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思考题(孙学强教材)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思考题(孙学强教材)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思考题(孙学强教材)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思考题(孙学强教材)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低碳钢拉伸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和三个阶段。

2.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主要有和两种。

3.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表示符号分别是:屈服点、抗拉强度、洛氏硬度C标尺、伸长率、断面

收缩率、疲劳极限。

4.常用的硬度试验方法有、、。

5.冲击韧度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6.金属疲劳是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7.一般固态金属都属于。

8.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

9.合金的相结构可分为和两种基本类型。

10.合金固溶体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11.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原子含量增加,其强度、硬度___________。

12.金属的晶体缺陷主要有、、等。

13.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低于其理论结晶温度,这种现象称为。

14.金属结晶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T称为。

15.纯金属结晶时晶核形成方式有和两种。

16.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取决于结晶时的和。

17.多晶体材料在一个晶粒内部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

18.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包括,,,,。

19.铁素体是在中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20.奥氏体是在中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21.珠光体是和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22.铁碳合金的室温平衡组织中,强度最大的是________,硬度最大的是________,塑性最好的是________。

23.根据显微组织和性能不同,碳钢分为、、。

24.根据显微组织和性能不同,白口铸铁分为、、。

25.通常碳素钢中把、称为有益元素,把、称为有害元素。

26.按照钢中碳质量分数不同,将碳素钢分为、、。

27.钢的整体热处理工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8.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分为、、、。

29.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分为、和。

30.贝氏体按照形成温度和组织形态不同分为和。

31.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和。

32.按照合金元素的总含量,合金钢分为、、和。

33.按照合成树脂的热性能,将塑料分为和。

34.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和构成。

35.影响铸铁石墨化主要的因素是和。

36.灰铸铁中碳主要以的形式存在,这种铸铁可以制造(机床床身,曲轴,管接头)。

37.可锻铸铁中石墨呈状,这种铸铁可以制造(机床床身,犁铧,管接头)。

38.球墨铸铁中石墨呈状,这种铸铁可以制造(机床床身,曲轴,暖气片)。

39.根据成分及生产工艺特点,铝合金可分为和。

40.按照化学成分铜合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1.按照合成树脂的热性能,将塑料分为和。

42.铸件的收缩过程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

43.单晶体塑性变形方式包括和。

44.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一般可分为和。

45.金属的可锻性取决于金属的和。

46.确定锻造温度的范围,主要是确定和。

47.压焊是对焊件接头处或,并施加以完成焊接的方法。

48.焊接电弧是由、和组成,其中温度最高。

49.直流正接法多用于焊接,因为焊件接,产生的温度。

50.压力焊分为、和等三种形式。

51.焊件产生变形,其矫正方法有矫正和矫正法。

52.板料冲压基本工序可分为工序和工序两大类。

53.冷冲模可分为、和。

54.按焊接过程中原子间结合方式不同,焊接方法可分为、和三大类。

55.焊接电弧的基本构造包括、和三个区域。

56.电焊条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57.手工电弧焊焊条按熔渣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焊条和________焊条两类。

58.使用直流焊机焊接时,一般可分为和。

59.焊条电弧焊的接头形式包括、、、。

60.金属的切削运动可分为和。

61.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和。

62.切屑的种类通常分为、、、。

63.按照使用铣刀不同,铣削方式可分为和。

64.刀具的磨损形式有、和。

二、判断题

1.用布氏硬度测量硬度时,压头为硬质合金球,用符号HBW表示。 ( )

2.所有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时都会出现显著的屈服现象。()

3.材料的屈服点越低,则允许的工作应力越高。 ( )

4.布氏硬度当试验条件相同,其压痕直径越小,材料的硬度越低。()

5.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合金。()

6.实际合金的组织可以由单一固溶体组成。()

7.实际合金的组织可以由单一金属化合物组成。()

8.常温条件下,细晶粒金属的强度比粗晶粒金属高。()

9.具有同素异晶转变的金属及其合金,都可以用热处理的方法改变其性能。()

10.钢中的锰、硅、磷、硫等杂质元素含量一般都低于铸铁。()

11.沸腾钢脱氧比镇静钢完全,故沸腾钢组织较为致密,力学性能高于镇静钢。()

12.锰、硅在碳素钢中都是有益元素,适当地增加其含量,均能提高钢的强度。()

13.硫是碳钢中的有益元素,它能使钢的脆性下降。()

14.磷是碳钢中的有害杂质,它能使钢产生“冷脆”。()

15.碳素工具钢都是优质或高级优质纲。()

16.对低碳钢进行正火处理,对高碳纲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可改善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 )

17.淬透性好的钢,淬火后硬度一定很高。()

18.合金渗碳钢经渗碳后,表面即可得到要求的高硬度及良好的耐磨性。()

19.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铸铁的基本组织,故可显著地提高其力学性能。()

20.距共晶成分越远,两相区也越大,合金的流动性则越好。()

21.合金收缩经历三个阶段。其中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的基本原因。()

22.可锻铸铁比灰铸铁的塑性好,因此可以进行锻压加工。()

23.白口铸铁件的硬度适中,易于进行切削加工。()

24.铸件在凝固收缩阶段受阻碍时,会在铸件内产生内应力。()

25.芯头的作用是使型芯在铸型中定位、固定及通气。()

26.确定铸件浇注位置时,铸件的重要表面应朝下或侧立。()

27.铸型中含水分越多,越有利于改善合金的流动性。()

28.球墨铸铁可以进行等温淬火获得较高的硬度。()

29.铸钢的收缩率比灰口铸铁大。()

30.铸型材料的导热性越大,则合金的流动性越差。()

31.金属的热加工是指在室温以上的塑性变形过程。()

32.金属的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大,金属可锻性越好,反之则差。()

33.零件工作时的切应力方向应与热加工流线方向一致。 ( )

34.常温下进行的变形为冷变形,加热后进行的变形为热变形。 ( )

35.加热后任何材料均可以进行锻造。 ( )

36.锻件中的纤维组织导致其机械性能具有各向异性。()

37.金属坯料挤压时,三个方向受压应力,金属呈现较好的塑性,变形抗力也很大。()

38.高强度合金钢可焊性较好,一般不需要采取任何工艺措施,可获得优质焊接接头。()

39.低碳钢的可焊性比中碳钢、高碳钢的差。()

40.铸铁、铜等金属可采用气割的方法进行加工。()

41.铸铁、铜等金属可采用气焊的方法进行焊接。()

42.车刀主偏角越大,刀尖散热条件越好。()

43.刀具前角直接影响切屑变形、切削刃强度,因此加工脆性材料时,应选用小前角。()

44.精车时,刃倾角应取负值。()

45.主切削力是计算机床主电动机功率和夹具的夹紧力的主要依据。()

46.切削铸铁、黄铜等脆性材料,切削温度不高,一般不使用切削液。()

三、选择题

1.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指标包括()。

A.冲击载荷

B.交变载荷

C.冲击韧度

D.塑性变形

2.常用的硬度测定方法是采用()。

A.冲击法

B.压入法

C.对照法

D.消耗法

3.在进行疲劳试验时,试样承受的载荷为()。

A.静载荷

B. 动载荷

C.冲击载荷

D.交变载荷

4.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A. 屈服点

B. 抗拉强度

C. 弹性极限

D.疲劳强度

5.固溶强化的基本原因是()。

(1) 晶格类型发生变化 (2) 晶粒变细

(3) 晶体发生滑移 (4) 晶格发生畸变

6.在晶体缺陷中,属于点缺陷的有()。

A.间隙原子

B.位错

C.晶界

D.缩孔

7.枝晶偏析是指()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A.晶粒与晶界

B.晶粒内

C.晶界

D.材料表层与心部

8.铁素体是碳溶解在()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A.α-Fe B.γ-Fe C.δ-Fe D.β-Fe

9.奥氏体是碳溶解在()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A.α-Fe

B.γ-Fe

C.δ-Fe

D.β-Fe

10.莱氏体是一种()。

A.固溶体 B.金属化合物 C.机械混合物 D.单相组织金属

11.珠光体是一种()。

A.固溶体 B.金属化合物 C.机械混合物 D.单相组织金属

C, A+Fe3C II D, P+ Fe3C II

12.过冷奥氏体转变前的保持时间称为()。

A 孕育期

B 转变期

C 转变初始期

D 停滞期

13.下列材料中,淬硬性高的是()。

A.9SiCr

B.45

C.38CrMoAl

D.Q215F

14.钢的红硬性是指钢在高温下保持()的能力。

A. 高强度

B. 高硬度

C.高耐磨性

D. 高抗氧化性

15.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

A.随炉冷却 B.在油中冷却 C.在空气中冷却 D.在水中冷却

16.完全退火不适用于()。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D.所有钢种

17.合金渗碳钢渗碳后一般进行热处理。

A 淬火+高温回火

B 淬火+中温回火

C 淬火+低温回火

D 淬火+退火

18.普通、优质和高级优质碳钢是按()进行区分的。

A. 强度的大小

B. S、P含量的多少

C. Mn、Si含量的多少

D. 塑性的大小

19.在铸型中,主要起补缩作用的是。

A. 冒口

B.直浇道

C. 浇口杯(外浇口)

D.内浇道

20.型砂强度不足,易于引起铸件的缺陷是()。

A. 气孔

B. 裂纹

C. 浇不足

D. 砂眼

21.在各种型砂中,性能要求最高的是()。

A. 面砂

B. 型砂

C.芯砂

D. 背砂

22.灰口铸铁体积收缩率小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

①析出石墨弥补体收缩②其凝固温度低③砂型阻碍铸件收缩④凝固温度区间小

23.确定分型面时,尽量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放在同一砂箱中,其主要目的是:

①利于金属液充填型腔②利于补缩铸件③防止错箱④操作方便

24.确定浇注位置时,应将铸件的重要加工表面置于()。

①上部②下部③竖直部位④任意部位

25.铸件形成缩孔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合金的()。

①液态收缩②固态收缩③凝固收缩④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

26.控制铸件同时凝固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应力 B消除缩松C消除气孔 D 防止夹砂

27.在选择铸型分型面时,应尽量做到()。

A. 使型腔均分于各砂箱中

B. 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型面

C. 使分型面为非平直的面

D. 分型面为一个平直面,且使型腔全部或大部位于同一砂箱中

28.可锻铸铁中的团絮状石墨由下述方式获得 ( )

A.白口铸铁经高温退火从渗碳体分解而得到

B.直接从液体中结晶而得

B.由灰口铸铁经锻造而得 D.上述说法都不对

29.球墨铸铁中的石墨由下述方式获得 ( )

A. .由白口铸铁经高温退火获得

B. 由白口铸铁经低温退火获得

C.直接从液体结晶获得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30.可锻铸铁应理解为( )。

A.锻造成形的铸铁

B. 可以锻造的铸铁

C.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的铸铁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31.生产球墨铸铁件,在浇注的铁水中加入稀土硅铁镁合金的作用是( )。

A. 孕育剂

B. 作球化剂

C. 作脱氧剂

D.作脱硫剂

32.为促进铸铁石墨化,可采用下述方法 ( )。

A. 提高W(C) 、W(Si),提高冷却速度

B.增加W(C) 、W(Si),降低冷却速度

C.降低W(C) 、W(Si),提高冷却速度

D. 降低W(C) 、W(Si),降低冷却速度

33.用模锻成形曲轴,使得热加工流线()。

A.沿曲轴轮廓分布

B.与曲轴承受切应力相平行

B.与曲轴承受正应力相平行 D.沿曲轴轴线方向分布

34.某种合金的塑性较差,需采用压力加工方法提高其性能,应选用()方法成形。

A.轧制

B.拉拔

C.挤压

D.自由锻造

35.在设计和制造零件时,应使其工作时的最大正应力与锻件的纤维方向()。

A.呈45度角

B.垂直

C.平行

D.垂直或平行均可

36.以下冲压工序中,属于冲裁工序的是()。

①落料②拉深③挤压④弯曲

37.合金钢的可焊性可依据( )大小来估计。

A.钢含碳量

B.钢的合金元素含量

C.钢的碳当量

D.钢的杂质元素含量

38.电阻焊按常用的焊接方法分类,属于()。

A. 熔焊

B. 压焊

C. 钎焊

D. 火焰钎焊

39.焊接操作中,()操作最困难。

A. 角焊

B. 平焊

C. 立焊

D. 仰焊

40.仅钎料熔化而母材不熔化的焊接方法称为()。

A. 压力焊

B. 气焊

C. 电阻焊

D. 钎焊

41.下列材料中能满足气割条件要求的是()。

A. 铜合金

B. 低碳钢

C. 铸铁

D. 铝

42.气割时要求金属材料的燃点应()其熔点。

A. 高于

B. 低于

C. 等于

43.手工电弧焊属于()。

A. 熔焊

B. 电阻焊

C. 压焊

D. 缝焊

44.采用手工电弧焊方法焊接重要结构件时,通常选用碱性焊条,原因是()。

A.焊缝成形好

B.焊接电弧稳定

C.焊接接头抗裂性能好

D.交、直流电焊机都可以使用

45.手弧焊采用直流电源焊接薄件时,工件与焊条的接法用:

①正接法②反接法③Y接法④Δ接法

46.车削细长轴时,为防止工件产生弯曲和振动,应尽量减少:

①轴向力②前角③主偏角④径向力

47.降低切削温度最有效的措施是()

①浇注切削液②增大刀尖园角半径③增大主偏角④适当增大前角

48.下列因素中,对刀具耐用度影响最大的是()。

①前角②切削深度③进给量④切削速度

49.采用顺序凝固工艺的铸件,后凝固部位的收缩是由()的金属液来补充的。

A.浇冒口系统

B. 冷铁

C. 厚大部位

D. 缩孔与缩松

50.采用同时凝固工艺,可减小和防止铸造内应力产生。因此铸件()。

A. 要求设置冒口

B. 不要求设置冒口

C. 不易产生热裂纹

D. 不易产生热应力

51.灰铸铁的“自补缩能力”使得灰铸铁铸件的()。

A.缺口敏感性低

B. 抗压强度高

C. 缩孔、缩松倾向小

D. 流动性好

四、简答题

1.简述合金的相结构及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2.简述纯金属的结晶过程及影响晶粒大小的因素。

3.简述钢在常存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4.简述共析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过程。

5.简述回火的分类、温度范围、组织特点及应用。

6.简述合金在冷却过程中的收缩阶段及其对铸件的影响。

7.简述金属塑性变形的方式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8.简要回答钢材焊接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如何按评价指标判断材料的焊接性。

9.简述刀具的构成和普通车刀切削部分的构成。

10.简述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温度范围、形成的组织特点。

11.简述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其对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12.简述冲裁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原则。

13.简述普通车刀切削部分的构成及其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14.试分析铸件裂纹的种类、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15.试分析铸造内应力的类型、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16.简要回答金属的可锻性及其影响因素。

17.简要分析使用圆柱铣刀铣削加工平面的铣削方式及其特点。

18.试分析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的特点,应如何选择。

19.简述石墨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20.简述刀具磨损的形式,并分析刀具磨损的原因。

21.简述铸件工艺设计的参数选择及要求。

22.简述绘制锻件工艺图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要求。

五、分析材料牌号

Q215 T10A GC

r 15 QT400-18 ZG310-570 Q235F T10A 40C

r

HT350 45 9SiCr 9Mn2V

CrWMn W18Cr4V W6Mo5Cr4V2 20CrMnTi 60Si2Mn H68

HPb59-1 QSn4-3 ZCuZn38 ZcuSn11Pb1 ZSnSb11Cu6 ZPbSb15Sn10 YG8 YT15 六、综合分析题

1.试分析共析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过程、组织特点及其对冷却转变的影响。

2.试分析共析钢等温冷却转变的温度范围、组织及性能特点。

3.试分析焊接接头的组成、接头的组织及其性能特点。

4.试分析合金的结晶过程以及影响晶粒大小的因素。

5.根据Fe-Fe3C相图试分析碳素钢中含碳量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6.试分析外圆车刀的标注角度及其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7.试分析铸造合金的收缩过程及其对缩孔、缩松等铸造缺陷的影响。

8.试分析铸造合金缩孔、缩松的形成过程及其防止措施。

9.试分析材料工艺焊接性评价方法,举例说明不同材料焊接性的差异以及工艺措施。

10.试分析铸造内应力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防止措施。

14.试分析机床传动机构常用的传动副及其传动比计算。

15.试分析刀具磨损的原因、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16.简述刀具磨损的形式,并分析刀具磨损的原因、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17.试分析石墨对工业铸铁性能的影响。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杨世铭-陶文铨)]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 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 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 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分析 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 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 与B ,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 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 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 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第二章 思考题 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n x t gradt q ??-=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密度矢量。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传热学课本思考题

第一章 思考题 1. P23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 热学公式。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 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 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 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 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的水烧干后, 水壶很快就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 到热。试分析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 情况可能使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 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 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 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教育中介都是教育者直接作用的对象,教育者是行为的发出者,总是教育者利用教育中介传达意识,教育者必须选择、认同、吸收这种中介,而后才能影响自己在施教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为。 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但这并不意谓着受教育者是客体。只有受教育乾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受教育者,发挥他对教育中介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复合主体的作用,教育中介才起到教育中介的作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中介,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中介仍只充当客体,处于客体地位。 (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赞诃夫凯洛夫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 思考题 1.什么叫膜状凝结,什么叫珠状凝结?膜状凝结时热量传递过程的主要阻力在什么地方? 答:凝结液体在壁面上铺展成膜的凝结叫膜状凝结,膜状凝结的主要热阻在液膜层,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液珠的凝结叫珠状凝结。 2.在努塞尔关于膜状凝结理论分析的8条假定中,最主要的简化假定是哪两条? 答:第3条,忽略液膜惯性力,使动量方程得以简化;第5条,膜内温度是线性的,即 膜内只有导热而无对流,简化了能量方程。 3.有人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平管外的凝结换热一定比竖直管强烈,这一说法一定成立? 答;这一说法不一定成立,要看管的长径比。 4.为什么水平管外凝结换热只介绍层流的准则式?常压下的水蒸气在10=-=?w s t t t ℃的水平管外凝结,如果要使液膜中出现湍流,试近似地估计一下水平管的直径要多大? 答:因为换热管径通常较小,水平管外凝结换热一般在层流范围。 对于水平横圆管: () r t t dh R w s e ηπ-= 4 ()4 1 3 2 729.0? ??? ??-=w s t t d gr h ηλρ 临界雷诺数 () () 1600 161.9Re 4 3 45 4 1 3 2 4 3 4 3 =-= r g t t d w s c ηλρ 由100=s t ℃,查表:kg kJ r /2257= 由 95 =p t ℃,查表:3 /85.961m kg =ρ ()K m W ?=/6815.0λ ()s m kg ??=-/107.2986 η ()() m g t t r d w s 07.23 .9763 1 3 2 35 =-=λρη 即水平管管径达到2.07m 时,流动状态才过渡到湍流。 5.试说明大容器沸腾的t q ?~曲线中各部分的换热机理。 6.对于热流密度可控及壁面温度可控的两种换热情形,分别说明控制热流密度小于临界热流密度及温差小于临界温差的意义,并针对上述两种情形分别举出一个工程应用实例。 答:对于热流密度可控的设备,如电加热器,控制热流密度小于临界热流密度,是为了防止设备被烧毁,对于壁温可控的设备,如冷凝蒸发器,控制温差小于临界温差,是为了防止设备换热量下降。 7.试对比水平管外膜状凝结及水平管外膜态沸腾换热过程的异同。 答:稳定膜态沸腾与膜状凝结在物理上同属相变换热,前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较大的汽 膜,后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较大的液膜,前者热量由里向外,后者热量由外向里。 8.从换热表面的结构而言,强化凝结换热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强化沸腾换热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从换热表面的结构而言,强化凝结换热的基本思想是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液膜的厚度,强化沸腾换热的基本思想是尽量增加换热表面的汽化核心数。 9.在你学习过的对流换热中.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式中显含换热温差的有哪几种换热方式?其他换热方式中不显含温差是否意味着与温差没有任何关系?

传热学思考题题文全文

第1章《绪论》思考题 1、一维大平壁稳态导热傅里叶定律的形式与牛顿冷却公式颇相似,那么为什么导热系数λ是物性,表面传热系数h却不 是物性? 2、导热傅里叶定律的写法(指负号)与问题中坐标的方位有没有什么关系?思考题 1.1附图中两种情形所对应的热流 方程是否相同? 3、试分析一只普通白炽灯泡点亮时的热量传递过程。 4、试分析一个灌满热水的暖水瓶的散热全过程中所有环节,应如何提高它的保温性能? 5、请说明“传热过程”和“复合换热过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6、对导热热流密度q和对对流换热时热流密度q的正负规定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能正确区别热量,热流量,热流密度(或称热流通量)几个不同称呼的准确含义吗?它们哪些是矢量?在针对控 制体积求和时,上述三个量是否处理方法相同? 8、把q写成Φ/A,需要附加什么条件,还是无条件? 9、你认为100 ℃的水和100 ℃的空气,哪个引起的烫伤更严重?为什么? 10、酷热的夏天,用打开冰箱门的方法能不能使室内温度有明显的下降? 11、热对流与对流换热有何根本的区别? 12、列举你所了解的生活中或工程领域中传热的若干应用实例,并分析他们的基本传热原理。 13、为什么针对控制容积和针对表面的能量平衡关系有根本的差别? 14、你认为传热学与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5、三十多年以前,一名叫姆贝巴(Mpemba)的非洲学生曾经发现,同等条件下放在冰箱中的热冰琪淋汁反而比冷冰琪 淋汁先开始结冰。他请一位物理系的教授解释这个现象。教授作了实测:用直径45 mm,容积100 cm3的玻璃杯放入温度不同的水在冰箱中冻结。实验结果证明,在初始温度30℃~80℃范围内,温度越高,结冰越早。你对这个问题如何认识? 16、一位家庭主妇告诉她的工程师丈夫说,站在打开门的冰箱前会感觉很冷。丈夫说不可能,理由是冰箱内没有风扇, 不会将冷风吹到她的身上。你觉得是妻子说得对,还是丈夫说得对? 17、夏季会议室中的空调把室温定在24℃,同一个房间在冬天供暖季内将室温也调到24℃。但是夏季室内人们穿短裤、 裙子感觉舒适,冬天则必须穿长袖长裤甚至毛衣。请问这是为什么? 第2章《导热理论基础》思考题 18、傅里叶定律表示导热物体内的温度梯度与导热热流q之间的定量数学关系。其中未曾出现时间变量。那么,你如何 理解并解释在分析非稳态导热问题时也可以应用傅氏定律? 19、应用傅里叶定律时有哪些限制? 20、现代宇航工程和超低温工程中应用的超级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甚至可以低到10-4 W/(m?℃)以下,该数值已经大大 低于导热性能最低的气体介质。试分析它是如何实现的? 21、在一定温度区间内,物质的导热系数大都可以表示为温度的线性函数: 22、λ=λ0(1+b t)。式中t为摄氏温度。有人认为,“b为导热系数随t变化的斜率。而λ0则代表0℃时该材料的导热系 数。因为代入t = 0℃,得λ=λ0。”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有时会把方程写作λ=λ0+bt。这个b、λ0又代表什么意义? 23、对于一维稳态导热,?t /?x>0,?t /?x <0分别具有什么含义??2t /?x2 >0又具有什么含义? 24、已知某个确定的热流场q = f (x, y),能否由此唯一地确定物体的温度场?或者需要什么条件?反过来从温度场能否唯 一地确定热流场? 25、某二维导热物体,常物性,部分边界q = 常数,另一部分绝热,能否确定其温度场? 26、如思考题2.8附图所示的二维控制体积,导入热流量分别是Φx和Φy,另外的两面绝热。导入的总热流量等于: (a)(Φx2+Φy2)1/2;(b) Φx + Φy;(c) q x A x + q y A y;(d) (q x2A x+ q y2A y)1/2 27、请分析第三类边界条件的数学表达式(2-3-11)是否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28、导热微分方程从导热物体内部的微元体分析得到。那么它是否能够用于导热物体的边界上?为什么? 29、无源大平壁一维稳态导热,温度场的通解等于t = c1x + c2,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确定。这是否意味着c1,c2都与平壁

传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热学》复习题 一、判断题 1.稳态导热没有初始条件。() 2.面积为A的平壁导热热阻是面积为1的平壁导热热阻的A倍。() 3.复合平壁各种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不是很大时可以当做一维导热问题来处理() 4.肋片应该加在换热系数较小的那一端。() 5.当管道外径大于临界绝缘直径时,覆盖保温层才起到减少热损失的作用。() 6.所谓集总参数法就是忽略物体的内部热阻的近视处理方法。() 7.影响温度波衰减的主要因素有物体的热扩散系数,波动周期和深度。() 8.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9. 傅里叶定律既适用于稳态导热过程,也适用于非稳态导热过程。() 10.相同的流动和换热壁面条件下,导热系数较大的流体,对流换热系数就较小。() 11、导热微分方程是导热普遍规律的数学描写,它对任意形状物体内部和边界都适用。( ) 12、给出了边界面上的绝热条件相当于给出了第二类边界条件。 ( ) 13、温度不高于350℃,导热系数不小于0.12w/(m.k)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 ( ) 14、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逆流比顺流的传热平均温差大。 ( ) 15、接触面的粗糙度是影响接触热阻的主要因素。 ( ) 16、非稳态导热温度对时间导数的向前差分叫做隐式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 ( ) 17、边界层理论中,主流区沿着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速度梯度零。 ( ) 18、无限大平壁冷却时,若Bi→∞,则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 ( ) 19、加速凝结液的排出有利于增强凝结换热。 ( ) 20、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 二、填空题 1.流体横向冲刷n排外径为d的管束时,定性尺寸是。 2.热扩散率(导温系数)是材料指标,大小等于。 3.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形空腔,空腔表面对外界的辐射角系数为。 4.某表面的辐射特性,除了与方向无关外,还与波长无关,表面叫做表面。 5.物体表面的发射率是ε,面积是A,则表面的辐射表面热阻是。 6.影响膜状冷凝换热的热阻主要是。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导热系数为45W/,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 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 2.k),热流密度q=5110w/ m 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5110 t t85155(C) h73 =+=+=? 1-1.按20℃时,铜、碳钢(%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 W/(m·K) =+×20= W/(m·K); 矿渣棉: λ=+ W/(m·K) =+×20= W/(m·K);

传热学部分思考题

教材上的思考题 第8章??思考题? 1.试说明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它们的传热机理不同。导热是由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介质的微观粒子行为。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微观粒子或微团的行为。辐射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使物体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其本质是电磁波,不需要直接接触并涉及能量形式的转换。?联系:经常同时发生。? 2.试说明热对流与对流换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对流换热是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由热对流和导热两种传热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传热结果。 3. 从传热的角度出发,采暖散热器和冷风机应放在什么高度最合适?? 答:采暖器和冷风机主要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使周围空气变热和变冷,使人生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中,空气对流实在密度差的推动下流动,如采暖器放得太高,房间里上部空气被加热,但无法产生自然对流使下部空气也变热,这样人仍然生活在冷空气中。为使房间下部空气变热,使人感到舒适,应将采暖器放在下面,同样的道理,冷风机应放在略比人高的地方,天热时,人才能完全生活在冷空气中 4.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草地会披上一身白霜,可是气象台的天气报告却说清晨最低温度为2℃。试解释这种现象。但在阴天或有风的夜晚(其它条件不变),草地却不会披上白霜,为什么 答:深秋草已枯萎,其热导率很小,草与地面可近似认为绝热。草接受空气的对流传热量,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天空传递热量,其热阻串联情况见右图。所以,草表面温度t gr 介于大气温度t f 和天空温度t sk 接近,t gr 较低,披上“白霜”。如有风,hc 增加,对流传热热阻R 1减小,使t gr 向t f 靠近,即t gr 升高,无霜。阴天,天空有云层,由于云层的遮热作用,使草对天空的辐射热阻R 2增加,t gr 向t f 靠近,无霜(或阴天,草直接对云层辐射,由于天空温度低可低达-40℃),而云层温度较高可达10℃左右,即t sk 在阴天较高,t gr 上升,不会结霜)。 5.在一有空调的房间内,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控制在20℃,但冬天得穿毛线衣,而夏天只需穿衬衫。这是为什么 答:人体在房间里以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方式散失热量,有空调时室内t fi 不变,冬天和夏天人在室内对流散热不变。由于夏天室外温度0f t 比室内温度fi t 高,冬天0f t 比fi t 低,墙壁内温度分布不同,墙壁内表面温度wi t 在夏天和冬天不一样。显然,wi t 夏 >wi t 冬 ,这样人体与墙壁间的辐射传递的热量冬天比夏天多。在室温20℃的房间内,冬天人体向外散热比夏天多而感到冷,加强保温可使人体散热量减少,如夏天只穿衬衫,冬天加毛线衣,人就不会感到冷。 第十一章(基本概念较多,就交给你了!!) 第十二章 没找到现成的。。

传热学思考题集锦

1、烧开水时,为什么一旦水烧干了,铝壶就很容易烧坏? 答案:水侧沸腾的表面传热系数远大于火焰侧的表面传热系数,没烧干时,壶底更接近于水的温度,所以不会达到铝的熔点。 2、同样是25°C的房子,为什么夏天可以穿衬衫,而冬天却要穿毛衣? 答案:墙壁内侧温度夏天比冬天高。所以,人体向外辐射的能量冬天比夏天多,而自然对流和辐射换热处于同一数量级。 3、电影《泰坦尼克号》里,为什么Jack冻死了,而Rose没有? 答案:一般来说,在相同温度和压力状态下,水的换热能力比空气强,所以Jack 身体散热比Rose快。(物性的影响) 4、中央电视台1999年9月5日的《科技博览》指出:72°C的铁和600°C 的木头摸上去的感觉是一样的,您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人手感觉到的冷暖实际上是热量传递的快慢,而铁的导(吸)热系数远大于木头的。 5、摩托车手的膝盖需要特别的保温,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因为膝盖处的热边界层很薄(相当于外掠物体的前驻点),换热能力较强,该处与空气的换热量较大。 6、冬天,隔着玻璃晒太阳感觉更暖和,为什么? 答案:普通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光几乎完全穿透,而对常温下室内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被阻挡在房间内,这一现象类似于“温室效应”。 7、北方,深秋或者初冬季节的清晨,为什么树叶总是在朝向太空的一面结霜? 答案:因为与背向太空的一面相比,树叶朝向太空的一面须向温度很低的太空辐射更多的热量,使其表面温度更低,所以更易结霜。 8、室温下呈黑色的铁棒在炉中加热时,颜色渐呈暗红、红、橙黄,您知道为 什么吗?

答案:随着铁棒加热,温度升高,其辐射能量最大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即经历了由远红外线、近红外线到可见光的区域,因此呈现了上述颜色变化。 9、冬天,棉被经过晒后拍打,为什么感觉特别暖和? 答案:被晒过的棉被,轻轻拍打后,大量的空气进入棉絮空间,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内自然对流不容易展开,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很低,故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10、为什么耳朵大的人更容易生冻疮? 答案:耳朵的散热可看成是一维肋片导热,耳朵大的人沿肋高的方向热阻较小,耳朵温度更容易接近于周围环境的温度。 11、大电流电线外所包的绝缘层,是否不利于电线散热? 答案:家用电线的直径一般都小于20mm,在一般情况下,小于其临界绝缘直径,此时在电线外加绝缘层,不仅起到了电绝缘的作用,而且有利于电线散热。 12、用纸可以烧开水,你相信吗? 答案:水侧的热阻远小于加热侧的热阻,纸的温度更接近于水的温度,所以不会达到纸的着火点。 13、冬天,屋顶积雪有助于房屋保温,您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在相同的室内外温度下,屋顶积雪相当于增加了一层热阻,从而使散热量降低。 13、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地球时,为什么会被烧毁? 答案:卫星返回地球时,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大气层,由于与空气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使表面温度急剧上升,因此会被烧毁。 15、海水的颜色为什么总是蓝色的? 答案:这是由于海水的非灰性质引起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吸收率不同,对蓝色波长附近的射线的吸收少,反射多,所以程蓝色。

高等传热学复习题(带答案)

高等传热学复习题 1.简述求解导热问题的各种方法和傅立叶定律的适用条件。 答:导热问题的分类及求解方法: 按照不同的导热现象和类型,有不同的求解方法。求解导热问题,主要应用于工程之中,一般以方便,实用为原则,能简化尽量简化。 直接求解导热微分方程是很复杂的,按考虑系统的空间维数分,有0维,1维,2维和3维导热问题。一般维数越低,求解越简单。常见把高维问题转化为低维问题求解。有稳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比稳态导热多一个时间维,求解难度增加。有时在稳态解的基础上分析非稳态稳态,称之为准静态解,可有效地降低求解难度。根据研究对象的几何形状,又可建立不同坐标系,分平壁,球,柱,管等问题,以适应不同的对象。 不论如何,求解导热微分方程主要依靠三大方法: 甲.理论法 乙.试验法 丙.综合理论和试验法 理论法:借助数学、逻辑等手段,根据物理规律,找出答案。它又分: 分析法;以数学分析为基础,通过符号和数值运算,得到结果。方法有: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L a p l a c e变换,F o u r i e r变换),热源函数法,G r e e n函数法,变分法,积分方程法等等,数理方程中有介绍。 近似分析法:积分方程法,相似分析法,变分法等。 分析法的优点是理论严谨,结论可靠,省钱省力,结论通用性好,便于分析和应用。缺点是可求解的对象不多,大部分要求几何形状规则,边界条件简单,线性问题。有的解结构复杂,应用有难度,对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 数值法:是当前发展的主流,发展了大量的商业软件。方法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直接模拟法,离散化法,蒙特卡罗法,格子气法等,大大扩展了导热微分方程的实用范围,不受形状等限制,省钱省力,在依靠计算机条件下,计算速度和计算质量、范围不断提高,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能求解部分非线性问题。缺点是结果可靠性差,对使用人员要求高,有的结果不直观,所求结果通用性差。 比拟法:有热电模拟,光模拟等 试验法:在许多情况下,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不能完美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试验。试验的可靠性高,结果直观,问题的针对性强,可以发掘理论没有涉及的新规律。可以起到检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的作用。理论越是高度发展,试验法的作用就越强。理论永远代替不了试验。但试验耗时费力,绝大多数要求较高的财力和投入,在理论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应尽量用理论方法。试验法也有各种类型:如探索性试验,验证性试验,比拟性试验等等。 综合法:用理论指导试验,以试验促进理论,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浙大提出计算机辅助试验法(C A T)就是其中之一。 傅立叶定律的适用条件:它可适用于稳态、非稳态,变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多维空间,连续光滑介质,气、液、固三相的导热问题。 2.定性地分析固体导热系数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什么是直肋的最佳形状与已知形状后的最佳尺寸? 答:什么叫做“好”?给定传热量下要求具有最小体积或最小质量或给定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⒌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⒍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⒎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⒏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学说 ⒐.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 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

传热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传热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用铝制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被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2、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 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 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第二章: 1、扩展表面中的导热问题可以按一维问题处理的条件是什么?有人认为,只要扩展表面细长,就可按一维问题处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条件:(1)材料的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以及沿肋高方向的横截面积均各自为常数(2)肋片温度在垂直纸面方向(即长度方向)不发生变化,因此可取一个截面(即单位长度)来分析(3)表面上的换热热阻远远大于肋片中的导热热阻,因而在任一截面上肋片温度可认为是均匀的(4)肋片顶端可视为绝热。并不是扩展表面细长就可以按一维问题处理,必须满足上述四个假设才可视为一维问题。 2、肋片高度增加引起两种效果:肋效率下降及散热表面积增加。因而有人认为随着肋片高度的增加会出现一个临界高度,超过这个高度后,肋片导热热流量会下降,试分析该观点的正确性。 答:的确肋片高度增加会导致肋效率下降及散热表面积增加,但是总的导热量是增加的,只是增加的部分的效率有所减低,所以我们要选择经济的肋片高度。 第三章: 1、由导热微分方程可知,非稳态导热只与热扩散率有关,而与导热系数无关。你认为对吗?答:错,方程的边界条件有可能与λ有关,只有当方程为拉普拉斯方程和边界条件为第一边界条件时才与λ无关。 2、对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能否将表面的对流换热量转换成控制方程中的内热源产生的热量? 答:不能,二维问题存在边界微元和内边界微元,内边界微元不一定与边界换热,所以不存在源项。 第四章: 1、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稳态无内热源导热物体的温度分布与物体的导热系数是否有关?为什么? 答:无关,因为方程为拉普拉斯方程,边界为第一边界条件均与λ无关。 2、非稳态导热采用显式格式计算时会出现不稳定性,试述不稳定性的物理含义。如何防止这种不稳定性? 答:物理意义:显示格式计算温度时对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出现不合

传热学部分思考题

教材上的思考题 第8章 思考题 1.试说明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它们的传热机理不同。导热是由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介质的微观粒子行为。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微观粒子或微团的行为。辐射是由于物体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使物体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其本质是电磁波,不需要直接接触并涉及能量形式的转换。 联系:经常同时发生。 2.试说明热对流与对流换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对流换热是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由热对流和导热两种传热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传热结果。 3. 从传热的角度出发,采暖散热器和冷风机应放在什么高度最合适? 答:采暖器和冷风机主要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使周围空气变热和变冷,使人生活在合适的温度围中,空气对流实在密度差的推动下流动,如采暖器放得太高,房间里上部空气被加热,但无法产生自然对流使下部空气也变热,这样人仍然生活在冷空气中。为使房间下部空气变热,使人感到舒适,应将采暖器放在下面,同样的道理,冷风机应放在略比人高的地方,天热时,人才能完全生活在冷空气中 4.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草地会披上一身白霜,可是气象台的天气报告却说清晨最低温度为2℃。试解释这种现象。但在阴天或有风的夜晚(其它条件不变),草地却不会披上白霜,为什么? 答:深秋草已枯萎,其热导率很小,草与地面可近似认为绝热。草接受空气的对流传热量,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天空传递热量,其热阻串联情况见右图。所以,草表面温度t gr 介于大气温度t f 和天空温度t sk 接近,t gr 较低,披上“白霜”。如有风,hc 增加,对流传热热阻R 1减小,使t gr 向t f 靠近,即t gr 升高,无霜。阴天,天空有云层,由于云层的遮热作用,使草对天空的辐射热阻R 2增加,t gr 向t f 靠近,无霜(或阴天,草直接对云层辐射,由于天空温度低可低达-40℃),而云层温度较高可达10℃左右,即t sk 在阴天较高,t gr 上升,不会结霜)。 5.在一有空调的房间,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控制在20℃,但冬天得穿毛线衣,而夏天只需穿衬衫。这是为什么? 答:人体在房间里以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方式散失热量,有空调时室t fi 不变,冬天和夏天人在室对流散热不变。由于夏天室外温度0f t 比室温度fi t 高,冬天0f t 比fi t 低,墙壁温度 分布不同,墙壁表面温度wi t 在夏天和冬天不一样。显然,wi t 夏>wi t 冬 ,这样人体与墙壁间的辐 射传递的热量冬天比夏天多。在室温20℃的房间,冬天人体向外散热比夏天多而感到冷,加强保温可使人体散热量减少,如夏天只穿衬衫,冬天加毛线衣,人就不会感到冷。 第十一章(基本概念较多,就交给你了!!) 第十二章 没找到现成的。。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就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变化形式,也就是“教育”理念得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得用自然科学得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得关系得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与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与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 1、教育得心理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 C ) A、勒图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康德 2、我国古代最早也就是世界最早得成体系得古代教育学作品就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3、杜威就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得代表人物:( D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得教育家就是:( B )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洛克 三、辨析题(错误得请改正) 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

错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与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得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得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得。 错误。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得标准进行划分得。 5、农业社会得教育就就是农业教育。 错误。农业社会得教育就是指基本得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就是指一种专门得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得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就是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相耦合得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得人,又要把社会得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得个体身上。而“灌输”则就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得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得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就是“教育”。教育强调活动得“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得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得“抚养”、“养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得,在个体与社会得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与“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