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优选.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优选.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优选.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优选.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食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图1略)。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

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根据目前各地马铃薯收获情况看,2008年我国马铃薯产量较2007年增产已成定局,2008年9月农业部全国秋冬种视频会议公布,2008年南方冬种马铃薯比2007年扩大20万hm2。

我国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是政府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马铃薯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马铃薯作为重要的旱作农作物,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5%。

2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2001年温家宝总理对马铃薯产业批示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以及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马铃薯加工业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与传播对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正处于迅速开拓和提升的时期,小土豆正在成长为大产业。

第一,适用于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得到了开发和推广。目前,我国已培育、引种和选育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四大系列约20余个专用品种,主要包括高产型、早熟型、油炸型和高淀粉型品种。一批适合淀粉、全粉、油炸食品加工需要的新品种正在按专用化要求批量生产和供应市场。

第二,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的马铃薯薯条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数十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百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由过去的几家发展至30多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千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企业已经达到100多家冈。

第三,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具备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带动优势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加工业均不同程度地按“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发展,在甘肃、内蒙古、宁夏及云南等马铃薯产区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化体系,大多以龙头企业带动,采用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和管理。目前,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有一百家以上。其中,内蒙古华欧、云南润凯、宁夏北方及四川光友等一批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

第四,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通过大量引进技术装备,并积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带动了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如部分淀粉企业采用了刨丝机和全旋流分离装置,使淀粉游离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淀粉提取率由原来的不足80%提高到84%一86%,个别企业达到87%一88%。蒸汽去皮、水力切条和低剪切制薯泥等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薯条、薯片和全粉的加工质量。

第五,马铃薯加工增值链条得到延伸。马铃薯从初级产品加工成淀粉、精粉、全粉、膨化食品、薯条、薯片和薯泥,增值空间巨大,吸引了许多社会投资。根据市场需求,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发马铃薯加工增值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按照细分市场,发展一个或者一系列马铃薯产品的加工产业。

第六,进口替代作用明显,国产化率显著提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马铃薯消费量巨大,需要通过进出口调节余缺和弥补国内结构性供需缺口。2006年以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产品一直是净进口。2007年以来,部分产品已经随着国内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而转变为净出口格局。随着国内马铃薯加工业的迅猛发展,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国产比率将日益提高,未来五年内马铃薯加工产品需求的50%以上将由国产产品满足,而且越来越多的马铃薯加工产品将成为净出口产品。

3马铃兽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发展潜力明显

虽然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生产和加工环节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果这些制约因素得到明显改善,未来我国马铃薯产业将步人良性快速发展轨道。

3.1“两小两低”制约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是合格脱毒种薯比例小,种薯的增产潜力发挥不够。我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由于种薯带毒,马铃薯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减产10%一30%,严重的达到70%以上,而使用合格的脱毒种薯,增产幅度一般可达30%一50%。近年来,甘肃、宁夏和贵州等省(区)马铃薯产量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我国80%的马铃薯播种面积还没有使用合格的脱毒种薯,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种薯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二是专用品种推广力度小,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撑能力弱。多年来我国马铃薯育种方向以鲜食、抗病为主,侧重于中、晚熟品种,忽视了加工等专用品种的选育,导致马铃薯品种单一,早熟品种少,尤其是早、中熟鲜薯出口和加工品种奇缺,满足不了生产加工需要。种薯的专门功能开发不足,导致国内专用薯比例仅为5%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70%以上。目前,在生产上一些相对较老的品种还在大规模使用,一批新育成的专用型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使用有限,马铃薯的市场结构优化仍需下大力气推进。

三是技术水平低,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大部分地区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方式粗放,特别是机械化程度低,机种、机收作业率不足1%,而发达国家达到70%。在马铃薯贮藏环节,基本以农户分散贮藏为主,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损耗大,影响马铃薯供应期和合格薯的供应数量,导致马铃薯加工企业经常也较易发生原料断档。较低的技术水平制约着我国马铃薯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滞后于马铃薯产业升级的需求。

四是单产水平较低,收益仍需挖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我国马铃薯单产仅为35t/hm2,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40t/hm2,在全球巧5个国家中,排名第84位。这种单产水平,远低于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单产水平,其中第一名新西兰的单产水平为45.33t/hm2,是我国单产水平的3.16倍。发达国家马铃薯单产水平为我国的2一3倍,单产水平较低是目前我国马铃薯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2“四少四低”制约马铃薯加工业发展

一是马铃薯加工率相对少,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85%的马铃薯鲜食,加工比例只有巧%左右。而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加工比例较大,其中美国加工比例达到60%,荷兰的加工比例达到了47%。国内马铃薯加工主要是加工成淀粉、粉丝和粉皮等中低端产品,而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很少,导致马铃薯加工利用效率偏低,效益不高,产业链条开发深度有限。

二是大型企业少,综合利用效益较低。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虽然众多,但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只占少数,大多数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设备和技术落后,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直接影响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遍地开花,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质量不能达标,部分加工企业违规使用化学品,既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又对马铃薯加工产业造成冲击和影响,制约着优势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三是健全的行业标准少,市场监管能力低。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起步很晚,产品标准、行业标准远没有健全,与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市场监管压力明显。如脱毒种薯相关标准不完善,种薯市场管理难度大;变性淀粉、全粉、薯条和薯片等加工品没有及时更新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检测内容、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与发达国家的标准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马铃薯制品出口容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制约,国内马铃薯产品市场也存在鱼目混杂的情况,制约着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发挥少,产业发展后劲低。在欧美等工业化国家,马铃薯行业都有不同形式的紧密合作的行业协会,为马铃薯加工企业与市场沟通、与政府沟通、与农民沟通及与相关行业沟通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使马铃薯的生产、加工和流通都能处于良性、有序的发展环境、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战、胡打乱拼”

的发展阶段,马铃薯产业发展急需摆脱盲目无序、形不成合力的发展阶段。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升级,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4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马铃薯种植方面,从发展空间来看,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较大。一方面,利用南方冬闲田发展冬作马铃薯。南方冬闲田面积较大,可用于种植马铃薯的面积在400

万hm2以上,按每公顷产量巧oookg计算,在不影响其他农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可以增加6000万t马铃薯,按5:1折合增产粮食120亿吨以上。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合格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如果经过努力,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合格种薯覆盖率能够提高到70%,那么马铃薯产量将新增2000万t左右,而其产量还有很大提高空间。因此,我国未来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前景还十分广阔,产量很有可能达到1.50亿t左右。

在加工方面,马铃薯加工水平将再上台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重组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我国将形成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马铃薯加工产业。随着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转变,消费结构将持续变化、升级,马铃薯鲜食比例将逐步降低,加工制品消费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届时将引导马铃薯加工能力达到8000万t 以上。随着为数众多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程度的提高,马铃薯产业整体发展能力日益增强,领导型的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将应运而生,通过产业整合与兼并,产业集中和升级成为必然。马铃薯加工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将形成巨大产能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形成马铃薯制品的强大出口能力,我国的主要马铃薯制品出口企业将在世界市场上占居重要地位。

为适应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近期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科研、中介组织将积极进行联合和协作,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马铃薯产业的区域化布局、科技化支撑、产业化经营及市场化运作,促进马铃薯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详述如下:

首先是政府发挥政策支持优势,着力推进优势马铃薯布局区域化。结合自然察赋、种植规模、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建立东北、华北、西北二西南及南方五大马铃薯优势产区,明确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升级。同时,建立健全我国种薯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规范化。

其次是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着力推进良种化,实现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化。通过加强马铃薯品种改良、种薯繁育及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与管理,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特点,加强优质专用马铃薯品种选育,加快脱毒种薯繁育和推广步伐,使优质专用种薯在适宜的优势区域大范围得到推广和应用。在种植环节,在各个优势产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推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全面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在加工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符合市场需要的马铃薯加工产品标准,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再三是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建立马铃薯专用生产基地,以订单生产的方式,促进企业和薯农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加工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促进马铃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增值空间。

再四是发展中介组织,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在生产环节,鼓励薯农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为薯农提供品种、技术、信息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加工环节鼓励企业家加人马铃薯加工产品行业协会,协调行业秩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鼓励行业合作,提高企业个体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