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诗歌鉴赏专题归纳

2020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诗歌鉴赏专题归纳

2020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诗歌鉴赏专题归纳
2020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诗歌鉴赏专题归纳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诗歌鉴赏专题归纳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名称简析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

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

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

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

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名称简析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

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

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莼羹鲈脍典出《世说新语》。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

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

罢远征?”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

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名称简析

梧桐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

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

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

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鹃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

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

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斜阳、夕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名称简析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枝、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

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

比翼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称简析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

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

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名称简析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

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松柏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

品质。

竹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

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黍离《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

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

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冰雪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草木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特色说明示例赏析

冲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

述,语言力求朴素,显

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

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

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陶渊明《饮酒》)

这几句诗表面看来句句平

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作者

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

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

以借助对仗。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

长。”(杜甫《观李固请司

马弟山水图三首》)

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

开头的“红”“青”颜色词

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

面。

绚丽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

色彩、奇幻的情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白居易《忆

江南》)

诗歌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

而且色彩对比强烈,写出了

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

真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

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

接写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

岁贯女,莫我肯顾。”(《诗

经·硕鼠》)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反映了

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

控诉。

委婉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

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

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

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

的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

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

商隐《夜雨寄北》)

诗人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

子的怀念,但是并没有直接

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新比喻新颖,用语通俗。

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

大多清新脱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

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

甫《绝句四首〈其三〉》)

这首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

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

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

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

的,泼辣的,往往是斩

钉截铁的。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杜甫《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

“即”“穿”“便”“向”

四个字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

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禁

的心情跃然纸上。

自然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

率真朴素,多用口语,

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

话,自然生动,韵味无

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

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

端。”(李白《古朗月行》)

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

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

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

饰,生动自然。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

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

却意味深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

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

上。”(王维《鹿柴》)

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

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

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

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

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此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

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

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

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

水杯中泻。”(李贺《梦天》)

这两句诗是说九州小得像

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

之水。

豪放直率而有气势。其特点

是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

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

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

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

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

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

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

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

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

品,语气高昂,感情悲

壮,充满对时代的感慨,

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

伤乱,忧国忧民,心中

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陈子昂《登幽

州台歌》)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

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

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凝练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

朴、流畅、圆润、洒脱、

意蕴无穷的境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

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连”与“人”相携,织出

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

“孤”为动力,加之冰心玉

壶的绝妙比喻,作者高洁傲

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

出。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

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

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

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

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

配之以严格的诗律和铿

锵的音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

高》)

全诗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

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

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这首

诗抒发了诗人的忧愤之情,

具有一种悲壮雄浑之美。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悲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璨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

方式

特征及分类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

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

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对人物、

事件、环境所

作的具体描绘

和刻画。常见

的描写角度

有:形、声、

色、态、味。

“形”“色”

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

角度,“态”

分为动态和静

态,“味”是

触觉角度。立

足点的变化,

有移步换景、

定点换景、换

点定景等;角

度的变化,有

俯视、仰视,

远景、近景,

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

味觉等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

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

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

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

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

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

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

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

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

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

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

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3)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

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

画面

(4)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

细节,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

梅时节家家雨,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

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

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

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

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

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

的爱憎、好恶、

喜怒、哀乐等

主观感情。抒

情分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

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

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的“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

手法

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

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

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

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

与温柔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

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

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

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

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

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

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征代替本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

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

“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

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

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

物的作用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

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

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

的心情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

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

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

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

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

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

尖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

牛”(李商隐《马嵬》),将此日发生

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

恩爱进行了对比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

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

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

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

豁达的胸怀、抱负

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

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诗人的

目的是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

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

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

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

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

弦。”(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

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

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叠词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作用是增强语

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

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

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

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

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

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

手法

特征例句及分析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

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

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

例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

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

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

操守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

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

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

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

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

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

的深厚感情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

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

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

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

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

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

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

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

别时伤感的气氛

反衬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

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

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

“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

静”“以静衬动”等

如《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

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

托山中的宁静。又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

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

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

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

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

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

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

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

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

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

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

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例如:“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

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

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上阕写实,通

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

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

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

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

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

效果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

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

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

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

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

权者提出忠告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出慨叹。诗

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

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

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

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

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

写秋思作铺垫

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

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

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

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

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

络分明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

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

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

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

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卒章显志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

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白自己的心志,

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用典即化用典故,分事典和语典两

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典指引

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

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

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答案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及答案 全国1(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全国卷2(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北京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最全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全方位全面复习)

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清单 1.算好一笔账 冲刺阶段复习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讲究实效,前提对于是清楚地了解自己语文考点的达标情况。找来最近三四次模拟考试试卷,进行两类分数统计: (1)七个大题的平均得分; (2)21题每题的平均得分; (3)考点水平统计:哪些考点得分比较高,哪些考点得分比较低,哪些考点忽高忽低。 (4)参照“高考语文考点得分一览表”做以下几项分析: 高考语文不同水平考点得分一览表

①自己语文水平处于那个分数段? ②冲刺阶段全班或学生自己若想上一个档次,应该着力抓好哪些哪一块?哪些考点? ③那些考点短期容易突破,那些考点难以突破,确定三四个冲刺阶段突破点。 ④突破点确定好后,分析一下这些考点过去失分的原因是什么,突破这些考点需要采用什么的训练资料,如何去突破。 冲刺阶段,只要方法得当,是会有一定效果的。从复习策略而言,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大幅提高成绩。所以对以往考试中失分较多的试题一定不要放弃。无论突破哪个考点都会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知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只要我们冲刺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措施得力,一般来说,“中等水平”的同学在自己原有分数基础上再提高10左右分、“较高水平”的同学再提高5—10分、“高水平”的同学再提高2—5分,完全是可能的。 附:2014年四川卷考点强化训练要点 1.语音:重点注意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命题规律: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2.字形 3.词语(含成语) 4.病句题:(1)尤其警惕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序不当这几种病句,熟练掌握这几类病句的各各小类;(2)注意句子中标志性词语;(3)头脑中要有病句标本。 5.语用题:(1)重点关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压缩语段、点评;句式仿写;图文转换(2)强化三种意识——①认真练好“压、仿、准确、简明、修辞”这几项基本功,不去把主要精力用在搜集、训练所谓创新题型;②不断提高纠正以上诸点普遍失误意识;③强化训练准确审题,准确把握答题要求,快速答题的能力。 图文转换答题方法 表文转换题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 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 答题技巧: 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 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中的标志性词语:信息推断题题干中往往有“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记得留意题目中的调查主体,调查目的。 2、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词要准确。如表程度范围的“近一半(约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约几成”等。 3、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多余、误推等。 徽标类解题思路 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说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 4、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5、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 画文转换解题思路 答题步骤: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语文知识清单2

语文知识清单,大家经常犯迷糊的语文基础知识(2)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 提问方式 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题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式: 诗歌描绘了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答题思路: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示例 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刚劲品格。(步骤三) 2.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 ①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思路: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 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注意要点: ①如果是咏物诗,不答步骤。②请大家注意归纳不同内容题材的诗歌的思想情感种类。 分析下面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采桑子(宋)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步骤一)。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题型归纳及满分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题型归纳及满分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 【提问方式】这种类型题常见的问法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回答这种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境是抒发情感的依托,所以本题答案应该由两部分构成:境+意。 为了更好的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意,同学们需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比如(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含义,详情意象作用相关材料) 【解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二步:具体阐释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描述时,忠实于原诗基础上,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长期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是一幅优美和谐的春景图。(步骤一)阳光普照、水碧山青、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光明媚、泥融土湿、飞燕衔泥、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步骤三)。 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这两个词语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鉴赏-(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

学案1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学案略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该学案重点引导你如何进行比对。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语文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景)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神态和衣饰)、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的作用: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从本质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肖像描写的作用: 描画人物的外在特征,让读者从外形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

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八、描写(观察)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反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绘图表 十四、小说故事情节四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形象,从侧面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四、【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2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高考语文语文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式语文知识清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语文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 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赋比兴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顶真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六、描写角度(方式):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引资料)、画图表、作假设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十四、小说三要素:(中心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八、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十九、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一、引号的作用:1引用;2强调;3特定称谓;4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二、破折号用法:1提示、2注释、3总结、4递进、5话题转换、6插说。 二十三、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