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火蚁介绍

红火蚁介绍

红火蚁介绍
红火蚁介绍

红火蚁

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是世界上最重要100 种入侵生物之一, 是一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外来有害生物。自20 世纪30 年代红火蚁首次报道侵入美国以来, 每年以近200 km 的速度扩散。该虫通过商业活动成功地向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扩散, 并已经在部分地区定殖。目前, 巴西、美国、安提瓜和巴布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巴哈马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香港和广东部分地区已有红火蚁记录或报道。

红火蚁原产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因其蚁群种群数量大,分工严密,性喜群聚并好攻击, 对其栖息地的生物极具威胁。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 红火蚁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并能造成重大经济危害。其经济重要性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农业上,破坏种子和庄稼,数以万计的工蚁和巨大的蚁丘会损坏农业机械设备和妨碍人工操作;同时,红火蚁经常聚集在农业灌溉电子设备内部如水泵、电源开关盒和空调里面, 更为严重的是, 它还能破坏交通信号灯甚至机场指示灯等电子、通讯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在经济上直接造成作物减产和巨额防治、维护费用的支出,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二是破坏生态环境。红火蚁食性杂,非常容易与本地蚂蚁种群竞争有限的资源,捕食本地动物如青蛙、蜥蜴、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从红火蚁的扩散和危害的历史情况来看,一旦在新的地区建群,难以根除, 且耗费巨大;三是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红火蚁经常在民居、校园、公园或高尔夫球场草地筑巢,一旦受到人或动物的干扰,就会攻击人体或动物, 因此,红火蚁蛰人事件的发生屡见不鲜,影响人们外出日常活动,造成社会恐慌。

一、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

(一)新蚁巢的建立

如果交配后的雌蚁降落在一个已有红火蚁建巢的区域内,它们将受到当地蚁巢中工蚁的攻击并被杀死。即使在它们已想方设法饲育出自己的第一批工蚁, 使其成为真正的蚁后之后, 仍有可能被当地已定居的红火蚁消灭。如果它们降落在红火蚁尚未发生的地区,这些已交尾的雌蚁也常常会被其他种类的蚂蚁杀死;但是,如果它们已设法饲育出自己的第一批工蚁, 这些新的蚁群往往就能存活下来。事实上, 被其他蚂蚁捕食是导致已交配雌蚁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死亡率高达99%。人们防治红火蚁时往往使用广谱性杀虫剂, 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捕食性蚂蚁, 这也是红火蚁为什么能在那些已进行防治过的地区再次快速暴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旦雌蚁落地, 如果没遭受攻击, 它们会脱掉翅膀, 在土里挖掘7~20 cm 深的洞, 并用土封住洞口。然后, 交尾的雌蚁将自己封闭在小巢室中开始建筑新蚁巢, 这种现象被称作“封闭建巢”。在24 h 内, 新蚁后产下约10 ~20 粒卵, 这些卵在其照料下,在6~10天后孵化;在此期间, 蚁后每天持续产下少量的卵(十至几十粒不等), 其中有一些卵将会被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吃掉。新蚁后在离开原巢时在其嗉囊中贮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油类物质), 它

能将贮存的营养物质反刍出来饲喂给生长发育中的幼虫。同时, 蚁后也将一些由唾液腺分泌的蛋白质以及由飞行肌分解转化后产下的不育卵(营养卵trophic eggs)饲喂幼虫。在这段时间, 蚁后不取食食物, 导致蚁后的体重急剧下降。蚁后所繁育的第一批工蚁个体非常小, 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级, 称为微型工蚁(minims 或nanitics), 仅新建巢穴的蚁后才会产生这样的工蚁。

一旦工蚁繁育成功,交配雌蚁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蚁后,将受到工蚁的护理。大约在第一批工蚁产下后1 个月,它们打开蚁巢通向外界的通道, 收集食物、饲喂蚁后、照料幼蚁(brood , 包括卵、幼虫和蛹),并开始着手构建蚁丘。当蚁后每天能产下几百粒卵时, 蚁群开始壮大。如果在一区域内有许多新交配的雌蚁, 它们可能会联合起来合作建造蚁巢。其结果是有较大的初始劳动力, 并能提供较好的保护。在单蚁后型蚁巢(只有1头蚁后的蚁巢)中, 那些先出生的工蚁会将多余的蚁后杀死, 直到仅剩1 头蚁后。尽管有多蚁后型蚁巢(多个蚁后的蚁巢)的存在, 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其蚁巢是由多个蚁后共同建成的。

在此后的1 个月之内, 蚁后会逐渐产下一些个体较大的工蚁, 蚁丘的体积也随之增大。

6 个月左右, 就能形成一个宽7~15cm 、高3~6cm 、内含几千头红火蚁的蚁丘, 直到此时才能在地表看到明显的蚁巢。虽然这时蚁群能产生繁殖蚁, 但蚁巢通常需要1 年的时间才能成熟。一个成熟的蚁巢能形成直径30 ~50cm 、高35 cm 左右的蚁丘, 整个蚁巢约有200000~400000 头工蚁。当蚁巢成熟后, 蚁后每天可产下与其体重相当的卵(约800粒), 这种蚁后是膨腹型的。在成熟的蚁巢中, 微型工蚁不再出现,蚁群由一系列不同个体的工蚁组成。工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品级, 即长约5 mm 的大型工蚁和长约3 mm的小型工蚁, 其中大型工蚁仅占小部分而小型工蚁占绝大多数。有些工蚁属于中间型, 但中间型并不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品级。大型工蚁的重量是小型工蚁的10 倍。

(二)蚁巢中的生活

1、红火蚁的生长发育

蚁后是蚁群存在的中心。蚁后通过控制产卵的类型、释放影响工蚁和生殖蚁的生理及行为的信息素, 从而控制整个蚁巢。蚁后产下的卵有3 种类型:第一类是专用于喂饲幼虫的不育卵或叫营养卵;第二类是受精卵, 其最终形成不育的雌性工蚁或有繁殖能力的雌蚁;第三类是未受精卵, 其最后发育成雄蚁。蚁后的产卵率是由环境、营养源的可利用性和工蚁的行为决定的。红火蚁蚁后刚产下的卵乳白色、具粘性, 常被工蚁成块地搬起并在蚁巢中移动。卵通常与一龄、二龄幼虫粘结成团, 有时幼虫会取食一些蚁卵作为它们的食物。卵经过7 ~10 天的胚胎发育后孵化成无足、污白色、蛴螬状幼虫, 幼虫体表被有少量疏松、弯曲柔软的毛。幼虫的发育经历4 个龄期, 个体的大小及体毛的长短随龄期的增长而增长(图1)。一龄幼虫(图1a)几乎无毛, 二龄幼虫(图1b)被有少许毛。一龄和二龄幼虫常常由表面分泌物粘连在一起。三龄幼虫(图1c)和四龄幼虫(图1d)由Y 型构状毛(图1d 和e , 白色箭头)粘连在一起。1 ~3 龄幼虫只取食反刍的液体食物, 而四龄幼虫还取食由工蚁带来的固体食物, 这些固体食物通常被放在紧靠幼虫口器底部和前方的凹陷处(被称为食物篮, 图1e , 黑色箭头), 四龄幼虫通过分泌酶以及咀嚼和吞食较小颗粒而口外消化蛋白质。四龄幼虫的存在对维持整个蚁巢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因为它们能加工大量的蛋白质、反刍蚁后产卵所需的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如果提供充足蛋白质给四龄幼虫, 蚁后的产卵量就多;相反, 如果提供

给四龄幼虫的蛋白质减少, 幼虫的反刍量少, 提供给蚁后产卵的氨基酸就会减少。如果蛋白质继续短缺, 幼虫就会自相残杀, 蚁巢的应急食物和供产卵的氨基酸都会减少。

图1红火蚁幼虫体毛发育及取食情况

幼虫在12 ~15 天内蜕皮4 次, 其体重的增长主要在四龄期。工蚁蛹期9 ~16 天, 初化蛹呈亮白色, 形状似成熟工蚁。红火蚁通常集中在蚁巢小室中化蛹,不与幼虫一起生活, 其老熟蛹颜色变深。幼蚁和蚁后在蚁巢中被工蚁不断转移到温度和湿度最适宜的区域, 工蚁、幼蚁和蛹的适宜条件略有不同。当蚁巢受惊扰时, 工蚁会根据蚁后分泌的信息素“三油精甘油酯(t riolein)”的指示将幼蚁进行转移。新羽化的成虫体色较浅, 被称作初生蚁(callow s), 通常1 ~2 天后体色加深。尽管工蚁能够自己蜕皮, 但似乎有一种信息素能够刺激和帮助工蚁蜕皮。

2、工蚁的类型、功能与习性(图2)

蚁巢中工蚁的功能部分是由它们的年龄、个体和蚁巢的需求所决定的。新羽化的成年工蚁将和幼蚁及蚁后一起度过几天到几周的时间, 在这期间它们的功能是作为“育幼蚁”, 即饲喂和照料幼蚁、蚁后,转移幼蚁以适应蚁丘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随着工蚁年龄的增加, 它们在蚁巢中的功能变成维持、清洁和防御蚁群。尽管这类工蚁的年龄和行为可再细分, 它们被统称作“居留蚁”。居留蚁还负责传递食物信息、接受觅食蚁的食物和运输食物;年长的工蚁还被称作“觅食蚁”,其功能是离开蚁群搜寻食物。工蚁作为育幼蚁、居留蚁或觅食蚁的时间长短是由其个体大小所决定的, 但也受蚁巢需要的影响。例如, 如果大多数育幼蚁和觅食蚁被杀死, 居留蚁可转化成育幼蚁或提前成熟转化成觅食蚁。夏季,小型工蚁可存活60~90 天, 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育幼蚁。大型工蚁在夏天可存活90~150天, 但是越冬个体则可存活8 个月或更长时间, 然而大型工蚁作为育幼蚁的时间却很短。蚁后的寿命可达7 年以上。

图2工蚁的类型、功能与习性

随着蚁巢的成熟, 其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微型工蚁只能由筑巢初期的蚁后产生而且是不能被替代的。随着蚁巢的生长发育, 大型工蚁和居留蚁的比例增加。一般来说, 10 %~20 %的觅食蚁可在任何时候寻找食物, 但取食活动主要依赖于温度。工蚁觅食最活跃的时间是当地表温度在22 ~36 ℃时, 在凉爽季节通常是白天, 而在炎热季节通常是傍晚和夜间。大型蚁丘的蚁道可分支并延伸数十米远, 而且蚁道有通向地表的开口, 因此觅食蚁主要通过蚁丘侧面主干蚁道离开蚁丘而进行觅食。在主蚁丘外有时还会发现由工蚁和部分幼蚁组成的小型卫星蚁巢。觅食蚁在巢穴四周觅食, 当遇上少量可独自处理的食物时, 其就会携带食物直接沿原路返回蚁巢。当发现大量食物时, 它会携带少量食物返回蚁巢, 并沿路留下信息标记来召唤同伴。随着更多的蚂蚁来回搬运食物, 蚁路的标记信息将不断加强。有时, 这些食物会被多头独自外出觅食的蚂蚁发现, 这样就会留下多条蚁路。但这些食物通常只会被来自同一蚁巢的红火蚁独占。

3、取食习性

红火蚁是杂食性的, 但其大部分食物是被其叮蜇和杀死的无脊椎动物。红火蚁取食死的动物、植物组织、种子、发育中和已成熟的果实, 还喜好蜜露和汁液, 因此它们是高效的清道夫。这些食物能吸引红火蚁前来取食是由于溶液中含有糖份、某些氨基酸和离子, 还由于食物的油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红火蚁的工蚁只取食液体食物, 因此其搬回蚁巢的半数食物是液态状的。油类食物通常被储存在觅食蚁的嗉囊和后咽腺中, 而水溶性的液体只储存在嗉囊里。觅食蚁通过交哺将液体食物饲喂给其他工蚁, 获得食物的工蚁返回蚁巢, 立即将液体食物中的油类慢慢地传送给育幼蚁, 然后由育幼蚁再传给幼虫(图3)。溶液中糖分、可溶性蛋白质及氨基酸混合物同样对工蚁具较强的吸引力。糖分和氨基酸溶液能引起工蚁间的多次交哺, 但多次交哺不仅稀释了溶液, 而且降低了营养物质转移到幼虫的速度。工蚁的咽部能过滤大于0 .88 μm 的非溶性食物颗粒, 并将其累积在口腔中, 最后排出体外。四龄幼虫能取食45 μm 的食物颗粒, 而且可粉碎较大的颗粒, 甚至口外消化蛋白质, 因此工蚁排到体外的食物颗粒以及大块固体食物的碎片可以直接用来喂饲四龄幼虫。由于固体食物被直接饲喂给四龄幼虫, 因此与真正的液体食物相比, 固体食物能被更快、更直接地从野外转移给四龄幼虫。

图3产生交哺行为的工蚁及四龄幼虫内部器官示意图

通过交哺传递食物对红火蚁整个种群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蚁后需要大量的氨基酸和油类物质以维持其产卵活动, 其繁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从工蚁那里获取的食物数

量和质量。其次, 幼虫需要较多的蛋白质、油类物质以及碳水化合物来进行生长发育, 它们通过交哺获得食物。固体蛋白质首先由四龄幼虫进行处理, 然后再传递给蚁后和低龄幼虫。而且,工蚁需要获得碳水化合物和油类物质为它们自身提供能量。通过交哺, 每头蚂蚁产生的化学物质(信息素)都会在蚁巢所有个体间传播, 蚂蚁就是依靠这些信息素相互联系和交流的。

4、蚁群中个体间的交流蚁巢内个体间的交流不仅涉及信息素, 还是各种来源的信号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蚁群交流所利用信号的类型包括化学信号和通过空气或介质和接触传递的震动信号。在蚁巢界线以外, 视觉信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信号所表达的含义取决于信号的接受者是育幼蚁、居留蚁、觅食蚁、雄蚁、雌蚁还是蚁后, 蚂蚁的不同品级对相同的信号会作出不同反应。

蚂蚁间依赖于信息素的交流一直是昆虫学家研究的热点。蚁后能产生的招引工蚁、抑制未来蚁后脱翅和繁殖的信息素, 不能产生吸引和激发工蚁注意力的信息素。工蚁被认为是通过覆盖在体表的化学混合物(识别信息素)来识别巢友的, 如果工蚁身上没有合适的识别信息素, 它将受到其他工蚁的攻击。一些寄生蚁能入侵社会性昆虫的巢穴且成为蚁巢的组成部分,寄生蚁似乎不会被红火蚁识别成外来者, 因为尽管寄生蚁的表皮不含识别信息素, 但它们易从进攻它们的工蚁身上吸收这类识别信息素。寻找到大量食物源的觅食蚁从杜氏腺释放一种跟踪信息素, 这种信息素通过蚂蚁螯针释放到物体表面, 跟踪信息素被其他蚂蚁用来定位食物源。当蚂蚁死亡时, 会释放死亡信息素,刺激工蚁搬运其尸体并存放在蚁巢外大约1 m 以内的特定场所许多种蚂蚁释放警告信息素, 激发蚁巢的防御行为, 但是这类信息素还未在红火蚁中得到证实。当红火蚁的蚁巢受到扰动时, 工蚁会对振动作出反应;敲打蚁巢附近的泥土, 会招致蚁巢中大量工蚁快速出击, 攻击和叮蜇入侵者。

位于红火蚁臀部、后胸侧板、前跗节、上颚和后咽等部位的腺体能产生许多有用的信息素, 负责消化的下颚腺和下唇腺也有分泌信息素的功能。红火蚁的通讯中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如多种性信息素以及我们了解甚少的声音交流。

5、繁殖

在春季, 蚁后可利用的食物增加, 其繁殖量也增加, 所产下部分未受精卵发育成雄性蚁。受精卵既可发育成工蚁又可发育成雌性繁殖蚁(潜在的蚁后), 因此红火蚁巢中所有工蚁都是雌性。但由于卵巢不发育, 工蚁不能进行生育。受精卵发育成工蚁还是雌性繁殖蚁取决于它在一龄幼虫时所得到的照料,这涉及到营养和保幼激素两个方面。然而, 现在还不清楚是因为幼虫被喂饲了更多、更高质量的食物, 从而促进了其保幼激素水平的增加;还是因为幼虫受到保幼激素的处理或受到刺激后自身释放保幼激素, 导致行为或生理上产生变化, 当工蚁觉察到这些变化后给幼虫喂饲更多、更高质的食物。不管是哪种情况, 营养和保幼激素这两种因子将共同作用促使繁殖蚁的产生, 而有性繁殖蚁的主要生长期在四龄幼虫阶段。

(三)多蚁后型蚁巢

美国早期研究表明红火蚁是单蚁后型蚁巢(monogyne), 这种蚁巢只能容纳一头蚁后。如果蚁巢最初是由多个交配雌蚁共同建造, 当工蚁产生后只有一头蚁后可以存活下来, 因为工蚁会杀死多余的蚁后。来自一个蚁群(同一蚁后所产的蚂蚁)的微型工蚁会掠抢附近其他蚁

群的幼蚁。事实上, 有些微型工蚁会以牺牲自己蚁后的代价加入到其他蚁群中。随着这些新蚁巢的生长发育, 工蚁变得具有领域性。工蚁保护蚁巢周围区域免受其他蚁群的侵扰, 消灭任何落地并试图在附近建立新蚁群的蚁后。当食物来源发生改变和干扰出现时, 单蚁后型蚁巢会在其领土范围内移动。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 据报道在美国多个地区发现了一个红火蚁巢内同时存在十几头或更多的受精功能蚁后的现象。这些多蚁后型蚁巢(polygy ne)是由多个蚁丘组成, 每个蚁丘中都可能有多个蚁后, 工蚁可以在蚁丘间自由移动(多蚁巢现象)。由于蚁丘间无领域性, 且工蚁在蚁丘间活动不会遇到敌对领土, 因此在一个区域内绝大多数潜在的蚁丘位置都被占领。其结果是单位面积上出现更稳定、密度更高的蚁丘, 其蚁丘数目是单蚁后型的3 ~10 倍。到目前为止, 我们仍不清楚一个单独的多蚁后型蚁巢究竟有多少个蚁丘或占多大的面积。除具多个蚁巢和拥有许多受精蚁后外, 多蚁后型蚁巢极少有个体较大的大型工蚁。

虽然多蚁后型蚁巢中膨腹型蚁后罕见, 蚁后单独产卵较少, 但它们的总产卵量是单蚁后型蚁巢的几倍。在多蚁后型蚁巢中, 一些蚁后能产下双倍体雄蚁,但这些雄蚁是不育的。这种能产双倍体雄蚁的蚁后仅能在多蚁后种群中存活。此外, 多蚁后型蚁巢中也会有一些未交配过的雌蚁, 这些雌蚁能产下单倍体(雄)卵。多蚁后型蚁巢向我们展示了有关社会生物学的有趣问题:在单蚁后型蚁巢中, 所有的工蚁至少有一半的血缘关系,如果蚁后交配几次它们会有不同的父亲;而在多蚁后型蚁巢中, 工蚁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因为即使是它们各自的母亲之间最多也不过是姐妹关系而已。

据研究表明, 多蚁后型红火蚁只是单蚁后型在美国进化的一个变种。但是两种巢型的红火蚁在行为上的差异, 以及近年来所证实的遗传上的差异, 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源。目前在南美洲也发现了多蚁后型红火蚁。不管多蚁后型红火蚁是如何形成的, 无论它们来自何处, 在多蚁后型红火蚁入侵的地区, 均由于其巨大的种群数量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二、红火蚁的入侵与扩散

尽管同一蚁巢中有许多不同个体大小的红火蚁,但红火蚁的体积并不太大。红火蚁巢内的绝大多数个体是无生殖能力的工蚁, 成熟蚁巢中工蚁的数量往往可以达到20 万~30 万头。红火蚁建巢于土壤中, 蚁巢由相互连接的通道和巢室构成, 其结构似蜂巢状(图4), 工蚁通过运走和挖掘泥土在土壤中建成相互连接的蚁室和通道;蚁巢的外部形状为高于地面30 ~40cm 的土丘, 其表面没有进入蚁巢的孔道;在土表下方有许多自蚁丘向外辐射数米的蚁道, 工蚁就是通过蚁道上的出口出入蚁丘的。土丘的数量每4047m2可达到50 ~75 个, 就像切叶蚁亚科的许多蚂蚁种类一样, 红火蚁具有叮蜇的习性。但红火蚁的工蚁更具攻击性, 其叮蜇能力是它们生存所必须的, 它们用其叮蜇时放出的毒液来制服猎物———通常是一些无脊椎动物。当人遭到红火蚁叮蜇后, 通常在被叮蜇处留下脓疱。红火蚁高繁殖速率和攻击特性使其具有进攻性入侵者的能力, 并特化成为像杂草一样的昆虫。

图4红火蚁蚁巢剖面

三、红火蚁的危害

(一)红火蚁对人的危害

许多害虫只造成某方面的危害, 而红火蚁则不一样, 它不仅是城市害虫, 而且还是农业害虫和医学害虫。红火蚁给居住在大城市和乡村的人带来类似的问题。虽然红火蚁偏爱在地下和阳光充足的地方建巢,但它们也可将巢建于居室内的墙缝中、地毯下、衣橱及阁楼的箱子中。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 红火蚁建巢时通常会携带大量的泥土, 清理这些泥土也造成了额外的负担。因此红火蚁甚至可以成为家庭、住宅、公寓、商店的一个严重问题。多蚁后型红火蚁每hm2的蚁丘数高达500 个, 而每蚁丘内的工蚁数可达10 ~20 万头, 即每hm2 蚂蚁数量至少5 000 万头。由于具有如此巨大的种群数量, 红火蚁的任何活动都会对人造成影响。红火蚁对人可造成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它们对人的叮蜇和频繁接触所引起。假如你居住在红火蚁入侵的地区, 被叮蜇的几率会很高,当然这也取决于你居住在什么地方。尽管居住在只有水泥和沥青覆盖的城市内可能避免与红火蚁相遇的经历, 但只

要你拥有一块土地或进行户外活动, 就有被叮蜇的可能。一项调查显示, 居住在红火蚁入侵

地区或在这些地区有临时度假屋的人中, 89 %的人曾经遭受红火蚁的叮蜇。红火蚁的毒液非同寻常, 因其含有被称作细胞毒素(cyto toxic)的脂族取代生物硷及少量的蛋白质。红火蚁的毒液与另一种叮蜇性的昆虫——蜜蜂的毒液完全不同, 蜜蜂毒液的主要成分是肽和酸,其功能主要是使被叮蜇者产生疼痛而起防御作用。然而红火蚁的毒液已进化成为制服猎物的工具而不仅是防御工具。低于1 %的人群被红火蚁叮咬后会对其毒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表现为急性红肿、出汗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严重者会休克, 甚至导致呼吸停止和心脏衰竭。

目前很少有红火蚁直接引起人死亡的记载, 这主要是因为红火蚁叮蜇后离去, 没留下任何肇事的证据,而人的死亡往往是由心脏或呼吸停止引起。而且, 某些情况下在死者身上发现的红火蚁可能是由死者的尸体招引来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 与一头蚂蚁相遇并不能对生命构成威胁, 但至少是一次重要的经历。当人们被叮蜇后, 当毒液注入皮肤时会感觉到持续3 ~5 min 的刺痛。大多数人被红火蚁叮蜇1 次后只持续疼痛1min 左右, 当然这种疼痛的程度不能与被蜜蜂或黄蜂叮蜇后的疼痛相提并论。但如果人与红火蚁相遇, 有可能同时遭到数百头工蚁的攻击。红火蚁在5 s 内可以爬行8 cm 。当人感觉被叮蜇时, 可能已有数十头到数百头红火蚁爬满了人体和衣服。而且, 数头红火蚁似乎同时叮蜇,使人感觉到被叮蜇地方如着火一般, 因此称之为“火蚁”。

有趣的是, 这种着火的感觉会迫使你迅速脱掉衣服, 以试图灭火。当蚂蚁被赶走后, 人体火辣的感觉会随之消失, 但几分钟后被叮蜇部位会出现局部红肿现象, 有些人红肿会非常严重。约1 h 后, 在被叮蜇部位出现变红的水疱, 感觉刺痒并逐渐加重;10 ~20 h 后开始形成小脓疱, 这些脓疱奇痒难忍, 极易被挠破和受到感染, 并引发更严重的二次感染。如果小脓疱没有被挠破, 则会保留几个星期, 然后干枯。这些小脓疱将对被叮蜇者有一定的心理影响。对某些人来说, 被叮蜇后皮肤颜色会变浅或变深, 并成为瑕疵保留数月。

红火蚁有两种常见的重复叮蜇方式。一种是用其上颚夹住人的皮肤, 固定好姿势后弯曲腹部, 插入螯针并注射毒液, 然后蚂蚁松开并向前移动, 重复上述叮蜇过程, 结果是随后在皮肤上出现一串小脓疱。另一种情况是工蚁抓牢皮肤并叮咬, 但不移动位置, 仅转动腹部进行反复叮蜇,随后在皮肤上形成一圈小脓疱。因此, 在红火蚁入侵的地区, 为了避免与蚂蚁相遇, 人们往往取消他们的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在草坪上野餐,千万不要赤脚, 也不要坐或躺在地上, 更不要站在原地不动, 要经常环视脚下, 确信无红火蚁爬到腿上, 否则就有可能遭受红火蚁的叮蜇。

出于对被红火蚁叮蜇的恐惧和关注, 以及其可能导致的死亡或严重伤害, 还有由于红火蚁的存在降低了一些固定资产的价值, 使我们开始反思红火蚁给人类带来的间接影响。这些间接影响包括:杀虫剂的过__度使用, 用于许多无效产品及其生产程序的经费和时间投入, 使用这些无效产品防治红火蚁的费用和时间。

(二)红火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红火蚁可能通过3 个途径影响其周围的其他生物组织:直接捕食、资源竞争和共生干扰。由于红火蚁有工蚁种群数量增加和种群低死亡风险等生存竞争机制的优势来调节蚁后的死亡率, 在同一蚁巢内可以同时存在多头蚁后。在美国南部红火蚁的发生区, 本土的蚂蚁种群被入侵红火蚁所取代, 种群比例可达6∶1, 同时蚂蚁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加, 与其他无脊椎

动物争夺资源。在一个地区红火蚁数量的增加, 也会增加捕食在同一生境下的其他节肢动物的可能性。红火蚁捕食无脊椎动物的范围非常广, 而且会攻击所有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各个生活阶段。在美国南部各州, 红火蚁对本土的无脊椎动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还包括小型啮齿动物、鹿、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鳄科爬行动物和海龟。红火蚁对鸟类、青蛙、蜥蜴、蛇等爬行动物的影响是直接破坏它们的卵或幼体, 研究表明由于红火蚁的捕食,德克萨斯州的一种水鸟后代种群数量下降近92 %。红火蚁还会攻击牛和其他牲畜它们喜欢动物眼或鼻腔中的粘液, 动物眼睛受到叮咬变瞎或发生肿胀。特别对那些刚出生或圈养的牲畜有很大的风险。

(三)红火蚁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红火蚁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红火蚁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户外活动,因为红火蚁在农田、城市绿地的发生和危害, 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另一方面给人体带来疾患等医学的影响。红火蚁喜欢在阳光充足、开阔和近水源的地带活动, 严重发生时100 m2 地上可发现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蚁丘。居民住宅的草地、盆栽植物、高尔夫球场、学校运动场、花盆和一些树底下都是红火蚁经常发生的地点。红火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被红火蚁叮咬后, 皮肤出现红斑、红肿、痛痒或发高烧、疼痛等症状, 一些体质敏感的人可以产生过敏性休克反应, 严重者会死亡。

红火蚁还经常侵害电子设备如空调器、游泳池的过滤器、通讯设备、开关盒、摩托车等, 其危害会造成电子设备短路。在美国, 有超过4000 万人生活在红火蚁的发生区, 每年约有1 400 万人被红火蚁叮咬过, 其中有25 %对红火蚁的毒蛋白有过敏反应, 甚至有因红火蚁叮咬产生过敏性反应而死亡。

2004 年10 月, 红火蚁在中国台湾省迅速蔓延,入侵区域已扩大到桃园县、台北县、嘉义县、台北市、苗栗县等5 个县市。红火蚁已引起台湾社会不安,电视上反复播放着红火蚁灾害蔓延的情况。民众人人自危, 连被一般蚊虫叮咬引起皮肤肿痒的人也进医院, 导致门诊数剧增。红火蚁蔓延之处人们“见蚁色变” , 蚁情严重的地方, 农民甚至不敢下田。2004年10 月20 日, 一名桃园老妇人, 因遭红火蚁咬伤出现呕吐送医院治疗, 一天之后死亡, 这是台湾首起因红火蚁致死的病例。

(四)红火蚁对经济的影响

在美国,红火蚁破坏建筑和电器设备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超过1 000 万美元,因红火蚁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每年约790 万美元,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50 亿美元。红火蚁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约有2 000 万个种群,估计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2 亿美元, 其中约60%的损失是直接因红火蚁危害, 用于城市设施维护和防治, 如每年用于维修和更新电子和通讯设备高达1 .5 亿美元, 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达9 000 万美元。1997 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次从来自得克萨斯州装载蜜蜂的运输工具上发现红火蚁, 到1998年, 该州Orange 县和Riverside 县发现大量红火蚁危害。据估计, 加利福尼亚州为控制红火蚁, 将耗费39~99 亿美元, 这一数字远比用于防治鳄梨蓟马的费用高得多, 而与地中海实蝇传入加州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

红火蚁防治方案资料

红火蚁防治方案 红火蚁起源于南美洲,是一种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红火蚁对人类、动物、农业、经济、公共安全等方面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内外研究者在红火蚁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简介 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万~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 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毫米。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该虫1930年入侵美国,目前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的桃园、嘉义等有分布,是近期传入我国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已被列入我国重点检疫对象,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昆虫,能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等,也能采集植物种子、花蕾和果实、损害植物茎和树干,在旱季会加剧破坏性。红火蚁一般是通过自然迁飞进行传播,但主要是通过人类行为来协助传播,如污染的草皮、苗木、盆景及集装箱、货物包装等粘附的土壤都是传播的途径。红火蚁主要入侵草坪、绿化带、苗圃、高尔夫球场、荒地、田埂、河岸、电线杆基部、堤坝、学校、房屋墙角以及盆栽植物、垃圾堆、肥料等地,能严重破坏生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中的大敌,而且红火蚁对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腹部末端的螫针会叮螫人的皮肤,并注入毒液,使人产生疼痛感,出现红肿小脓疱,有的会过敏而休克,甚至死亡。 2 防治措施 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为沸水处理蚁巢和水淹法对红火蚁进行控制。沸水处理一般采取向可见蚁巢内直接灌入沸水的做法,防除效果近60%。沸水必须灌注达到蚁巢所有区域。单次的处理成功率较低,必须每隔5~10天处理1次,连续处理3~4次,但处理区域很容易再发生。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被沸水烫伤,或伤害周围的植物。在热水中加入一点肥皂或洗衣服液,可增加防效。水淹法则是用水淹没蚁巢将蚂蚁淹死的方法,需挖掘整个蚁丘并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 2.2 化学防治 红火蚁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研究得最多、最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防治方法。目前在国内外红火蚁防治中主要使用的农药剂型有:乳油、悬浮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和饵粒。 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用于喷洒、灌穴、撒布等;触杀性的农药有:联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氟氢菊酯、七氟菊酯、除虫菊素等。

红火蚁调查报告

红火蚁风险分析报告 1摘要 红火蚁是我国新传入的一种危险性有害生物。红火蚁可取食农林植物,破坏建筑物和农林基础设施,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通过对红火蚁的定性和半定量的风险分析,表明红火蚁将会危害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林业生产,其风险评估值r=1.563,在我国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应加强检疫管理,防止扩散蔓延。建议列入我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建议有关省份把红火蚁份列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进行管理。 2背景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属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家蚁亚科myrmicinae火家蚁属solenopsis,是杂食性土栖蚁类,可取食植物的种予、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严重影响植物的成长与收成;捕食土栖动物、破坏土壤微生态;叮咬家禽家畜,造成家畜的受伤与死亡;损坏灌溉系统,破坏户外和居家附近的电讯设施,对农林业和公共设施造成危害;攻击人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是一种危害面广、危害程度严重的外来入侵性害虫。该虫可随植物、土壤、货物包装和运输工具等入侵,且繁殖迅速、适应力极强。自1999年入侵台湾以来,目前已扩散到香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直接威协着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命安全以及农田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物等公共财产。 红火蚁在2005年1月27日被农业部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管理。广东省增城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月9日2005年酋次从进口废纸中截获红火蚁。 红火蚁的严重危害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多个国家的不同行业的相关网站上设立专题进行宣传,如美国农业部火蚁生物防治网、澳洲昆士兰火蚁网站、纽西兰农业与森林部火蚁官方网站、台湾红火蚁防治中心等。 3风险评估 3.1分布和管理 3.1.1分布情况 3.1.1.1国内分布情况 国内分布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惠州市、佛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湖南省张家界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3.1.1.2国外分布情况 国外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安提瓜和巴布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巴哈马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 3.1.2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已采取了有力措施防止红火在国内的危害和传播蔓延。2005年1月27 日被农业部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相有关省份已经出台(广东省)或正在制定防治应急预案。在其发生地,通过投放用饵剂毒杀和对目标蚁巢浸湿施药和热水浇灌等方法对其进行防治,以减少该虫带来的经济损失。 3.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3.2.1栖息地 红火蚁是杂食性土栖蚁类,可在水稻田、蔬菜、园、农舍、竹林以及城市的公园绿地、行道树、草地、铁轨、空地等处生存。根据取食习性可以推断该虫的栖息地很广。 3.2.2 在全国的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分析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为规范红火蚁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疫情,准确掌握疫情扩散、分布及发生动态,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规定了红火蚁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植物、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疫情诊断、监测记录与档案以及监测报告等要求,适用于全国各地开展红火蚁监测。 1监测准备 收集当地与红火蚁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简要的监测计划。 2 监测区域 2.1发生区 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监测目的是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2.2未发生区 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包括经过疫情发生区的交通沿线、近年来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包括土壤、垃圾、装盆用混合或有机覆盖物、干草或秸秆、其他如草皮、苗木、绿化树运载土壤的工具等任何含土壤或附着土壤的东西)的地区。监测目的是了解红火蚁是否传入。 3 监测范围 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木材、肥料的场所。 4监测时期 在气温为20-32℃时间段进行。 5 监测用品 工具:诱瓶、扩大镜、解剖镜、挖掘工具、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记录笔等; 材料:酒精(95%)和诱饵(火腿肠等)。 6 监测方法 6.1未发生区 6.1.1 访问调查 向当地居民或经常在该区域工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

现红火蚁危害的症状,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巢,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询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 6.1.2 踏查 结合访问调查情况进行,在调查区域内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的蚁丘,计划行走的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可用一根长80-100 cm、直径0.3-0.4 cm铁丝,拨开杂草或障碍物观察有无蚁丘。如有蚁丘,则用铁丝插入蚁丘5-10 cm,观察是否有蚂蚁迅速出巢并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采集蚂蚁标本(方法见附录1),进行现场鉴定或送室内鉴定。填写红火蚁监测记录表(附表1)。 如确认有疫情发生,进一步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 6.2 发生区 6.2.1发生范围监测 参照6.1各方法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 6.2.2发生动态监测 6.2.2.1 诱饵制作及用量 用火腿肠作为诱饵。将火腿肠切成厚度约0.5cm 左右的薄片,放入专用的塑料诱瓶中,并固定在地面上进行诱集。注意使用的火腿肠要新鲜。 6.2.2.2诱瓶的放置与使用 诱瓶的放置应覆盖所有的村庄或社区,每个村庄或社区每类型场所设置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诱瓶,瓶间相距10m。对于条状的区域(如绿化带)则每10 m左右放置1个诱瓶。注意选择有蚂蚁活动的地方放置诱瓶。使用时将诱瓶置于地面,30分钟后取出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成标本。填写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附表2)。 7 疫情诊断 7.1 现场诊断 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可疑蚂蚁,可根据蚂蚁的形态特征、行为以及蚁丘的形状进行鉴定(附录2),必要时可采制标本。 7.2室内鉴定

红火蚁危害及其防治

红火蚁危害及其防治 一、来源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州巴拉那河流域,1930年入侵北美,本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我国分布于台湾桃园、嘉义、台北(2003)、广东的湛江吴川(2004)、香港(2005)和澳门(2005)等地,为此农业部将红火蚁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最早在广东发现,属于四川省林业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在东区、盐边县有发现。 二、红火蚁的形态特征 红火蚁是隶属于膜翅目蚁科的一种昆虫和我们常见的蚂蚁是近亲,成虫体红褐色,体长为3~6毫米,头部的线呈倒“Y”形,大颚具4齿,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复眼明显,由数十个小眼构成。触角10节,锤节2节。腹锤间有2节明显腰节(腹柄节与后腹柄节),无前伸腹节齿。 三、红火蚁的生活习性 红火蚁为地栖型生物,一般於杂草丛生的荒地、农田田埂、堤坝、路边、村道、草坪、花园、高尔夫球场等较为阴暗的地方筑巢。最容易的分辨方法是辩认蚁丘,其成熟蚁巢会以上土壤堆出高约10至40厘米,直径约30至50厘米的蚁丘,但新形蚁巢约在4至9个月后才会成熟而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发现有高于10厘米以上的蚁丘,或有大规模沙堆状的蚁巢,或发现有大量红色蚂蚁出现地表活动,可初步怀疑为红火蚁。此外,红火蚁巢内具明显蜂巢状结构,其它蚂蚁巢内较少见。红火蚁族群数量庞大,繁殖极强,除春末夏初时的适宜条件下在土壤中挖掘小巢穴雌雄交配外,雌雄蚁还可飞到约90至300米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要通过受蚁巢污染的种子、苗、木、盆等带有土壤的园艺产品和培介质传播,集装箱箱体成或货物馐中黏附带有蚁巢的土壤及其它可带新交尾蚁后或蚁巢的物品进行人为运输传播也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 红火蚁的危害 四、危害: 成虫食性广泛,其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和小哺乳动物,还会取食作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其进攻体型相对大的鸟类等的眼等要害器官。入侵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林业生产的大敌。 人体被其叮螫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甚至会出现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被叮螫成脓包。脓包破裂后还可以引起二次感染, 五、红火蚁的防治技术: ?1、距离蚁巢15cm以外的区域,用阿维菌素进行外围防治。 ?2、在距离蚁巢15cm一周的区域,喷洒毒丝蜱。 ?3、用毒死蜱10-15kg浇灌蚁巢。 ?4、用石灰将蚁巢周围进行标注。 ?5、一周以后用诱饵进行诱杀,每亩用量2kg,全面播撒,诱饵一般用蚂蚁净。 ?6、2-3月以后,自制诱饵(不带毒),用塑料瓶装上,倒查在地上,瓶子上剪两个小孔,定期观测,看是否能诱捕到红火蚁,观测一年后未发现蚂蚁,就可断定该地区没有红火蚁危害。

城区红火蚁防控活动方案

城区红火蚁防控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指导,以控制红火蚁的发生和蔓延、保障生态环境平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公共安全为目标,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红火蚁防控共同责任机制的作用,严格按照我县对红火蚁防控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红火蚁进行防控。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红火蚁防控工作有效开展,成立城管局防控红火蚁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原则 (一)全面监控,突出重点 城区公共绿地、广场、公园和运动场所等是红火蚁发生的敏感地带,也是防控工作的重点区域,在全面监控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上述敏感地带的防控工作。 (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未发现红火蚁的地区要加强防范,实施检疫措施,严防疫情传入。发生地点要全面开展扑杀防控,实施根除技术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扩散。各绿化监管人员要加强疫情监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监测和控制扑杀工作。 四、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

作为入侵生物物种,红火蚁在国内缺少天敌的控制,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红火蚁防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路段绿化监管人员和环净美公司绿化科人员是红火蚁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并根据责任分工,完成好各项工作。 (一)责任分工 (二)工作任务 1.按照有关红火蚁防控工作要求和部署,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成立红火蚁防控工作机构,制订并实施本部门的防控工作方案,建立本部门红火蚁防控工作责任制。 2.落实本系统对红火蚁预防、控制、监测和疫情处理的各项工作措施。 一是做好预防。对本系统建设或管理的绿化工程和市政工程红火蚁防治纳入工程合同,工程所用植物须严格完成检疫程序,并提供产地、来源地《植物检疫证书》。 二是加强监测。组织人力物力,按照《红火蚁调查监测技术方案》,坚持长期监测、事前预报监测和事后防控效果监测相结合,查漏补缺。 三是及时处置。所辖范围发现红火蚁时,应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封锁、扑杀,及时控制和扑灭,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书面报告县防控红火蚁疫情指挥部并通知有关乡镇和部门。

红火蚁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红火蚁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一、红火蚁的分布与危害 1.红火蚁是种重大检疫性害虫,原分布于南美洲,经传播扩散,现分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赣州十余县区有分布。 2.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果实和根系,危害农业生产。 3.捕食其他生物,破坏环境生态平衡。 4.破坏供电、电信、堤坝等公共设施,造成电器或设施故障。 5.受到干扰时会攻击人、畜,严重威胁人畜安全。 二、红火蚁的识别 1.形态特征:红火蚁外形象变通蚂蚁,具有多种形态,成熟蚁巢中有蚁后、雄蚁、兵 蚁和工蚁,还有具翅 的雌、雄繁殖蚁,工蚁 体长2.5--4.0 毫米, 工蚁兵蚁蚁后有翅繁殖蚁 体呈棕红色至棕褐色; 兵蚁体长6--7 2.蚁巢特征:蚁巢筑于 荒地、杂草丛、田埂、堤坝、 道路绿化带、垃圾堆和园艺

攻击“入侵者”。 4.危害特征:红火蚁以刺针叮螫人体。人体被其叮螫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会出现水泡,8--24小时后被叮螫成脓包。对于敏感体质的人,被红火蚁叮咬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生命危险。 三、防范红火蚁叮螫及处理方法 1.在红火蚁区劳作时,要做好防护。 2.不慎被红为蚁叮螫后,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沫清凉油或皮康霜即可缓解和恢复,不要将脓包弄破,避免细菌二次感染; 3.体质过敏者被叮螫后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发热、头晕现象,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四、红火蚁的传播扩散途径 1.自然扩散:爬行、飞行或随水流扩散;

2.人为扩散:随带土的花卉、苗木、盆景、草皮、介质等调运传播,还可随土壤、垃圾、余泥、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和运输工具等传播。 五、红火蚁的发生规律 每年5--10月为红为蚁发生为害高峰期,常发生在农田、荒地、绿化带、路边、河边、果园、公园、堤坝、塘边。 六、红火蚁防控技术 1.清理红火蚁的滋生地:清理住宅区的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2.药剂防治:可选用红火蚁专用饵剂防控。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附件: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一、RIFA背景资料: 输入性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拉丁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 家蚁属成员,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 (Parana)流域,其蚁群分工严密,喜群聚 并好攻击,对其栖居地的周围环境生物具 有强大危害。RIFA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 力,可造成重大经济危害,并对人、畜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致死性,常造成输入国农牧业的严重损失及受累居民的健康危害,而导致恐慌。 美国每年有500万人被RIFA咬伤,其中2.5万人到医院就医,美国南卡罗来纳州1998年调查资料:约有33000人因被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产生严重过敏反应造成过敏性休克,当年有两起被RIFA叮咬死亡的病例。 二、个人防护措施: (1)在RIFA地区劳动或其它户外活动时穿着雨靴和手套,防止 被咬伤;随身携带类固醇类外用药物,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涂抹患处。 (2)发现RIFA后不要触动,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 摸、捉捕RIFA,及时报告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对其进行鉴定和处理。

(3)R IFA蚁巢一经发现,立即做出明显标志,以免人群接触, 造成伤害。 三、监测: (1)主动监测:在发现RIFA的地区和周边高危地区,利用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登记,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将RIFA伤人列入木地区监测疾病,在各基层医疗机构设立监测点,每月上报RIFA叮咬病例报告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整理后,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汇总分析本地区RIFA伤人情况, 并分别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灭蚁药安全性评价。在灭蚁过程中,监测人、畜灭蚁药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开展灭蚁药安全性评价。 四、储备: (1)技术储备:成立专家组。专家主要涉及虫媒生物控制、临床、环境卫生学、中毒等学科。 (2)药品储备: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水肿,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如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等。 五、R IFA伤人诊断: 主要依据暴露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R IFA叮咬史。RIFA棕红色,攻击性强,叮咬时身体呈弓形,首尾相连。 (2)被叮咬部位持续性灼热样疼痛,,局部皮肤形成红斑、水泡、

最权威的红火蚁处治方案

灭虫整改专项方案 一、概况 XX公司(2010年部分)由我司负责施工,在绿化种植后,我司依照《XX 市迎检查绿化美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细则(试行)》的要求委托XX市市政园林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此工程的苗木进行病虫害检测。据园林病虫害检测报告所述,在军区的台湾草上发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巢十二个。红火蚁啃食植株,捕食益虫,对生态造成较大危害。蚁巢明显特征为出口处有泥沙堆积,在地面上形成肉眼可见的明显蚁丘,成熟蚁巢明显隆起,高出地面10-20cm,严重破坏草坪景观绿化。对此质监员、监理和公司领导都相当的重视,针对红火蚁肆虐情况提出各种有效的灭虫方案。 二、红火蚁的危害 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万~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 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毫米。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该虫1930年入侵美国,目前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的桃园、嘉义等有分布,是近期传入我国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已被列入我国重点检疫对象,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昆虫,能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等,也能采集植物种子、花蕾和果实、损害植物茎和树干,在旱季会加剧破坏性。红火蚁一般是通过自然迁飞进行传播,但主要是通过人类行为来协助传播,如污染的草皮、苗木、盆景及集装箱、货物包装等粘附的土壤都是传播的途径。红火蚁主要入侵草坪、绿化带、苗圃、高尔夫球场、荒地、田埂、河岸、电线杆基部、堤坝、学校、房屋墙角以及盆栽植物、垃圾堆、肥料等地,能严重破坏生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中的大敌,而且红火蚁对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腹部末端的

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1

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1 为有效预防、控制红火蚁危害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在发生红火蚁危害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采取应急防控措施,保障我省农业生产、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以及农业部《关于印发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的通知》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红火蚁危害情况的确认、报告与分级 (一)确认 疑似红火蚁发生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在24小时内将采集到的蚂蚁标本送到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由省植物检疫机构指定的专门科研机构鉴定。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根据专家鉴定报告进行确认。 (二)报告 确认本地区发生红火蚁后,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

24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组织对本地区进行普查,及时查清发生和分布情况。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24小时内将红火蚁发生情况上报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同时抄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三)红火蚁危害程度分级 三级危害:在1个县(市、区)范围内发生红火蚁危害。 二级危害:在1个地级市辖的2个或2个以上县(市、区)发生红火蚁危害;或者在1个县(市、区)范围内发生红火蚁危害程度严重的。 一级危害:2个或2个以上地级市发生红火蚁危害;在1个地级市辖的2个或2个以上县(市、区)发生红火蚁危害严重的。 出现以上一至三级程度危害时,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响应 各级人民政府按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属地实施的原则,

根据省植物检疫机构的确认、红火蚁危害范围及程度,三级危害启动三级响应,二级危害启动二级响应,一级危害启动一级响应。 (一)三级响应 县级人民政府立即成立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协调各乡镇政府及县相关部门开展红火蚁防控工作,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对红火蚁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制定防控工作方案,组织农业行政及技术人员采取防控措施,并及时将红火蚁发生情况、防控工作方案及其执行情况报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指导,并组织查清全市红火蚁发生情况;市级人民政府根据红火蚁危害严重程度和县级人民政府的请求,在技术、人员、物资、资金等方面对发生红火蚁地区给予紧急援助支持。 (二)二级响应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立即成立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协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相关

关于红火蚁防控的几点思考

关于红火蚁防控的几点思考 叶建春,陈军,曹春梅,吴玉东,刘维文,尹奇勋 (广西钦州市植保植检站)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害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和旅游贸易的检疫性有害生物,2005年1月,农业部将红火蚁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据此,各地都出台了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近年来,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增加,园林绿化的草皮、苗木、花卉等苗木市场异常活跃,省内和省间调运绿化产品频繁,红火蚁随这些调运活动传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和升级,这种变化也使得我们的疫情防控思路要从应急防治向源头阻截、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转变,从而控制红火蚁疫情的扩散。 1 红火蚁的传播方式和疫情形势 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对农业、林业能够造成重大危害。红火蚁的传播与扩散主要通过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2种方式。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可通过3种途径:第1,随被污染的草皮、苗木、花卉、土壤、堆肥、园艺设备、包装货柜、运输工具等传播;第2,受蚁巢污染的进口培养土(如蛭石、泥炭土、珍珠岩);第3,货箱夹层或货柜的底部夹层会带含有蚁后的蚁巢。 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园林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园林绿化建设需从苗圃、草场、土壤肥沃的地方调运草皮、苗木、花卉等材料,带土植物调动频繁。若调运过程中携带红火蚁,则极易使疫情扩散。因此,当前国内局部发生植物检疫疫情呈扩散蔓延之势,红火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2 导致红火蚁发生扩散的风险因素 2.1 针对园林绿化产业,未建立全面的疫情网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园林绿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地城市建设步伐迅速加快,苗木需求量急速增大,园林绿化企业数量迅速膨胀。少数经营者对检疫意识薄弱,出现不检疫填报、代填、补开《产地检疫合格证申请表》 现象。园林绿化企业经营范围广,涉及品种多,既有林业植检部门所监管的灌木、乔木等苗木,又包括农业植检部门所负责检疫的草木花卉种苗。在植检执法过程中对象多、任务重,监测、检测手段有限,涉及农业、林业的两个检疫执法部门,而缺少其他部门的有力支持和配合,一些强制封锁隔离处置得不到有效执行,使得疫情不能及时有效控制。 另外,出于当地产业保护的考虑,植物检疫信息网络平台关于园林绿化企业的产地检疫信息较少或通报疫情发生情况信息滞后,使部分红火蚁疫情源头摸不清楚,再加上每年财政对红火蚁普查经费支撑力度有限,除一些较大发生面积的疫情外,其它零碎发生点不能一一普查到,这种情况下构建的疫情分布图谱,会导致红火蚁疫情防控丁作存在盲点,极大地影响了红火蚁的监测、预防和防治工作。 2.2 调运日趋频繁,防疫形势复杂一是沿海农产品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是蔬菜、水果、观赏植物等园艺产品进口及国外引种的主要地区,疫情来源复杂;二是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园林绿化面积的逐步扩大,一些负责绿化的单位从疫区调运草皮、苗木、花卉,且调入后其栽种位置和实际作用都不向当地农林检疫部门申报,一旦传人疫情,就无法进行有效跟踪控制。三是道路交通发达,民营物流公司增多,物流量大,若个别物流公司在承运和收寄未经签发植物检疫证书的苗木、草皮繁殖材料携带红火蚁,可能将红火蚁传人周边地区;四是一些已经发生了红火蚁疫情的苗木场在检疫部门限制生产的情况下继续繁育种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疫情封锁隔离效果尽失。 2.3 未补充相关单位责任,缺少多部门合作机制长期以来,红火蚁的普查、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1 防控目标 有效降低发生区红火蚁种群密度,扑灭新传入、小范围的疫情点,不发生恶性伤害人畜事件,不出现恶性扩散蔓延。 2 防控策略 以科学监测为基础,坚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在发生区根据红火蚁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毒饵法、灌巢法、灭巢法等防控方法,降低种群密度,压低扩散虫源。同时,采取有效的检疫监管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3 防控措施 防治方法包括毒饵法、药液灌巢法和触杀性颗粒剂、粉剂灭巢法,常用的化学药剂剂型包括毒饵剂、液剂、颗粒剂和粉剂。 3.1 加强监测 在红火蚁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以面上踏查和点上诱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3.2 检疫措施 3.2.1严格控制发生区内可能携带红火蚁的苗木、草皮、肥料等物品的调出,对确需调出的物品进行化学药剂处理。3.2.2药剂处理方法 发生区种苗、花卉、草坪(皮)、栽培介质等物品调出前均必须经过触杀作用强的药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药液的浸渍或灌注处理。浸渍或灌注时,其

栽培土壤或栽培介质均须完全湿润;如果是盆栽,也可以均匀施放毒死蜱粒剂、氯戊菊自旨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 0.0025%),施用完后洒水须彻底浇透。 在垃圾、肥料、土壤等物品调出前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药剂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0.0025%)施用完搅拌均匀,洒水彻底浇透。 3.3 毒饵法 3.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 3.3.2毒饵药剂要求 采用氟蚁腙、氟虫腈、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等具胃毒作用的药剂配置毒饵。要求毒饵的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施用饵剂后2-6周有较好的防效为佳,达到最终杀死蚁后及其他个体的目的。 3.3.3 使用方法 可以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或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也可以根据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3.3.3.1 单个蚁巢处理 对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法中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进行单个蚁巢处理。在投入饵剂时不要扰动蚁巢,在距蚁巢10cm-50cm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根据活蚁巢体积大小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毒饵用量,一般直径在20cm-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

全镇进一步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的实施方案(最新)

全镇进一步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的实施方案(最新) 为贯彻X省农业厅、林业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X 火蚁防控工作的通知》(X农保[X]210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在发生X 火蚁疫情时,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造成的危害,保护我镇种植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和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安定,根据《X省防控X火蚁疫情应急预案》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以控制X火蚁的发生和蔓延,保障生态环境平衡、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和公共安全为目标,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X火蚁防控责任机制的作用,严格按照省、市、县对X火蚁防控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X 火蚁进行防控。 二、工作原则 (一)属地实施,条块结合。 防控工作以村(居)属地管理为主,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条块结合,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落实措施,全面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 (二)全面监控,突出重点。 做好对居民区、学校、公共绿地、道路、堤围和运动场所等X 火蚁发生敏感地带的全面监控工作。每年春、秋两季是X火蚁为害和

扩散蔓延的主要季节,要抓住春、秋两季有利时机进行扑杀,提高防控效果。 (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未发现X火蚁的辖区要加强防范,实施检疫措施,严防疫情传入。发生区要全面开展扑杀防控,实施点根除技术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镇X火蚁防控工作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X镇X火蚁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镇农技站,办公室主任由X 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业务培训,指导组织排查、防控,上报有关信息,协调各部门、各村(居)开展好防控等工作等,其中,X平负责上湖基点、X负责X基点、X负责后港基点、X负责沿海基点具体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健全防控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各村(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X火蚁防控工作要求和部署,结合本辖区、本部门工作实际,成立X火蚁防控工作机构,制订并实施本辖区、本部门的防控工作方案,做好防控应急物资的贮备,落实辖区内或管辖范围内X火蚁的预防、控制、监测和灭杀处理工作。 (二)建立层级防控工作责任制,形成纵横联动防控机制

2020年红火蚁防治方案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红火蚁防治方案 红火蚁起源于南美洲,是一种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红火蚁对人类、动物、农业、经济、公共安全等方面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内外研究者在红火蚁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简介 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万~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 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毫米。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该虫1930年入侵美国,目前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的桃园、嘉义等有分布,是近期传入我国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已被列入我国重点检疫对象,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昆虫,能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等,也能采集植物种子、花蕾和果实、损害植物茎和树干,在旱季会加剧破坏性。红火蚁一般是通过自然迁飞进行传播,但主要是通过人类行为来协助传播,如污染的草皮、苗木、盆景及集装箱、货物包装等粘附的土壤都是传播的途径。红火蚁主要入侵草坪、绿化带、苗圃、高尔夫球场、荒地、田埂、河岸、电线杆基部、堤坝、学校、房屋墙角以及盆栽植物、垃圾堆、肥料等地,能严重破坏生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中的大敌,而且红火蚁对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腹部末端的螫针会叮螫人的皮肤,并注入毒液,使人产生疼痛感,出现红肿小脓疱,有的会过敏而休克,甚至死亡。 2 防治措施 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为沸水处理蚁巢和水淹法对红火蚁进行控制。沸水处理一般采取向可见蚁巢内直接灌入沸水的做法,防除效果近60%。沸水必须灌注达到蚁巢所有区域。单次的处理成功率较低,必须每隔5~10天处理1次,连续处理3~4次,但处理区域很容易再发生。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被沸水烫伤,或伤害周围的植物。在热水中加入一点肥皂或洗衣服液,可增加防效。水淹法则是用水淹没蚁巢将蚂蚁淹死的方法,需挖掘整个蚁丘并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以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危害及控制 一、红火蚁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红火蚁是种重大检疫性害虫,原分布于南美洲,经传播扩散,现分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赣州十余县区有分布. 2.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果实和根系,危害农业生产; 3.捕食其他生物,破坏环境生态平衡; 4.破坏供电、电信、堤坝等公共设施,造成电器或设施故障; 5.受到干扰时会攻击人、畜,严重威胁人畜安全。 二、红火蚁的识别 1.形态特征:红火蚁外形象变通蚂蚁,具有多种形态,成熟蚁巢中有蚁后、雄蚁、兵蚁和工蚁,还有具翅的雌、雄繁殖蚁,工蚁体长 2.5--4.0毫米,体呈棕红色至棕褐色;兵蚁体长6--7毫米。 2.蚁巢特征:蚁巢筑于荒地、杂草丛、田埂、堤坝、道路绿化带、垃圾堆和园艺场等场所,成熟蚁巢外观呈以土壤堆成的高10--4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沙堆状隆起(称蚁丘),但初期蚁巢不明显。 3.攻击特征:蚁巢在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冲出蚁巢,群体攻击“入侵者”. 4.危害特征:红火蚁以刺针叮螫人体。人体被其叮螫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会出现水泡,8--24小时后被叮螫成脓包。 三、防范红火蚁叮螫及处理方法

1.在红火蚁区劳作时,要做好防护。 2.不慎被红为蚁叮螫后,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沫清凉油或皮康霜即可缓解和恢复,不要将脓包弄破,避免细菌二次感染; 3.体质过敏者被叮螫后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发热、头晕现象,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四、红火蚁的传播扩散途径 1.自然扩散:爬行、飞行或随水流扩散; 2.人为扩散:随带土的花卉、苗木、盆景、草皮、介质等调运传播,还可随土壤、垃圾、余泥、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和运输工具等传播。 五、红火蚁的发生规律 每年5--10月为红为蚁发生为害高峰期,常发生在农田、荒地、绿化带、路边、河边、果园、公园、堤坝、塘边。 六、红火蚁防控技术 1.清理红火蚁的滋生地:清理住宅区的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2.药剂防治:可选用红火蚁专用饵剂防控。 七、红火蚁疫情报告 发现红火蚁疫情时上报村委会和镇农业服务中心。 赣州市章贡区农业推广中心 2015年9月1日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一、红火蚁的分布与危害 红火蚁是一种重大检疫性害虫,危害性很大,原分布于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后经不断传 播扩散,现已分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危害。 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果实和根系,危害农业生产; 捕食其他生物,破坏环境生态平衡; 破坏供电、电信、农田、堤坝等公共设施,造成电线知足或设施故障; 受到干扰时会攻击人、畜、严重威胁人畜安全。 二、红火蚁的识别 形态特征:红火蚁外形象变通蚂蚁,具有多种形态,成熟蚁巢中有蚁后、雄蚁、兵蚁 和工蚁,还有具翅的雌、雄繁殖蚁,工蚁体长2.5--4.0毫米,体呈棕红色至棕褐色;兵蚁体长6--7毫米,体桔红色,上颚发达。一般肉眼难以区分红火蚁形态特征,可结合蚁巢特征进行判断,如有疑似种类,立刻向所属村委会或镇农技中心报告。 蚁巢特征:蚁巢常筑于荒地、杂草丛、田埂、堤坝、道路绿化带、垃圾堆和园艺场等 场所,成熟蚁巢外观呈以土壤堆成的高10--4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沙堆状隆起(称蚁丘),但初期蚁巢并不明显。

攻击特征:蚁巢在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冲出蚁巢,群体攻击“入侵者”。 蚁巢被触动,红火蚁迅速涌出巢攻击 危害特征:红火蚁主要以刺针叮螫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人体被其叮螫 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甚至会出现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被叮螫成脓包。 三、防红火蚁叮螫及处理方法 不要长时间在蚁丘附近停留; 在红炎蚁发生区劳作时,要做好充分的防护准备,切勿扰动破坏蚁巢(蚁丘),以防被红火蚁叮螫; 不慎被红为蚁叮螫后,伤口会有灼伤般疼痛,严重的作品会产生绕路和脓包等症状, 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沫清凉油或皮康霜即可缓解和恢复,或作品出现脓包,不要将脓包弄破,避免细菌二次感染; 个别体质过敏者被叮螫后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发热、头晕现象,及时到医院就诊治

琼海市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琼海市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一、封锁与检疫处理措施 (一)封锁与检疫 1、对经过红火蚁发生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两旁50m内地区进行地毯式调查,彻底清除蚁巢,诱杀红火蚁,撒布石灰带(1m宽),并对路旁树木的树干用石灰水进行刷白处理(约高80cm)。 2、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对外物流、防止红火蚁外传 (1)对发生区内的厂家、企业进行物流摸底调查,对有大宗货物要外运的单位由专人负责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同时对生产场地、货运地交通工具进行灭蚁处理,并在装车前实施检查,防止红火蚁随货物传出。 (2)对从发生区外运的物品、货柜、运输工具、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等进行严格检查,重点检查货物包装和内容物是否夹带红火蚁,运输工具、货柜等角落、底部是否藏蚁,发现红火蚁要及时处理,防止随货物外运。 (3)对发生区内的停车场进行清理和灭蚁处理,并设置药剂毒土隔离带(宽1.0m左右)。 (4)禁止发生区内垃圾废土、建筑余泥、堆肥的外运,对带土的苗木、花卉、盆景、草皮等进行严格检疫方可外运。 (5)加强对流经发生区的江河堤岸巡查,彻底铲除沿岸红火蚁巢穴,防止随水流传播。 (6)加强检疫、封锁、调查、监测、控制技术等培训工作,加大红火蚁控制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使群众自觉采取行动防止扩散。 (二)检疫处理药剂与使用方法 对从发生区调运出的货物、包装物、运输工具等感染红火蚁的,必须进行药剂处理。 对带土的苗木、花卉、盆景、草皮等可使用以下药剂进行处理:阿维菌素、氯氰菊酯、联苯菊酯、七氟菊酯、氟虫腈、毒死蜱等,采用喷雾、浸液或浇灌等方法。对交通工具、货柜等可采取喷施上述药剂或熏蒸的方法进行灭蚁消毒。药剂的使用浓度参照商品使用说明。

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和总结

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和总结 为有效预防、控制红火蚁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发生红火蚁危害时能迅速、高效有序地采取应急防控措施,保障我区农业生产、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现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规定,红火蚁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予以控制。为此,必须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红火蚁疫情防控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以保证发生红火蚁疫情时能及时扑灭或控制其扩散蔓延为目标,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扑灭”的工作要求,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红火蚁防治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茂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加强宣传,预防为主 在社区中心内宣传普及红火蚁的防治知识,一旦发现红火蚁,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迅速控制疫情扩散和蔓延。 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红火蚁的防控、疫情报

告、控制实行依法管理。严守国家秘密,依法严格追究违法行为。 快速反应 建立疫情预警、扑灭和医疗救治的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控制、扑灭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扑灭。 三、红火蚁危害情况的确认、报告与分级 红火蚁确认 发现本地区发生疑似红火蚁后,报告农业局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根据专家鉴定报告进行确认。 。 红火蚁危害程度分级 三级危害:在1个镇范围内发生红火蚁危害。 二级危害:在2个或2个以上镇发生红火蚁危害;或者在1个镇范围内发生红火蚁危害程度严重。 一级危害:在3个或3个以上镇发生红火蚁危害严重的。 四、应急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机构组成 成立茂名市茂南区站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机构及部门职责

2021年红火蚁防治方案

红火蚁防治计划 欧阳光明(2021.03.07) 红火蚁起源于南美洲,是一种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红火蚁对人类、植物、农业、经济、公共平安等方面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内外研究者在红火蚁防治方面做了年夜量的工作。 1 简介 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万~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含担任做工的工蚁、担任捍卫和作战的兵蚁和担任繁衍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含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同党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含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克不及繁衍的。 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年夜,兵蚁体长3~6毫米。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含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该虫1930年入侵美国,目前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新西兰、澳年夜利亚和我国的桃园、嘉义等有散布,是近期传入我国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已被列入我国重点检疫对象,主要产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昆虫,能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等,也能收集植物种子、花蕾和果实、损害植物茎和树干,在旱季会加剧破坏性。红火蚁一般是通过自然迁飞进行传播,但主要是通过人类行为来协助传播,如污染的草皮、苗木、盆景及集装箱、货物包装等粘附的土壤都是传播的途径。红火蚁主要入侵 草坪、绿化带、苗圃、高尔夫球场、荒地、田埂、河岸、电线杆基

部、堤坝、学校、衡宇墙角以及盆栽植物、垃圾堆、肥料等地,能严重破坏生态,是呵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中的年夜敌,并且红火蚁对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腹部末真个螫针会叮螫人的皮肤,并注入毒液,使人产生疼痛感,呈现红肿小脓疱,有的会过敏而休克,甚至死亡。 2 防治办法 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为滚水处理蚁巢和水淹法对红火蚁进行控制。滚水处理一般采纳向可见蚁巢内直接灌入滚水的做法,防除效果近60%。滚水必须灌注达到蚁巢所有区域。单次的处理胜利率较低,必须每隔5~10天处理1次,连续处理3~4次,但处理区域很容易再产生。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平安防护,避免被滚水烫伤,或伤害周围的植物。在热水中加入一点番笕或洗衣服液,可增加防效。水淹法例是用水淹没蚁巢将蚂蚁淹死的办法,需挖掘整个蚁丘并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 2.2 化学防治 红火蚁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研究得最多、最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防治办法。目前在国内外红火蚁防治中主要使用的农药剂型有:乳油、悬浮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和饵粒。 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用于喷洒、灌穴、撒布等;触杀性的农药有:联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氟氢菊酯、七氟菊酯、除虫菊素等。用于投放诱杀性饵剂的农药有:氟虫胺、氟虫腈、氟蚁腙、多杀霉素、乙酰甲胺磷、烯虫酯、除虫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