种做法

A、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未成年人的成长

B、能够帮助贫困儿童家庭脱贫致富

C、违反了义务教育法

D、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2、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事件属于对未成年人进行学校保护的是

A、下岗工人王某虽然生活有困难,但仍然支持他的女儿完成初中学业

B、某小学举办安全意识教育讲座,指导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C、某制衣厂拒收未成年人进厂打工

D、汕头市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4、近两年,我区有许多流浪行乞的小孩,既影响市容,又影响社会稳定。为此,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专门治理整顿,收容接纳并遣返了许多了孩童,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体现了对未成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

5、冲冲和同学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边说边笑,突然一辆摩托车高速横穿下来,冲冲顿时倒在血泊里……经审查驾驶员属于酒后驾驶,请问冲冲受到的伤害来自_________________。

6、放学路上,小红走至偏僻处,迎面来了几个不良少年,强迫她把身上的钱教出来……请你帮小红选择几种最佳自我保护的方法

①巧妙的周旋,机智脱逃;②不顾一切,与之硬拼;③交出钱财,保护自己;

④记住特征,及时报警;

7、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寻求法律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譬如:①大声呼叫,吓退坏人;②提高警惕;③遇到冒牌公务员要向他索要证件;④记清不法分子的特征;⑤拨打110报警;⑥勇敢地同不法分子作斗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8、柳丝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个陌生人拦住,陌生人笑着说是他爸爸的朋友,来带他去见他爸爸,还给他几包巧克力。柳丝不加思索的就跟陌生人走了。这告诉我们A、保护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自己的责任;B、未成年人应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C、我国的法制还不健全;

D、未成年人都没有自我保护能力

9、湖南省某市一个6岁的女孩由于受虐待,多次跳楼自杀未遂,最后不堪忍受继母长期的辱骂毒打捆绑挨冻受饿,终于在一次跳楼中身亡。这一事例说明①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自我保护能力;②青少年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帮助;③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引导、教育和关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④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职责。学校思想品德教研组

正在组织同学们编写《未成年人自我防护手册》

(1)请你提出两个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不可与2重复)

(2)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以下情景,你怎么办?为什么?

①有人向你兜售劣质食品

②放学回家,发现门锁被撬,屋内似有动静

法律与生活课的心得体会3000

法律与生活课的心得体会3000 篇一: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我一直就特别喜欢法律的那种魅力,小时候经常看《今日说法》,因此撒贝宁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是法律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只是看电视的情节,也不明白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决的,总是感性的判断是非,对法律了解甚微,因此缺乏理性。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但是法律实在太繁琐,真的很佩服学法律的人)。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

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我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内容,用法是基本框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主要发展力量,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实际的必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国家公民的工具,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学习。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

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酒泉四中九(16)班张娜 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经济秩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否则将会造成社会大乱。而对于我们,则是祖国的花朵。虽然我们要做到遵守法律规定,但是,当我们受到侵害时也要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爸爸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小男孩叫作李平,他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又有谁知道,这些表面的成绩优异,是用多少皮肉之苦换来的。他爸爸是个“爱动手”的人,只要李平考试成绩没进前三名就打。这一天,李平垂头丧气地走在放学路上,他多么希望这条路没有尽头啊!推开家门,爸爸早就坐在沙发上等着他了。“今天测试成绩多少?”爸爸问他。“95。”李平颤颤惊惊地说。“嗯,第几名啊?”爸爸对“95”这个成绩还算满意。“第……第四名。”“什么?”听到这个名词,爸爸猛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马上拿起墙角的棍子……之后,李平被打断了三根肋骨,还被打出轻微脑震荡,而且被罚站在冰天雪地的阳台上一夜,不许吃饭……过了一段时间,李平爸爸收到了一封起诉信。但是他没想到,要和他打官司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法庭上,爸爸看了看儿子,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说:“我已经不受你欺负了。”最终,李平爸爸被判了虐待罪,有期徒刑两年。 随着中国入世,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年轻一代不仅要

学好文化知识,更应从小知法、守法、懂法,争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才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同学们,我们有幸生活在法律严明的蓝天之下,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万万不可以身试法。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相互对立的力量在起作用,正与邪、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人性的光辉与丑恶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每一个人。让法律永驻你我心! (指导教师:王妍玲)

初中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第1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1课时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能力目标】 初步养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的意义。知道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法律的产生和本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2018年6月25日,新华社记者从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去年“6·26”以来,四川法院一审共受理毒品案件10059件,审结9054件。 材料二2018年7月2日,小海在宁波某面馆吃面时,发现碗中有一根比面条还要长的头发,便找来服务员询问。出乎意料的是,服务员态度很嚣张,不仅没有道歉,反而说:“有根头发很正常嘛!我给你换一碗?”在小海拒绝换一碗的提议后,服务员表示:“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气不过的小海遂拨打了消费者维权热线申请调解,要求“退一赔三”,但被餐馆拒绝,最终小海通过法律途径成功解决此事。 上述材料表明了法律怎样保护我们的生活?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提示:法律为我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教师过渡: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时,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话题。 【新课讲授】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小组讨论 (1)以你的一天为例,会涉及哪些法律? 提示: 我的一天涉及的法律 早晨上学之前在家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

法律与生活感悟

法律与生活感悟 院系:12级国贸3班 学号:20123742 姓名:肖年新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在这个法制逐渐完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国家是法制的国家,而法治的国家只有懂得法律的人民才能创造出来,所以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懂法,用法,守法。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所以当我看到《法律与生活》这门课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它,并且让我受益匪浅。 大家似乎对“法律”二字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那究竟什么是法律呢?可能很少人能说出它确切的概念。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从法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生活是一种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活动,经常受到法律调整。所以,二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法律发生着各种关系。 学习法律应向生活学习,向经验学习,而要学法律,功夫在法外,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法学院校学习的法律其实也是从社会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生活是根基,法律是花朵,根基深

七年级政治:善用法律武器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七年级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善用法律武器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生受到非法侵害,要运用法律武器或到执法机关去控告、起诉,即依法维权。 2、、过程与方法: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到要善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3、思想觉悟目标:懂得受到非法侵害忍气吞声或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是错误的,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怎么办; 2、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提问: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一些预防受侵害的方法和遇到严重的危险时应掌握的求救及自救的方法,请同学们来回忆。首先来说说预防危险的方法有哪些?(同学答,教师补充),很好,同学们再说说遇到严重的危险时应掌握的求救及自救的方法有哪些?(同学答,教师补充) 导入新课: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年各类未成年人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至50万儿童受到车祸、中毒、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未成年人已成为危险环境的受害者。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也是复杂的,我们的周围也可能出现各种侵害我们权利甚至生命的情况。你知道自己生活中可能受到的侵害吗?一、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板书)(一)、身边的侵害(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生活中可能受到的侵害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

法律专家支招运用法律武器应对家暴

"反家庭暴力日":法律专家支招运用法律武器应对家暴 ?2009-11-25 15:02:54 ?作者:熊红祥 ?来源:新华网 "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的由来:1960年11月25日,3位多米尼加女 性--米拉贝尔三姐妹在多米尼加惨遭杀害。4、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妇女可以家庭暴力为由要求离婚,在离婚时获得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在内的离婚损害赔偿。 新闻背景 "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的由来:1960年11月25日,3位多米尼加女性--米拉贝尔三姐妹在多米尼加惨遭杀害。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981年7月,第一届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大会宣布把11月25日作为反暴力日。大会还决定每年从11月25日到12月10日持续举行16天的相关宣传活动。1993年11月25日,联合国发表了《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宣言》,1999年3月8日,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联合国大会上举行了以反对家庭暴力为主题的全球电视会议。同年11月3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由多米尼加共和国提出、60多个国家支持的建议,将每年11月25日定为"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中国全国妇联也较早成立了法律帮助中心,建立了中国妇女维权与法律帮助网,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通了"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 新华网11月25日电(熊红祥)有人说家是离别时的牵挂,也有人说家是爱心的苗圃。然而,对于那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来说,家,这个原本应该是

最温馨、最让人眷恋的地方,却成为她们的恶梦和地狱!据全国妇联权益部资料显示,家庭暴力已成为我国妇女权益中的突出问题,投诉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每年的群众投诉约5万件,占全国妇联系统信访量的十分之一。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笔者采访了法律专家、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余婧。余婧集合具体案例,从法律角度介绍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应对家庭暴力。 对家庭暴力要"零容忍",敢于说"不" 漫画(资料图片)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善用法律

2.5.3善用法律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2.知道非诉讼手段及它是维权的常用有效手段。 3.知道诉讼手段的含义、类型以及它是维权的最权威、最正规、最有效的方式。 4.知道保护自己的几种有效的方法和技能。 5.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 重点、难点:怎样与侵权行为作斗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三、预习问题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2、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 3、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手段有哪些? 4、诉讼的类型有哪几种? 5、我们为什么需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6、我们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预习检测

1.据报道,广东省某县工商局,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自行设立收费项目,自1997年1月起,向全县87家个体屠宰户按每头3元的标准收取“屠宰费”。这些被“宰”的个体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集体状告县工商局。为此,县工商局受到了严肃查处。该县个体户状告工商局的行为属于 ( ) A.民事诉讼 B.行政诉讼 C.刑事诉讼 D.海事诉讼 2.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也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是 ( ) A. 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护权益 B. 通过民间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 C. 通过有关部门调解、仲裁解决争议 D. 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以求解决问题 3.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 ( ) A.忍气吞声,宽厚容忍 B.以牙还牙,伺机报复 C.大事化小,少惹麻烦 D.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材料:我叫刘丽丽,今年13岁,父母离异后我随父和奶奶一起住,爸爸经常赌博喝酒夜不归宿,从不关心我的学习,并且经常打我,多次以家中困难让我辍学去当保姆,我不愿意,就用烟头烫我,我告诉奶奶,奶奶说:你忍忍吧,他毕竟是你爸爸,我劝劝他,可结果是非当不管用更加变本加厉的折磨我,双腿处的烫伤已经伤及骨膜,医生说如果感染我将失去双脚…… 问题一:在了解了相关法律知识之后,丽丽觉得毕竟是亲生爸爸,虽然他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不想用法律手段,她还可以求助哪些组织机构? 探究活动二: 材料:刘丽丽与母亲取得联系并商议:决定不追究爸爸虐待自己的责任了,只想由母亲抚养自己,但父亲必须付给抚养费和教育费。刘丽丽向人民法院提出转移抚养权的诉讼。 通过上面材料的分析,我们来分组探讨以下这两个问题: 1、丽丽采取哪种手段来维护合法权益? 2.这是哪一种诉讼? 探究活动三: 材料:事件又有了不一样的情况: 虽然丽丽通过非诉讼手段让爸爸答应让她上学,但父亲却只是口

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令

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颁布单位】国务院 ?【发文字号】令第191号 ?【颁布时间】1996-1-16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b53866667.html,/item/flfgk/gwyfg/1996/112102199601.html ?【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 例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91号 李鹏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已经1996年1月8日国务院第四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总理李鹏 1996年1月16日 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正确使用警 械和武器,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共安全 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 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其他有关法 律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可以采取强制手 段;根据需要,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使用警 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发生严重危害后 果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武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警械,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 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

警绳等警用器械;所称武器,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枪支、弹药等致命性警用武器。 第四条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原则。 第五条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人民警察不得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和武器。 第六条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前,应当命令在场无关人员躲避;在场无关人员应当服从人民警察的命令,避免受到伤害或者其他损失。 第二章警械的使用 第七条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 (一)结伙斗殴、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二)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 (四)强行冲越人民警察为履行职责设置的警戒线的; (五)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 (六)袭击人民警察的; (七)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其他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说课稿 含板书、反思 初中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说课稿 《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说教学目标 “生活需要法律”这一框题,是初中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的一课,对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四、说学情 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走近法治、追寻足迹、探究力量三个教学环节。 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 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

关于警察枪支使用行为的法律分析

关于警察枪支使用行为的法律分析 2014年4月份起,一线城市的警察开始配备枪支。枪支使用本是警察的一项权力,但媒体却对警察枪支使用行为是否属于滥用争论不已。为了保护社会公众安全和公共秩序,合理规范枪支使用,我们应不断发现警察枪支使用行为在实体和程序上的不足,及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标签:警察;枪支使用;不足;正当化 近些年,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犯罪的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暴力犯罪毒品犯罪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危害。为了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暴力恐怖犯罪,有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一线城市的警察开始配备枪支。 一、现实警察枪支使用行为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警察违反职权滥用枪支行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察使用枪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在和他人发生冲突过程中滥用枪支,昆明蒙自枪案,某县公安局民警酒后开车找朋友,路上和潘某发生冲突,情急之下连开三枪,潘某抢救无效死亡。在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警察作为秩序的维护者,没有起到维护秩序的作用,反而只图一时的畅快,用手里的武器造成了更加混乱的局面。他将配备枪支的职权当作了个人耀武扬威的工具,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警察枪支使用的技术不当 2014年5月30日,云南曲靖罗平县的白龙潭村。事因邻居李老六抱着一块大石头,砸坏了陈学广围栏的一角,陈学广和李老六理论。谁知浑身散发着酒气的李老六转身回家拿了刀,见此陈学广报案,在警察做笔录的过程中,在场的其他人借酒滋事,对现场的民警进行围攻、辱骂和殴打。当事人陈学广的哥哥陈学理拒不上车,并与民警杨某某发生撕扯,导致民警鸣枪示警后仍握在手中的枪支走火击中陈学理,后陈学理不治身亡。警方解释枪支击中目标是走火导致。 在案件的情形下,在场警察应该使用枪支鸣枪示警给周围人警告,维护现场的秩序,但枪支的使用技术不当,发生走火造成他人死亡,在应该使用枪支的情况下,出现了超出职责的法律责任。这反映出现实中警察枪支使用能力的两个不足的方面:一個是技术上,平常训练的比较少,配备枪支的人员使用枪支的技术没有达标;另一个是心理状态上,平时训练的很好,但是在需要使用的场合没有了平时的标准。 二、警察枪支使用出现问题的原因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初中政治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九课 法律与生活课后辅导练习十七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初中政治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九课 法律与生活课后辅导练习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B、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C、违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任何违法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违法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B、做出法律所禁止的一切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D、所有违反道德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我们日常学习中表示概念关系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的是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下列可以用图中所示方式表示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③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④人民和公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4·江西中考)2013年“十一”长假首日,上海某旅行社一位女导游持假导游证带团,被旅游执法部门依法罚款1 0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这是旅游法实施后,全国开出的第一张罚单。这说明( ) A、持假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旅游法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D、一般违法行为不及时改正可能导致犯罪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肖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答案】:

法律是武器

第九课法律是武器 第一课时我想有个家 学习目标: 了解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保护,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潘美辰《我想有个家》的歌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中感受家的美好,激发学生灵感和热情,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你的家温暖吗?你理想中的家是怎样的呢? 生:略。 二、学习新课 (一)案情发布 1、学生阅读教材P96的“案情发布”,请一个学生讲述“案情发布”的故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听与讲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更深刻的感受到,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父母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事情,引发学生的深思。) 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问题见P97“想一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解惑,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评价并作讲解。 参考答案: (1)琪琪父母第一次抛弃她是因为她是个女孩,所以在她一出生就把她抛弃了。第二次抛弃她是因为父母的婚变,再次使她离开了温暖的家。 (2)琪琪父母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仅严重地侵犯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他们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3)首先,和父母协商,协商不成找有关人员或相关部门调解,调节再不成,就依法到法院起诉,要求父母尽到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 (二)学法懂法 学生阅读P98 “法律文库”,教师做简单的讲解,并明确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2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学案1) 责任编辑:林立松使用者:七年级班组号年月日第节【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理解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初步形成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我们在享受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知道法律的性质和法治的要求,初步形成法治意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要求:按照下面的提示,复习、思考,2分钟,抽查、展示2分钟。共计约4分钟。) 阅读教材第84页“运用你的经验”,先说说你对插图中的理解,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最后思考、交流: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二、新知探究:(要求:学习教材84——88页,完成下面学习探究活动,并将知识点在书上准确地标记出来,积极参与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共计约25分钟。) 活动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阅读教材第85页正文第一段,思考、概括: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一: 生活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法律应而和,又对生活加以和。 2.阅读教材第85页中页“探究与分享”,体会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3.阅读教材第85页正文第二段,思考、概括: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二: 法律深深地我们的生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着人们的未来生活。 4.阅读教材第86页上页“探究与分享”,完成活动中的相关要求: 5.阅读教材第86页正文第一段,思考、概括: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三: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法律规定的和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和的空间。 6.小结: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生活需要法律来,法律是的调节器。(2)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服务并我们的生活。(3)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为我们提供自由和的空间。 活动二:法治的脚步 1.阅读教材第86页正文第二段,了解法律是怎样产生的。 2.阅读教材第87页中页正文第一段,理解并记住法律的性质。 法律是的体现,是用来、的工具,也是、、的标尺。 3.阅读教材第87页下页正文第二段和88页正文部分,理解法治的相关知识要点。 内涵:法治是,强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 地位(意义):(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2)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3)法治助推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善用法律教案

第3课时善用法律 【教学目标】 1.学会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违法犯罪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3.青少年要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成为一名做遵法守法践行者。 【教学重点】 怎么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 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学会自我保护,又要敢斗善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学习新知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教师总结、过渡:保安的行为是侵犯小华权利的表现。我如果是小华的朋友,可以告诉他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引出课题《善用法律》。 知识模块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一)依法维权和法律救济 活动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P58“探究与分享”和课本58页内容和59页上面内容。 1.镜头一和镜头二中的做法?你们觉得哪一种是合理的? 教师讲述:王某纠集他人将打伤自己弟弟的李某打成重伤,违反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村民们依照法律规定同村干部论理、论法,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可以看出,非法维权受惩罚,依法维权终受益。 教师总结:我们应学会依法维权。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的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或者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常见的法律服务机构有哪些? 法律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分别解说)。 进行法律救济的机关单位有哪些? 公安机关(派出所,省市县公安局)、人民法院(乡镇人民法庭,县法院、市中院、省高院、最高法院)、人民检察院(县市省检察院,最高检察院) 活动二:诉讼维权最正规、最权威 学生阅读教材P59“探究与分享” 思考: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你了解这种维权方式吗?教师讲述:小峰通过诉讼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1、什么是诉讼?(打官司) (1)含义: (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使用情况: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2、诉讼通常分为几种?

法律是弱势抵抗强势的武器

法律是弱势抵抗强势的武 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法律是弱势抵抗强势的武器 谢谢主席,大家好。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时代,法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对法律做一个深入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我方认为,法律是弱势抵抗强势的武器,所谓抵抗,是指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在法律中,可理解为是对侵犯自身权利的行为的一种制止。而强势与弱势是两个相对立的群体,我们认为强势是相对于弱势拥有更多的资源并更具有得到更多资源能力的群体,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我们所界定的强势与弱势要符合主流意识的认同。 在我们的辩题中,核心词为法律,在这里需要对法律做一个具体的解释,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部门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简言之,法律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工具。 在今天两方的辩题中,都隐含着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强势对弱势的欺压。而我们要判断法律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是站在强势的一方为其工具以达到、完成并促进其欺压的行为,还是站在弱势的一方成为其抵抗强势的欺压行为的一种武器,都要根据法律的本质、法律的精神来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法,以水为偏旁,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在古时即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体现着对法律的本质要求,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从根本上诠释了法律的本质,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应有的保障。 在《·诏圣》一书中有也这样的记载: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这里,将法律认为是一种对于强者用暴力行为欺压弱者的刑罚,虽有些片面,但很大程度上诠释了法律的精神,阐明了法律维护每个人的权益,无论受害者身份是高贵还是卑微。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生物,即在于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法律就是这一规范的基础。法律的准则条文规定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即违法行为,法律也规定了当违法行为发生时违法者要接受怎样的惩罚,以儆效尤。 经济学中认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是所有社会的基本矛盾。强势相对于弱势更具有获得更多资源的能力,在获取更多资源的过程中不免对弱者进行欺压,如老板拖欠民工工资,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些新闻,拖欠民工工资的老板或暴力相向或刻意躲藏,不支付民工应得的工资。身为弱势群体的民工,无法用自身的力量追要回属于自己的薪酬。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民工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为自己讨回工资,所以对于弱势来说,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法律是他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武器。 当然,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完善的。不否认有一部分强势者利用法律的漏洞对弱势进行欺压,但这是违背法律精神的,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其势必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大学毕业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工程监理一班 201518080124 黎月美 大学毕业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急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指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不予重视。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据了解,当前大学生打工的领域无所不在,电子、商贸、服务等各领域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绝大多数打工的大学生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仅仅是口头协议,他们认为,短期工没有必要签订手续繁琐的合同。这样一来,一旦出了问题,学生也只能是自认倒霉,无法拿出证据维护自己的权益。 案例:小爽今年大三,暑假来到北京东方瀚海兴业影视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东方瀚海公司)应聘校对一职。面试人员开出了极具诱惑性的报酬:“校对稿酬是一千字28块钱!一周能赚三五百块钱。”但随即面试人员就提出了额外要求成为校对员首先要通过考试,校对一份该公司提供的样稿,并要求交30元的“试稿审稿费”。如果通过了不但退还给30元钱,还给报酬。小爽交了30元钱,但是没有通过第一次的试稿。她以为是自己太大意了,于是就去拿了第二次试稿。但是经过再三校稿,还是没有通过审核。后来小爽发现,有着同样遭遇的不止她一个。一共是5个人参加面试,都当场交钱拿稿,结果都没有通过。这其中,大学生小王甚至找到了专业的出版社老师帮忙把关,可结果仍然是不能通过。类似遭遇终于让小爽对这家公司起了疑心,她开始觉得要通过考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商人员随后的调查也证实了小爽同学的疑心,东方瀚海公司从来就没让学生通过过这种“试稿”。 大学生相对来说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同时雇用方的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因此,学生的合法权益常常难以保障。而学校能做的,只能是提醒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实习前的必要培训,让学生了解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上当受骗等。学生在打工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维权意识。

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题《生活需要法律》 【教材分析】本框由“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和“法治的脚步”两目组成。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嵌入生活、法律相伴人生的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学情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抓好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续法律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忽略的法律的保障作用,缺乏法律意识。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认识法治对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作用。 【课标依据】“成长中的我”中“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的产生及本质、法治的进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新课,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设计及PPT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10年》 思考:这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要学习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今天我们就这一方面话题展开学习——生活需要法律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一、生活需要法律 学习新知: 互动探究:板块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视频播放:常回家看看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思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什么要添加“常回家看看”的内容 点拨: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 活动:展示图片《我的一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问题:这是我们一天的生活,都与哪些法律有关 点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2.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计算机绘图》对第二章的学习说明(一) 中央电大理工部齐宏 2003年12月08日文章浏览次数:15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教材中提纲携领地介绍了知识要点,对于没有面授可的同学应当注意对以下知识点的正确理解:教材16页下列出的是AutoCAD绘图窗口的主要元素:所谓AutoCAD绘图的窗口指绘图软件界面的窗口,它包括2个和当前文件相关的子窗口,即一个大“图形窗口”和“命令及文本窗口” 教材17页的图2-1下面的文字说明提到“在标题栏的右侧有三个按钮,依次是……”,应当注意这些按钮是对软件平台界面而言的,从左向右依次是“最小化按钮”用于将窗口最小化,以便显示其他软件界面并对其操作(因此缩小窗口的概念是不准确的);“还原窗口”是指平台窗口转换的开关按钮,即是平台窗口进入全屏幕状态(充满整个屏幕)和还原窗口状态(鼠标托拽改变窗口大小),当处于全屏幕状态时,窗口尺寸不能调整;“关闭窗口”是指对平台界面的操作,点击后将退出AutoCAD。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上述三按钮下还有三个图形相同、排列一样的按钮,这写按钮是对当前文件操作的按钮,分布实现“最小化”、“还原”和“关闭”的功能,不同的是他们是针对当前文件的操作。要大家注意的是任何软件使用中度存在类似的问题,注意你操作的对象是软件的界面还是当前文件,尤其是打开多文件的情况下因关闭平台窗口,要注意文件保存(不仅保存当前的文件),防止平台关闭后将所有文件关闭而丢失对文件的修改。至于“当前”的概念是学习中要注意的,例如该页倒数第2段写到“……若某一单项为灰色,则表示该项不可选。”应当说明这种选择是指当前状态下的不可选择,例如没有选中图形对象时,相应的功能就不可选,因此需要理解为“该项在当前不可选”,换言之,只要当前状态变化后该项则可能变为“可选”。此类问题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希望同学注意。在订正一下,17页倒数12行“它们分别对应了十一个下拉菜单条”,应将“条”去掉,改为“它们分别对应了十一个下拉菜单”。

大学毕业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 . 工程监理一班 2 黎月美 大学毕业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急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指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不予重视。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据了解,当前大学生打工的领域无所不在,电子、商贸、服务等各领域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绝大多数打工的大学生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仅仅是口头协议,他们认为,短期工没有必要签订手续繁琐的合同。这样一来,一旦出了问题,学生也只能是自认倒霉,无法拿出证据维护自己的权益。 案例:小爽今年大三,暑假来到北京东方瀚海兴业影视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东方瀚海公司)应聘校对一职。面试人员开出了极具诱惑性的报酬:“校对稿酬是一千字28块钱!一周能赚三五百块钱。”但随即面试人员就提出了额外要求成为校对员首先要通过考试,校对一份该公司提供的样稿,并要求交30元的“试稿审稿费”。如果通过了不但退还给30元钱,还给报酬。小爽交了30元钱,但是没有通过第一次的试稿。她以为是自己太大意了,于是就去拿了第二次试稿。但是经过再三校稿,还是没有通过审核。后来小爽发现,有着同样遭遇的不止她一个。一共是5个人参加面试,都当场交钱拿稿,结果都没有通过。这其中,大学生小王甚至找到了专业的出版社老师帮忙把关,可结果仍然是不能通过。类似遭遇终于让小爽对这家公司起了疑心,她开始觉得要通过考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商人员随后的调查也证实了小爽同学的疑心,东方瀚海公司从来就没让学生通过过这种“试稿”。 大学生相对来说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同时雇用方的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因此,学生的合法权益常常难以保障。而学校能做的,只能是提醒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实习前的必要培训,让学生了解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上当受骗等。学生在打工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维权意识。

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以下简称《国防动员法》)。《国防动员法》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领域的又一重要法律,它以宪法为依据,以《国防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作为立法基础,用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机关在国防动员领域的法律职权以及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在国防动员、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宪法和法律义务,用法律的武器筑起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一、积极参与国防动员和完成国防动员任务是公民和社会组织必须承担的宪法和法律义务 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破坏和平、发动非正义战争危害主权国家安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大的国际环境和背景下,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力量,来防止外敌入侵和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除了建设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之外,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社会一切可能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国防力量的建设中。国防事业并不仅仅是政府和军队的事,而应当是包括每一个公民在内的全社会成员的共同的职责。 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两个条文,明确了公民在国防动员方面的宪法义务,是公民个人在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对国家、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的基本宪法义务。现行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第55条第1款又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6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依法履行国防义务。 《国防动员法》根据现行宪法、国防法关于公民必须履行国防义务的相关规定,在第5条明确规定:公民和组织在和平时期应当依法完成国防动员准备工作;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应当完成规定的国防动员任务。 由此可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论是公民,还是社会组织(包括一切国家机关在内),都有依据《国防动员法》完成国防动员准备和国防动员任务的宪法和法律义务,这是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的社会基础,也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充分体现。我国的国防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国防事业,而不仅仅是军队或者是政府的职责。 二、决定动员、发布动员令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法享有的一项最重要的国家机关职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的治国方略。在我国,国防力量必须依法由有权国家机关掌握,国防事业必须由国家政权机关统一掌管、调配,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随意进行国防动员,更不得随意使用武装力量。《国防动员法》对决定动员、发布动员令等国家权力的归属和行使方式做了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依法进行国防动员”的法治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