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千古美文,办特色学校

诵千古美文,办特色学校

诵千古美文,办特色学校
诵千古美文,办特色学校

诵千古美文,办特色学校

摘要:在学校里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继承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以此作为办学特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国学文化;古诗文诵读;特色学校

一、背景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下了浩如烟海、晶莹璀璨的国学文化。恢弘的国学文化蕴涵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和思想、坚定的信仰与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

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外来文化在悄无声息地向我们靠近,而我们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一些优秀文化,却正在慢慢地被遗忘或丢失。现在有很多青年人甚至是儿童把我们祖先遗传下来的黑头发用掩盖与修饰的办法变成了“棕头发”、“黄头发”,很多人过起了“情人节”、“愚人节”而淡化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识之士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奔走呼号,大声疾呼:“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了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这便是1993年3月由赵朴初、冰心、夏衍、启功、叶至善、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曹禺等9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的“016号”提案。这一提案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党和国家政策路线的指引下,在几位资深国学大师的积极倡导下,我国自1994年起先后诞生了有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三大工程”,即“中华文集断层重整工程”、“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

我们借助这三大工程的强劲推力,依靠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肩负起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经过深思熟虑,确立了以建设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借助“三大工程”的强劲东风,继承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以此来打造我校特色的办学思路。

二、实践与探索

1.读经典文化塑德

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德”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与行为的根基,是个体生命最基本的素质。无德难以成人,无德难以立业。“德”是我们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