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作者简介:阮守武(1963-),安徽肥西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公共选择、公共政策分析。 3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08年人才队伍建设项目(02303149)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1期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3

阮守武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摘 要: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主要讨论个人偏好和投票问题;代议民主制中的公共选择,内容涉及政党竞争与选举、官僚机构和寻租问题;利益集团和集体行动;宪政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以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为特征,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政治学的分析结论,对政治理论研究和分析现实政治问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并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公共选择;民主;宪政;理性假设;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经过60来年的发展,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先后有三位公共选择理论大师———阿罗(A rr ow )、布坎南(Buchanan )和森(Sen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现实政治生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与视角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学派:它的分析方法来源于经济学,研究者也大都是经济学家,但是研究的对象不是经济市场而是政治市场;它分析的对象是政治市场,但是分析的方法却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正因为如此,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人假设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1]

它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共

选择理论的钥匙。

(一)经济人假设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治的经济理论是就其分析的方法而言的,它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移植到政治领域,认为政治领域中的个人也是自利的、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的经济人;并将经济市场上的交易分析扩展到政治领域(或称为

“政治市场”

),把人们在政治领域的相互作用过程视作“政治上的交易”,认为,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

样,其基础是交易动机、交易行为,政治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

经济人假设是公共选择理论和传统的政治理论相区别的根本原因。政治学的传统是假设政府是代表公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和政治家的目标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学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规范性论述。公共选择理论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来概括一切人的行为动机,保持了个人模型在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的对称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得到了一系列“政府失灵”的分析结论。然而,利用一个简化的、一致的个人行为模型来分析政治问题,必然会得到一些和现实不一致的分析结论,这是任何抽象的分析模型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的同时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任何单一的、对目标函数有明确界定的个人行为模型都不可能涵盖所有人类行为,现实中确实有许多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在政治领域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行动指南的,正因为如此,公共选择理论在正统的政治学看来是离经叛道,受到一些学者的猛烈批评。

[2]

大多数对公共选择理论的批评都是针对其经济人假设,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经济人假设以偏概全,没有准确刻画政治领域中的个人行为模式;其二,很多分析结论得不到现实的验证。笔者认为,这些批评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科学方法论的角

1

度来看却是不正确的。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仅仅是一种“有用的虚构”,因为,只有在个人目标函数得到明确界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明确的分析结论。面面俱到的个人模型只能作描述性的说明,而不可能得到明确的分析结论。经济人假设对制度分析和宪政设计有着独特的作用。[3]

(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从决策的角度探究政治问题,探究由不同的个体形成的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做出社会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对社会选择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所谓社会选择不过是个人选择的集结,只有个人才具有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个人是基本的分析单位,个人的有目的行动和选择是一切社会选择的起因。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由个人选择入手分析社会选择的研究径路称之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是相对于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分析个体的动机与选择模型对整体行为的影响,是一种从个体到整体的分析思路。这种分析方法是西方自由主义哲学和社会契约观在方法论上的反映。公共选择理论基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对集体决策的考察和传统政治学将集体视作由个体组成的有机体所作的整体性考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进路:前者认为,集体行动是由个人在集体而非个体去实现既定目标时的个人行动所组成;后者则认为,个人是集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家作为一个超个人的单位而存在,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被视为是独立于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在公共选择理论模型中,个人被认为在他们的私人行动和社会行动中都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公共选择是个人选择通过一定规则的集结。基于这样的分析思路,政治秩序能够从个人选择的计算中得到合理的说明。[4]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在发展初期研究的是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一般称之为社会选择理论。在形式上来说,直接民主就是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在本质上可以依据其基本假设的不同划分为两类:对于个体之间有利益冲突的群体过程的研究;对于个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过程的研究。社会选择理论属于前一类群体决策理论,探讨在个人偏好的条件下群体(或社会)行动的抉择或选择。社会行动的抉择取决于个人偏好的集结规则。社会选择理论关注的是社会选择的规则,探讨如何将个人偏好集结为社会偏好,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对社会选择规则的条件和可能性进行讨论,其次是对最常用的社会选择规则———多数票规则的研究。

(一)社会选择的规则

社会选择理论对社会偏好集结规则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阿罗(A rr ow,1951)[5]的开创性工作展开的。阿罗认为,社会选择就是将社会成员的偏好集结为群体(或社会)的偏好,一个规范性的社会偏好集结规则应该符合“理性”的要求,即,具有连通性和传递性;同时,他又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里社会选择过程应该符合民主社会伦理规范的基本共识,具体来说,应该满足完全性、一致性、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Pareto原则和非独裁性等五个条件。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阿罗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函数或社会选择规则能同时满足上述两条公理和五个条件。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尖锐性和深刻性是前所未有的,它似乎动摇了西方民主社会的基础。阿罗定理中的每项公理和条件看起来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该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选择规则都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些公理和条件。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发表之后,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和数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加入到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行列,从而使公共选择理论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发表激发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情,随后产生了大量的以阿罗(1951)为中心的研究文献,并且这一理论进路的研究经久不衰。这些后续的研究文献或是对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条件本身进行讨论,或提出新的证明方法,或是对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中的条件作某些修改,得到一些新的可能/不可能性定理。Sen(1970)[6]将阿罗定理中的五个条件压缩为无约束域条件、Pareto条件、无关备选方案独立性条件和非独裁性等四项条件,并提出新的证明。在阿罗提出的社会选择规则应遵循的几项条件中,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条件受到了较多的质疑。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阿罗的结论是建立在序数效用的基础上,并假设个人之间的效用是不可比较的,如果将个人效用视为基数效用,则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将成为可能性定理。[7]

在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启发下,Gibbard和Sat2 terthwaite提出了“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投票不可能性定理”[8,9],Sen提出了“个人主权不可能性定理”[10]。围绕这两个新的不可能性定理又产生了大批的研究文献。[11]

笔者认为,阿罗不可能性结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直接将个人理性概念引入社会。如果社会(或集体)拥有与个人一样的理性的话,意味着将社会“人格化”,社会将像有生命的个人那样理性地行事,即社会仿佛拥有一个“人格化”的大脑,这显然和社会中没有独裁者的条件有着逻辑上的不一致。事实上,如果遵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社会就不可能拥有像个人一样的理性[12]。由于只有个人拥有能独立思考

2

的大脑,理性人必然能保持逻辑的一致性;所谓的集体偏好不过是个人偏好的集结,并不是集体有意识思考的结果。因此,不能直接将个人理性概念引入社会或集体,特别是要求“社会理性”或“集体理性”满足传递性显然是不妥的。

(二)投票规则与投票行为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投票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集体决策方式。在这里暂不考虑代议制问题,而是以直接民主作为讨论的模型。投票规则就是多数票规则,一项议案要获得通过必须要获得多数赞成票才能通过。

多数票规则作为一种集体决策规则,一旦一项议案获得通过,不仅仅是投赞成票的多数人接受该项议案,而是全体成员都必须接受该项议案。

11投票规则与投票悖论。多数票规则有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如孔多塞准则(Condorcet criterion)、博尔达计票法(Borda count)、赞同投票法、Hare体系(Hare system)和Coombs体系(Coombs system)等等。为使投票能更好地显示投票人的偏好,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多数票规则的复杂形式,如点投票和否决投票等[13]。

研究发现,多数票规则可能会导致循环或者被操纵,即存在所谓的投票悖论。最简单的投票悖论可以表示如下:假设有一个由3人组成的委员会,从三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实施的方案,并且,该委员会采取的决策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分别以1、2、3代表三个投票人,A、B、C表示三个备选方案。假设投票人1的偏好次序为A、B、C,投票人2的偏好次序为B、C、A,投票人3的偏好次序为C、A、B。如果该委员会的投票程序采用孔多塞制(即两两比较投票法),则可能会导致循环的投票结果。假设投票次序为首先对方案A和方案B进行投票表决,再将获胜的方案和方案C进行投票表决,则最终获胜的是方案C。但是,在本例中方案C并不是唯一可能获胜的方案,事实上,只要对投票次序作适当的调整,方案A和方案B同样有可能获胜。本例中的情况是,后来进行投票表决的方案将获得通过。

投票悖论意味着,要么产生一种得不出明确结果的多数表决循环的决策模式,要么由操纵行为或随机性来产生决策。因此,一个对民主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产生了:即,如何合理地使用多数票规则从委员会中各成员对各备选方案的不同排序得到委员会对备选方案的排序,从而形成集体决策。

21中位数投票人定理。投票悖论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多数票规则有时可能并不一定能得到稳定的集体决策,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投票悖论对于民主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中位数投票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是早期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定理之一,是由公共选择理论大师布莱克(B lack)首先提出并证明的,故又称为“布莱克定理”:当投票人偏好为单峰时,多数票规则会产生一个均衡结果,并且该均衡结果就是中位数投票人的偏好[14,15]。此后,有学者对布莱克定理给出了新的证明[16],并将之由一维议案推广到多维议案[17]。

31策略性投票、议程控制和幕后操纵。以多数票规则作为集体决策的规则,意味着一旦某一项方案被通过,则该方案就成为集体选择的方案,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一致地执行该方案,赞成该方案的多数者就成了事实上的胜利者,反对该方案的少数者就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这就形成了集体中多数者对少数者的强制,多数者的利益必然得到提高,少数者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多数票通过规则的再分配性质。)因此,理性的投票人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性的行为,尽量使投票结果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

策略性投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谎报偏好和互投赞成票是两种主要的方式。谎报偏好是指在特定的情形下,投票人为了避免投票结果出现对他来说最为不利的局面而谎报偏好,即将自己的票投给次优的选项。[18]互投赞成票是指少数派成员可以通过互投赞成票的方式形成投票交易,使本来不可能通过的议案获得通过。Coleman(1966)[19]对互投赞成票进行了实证性的讨论,R iker and B ram s(1973)[20]提出了一些消除互投赞成票的改革方法。McKelvey(1976)[21]指出,在多数票规则下,个人在诚实投票(投票反映了真实的个人偏好)的情况下会产生潜在的循环,那么能控制投票议程的个人就可以使委员会在他选定的议案空间中得到他所希望的结果,在上述投票悖论的例子中投票结果直接依赖于投票程序的选择。对具体的投票规则和投票议程的幕后操纵可以影响或控制投票的结果。事实上,投票的可操纵性是普遍存在的,Gibbard-Satterth waite防策略投票不可能性定理表明,任何投票选择程序在一定条件下,要么是可被操纵的,要么是独裁的。[11]91

直接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在较小的集体中,如一个委员会,被经常采用,就一个国家而言,一般很少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一个国家的直接民主就是全民公决,一些国家仅在对是否修宪等重大问题进行抉择时才实行决定性的全民公决。现代民主国家实行的都是代议民主制(间接民主制),国家的决策一般不是由公民直接投票作出,而是由公民选出的代表作出。尽管如此,公共选择理论对直接民主制的分析仍是十分重要的,对直接民主中公共选择的分析可以被扩展到几乎任何一组政治制度,并且仍然保有许多解释价

3

值和预见价值。

三、代议民主制中的公共选择

现代民主社会普遍实行的是代议民主制。在代议民主制(简称“代议制”)下,公民并不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而是首先由选民选出他们的代表,再由代表综合选民的愿望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议案,最后由代表们对具体的议案进行表决形成集体的政治决策。

(一)政党竞争与选举

公共选择理论文献从两个侧面讨论了代议制政府的产生:一是政党(或代表)在竞选期间的行为;二是选民在选举过程中的行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文献是安东尼?唐斯(Downs A)于1957年出版的名著《民主的经济理论》(An Econom ic Theory of Democra2 cy),它是公共选择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建立的代议制民主政府的分析模型。

11政党动机。该模型假定政党成员的政治行动的动机仅仅是为了从执政中获得收入、名望和权力,政治家绝不是为了实施某些特定的政策而谋求执政;他们唯一的目标只是获得执政本身的报酬。他们将政策纯粹看作是达到他们私人目的的手段,而这些目的他们只有通过当选才能实现。因此,政党行动的动机是选票最大化。“政党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制定政策去赢得选举。”[22]

21选民理性与投票逻辑。选民参加选举的主要目标是挑选出一个政府,这个政府在将来将执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从而给他带来相应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选民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其效用是他所消费的一揽子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函数。因此,理性的选民在不同的政党为入主政府而竞争时,他必然会对自己的选票投给哪一个政党进行权衡。此外,由于选民参加选举要付出成本,理性的选民必然要对是否参加选举进行理性的计算。一般情况下,选民总是愿意把票投给和自己的政治空间距离最近的政党或候选人。

31投票的空间理论。在竞选中,政党的首要目标是当选,各政党为争得更多的选票,必然会针对其他政党的竞选纲领和选民的政治空间分布情况来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竞选纲领。在两党制下,假设政治空间是一维的,并且选民的政治偏好是单峰的和对称的,则两党的竞选策略是不约而同地调整其竞选纲领使其和中位数选民的政治偏好相一致。[22]唐斯认为,国家政治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政治标尺上的选民的分布。一个国家存在两个还是更多的政党,民主制度产生稳定的还是动荡的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民分布这一决定因素。[22]公共选择理论对多党竞争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往往利用合作博弈作为理论工具。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讨论了为入主政府而竞争的政党和为挑选政府而参加选举的选民的理性行为选择及可能出现的均衡结果,对我们正确认识民主选举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民主本身并不能保证选民一定能选举出一个好政府,民主需要以宪政为基础。

(二)官僚机构的动机与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对官僚机构的动机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政府官僚机构并不是按照规范性的要求执行公民的显示需求的角色,而是有着自己的目标。在官僚机构模型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尼斯卡宁(N iskanen,1971)[23]模型。在尼斯卡宁看来,官僚和经济市场上的经济人一样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由于官僚从政治家(或“赞助者”,英文为spons ors)那里获得预算,官僚机构提供公共产出。机构预算越多,意味着官僚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因此官员的目标必然是机构预算最大化。

官僚与政治家之间的不对称关系为其预算最大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政治家和官僚之间的权力关系可以看作是双边垄断的关系,最终预算实际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然而,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官僚通常处于优势地位,最终的产出水平将于官僚最优一致。官僚预算最大化的结果是导致公共产出的过度供给。

然而,尼斯卡宁模型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它将官僚机构作为一个个体来看待,没有考虑官僚机构内部存在的集体行动问题。事实上,集体行动问题对官僚机构总体的机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官僚效用与预算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在总预算的不同部分之间、不同类型的机构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高级官员更有可能追求与工作相关的效用而不是金钱效用。与较高层次官员的福利密切相关的可能是他们的工作的内在的特征,而不是金钱效用。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人效用最大者的高级官员必然会集中精力来发展机构塑造策略,为自己提供适意的工作和有价值的工作环境,以此来增进自己的福利。[24]

现实社会中官僚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官僚的行为选择更是千变万化。在理性假设的框架下,官僚的行为选择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官僚的动机,动机决定行为选择。其二是约束条件,行为选择的约束条件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约束。如果官员是由上级任命的,并且担任官员有一系列好处,则将官员的动机界定为获得连任或提升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合适的,如此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官员的行为选择是讨好上司。

(三)寻租问题

4

寻租(rent seeking)理论主要探讨租金的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寻租行为特征与影响。

在规范的意义上来说,政府的作用在于向人们提供公共政策和公共物品。但是,在经济人假设之下,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或立法来创设、提高或保护某个集团的垄断地位,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租金增加,获得超额的利益;但是,这些利益并非通过生产性的活动而获得,而是一种再分配性质的财富转移。对这些租金的追逐称之为寻租。[13]这是早期寻租理论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上述寻租现象的大量存在,产生了如下系列反应: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自由裁量权主动为利益集团提供租金,以获得种种好处。这既是政府官员主动配合利益集团的寻租,同时也是官员为自己的权力寻租。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和官员的权力寻租活动叠加的结果是使人们看到官员职位的重要性,从而吸引人们为获得这种权力的职位而展开竞争。

租金无处不在。只要信息和流动性的不对称阻碍着资源的流量,就存在租金。租金存在于私人物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政府市场之中。只要有租金,就可以预料到,必然会有寻租行为。大部分文献把政府视为创造和分配租金的主要工具,因此,减少和避免寻租行为(尤其是浪费性的寻租行为)的最主要的办法是进行制度改革,避免建立会创造出租金的制度和机构,尤其要避免公共权力的滥用。

寻租理论是政府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当前颇为国人关注的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可以从寻租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25]腐败与寻租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有的寻租行为是合法的,但是,大量非法的寻租行为必然导致腐败。基于寻租理论,治理腐败现象需从减少和避免寻租行为入手。

四、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

利益集团又称利益团体、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传统的利益集团理论认为,利益集团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会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其团体目标。社会决策或公共选择往往是通过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做出的。[26]100

奥尔森(O ls on)于196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分析利益集团,认为,从集团成员的个人理性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行为这一前提不能从逻辑上推出集团会从团体利益出发采取行动,即使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奥尔森将分析的视角由集团外部转向集团内部,将集团成员个体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提出了著名的“搭便车”理论。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是要注意区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一个利益集团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选择都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或共同利益的满足是该利益集团的“公共产品”,它一旦为集团所拥有,集团的每个成员都会享有,这个集团中没有人能够被排除在实现这一目标所带来的利益和满足之外。也就是说,作为集团的成员之一,即使他不参加行动他也能享受到集体目标实现所带来的集体利益。作为理性的个人,他必然会作这样的计算:如果他参加行动,他自己就要为参加行动付出相应的成本;如果他本人不参加行动,而由集团中的其他成员去参加行动集体目标也能实现的话,他就可以不必为参加行动付出成本,但照样可以享受到集体利益。因此,他的理性选择必然是不参加行动。但是,虽然他不参加行动(当然也就无需为此付出成本),他却照样可以分享集体目标实现所带来的集体利益,这就如同不用买票就可以乘车,即“搭便车”。这便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基于这样的逻辑,奥尔森的结论是,在一个大型团体中,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一般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团体的利益,搭便车是理性的选择。小集团比大型集团容易组织集体行动,大型集团能够进行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其能够提供选择性的激励。[27]

奥尔森对利益集团集体行动的分析和传统利益集团理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但是它们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传统的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的是在社会背景下,一个利益集团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时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和影响,从而将利益集团假定为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就像微观经济学中将厂商假定为利润最大化者那样。奥尔森则侧重于探讨集团采取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研究什么样的利益集团能够有效地采取集体行动,因此,奥尔森的理论事实上是一种组织理论。[28]

虽然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是针对利益集团提出的,“搭便车”现象遍布集体选择的一切方面。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个人可能会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参加大型的集体行动,也可能会不遵守社会道德。这使得国家法律、征税和雇佣警察等成为必然[13]。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虽然简单,但是它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如何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不仅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搭便车”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大体是相同的。现代博弈论对“搭便车”问题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但这并不影响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巨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

5

五、宪政的经济分析

宪政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宪政经济学(Constitu2 tional Political Economy)。该领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1Buchanan),他于1986年由于在公共选择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布坎南和塔洛克于1962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

宪政经济学认为,现实民主社会在政治决策中广泛采用的多数票规则意味着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了“强制”。强制意味着不和谐,宪政的目的就是要化解强制,实现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社会公正。宪政经济学认为,公正的基础是规则,规则在逻辑上先于公正,所谓公正的行为就是不违反事先已表示同意之规则的行为。在这里,同意是一个核心概念,这也是所有“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所在。

社会选择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规则下的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一国的宪法是“制定规则的规则”,是政治决策的最高规则。公民对宪法的选择是对最高规则的选择。公共选择理论基于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认为,互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普遍存在,因此,一国的制度设计必须对掌权者加以限制和约束,尤其要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防止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

一国的宪法决定着一国的社会制度,人们对宪法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社会制度的选择。一部良好的宪法应该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的强权。由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一个公民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确保做到这一点的必要条件是宪法的选择应该遵循“一致同意”的规则。[1,29]

宪政经济学借助于罗尔斯的“无知之幕”[30]论证了宪政改革的可能性。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宪政改革如何得到普遍同意,尤其是如何得到现行制度下处于相对优势的个人和集团的同意,就是所有宪政改革的实践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现实的政治世界并不是完美的宪政世界,存在着走向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可能性。问题是能否通过非强制性和自愿的方案得到解决。现行政治制度的任何规则的变革都必然包含着分配格局的变化,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对那些对自己的利益有负面影响的规则的变革的反对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当变革的对象不是直接影响分配格局的具体规则,而是具体规则赖以产生的元规则,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元规则的变革对某一具体的个人收益的影响就不是那么明了了。换句话说,确定的个体对元规则的变革对自己在未来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知”。同样,当对产生元规则的规则,即元元规则进行调整时,人们对元元规则的变革对确定个体的影响就更加“无知”了。随着规则的抽象层次的提高,人们对规则变革对自己未来收益的影响的“无知”会逐渐增加。当规则的抽象层次足够高,人们就好像站在约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背后,对抽象规则的变革在未来对自己的影响就完全无法预知了。宪法规则的特点恰恰是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人们对自身在宪法约束下的自身处境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这时理性的人“应当”尝试站在“无知之幕”的立场上,严肃思考和讨论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规则。

宪政经济学是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果和高级阶段,公共选择理论对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制的分析基本上是一种“政府失灵”理论,宪政经济学为治理“政府失灵”架设了一条以保护公民基本权利、限制政府强权为根本目标的规则和元规则的再造之路,即建立在“一致同意”基础之上的宪政改革之路。

六、结语

综上,本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研究现状和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公共选择理论是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占有独特地位的学术流派,其对学术界和现实政治生活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在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公共选择理论的学科归属目前没有定论,它和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和政治学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笔者比较赞同布坎南的观点:公共选择理论是一个有着共同硬核(hard core)的研究项目(research p r o2 gram),这个硬核就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因此,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关键在于其方法论特征。

将理性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是公共选择理论最基本的方法论特征,也是公共选择理论备受争议的根本原因。公共选择理论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扩大的影响足以说明将理性选择模型引入政治分析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结论,公共选择理论的所有分析结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的,并不是说现实一定会如此;也不能因为现实中有很多情况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结论不一致而否定公共选择理论的科学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很多分析结论对我们思考现实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M1布坎南,戈登o塔洛克1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1陈光金

6

译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2][美]格林,沙皮罗1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政治学应用批判[M]1徐湘林,袁瑞军译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3]方福前1“经济人”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得失[J]1经济学家,2001,01:88-951

[4]陈招顺,汪翔1论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及其规范意义[J]1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7,02:33-401

[5]A rrow,K1Social Choice and I ndividual Values [M]1New York:W iley,19511

[6]Sen,A K1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 el2 fare[M]1San Francisco:Holden-Day,19701

[7]陈珽1决策分析[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

[8]Gibbard,A1Mani pulati on of Voting Schemes:

A General Result[J]1Econometrica,1973,41:587-6011

[9]Satterthwait,M A1Strategy-p roofness and

A rro w’s Conditions:Existence and Correspondence Theo2 rem s for Voting Procedures and Social Functi ons[J]1 Journal of Econom ic Theory,1975,10:187-2171

[10]Sen,A K1Rati onality and S ocial Choice[J]1 American Econo mic Revie w,1996,86:1-241

[11]罗云峰,肖人彬1社会选择的理论与进展[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12]阮守武1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1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1

[13][美]丹尼斯C1缪勒1公共选择理论[M]1杨春学,李绍荣,罗仲伟,龙超译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14]B lack,D1On the Rationale of Group Decisi on Making[J]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8,56: 23-241

[15]B lack,D1The Theory of Comm ittees and E2 lecti ons[M]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1

[16]Enelow,J M and H inch,M J1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M]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1

[17]Davis,O A,Degroot M H and H inch,M J1 Social Preference and Maj ority Rule[J]1Econometrica,1972,40:147-1571

[18]李武,席酉民,成思危1群体决策过程组织研究述评[J]1管理科学学报,2002,04:55-661

[19]Coleman,J S1The Possibility of a Social W elfare Functi on[J]1American Econom ic Review,De2 cember1966,56:1105-11221

[20]R iker,W H and B ram s,S1The Paradox of Vote Trading[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73,67:1235-12471

[21]Mckelvey,R D1I ntransitivities in Multidi2 mensi onal VotingModels and Some I m p licati ons for Agen2 da Contr ol[J]1Journal of Econom ic Theory,June 1976,12:472-821

[22][美]安东尼?唐斯1民主的经济理论[M]1姚洋,邢予青,赖平耀译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23]N iskanen,W A1Bureaucracy and Rep resent2 ative Government[M]1Chicago:A ldine-A thert on, Inc1,19711

[24][英]帕特里克?敦利威1民主、官僚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解释[M]1张庆东译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25]邹薇1寻租与腐败:理论分析和对策[J]1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201 -2091

[26]方福前1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27][美]曼瑟尔?奥尔森1集体行动的逻辑[M]1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

[28]赵鼎新1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1社会学研究,2006,01:1-211

[29]B renna,G and Buchanan,J M1The Reason of Rules: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M]1Cam2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

[30][美]约翰?罗尔斯1正义论[M]1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编辑校对:余朝锡 金界一)

7

研究思路及框架--开题报告

三、研究的思路、论文框架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计量研究等研究方法,紧紧围绕“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在研究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宁波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结合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对宁波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指出在对外贸易促进宁波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本文的初步研究框架拟定如下: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和篇章安排 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依据 2.2.1比较优势理论 2.2.2生命周期理论 2.2.3雁形理论 2.2.4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3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作用机理 2.3.1通过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3.2通过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3.3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作用 3 宁波产业结构现状 3.1 宁波产业结构的演变 3.2 宁波产业结构的特点 3.3 宁波各个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4 宁波对外贸易现状 4.1 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4.2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4.3 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4.4 对外贸易主体分析 4.5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5 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模型 5.2 实证结果分析 5.3 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浅谈中小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浅谈中小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字数:1776 来源: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7期 随着我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相继实施,对中小学教学楼等主要教学用房的抗震设防在设计要求上有了较大提高,本文结合作者曾做过的某小学综合教学楼结构设计实例,浅谈一下中小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1.建筑设计 该小学主要使用功能为24班制小学+6班制幼儿园,辅以配套的办公室、实验室、合班教室及风雨操场等教学用房,地下一层设为教师用汽车、自行车停车库。 总建筑面积1567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732m2;地下建筑面积2940m2。 建筑功能分区布置如图: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并结合结构体系布置,该小学教学用房共划为6个分区:1区为四层教学楼;2区为一层多功能阶梯教室;3区为三层连廊;4区为三层教学综合楼;5区为三层幼儿园;6区为一层风雨操场。4、5、6区下设一层地下室。 2.结构设计 2.1基本情况 六个分区中各分区均以抗震缝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中2区、6区为单层框架结构体系,混凝土框架柱,以网架组成屋面空间结构。 2.3结构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2.3.1抗震设防分类 按照现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要求,该项目属于“教育建筑中的幼儿园、小学的教学用房,其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该规范第3.0.3-2条明确规定“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基于这条规范的理解为:确定抗震措施时的设防标准按八度,确定地震作用时的设防标准按七度。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中处理此类问题不是单纯的将本地区设

经典的行业研究分析基本框架

经典的行业研究分析基本框架 做行业研究,如果想很懂这个行业,最好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金融类长期跟进这个行业的人(比如一直跟进某些行业的客户经理或者信贷部门的credit officer),或专做某些行业研究的人多聊聊。 他们有时候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可以让你的行研报告很出彩,也有很多独特的经历看书是永远找不到的。 进入正题,做行业研究首先我们要清楚大方向: 1、一个行业中长期来看会往哪个方向走(forward-looking) 比如金属采矿行业:铝:国外市场供需慢慢平衡,国内大部分区域继续供应过剩,价格影响;铜:中期来看供应过剩,对于部分效率低的采矿企业,价格或低于cash cost 2、识别出这个行业的关键风险和成功的驱动因素: 比如矿企:市场价格风险,成本风险,对冲风险,高资本支出(high CapEx/ cost overrun),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3、这个行业成功的企业和失败的企业大概都有哪些,为什么? 行业分析基本的框架主要有四点组成(强调,是分析框架,不是写报告的顺序): 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宏观角度) 商业风险(个体企业与宏观的结合) 价值与驱动因素(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

现金流创造(Cash Flow Generation)的驱动因素与重要性(对银行来说很重要)。 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自然的经济波动,表现为经济的扩张与收缩。根据一些关键指标可以分析出目前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见下图: 结合行业,我们主要划分为两类: 1、Non-Cyclical 非周期性行业(平时生活必须的 - Necessity):如电力(没电看不了电视),供水(没水冲不了厕所),FMCG(快消)类等。 2、Cyclical 周期性行业(不是平时生活必须的 - Discretionary):这种行业波动性较强,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高,当整体周期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这个行业往往发展的比较好,如汽车(没奔驰可以开夏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作者: ————————————————————————————————日期: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土木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常州市某培训中心实训大楼指导教师: -1-1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析等) 毕业设计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系统地融汇所学理论知识和专 业技能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经过本教学环节,要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 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 有关单位工程建设从方案制定到施工组织的全过程系统性的训练。经过毕业设计这一 重要的教学环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 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 程设计,解决与之有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 中常见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初步 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感性和理性知识去把握整个建筑的处理, 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外观和结构两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 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学术动态,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土木工程 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也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的 必要的准备。 一、研究现状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土木工程在中国能够分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给水和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

常用课题研究方案经典框架图-

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影响理论 人 城 力 影响机制 镇 产业人力资 我国城镇化 资 化 本存量估算 不同阶段划 本 水 结 灰色分析 平 构 不同产业人力资本对我国城镇 化率提升的关联性排序 结论及建议

作者: 学校 问题与困惑 人类社会领域的问题自然物质世界的问题 题确 的定 途分 径析 问此处不作讨论 其他研究方法(不作讨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 法 (逻辑与实证 )科学的两大支柱是逻辑与实证(观察),科学的结论都是有可证伪性的。 科学只能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解决善、恶、美、丑的问题。 范式是用来组织我 们的观察和推理的 基础模型,在科学 中扮演了一个相当 根本性的角色。 范式指一般框架或视角,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范式提供视角,理论 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 东西。理论是由概念、假设、定理、命题等 组合而成。 研究的逻辑模式解 释了理论与研究之 间是怎样的关系。 研究的目的分为探索、描述和解释三种;我们可以对某一问题提出通则式或者个案式的解宏观与微观理 论研究范式 究研的确 逻究理定 辑范论研 模式体究 式 及系所 研、用 早期实证社会达尔文冲突范式 主义范式主义范式 研选 究择 设具 计体 。的 演绎研究归纳研究 模式模式 科学研究三 大层面之: 理论。处理 科学的逻辑 层面。 来源于哲学、 逻辑学 等学科。 释;我们可以分析现象的必要或充分原因;我们可以选择对个体、群体或者组织进行分析;当然还可以选择长期、者短期或者截面研究。研究设计要求我们对上述进行选择。 必须先将研究的问题进行概念化、操作化才能进行准确的测量。 科学家们用“测量”来代表对现实世界小心、细心、谨慎的观察,并凭借变量的属性来描述事物。 用概念、构念来统一人们对现实的理解、用维度和指标将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可操作化。 个案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 资料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

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报告

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 (3) 绪论 (5) 1 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依据 (6) 1.1设计理念 (6) 1.2工程概况 (6) 1.3设计依据 (7) 2 建筑设计 (8) 2.1平面设计 (8) 2.2立面设计 (10) 2.3建筑剖面设计 (10) 2.4其它部分详细做法和说明 (10) 3 截面尺寸初步估计 (12) 3.1柱截面设计 (12) 3.2梁的截面设计 (12) 4 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 (13) 4.1横梁线刚度I B的计算 (13) 4.2柱线刚度I C的计算 (14) 4.3各层横向侧移刚度计算 (14) 5 竖向荷载及其内力计算 (17) 5.1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17) 5.2竖向荷载统计 (17) 5.3竖向荷载内力计算 (19) 5.2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及荷载汇总 (31) 6 水平荷载计算 (34) 6.1风荷载计算 (34) 6.2地震荷载计算 (37) 7框架的内力组合 (42) 7.1梁柱的内力组合 (42) 7.2柱端弯矩设计值的调整 (47)

8 截面设计 (48) 8.1框架梁截面设计 (48) 8.2框架柱截面设计 (50) 8.3楼板设计 (56) 9 楼梯计算 (59) 9.1示意图 (59) 9.2荷载计算 (59) 10 基础设计 (61) 10.1荷载设计值 (61) 10.2A、D柱独立基础的计算 (61) 10.3B、C柱基础配筋 (64) 毕业设计总结 (67)

摘要 根据教学楼设计规范和其它相关标准,以及设计要求和提供的地质资料,设计该框架结构教学楼。按照先建筑后结构,先整体布局后局部节点设计步骤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资料、建筑设计总说明、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设计说明,以及其它部分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及计算简图确定、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主梁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框架柱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次梁截面设计配筋计算、楼板和屋面设计、楼梯设计,基础设计等。其中附有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纵向和横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恒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以及梁柱的内力组合表。 关键词:框架、重力荷载代表值;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组合;弯矩调幅。

(完整版)框架结构毕业设计

第一章设计任书 1.1.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六层办公楼,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为1310㎡,建筑面积5240㎡,建筑物共6层,底层层高5.1m,标准层层高3.6m,顶层层高4.5m,总高度25.5m,室内外高差0.450m,基础顶面距离室外地面1.05m,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该办公楼主要以层为单元出租,每层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拥有接待室、会议室、档案室、普通办公室、专用办公室等。楼内设有两个电梯三个楼梯,主、次楼梯开间均为3m,进深均为6.6m,楼梯的布置均符合消防、抗震的要求。 1.1.2 设计条件 一、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防,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二、基本风压: 0.55KNm2,B类粗糙度; 三、雪荷载标准值:0.2KNm2; 四、结构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五、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土质分布具体情况见表,II 类场地土。地下稳定水位距地表-9m,表中给定土层深度由自然地坪算起。建筑地点冰冻深度-0.5m。 表1-1 建筑地层一览表 序号岩土 深度 土层 深度 (m) 厚度 范围 (m) 地基土 承载力 (kPa) 压缩 模量 (mPa) 1 杂填土0.0—1. 2 1.2 --- ---

2 粉土 1.2—2.0 0.8 200 5.0 3 中粗砂 2.0—4.8 2.8 300 9.5 4 砾砂4.8—15. 10.2 350 21.0 1.2 建筑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根据已有的设计规范,遵循建筑设计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造型美观的原则,对建筑方案分析其合理性,绘制建筑施工图。 二、规定绘制的建筑施工图为: 1、底层、标准层及顶层平面图:比例 1:150(图1-1) 2、主要立面图:比例 1:150(图1-2,图1-3) 3、屋面排水布置图:比例 1:150 4、剖面图:比例 1:150 5、墙身大样及节点详图:比例 1:100及1:10

产业经济学核心理论框架研究

2013年第9期(总第435期)上 一、研究出发点 1.产业经济学的进步有目共睹 由于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越来越明朗。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用产业经济的发 展规律来完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这些年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科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被授予了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点。1998-2002年,四年间产业经济学家出版了大量有关产业经济理论的书籍,并撰写了大量教材供学生选择。 2.学科内容涵盖较广,与类似学科重复性较高 在历史上的经济工作当中,人类往往重复地建设生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在这样不断的重复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就被白白浪费了。当下,人类开始重视对资源的节约,也开始制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因此,制定了大量行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当前的产业经济学著作与教材当中,有大量与兄弟学科相冲突的内容。大量著作中与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生产力、经济学、政治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有较大的重叠之处。为了确保产业经济学的健康发展,应当切实减少上述重复的内容。 3.事物的本质主要受到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影响 在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主要分成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所以往后的研究中应当重视产业经济学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够摆正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二、指导思想与学科定位 在我国,由于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要以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教授,才能准确无误的揭示出产业经济行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高校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重视实践的益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外国的经验教训来完善我国的教学。只有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运用,采众家之长,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才能自成一派。 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上,必须要重视其核心内容,以此为出发点来展示学科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科教学真正的重点所在,确保与其他的学科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只有明白了在整个学科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才能够切实发挥教育的长 处。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产业经济学的定位就成了当务之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当中,往往分成理论与应用两大种类。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内,主要囊括了社会生产关系等内容,并且包括产业经济学在内。笔者认为,无论自然科学的种类 是什么,都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展研究。因此,需要生产力经济学以及应用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力开展研究。 作为经济学原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经济学主要对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我国的社会主义要想尽快实现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产业经济的研究。产业现代化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之一是产业现代化,主要通过高新科学技术以及灵活的管理模式来提升产业的建设水准。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现代产业的技术指标,并且能够有效地实现产业技术、产 业管理的现代化。作为现代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当前阶段,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就要在保证完善的经济体制的同时,兼顾到经济增长。传统的经济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而当前正在慢慢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并且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方式不再适用。因此,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改变现有的经济体制,这也是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所在。自古以来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之间就充满的辩证关系,在实际生产当中,生产关系一般由生产力来决定,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也由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因此,要想彻底改观现有的经济体制,就应当从经济增长方式下手,加强产业管理学的研究工作,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应用到上述研究成果。 三、核心理论框架设计 相关硕士的培养要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尤其是在产业经济学方面有建树的高精尖人才。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深度发掘,不应只在其定义以及核心方面下功夫。如果想要真的深入掌握其核心,就一定要吃透其核心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整体经济走势的互惠关系,其核心内容如何使用,还有核心规律在 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定等。不仅如此,一定要切记重点不可以偏差,必须要以核心内容作为重点。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硕士生使用教材《产业经济学》,全书绪论以外共有五篇分别29章,约 收稿日期:2013-08-08 作者简介:毕小升(1989-),女,山东日照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核心理论框架研究 毕小升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当前形势下,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由于涵盖了大量的知识,所以其内容往往与其他学科有重叠的地方。 为了使产业经济的发展更加健康,应当切实加强有关产业经济学思想的研究,并确保其学科定位始终正确。在此基础上,优化现有的产业经济学核心理论中有关理论框架的研究,以完善学科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核心理论框架;产业经济学;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24-0243-02 【探索带】Explor at ion Zone 243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朱攀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0810131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朱攀峰 专业班级土木1041 学号201010810131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赵红垒讲师 完成时间 2014 年 2 月 25 日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普遍应用。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本文描述了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并从设计中的要点问题、技术问题和施工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内容;要点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 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在结构设计工作中,逐步实现了与世界先进理念的接轨与融合,建筑结构的体系与模式也呈现出了多项发展的新形势。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也越来越复杂,给结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文献[1]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一、框架结构设计 1.1 框架结构注意问题 1.1.1 框架结构方案的构思 (1)简明的结构受力和传力。框架结构关系越简单,传力结构清晰,文献[2]中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在荷载作用下,结构通过板→梁→柱流程传力,传力结构清晰有利于经济利用建筑材料。 (2)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中,柱网应尽量按等距(纵、横)布置,尽量减少边跨柱距,并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减少结构中的弯距。 (3)结构方案应结合建筑功能、工程地质情况等要求综合考虑。 1.1.2 概念设计上着重注意的问题 (1)强柱弱梁措施。文献[3]中认为:强柱即使框架柱的抗弯和抗剪能力比梁的抗弯和抗剪能力强,柱子的破坏大多是因剪压复合受力所致,多发生脆性破坏,脆性破坏大多是突然发生的,而强柱弱梁,可以延缓破坏时间,给人们以躲避和加固的时间。 (2)强剪弱弯措施。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

行业研究—框架、模式、逻辑

如何做行业研究 在中信做煤炭行业的行研实习已经两个月了,虽然也只是打个酱油而已,但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这学期正好也在上光华管理学院姜国华老师的《财务报表分析》,感觉启发挺大的。关于价值投资,网上也有很多很不错的博文,但是我感觉他们大多数都是从投资理念、投资原则的角度去分析的,而并没有告诉你具体要去分析哪些东西。我这个人就是好“冲动”,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想根据自己近期的思考勾勒出一个价值投资的分析思路。当然这只是一个框架而已,事实上要想真正做好每一块,每一点都是需要花很大的功夫的。 一、行业 1,行业的经济周期:我觉得拿到一个行业首先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搞清楚它是周期性行业还是非周期性行业(稳定成长型),这点非常非常关键。其实周期还是非周期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影响的大小不同。像煤炭、石油、化工、房地产、证券这种行业就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而食品饮料、医药这种行业周期性就不明显。巴菲特就很喜欢投资稳定成长型的企业,比如可口可乐这样的,因为投资周期性的行业风险比较大,你很难把握一个行业的周期变动规律,而且投资周期行业极容易被市盈率给欺骗,其实市盈率高的时候反倒说明这个行业已经到了谷底,是买入的最佳时机,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点。 2,行业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就是说你要考察这个行业目前的规模有多大,未来成长的空间还有多大,说白了就是要考虑它是属于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不要以为判断是朝阳还是夕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你去做很多的功课的。例如我在实习之前一直认为煤炭行业应该是一个夕阳产业,但是现在却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资源禀赋情况都是“富煤、贫油、少气”,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炭资源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的主体(别跟我说新能源,新能源要想大规模应用还早着呢),现在中国的煤炭储量还非常非常丰富,光是新疆昌吉自治区的准东煤田下面就有3900亿吨煤,够中国消费100多年。同时,新型的煤化工也将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产业,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未来必将大展身手。 3,行业的产业链:然后你就要去了解这个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它的上下游行业是什么?它的整条产业链又是什么?比如说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它处在整个经济的最上游,然后根据煤炭的用途:动力煤用来发电、炼焦煤用来炼焦,进而炼钢、无烟煤用于煤化工等等,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下游是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水泥行业等。然后每个行业又分别延伸下去,比如钢铁用来造船、造车、造房子,化工用来生产化肥进而延伸到农业等等。 4,行业的物流情况:我们还需要了解整个行业的物流情况,了解产品是怎么样一步步从生产者手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比如说煤炭,你就需要知道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哪些地方是产煤的,哪些地方是主要的中转地,然后消费地主要是在哪儿,一般都是通过什么交通工具,全国有哪些重要的铁路、公路以及海运航线等等。了解了物流,你才能够对产品的价格变化有更加敏锐的判断,因为很多时候各地的价格变化并不是同步的,很可能因为煤炭运输困难而造成局部地区的煤价猛涨(比如08年的南方雪灾)。 5,行业的竞争格局:要了解这个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如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同样是能源,我国的石油产业就已经高度集中了,中石油、中石化就是双寡头。但是煤炭行业就相对比较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一)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一)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是会计系统的两个分支,但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及财务会计。目前发展的现状是理论落后于实务,这主要表现于管理会计迄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框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由于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行为科学等一些研究成果已被陆续引入到管理会计之中,从而扩大了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但是,管理会计对于源自这些不同学科的科学成果,尚未能全面而充分地消化,人们还只是依据这些成果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作了程度有限的修正,有些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还缺乏应用价值。对西方管理会计主要是进行翻译和介绍,在理论研究上也没有突破。没有系统理论支持的学科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科,管理会计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可以说这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上的遗憾。由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和学科体系的不规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清晰的主线和实质性联系,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既不统一又不确定,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的教材编写内容上很不统一,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该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运用。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该学科能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学科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 另外,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要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2002年9月26日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在总结实施经验和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协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同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结构,以便有效地指导管理会计实务。为此,就产生了“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的必要性问题。二、关于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问题 什么是管理会计理论,它的基本理论应将如何表述呢?我国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要建立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首先得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近几年来,理论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关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管理会计本质起点论(王棣华)、管理会计对象起点论(孙茂竹)、管理会计目标起点论(盂焰),可说是各有其道理。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具有一定的条件或特征,主要应有这样几条:逻辑起点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的会计范畴;逻辑起点能对其他抽象范围进行推理论证;逻辑起点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逻辑起点是会计最本源的问题,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逻辑起点是内在的、客观的。经过对上述几种观点的研究和思考,本文认为,管理会计的目的,即协助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整个企业组织业绩最大化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是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以此为起点,有利于建立首尾一贯、逻辑严密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从这一起点出发能够真正推导出其他抽象范畴。 管理会计的目的之所以能作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正是在于能够正确揭示管理会

框架结构幼儿园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框架结构幼儿园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周成传奇系别: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 土木工程指导教师: 曾律弦年月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当今称之为幼儿园的幼儿教育设施仅有150年的历创办历史,较为著名的有:1837年Blankenburg开办的Kingdergraten,1844年巴黎市官吏Marbeau创办法国第一个“幼儿幸福中心”,名为Creches,1876(明治九年),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开办了附属幼儿园,1903年中国武昌最早设立模范小学蒙养院幼儿园的建筑方式一般分为单独地段设置的独立建筑,附属于其他建筑的幼托建筑,利用旧有的建筑改造的幼托机构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时间较长的教学环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和相关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土木工程设计问题所需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有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毕业设计对大学期

间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应用,通过自己对在熟悉任务书的基础上参观、比较同类建筑,查阅、搜集有关设计资料使我的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的应用,提高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所学过的知识得以系统的深化。并培养我独立解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毕业设计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所以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认真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幼儿园建筑属于小型公共建筑使用功能并不太复杂,但对象完全不属于成人的对象,因而在使用功能、空间结构、造型特征及西部节点等方面,均应细致地设计和处理幼儿园建筑的要求: 1、安全(一切从保护儿童、不受伤害的角度出发)。 2、卫生(让儿童健康地生活)。 3、舒适(让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4、个性(吸引儿童、增色环境)空间、设施构件的比例与尺度及色彩都以儿童对象平面设计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a、合理的流线、分区明确b、争取良好的日照、通风c、地尽其用d、合理的结构体系e、具有个性的造型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院(系、部)名称: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普遍应用。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本文描述了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并从设计中的要点问题、技术问题和施工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内容;要点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 Abstract:Then the ever-chan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Framework by floor, beams, columns and formed the basis of several load-bearing elements, the main beams, columns and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plane frame, the plane frame beam connected by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ramework for structural design related content, and the main points from the design issues,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actical construction issues, relat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frame structur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technical ,key problem,content ofproblem ,construction problem。 0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在结构设计工作中,逐步实现了与世界先进理念的接轨与融合,建筑结构的体系与模式也呈现出了多项发展的新形势。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也越来越复杂,给结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1框架结构设计 1.1 框架结构注意问题 1.1.1 框架结构方案的构思 (1)简明的结构受力和传力。框架结构关系越简单,传力结构清晰。在荷载作用下,结构通过板→梁→柱流程传力,传力结构清晰有利于经济利用建筑材料。(2)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中,柱网应尽量按等距(纵、横)布置,尽量减少边跨柱距,并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减少结构中的弯距。(3)结构方案应结合建筑功能、工程地质情况等要求综合考虑。

框架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框架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如今,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建筑形式愈加多样化,功能更 加多元,建筑结构设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充分发挥建筑的性能优势, 应规范建筑设计流程,为框架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本文主要分析了框架结 构的特点、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结构性能;设计原则 目前,在中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开展 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是极为根本 和关键的部分,在开展设计的时候,应结合有关的规则进行科学的设计。 1框架结构的特点 1.1经济 设计框架结构时,建筑单位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从而有效降低工程的成本。建筑施工以获取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框架结构施工成本投入较其他结构形式低,且该 结构形式的经济收益较高,经济性强。 1.2灵活 框架结构设计的平面空间设计效果较好,能够提高建筑平面空间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增大建筑空间结构的利用率,让建筑形式内部的设置更为合理。 1.3稳定 框架结构设计中,主要使用标准件,且施工的规范性更强,要求施工人员具有较为高超 的施工技术及较高的综合素养。合理利用框架结构能够增强结构的安全性,进而增大工程施 工的经济效益。 2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原则 2.1刚柔结合原则 刚柔结合通常指的是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中确定适中的刚度水平,并且保证其柔性满足 工程设计的要求。如刚度过大,则结构变形能力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产生断裂的问题。又 由于建筑结构易变形,如突然受到外部压力,建筑框架结构会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因而为 了规避上述问题,部件的刚度不宜过高,柔度应适中,以加强设计的整体效果。 2.2设立防线 设置多道防线可有效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在框架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始终 坚持多道防线的原则,如发生突发状况,多道防线能够共同承担外部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互补充和支撑,进而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3抓大放小,主要控制重要结构

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14T12:08:51.6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作者:黄鹤龄 [导读] 设计人员应当结合安全和经济两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设计出最科学经济的框架结构,保证建筑整体的安全性。 广西路佳道桥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刚性连接的骨架所组成,框架的连接点是刚节点,是一个几何不变体。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抗震、抗风较好的结构体系,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延性较好易于满足建筑物设置大房间的要求,还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因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此,本文就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框架结构由梁柱杆系构成,能够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一般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均宜采用刚接模式。抗震设计时,为协调变形和合理分配内力,框架结构不宜设计成单跨结构。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以梁受弯为主要受力特点,梁端弯矩和跨中弯矩成为梁结构的控制内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承担水平剪力和柱端弯矩,并由此产生水平侧移,在梁柱节点处,由于协调变形使梁端产生弯矩和剪力。因此产生于柱上下端截面的轴力、弯矩和剪力是柱的控制内力。 在多高层建筑中,抵抗水平力成为确定和设计结构体系的关键问题。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以及组合高层建筑随着层数和高度的增加作用对地震作用和风荷载,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价高低,与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又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层数、高度和功能。 2.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2.1强柱弱梁节点 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2.2关于“强剪弱弯”措施 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3注意构造措施 2.3.1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结构,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问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 2.3.2对框架结构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 2.3.3对于框架结构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规范规定裂缝宽度小于0.3mm),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0mm,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 2.4注意抗震设计 2.4.1抗震设计的基点结构 抗震设计的基点是强度和延性。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来抵抗地震,也就是将强度和延性两者相结合来抵抗地震。为保证结构的抗震能力,对结构设计而言,如果给结构设定较低的承载力水准,相应地就要求结构具有较高的延性水准;如果给结构设定较高的承载力水准,则结构需要的延性水准就可以较低。在这个问题的具体处理上,各国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2.4.2能力设计法 能力设计法的基本思想为:为了使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形成所追求的“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就需要把不希望出现塑性铰或不希望先出现塑性铰(也就是不希望塑性转动过大)的部位的抗弯能力相对增强;为了不致在结构表现出所需的延性之前在结构的任何部位出现几乎没有延性的剪切失效,也需要相对增强各有关部位的抗剪能力;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和必要的耗能能力。 3.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简要实例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本节结合案例来简要阐述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某小区工程为6-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按8度抗震设防,场地土类别为Ⅲ类,各建筑单体设计基准期为70年,建筑安全等级为2级,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根据有关要求,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至三层为C25,三层以上为C20;楼面为C20,屋面板、为C25密实性混凝土。 3.1计算分析 根据工程建筑要求,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三个基本指标。通常一般采用弹性设计方法,即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建筑结构构件处于弹性受力状态中,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这一点施工人员要做好这方面的计算分析。 3.2梁、柱节点的设计 该工程在房屋设计梁柱节点时,通常出现多根梁交叉在一起的现象,主次梁的负弯矩钢筋多层也会叠加在一起,这样会对梁截面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也是房屋在建时它的成本很难控制的一方面。在此,可以采取降低次梁底面的标高和降低主梁底面标高的有关措施来加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