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八九年级潜能生的转化案例(1)

七八九年级潜能生的转化案例(1)

七八九年级潜能生的转化案例(1)
七八九年级潜能生的转化案例(1)

潜能生的转化案例

一、潜能生的心态表现

“潜能生”有以下几种心态:判逆心理、应付心理、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等等。归纳到一点就是不愿与家人、老师、同学沟通;同时,又一贯受人歧视,嘲笑、指责,因此形成了孤僻、粗野、不合群的个性,也失去应得的关心和爱,这些都无疑成为了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二、潜能生的心理特点

1、贪玩,缺乏学习动机,缺乏意志力。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随之产生厌学心理,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战胜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思想行为,且意志力较差。

2、自卑与自负共存。表现为当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后,自卑心理产生并得到增强。有时他们为了满足个人的自尊,故意和教师对着干,表现自己的能耐,并把打架,违反纪律当成英雄行为,以此为资本炫耀自己,达到心理平衡。

3、用对立保护表面的尊严。他们认为教师的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家长的教育是嫌弃他们,同学的帮助是嘲讽他们,从而保持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如果谁“触犯”了他们,他们就会采取粗暴无理的行为。

4、感情用事,服软不服硬。一旦有人对他们表示理解,爱护,帮助和支持,便很快与这个人交上朋友。

三、潜能生的转化案例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每一年都会碰到一些着实令我头疼的学生。尤其

是八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具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下面我仅就其中一位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背景:

朱亚鹏,男,14岁,典型的单亲学生,跟爸爸一起生活。刚上七年级时学习成绩属于下游,课堂上几乎看不到他举手,经常脑袋走神,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活动游离在讨论之外,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自习课爱讲小话搞小动作,经常撒谎,班级集体活动不积极参与,属于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的类型。

诊断分析:

(一)对学生的表象分析:

1、家庭因素。朱亚鹏是家中的独子,妈妈在很小的时候就离他而去,自小由爸爸带大,父亲在外打工无时间和孩子交流,更谈不上教育。但是又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的身上,他承受的压力很大,形成了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胆子大、任性。别人不敢做的他敢背着父亲做,做事不考虑后果。有时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精力充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手机、电脑特别热爱。

(二)对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薄弱。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认真上课。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对其他任何班级事务同样漠不关心,认为班级、同学与他无关。

2、心理疲劳。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14岁学生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

3、精神消沉。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整天昏昏噩噩,消极混世,颓废。没有信念、抱负,不考虑自己的理想、前途,得过且过。

四、潜能生的心理辅导

1、重情感交流,消除心理隔阂

第一次交流是因为他放学与兄弟班学生打架斗殴,第二天在办公室谈了他这样做对自身及对班级的影响,谈话的结果是,沉默许久的他满口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因此谈话算是圆满结束。

第二次交流是科代表说他没完成作业。当时与他达成协议:语文、思品、历史必须完成,数学、英语、物理可以选择自己会做的题,每天可以少做。可是没几天,违纪、不写作业的老毛病重犯。于是走廊上、教室内经常会有我和他的影子,我对他常关注,常谈话,但稍不关注他又滑到起点。

2、借家长之力,改掉不良习惯

对朱亚鹏的教育一直没有很大的起色,我想到借助家长的力量对其进行教育、监管。请家长到校一起探讨对朱亚鹏的有效家教方式。

3、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习热情

我将朱亚鹏的情况给每个任课老师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老师们常关注他,对他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会设计梯度较小的题给他做,让他慢慢找到尝试成功的快乐,收获愉悦,找回自信。渐渐地,课堂上看到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把手举得越来越高了。

4、开主题班会,点燃希望之光

为了巩固、增强朱亚鹏的自信,我设计了“找优点”的主题班会,发动同学们寻找他的优点。这是一个师生彼此了解的好机会。我在这次班会中还真有不少意外收获!没想到学生是如此的坦诚,对朱亚鹏的表扬是如此的慷慨。有说他爱劳动的,有说他工作负责的,有说他变得爱问问题了,有说他性格开朗的,大家在叙说的时候我不时看看朱亚鹏的表情,由原来的不好意思,开始变得脸上有些笑意,身子也慢慢坐直了。

在这些过程中,我所看到的是,朱亚鹏变得比以前懂事了,开始想方设法给小组找加分的机会了,经常会主动站起来答问题了,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得更好了。我期待着他慢慢成长。

五、潜能生的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在语言智力、空间智力、内省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等8种智力中,学生不可能是8种的同时拥有,而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因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都是可变化发展的。如果我们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看学生,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所以,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就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决不能把学生理解为一成不变的东西。

2、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便可进入一个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3、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成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初二学生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压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孩子们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

的严峻挑战!

4、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和全方面的教育,建立全员参与、全科渗透、全面关注、全面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索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家庭、齐抓共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担当主力军,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使班主任真正成为与学生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中介和纽带。科任教师人人都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科知识点上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捕捉教育时机,关注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及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关注学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及良好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好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而要育好人,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既拥有健壮的体魄、广博的学识,又拥有健康、青春、阳光、向上的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