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转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转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转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转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转载)

蒋定之:以市场化手段处置农信社不良贷款

4月6日,银监会透露,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近日在海南调研时表示,农信社要采取股权溢价发行、股东购买不良等市场化手段消化不良资产。

据了解,目前被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的 "不良贷款市场化"的主要方式有:清算债务、拍卖抵押品、部分减免贷款、贷款延期、债权转股权、贷款出售、证券化、以物抵贷、债务重组、打包处置等。

蒋定之表示,农信社要按照"自身努力,各方支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加快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

此前,央行曾于2003年开启的以"花钱买机制"为特征的农信社改革。

按照"花钱买机制"的原则,央行总拿出1656亿元的资金,以专项票据或再贷款的形式帮助消化了农信社截止到2002年末资不抵债数额的一半。

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617亿元和7.7%。

随着"花钱买机制"改革的深入,农信社的管理逐渐转移到省级政府。

蒋定之表示,各级地方政府要继续采取资产置换、现金捐赠等方式帮助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要结合地方财力,给予支农业务相关补贴和奖励,以弥补和覆盖其经营成本风险,提升抗御风险能力。

此外,蒋定之还表示,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常态,信贷投放逐步平稳,一些在高速增长中被掩盖的问题将可能暴露。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贷款风险监测评估。(每日经济新闻聂伟柱)

关于不良贷款处理制度的分析

摘要:本文从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以及影响入手,分析了关于处理不良贷款的多种理论的利弊,以及它们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对于我国现行的处理制度以及关于债转股制度的评析更是用了较大的篇幅,旨在点明其中存在的弊端,明确改善它的方向以及方式方法,同时,提出了我本人对于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制度的理想构架。在文章最后一段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机制问题,亦已指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建议,从而完整的构造了一个处理机制。

关键字:不良贷款,债转股制度,国有独资公司,阶段性持股

一、引言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自从有了货币的借贷,银行这一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已经产生了。但现代银行的产生却是较为近代的事情,其产生的标志之一就是准备金制度的建立。①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暗示着我们不良贷款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和存在下去的,无论我们的借款人是有意抑或无意。

我向来不以为不良贷款是什么可怕的事物,前提是只要将其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它毕竟是与信贷业务相伴而生的。缺少了它,反而让人怀疑信贷业务这一整体的真实性。但就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如此之高,确是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据权威机构统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20%左右,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其增长率竟达到了2%②。事实上,2%这一数字的真实性似乎还是有待考证,因为贷款展期以及以旧还新的方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正常。换言之,这些数字更高的可能性合理的存在着。

二、不良贷款的影响

势态既已到了如此恶劣的境地,那么无论我们对之加以何种严重影响的分析似乎也不为过。首先,倘若我们以20%作为不良贷款占资产比例的数字依据,那么可以知道银行实际可以动用的资产仅为原资产的80%,再依照《商业银行法》关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之规定其可以动用的资金实在有限。这实际上就导致了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放慢,其营业能力也就不可避免的下降。其次,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并未建立起有效的信誉机制,银行对于贷给企业款项收回的控制能力并不强,所以事实上企业将贷款的风险转移给了银行。但银行只是起到了一个信用中介的职能,它以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转而以资产业务加以运用,沟通资金供求,而它本身并没有很大的承担风险的能力。③因此作为银行来讲,它只能将这种贷款的风险外部化,从而分散给广大的储户,这确实是制度上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倘若在这时候,人们由于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而只能得到过低的存款利率,但同时人们认识到这过低的利率与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不成正比而对银行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时候,挤兑的现象便会发生。那么,可以想象的是银行显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如此众多的提款者,支付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场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也极有可能接踵而来。当然,我们的央行显然不会如此放任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也是很多人对不良贷款情形估计较为乐观的原因。但事实上,作为央行为维护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换言之,是为了维护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就是非经济的发行货币,其结果我们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无论是以“货币派”还是以“物价派”的角度来加以分析,通货膨胀都是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④。那么,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对谁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呢?前一个问题似乎并不容易回答,我们须以考虑的是物价水平的涨幅,或言之,是通货膨胀率。而通货膨胀率归根到底与央行非经济发行的货币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央行非经济发行的货币量是我们所不能准确预测的。而就第二个问题而言,似乎便是简单明了的了,首当其冲的当属个人。因为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中,个人的资产结构相比较而言是最为单一的了,个人手中持有的货币量是最多的,而可以保值的动产、不动产相对较少。在三者之中,最为弱势的一个却受到最大的冲击,这显然又会与社会的安定牵扯到一起。

当然,这仅仅是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存在若干假设的前提,但我们也确实可以从中看到不良贷款影响的严重性,认识到我们对其加以整治的必要性。

三、不良贷款的产生

不良贷款的成因显然是多种的:1、借款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导致无力偿还。这一种情况相对来说应该是较为正常的,因为无论在银行发展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2、产权不明晰,无论是企业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均没有较为独立的财产权,银行的贷款行为有时候并不是出于自身意愿,而是受到了政府的偏好的较大影响。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难看到,大批的贷款涌入了国有企业。余能斌认为,企业债在诸多外界干扰中,行政行为当推首位⑤。诸如“安定团结”类的贷款,银行自贷出之日起便以明白此贷款是石沉大海了。其实,行政干预的行为不仅仅在国有企业方面。由于在经济发展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利益冲突。地方政府出于种种原因无法从中央政府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只能将目光

放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身上。以上仅仅是我认为不良贷款的成因之中的两种,挂一漏万。但就我个人认为,第2种不良贷款的成因是最为主要的,由它所导致的不良贷款,也是我们在处理不良贷款任务中所应该加之以着力的地方。既已明确了我们应当努力调整的着力点,那么我们以下的讨论到了核心的解决方法的问题。

四、污染博弈与政府介入

在经济学所谓的博弈论中,污染博弈似乎具有它明显的特殊性。处于垄断地位的生产者,在他们的生产活动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出于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的考虑,每个生产的选择不是去处理污染,而是放任污染⑥。亚当。斯密所谓“无形的手”在这个领域内失势了。那么,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所希冀的是政府能够迅速加入进来解决这一问题。一如我们所言的不良贷款的问题,因为确是不会有任何一家银行愿意拿出自己的资产来冲销如此巨额的不良贷款,且不论这些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寄希望于我们的政府,确是因为它有着与市场所无法比拟的力量,它依靠它所特有的行政强制力承担着保护我们的安全、维护我们的利益的责任。我们让渡我们的权利于政府,也就是希望它能够产生一定意义上的“君主生产率”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已如上述,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与我们政府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法学的理论上来讲,它亦应承担其行为的不当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倘若依据这一理论,不良贷款解决问题的重任落在政府一人肩上似乎无可争议。但不幸的是,理论仅仅是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并不一定是存在的可行性。关于这一问题我将于下文加以阐述。但无论怎样讲,我个人认为现阶段中央政府仍然应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力量。

五、理论研究与现行制度分析

1、依靠财政填补不良贷款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根源便在于我上面所说的,其行为当的不利后果应由其自身承担,当然这也仅是就我国的情况提出的。这一的方法也确实在一些国家得到实施,并产生了相应的积极的效果。例如波兰1992年设立新的机构,购买商业银行的呆账。还有诸如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当然,以上诸国的不良贷款的成因是否为政府所导致,我并没有加以详实的考证,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处理这些不良贷款,而不是去研究它的成因是否与政府行为有关。显然,以中央政府来解决不良贷款的方法,在这几国的实际操作中确是成功的。

但是,将此理论放诸我国的实践中,其可行性似乎大打折扣。其一,我们的中央政府没有能力解决如此巨额的不良贷款。其二,如果完全由政府填补,会大大挫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那些生产水平较高,能够通过努力按时归还银行贷款的企业发现能够获得财政的帮助,而这些被帮助企业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与其归自己还贷款还不如让中央财政来解决;另外一个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能够从中获得利益,也不会鼓励企业去归还贷款,这样就很有可能引起“道德危机”。

2、银行自身进行债转股

虽然银行手中存有大量的不良贷款,但这也确实使它获得了对企业的债权。如果单纯的依靠企业的自觉性来归还贷款,这债权实现的可能性极小。作为银行来讲,将这债权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从而使银行取得对企

业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以此来改善企业的生产能力,这对银行合理的处理不良贷款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但这一理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遇到了巨大的障碍。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得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这确实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出台一个法律制度既然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那么所出台的法律制度就不该与现行的法律制度相冲突,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出台;或者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现行的法律制度是不合理的,予以废旧立新。但须予注意的是,这一定是一个长期的、慎重的过程,否则,我们法律的威严会荡然无存。何况事实上,《商业银行法》的这一条规定的用意是十分有利于公众的,限制银行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是为了降低银行在主营业范围之外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因投资失败所引起的金融风险。

3、现行债转股政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介入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理论上来讲,这一机构的设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这一方法与我所认为的理想构架也是相一致的,即让政府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但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参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其代表人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这一规定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那么何从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作为企业来讲,其之所以业绩不良,正是由于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失败,由此说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指导呢?那么,所谓的重大决策又如何参与呢?难道真的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像普通的投资者一样仅仅凭借几张财务报表来加以判断,这无疑是可笑的。其次,我们须予注意的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100亿资本完全是来源于财政拨款,那么它的独立性似乎有待加以判断。既然它完全由政府出资组建,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府的影响。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了所谓政策性债转股和协议性债转股的区分。我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享有独立的经营权,换言之,债转股应以协议的方式进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进行独立的考察,将边缘性不良资产从银行手中购入,从而对企业进行债转股。只有这样,不良资产才可能被盘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24条第2款规定:财政部根据不良贷款质量的情况,确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经营目标,并进行考核和监督。这无疑是从法律的角度上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性加以否认。因此,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也就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性问题。再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活动,依法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促进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制定本条例。从该条例的立法宗旨上来看,其将客体设定为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这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我国的银行体系被不良贷款问题困扰的绝不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而不能归还贷款的企业也绝不仅仅限于国有企业。倘若是着眼于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我们更应该将眼光放宽一些。

六、关于债转股制度的不利分析

有人认为,债转股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但我个人认为,这种估计似乎过于乐观。“从企业内部来看是资产与负债的转移,从企业外部来看是一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债转股所形成的股权,实际上是一种虚投资本,因为在债转股的情况下,企业并没有实际的资金入账。况且,我国《公司法》也没有以债权作为出资的法律规定。另外,从债转股的本质上加以分析,债转股的实施无异于增发新股,那么我们来看看《公司法》关于增发新股的条件。第一百三十七条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 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1年以上;(二) 公司在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三) 公司在最近3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四) 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由此看来,我们《公司法》规定的关于增发新股的前提是企业的业绩优良,而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显然是不具备这一条件的。除此之外,公司发行新股还需要修改公司章程,因为这确实已经关系到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国家的资本制度。我国实行的是法定资本制度,不仅要求资本一次募足,而且还必须一次缴齐,债转股的实施无疑是违反了这一制度。这就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介入设置了许多法律上的障碍。同时,由于公司的增资行为,会导致股权的稀释和股权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现有股东利益,这无疑也增加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上的风险。《中国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工具配备》一书的作者认为:开放性债转股可以分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那么,我们来看看何为开放性债转股,又何以能分化风险。所谓开放性债转股,即银行-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资本市场对接。这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协助企业上市融资,其风险就可以转嫁于广大的投资者。就我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证券欺诈的行为,接受债转股的上市公司是以虚投的这部分股份在资本市场上圈钱。西方学者认为,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是资本与负债各占50%,上市公司的资本增加,人们会认为其负债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增加,然而实际上由于这增加的资本并非实际的投入,其负债能力并未增长,这会给投资者一个假象。因此,我认为,企业要么接受债转股并且退出公开的资本市场,要么就直接偿还银行的贷款。如果不能偿还,那么就接受破产程序。在此,我认为我有必要将这一债转股制度与可转换公司债加以区分。虽然可转换公司债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债转股的一种形式,但它们还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可转换公司债的发行除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德国被认为是一种企业没落时的挣扎之外,均被看作是企业蓬勃发展的迹象,并且是事实也就是如此⑨。因此,可转换公司债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融资,可转换公司债的购买者也会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另外,可转换公司债由债权转为股权也要当事人行使转换权,而转换权是一种形成权,即通过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以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这无疑是投资者自我保护的方式。而债转股企业一旦上市融资,那么投资者只能接受股份,其利益与企业紧密地连在一起,没有什么可以救济的手段。

另外,有学者指出债转股可能暂时使企业摆脱困境,但如果盈利能力没有提高,那么提升的也仅仅是企业的账面价值,无益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我本人也是较为支持这种观点。由于由债权转化为股权的投资是一种虚投资本,企业并没有因为股权的增加而直接引起企业的资本增加,但它确是因为债转股而免除了一大笔负债。假设企业的收益能力保持不变,由于债务

的免除而导致债务费用的减少,这同样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增加。事实上,没有人会认为这种意义上的增加对于企业来讲会有什么实际的作用,而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旦撤出企业的时候,那么状况便可想而知。我们现在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

七、我认为的理想构架

尽管债转股制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受到了学者们诸多的批评,但就我个人认为,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也仅此而已。现行的债转股制度既已在我国实行开来,而且成绩也是显著的,这足以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我一向反对所谓彻底的改革,因为在我看来,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较之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当真是光荣的。这确是社会的一种良性的发展,而绝非矛盾的迸发。鉴于我国现行债转股制度并没有差到非要我们去摒弃它的地步(何况它还是卓有成效的,有数据显示,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已完成一半以上),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也仅需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我所认为的理想构架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现阶段由政府主导,而后由政策性向商业性转轨,终极目标商业化。下面我将对其加以详细的解释:财政部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并在广泛征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并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国家政策基本已明确资产管理公司完成现有资产处置任务后,可以从事商业性收购和委托代理处置不良资产业务。但我个人认为,这虽然指明了方向,但并没有明确进行商业化的方法。从更深层次上来讲,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定性问题仍然不明确。在本文的第五节的现行制度分析中,我已经提出了对于现行债转股制度的批评,其主要问题我认为就在于政府过多地介入,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经营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囿于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资不累述。我认为须予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商业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够将不良贷款按市场价格交易。⑩如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仍然完全来源于财政拨款而不能保证其债转股业务不受或较少的受到政策的干扰,所谓的商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关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加以解决呢?我认为有必要表明一下我对于金融资产公司的国有独资性质问题的态度。我认为国有独资公司设立的目的便在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而它本身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形式。当有另外一种形式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时候,我想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它。虽然国有独资公司在名义上享有它独立的财产权,但由于其出资人的单一,从而无法形成权能分立、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在我上文摘录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24条第2款规定中显露得淋漓尽致。享有了独立的财产权而丧失独立的经营权较之以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不明晰虽略有进步,但也确实不显得有多大的优越性。我想,国家之所以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定义为国有独资公司,无非是想保持其国家政策的倾向性,在金融领域有这样的考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认为,倘若仅仅是基于这样一点考虑的话,保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有性质就足够了。我这里所说的国有性质并非要完全由国家一方出资建立,即国有控股公司也属于国有性质。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要将其局限于完全的政府出资,非要将其定义为国有独资公司呢?如果我们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国有控股公司,一方面仍然能

保持其国有的性质、保持其一定的政策的倾向性;另一方面也能将社会的资金有效的集合起来,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实力。同时,由于社会资金的注入也会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选择处理不良贷款的对象的问题上较少的受到政府的指定,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争取到一定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这对于债转股制度来讲,无疑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也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结果。除此之外,有学者也指出,可以让银行出资来建立一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的商业化的运作,也是为我所赞同的。由银行出资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减轻一些负担,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加强银行之间的协作以处理不良贷款,同时这种方法也在更大程度上避开了政策性的干扰。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它合理的规避了《商业银行法》关于不容许银行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规定,因而在法律上可以合理的存在。我本人以为,将以上两种方法放诸践中并存,那无疑会对债转股制度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迈向商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认为还是以第一种方法先行,第二种方法为补充,已如我的上文所表述的那样。因为这确是涉及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能力的问题。在形式上虽然它已经具备了行为能力,但在实际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能力离专家化和专业化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债转股以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的是以企业重组为基础的资本经营,如果由银行投资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造成银行内部的优秀人才外流,这对于银行的贷款业务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我还是认为,流量优于存量,即已经成为不良贷款的资金,我们改变它的余地相对较小,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预防它的产生,即着眼于流量。

八、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的问题

本文第六节已经提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机制仍然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单方面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角度来讲,那可以说是不称之为问题。因为这只需接受债转股的企业回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持的股份,做好减资的准备即可。但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于债转股制度的批评也基于此点最为强烈。我们关于其退出机制的有益性探讨虽然有很多,但能够切实解决此一问题的方法还确实是没有。

就我个人看来,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阶段性持股的性质及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至于如何去定位其所谓阶段性持股、其持股时间以及所持股权较之以普通股的区别,囿于学识之故,暂无法提出一个合理且切实的回答,也是本人认为关于对债转股制度分析的最大遗憾之所在。但至少我认为,从阶段性持股入手来解决其退出机制的问题,确应是一个合理的方向。

参考书目:

①陈益文、杨光琰著《银行法热点问题探析》法律出版社 1996年6月1版。

②世界银行调查报告1996年。

③汪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修订版。

④梁小民编著《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⑤余能斌主编《企业债的法律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⑥萨缪尔森著《经济学》萧琛、樊妮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⑦迈克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译林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⑧《企业重组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⑨时建中著《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2月1版。

⑩陈石《如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载《国际金融》2004年5月。

中国政法大学·张立鹏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化解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 化解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完善贷款管理制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我行有关制度规定,结合我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不良贷款,是指以 2019 年*月* 日数据为基数的大口径逾期贷款。 第三条贷款风险化解责任人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各支行(部门)主协办客户经理、各支行(部门)负责人为支行(部门)主要责任人;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合规风险部负责人、分管行长为总行责任人,总行行长负责各类风险化解措施的督促落实工作。 第四条不良贷款形成 15 天内,经办客户经理应向借款人、担保人发送催收通知书并进行首轮商谈,形成初步风险处置方案,由支行(部门)负责人审定。 第五条不良贷款形成 30 天内,若风险未能有效化解,则应进行第二次商谈,由主协办客户经理及各支行(部门)负责人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 第六条不良贷款形成 45 天内,若风险仍未能有效化解,则应进行第三次商谈:

(1)个人 50(含)万元、公司 100(含)万元由主协办客户经理及各支行(部门)负责人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 (2)个人 50 万元以上至 200(含)万元、公司 100 万元以上至 300(含)万元由各支行(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合规风险部负责人及分管行长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 (3)个人 200 万元以上、公司 300 万元以上由各支行(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合规风险部负责人、分管行长及行长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若仍无法落实实质性风险化解措施的,则应及时向债务人发送律师函或诉讼告知书。 第七条不良贷款形成 60 天后,仍未有效化解,原则上应向合规风险部提交诉讼流程及资料,支行(部门)要求暂缓诉讼(执行)的,应由支行(部门)提前 7 个工作日撰写暂缓诉讼的请示上报合规风险部,同意后方可延期诉讼(执行)。 第八条支行(部门)主协办客户经理为贷款案件诉讼与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合规风险部起到指导与监督责任。 第九条贷款形成不良后,支行(部门)可通过回降盘活、平移、增加担保人、补充担保物、诉讼等方式处置。且尽量通过压缩一定的贷款金额、追加借款人的关联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联企业等)为担保人或者追加余值抵押等方式降低、缓释或分散部分贷款风险。 第十条诉讼与执行。本行的风险贷款由合规风险部负责配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与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就是商业银行为实现不良资产管理目标,以一定的形式对不良资产接收、维护、处置等环节进行系统运作的过程。这个“形式”就是不良资产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采用什么样的不良资产管理模式与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尝试采取一些方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归结起来主要有财政补贴法、企业破产法、贷款豁免法等,但这些方法加大了财政的负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良资产状况,特别是在中国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后,这些解决方法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它竞争主体的歧视。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及监管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围金融危机不断发生,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逐渐归结到“好银行+坏银行”模式上。发达国家如美国的RTC、德国的托管银行、日本的过渡银行等即采此制,转轨国家如波兰、捷克等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国、泰国等也有类似的资产管理的公司。进入20世纪末,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即要面对加入“WTO”后开放金融服务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因此,为了迅速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了“好银行+坏银行”模式,设置了四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融资产管理公司,并通过这些资产公司大规模一次性接收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了对1996年以前形成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第一次剥离后,也加强了仍然留存在本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和管理力度,在管理模式上基本采用在银行部设立专门部门进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其基本职能是集中、专业化地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阜阳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吕迪迪 院系:阜阳电大吕迪迪 专业:金融本科 年级:10春 学号1034001209495 日期:2012年6月15日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提纲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经济原因 (三)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一般机理 (四)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性原因(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法律原因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构思 (一)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阶段 (二)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施阶段 四、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一)我国在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二)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10春金本吕迪迪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史上银行经营失败的教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问题---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国际银行业,成为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问题同样存在,深入剖析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根源、探索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思路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国家供给制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在这一特定的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羁绊。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之大计。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对策 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有何影响?19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史上出现了多起银行经营失败的重大案例:英格兰的欧兰格银行和巴林兄弟银行、1930年11月美国最大银行美利坚合众国银行、1997年日本第10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银行。 分析世界银行的经营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众多,但是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导致银行经营危机的首要原因。因此,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规定,我国的资金市场对外资银行逐步放开,2006年外资银行在我国将取得国民待遇。今年国内外银行业已展开激烈竞争。但国有商业银行却被迫面临着双向选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严重偏高,尤其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最。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成为金融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现状,都是因为不良贷款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虽然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环境的原因,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问题。因此要消化不良资产,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只有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下面就对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经受着国内外各种经济浪潮的冲击。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不良贷款的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减少信贷资金损失,根据人总行颁发的《贷款通则》、《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城市合作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我行《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不良贷款实行两级管理。支行、营业部(以下简称支行)应建立、完善贷款质量监管制度,对不良贷款进行认定分类、登记和催收;总部对支行不良贷款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第二章不良贷款的认定分类、登记和监控 第三条不良贷款的认定分类。 《贷款通则》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的划分标准是认定不良贷款的基本标准,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遵守。 逾期贷款系指按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合呆滞和呆帐贷款)。 呆滞贷款系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二年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帐贷款)。 呆帐贷款系指按国家有关规定列为呆帐的贷款。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包括: (一)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 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以保险赔偿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四)贷款人依法处置贷款抵押物、质物所得价款不足补偿抵押、质押贷款的部分。 (五)贷款本金逾期2年,贷款人向法院申请诉讼,经法院裁决后仍不能收回的贷款。 (六)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借款人、担保人事实上已经破产、被撤消、解散在3年以上,进行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贷款。 (七)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处理的财产不足归还所欠贷款,又无另外债务承担者,确定无法收回的贷款。 (八)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9170425

目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写作题纲…………………………………………………………………………… 内容摘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二﹚不良资产的数量…………………………………………………………(三)不良资产的分布…………………………………………………………(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一)经济环境…………………………………………………………………(二)国家政策…………………………………………………………………(三)企业原因…………………………………………………………………﹙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五)金融监管乏力………………………………………………………………﹙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七﹚法律法规不健全…………………………………………………………三、防范不良资产的对策…………………………………………………………﹙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四﹚国有企业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

﹙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六﹚制定关于不良资产的专项法律,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七﹚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二﹚不良资产的数量 ﹙三﹚不良资产的分布 ﹙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一﹚经济环境 ﹙二﹚国家政策 1.体制原因 2.政府干预 3.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混淆不清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班级:姓名:学号: 不良贷款指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如借款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不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足额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则该资产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根据贷款不同的风险程度,我国将其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者被认为是不良贷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由之引起的金融动荡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脆弱的银行体系是爆发此次危机的根源。所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应该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近期,随着商业银行半年报的推出,今年首批上市的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均显示出较大幅度的上升。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双升” 由于存贷利差缩小,各大商业银行在2012年后即出现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恶化的倾向。华夏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兴业、浦发、平安三家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 2.不同类型和地区的银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分机构看,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大,新增较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小,新增较多;受政策影响各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数都较大。 分地区看,江浙沪地区是浦发银行贷款的主要投放地,也是其不良贷款的高发地,其他地区的贷款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分行业看,不良贷款通常高发于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资金链条较紧凑的领域。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不良率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1.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责权划分不明晰,金融监管乏力。 2.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二、如何处置不良贷款 (一)行政手段 1.注入公共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依靠财政注资来部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符合历史的事实。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在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在投资者同意的前提下,将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于清理不良贷款,有利于减轻银行的债务负担,提高经营效益,以便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努力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一是完善地方政策法规,改善信用环境以支持金融债权人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二是在培育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方面,需要吸引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投资主体和个人等进入市场,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以切实改善不良投资交易环境;三是在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介市场方面的作用;四是利用政府行政资源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其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在金融债权人处理债务人抵押的国有划拨土地问题上,在确定安置企业职工和清偿金融债务比例,在土地重新规划整合与利益分配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研究 黄世英郑佳 不良贷款是银行危机的根。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不断扩张,相应的信用风险也显著升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降低有助于减弱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保持其稳健运营。 现阶段,直接融资的日益普遍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总量遭受影响以至被迫提高存款利率,贷款客户的分流又迫使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为应对挑战,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降低不良贷款以求发展(郭耀中,2012)。卓明应(2011)认为不良贷款率受到银行具体因素的影响,包括银行规模、存贷比、净利差、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模型假设 假设一:GDP 增长率作为整体经济状况的衡量指标,直接反应国内各生产部门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GDP 增长率通常对

不良贷款率产生反向影响,GDP 增长率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 假设二:通货膨胀率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通货膨胀率的公式可以看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时,通货膨胀率已成为不稳定因素,从而经济前景不明朗。 假设三:名义货币供给量具体反映了货币当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情况。名义货币供给量充足时,企业及个人的融资难度降低,降低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概率,从而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 假设四:存贷比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存贷比越大,说明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越大,银行偏好风险,其信贷风险也越大; 假设五:资本充足率代表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通常用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对风险资产的快速增长进行抑制,以达到抵御风险的能力。 假设六: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表明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准备金的使用比率,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预计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抵押物处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抵押物处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明显,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叠加,信用风险突出,银行业经营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大幅上升,很多银行被动成为“房东”,手中掌握的抵押物也越来越多,但抵押物处置执行的进展却十分缓慢,有些抵押物即使产权清晰、状况良好也很难处置,很多时候银行迫不得已,只有通过资产转让或核销方式来化解不良贷款,导致银行正常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营业利润也受到较大侵蚀。 一、不良贷款抵押物处置时存在的主要困难 目前,抵押物在执行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抵押人、借款人失联或不配合,人为拉长抵押物处置时间 当抵押贷款逾期且催收进展缓慢、银行不得已进行诉讼并通过法院处置抵押物时,抵押人往往以种种理由推脱、搪塞,很不配合,或者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阻碍司法执行,拖延抵押物的处置。例如:拒绝签收法院相关文书,导致银行存处置环节需要进行公告,或者不断向法院提出异议或上诉来拖延处置时间,进而影响抵押物的处置效率。 (二)抵押物非贷款银行首封,需要首封法院推动才能进行司法拍卖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借款、担保企业在银行的抵押物往往被多家执法机构查封,如果抵押物被他人首封,抵押银行即使抵押手续完备也不能独立推动司法拍卖。此外,个别债务人为了在后期处置中掌握一定的谈判权,在风险暴露前就采取措施对抵押给银行的抵押物进行恶意查封。商业银行对此些情况反响不断。 (三)抵押物土地、房产被分开抵押,需与其他抵押权人合并处置

由于抵押手续不够规范,一些借款人在取得土地证后将土地抵押给甲银行,用甲银行的贷款进行项目建设,待项目建成后,又将办妥产权证的房产抵押给乙银行,在乙银行办理贷款,一旦借款人发生风险,无论是甲银行还是乙银行都将无法单独处置抵押物。 (四)抵押物拍卖变现时,法院对银行受偿范围进行了限定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受偿范围仅限于房产登记部门登记的债权金额,包括利息或实现债权的费用;二是表现为即使房地产价格有所上涨,仅能就当时登记的债权受偿,且受偿金额不能超过授信时的评估价格。 (五)抵押物上附有租赁,从而给正常拍卖造成障碍 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上通常会附有租赁合同,由于法律上有“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定,即:如租赁合同发生在借款人向银行借款前,或租赁合同是经银行同意的,即使抵押物进行拍卖,此前的租赁合同仍然有效。该项规定保护了承租人的权益,但也为一些抵押人为阻止银行处置抵押物而编造虚假租赁提供了空间。 (六)抵押物为唯一居所或有人居住,法院一般不支持推动执行 对于住宅进行抵押的贷款,可能会遇到抵押人用唯一居所抗辩执行的问题。例如,曾有一名客户,其贷款抵押物为一套别墅,但在执行时,由于被执行人提出,该抵押物为其唯一居所,即使该房产为别墅,借款人有较强经济实力,法院也不支持推动执行。此外,法院在执行中,对有人居住的抵押房屋,不管是其他民间借贷债务人或是租赁户,甚至抵押房屋中存有物品,法院大多不愿推动执行拍卖。 二、加快抵押物处置的主要途径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以前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水准,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很多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 中国工商银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国建设银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国农业银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国银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计84533.7421345.7225.26%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增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 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515149908.html,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原因分析 作者:王闯陶亚伟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5期 摘要: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增态势,这不仅影响着商业银 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增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原因,有利于提高银行资本质量,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0064-03 引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持续增加不利于自身发展,更加重了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自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影响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增加,在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首次破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也达到1.67%,严重影响银行资本质量,这与《巴塞尔协议Ⅱ》对不良贷款的监管要求相违背。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和原因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2010年和2011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降态势,但从2012 年开始,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这与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内部经营指标有关。由于2010年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不佳,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下滑,工商业利润 率下降,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而我国商业银行之前是粗放式发展,偏向追求大型国企、基础投资的贷款,以至于例如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部分企业资金紧张,进而导致贷款违约,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下页图是关于部分商业银行2010—2015年不良贷款率图表,我们选取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为这11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以及利润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均占有主导地位,对这11家银行进行的分析有足够的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五大行不良贷款率总体水平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这其中农行不良贷款率增长率最高。这与农行的贷款扩张规模较大、运营成本较高、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创新活力不够、国际化商业水平较低不无关系。面对银行利润率下滑,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严峻形势,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变得尤为重要。 二、不良贷款率产生的原因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采用“五级分类法”,依据不良因素的大小及借款人还款的可能性,将银行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其中不良贷款为后三类。本文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周期波动、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本课题的研究动态:2005年,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曹成在论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十分严重,这不但成为中国金融业危机的重大隐患,而且影响中国商 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他提出作为结构融资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方式来化解中 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2011年,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重点项目部业务副主管王云在周刊中提出,债务重组已成为我国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债务重组的定义和方式,探讨了以债务 重组手段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优势以及风险防控等问题。 2012年底,山东大学蒲桂通认为传统的处置方式(如诉讼、重组、核销)尽管行之有效,各有特点,但均是单项处置方式,甚至只是商业银行内部的账务处理(如核销),整 体效率不高,而引入不良资产证券化,利用市场机制来处置不良资产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水平。 选题目的及意义:近年来,尽管我国各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但是不良资产规模仍然巨大,不良贷款双升趋势仍在延续。根据银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贷款不良贷款余额达6944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连续11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因此,不良资产处 置的压力仍然相当巨大。另外,各商业银行将迎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债的高峰期, 商业银行潜在不良贷款风险增加。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日益艰难,贷款违约 可能性增加,同样加大了银行的潜在不良贷款风险。因此,利用现代金融工具,面向整个 社会,集中、批量处置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批量、快速、低成本地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能够优先地提高处置效率;能够给市场带来良好的的经济效应;有利于降低银行快速处置不良资产时的财务负担。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第十三章不良贷款管理题库3-0-8

第十三章不良贷款管理题库3-0-8

问题: [多选]根据债权银行在重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将债务重组划分为。 A.自主型 B.杠杆型 C.行政型 D.吸收型 E.司法型 根据债权银行在重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将债务重组划分为三类:自主型、行政型和司法型。

问题: [多选]下列关于依法收贷的说法,正确的有()。 A.应先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若债务人拒绝执行,则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若债务人自动偿还债款的,则无须申请强制执行 C.为了防止债务人转移、隐匿财产,债权银行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D.对于借贷关系清楚的案件,债权银行可以不经起诉而直接向人民银行申请支付令 E.对于扭亏无望、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可考虑申请其破产 依法收贷的步骤是: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胜诉后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胜诉后债务人自动履行的,则无需申请强制执行。 在起诉前或者起诉后,为了防止债务人转移、隐匿财产,债权银行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对于借贷关系清楚的案件,债权银行也可以不经起诉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而非人民银行申请支付令。对于扭亏无望、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可考虑申请其破产。

问题: [多选]下列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大,企业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 B.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由此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C.有的企业没有偿还银行贷款的动机,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D.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灵活,以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将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 E.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解决,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较大,企业普遍缺少自有资金,企业效益不好,必然影响到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传统上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格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全社会的信用风险集中积聚到商业银行中。而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宏观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③社会信用环境影响。有的企业没有偿还银行贷款的动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方法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途径 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改革进程,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而且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在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异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根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由此提出有效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不仅要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要创新,而且要把控制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作为解决银企债务危机的核心。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 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率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虽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来稀释不良贷款等传统手段,效果不很明显,不足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内的不良贷款这一“痼疾”,不仅在于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用定量化的系统思想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抑制增量贷款中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治理机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 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

第一章绪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屡屡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和金融风波,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危机成为世界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银行作为国家的重要金融机构,只要持续地经营,就会有不良资产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一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07年8月开始逐渐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给美国似乎已经沉寂多年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又提上议案,也给银行内部的风险防控敲响了警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国有商业银行以专业银行模式运营,信贷业务具有浓厚的政策性色彩,加之受到当时经济过热的影响,以及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在控制贷款质量方面缺乏有效的内部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产生了一定规模的不良资产。在1993年之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从未提取过呆帐准备金、没有核销过呆帐损失。这样,不良资产不断累积,金融风险逐渐孕育。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政府才真正认识到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已经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正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隐患。 对于不良资产的定义,学者比较一致和全面的观点是:不良资产是在现实条件下,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就银行信贷资产而言,是指贷款利息不能按时足额回收,甚至连本金都难以回收或无法回收的资产。但是同时,不良资产是从银行角度而言的,贷款人能通过其他途径或方式保证银行贷款本息的偿还,那银行的这部分贷款资产就是良好资产。正鉴于此,不良资产的处置才具有其内在的提升价值。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界定 2.1不良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等,是决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具有获利的能力,可以用货币计量并且能够变换成货币。资产按其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其在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按其流动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银行资产是指银行拥有或控制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它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一是现金,包括库存现金、代理行存款、托收中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二是证券投资,即银行为交易目的或投资目的持有的证券,如债券、股票等;三是客户贷款,主要是银行对企业或居民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四是同业拆放和回购协议下购买的证券,包括对其他银行的短期贷款、向借款银行购入的合格票据等;五是其他资产,包括银行物业和设施等固定资产、附属机构投资、预付保险费用和其他相对不重要的资产项目等。 在上述五类资产中,第一类现金资产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资产在我国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银行一般不得拥有;第四类资产风险较小,没必要从资产优劣角度进行分析。因此,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针对第三类资产,即通过银行信贷形成的资产,这部分资产也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项目。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不良状态的银行资产。所谓不良状态,就是在现实条件下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状况,就银行信贷资产而言,是指贷款利息不能按时足额回收,甚至本金都难以回收或无法回收的状况。因此,银行不良资产可以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银行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 不良资产是从银行角度而言的,而不是从贷款项目或企业的角度。银行贷款的项目可能是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但只要借款人能通过其他途径或方式保证银行贷款本息的偿还,那银行的这部分贷款资产就是良好资产。资产优良与否是以资产收益水平为标准来衡量的。资产处于不良状态会有各种表现,评定不良资产的方式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但最终衡量不良资产的标准是资产收益水平,即贷款本息的回收程度,包括当期本息回收率与根据现有资产状况和现实条件预测的未来本息的回收率。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的金融业的来临;研究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显的非常重要。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已有迹象表明贷款人不可能按照原 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5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是指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呈现余额高、占比大、消化难、增长快等特点。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相较于1.04%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两家超过均值,农行和交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1.22%和1.09%;建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猛增55亿元,1.02%

的不良贷款率已逼近均值。放贷颇为审慎的大行尚且如此,中小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不良贷款增长更难以避免。一季度业绩增幅最高的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1.05亿元,增幅7.47%;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则为114.52亿元,比年初增长10.85%。 不良贷款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执行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上新项目;在经济收缩时期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紧缩过度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第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政府的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保障存款人利益、保持整个银行及金融制度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银行内部控制不严、管理松懈时,如果外部监管此时也没跟上,就会引起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处罚不严的“宽容性监管(regulatory forbearance)”,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另一因素。第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任何既定的宏观环境下,不同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它们的贷款资产组合在由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构成的坐标系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经营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资产组合越逼近最优点。有许多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模式汇总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模式汇总 一、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 1.利用集中清收盘活资产——成立攻坚队组织专项清收盘活不良资 产 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以压缩不良资产余额为重点开展不良资产清收攻坚战,调整经营绩效计量方式和有关资源配置政策,引导各级部门关注不良资产结构和潜在损失的变化,促进银行资产质量的切实提高。 2.内部分账经营——成立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集中划拨全行不良资产并进行分账经营 组建相对独立的授信管理中心,或者不良资产管理中心,实行不良资产内部剥离。比如中国银行部分分行将城区不良资产上收保全处统一处置,在省会城市成立了保全中心,实行上下联动、集中处置。 3.作为坏账核销——部分无法起死回生或根本不能回收的不良资产用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拨备前利润和银行自有资本冲销处置不良资产 《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准备金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贷款的实际情况提取呆账准备金,简化冲销呆账的程序,在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和冲销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4.发放贷款增量稀释——发放大量新贷款使整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降低 利用做大分母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实际上并没有减少不良资产存

量,而且还有可能演变为一种资源内耗,利用借新还旧等方式腾挪不良资产,并没有真正降低不良资产的偿还风险。除了真正把信贷投向实际经济领域外,展期和借新还旧方式掩盖了大量不良债权,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创新 1.利用资本市场化解——运用资本市场手段和投资银行业务技巧创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国有商业银行可发掘出不良资产资源性的一面,重新发现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并通过各种资本市场运营手段提高其真实价值,使板结的不良资产重新流动和活化,产生新的现金流处置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经营”理念的关键在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要把握哪些不萨良资产具备战略投资价值和风险投资价值而拥有一定的潜在投资市场。事实上现在不少国际知名投资银行都将目光投向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这证明了不良资产中蕴涵着巨大的未开发价值。当国有商业银行找到了不良资产的潜在投资市场后,就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为债务企业提供债务重组和债转股服务,为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和搭桥贷款服务。不过就现阶段而言,除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体制、经营手段不完善以外,更重要的是,现在存在法律上的瓶颈;另外,在我国尚处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时期内,将银行债权直接转化为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的股权,尚缺乏足够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国家要对国有商业银行介入风险投资领域给予一定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可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给予单独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适当运用资本运营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办法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办法 133号(5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不良资产处臵行为,明确工作要求,防范道德风险,提高资产处臵效率,根据银监会财政部《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尽职指引》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处臵、不良资产工作人员是指: (1)不良资产是指本行在经营中形成的不良贷款(四级、五级分类中的后三类,十级分类中的后四类)、抵债资产等。 (2)不良资产处臵是指本行对不良资产开展的资产处臵前期调查、资产处臵方式选择、资产定价、资产处臵方案制定、审核审批和执行等各项活动。 (3)不良资产工作人员是指本行参与不良资产管理及处臵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本行在处臵不良资产时,应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规定,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处臵价值最大化。 第四条不良资产工作人员与债务人、担保人、资产受让方、受托中介机构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在不良资产处臵中应当回避。 第五条实行不良资产处臵尽职问责制。在不良资产管理和

处臵过程中,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办法规定的,按本行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二章资产管理要求 第六条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不良资产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1)不良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协调; (2)不良资产处臵尽职制度的制定和修改; (3)建立各支行不良资产管理台账,定期进行检查和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并汇总上报不良资产各类报表; (4)制定不良资产年度下降和控制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定期监测和考核; (5)组织建立不良资产信息反馈和服务网络; (6)对支行上报的不良资产处臵申请及方案进行审核,并按程序规定会同支行对处臵方案进行调查论证和评估; (7)将不良资产处臵方案提请资产处臵委员会研究审批; (8)对资产处臵委员会批准的处臵方案配合相关支行组织实施。 第七条总行资产处臵委员会负责不良资产处臵方案的审批。 第八条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不良资产清收的指导、督促、服务工作。支行行长具体负责本支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工作,对每笔不良资产制订清收处臵计划,分解落实任务,督促检查制度执行和清收处臵计划落实情况,抓好考核奖惩,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