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材料学知识要点(doc 24页)

工程材料学知识要点(doc 24页)

工程材料学知识要点(doc 24页)
工程材料学知识要点(doc 24页)

工程材料学知识要点(doc 24页)

工程材料学知识点

第一章

材料是有用途的物质。一般将人们去开掘的对象称为“原料”,将经过加工后的原料称为“材料”工程材料:主要利用其力学性能,制造结构件的一类材料。

主要有:建筑材料、结构材料

力学性能:强度、塑性、硬度

功能材料:主要利用其物理、化学性能制造器件的一类材料.

主要有:半导体材料(Si)磁性材料压电材料光电材料

金属材料:纯金属和合金

金属材料有两大类:钢铁(黑色金属)非铁金属材料(有色金属)

非铁金属材料:轻金属(Ni以前)重金属(Ni 以后)贵金属(Ag,Au,Pt,Pd)

稀有金属(Zr,Nb,Ta)放射性金属(Ra,U)高分子材料:由低分子化合物依靠分子键聚合而成的有机聚合物

主要组成:C,H,O,N,S,Cl,F,Si

三大类:塑料(低分子量):聚丙稀

体心立方bcc

面心立方fcc

密堆六方cph

点缺陷: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尺寸都很小,是原子尺寸大小的晶体缺陷。

类型:

空位:在晶格结点位置应有原子的地方空缺,这种缺陷称为“空位”。

间隙原子:在晶格非结点位置,往往是晶格的间隙,出现了多余的原子。它们可能是同类原子,也可能是异类原子。

异类原子:在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晶格中,不同种类的原子占据原有的原子位置。

线缺陷:在三维空间的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晶粒数量级),另外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原子尺寸大小)的晶体缺陷。其具体形式就是晶体中的位错(Dislocation)

形式: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型位错

位错线附近的晶格有相应的畸变,有高于理想晶体的能量;

位错线附近异类原子浓度高于平均水平;

位错在晶体中可以发生移动,是材料塑性变形基本原因之一;

位错与异类原子的作用,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面缺陷:在三维空间的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晶粒数量级),另外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原子尺寸大小)的晶体缺陷。

形式:晶界面亚晶界面相界面

第三章

过冷:一般地,熔体自然冷却时,随时间延长,温度不断降低,但当冷却到某一温度Tn时,开始结晶,此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个温度平台,这一平台温度通常要低于理想的结晶温度

T0,这样在低于理想结晶温度以下才能发生结晶的现象——过冷。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Tn与理想结晶温度T0之差T=T0-Tn 称为过冷度。过冷度的大小随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过冷度愈大,ΔG愈大,结晶驱动力愈大

结晶过程:

形核:符合能量条件和结构条件的短程有序集团(尺寸达到临界尺寸)将成为结晶核心。

长大:金属液体中的晶核一旦形成,由于系统自由能降低,晶核将迅速长大直到液体全部消失

形核率(N):单位时间在单位母体(液体)的体积内晶核的形成数目称为形核率。

一般合金相图是在常压下(P=1atm)获得的,所以对于一个合金体系描述相图的参数有三个:成分,温度,相。即相只与温度和成分相关。若以成分(C)为横坐标,T为纵坐标,那么坐标系任一点即表示某一成分合金在某一温度下对

应的相.

匀晶相图

杠杆定律:设 mL和 m分别为两相的质量,它们满足以下杠杆定律:

共晶反应:在某一温度下,从液体中同时析出两种固溶体。即:L→α+β

7条线:AE、BE为液相线,温度在液相线上,为单一液态;AC、BD为固相线,温度在此以下为单一固溶体;CED:共晶反应线,对应L→α+β;CG、DH为α,β固溶体的溶解度变化线,即:α,β固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曲线。

6个相区:3个单相区:L、α、β3个两相区:L+α, L+ β、α +β

注:两个单相区由一个双相区分隔 (相律)

1个点:E:共晶成分点,液体温度最低点。成分在E点以左,为亚共晶(成分在 CE 范围)成分在E点以右,为过共晶(成分在 ED 范围)

包晶反应:两组元在液态下无限互溶,固态下有限溶解,并且发生包晶转变:L+α→β。

Ac 和 bc为两液相线,与其对应的 ad 和 bp 为两固相线;

Df 和pg 固溶体α、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线;dpc为包晶转变线。

相图含三个单相区L、α、β;三个双相区L+α、L+β、α+β;

一个三相区 L+α+β,水平线dpc为包晶反应线, P点为包晶点,对应包晶反应: L+α→β。共析反应:特点:

(1)固态反应。(2)类似于共晶反应。(3)共析反应:γ→α+β

(4)α、β为交替的片层结构。(5)α、β的相对含量符合杠杆定律。

稳定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在相图中的形式:

稳定化合物在相图中

表现为一直线,可将其视为独立组元,并以其为界将相图分开进行分析。

第四章

纯铁:α-Fe 在770℃(居里温度)发生由铁磁性转变为顺磁性,即铁磁性消失。

工业纯铁的力学性能特点是: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

C在钢铁中存在的三种形式:

溶入Fe的晶格形成固溶体(间隙固溶体)-钢以游离石墨存在于钢铁中-铸铁。

与铁成金属间化合物如Fe3C, Fe2C, FeC)-金属间化合物

石墨性能:耐高温,可导电,润滑性好,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低。

实线为 Fe -Fe3C 相图

虚线为 Fe-C 相图

α相 C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为bcc,仅由α相形成的组织称为铁素体,记为

F(Ferrite)。α= F

γ相 C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为fcc,仅由γ相形成的组织称为奥氏体,记为

A(Austenite)。γ= A

δ相 C在δ-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也

为bcc,δ相出现的温度较高,组织形貌一般不

易观察,也有称高温铁素体。

Fe

C相铁与碳生成的间隙化合物,其中碳的重3

量百分比为6.69%,晶体结构是复杂正交晶系,

仅由Fe

C相构成的组织称为渗碳体,依然记为

3

C,也有写为 Cm(Cementite)。

Fe

3

石墨在铁碳合金中的游离状态下存在的碳为

石墨,组织记G(Graphite)。

L相碳在高温下熔入液体,相图中标记

L(Liquid)。

这是一包晶反应(1495 C),发生在高温,并且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组织还会发生变化。

共晶反应(1148 C),产物共晶体组织称为莱氏体,记为Ld(Ledeburite)

共析反应(727 C),产物为F、Fe3C两相层片交替分布的共析体组织,称为珠光体,记为P(Pearlite)

(1) ABCD ―液相线(2) AHJECF ―固相线(3) HJB ―包晶反应线 (1495 C)

L

B +δ

H

←→A

J

(4) ECF ―共晶反应线 (1148 C) L

C

←→

A

E +Fe

3

C

I

(称为莱氏体)

(5) PSK ―共析反应线 (727 C)As←→Fp+Fe

3

C (称为珠光体)

(6) A

CM 线(ES线)―从奥氏体析出Fe

3

C

临界温度线

(7) A

3

线(GS线)―从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线

五个单相区:液相区 L 高温固溶体δ;γ相(奥氏体,A) ;α相(铁素体,F)

Fe

3

C相(渗碳体,Cm)

七个双相区:L+δ, L+γ, L+ Fe

3

C,δ+γ,γ+ Fe3C,α+γ;α+Fe3C

三个三相区:HJB线 L+δ+γ;ECK线 L +γ+ Fe3C;PSK线γ+α+Fe3C

工业纯铁 (C%<0.02%)

碳钢 ( C%= 0.02% 2.11 wt %)

依据C含量不同,又分为:

亚共析钢:C<0.77 wt% 共析钢: C=0.77 wt% 过共析钢:C>0.77 wt%

白口铸铁 (生铁)(C%= 2.11 6.69 wt %)依据C含量不同,又分为:

亚共晶白口铸铁 C<4.3 wt% 共晶白口铸铁

C=4.3 wt% 过共晶白口铸铁 C>4.3 wt%

灰口铸铁(C%= 2.11 6.69 wt %)

亚共晶、共晶、过共晶灰口铸铁

工业纯铁(C%<0.02%):组织: F

相:α(F)

共析钢(C%≈0.77%):组织: P 相:α(F)+Fe

3

C

亚共析钢(C%=0.020.77%):组织: F+P 相:α (F)+Fe3C

组织转变: L→L+A→A→F+A→F+P

过共析钢(C%=0.77 2.11%):组织: P+Fe

3C

II

相;α (F) +Fe

3

C

组织转变:L→L+A →A→A+Fe

3C

II

→P+Fe

3

C

II

共晶白口铁(C%≈4.3%):组织:L’d 相:α(F) +Fe

3

C

组织转变 L →Ld(A+Fe

3C

I

)→A+Fe

3

C

II

+Fe

3

C

I

(P + Fe

3C

I

(Fe

3

C

))

亚共晶白口铁(C%=2.11~4.3%):组织: P+Fe

3C

II

+L’d 相:α (F) +Fe

3

C

组织转变 L→L+A→A+Ld→A+Fe

3C

II

+Ld→P

+Fe

3C

II

+L’d

过共晶白口铁(C%=4.3 ~ 6.69%):组织: Fe

3C

I

+L’d 相: (F) +Fe

3

C

组织转变 L→L+Fe

3C

I

→Fe

3

C

I

+Ld→Fe

3

C

I

+L’d

1、各组成相的力学性质:F:软,塑 Fe

3

C:

硬,脆 P(F+ Fe

3

C):介入二者之间

2、C对性能的影响:随C含量增加,硬度持续

增加δ,ψ持续下降σ

b

先增加(C 2.11%)后

下降(由于网状Fe

3C

的出现)

按含碳量分:低碳钢 W

C

≤ 0.25%中碳钢

0.25% < W

C ≤ 0.6%高碳钢 W

C

>0.6%

按用途分:碳素结构钢(建筑材料,如桥梁,房屋,机器零件等)碳素工具钢(刀具,模具等)根据P, S含量的多少

普通碳素钢 W

P ≤ 0.045% W

S

≤ 0.055%优质碳

素钢 W

P ≤ 0.040% W

S

≤ 0.040%

高级优质碳素钢 W

P ≤ 0.035% W

S

≤ 0.030%

根据含氧量:沸腾钢镇定钢

Q275AF普通碳素结构钢(Q:屈服数字为强度值 A为等级 F为沸腾钢)

特点:这一钢种仅关心材料的力学性能,不考察其成分,大多为轧制的型材(钢板、圆、管、角)。用途:合适的强度,一定的塑性和韧性,价格较低,大量用于普通简单结构零件。如:桥梁,建筑。

优质碳素结构钢(数字表示钢中C的含量(万分之几) F表示沸腾钢)

特点:这类钢种要求保证 C 含量。

用途:优质碳素结构钢主要用来制造机器零件。一般都要热处理以提高其力学性能。随着C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愈高,塑性相应会降低。

T12A碳素工具钢(“T”表示“碳”数字表示含碳量(千分之几) 全部为优质钢,后缀A为高级优质钢)

特点:过共析钢,

组织为:颗粒状的碳化物+球化珠光体(经球化退火),可以直接进行机械加工。

用途:碳素工具钢的硬度高、变形量小,适合用于量具,刃具,模具。

工业铸铁是指 Wc >2.11wt%的Fe-C合金为铸铁。

当C以Fe

3

C相似存在:白口铸铁当C以石墨形式存在:灰口铸铁

铸铁性质:铸造,切削加工,减震性较好。强度,塑性,韧性低

石墨化过程:

第一阶段高温石墨化

温度: >1154℃,从液体中直接析出初生或共晶石墨。

共晶反应:L

C A

E’

+G

I

组织:(奥氏体+石墨)

的共晶体。

第二阶段中温石墨化

温度:1154~738℃之间,从奥氏体中析出石墨,称为二次石墨G

II

过饱和析出反应:A →A+G

II 组织:A+G

II

第三阶段低温石墨化

温度:738℃,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析出石墨,称为三次石墨G

III。

共析反应: A

S → F

p

+G

III

。组织: (铁素体+

石墨)共析体

注:这一阶段析出的石墨往往在前两阶段出现的石墨基础上长大。

按铸铁中石墨的形状分:普通灰铸铁(片状)球墨铸铁(球状)可锻铸铁(团絮状)蠕墨铸铁(蠕虫状)等

铸铁性能:

1.抗拉强度低、塑性韧性差

石墨相当于孔或裂缝,明显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球状石墨对基体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小,故球墨铸铁的力性接近低碳钢,且可以用热处理改善基体组织,提高性能。

2。铸造性能好。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归纳版

1.弹性模量:用E表示。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应力和对应的应变的比值。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其值 越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抵抗变形能力越强 2.韧性: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能量产生一定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质。 3.耐水性: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被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表示方法——软化系数: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K R = f b/f g 软化系数大于0.8的材料通常可以认为是耐水材料;对于经常位于水中或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得低于0.85;对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所用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5 4.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表示方式——导热系数,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绝热性能就越好。影响导热性 的因素:材料的表观密度越小,其孔隙率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导热性越差。由于水与冰的导热系数较空气大,当材料受潮或受冻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大,导致材料保温隔热方式变差。所以隔热材料要注意防潮防冻。 5.建筑石膏的化学分子式:β-CaSO4˙?H2O 石膏水化硬化后的化学成分:CaSO4˙2H2O 6.高强石膏与建筑石膏相比水化速度慢,水化热低,需水量小,硬化体的强度高。这是由于高强石膏为α型半水石膏, 建筑石膏为β型半水石膏。β型半水石膏结晶较差,常为细小的纤维状或片状聚集体,内比表面积较大;α型半水石膏结晶完整,常是短柱状,晶粒较粗大,聚集体的内比表面积较小。 7.石灰的熟化,是生石灰与水作用生成熟石灰的过程。特点:石灰熟化时释放出大量热,体积增大1~2.5倍。应 用:石灰使用时,一般要变成石灰膏再使用。CaO+H2O Ca(OH)2+64kJ 8.陈伏:为消除过火石灰对工程的危害,将生石灰和水放在储灰池中存放15天以上,使过火灰充分熟化这个过程 叫沉伏。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保持一层水,隔绝空气,防止发生碳化。 9.石灰的凝结硬化过程:(1)干燥结晶硬化:石灰浆体在干燥的过程中,因游离水分逐渐蒸发或被砌体吸收,浆体 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过饱和而结晶析出,产生强度并具有胶结性(2)碳化硬化:氢化氧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有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碳酸钙晶体,称为碳化。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碳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灰浆体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表面上生成的CaCO3膜层将阻碍CO2的进一步渗入,同时也阻碍了内部水蒸气的蒸发,使氢氧化钙结晶作用也进行的缓慢。碳化硬化是一个由表及里,速度相当缓慢的过程。

《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以及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面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该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与计算思维、互联网与物联网、计算机求解问题基础、人工智能基础和计算问题案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思维和人工智能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计算思维的概念、本质及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的计算机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该课程应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并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师资队伍 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 主讲教师配置要求: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或受聘计算机相关学科中级及以上职称。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 1. 建议教材 2.参考书 五、教学组织 1.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结合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模式。 2.课程服务 授课教师除了组织课堂研讨外,周末为学生提供答疑服务。按照教学进度布置课外作业,教师对每次作业批改量达到1/3,并及时对作业进行讲评。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按比例合成,成绩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主要包含课堂考勤,线上章节测试,课堂测试等,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 七、说明 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学习。 2.本课程参考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教学。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东北大学学期考试《工程材料学基础》考核作业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工程材料学基础试卷(作业考核线上2) A 卷(共 3 页)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得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位错是(线)缺陷、晶界是(面)缺陷。 2.碳在-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它具有( BCC(或体心 立方))晶体结构。 3.材料在受外力时表现的性能叫做(力学性能),又叫(机械性能)。 4.铝合金的时效方法可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种。 5.固态物质按照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6.多数材料没有明显的屈服点,因此规定拉伸时产生(0.2%)残余变形所对应的 应力为(屈服强度)。 7.BCC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110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是 ( <111> )。 8.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高温分解转变产物为(),中温分解转变产物为 ()。 9.-Fe和-Fe的晶体结构分别为()和()。 10.含碳量为0.0218%~2.11%称为(),大于2.11%的称为()。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所有金属材料都有明显的屈服现象。()

2.伸长率的测值与试样长短有关。() 3.凡是由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都是结晶过程。()。 4.材料的强度与塑性只要化学成分一定,就不变了。() 5.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6.结晶的驱动力是过冷度。() 7.珠光体的形成过程,是通过碳的扩散生成低碳的渗碳体和高碳的铁素体的过程。() 8.铸铁在浇注后快速冷却,不利于石墨化,容易得到白口。() 9.材料愈易产生弹性变形其刚度愈小。() 10.各种硬度值之间可以进行互换。()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与(d )。 (a)含碳量;(b)冷却介质;(c)冷却方法;(d)合金元素。 2.二元合金在发生L→+共晶转变时,其相组成是( c )。 (a) 液相;(b)单一固相;(c)三相共存;(d)两相共存 3.在面心立方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 c )。 (a)(100)(b)(110);(c)(111);(d)(121) 4.材料刚度与( a )有关。 (a)弹性模量;(b)屈服点;(c)抗拉强度;(d)伸长率 5.晶体中的位错属于( c )。 (a)体缺陷;(b)面缺陷;(c)线缺陷;(d)点缺陷 6.珠光体是(a )。 (a)二相机械混合物;(b)单相固溶体;(c)金属化合物; 7.45钢是(b )。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整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土木工程材料复习整理 1.土木工程材料的定义 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所有材料的总称。 2.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 (一)按化学组成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 (二)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类:承重材料、非承重材料、保温和隔热材料、吸声和隔声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三)按使用部位分类: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地面材料、饰面材料等 3.各级标准各自的部门代号列举 GB——国家标准 GBJ——建筑行业国家标准 JC——建材标准 JG——建工标准 JGJ——建工建材标准 DB——地方标准 QB——企业标准 ISO——国际标准 4.材料的组成是指材料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相组成。 5.材料的结构 宏观结构:指用肉眼或放大镜能够分辨的粗大组织。其尺寸在10-3m级以上。 细观结构:指用光学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材料结构。其尺寸在10-3-10-6m级。 微观结构:微观结构是指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的结构。其尺寸在10-6

-10-10m 级。微观结构可以分为晶体、非晶体和胶体三种。 6.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的概念及计算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质量密度) 密实体积:不含有孔隙和空隙的体积(V)。 g/cm3 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体积密度) 表观体积:含有孔隙但不含空隙的体积(V0)。(用排水法测得的扣除了材料内部开口孔隙的体积称为近视表观体积,也称视体积。 ㎏/m3或g/cm3 堆积密度: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容装密度) 堆积体积:含有孔隙和空隙的体积(V0’)。 ㎏/m3 密实度: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 v m = ρv o m = 0ρ' 00 v m ='ρ00100%100%V D V ρρ =??=%100101??-=W V V m m W ρ

计算机与计算思维读后感

“计算机与计算思维”读后感 科学界一般认为理论科学以数学为基础,实验思维以物理等学科为基础,计算思维以计 算机科学为基础。而在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与计算思维也在飞速的发展着。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然而我所认为的计算思维是有差 异的,有层次性,有目的性的一系列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层次化、结构化、过程化是它的基础,智能化、工程化、人性化是基于这个基础上的衍生产物,以达到它的客观要求一—网络化、移动化、信息化、服务化。这三个层次的各种特征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计算思维更是多种技能的综合,它需要科学思维,在没有证据时不轻易下结论,以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创建新的知识,但由于知识的不断进步发展,更要求用一种发展辩证的眼光 看待问题与结论;它需要逻辑思维,计算思维的主体是人而非计算机,客观要求我们在看待 问题时进行逻辑思考,从已知中推出未知,从简单推出复杂,从表面现象中看到本质,而不 是轻易下结论;它需要算法思维,在重复同一问题的时候,应用算法会使问题更加简单;它需要效率思维,不但要求提高速率,而且要尽可能大的提高质量;它需要创新思维,在创新 无数新的算法后,可以使更多待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它需要伦理思维,任何新技术都是双 刃剑,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带来更多安全问题,更多伦理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还有待 商议。 应用计算思维演化出多种多样的计算理论,其中核心理论便是自动化理论、可计算性理论和计算的复杂性理论,这些理论不同对问题的界定将问题巧妙的分为不同的门类。这其中我认为应用意义最大的便是可计算理论,在该理论中数学建模的巧妙应用可以将许多实际问 题轻松解决(例如18世纪的七桥问题),能够定义抽象计算机,把算法应用在其中。它的过程在我看来也较为简单,首先将问题抽象成为算法,其次应用该理论,最后进行自动化设计并实现问题的解答。然而过程虽然可以概括性描述,但是其中牵扯到无数细节仍需注意,例如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如何对问题进行合适的描述以便让参与其中的成分理解问题?如何存储计算数据?等等问题在如今也得到了解决,这就要谈及计算思维与其它学科 的交融了。 正如世界上没有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计算科学也不可能脱离其它学科而独立存在。计算思维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满足描述的形式化,可行的算法,合理的复杂程度这三个前提条件后,我们每个人都能应用它,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更对以数学为根本的统计学、经济学和生物科学做出巨大影响。我所认为,计算思维在某一方面是建立在数学思维上的,它的形式和计算过程都是以数学为基础进行的,好比一棵扎根土壤的大树,根茎是数学,计算 思维是它的叶,从数学中得到支持。计算思维还与生物信息学有着巨大关联,通过应用计算思维,它衍生出字符串结构、树结构、三维空间点和连接集合结构、图结构,这些结构的使用使生命科学家更直观的研究产生蛋白质的基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蛋白质在代谢和信号 通路中的作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科学相互依存,相互创新,相互发展。不仅如此,计算科学与仿生计算也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例如生活中常见的感染病的传播,应用计算思维我们可 以将它拟合成一张网,并从中看出传播源头和传播途径;计算机网络亦然,通过无数个节点,有目的性的将它们连接成为一张网络,像蜘蛛织网般明了。 计算机学科是基于科学和工程的交叉学科,它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的重要思想、原则和 方法,并且穿插了由ACM和IEEE-CS提出的12个核心概念,这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便是大问题的复杂性。众所周知,计算机在起步阶段一台计算机足有一个房间那么大,并且运行速度极其慢,然而在70年之后的今天,我国自主研发的天河一号A型巨型机已成为全球最快 的超级计算机,每秒超过十亿亿次的浮点运算。这种速度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 算法研究,因为一个不好的算法的执行时间可能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在研究完计算思维后,更应该注重的是问题求解的基本步骤。一般来说,问题求解的第 一步便是理解问题,应该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第二步便是制定计划,在这其中应该阅读相关资料,列出表格,使用猜测和检验,确定子目标,研究解决方案。第三步便是执行计划,检查计划中每个问题的执行情况,保持工作过程中的准确记录。第四步是回顾和展望,回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步骤是否正确,在原问题中检查结果,并思考有无其它解决方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平时养成按照步骤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工程材料学基础复习题

工程材料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 1. 位错是(线)缺陷、晶界是(面)缺陷。 2. 碳在-Fe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它具有(BCC(或体心立方))晶体结构。 3. 材料在受外力时表现的性能叫做(力学性能),又叫(机械性能)。 4. 铝合金的时效方法可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种。 5. 固态物质按照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6. 多数材料没有明显的屈服点,因此规定拉伸时产生(0.2% )残余变形所对应的应力为(屈服强 度)。 7. BCC 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110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是 (<111> )。 二、判断题 1. 所有金属材料都有明显的屈服现象。() 2. 伸长率的测值与试样长短有关。() 3. 凡是由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都是结晶过程。()。 4. 材料的强度与塑性只要化学成分一定,就不变了。() 5.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6. 结晶的驱动力是过冷度。() 7. 珠光体的形成过程,是通过碳的扩散生成低碳的渗碳体和高碳的铁素体的过程。()三、选择题1. 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与(D )。 (a)含碳量;(b)冷却介质;(c)冷却方法;(d)合金元素。 2. 二兀合金在发生L T +共晶转变时,其相组成是(C )。 (a)液相;(b)单一固相;(c)三相共存;(d)两相共存 3. 在面心立方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C )。 (a)(100)(b)(110);(c)(111);(d)(121) 4. 材料刚度与(A )有关。 (a)弹性模量;(b)屈服点;(c)抗拉强度;(d)伸长率 5. 晶体中的位错属于(C )。 (a)体缺陷;(b)面缺陷;(c)线缺陷;(d)点缺陷 6. 珠光体是(A )。 (a)二相机械混合物;(b)单相固溶体;(c)金属化合物; 7. 45 钢是(B ) (a)碳素结构钢;(b)优质碳素结构钢;(c)碳素工具钢;(d )碳素铸钢 四、名词解释 同素异构:有些物质在固态下其晶格类型会随温度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同素异构。 晶体缺陷:陷。断裂韧 实际应用的材料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叫做晶体缺材料抵抗内部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 时效:固溶处理获得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或一定加热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叫做时效。 塑性:材料受力破坏前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五、计算题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

1、孔隙率及孔隙特征对材料的表观密度、强度、吸水性、抗渗性、抗冻性、导热性等性质有何影响? 对表观密度的影响:材料孔隙率大,在相同体积下,它的表观密度就小。而且材料的孔隙在自然状态下可能含水,随着含水量的不同,材料的质量和体积均会发生变化,则表观密度会发生变化。 对强度的影响:孔隙减小了材料承受荷载的有效面积,降低了材料的强度,且应力在孔隙处的分布会发生变化,如:孔隙处的应力集中。 对吸水性的影响:开口大孔,水容易进入但是难以充满;封闭分散的孔隙,水无法进入。当孔隙率大,且孔隙多为开口、细小、连通时,材料吸水多。 对抗渗性的影响:材料的孔隙率大且孔隙尺寸大,并连通开口时,材料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如果孔隙率小,孔隙封闭不连通,则材料不易被水渗透。 对抗冻性的影响:连通的孔隙多,孔隙容易被水充满时,抗冻性差。 对导热性的影响:如果材料内微小、封闭、均匀分布的孔隙多,则导热系数就小,导热性差,保温隔热性能就好。如果材料内孔隙较大,其内空气会发生对流,则导热系数就大,导热性好。 2、建筑钢材的品种与选用 建筑钢材的主要钢种 1)碳素结构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Q 屈服点数值—质量等级代号脱氧程度代号Q235—BZ Q235——强度适中,有良好的承载性,又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可焊性和可加工性也较好,是钢结构常用的牌号,大量制作成钢筋、型钢和钢板用于建造房屋和桥梁等。Q235良好的塑性可保证钢结构在超载、冲击、焊接、温度应力等不利因素作用下的安全性,因而Q235能满足一般钢结构用钢的要求 Q235-A一般用于只承受静荷载作用的钢结构。含C0.14~0.22% Q235-B适用于承受动荷载焊接的普通钢结构,含C0.12~0.20% Q235-C适用于承受动荷载焊接的重要钢结构,含C≤0.18% Q235-D适用于低温环境使用的承受动荷载焊接的重要钢结构。含C≤0.17% 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牌号的表示方法:Q 屈服点数值质量等级代号 由于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使低合金结构钢不但具有较高的强度,且具有较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特别是大型结构、重型结构、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桥梁工程、承受动力荷载和冲击荷载的结构。 3、常用建筑钢材 1)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强度较低,但塑性好,便于弯折成形,容易焊接。主要用做箍筋,以及作为冷加工的原料,也可作为中、小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 2)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共分为四级钢筋,根据其表面状态分为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I级钢筋为光圆钢筋,其余三级为带肋钢筋。I级钢筋不带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不好,其末端需做180?弯钩。 I级钢筋由碳素结构钢轧制,其余均由低合金钢轧制。I级钢筋的强度较低,但塑性及焊接性能很好,便于各种冷加工,因而广泛用作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筋及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筋。 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的强度较高,塑性和焊接性能也较好,故广泛用作大、中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 HRB500级钢筋强度高,但塑性和可焊性较差,可用作预应力钢筋。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工程材料学习题集答案整理

页眉 工程材料习题集 钢的合金化基础第一章 1合金元素在钢中有哪四种存在形式?(马氏体),以溶质形式存在形成固溶体;、γ(奥氏体)、M①溶入α(铁素体)形成强化相: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②形成非金属夹杂物;③。、以游离状态存在:CuAg④ 其中哪三个可无限溶解在奥氏体中?哪两个铁素体形成元素可写出六个奥氏体形成元素,2 无 限溶解在铁素体中?,其中(锰、钴、镍、铜、碳、氮)C、NCo、Ni、Cu、①奥氏体形成元素:Mn、(铜、碳、氮)为有限溶NC、、Co、Ni(锰、钴、镍)可无限溶解在奥氏体中,CuMn、解;(铬、钒)可无限溶解在铁素体中,其余为有限溶解。、V②Cr 写出钢中常见的五种非碳化物形成元素。3Co 、、Cu、Si、Al①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按碳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按由强到弱的顺序写出钢中常见的八种碳化物形成元素。4 写出钢中常见的四种碳化物的分子式。Fe Mn、Cr、(弱)、、V、(中强)W、MoNb①碳化物由强到弱排列:(强)Ti、C→MC→MFeC→MC②碳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63623容易加工硬化?奥氏体层而高锰奥氏体钢难于冷变形,5为什么高镍奥氏体钢易于冷变形,错能高和低时各形成什么形态的马氏体?越有层错能越低,镍是提高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锰是降低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①利于位错扩展而形成层错,使交滑移困难,加工硬化趋势增大。钢;奥氏体层错Cr18-Ni8 奥氏体层错能越低,形成板条马氏体,位错亚结构。如②合金。能越高,形成片状马氏体,孪晶亚结构。如Fe-Ni钢的强化机制的出发点是什么?钢中常用的四种强化方式是什么?其中哪一种方式在提6 高强度的同时还能改善韧性?钢中的第二相粒子主要有哪两个方面的作用?①强化机制的出发点是造成障碍,阻碍位错运动。、第二相强化、位错钢中常用的四种强化方式:固溶强化、晶界强化(细晶强化)②强化(加工硬化)。晶界强化(细晶强化)在提高强度的同时还能改善韧性。③沉淀强化。钢中的第二相粒子主要作用:细化晶粒、弥散④/ 钢中常用的韧性指标有哪三个?颈缩后的变形主要取决于什么?7韧性指标:冲击韧度①? TK、韧脆转变温度、平面应变断裂韧度。ICk k颈缩后的变形用?表示,主要取决于微孔坑或微裂纹形成的难易程度。②P钢中碳化物应保持什么形晶粒大小对极限塑性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为了改善钢的塑性,8 态?细化晶粒对改善均匀塑性(εu) 贡献不大,但对极限塑性(εT)却会有一定好处。因为① 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少,使应力集中减弱,推迟了微孔坑的形成。应为球状、钢中的碳化物(第二相)充分发挥弥散强化的作用,②为了改善钢的塑性,细小、均匀、弥散地分布。页脚 页眉 9改善延性断裂有哪三个途径?改善解理断裂有哪两种方法?引起晶界弱化的因素有哪两个? ①改善延性断裂有三个途径:(1)减少钢中第二相的数量:尽可能减少第二相数量,特别是夹杂物的数量。细化、球化第二相颗粒。(2)提高基体组织的塑性:宜减少基体组织中固溶强化 效果大的元素含量。(3)提高组织的均匀性:目的是防止塑性变形的不均匀性,以减少应力集中;碳化物强化相呈细小弥散分布,而不要沿晶界分布。 ②改善解理断裂有两种方法:(1)细化晶粒;(2)加入Ni元素降低钢的T。k③引起晶界弱化的因素有两个:(1)溶质原子(P、As、Sb、Sn)在晶界偏聚,晶界能r下降,裂纹易于沿晶界形成和扩展。(2)第二相质点(MnS、Fe3C)沿晶界分布,微裂纹g易于在晶界形成,主裂纹易于

土木工程材料重点知识概括

土木工程材料 第一章 1.土木工程材料:指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制品 2.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 按来源: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 按部位:屋面、墙体和地面材料等; 按功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按组成物质: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 无机材料: 金属材料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 非金属材料 天然石材、烧土制品、胶凝材料、混凝土及砂浆 有机材料: 植物材料、沥青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 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 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 3.材料的组成 化学组成:化学组成是指构成材料的化学成分(元素或化合物)。 物相组成:物相是具有相同物理、化学性质,一定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的物质。 4.材料的结构和构造:泛指材料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及其在空间排列分布的规律。 材料的结构按尺度范围可分为: 宏观结构:是指用肉眼或放大镜可分辨出的结构状况,其尺度范围在10-3m 级以上。 介观结构(显微结构、纳米结构):是指用光学显微镜和一般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结构,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结构。尺度范围在10-3m~10-9m 。按尺度范围,还可分为显微结构和纳米结构。显微结构是指用光学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结构,其尺度范围在10-3m~10-7m 。纳米结构是指一般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结构。其尺度范围在10-7m~10-9m 。 微观结构指原子或分子层次的结构。分为晶体和玻璃体。 晶体是质点(原子、分子、离子)按一定规律在空间重复排列的固体,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物理性质。晶体质点间结合键的特性决定晶体材料的特性。 玻璃体是熔融物在急冷时,质点来不及按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内部质点无序排列的固体或固态液体。 材料的构造:是指具有特定性质的材料结构单元的相互搭配情况。 5.密度: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m p v = 近似密度:指材料在包含闭口孔隙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m p v = 表观密度(容重):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00 m p v =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得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得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得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得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得局域地区得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得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得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得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得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与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得栖息地得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得最小量得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生物生存与分布得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得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得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得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得最高点与最低点,在最高点与最低得之间得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得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得光质对生物得作用就是不同得,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得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得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得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得适应性差异,就是已进化得两类值物间得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得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得时间常常就是由光照强度决定得,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版

1.弹性模量:用E表示。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对应的应变的比值。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其值越 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抵抗变形能力越强 2.韧性: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能量产生一定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质。 3.耐水性: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被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表示方法——软化系数: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K R = f b/f g 软化系数大于0.8的材料通常可以认为是耐水材料;对于经常位于水中或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得低于0.85;对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所用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5 4.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表示方式——导热系数,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绝热性能就越好。影响导热性 的因素:材料的表观密度越小,其孔隙率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导热性越差。由于水与冰的导热系数较空气大,当材料受潮或受冻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大,导致材料保温隔热方式变差。所以隔热材料要注意防潮防冻。 5.建筑石膏的化学分子式:β-CaSO4˙?H2O 石膏水化硬化后的化学成分:CaSO4˙2H2O 6.高强石膏与建筑石膏相比水化速度慢,水化热低,需水量小,硬化体的强度高。这是由于高强石膏为α型半水石膏, 建筑石膏为β型半水石膏。β型半水石膏结晶较差,常为细小的纤维状或片状聚集体,比表面积较大;α型半水石膏结晶完整,常是短柱状,晶粒较粗大,聚集体的比表面积较小。 7.石灰的熟化,是生石灰与水作用生成熟石灰的过程。特点:石灰熟化时释放出大量热,体积增大1~2.5倍。应 用:石灰使用时,一般要变成石灰膏再使用。CaO+H2O Ca(OH)2+64kJ 8.伏:为消除过火石灰对工程的危害,将生石灰和水放在储灰池中存放15天以上,使过火灰充分熟化这个过程叫 沉伏。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保持一层水,隔绝空气,防止发生碳化。 9.石灰的凝结硬化过程:(1)干燥结晶硬化:石灰浆体在干燥的过程中,因游离水分逐渐蒸发或被砌体吸收,浆体 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过饱和而结晶析出,产生强度并具有胶结性(2)碳化硬化:氢化氧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有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碳酸钙晶体,称为碳化。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碳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灰浆体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表面上生成的CaCO3膜层将阻碍CO2的进一步渗入,同时也阻碍了部水蒸气的蒸发,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 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 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 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 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 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 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其有三种关键性的 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8,补偿生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

《土木工程材料》重要知识点 关注各章习题:选择题、判断题、是非题 一、材料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下的质量; 2.体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开口孔隙、闭口孔隙)的质量,俗称容重; 3.表观密度:单位体积(含材料实体及闭口孔隙体积)材料的干质量,也称视密度; 4.堆积密度:散粒状材料单位体积(含物质颗粒固体及其闭口孔隙、开口孔隙体积以及颗粒间孔隙体积)物质颗粒的质量; 5.孔隙率:材料中的孔隙体积占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率 6.空隙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开口孔隙与间隙之和)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7.强度:指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被破坏时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8.比强度:指材料强度与表观密度之比,材料比强度越大,越轻质高强; 9.弹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塑性:指在外力作用下材料产生变形,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这种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11.韧性:指在冲击或震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 12.脆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无明显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质; 13.硬度:指材料表面抵抗其他物体压入或刻划的能力; 14.耐磨性: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 15.亲水性:当湿润角≤90°时,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小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亲水性; 16.憎水性:当湿润角>90°时,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大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憎水性;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 本文成人高考2020年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跟着成人高考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2、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 4、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

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5、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