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数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第一课时

八数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第一课时

八数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第一课时
八数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第一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优质课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由直角三角形定义判定或由有两个角互余判定。 在学生原有的这些认知水平上,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从边的数量关系出发,丰富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另一方面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延伸。 ㈡教学目标: 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 这一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索特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发现此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的过程,再一次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摆 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将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来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在认知上:学生已学了勾股定理,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已经有过把特殊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的体验,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二在能力上: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几个特殊情况入手合情推理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但思维的严谨性相对薄弱。 第三在个人情感与学习风格上:我校是初级中学,学生天真活泼,对于新生事物有浓厚兴趣,求知欲望强,学习热情较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取直接经验,享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我们已学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简便方法是什么? (3)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斜边和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

九年级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3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 专项练习 一、锐角三角函数: 1、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⑴sin =cos ; ⑵sin 2+cos 2= ; ⑶tan = . 2、在Rt △ABC 中,∠C =900 ,AC =12,BC =15。 (1)求AB 的长; (2)求sinA 、cosA 的值; (3)求A A 2 2 cos sin +的值; (4)比较sinA 、cosB 的大小。 2、(1)在Rt △ABC 中,∠C =900 ,5=a ,2=b ,则sinA = 。 (2)在Rt △ABC 中,∠A =900 ,如果BC =10,sinB =0.6,那么AC = 。 (3)在ABC Rt ?中,C ∠=90,c = 8 , sinA = 4 1 ,则b = . 3、选择:(1)在Rt △ABC 中,∠C =900 ,3 1 tan = A ,AC =6,则BC 的长为( ) A 、6 B 、5 C 、4 D 、2 (2)Rt ABC ?中,C ∠=90,43AC BC ==,,cos B 的值为 ( ) 15A 、 35B、 43C、 34 D、 (3)ABC ?中,C ∠=90,tan 1A =,则sin B 的值是 ( ) 3A 、 2B、1C、 2 D、4、计算: (1)sin 30o+cos 45o; (2) s in260o+cos260o-tan 45o. (3)???-??+?60tan 60sin 45cos 230sin (42453(sin 602cos30)tan30?-?+?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如图,身高1.5m 的小丽用一个两锐角分别是30o和60o 的三角尺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已知她与树之间的距离为5m,那么这棵树大约有多高?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检测试题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检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等级 将所选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中 1.在△ABC 中, AB =5,AC =4,BC=3则sinA 的值是( )。 A .53 B .54 C .35 D .4 3 2.已知α为锐角,且3tan(α+100 )=1,则α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20° D .35° 3.在正方形网格中,△ABC 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tan B ∠的值为( )。 A .1 B .3 C . 3 2 D . 33 4.已知Rt △ABC 中,∠C =90?,tanA=3 1 ,且AC=33,则BC 的值 为( ). A .43 B .83 C .4 D .3 5一辆汽车沿倾斜角是α的斜坡行驶500米,则它上升的高度是() A.500sin α米 B.500sin α米 C.500cos α米 D.500 cos α 米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in600+cos300=1. B.若α为锐角,则2)1(sin -α﹦1﹣sin α. C.对于锐角β,必有sin cos ββ<. D.在Rt △ABC 中,∠C =90?,则有tan cot A 7.如图,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A 为对称中心,若∠C=90°, ∠B=30°,BC=1,则 BB ′的长为( ). A .4 B .33 C .3 32 第3题图 第7题图 30° A C B ′ B C ′

D . 3 3 4 8.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sin300+cos600=1 B sinA= 2 1 =300 C cos600=cos(2×300 )=2cos300 D tan600+cot450=23 9.当锐角A >300时,cosA 的值是( ) A 小于21 B 大于2 1 C 小于23 D 大于23 10.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为1,且高线与底边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1,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2 1 B 1 C 23 D 3 11.如图,在某海岛的观察所A 测得船只B 的俯角是300 ,若观察 所的标高(当水位是0米时的高度)是53米,当时的水位是+3米,则观察所A 和船只B 的水平距离是( )米。 A 50 B 503 C 53 D 533 12.如图,Rt △ABC 中, ∠C =90?, AC BC =, 点D 在AC 上,30CBD ∠=?,则AD DC 的值为( ) A .3 B .2 2 C .31- D .不能确定 第12题图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

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

九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电子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2课时 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1课时 1.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1课时 1.4测量物体的高度2课时 1.5船有触礁的危险吗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一)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 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 2.能够用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教学用具】三角板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 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 2 22111B AC C B A 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在Rt △ABC 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 修改与批注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第1-2节)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 §25.1 测量 【学习目标】 1.了解测量物体高度和物体之间距离的方法. 2.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或勾股定理解决相关测量问题. 【课前导习】 1.在△ABC 中,若∠C=90° , ∠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则a 2+b 2= . 2.若△ABC ∽DEF,AB=6,DE=8,则 )(AB = ) (BC = )(DF = . 3. 地图上A 、B 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6m ,比例尺为1:20000,则实际距离是 km .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长是 . 【主动探究】 问题一: 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 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图25.1.1 如图25.1.1,站在操场上,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问题二: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你知道吗?. 试一试:如图25.1.2所示,站在离旗杆BE 底部10米处的D 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 与水平线的夹角∠BAC 为34°,并已知目高AD 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 画在纸上,并记为△A ′B ′C ′,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 ′C ′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图25.1.2 实际上,我们利用图25.1.2(1)中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内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俯角仰角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 问题。 3、能够借助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 法。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如图:在△ABC中,∠C=90°, ∠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 则三边之间关系为; 锐角之间关系为;边角之间关系(以锐角A为例)为。 看来大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小玲家对面新造 了一幢图书大厦,小玲心想: “站在地面上可以利用解直角 三角形测得图书大厦的高,站 在自家窗口能利用解直角三角 形测出大厦的高吗?他望着大厦顶端和大厦底部,可测出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各一个,但这两个角如何命名呢? ο 46A B C Cο 29 A

AE =DE ×tan a =BC ×tan a =22.7×tan 22° ≈9.17 AB =BE +AE =AE +CD =9.17+1.20 ≈10.4(米) 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2、解:在ΔABC 中,∠ACB =90° ∵ ∠CAB =46° AC=32m tan ∠CAB= ∴BC=AC ·tan46° ≈33.1 在ΔADC 中,∠ACD=90° ∵ ∠CAD=29° AC=32m tan ∠CAD= ∴DC=AC ·tan29° ≈17.7 ∴BD=BC+CD=33.1+17.7=50.8≈51 答:大厦高BD 约为51m. 二、 质疑再探 在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疑惑或问题?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三、 运用拓展 1、 生自编题 2、 师补充题 1、一架飞机以300角俯冲400米,则飞机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c ) C ο29D A BC AC DC AC ο46A B C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 (1)

直角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 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你记得勾股定理的内容吗?你曾经用什么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 (由学生回顾得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二、 学一学 1、问题情境: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这 个结论吗? 已知:在ΔABC 中,AB 2+AC 2=BC 2 求证:ΔABC 是直角三角形 a) (1) (2) (讲解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得出结论。) 结论: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 2、议一议: 观察下列三组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B C A B 2 C 1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成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它们的共性,进一步得出“互逆定理”的概念。) 3、关于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 题。 (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 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互逆命题的定义。) 4、练习: (1)写出命题“如果有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是真命题。 (2)试着举出一些其它的例子。 (3)随堂练习 1 5、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的阅读材料。 6、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互逆定理的定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三、作业 1、基础作业:P21页习题1.4 1、 2、3。 2、预习作业:P22-23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华师大九年级(上)教案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全)

25.1 测量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基础上掌握测量。 2、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教学过程 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 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图25.1.1 如图25.1.1,站在操场上,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试一试 如图25.1.2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为34°,并已知目高AD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图25.1.2 实际上,我们利用图25.1.2(1)中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内容.练习 1.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度. 2.请你与你的同学一起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测量你们学校楼房的高度. 习题25.1 1.如图,为测量某建筑的高度,在离该建筑底部30.0米处,目测其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0°,目高1.5米.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出该建筑的高度.(精确到0.1米) (第1题) (第3题) 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枝红莲,高出水面1米,阵风吹来,红莲被风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多少? 3.如图,在一棵树的10米高B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后直接跃到A 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这棵树的高度. 小结与作业:

公开课--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 学生 公开课 时间和时段 年 月 日 ( : — : ) 学科 数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名称 北师大版 授课题目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课 次 第( 1 )次课 锐角三角函数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边之间的关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可以解决许多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下面就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寻找直角三角形 图形中往往会有众多的图形存在,首先我们要找到所求元素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分析这个直角三角形已具备那些已知条件,还需要哪些条件,需不需要别的直角三角形为其提供条件。 例1、如图,∠B=90°,∠CDB=40°,DB=5,EC=2,求ED 的长。 分析:首先寻找直角三角形,其次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本题图中有三个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而根据条件,Rt △BCD 可以先直接解,然后为解Rt △BDE 提供条件。 解:在Rt △BCD 中,∵BD=5, ∴BC=5 40tg ≈4.20. 在Rt △BDE 中,BE=BC+CE= 6.20, ∴ DE=22DB BE +=2544.38+ =44.63≈7.96 二. 借助代数方程 这些题型中的有些条件,不能直接代入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边与角、角与角之间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时可以引入未知数,让未知数参与运算,最后列方程求解。 例1、如图,已知∠C=90°,AB=26,∠CBD=45°,∠DAC=30°,求BC的长. 分析:图形中有 Rt △DAC 和Rt △DBC ,但是没有一个直角三角形条件够用,原因是AB=32不属于任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设BC=x ,则AC=x+26,让字母参与运算, 最后立方程求解。 解:设BC=x ∵∠CBD=45°,∠C=90° ∴BC=CD=x 在Rt △DAC 中,∠DAC=30°,AC=x+26 tan30°=26+x x ,3x= 3 (x+26),x=3 3326-, x=13( 3 +1)∴BC=13( 3 +1).

25.3解直角三角形(1)

25.3(1)解直角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首先是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的关系和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以及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即优选关系式.从而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锐角三角比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1.观察 引入新课: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台风中于地面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数根24米处.问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显然,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折断倒下的部分的长度为222410 =26 , 26+10=36所以, 大树在折断之前的高为36米. 2.思考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 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3.讨论复习 师白: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分别是什 么? 总结: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两锐角互余∠A +∠B =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 2+b 2=c 2; (3)边与角关系sinA =cosB =a c ,cosA =sinB =b c , tanA =cotB =a b ,cotA =tanB =b a . 二、学习新课 1.概念辨析 师白: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 定义:我们把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末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例题分析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 单位:泸县一中 年级: 九 学科: 数 学 设计者:_______ 时间:2015年 4月14日 【学习目标】: 1. 巩固三角函数的概念,巩固用直角三角形边之比来表示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2. 熟记30°,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值,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它的对应的角度. 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4.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图形,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学难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灵活、恰当地选择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考点梳理: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Rt △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角α sin α cos α tan α 30° 45° 60° 1sin =A A A ∠=∠———— ——— ————的、正弦函数:的=A A A ∠= ∠———— ——— ———— 的2、余弦函数:cos 的=A A A ∠=∠———— ——— ———— 的3、正切函数:tan 的

3、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类型 (1)定义:一般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 5 个元素,即______条边和______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 的叫做俯角. (2)方位角 一般以观察者的位置为中心,南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叫方位角。如下图: OA 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为 ;OB 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为 。 (3)坡角、坡度 坡角:指坡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如图中的 坡度:指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如图中的i =1:表示AF 与BF 的比 坡角与坡度的关系: 二、基础巩固: 1. 如图,在Rt △ABC 中, ∠ C=90°,BC=3,AC=4,那么cos A 的值等于( ) 2.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6 m,迎水坡AB 的坡度为 ,则AB 的长为( ) 3 . 4A 4. 3B 3. 5 C 4. 5 D 3.12A m .43B m .53C m .63D m

九年级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3

第1章解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 一、锐角三角函数: 1、 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⑴ sin = cos _____ ; ⑵ sin 2 + cos 2 = ; ⑶ tan = ________ . ____ 2、 在 Rt △ ABC 中,/ C = 900, AC = 12, BC = 15。 (1 )求 AB 的长; (2 )求 si nA 、cosA 的值; 2 2 (3)求 sin A cos A 的值; (4)比较 sinA 、cosB 的大小。 2、 (1 )在 Rt △ ABC 中,/ C = 900, a =,;5 , b =2,贝U si nA =_____________ 。 (2) 在 Rt △ ABC 中,/ A = 900,如果 BC = 10, sinB = 0.6,那么 AC = _________ 1 (3) 在 RUABC 中,一 C = 90, c = 8 , sinA = ,则 b = . 4 1 3、 选择:(1 )在 Rt △ ABC 中,/ C = 900, tanA , AC = 6,则 BC 的长为( 3 (3) sin 30 ..2 *cos45 —sin 60 *tan60 4 2sin4 5 - 3(sin60 -2cos30 ) tan30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如图,身高1.5m 的小丽用一个两锐角分别是 30o 和60o 的三角尺测量一棵树的高度 .已知她与树之间的 距离为5m,那么这棵树大约有多高 ? (2) Rt ABC 中, C = 90, AC =4, BC =3, cosB 的值为 1 r 3 4 r 3 A 、- B — C - D - 5 5 3 4 A 、6 B 、5 C ( (3) ABC 中, C = 90, tan A =1,则sin B 的值是 A > . 3 B .2 c 、1 D 鱼 2 4、计算: ( (1)sin 30o+cos45o; ⑵s in260o+cos250o-tan 45o.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及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如图(1)所示的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如图(2),在Rt△ABC 中,ZC =90,BC =5.2m,AB= 54.5m,你能根据上述条件求出图(2)中∠A的度数(即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的度数)吗?与同伴相互交流.

【教学说明】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生活中趣味性问题的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运用所学过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 适时予以点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可求出它的锐角的度数,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借助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求出另一个锐角度数,也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得到另一条直角边. 一般地,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形 思考(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2)知道5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出其余元素?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结论,教师再与学生一道进行系统的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如图,在 Rt△ABC 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那么除直角C 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四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 专项练习 一、 细心选一选 1.在Rt △ABC 中,∠C=90°,cosA=5 3 ,那么tanB=( ) A. 53 B. 54 C. 34 D. 4 3 2. 在△ABC 中, tan A =1,cos B =2 1 ,则∠C 的度数是( ) A. 75° B.60° C. 45° D.105° 3. 在Rt △ABC 中,∠C=90°,AC =1,BC =3,则sinA ,cosA 的值分别为( ) A. 21,33 B. 23,21 C. 2 1,3 D. 23,33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各边都扩大1倍,则其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 A. 都扩大1倍 B.都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C.都没有变化 D. 不能确定 5.已知α是锐角,且sin α+cos α= 3 3 2,则sin α·cos α值为( ) A. 32 B. 23 C. 6 1 D. 1 6.化简:140tan 240tan 2 +-? ? 的结果为( ) A.1+tan40° B. 1-tan40° C. tan40°-1 D. tan 2 40°+1 7.已知β为锐角,cos β≤ 2 1 ,则β的取值范围为( ) A.30°≤β <90° B. 0°<β≤60° C. 60°≤β<90° D. 30°≤β<60° 8.三角函数sin30°、cos16°、cos43°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cos43°>cos16°>sin30° B. cos16°>sin30°>cos43° C. cos16°>cos43°> sin30° D. cos43°>sin30°>cos16° 9.如图,在矩形ABCD 中,DE ⊥AC 于E ,设∠ADE=α, 且cos α= 5 3 ,AB=4,则AD 的长为( ) A.3 B. 516 C. 320 D. 3 16 10.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3cm ,BC=4cm ,∠B=60°,则S ABCD 等于( ) A. 63 cm 2 B. 123 cm 2 C.6 cm 2 . D.12 cm 2 二、精心填一填(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若2sin (α+5°)=1,则α= °。 12.边长为8,一个内角为120°的菱形的面积为 。 13. 一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底长为2,则其底角的余弦值为 。 14.在△ABC 中,∠BAC=120°, AB=AC, BC=4,建立如下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B 、C 个点的坐标分别是;A( , )、B( , )、C( , )。 15.如右下图,把矩形纸片OA BC 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 、OC 分别落在x 轴、y 轴上,连结O B 将 A B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3-5节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 §25.3 解直角三角形 【学习目标】 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课前导习】 1.在△ABC中,若∠C=90° ,则∠A+∠B=______ 2.若∠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 ,c ,则a,b,c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如图, ∠C=90°,AC=6, 则sinA= , cosA= , tanA= cotA= sinB= , cosB= , tanB= cotB= 4.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 【主动探究】 例1.在△ABC中,∠C=90°,a=3b ,c=2,其中a ,b,c分别是∠A,∠B,∠C的对边,解此直角三角形. 例2.`在△ABC中,∠ACB=90°,斜边上的中线CD=6, ∠A=30°,解此直角三角形. `

【当堂训练】 1. 在△ABC 中,∠C=90°, ∠B=30°,求∠A=? 2. 在△ABC 中,∠C=90°, a, b, c 分别是∠A,∠B, ∠C 的对边,若a=6,c=10,求b=? 3. 在△ABC 中,∠C=90°,AB=15,SinA=3 1,求BC 的值. 4. 在△ABC 中,∠C=90°,a=b , c=2,其中a , b , c 分别是∠A,∠B, ∠C 的对边,解此直角三角形. 5. 在△ABC 中,∠ACB=90°,斜边上的中线CD=5, ∠A=60°,解此直角三角形. 【回学反馈】 1. 在△ABC 中,∠ACB=90°,a ,b ,c 分别是∠A,∠B,∠C 的对边,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atanB B. a=bcotA C. c=B b sin D. c=B a cos 2. 在△ABC 中,∠ACB=90°,BC=8, ∠B=60°,解此直角三角形. 3. 在△ABC 中,∠ C=90°,AC=2, AB=2,解此直角三角. 4. 如图,某船沿正北方向航行,在点A 处测得灯塔C 在北偏西30°方向上,当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 行2小时,到达C 的正东方向点D,此时船距灯塔C 有多远? 张顺生 A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1)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1)教案》 -----福州江南水都中学魏文勋 【学习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和方向角的命名特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选用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方向角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恰当运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1、在直角三角形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解直角三角形. 2、如图,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一般要用到的一些关系: 1)边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2)角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3)边角的关系: sinA=___ __, cosA=___ __, tanA=____ _. 探究一:测量长度问题中仰角与俯角的应用 小知识: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 的 是俯角;因此,在下图中,仰角为 ;俯角为 . 例1 (P88):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 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高楼有多高? 变式: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俯角为30°, 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 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米,则这栋高楼有多高? b c a C B A C A B C A B

探究二:航海问题中方向角的应用 问题二: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 的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32 109海里的A 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 的南偏东33方向上的B 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 处距离灯塔P 有多远? (sin33°≈0.545,cos33°≈0.839) 【课堂练习】 1. 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 ,由距BC40m 的D 处观察旗杆顶部A 的仰角60°, 观察底部B 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 2.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 ,它周围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B 点测得小岛A 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D 点,这时测得小岛在北偏东30°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说明理由。 【归纳小结】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形函数等去解直角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作业】《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直角三角形(一)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前面已由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所以学生对这些结论已经有所了解,对于它们,教科书努力将证明的思路展现出来.例如以前我们曾用割补法验证过勾股定理,而此处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应以我们认定的几条公理和由此推出的定理为依据进行,虽然证明的方法有多种,但对学生来说,这些都有难度,因此教科书将其两种证明方法放在“读一读’’中,供有兴趣的学生阅读,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1)经历和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②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命题的获得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②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难点 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②对不是“如果……那么……”形式的逆命题的叙述.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讲述新课;第三环节:议一议;第四环节:想一想;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性质。 [问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 ⊥AC , ∠BAC=30°,AB=10 cm ,CB 1⊥AB ,B 1C ⊥AC 1,垂足分别是B 1、C 1,那么BC 的长是多少? B 1C 1呢? 解:在Rt △ABC 中,∠CAB=30°,AB=10 cm , ∴BC =12 AB =12 ×10=5 cm . ∵CB 1⊥AB ,∴∠B+∠BCB 1=90° 又∵∠A+∠B =90° ∴∠BCB 1 =∠A =30° 在Rt △ACB 1中,BB 1=12 BC =12 ×5= 52 cm =2.5 cm . ∴AB1=AB =BB 1=10—2.5=7.5(cm). ∴在Rt △C 1AB 1中,∠A =30° ∴B 1C 1 =12 AB 1=12 × 7.5=3.75(cm).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利用了上节课已经证明的“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此提问:“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从而引入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教材中曾利用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如果利用公理及由其推导出的定理,能够证明勾股定理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8,阅读“读一读”,了解一下利用教科书给出的公理和推导出的定理,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第二环节:讲述新课 1C 1B C A B

2018年最新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解直角三角形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解直角三角形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6,cos B =23 ,则BC 的长为( ) A .4 B .2 5 C.181313 D.121313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 题图) ,第4题图) 2.如图①是一张Rt △ABC 纸片,如果用两张相同的这种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正三角形,如图②,那么在Rt △ABC 中,sin B 的值是( ) A.12 B.32 C .1 D.32 3.如图,点A ,B ,C 在⊙O 上,∠ACB =30°,则sin ∠AOB 的值是( ) A.12 B.22 C.32 D.33 4.如图,在坡度为1∶2的山坡上种树,要求相邻两棵树的水平距离是6 m ,则斜坡上相邻两棵树的坡面距离是( ) A .3 m B .3 5 m C .12 m D .6 m 5.下列式子:①sin60°>cos30°;②0

A .3 B.13 C.83 D .3或13 7.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成的锐角为α,若AC =a ,BD =b ,则?ABCD 的面积是( ) A.12ab sin α B .ab sin α C .ab cos α D.12 ab cos α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8.如图,AC ⊥BC ,AD =a ,BD =b ,∠A =α,∠B =β,则AC 等于( ) A .a sin α+b cos β B .a cos α+b sin β C .a sin α+b sin β D .a cos α+b cos β 9.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点D ,已知AC =5,BC =2,那么sin ∠ACD =( ) A.53 B.23 C.255 D.52 10.如图,在菱形纸片ABCD 中,∠A =60°.将纸片折叠,点A ,D 分别 落在点A ′,D ′处,且A ′D ′经过点B ,EF 为折痕.当D ′F ⊥CD 时,CF FD 的值为 ( ) A.3-12 B.36 C.23-16 D.3+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