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 ?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

《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

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 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

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

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 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 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自学导航】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颛臾( )( )

柙(

) 犊(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

季氏

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

尔是过.与 (

(3)

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

(4) 固而近于费

( )

(5)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6) 不患寡而患不均 ( )

(7)

无乃尔是过与 ( )

【文本研习】

1、阅读第一段,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文中他说了哪些理由?

2、阅读第二段,冉有在老师的责问下,把责任推到了 季氏身上,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 孔子是用什么

方法驳斥的?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

社稷( )虎兕( )

干戈( ) 固而近于费(

)

( ) ( ) ( )

)

3、阅读第三段,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他的治国安邦的

思想是什么?(可从文中找出原句)

1、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今义: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今义: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2、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⑶而不能来也

⑷后世必为子孙忧

3、一词多义

今义:

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⑶虎兕出于柙( ⑷龟玉毁于犊中 ( 相⑴则将焉用彼相矣(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过

⑴无乃尔是过与( ⑵且尔言过矣 ( ) ) ) )

) )

) )

4、归纳从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或熟语。

⑶是谁之过与()

⑷过犹不及()

⑴是社稷之臣也()

⑵无乃尔是过与()

4、特殊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

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

⑹龟玉毁于椟中()

拓展延伸】

《论语》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礼之用,和为贵。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季氏将伐颛臾》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臾(Zhu my u )社稷(j i)虎兕(s 1)柙(xi a)

椟(d u )干戈(g e ). 固而近于费.(fe 1旧读b i)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不担任)

4、固而近于费固:(城郭)坚固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

7、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文本研习】

1第一段中他提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这些理由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第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已经臣服于你,是你的附属国了,不当伐。

2、先引用名言一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再作类比一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后设比喻一一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

3、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4、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⑵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堪收拾。

⑶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⑷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⑸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⑹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⑺季孙之忧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奴隶社会诸侯封地叫“国”,卿大夫封地叫“家”。“国”也指“国都、京城”。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⑵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为:担任,做。今义,以为:认为。

⑷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既然已经来了,

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2、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⑵、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⑶而不能来(之)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⑷后世必为子孙忧(忧:指忧患的事。动词活用为名词。)3、一词多义

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介词,弓1出对象,不用翻译)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⑶虎兕出于柙(从)

⑷龟玉毁于椟中(在)

⑴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动词,辅佐)

⑴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

⑵ 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

⑶是谁之过与

名词,过错过失)(动词,责备)

⑷ 过犹不及(超过)(《论语?先进》)

⑴是社稷之臣也(代词,此这)

⑵无乃尔是过与(助词,提宾标志或者是代词,这,复指“尔”

4、特殊句式

⑴.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⑵?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

置)

⑶、是社稷之臣也(判断

句)

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

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⑹龟玉毁于犊中(被动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