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1、管理的职能以及关系: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关系: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同时决策和计划也是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②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2、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人和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和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3、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的和别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产生新的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观点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①科学管理论注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定额(把工人操作动作、时间分解,测定时间,得到标准时间,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2)标准化(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机器、材料以及使作业环境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一种新的报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①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确定工作定额②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③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②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内容: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5种职能。(企业有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6种活动)

(2)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韦伯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权威中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5、行为管理理论(梅奥、霍桑实验):

①工作场所照明实验②继电器装配室实验(转折点)③大规模访谈④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

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6、几种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权力至上~、公平公正~、社会契约~、推己及人道德观。

7、道德管理的特征(7个)

(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是做足值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也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8、道德发展阶段

①前惯例层次(决策的依据是本人的利益)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期望)③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9、全球化的内涵

(1)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和地区层面上,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3)产业层面上,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4)公司层面上,是指公司在各国和地区的收入份额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10、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依据全球化压力与当地化压力的高低,通过二维坐标系,将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划分为:

①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品位和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标准化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②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化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通过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来追求利润。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厂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技术型的建立在发达国家,其他职能尽量交给子公司。

③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由母公司开发先有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子公司有根据当地的情况革新产品的自由,但他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④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国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优点是子公司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迅速做出反应,产品和服务很少在子公司之间互相转移。缺点是制造成本较高,重复工作较多。且很难向竞争对手发起协调一致的全球性的进攻。

11、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①出口。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分为a、直接出口(跳过中

间商,适用于大企业)b、间接出口(通过本国中间商,适合小企业)

②非股权安排(合同安排)。a、特许。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b、合同制造。是指企业利用目标市场国厂商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定产品的经营方式。c、管理合同。是通过向目标市场国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或负责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借以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方式。

③国际直接投资a、合资进入b、独资进入c、新建进入d、购并进入

12、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区别

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决策问题(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决策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其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且在充分了解信息后能够做出最佳决策,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行为决策理论考虑到了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认为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其领导者对待风险态度、个人能力、价值观以及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等都会产生影响。

13、决策的基本过程:

决策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诊断问题(识别机会)→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

14、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1)集体决策方法:a、头脑风暴法 b、名义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b、政策指导矩阵

定量决策方法:(1)确定性决策方法(2)不确定性决策方法(3)风险性决策方法

15、计划的概念

名词: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动词:为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16、计划的分类:

(1)长期计划短期计划:组织在较长时间(5年)/短阶段的发展方向、方针、目标、要求

(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按职能空间分的类

(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根据涉及时间和范围综合标准

(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计划内容的明确性

(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例行活动可设为程序性计划

17、战略环境分析中的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其决定着该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

①现有企业间的竞争:行业竞争对手的力量和数量、产业增长速度、固定或库存成本、产品特色或转移购买成本、生产能力增加状况、竞争对手类型、战略利益相关性、退出成本

②潜在入侵者: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转移购买成本、资金需求、在位优势、政府政策

②代替品生产商:判断哪些产品是代替品、哪些会对本企业经营构成威胁

④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是否大批集中购买;所占购买额的份额;产品或服务是否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买方购买转移的成本;产品或服务对买方的重要性;买方对产品信息掌握度;买方行业获利情况;买方是否采取“后向一体化”的策略。

⑤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要素供应方行业的集中化程度;要素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况、本行业是否是供方集团的主要客户;要素是否为该企业的主要投入资源;要素是否存在差别化或转移成本是否低;要素供应者是否有“前向一体化”的威胁。

18、企业基本战略类型:

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聚焦

19、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来保证企业总体比目标的实现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标准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⑤企业管理人员对夏季进行考核和惩罚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0、目标的性质:

目标的层次性、目标网络、目标的多样性、目标的可考核性、目标的可接受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21、组织、组织设计的概念: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组织设计是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22、组织设计的原则:

①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基本原则):把企业活动的特点与参与的员工的特点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

②统一指挥原则:每个下属应该有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上下级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

③控制幅度原则: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地。

④权责对等原则:职权与职责对等,保证积极性、防止权力滥用。

⑤柔性经济原则:组织的柔性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及人员可以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组织的经济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

23、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优缺点对比)

(一)职能部门化:

①概念:按照生产、财务、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②优点:a、能够使业务活动重点突出,确保了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有效地管理组织基本活动b、符合活动专业化分工要求,有效发挥员工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简化了培训,强化了控制,避免重叠,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③缺点:a、人、财、物等资源过于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b、易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C、部门利益高于整体利益思想,不利于目标实现。d、职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成长

(二)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①概念: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对企业活动进行分组。例如A产品经理B产品经理

②优点:a、各部门专注于产品的经营,并且充分合理地利用专有资产,提高专业化经营的效率水平。B、有助于比较不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促进不同项目间的合理竞争。C、有助于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指导和调整。D、有利于培养“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

③缺点:a、企业需要较多的“多面手”式的人才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 b、各个部门有可能存在本位主义倾向,会影响到总目标的实现。C、部门中的某些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总部对“多面手”式人才的监督成本。

(三)地域部门化

①概念:按照地域的分散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

②优点:a、权责下放,鼓励了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 b、地方管理者可以直接根据当地需求灵活决策 c、可以招聘当地人员,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d、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减少许多外派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

③缺点:a、企业所需的能够去各个区域的地方主管比较稀缺,且比较难以控制。B、各地区可能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四)顾客部门化

①概念:根据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

②优点:a、通过设立不同部门满足目标顾客特殊广泛的需求,能够有效掌握用户意见反馈,利于企业不断改进自己。B、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创造顾客需求,从而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

③缺点:a、增加与顾客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 b、需要更多能妥善协调和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管理人员。

C、顾客需求偏好的转移易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明确客户需求使产品或服务结构不合理,影响顾客需求的满足(五)流程部门化

(1)概念: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

(2)优点:①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能够快速反应,取得集合优势。②简化了培训,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产生明显地学习经验曲线效应。

(3)缺点:①部门间的紧密协作有可能得不到贯彻,也会产生部门间的利益冲突。②权责相对集中,不利于培养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

(六)矩阵型结构

(1)概念:按照职能划分的纵向领导和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组合的组织形式

(2)优点:①由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知识的人员为某个特定项目共同工作,一方面可以取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另一方面可以跨越各职能部门获取他们所需的各种支持活动,资源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灵活分配②通过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克服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弱点,易于发挥事业单位机构灵活的特点(保持常设机构,增加临时机构,可随意撤销),增加职能人员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矩阵主管和项目人员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3)缺点:①组织中的信息和权力资源一旦不能共享,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之间势必会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发生矛盾,协调困难,工作难以开展。②一些项目成员要接受双重领导,需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平衡协调矛盾的技能。③成员间若存在任务分配不明确、权责不统一的问题会影响到组织效率的发挥。(七)动态网络型结构

(1)概念: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

(2)优点:①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灵活性和柔性,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可以更好的结合市场需求来整合各项资源。②组织结构简单精练。

(3)缺点:可控性太差。与独立的供应商合作完成,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性。加上大多是临时合作的,忠诚度较低。

24、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锥形组织和扁平组织的含义及优缺点对比

组织的层级化是指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的层级数目和有效地管理幅度的一个组织结构形式。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关系:①组织层级化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设定的层级数目,有效的管理幅度是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因素。②在组织规模确定的情况下,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成反比。

扁平组织结构的优点:管理层次少,信息沟通和传递速度较快,信息失真都低。缺点:过大的管理幅度增加了主管对下属的监管和协调控制的幅度,下属也缺少了更多的提升机会

锥形式组织的优点:管理层次多,幅度小,每一层管理上的主管都能对下属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控制;层次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缺点:过多的管理层次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失真度比较大,增加高层主管与基层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成本,增加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25、员工招聘的来源、渠道及优缺点(方法)

来源:分为内部和外部。渠道:广告应聘者、员工或关联人员推荐、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其他来源(学校)。外部招聘:

优点:①具有“外部竞争优势”,内部员工对外部招聘员工历史(负面信息)了解少,若确有工作能力和实绩,可能会迅速打开局面。②有利于平息并缓解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外聘者可以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与经验,没有太多的固有程序束缚,利于创新。同时也没有历史上的个人恩怨,不会太多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缺点:①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人事基础,需要时间磨合。②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了解。③外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内部招聘:

优点:①有利于调动内部员工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组织对候选人能力了解深入)④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

缺点:①“近亲繁殖”现象②同事矛盾以激话

26、组织变革的类型:

(1)战略性变革: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业务收缩则必须考虑如何剥离非关联业务。扩张战略则要考虑并购的对象和方式以及组织文化重构的问题。

(2)结构性变革: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更加灵活,易于合作。

(3)流程主导性变革:指组织根据关键目标、核心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指组织必须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使其观念、态度、行为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

27、组织变革的过程

解冻、变革、再冻结。解冻---改变员工原有观念、态度;再冻结---巩固状态

28、组织文化

(1)概念: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结构:①潜层次的精神层:指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广大员工潜在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②表层的制度系统:体现具体组织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组织内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结构。③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最直观、最易被感知的外在显现。

(3)功能: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4)形成:①管理者的倡导:言传身教于日常及重大事件的处理②组织成员的接受:“社会化”与“预社会化”。指招募员工时考察其行为特征

29、领导定义作用

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作用:

(1)指挥作用:只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人情所处的环境和形式,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2)协调作用: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30、领导权力的来源

①法定性权利。是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的。②奖赏性权利:是指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③惩罚性权利:强制性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开除、调离)④感召性权利:是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羡慕而自愿地服从他。

④专长性权利:指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而影响他人的能力。

31、领导行为论-----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1)工作导向型的领导行为。关心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常用密切监督和施加压力的办法来获得良好绩效、满意的工作期限和结果评估。(2)员工导向型领导行为。关心员工,有意识地培养与高绩效的工作群体相关的人文因素,重视人际关系。

结论: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正相关。

32、领导情景论—菲德勒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

S=f(L,F,E)。S代表领导方式 L代表领导者特征 F代表追随者特征 E代表环境。

①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②主要内容:领导环境决定领导方式。对低LPC型(工作型领导)领导来说,比较重视任务的完成。若工作环境较差,会首先保证任务完成;环境较好,任务能够完成,这时他的目标将是搞好关系。对高LPC型领导来说,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当环境差时,会首先搞人际关系,环境较好时才追求工作任务。

33、领导情景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主要观点:美国保罗.赫塞和肯尼斯.布兰查德提出

①把下属的成熟度作为关键的情景因素,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决定着领导者的成功。

②他们将成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行为负责人的能力和意愿。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③提出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种领导维度。根据维度细分为4种具体领导方式:

A指导型领导:(高任务,低关系)领导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

B推销型领导:(高,高)领导提供指导和支持行为

C参与型领导:(低,高)共同决策,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

D授权型领导:(低,低)提供较少的指导和支持

(2)对管理者的启示

当下属的成熟度水平不断提高时,可以减少对活动的控制和关系行为。(若出简答题可根据ABCD所说内容变通丰富自己的观点)

34、激励

(1)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三要素:努力、组织目标、需要)(以下2-5为激励的需要理论)

(2)激励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双因素理论:也称保健-激励理论。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觉得成败,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主要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

关的因素)

(4)成就需要论:

①成就的需要: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较高的成就标准以及超过别人

②依附的需要: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

⑤权力的需要: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

(5)X理论和Y理论:(消极的X理论和积极的Y理论)

X理论:

(1)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躲避工作

(2)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逸与现状,缺乏创造性

(4)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Y理论:

(1)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2)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3)一般惹眼,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有效,建议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5、激励的过程理论类型、观点及对管理者的启示

过程理论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

(1)公平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人们一般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报酬的公平性。(贡献率:Qp/Ip=Qx/Ix)

横向比较:“自我”与“他人”比较

Qp/Ip=Qx/Ix认为报酬公平,会保持工作状态;Qp/Ip>Qx/Ix认为自己得到过高报酬。可能会自觉增加自我付出,一段时间后会过高估计自己的付出而对高报酬心安理得,产出会回到原来水平;Qp/Ip

纵向比较:目前状况,过去状况相比

Qp/Ip=Qx/Ix同上;Qp/Ip>Qx/Ix可能认为自己能力和经验提高,积极性不会提高多少;Qp/Ip

启示:员工对工作任务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会产生关于公平性的感知,员工要求加薪说明组织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或职工离职率过高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说明企业的现行管理制度有缺陷。

(2)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会给个人带来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员工会根据三种联系的判断决定:①努力与绩效的联系,即一定程度的努力能够达到绩效的可能性②绩效与奖赏的联系,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③奖赏与个人目标的联系,即所获得的潜在结果对其重要性程度(吸引力)。总之,正确识别这三种联系是期望理论的关键。

启示: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帮助员工满足需要,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尽力发现员工在技能和能力方面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对称性。在管理实践中注意组织内部设置激励性举措时,要达到使工作的分配出现所希望的激励效果,应使工作能力要求略高于执行者的实际能力。

36、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1)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3)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4)便于组织与控制

(5)易于操作

37、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图

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员工→选用员工→确定有能力的员工→职前引导→培训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留用杰出人才

38、沟通定义作用目的:

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和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理解与认同来是个人和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

作用:

(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3)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主要目的:

(1)向交往对象提供行为建议

(2)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激励或约束他人行为

(3)向上司、下属或合作单位提供与决策制定或执行有关的各种信息

(4)获得与组织的的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

39、有效沟通的障碍

(1)个人因素:a、有选择的接受 b、沟通技巧的差异

(2)人际因素(3)结构因素(4)技术因素

40、有效沟通的实现

克服沟通中的障碍有以下准则:

(1)明确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2)培养“听”的艺术

(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4)缩短信息传递链,扩宽沟通渠道,保证消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

(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

(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41、有效控制

(1)适时控制: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2)适度控制:指控制的范围、成都和频度要恰到好处。注意:a、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b、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c、是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

(4)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使企业在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时,有效控制仍能发挥作用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汇编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 (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 (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4)教师的焦虑水平。 16.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7.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8.课堂管理的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19.课堂上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1)增加参与;(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焦点;(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0.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1)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规则的制订;(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2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规模;(3)班集体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22.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23.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24.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项目管理学-(1)

一、单项选择题 1、()是项目管理中的决策者,而不是项目的最终决策者。 A.项目业主/客户 B.项目经理 C.项目团队 D.项目实施组织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项目经理只是项目管理中的决策者,项目业主/客户才是一个项目的最终决策者。参见教材P108。 2、()组织是为协调日常运营活动和项目开发活动而创立的一种组织形式。 A.直线型 B.项目型 C.直线职能型 D.矩阵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矩阵型组织结构就是为协调日常运营活动和项目开发互动这两种不同的组织职能而创立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参见教材P91。 4、()中的活动主要是研究和制定是否起始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有关管理方面的决策活动及其相关的其他活动。

A.起始过程 B.计划过程 C.组织过程 D.控制过程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起始过程所包含的管理活动内容有:定义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工作与活动、决策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起始与否,或决策是否将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继续进行下去等工作。参见教材P52。 5、制定标准、监督和测量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差异和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等管理活动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包含的管理内容。 A.起始 B.计划 C.组织 D.控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控制过程所包含的管理内容包括:制定标准、监督和测量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差异和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等工作。参见教材P52。 6、组织协调项目的各项任务与工作、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等管理活动是项目管理()中包含的管理内容。 A.起始过程

B.计划过程 C.组织过程 D.控制过程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组织过程所包含的管理活动内容有:组织和协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组织和协调各项任务与工作,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生成项目产出物等工作。参见教材P52。 7、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是由两个过程构成的,其一是()过程,其二是()过程。 A.项目计划过程、项目实施过程 B.项目实现过程、项目管理过程 C.项目设计过程、项目组织过程 D.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控制过程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是由两个过程构成的,其一是项目的实现过程,其二是项目的管理过程。参见教材P51。 8、项目的()是项目活动不同于一般日常运营活动的关键特性。 A.目的性 B.独特性 C.一次性

管理学基础2011重点答案·武大

○管理学基础 chapter1 1.组织的基本结构要素:6 *组织要有一个由一定的经过挑选的相互依赖、彼此合作的人员组成的集体,其成员必须按一定的角色和分工进行组合,且具有一定时间的持续性。 目标章程权力体系技术沟通物质技术装备 2.试析组织管理的职能结构:11 *如图所示:决策是管理额内核,它涉及管理的各个方面职能的发挥;其中组织、领导、计划和控制作为基本的管理职能,体现在组织的各个方面的业务活动之间;在此基础上,管理的沟通职能、协调职能、代表职能、指挥职能、激励、监督、评价、和创造以及其他职能(文化职能)得以综合发挥。 3.简述管理的性质和管理职业素质:12 *管理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体现在管理对自然界的作用和管理科学的创造性上,后者体现在管理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作用上。 自然属性:自然条件性、客观规律性、自然创造性、科学性、信息特性; 社会属性体现在: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社会作用。(5+5)chapter2 4.西方早期管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当时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哪些:34.34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科学生产力迅速发展产生经济效应,从根本上改变着工业生产模式和生产形式。面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传统的管理方法正经受来字各个方面的挑战,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管理问题。,人们从多

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经纪人理论”、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的利润分配管理思想(发展: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 5.&分析面向未来管理学发展(如面向企业创新):53 *?近三十年来,与其他领域一样,管理学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之中,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已成为当前管理创新的主流。其中最突出的,有以新的组织文化为背景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学习型组织与第五代管理理论、组织再造与管理信息化等。+书本chapter3 6.简述管理的社会责任的演化过程:91 *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社会责任模范经历了范伟扩大和强度增加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单的归为四个发展阶段:所有者与管理层、组织内所有成员、组织与具体环境中的各种成分、更为广阔的社会(产品、信誉和客户关系)及其他人(完整的社会责任)。 *第一阶段:管理者只是对组织的所有者和管理层次负责,通过寻求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管理方式,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阶段:管理者将所承担的责任扩大到所有组织成员,为组织成员创造和改善工作条件,扩大他们的权利,确保应有的各种利益。 第三阶段:管理者扩展了责任目标,包括企业产品的公平价格、可靠的质量、合格的安全性能、良好的对外业务活动信誉和客户关系等。 第四阶段:管理者开始履行其完整的社会责任。从社会整体运行的角度看,一切企、事业组织部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管理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其原则是有利于社会、他人和大众,以符合社会利益为第一的准则,与此同时对组织及成员负责。 7.&试析管理监督的社会体系结构(从哪几个方面):94 *管理的社会监督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行为监督、组织活动的后果监督、

管理学考研 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二、组织层次 管理者往往被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 务。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 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 3、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 的责任,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活的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四、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研究了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得出结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 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 (1)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2)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2、信息传递 (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 阅读期刊和报告;与有关人员保持私人接触 (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转达信息 (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 召开董事会;向媒体发布信息 3、决策制定 (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组织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以开发新项目 (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组织应对混乱和危机的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

学校管理学重点

学校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学校管理与学校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他人去行动,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处于特定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体制约束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法规,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通过组织指导师生员工,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达到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 1.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2.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4.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促进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学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外部管理 ●夏朝开始就有了学校 ●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员 ●到了汉代,中央有太学,有太常统管,地方有郡县学,由地方行政长官主管, 逐步设置学官,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设国子监统管中央直属学校,最高长官叫“祭酒”。 ●地方和县两级学校,则由长史统管。宋、元、明、清各朝,中央主管学校的 部门,基本上没有改变,地方各级主管学校部门的名称和治理方式,渐有变 化。 ●辛亥革命以后,中央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各县叫教育局。建国以后, 这种体制基本延续下来。 ?内部管理 ●中国:《学记》 ●西方:体操学校、文法学校及后来的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 ●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对学校管理问题,如学制、班 级编制、课表、教学秩序都有较详细的论述。有学者认为夸美纽斯是学校管 理学的奠基人。 ?学校管理学的产生 ●德国法学家、社会学家施泰因(Stein L.V.)于1865-1868年出版了七卷本的宏篇 巨著《行政学》。以其理想化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教育行政理论。 对学校管理理论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科学的、系统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快速上升时期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现在一般认为美国是现代学校管理学的发源地。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达顿(Dutton)和斯耐登(Snedden)在1908年合著出版的《美 国教育公共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五、学校管理学得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学研究如何运用办学规律,发挥中小学内人力、财力、物力诸因素, 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全体成员,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

项目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项目管理学习心得 非常感谢公司给我这次参加项目管理的培训、提升自我的机会。虽然这两 次培训的过程很辛苦,强度也很大,但付出总有收获,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项目 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会了利用WBS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学会了利用鱼刺图、 流程图等工具进行质量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同时 深刻的体会到项目管理在药品研发中的重要性。这两次培训让我深刻检查和审 视自己知识经验,下面是我对这两次培训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沟通是项目管理中桥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以求思想 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项目能否顺利开展、完成。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一次 次的沟通就好比搭建起一座座桥梁,如果没有这样的一座座桥梁,我们的道路 就不通,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培训中,梁老师在课堂开展了“邮差”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我是担任项目组成员,最后我们小组没能完成任务。过 后对游戏过程的思考,给我带来很多的感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项目组 成员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我发现我们项目组成员A、B、C之间的沟通很多, 但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各自在埋头苦写,进行着很多无效的沟通, 浪费了很多时间,二十分钟过去了,我们项目组成员A、B、C三人还彼此不清 楚我们之间共有的图案是什么?这就是典型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沟通,没有带 着目的性的沟通。另外,做为项目经理的话,有效的沟通对项目开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项目经理如果没有掌握好沟通的技巧和沟通的目标性,开展工作 也会带来很多的困难,项目也就无法正常运作下去。结合我们的工作,也存在 很多关于沟通上的问题,做为项目负责人,如果你没有很好的跟组员之间进行 沟通,没有将你的任务明确的交待下去。就会造成项目组成员的开展很多无效、无用的工作,拖慢了进度,浪费了时间,严重的可能还导致项目的失败。 二、团队建设是项目管理的基础。 一个项目如果离开了团队建设,没有了凝聚力、合作、目标、行动、思想。我想这个项目开展起必将因难重重,可想而知,项目也会以失败告终。只有将 团队建设的基础打好,打结实了,我们的项目才能顺利的开展。在一个团队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短板的,做为项目经理,你就是要有目的性去培养成员,

《管理学》知识点梳理-最新版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 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1.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沟通、激励、创新。 2. 管理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 工作定额 b.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c. 职能工长制 d. 计划职能与执行只能相隔离 e. 例外原则:指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乱繁琐事务的负担,把处 理各项文书、报告等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高级管 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f. 心理革命 4.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代表。 他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一下内容: (一)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三)管理十四项原则 a. 分工 b. 权力与责任

c. 纪律 d. 统一指挥 e. 统一领导 f.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g. 公平报酬 h. 集权 i. 等级链与跳板。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到最基层之间各级领 导人所组成的等级系列,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 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j. 秩序 k. 平等 l. 保持人员稳定 m. 首创精神 n. 集体精神 5. 韦伯:被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他的思想内容:a.明确分工b.权力体系c.规范录用d.管理职业化e.公私有 别f.遵守规律和纪律 6.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哈罗德·孔茨。该学派推崇法约尔的 管理职能理论,认为应对管理的职能进行认真的分析, 从管理的过程和职能入手,对企业的经营经验加以理 性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管理理论,指导和改进管理实

项目管理学

项目管理学 第一章 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1、传统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局限于一些狭小的领域(工业革命前的古典项 目管理阶段,凭经验;工业革命至新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过度) 2、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成本、时间、质量等少数几个方面) 脱胎换骨阶段——整合成9个项目专项管理知识组成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以欧洲国家为主成立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以美洲国家为主城里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我国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正式引进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始于1999年。 项目的概念和特性 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 项目的特性: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制约性、风险性、过程性、其他特性。项目于运营的不同:二者根本目的和作用不同; 二者之间的联系——广义是项目包括项目建设期与项目运营期,狭义的项目为项目建设期。有些项目只有项目建设期(如奥运会); 二者的结果的回收模式不同; 二者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 二者的环境与方式不同; 二者的组织管理不同。 项目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项目管理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需求与期望。

项目管理的根本手段: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开展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 项目管理的基本特性:项目管理的普遍性、项目管理的目的性、项目管理的独特性、项目管理的集成性、项目管理的创新性(对象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 项目管理与运营管理的不同:管理对象、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周期等不同。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其内涵 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是指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所要使用的各种知识、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的总称。 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集成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决策管理。 涉及项目全局性和综合性管理部分:项目决策管理、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风险管理; 涉及项目目的性和指标性管理的部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 涉及项目资源性和保障性管理的部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章项目决策与项目管理过程 项目生命周期就是由项目各个阶段按照一定顺序构成的整体,项目生命周期有多少个阶段和各阶段的名称取决于组织开展项目管理的需要。 项目生命周期的内涵 定义与决策阶段、设计与计划阶段、实施与控制阶段、完工与交付阶段。 项目资源需求的变化:先增后减,在项目实施和控制阶段达到最高(初始值为0)项目不确定性的变化:一直增加,然后趋于平行(初始值不为0) 项目的可变性的变化:一直降低,最后变为0 广义的项目生命周期【项目建设阶段(定义与决策阶段、设计与计划阶段、实施与控制阶段、完工与交付阶段)、项目运营阶段、项目拆除阶段】

最新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1.什么是管理及管理的特征 ※管理的定义: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Management Features): (1)动态性------管理活动要在变动的环境以及变动的组织自身当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2)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 (3)艺术性------体现在管理主体对于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 (4)创造性------对于每一个管理对象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进行参照。 (5)经济性------资源配置需要成本。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Planning)------确定目标,制订战略及展开计划以协调活动(确定组织目标和决定如何实现它们的过程)。 (2)组织(Organizing)-----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建立资源和行动框架以有效和高效地达到目标)。 (3)领导(Leading)------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及解决冲突(指导和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 (4)控制(Controlling)-----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评价和纠正组织活动使其按原定方向运作的过程)。 3.管理者角色与管理技能 ※管理者角色(Management Roles)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 (1)挂名首脑角色(形象人物Figurehead role) -----对外代表组织,如迎接来往贵宾、签署正式文件、主持婚礼、颁发证书、剪彩等。(2)领导者角色(Leader role) -----对内领导并激励部属,也包括甄选、训练、与指派任务等。 (3)联络者角色( Liaison role) -----建立和维持内外良好人际关系的网络,如与外部税务、公安、其他组织或与内部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Informati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4)监听者角色(神经中枢Monitor role) -----通过阅读杂志和与他人谈话收集信息,以掌握组织内外的状况,用以判断了解组织的机会与威胁。

项目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项目管理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20’) 1 项目管理:现代项目管理认为:项目管理是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展开的各种管理活动。其中,一个项目的有关各方所需满足的要求与期望是复杂多变的。 2 集成管理:项目集成管理是为确保项目各专项工作能够有机地协调和配合而开展的一种综合性和全局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它包括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项目目标、选用最佳或满意的项目备选方案、以及集成控制项目的变更和持续改善项目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范围管理:项目范围是指项目的“产出物范围”和项目的“工作范围”的总和。项目范围管理是指对于项目产出物和工作范围的全面识别、确认和控制的管理工作。 4 挣得值:挣值是一个表示已完成作业量的计划价值的中间变量。这一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EV=实际完成作业量╳其计划成本(价值) 二、简答(20”) 1、项目管理与运营管理的区别 1)管理的对象不同。项目管理的对象是一个或多个项目,管理的是有关项目的评估、决策、和控制过程;而日常运营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决策、实施与控制。项目管理的对象是一次性的、独特性的项目,而日常运营管理的对象是周而复始的经常性的日常运营工作。 2)管理的方法不同。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日常运营管理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为项目管理是面向任务和过程的,而日常运营管理是面向部门的和程序化工作的,所以项目管理的方法中有许多针对具体任务的管理技术与方法,而日常运营管理中有更多的部门协调、指挥命令等针对日常运营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3)管理的周期不同。项目管理的周期是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这是相对比较短暂的,而日常运营管理的周期是相对长远的,多数企业希望能够永续经营,期望自己的企业能够通过科学的管理一直能够经营下去。 2、项目的特性 各种不同专业领域中的项目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同项目都具有自己的特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项目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不管是科研项目、服务项目、服务项目还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的这些共同特性如下:、 (1)目的性:指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服务的。 (2)独特性:指项目所生成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都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1.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与功能,它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功效的概括反映,是联结管理要素的动态机制,是设计管理者职务和管理机构功能的依据。现代管理应该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战略、市场、生产、质量和人事等方面,这里我们将重点论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这五项基本管理职能。 2.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管理、人际关系学说和 现代管理五个阶段。 3. 企业内外环境的主要因素 答: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通常,就企业而言,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构成企业外部环境;一类是企业可控的因素,构成内部环境,亦称企业内部条件。 外环境: 1.宏观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它涉及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党派关系、政府的政策倾向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倾向等。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家的政治路线。②经济体制。③科技、教育体制。④政府的行政性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对某些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政府预算等。 (2)、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②经济结构。③市场利率。④汇 率水平。⑤通货膨胀率等。 (3)、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与企业所属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文化环境 它包括一国或地区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引起 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态度,如消费习惯、工作态度和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5)、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会对企业各种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的各种法律法规。 2.经营环境因素 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环境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概况和行业竞争结构,行业概况包括行业的销售增长率、行业的生产能力、所需资源的可得性、相关技术的变化和社会制约条件等;行业竞争结构则主要由竞争者、供应者、顾客、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决定。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各种影响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因素。 内环境: (三)企业内部条件要素 资源要素、管理要素,、能力要素 资源要素包括人财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管理资源包括计划、组织、控制、人事与激励和企业文化等; 能力要素包括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等。

大一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 考试内容 1. 10个选择 2.5个名词解释 3. 简答 5个 4.论述2个 5.1个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10个)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一定手段协调组织资源和活动的过程。【不考】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念。 3.决策: 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对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作出反应,作出关于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决定。【不考】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指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几种,不能预先确定,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无论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5.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多种,但无法预先明确估计,并且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也无法确定,各种方案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6.滚动计划法:是指编制计划时采用近细远粗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改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每次计划修订都使计划向前滚动一次。{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部门化:是指将组织中的工作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安排合并成若干管理单位或组织单元的过程。 8.授权:是指上级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授予下属人员的行为。 9.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沟通、指导和奖惩等手段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或艺术。 10.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1.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主要针对员工从个体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12.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13.需求层次理论 简答以及启示(10个) 答题方法:1,简述内容,有几条答几条,简答2.忽略启示 3.字特别少的,每一条后面加一点分析 一。简答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启示P75 答: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3企业中存在以情感为主线的非正式组织。 4企业管理中存在霍桑效应。

管理学基础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总论 ●“行为科学”的理论把管理理解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成共同目标的 一种活动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德鲁克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茨 ●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效地 利用人、财、物,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管理的五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计划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致力于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领导着眼于 激发和鼓励人的积极性,控制的重心在于纠正偏差,创新着眼于保持产品和服务的持续领先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尽管管理工作形式多样,但其基本内容与本质是相同的,即协调。 协调就是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每个成员、各种资源、各项活动之间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其职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就管理者工作的 本质而言,没有什么不同,所有的管理者不管处在哪一级管理层次上,都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只不过他们从事五项职能的内容与所花的时间有所不同而已 ●管理者的三种技能: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定制 ●管理学的四大特点:一般性,不精确性,综合性,实践性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科学管理的四大实验:工时研究试验,搬运生铁试验,铁锹试验,金属切削试验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管理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通过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法和 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操作及经验管理,并且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了例外管理原则,将管理与劳动分开,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法约尔认为,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一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生 产、制造、加工等)、营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措、使用资金)、安全活动(维护设备,保护工作的安全)、会计活动(编制财产目录和资产负债表、计算成本、进行统计)、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原则、纪律原则、统一命令原则、统 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原则、报酬原则、集中化原则、等级链原则、秩序原则、平等原则、人员保持稳定原则、主动性原则、集体精神原则 ●权力论(组织建立在三种权威之上):一是传统的权威,二是神授的权威,三是合理合 法的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参加了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实验,大规模的访谈,十四名配电器装线工人试验●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满足员工需要的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各章重点问答题剖析

管理学基础各章重点问答题(请同学们仍然要看书) 管理及其性质。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外部环境可以理解为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变动性特征。 组织外部环境构成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文化教育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概括起来说,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1)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性作用。(2)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3)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任何组织要想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都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管理的作用 管理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4.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职工是“社会人”。金钱并非是刺激职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土气(所谓士气,就是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啡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迈克尔·海默与杰姆斯·钱皮在《企业再造工程》提出的新理论。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改革。企业必须把重点从过去的计划、控制和增长转到速度、创新、质量、服务和成本,以便吸引顾客、赢得竞争和适应变化。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