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十课恭而有礼

教学目标:1、理解“恭而有礼”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恭而有礼”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恭而有礼”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恭而有礼”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十课恭而有礼

一、导入新课

《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礼”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形式,表现为一切道德行为规范,可以是礼节、礼俗、礼仪、制度等;“敬”则是表达礼的最重要要求,是礼的内在精神。对父祖、对师长、对自然所行之礼,都应首先心存敬意。

古代所有的礼,都是为了表达和培养人内心的敬意。服怖要整洁,容貌要端庄,步履要缓慢,言语要谦恭,揖让周旋,处处有节。这些要求都可以用一个“撤”字来统领内心情感。只有真正心存敬意,所行之礼才有切实的意义,否则就会流于虚浮。正所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二、新课教学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泰伯》注释:①暴:粗暴无礼。②慢:怠慢。③鄙:鄙陋。(④倍:通“悖”,错误。

语译:君子所应注重的礼仪有三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这样就免了粗暴与怠慢;使自已的表情严肃,这样就接近于诚信;注重言辞与语气,这样就避免了鄙陋与错误。

2、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大戴礼记·劝学》语译:君子不可以不学习,与人相见,不可以不修饰自己。不作修饰就没有合宜的样貌,没有合宜的样貌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没有礼貌,没有礼貌就没有立身之地。

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

语译: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4、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语评:孟子说:“同情之心,是仁的表现;羞耻之心,是义的表现;恭敬之心,是礼的表现;是非之心,是智的表现。

5、礼者,敬而已矣。

《孝经·广要道章》语译:所谓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

三、思考讨论

1、请结合生活实际简单读谈,“恭而有礼”这一思想对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2、孔子建议“居上”者“宽”而“敬”,结合你知道的帝王故事,简单谈谈为国者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到“恭而有礼”。

四、延伸阅读

曾子避席

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近旁侍坐,孔子问他:“古代的明君圣王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以教导天下人。这样,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臣之间也没有大的矛盾。你知道这些德行和理论是什么吗?”曾子听完后,知道老师将要教给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即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旁边,垂下双手,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弟子愚钝,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还请老师教导。”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避席”,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古人没有椅子,都是把席子铺在地上就座。曾子避席回答老师的提,是为了表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

五、积累与感悟

1.朗读下列两则名言。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患,其使民也义。一一《论语?公治长》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一一《礼记?曲礼上》

2.曾子心底充满对老师的敬意,外化为“避席”之举,令人感动。为你敬爱的老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双手捧上一杯茶或是轻轻接过老师手中的作业,仔细观察老师的言行,事后将它记在日记里,不要忘记写写自己这样做的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