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辞赋的特点,及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感情。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汇。

3、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1、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教学设想】诵读、悟读、归纳、总结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及辞赋特点。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全文。

一、导入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多数文人都追求艳丽的辞藻和华美的形式,然而,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他辞官归田,躬身自耕,饮酒赏菊,娱情山水,他就是陶渊明。我们今天再一起学习他的一个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

(今九江市)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

况,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

交替之际,家势渐衰。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

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

过太守。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 373年,

9岁,失怙。 393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任江州祭酒。400

年,隆安四年,36岁,辞征辟,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对仕桓玄有悔

恨之意。404年,元兴三年,40岁,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

军。 405年,义熙元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

建威参军。三月辞职,同年秋任彭泽令。八十三天后,辞官归里,赋

《归去来兮辞》,开始过“躬耕自资”的生活,安贫乐道,悠游世外。427年,元嘉四年,63岁,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

《挽歌诗》三首。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2、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

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

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3、辞赋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多用楚地方言,

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

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

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到了西

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

在抒情。

三、解题

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吧、啊”,意思是:回去吧。

四、整体感知,研习课文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2、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

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

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3、疏通小序:

问:序写了哪些内容?其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些?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1)内容:

介绍生活背景、思想志趣及写作原因。

(2)原因:

①“质性自然”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

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

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③需要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

问: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4、学习第一段

在封建时代,读书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建功立业,“大济苍生”,实现人生理想,这一切都与仕途紧紧相联,“学而优则仕”,但陶渊明放着好好地官不做,宁愿为民,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情怀?下面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一下。(1)、学生精读课文,疏通大意,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2)、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陶渊明辞官归田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4)、结合序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渊明具有什么样的内心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五、课堂小结

陶渊明在文中交待了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他出仕为官的目的有

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苏轼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

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影响着后代文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第一节

2、完成课后第一大题第1小题。

七、【板书】

1辞官原因:田园将芜,心为形役(1-4句)

第一节辞官归田{2自恕自慰:迷途知返,痛改前非(5-8句)

3复返自然:归心似箭,心情舒畅(9-12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作者的思想。

一、探究文本

1、悟读第2段

思考:(1)、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和回家后的心情怎样?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表达出迫切之情,“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以看出主仆俱迎,妻子同乐的欢心,尤其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家的温馨油然而生,还有什么比天伦之乐更幸福的事呢?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从此段中可以看出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生活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生活情怀。

【板书】

第二节自得其乐: 1天伦之乐:初回家时,亲情无限(1-8句)

2生活之乐:饮酒自乐,涉园观景(9-20句)2、悟读第3段

思考:(1)、从本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哪些生活乐趣呢?

明确:悦亲戚之情话——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乐琴书以消忧——弹琴消忧的怡然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与乡邻交往的人际和睦之乐;

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巾车孤舟的游玩之乐。

(2)、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

归纳总结:在道家的思想中士大夫一个重要的观点,要找到快乐,就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生活。陶渊明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让我们体悟到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之乐。

【板书】

1归隐之志:世与我违,息交绝游(1-4句)第三节田园之乐2故里交往:情话琴书,春及春事(5-8句)

3出游消愁:乐以忘忧,心生感悟(9-16句)

3、悟读第4段

思考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又有何表现?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

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潜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深,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板书】

第四节综述情志:纵情山水,乐天安命,卒章显志。

二、课堂小结

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书面完成课后第一大题第2、3小题。

四、板书设计

1、梳理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本文重点文言知识点。

2、了解文章抒情手法、语言风格。

一、课堂分组探究

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

1、文章的抒情手法

(1). 巧用动词抒怀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恨”表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

(2).写景状物抒情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

(3).直抒胸臆咏叹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

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

2、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文中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文中虽用了不少典故、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3、认识和评价文中表现的归隐选择

以一分为二的思想,分别认识和评价。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肯定既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1)、可以从从当时的社会风气、诗人的思想入、诗人的成就等方面入手探究

(2).从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选择等方面评价。

二、课外拓展

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与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1)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2)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3)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4)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

1)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2)来: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而

门虽设而(转连,却)常关

觉今是而(并连,不译)昨非

时矫首而(修饰连词,可以不译)遐观

鸟倦飞而(承接连词,就)知还

风飘飘而(修饰连词,地)吹衣

抚孤松而(并列连词)盘桓

世与我而(转连)相违

亦崎岖而(修饰连词)经丘

泉涓涓而(修饰连词)始流

或植杖而(并连)耘耔

4)以

既自以(介词,使,让)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并列连词,同“而”)轻飏

农人告余以(介词,把)春及

引壶觞以(目的连词,来)自酌

聊乘化以(修饰连词,同“而”)归尽

园日涉以(表结果连词)成趣

木欣欣以(并列连词,同“而”)向荣

5)之

悟以往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谏

悦亲戚之(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情话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往)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1)眄庭柯以怡(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颜

2)乐琴书(名词动用,抚琴,读书)以消忧

3)或棹(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孤舟

4)善(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万物之得时

5)携幼(形作名,幼儿)入室

6)园日(名作状,每日)涉以成趣

7)策(名作动,拄着)扶老以流憩

8)时(名作状,有时)矫首而遐观

9)悦(意动法,以……为愉悦)亲戚之情话

4.古今异义词:

1)亲戚

古:内亲外戚。

今:跟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家庭和它的成员。

2)情话

古:知心话

今: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女子文静而美好。

4)有事

古:农事。

今:有事情。

5. 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1)聊乘(动词,顺着,顺随)化以归尽

2)公与之乘(动词,骑,坐,驾驭)战于长勺

3)因利乘(介词,凭借,趁着)便,宰割天下

4)变乱纷乘(动词,交互,连接)

5)自京师乘(动词,冒着,顶着)风雪……至于泰安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量词,四马一车)

7)以乘(“四”的代称)韦先

2)行

1)感吾生之行(副词,将要)休

2)三人行(动词,行走),必有我师焉

3)日月之行(动词,运行),若出其中

4)琵琶行(故诗一种体裁)

5)为君子之将行(动词,离开)也

6)余嘉其能行(动词,奉行,实行)古道

7)怵然为戒,视为止,行(名词,行为,动作)为迟。

8)臣修身洁行(名词,品行)数十年

9)一行(量词,排)白鹭上青天

10)蹑足于行伍(泛指军队)之间

11)汉天子,我丈人行(名词,辈分)也

3)引

1)丁壮者引(动词,开弓,拉弓)弦而战

2)相如引(动词,牵,拉)车避匿

3)引(动词,召请)赵使者蔺相如

4)引(动词,取来,拿来)壶觞以自酌

5)引(动词,避开,退却)次江北

6)引(动词,引用,援引)喻失义

7)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名词,前言,序文)

4)策

1)执策(名词,竹制的马鞭)而临之

2)策(动词,拄着)扶老以流憩

3)策(同“册”,记录)勋十二转

4)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

5)均之二策(名词,计策,计谋)

5)审

1)审(动词,明白,知道)容膝之易安

2)余经秋审(动词,审问,审判),皆减等发配

3)故审(动词,考察)堂下之明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6)委

1)曷不委(动词,随从)心任去留

2)如土委(动词,散落,堆积)地

3)委(动词,托付)命下吏

4)相委(动词,放弃,舍弃)而去

7)怀

1)怀(动词,留恋,爱惜)良辰以孤往

2)去国怀(动词,怀念,想念)乡

3)感君区区怀(名词,心情)

4)内怀(动词,心中藏着)犹豫之计

5)汝姊在吾怀(名词,胸前)

6)怀(动词,揣着)其璧,从径道亡

6.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D.既自以心为形役

明确: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D.为被动句。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同学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

九、板书设计

文章的抒情手法:(1). 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语言风格:

(1)语言朴实、自然流畅。

(2)句式工整

(3)不着痕迹地化用典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 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 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分值设定:10分。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 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 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 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 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 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 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 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 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链接 一·有关雪的名句 1·不知雪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酬》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4·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绝奇。——(宋)吕本中《踏莎行》 5·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6·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御落城雪》 7·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9·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1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二·《水浒》经典名句 1·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3·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声有泪为之哭;有泪无声为之泣;无泪有声为之号。 4·一切烦恼,皆从不忍生。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 5·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6·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7·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三·有关抗争名人名句 1·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2·一医治罪恶的正确方法是和它斗争。——泰戈尔 3·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四·关于命运名人名言

1·命运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鲁迅 2·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雨果 3·命运不是一只雄鹰,它像耗子那样爬行。——伊丽莎白·鲍恩4·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蓬皮杜 5·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古罗马 6·命运永远走它自己的路途。——古罗马 7·命运是一个乔装打扮的人物。——雨果 8·我们自身就是我们命运的原因。——徐志摩 《装在套子里的人》链接 一·契诃夫名言 1·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 2·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 3·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4·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5·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教学博苑 2012-09-08 0656 5d56b7b40102dzkn 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高中语文必修四 雷雨 教案(1)

雷雨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 1.《访谈》教案教学设计

《访谈》教案教学设计 访谈 【访谈指津】 访谈者要事先与被访谈者商定时间和地点,而且尽可能以被访谈者的方便为宜。每次访谈尽量不要超时两个小时,否则会使对方感到疲劳和厌倦,影响访谈质量,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半个小时不到就结束。如果被访谈者表示出仍有兴趣,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访谈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到被访谈者的感受和心情。被访谈者多愿意在单独场合、僻静环境下接受访谈。 访谈提纲应是一个粗线条的,只列出问题要点和内容范围的提示性材料,在操作中可以灵活修改和调整。一般来讲,拟定初步的访谈问题时要考虑下面四个方面的情况:(1)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答案将会如何分析和使用?(2)这个问题是否涵盖了主题?其他附带的问题有无必要?(3)这个问题将如何诠释?在获得有意义的回答之前,访谈者是否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事情?访谈者是否要从问题中获得对方在态度、喜好、价值、信念等方面的信息?(4)对方是否有回答问题的信息储备?是否允许信息出现偏差? 在访谈中,要以诚恳的态度、轻松的话题为开场白,先介绍自己的背景与兴趣,减少对方对自己的陌生感与不安全感,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然后要说明访谈目的,强调一下访谈的重要意义,并保证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保密。 访谈者要注意礼貌,遵循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地方化的原则进行。访谈中要尽量用被访谈者熟悉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发问,做到问题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用对方的语言表述来讨论问题。访谈结束后,访谈者要对被访谈者表示谢意。【访谈实例】 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袁隆平访谈录 记者:最近从电视上看到您做的一个公益广告,我想问从理论上计算水稻最高的产量有多少? 袁隆平: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理论,太阳晒到地球上的能量,有百分之五能够转化成有机物,这么一计算,我们根据长沙的气象记录来算。长沙早稻的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公斤,晚稻23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3000公斤,潜力相当大。一般理论值是达不到的,我们打个对折,早稻可以搞到1000公斤,晚稻可以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的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介绍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 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1)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导读:本文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后反思 首先谈谈这堂优质课做得较为成功的方面: 一、整个教学设计,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的教与学,紧紧围绕“风雪”,抓住“风雪”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个关键问题展开研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本文的思想意义,了解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到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提高欣赏古典小说的能力。由于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故本人在执教过程中能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到解决长文短上的关键在于选好突破口,选好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点,再由表及里,再由点到面,实现目标。这一点尤其适合我校大面积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二、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也在过程中得以渗透。在理解“风雪”在文中主要作用过程中,结合人物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了林冲这个人物在妥协中挣扎,在挣扎中最终走向反抗的飞跃,学生明白了“风雪”与“火”是对林冲人性的一次极大的考验,知道了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及人要在逆境中抗争才能有出路的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三、在这一堂课的教法上,我追求一个实字,即一定设法让学生有所得,或在知识方面,或在能力方面,或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总要有所收获。应该说,我在这堂课里做到了,学生基本上都动手了,划出相关语句,并思考,且举手回答,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有几个同学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教无定法,各种教法本身无优劣之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关键要使用恰当,有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常见的,还是新颖的,只要能有课堂效益,就是好方法。虽然是优质课,但我认为不能靠靠搞花架子,那样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而我没有去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本,理解课文,这是阅读教学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环。脱离教材的研读而进行空泛的延伸与拓展讨论,实际上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看似热闹,似乎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际上,常常是议无定论,议而不决,模糊了学生的认识,谈化了对课文的研读,反而助长了夸夸其谈的浮夸风气。而我只是设计了一些具有合理的逻辑顺序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解决。当然要做好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进行,一定会提高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 常听语文老师感慨“语文教师太难当,语文最难教”。在本次教学的的实践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本人在执教过程中,对于教学节奏的控制还欠佳,表现有三: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风雪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一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学生的理解较浅显,我担心学生不能说到位而又影响时间,有些问题教师说得过多;二是最后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也没有时间完成,只能匆匆展示出题目来,把他临时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堂的完整性;三是课件的使用与制作在细节方面没有把握好,出现了漏字的现象,幻灯片的展示时间也过快,学生跟不上速度,就是部分老师也没看到就一闪而过了。 二、这一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问题主要在我的身上,由于自己的引导没做到深入浅出,学生要回答完整有一定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人上了这一堂优质课后的一些反思,不一定正确,谨请各位老师和评委指正,以促进本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案 教学博苑 2012-02-13 0951 5d56b7b40102duhl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案 原文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一.课前练习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三.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套》教案课件人教课标版(最新整理)

1.1 林教头风雪ft神庙(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 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 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 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ft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 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ft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 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林教头风雪ft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 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 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 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 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 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 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 的 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 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 长篇小说。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ft”、“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 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 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 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 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 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