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

——柏浪涛

博主按语:

经对比,此版本和14年版本毫无差别(比14年版本的还细),就用以前整理的这个呗。

第一部分方法论

一、考查目标

刑法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三项内容:

1.重点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

案例分析题首先是一种知识考查,但不是对所有考点的考查,而是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常考的知识板块有:

(1)总则:①犯罪未完成形态;②共同犯罪;③自首和立功。

(2)分则:①财产犯罪;②人身犯罪;③贪污贿赂犯罪;④金融犯罪。

对上述知识板块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解答案例分析题必要的知识储备。

2.萃取关键事实,找出对应法条的能力。

近几年的案情都比较长,而且复杂。这就要求考生同时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萃取关键事实的能力,以及快速找出所考法条的能力。有些考生在这个环节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例如,2008年有考生在阅读刑法案例分析题时,开始以为是公司法的试题,读到最后方知是刑法试题,义需重读一遍。这无疑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心慌。

3.事实与规范的连接能力。

案情是事实,法条是规范。案例分析本质上就是运用法条来分析案情。

从操作上看,这是一个互动往返的过程,需要考生不断往返于案情与法条之间,努力将二者的距离拉近,最后得出结论。

这项能力是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是考试的考查重点。

4.综合联系能力。

案例分析题不可能像单选题一样只考一个考点,而会考查多个考点。这些考点分散隐藏在案情巾。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将众多考点进行综合联系的能力,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例如,考题有时会将犯罪形态与共同犯罪联系起来,将罪数与累犯联系起来,将未成年人犯罪与死刑联系起来,将人身犯罪与财产犯罪联系起来。

5.组织答案的能力。

案例分析题也是一种文字表达题。特别是近几年有些真题的提问只有一句话:“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解答这种题,就要求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答案的能力。例如,有些考生将案情所涉罪名作为一级框架来组织答案,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解答策略

虽然案例分析题层出不穷,但是仍有一定的解答规律。根据多年总结的规律,在解答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读题:找关键行为。

(1)先瞄一眼提问,看是“一句话”式提问,还是分步式提问。如果是“一句话”式提问,那么在读题时应全面仔细。如果是分步式提问,那么在读题时应注意分步提问中的要点,比如人物、关键行为等。

(2)在第一遍读题时,以“人物”——“行为”为线索,厘清案情主线,明确“有什么人”,都实施了“什么关键行为”。所谓关键行为,是指在刑法上有意义的行为,有可能构成犯罪的行为。至于无关紧要的琐碎行为不用关注。建议在读题时,用笔将“人物”和“关键行为”的地方都划出来,为下一步做准备。

2.解题:找对应考点。

在读完题后,就会对案件事实有了基本了解。接下来就开始解题:

(1)先逐个分析各个关键行为,看构成什么罪。这就要用到罪与罪区分的知识。

(2)再综合联系,看各个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各个罪名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就要用到一罪与数罪的知识。

(3)然后再分析各个“人物”(犯罪人)的关系,看是共犯关系,还是单独犯罪。对有些犯罪结果是共同负责,还是各自负责。这就要用到共同犯罪的知识。

(4)接下来再分析犯罪人所构成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这就要用到犯罪形态的知识。如果题中没有问到犯罪形态,就不需要关注这个问题。

(5)最后再分析有没有责任年龄、自首、立功、累犯等涉及从重从轻等法定量刑情节。

注意:只需要关注法定的量刑情节,至于酌定的量刑情节无需关注。当然,如果题中没有问到这些点就不需关注这些问题。

3.重审:查漏补缺。

再次迅速浏览一遍案情,然后再检查一下自己解题的要点,看有没有遗漏的事实和考点。如果没有问题就开始写答案。

4.写答案:表述清晰。

(1)如果提问是分步式,也即问一步、答一步,则写答案比较简单。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重审阶段要检查各步的答案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有时答第一问,感觉没问题,但是答到第二问、第三问,发现照此推理下去,结论会有问题。这就要求在写答案前务必将各步答案整体理一遍,做到整体合理,不要写着写着发现矛盾,中途夭折,然后又推倒重来。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造成心慌。

(2)如果提问是“一句话”式,也即“请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那么写答案就有组织框架结构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一级框架的确立。应以什么标准作为一级框架?行为主体?行为?罪名?

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行为主体来设计一级框架。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有多个行为主体,是将二人的共同犯罪放前面,还是将各自单独犯罪放前面?合理的做法是将共同犯罪放前面。分析完共同犯罪,再分析各自单独犯罪。

在将行为主体作为一级框架后,在行为主体之下,应将行为作为二级框架。对行为的安排,应根据行为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答案。

确定好以行为作为二级框架后,就可以写实体内容了。写实体内容时,应注意横向的而的问题和纵向的深度问题。写实体内容,只需写要点,不要在横向上把面扯得很广、面面俱到,也不要在纵向的深度上过分深入分析、拔不出来。重要的是写要点,主要是写“有什么行为,构成什么犯罪”,然后写一两句理由根据,但不需要写法条根据(如根据刑法第××条),更不需要写出量刑(判多少年)。

(2004年·卷四.6题)案情: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7月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

问题: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对本案进行全面分析。

分析:

1.读题:找关键行为。

(1)先瞄一眼提问,发现是“一句话”式提问,这就要求在读题时全盘注意,

(2)在读题时,找出“有什么人”,都实施了“什么关键行为”。在题中用笔划出。

2.解题:找对应考点。

(1)先一一分析各个关键行为,看构成什么罪。

①甲乙共谋人室抢劫,乙望风,甲人室实施。

结论:两人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②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

结论:甲放弃抢劫,也即巾止抢劫,另起犯意,欲实施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③甲逼迫丙脱光衣服,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

结论:甲实施了新的犯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④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

结论:甲实施了新的犯罪:盗窃罪。

⑤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

结论:甲、乙销售赃物,实施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004年时,该罪叫做销售赃物罪)。

(2)再综合联系,看各个行为之问有什么联系,各个罪名有什么联系。这就要用到一罪与数罪的知识。在本题中,会产生联系的是上述②行为与④行为,④行为与⑤行为。

首先,看②行为与④行为。由于②行为巾,甲是放弃了抢劫罪,这种放弃不是临时性停顿,而是终局性结束,而且是主动放弃,所以构成抢劫罪中止。犯罪中止是一种终局性形态。在同一个犯罪中只能出现一个终局性形态,也即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之间是排斥关系,不能并存。所以甲成立抢劫罪中止,就意味着抢劫罪的终局。

然后,甲又实施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接着又实施了盗窃罪。注意,由于前面的抢劫罪已经是犯罪中止,呈现了终局性形态,因此千万不要将甲盗窃的结果算到抢劫的头上,认为甲构成抢劫罪既遂。甲是抢劫中止+盗窃既遂。毕竟,抢劫罪既遂要求财物是使用暴力等强制手段抢来的,而盗窃罪是使用平和手段转移来的。

其次,看④行为与⑤行为。甲实施了盗窃罪,然后将赃物让乙出卖。根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的原理,盗窃后销赃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因为没有侵害新的法益,从始至终只侵害了同一个财产权,因此不需要再单独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更不需要数罪并罚。

(3)然后再分析各个“人物”(也即行为人、犯罪人)的关系,看是共犯关系,还是单独犯罪。对有些犯罪结果是共同负责,还是各自负责。这就要用到共同犯罪的知识

在本题巾,甲乙是共谋抢劫,在甲构成抢劫罪中止后,两人的共同犯罪也就结束了。甲此后的行为都属于实行过限行为。因此,就抢劫罪而言,甲是抢劫罪中止,乙是抢劫罪未遂。因为乙并没有放弃抢劫意图,而实行犯甲的放弃中止,对帮助犯乙而言是意志以外的原因,因此乙构成抢劫罪未遂。

甲又实施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该罪与乙无关。

甲又实施了盗窃罪既遂。注意,该罪也与乙无关。因此,甲的盗窃既遂的结果不能算到乙的头上,认为乙构成抢劫既遂。因为乙在前面一旦构成抢劫未遂,这就是一种终局性形态,不可能再就抢劫罪构成既遂。更不能认为乙也构成盗窃罪既遂,因为乙虽然客观上在帮助甲盗窃,但是乙主观上没有帮助甲盗窃的认识。

最后,甲欺骗乙说“这是抢来的手表”,让乙拿去出卖。对此甲的销赃行为不需要再单独定罪处罚。乙的行为也是销赃行为,也不需要单独定罪处罚。注意,其一,虽然乙实施了销赃行为,但并不代表乙前面构成抢劫既遂或盗窃既遂。其二,乙对赃物的来源有认识错误,主观上以为是自己抢来的财物,而客观上实际是他人偷来的财物。在产生这种认识错误的时候,应根据主观认识来判断。如果乙主观知道是他人偷来的财物,并代他人销售,那么乙就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但是乙主观上以为是在销售自己和他人一起抢来的财物,所以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不能因为乙客观上销售的是他人偷来的财物,就给乙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4)最后再分析有没有法定量刑情节。

①甲构成抢劫罪的中止形态,犯罪巾止是法定的从宽情节。乙构成抢劫罪未遂,犯罪未遂也是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考点即使没有答出来,也是不会扣分的。)②甲是抢劫罪实行犯,是主犯。乙是抢劫罪帮助犯,是从犯。从犯也是法定的从宽情节。3.重审:查漏补缺。

迅速再次浏览一遍案情,然后再检查一下自己解题的要点,看有没有遗漏的事实和考点。可能的新发现:人户抢劫。人户抢劫是抢劫罪法定的加重处罚情节(或称法定刑升格条件)。由于甲、乙是抢劫罪的共同犯罪,所以这个情节对甲、乙都适用。

4.写答案:表述清晰。

由于本题是“一句话”式提问,所以需要谋篇布局,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一)关于甲和乙的行为

1.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因二人有抢劫的共同故意和抢劫的共同行为。甲、乙的抢劫属于入户抢劫,因为丙的房间属于其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由于乙与甲共谋入户,甲事实上也实施了入户抢劫行为,所以乙虽没有入户,对乙也应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

综合本案主客观方面的事实,可以认定甲为主犯,乙为从犯,对于从犯乙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甲、乙虽构成抢劫罪共犯,但二人的犯罪形态不同:

(1)甲的抢劫属于犯罪中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甲完全能够达到抢劫既遂,但他自动放弃了抢劫行为;由于抢劫中止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所以,对于甲的抢劫中止,应当免除处罚。

(2)乙的抢劫属于犯罪未遂。一方面,不能因为甲事实上取得了手表,就认定乙抢劫既遂,因为该手表并非甲抢劫既遂所得的财物;另一方面,乙并没有自动放弃自己的抢劫行为,甲的中止行为对于乙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关于甲的行为

1.甲逼迫丙脱光衣服并猥亵丙的行为,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

2.甲乘机拿走丙手表的行为,成立盗窃罪。因为拿走手表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拿走手表已不属于抢劫罪中的强取财物的行为,即不属于因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压制或足以压制了被害人反抗而取得手表的情形。所以,不能将取得手表的事实评价在抢劫罪中,而应另认定为盗窃罪。

(三)关于乙的行为

1.乙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乙客观上为甲盗窃手表起到了一定作用(望风),但乙并不明知甲会盗窃财物,所以,乙并不与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2.基于同样的理由,乙的行为也不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的共犯。

3.乙将手表卖与他人的行为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注意当年仍为销售赃物罪)。对于销售自己的犯罪所得的行为并不成立该罪。乙虽在事实上销售了甲盗窃所得的财物,但乙误以为该手表为与甲共谋抢劫所得的财物,并不知道手表是甲单独犯罪所得的财物,所以,乙没有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得的故意,不成立该罪。

四、常考知识储备

案例分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不像选择题那么分散,是有重点可循的。(星号代表重要级别,星号越多,说明越重要。)

1.总则

(1)主观要件

①罪过形式的区分(★)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

②罪过形式的联系(★★)

犯意转化,另起犯意。

(2)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不法侵害的现实性(假想防卫),防卫是否适时(事前防卫、事后防卫),防卫是否过当(手段相当性)。

(3)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的判断和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总之,犯罪未遂是核心。

(4)共同犯罪(★★★★)

可以说,几乎每年的案例分析题必考共同犯罪。原因很简单,第四卷的案例都是大案例,比较复杂,这样势必要考到共同犯罪,才能够将案例设计得够大够复杂。因此,共同犯罪的知识是总则最重要的知识(注意,不是“之一”)。

①部分犯罪共同说。常考罪名:人身犯罪中: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强制猥亵妇女罪与强奸罪。财产犯罪中:盗窃罪与抢劫罪,诈骗罪与抢劫罪,抢夺罪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盗窃罪与抢夺罪,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

②共犯从属性。主要是教唆犯从属性和帮助犯从属性。

③间接正犯。

④主犯、从犯。

⑤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特别是有共犯人出现中止的情形。

⑥共同犯罪与认识错误。特别是共犯的过剩问题(旧理论称为实行过限)。

⑦共同犯罪与身份。

(5)一罪与数罪(★★★)

想象竞合犯,法条竞合,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6)刑罚论中的考点

自首和立功(★★★),累犯(★★★)

2.分则

(1)财产犯罪的六大罪名(★★★★)

抢劫与抢夺,盗窃与侵占,诈骗与敲诈勒索。这六大罪名是分则最重要的考点(注意,不是“之一”)。具体角度:《刑法》第269条的事后转化抢劫,抢劫与敲诈勒索的区分,抢夺与盗窃的区分,盗窃与侵占的区分,盗窃与诈骗的区分,诈骗与敲诈勒索的联系。

(2)人身犯罪的十大罪名(★★★★)

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拐骗儿童罪。

注意:考查人身犯罪的角度主要是罪名之间的联系。

罪名联系一:杀人、伤害、强奸与抢劫、盗窃。

罪名联系二:非法拘禁、绑架与抢劫。

罪名联系二三:绑架与杀人、非法拘禁、拐卖妇女儿童。

(3)贪污贿赂犯罪(★★★)

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

(4)金融犯罪(★★★)

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伪造货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

金融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保险诈骗罪,贷款诈骗罪。

(5)散落的重点罪名(★★)

散落的重点罪名的考查具有随机性,每年重点不同。常见的有:

职务侵占罪,放火罪,走私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徇私枉法罪,滥用职权罪等。

第二部分模拟训练

(一)

案情:某日,王某(1994年10月1日生)和李某(1992年11月11日生)商量弄点钱花。二人打听到本校同学吴某(女,1996年12月1日生)是有钱人的孩子,便打算绑架吴某。2009年12月12日,王某和李某在放学路上将吴某绑架到一间黑屋子,然后给吴某的父亲老吴打电话勒索1万元。老吴迟迟不答应。王某和李某便轮奸了吴某,然后杀害了吴某,逃往外地。老吴报警,警察通缉王某和李某。李某的父亲老李打听到李某的下落,便劝李某自首,李某不答应,老李便拽着李某要去公安局,李某不情愿地被拉到了公安局,随后便主动交代了案件事实,并提供了王某隐藏的地方,协助警方抓获了王某。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知识,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

1.王某和李某的刑事责任

(1)王某和李某共同绑架。王某由于未满16周岁,所以对绑架罪不负刑事责任。李某已满16周岁,因此对绑架罪应负刑事责任。

(2)王某和李某共同强奸。王某和李某由于都已满14周岁,所以构成强奸罪。而且两人构成轮奸,轮奸是强奸罪的法定加重处罚情节。同时,由于被害人吴某未满14周岁,是幼女,王某和李某属于奸淫幼女,奸淫幼女是强奸罪法定从重处罚情节。

(3)王某和李某共同杀人。王某由于已满14周岁,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李某杀人行为不需要单独定罪,因为李某前面构成绑架罪,这时的杀人属于绑架罪中的“杀害被绑架人”。

(4)由于王某和李某都未满18周岁,是未成年人,在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并且不能适用死刑。

2.自首和立功

(1)虽然李某不情愿,但被父亲拉到公安局,并如实交代罪行,构成自首。

(2)李某揭发王某的下落,帮助司法人员抓获王某,构成立功,而且是重大立功,因为王某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

(二)

案情:宋某、高某、龙某三人多次以“碰瓷”的手段在街头敲诈他人财物。某日,三人共谋去敲诈他人钱财。由于龙某与宋某关于具体实施方案有争议,龙某主动退出。宋某和高某便来到街头,手捧一个瓷瓶故意撞到王某身上,瓷瓶摔坏。宋某、高某谎称该瓷瓶价值三万(实际价值只有一百元),要求王某赔偿,否则不让离去。王某拒绝赔偿,宋某、高某见纠缠过久恐有不利,便对王某实施殴打,逼迫其交钱。王某反抗,宋某便将王某打倒在地,高某趁机夺取王某的提包。王某趴在地上拽住高某的腿不放。高某为了摆脱王某,将提包扔在路边,用手殴打王某。与此同时,龙某恰巧正在现场附近吃东两,目赌了宋某、高某作案的全过程。当其看到高某将提包扔在路旁时,趁高某与王某扭打之机将提包捡起来。当看见高某被王某抱住,就上前踢了王某一脚,然后转身跑了。到了偏僻处,龙某将提包中5千元中的4千元藏起来。当宋某、高某追上龙某索要提包时,龙某将内装l千元的提包交给了他们。事后被害人王某因受重击死亡,但无法查明是高某的殴打造成的还是高某殴打之后龙某的殴打造成的。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理论,分析上述案件。

【参考答案】

1.龙某构成抢劫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三人实施抢劫罪的谋议阶段属于预备阶段。在没有达成具体实施方案时,龙某主动退出,就脱离了共犯关系,构成犯罪中止。

2.宋某、高某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未遂。

3.宋某、高某构成抢劫罪。二人在敲诈勒索罪未遂的情况下,犯意转化,直接升级为抢劫罪。此时,只定抢劫罪,敲诈勒索罪未遂被抢劫罪吸收。

4.龙某构成抢劫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由于龙某参与进来时,宋某和高某是知情的,而且此时抢劫罪尚未结束,所以龙某构成抢劫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

5.宋某、高某对死亡结果负责,龙某对死亡结果不负责。因为,假如是宋某、高某致死的,则龙某对此不负责;假如是龙某致死的,宋某、高某也要负责,所以,只需由宋某、高某对死亡结果负责。也即,宋某、高某构成抢劫罪致人死亡,而龙某只构成抢劫罪。

(三)

案情:田某和吴某是夫妻,为了谋财,两人商议:由田某将妻子吴某卖给他人,收到钱后,田某再帮助吴某逃回来。按照计划,田某将吴某以一万元卖给齐某。齐某买到吴某后,要娶吴某为妻,吴某不从。齐某便将吴某关押起来,并强行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后在田某的帮助下,吴某逃了出来。当田某打算再通过这种手段挣钱时,吴某不答应了。两人便商量通过弄走别人的小孩来挣钱。某日,二人在某小学门外,看到小学生李某(女,8周岁)独自一人回家,便欺骗李某:“我们是你爸爸的同事,你爸爸让我们来接你去逛商场。”李某不知情便跟随二人。二人将李某带到火车站附近的某金店。吴某负责去买火车票,田某将李某带进

金店,挑选了价值一万元的项链戴在脖子上,假装掏钱,发现钱包钱不够,就对店员说:“我家就在这附近,钱不够,我回家去拿,为了让你们放心,我将孩子留在这。”店员答应。田某便戴着项链离开,并迅速和吴某坐火车逃离。

问题:根据所学刑法知识,全面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

1.田某和吴某的共同犯罪

(1)田某按照计划将吴某卖给齐某,不构成拐卖妇女罪,而构成诈骗罪。这是因为,田某没有出卖吴某的意图,而是和吴某共同诈骗齐某钱财,俗称“放鸽子”。

(2)田某和吴某将李某拐到金店,然后“押”在金店,戴项链逃离,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因为田某和吴某没有出卖儿童的意图,但是实施了使儿童脱离家庭监管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

(3)田某和吴某将李某“押”在金店,戴项链逃离,构成诈骗罪。因为二人实施了欺骗行为,使店员产生认识错误,误以为李某是其孩子,便自愿交付了项链。

2.齐某的犯罪

(1)齐某构成收买被拐卖妇女罪。

(2)齐某构成非法拘禁罪和强奸罪。

(3)对齐某的上述三罪应数罪并罚,因为收买被拐卖妇女罪不能吸收非法拘禁罪和强奸罪。

(四)

案情:郭某、王某、李某、陈某合谋抢劫。陈某说,自己认识一老乡赵某住在清华园宾馆,身边可能有钱,可对其抢劫。其他人赞成,并商定由陈某将赵某骗至西苑宾馆。赵某被骗至西苑宾馆某房间后,四人持刀制服赵某,将其捆绑,搜出赵某身上50元钱和一块清华园宾馆行李寄存卡。陈某和李某持该卡去清华园宾馆取行李。郭某和王某看守赵某。赵某欲挣脱,被郭某、王某发觉,在搏斗中,郭某和王某向赵某各刺一刀,致赵某死亡。事后证实,赵某被一刀致命,但无法查明是谁刺的这一刀。陈某和李某去取行李时,因没有身份证被清华同宾馆拒绝。二人返回西苑宾馆发现赵某已死,便从其身上搜出身份证再次去取行李。二人冒充是赵某的朋友,谎称受赵某委托来取,清华园宾馆T作人员信以为真便将赵某的行李给了二人。二人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件衣物和一个记事本,别无他物。二人不甘心,看到记事本上记载“过命兄弟吴某,手机号×××”,便向吴某打电话:“你的过命兄弟赵某被我们绑架了,不给打钱,就杀了他!”吴某回答:“他哪算我的过命兄弟,分明是要命兄弟,欠了我一百万不还,你们随便吧!”见此情景,二人只好作罢。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学知识,分析陈某、李某、郭某、王某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1.四人构成抢劫罪。

2.郭某和王某共同杀害赵某,虽然无法查明是谁杀死的,但是因为二人是故意杀人的共同正犯,根据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无需查明是谁杀死的。二人都要对赵某的死亡结果负责。由于二人负责看守赵某,表明对赵某的抢劫行为尚未彻底结束。此时杀死赵某,不属于抢劫完成后为了灭口而杀人,所以不另定故意杀人罪,而是将杀人作为抢劫罪的加重结果,属于抢劫罪(故意)致人死亡。

3.陈某和李某应对郭某、王某杀死赵某的结果负责。一方面,虽然二人对郭某、王某杀人没有预见到,但是有预见可能性,因为二人知道郭某、王某手中有刀,而且负责看押,可能会出现反抗情形,郭某、王某会采取制服措施。另一方面,二人与郭某、王某属于抢劫罪的共同实行犯,共同持刀制服赵某,所以二人此前行为对赵某的死亡也提供了部分原因力。所以,陈某和李某属于抢劫罪(过失)致人死亡。

4.陈某和李某对清华园宾馆工作人员构成诈骗罪。在此注意四个问题:

第一,该诈骗属于三角诈骗。因为受骗的是清华园宾馆人员,受害的是赵某,同时受骗人具有处分受害人财物的权利地位。

第二,该诈骗罪属于未遂。虽然二人骗到了行李,但是因为没有获得数额较大的财物,所以构成诈骗罪未遂。

第三,该诈骗罪应单独定罪,而不能视为此前的抢劫罪的一部分而被其吸收。因为该诈骗行为属于新的独立行为,侵犯了新的对象和法益。

第四,郭某和王某虽然没有实施诈骗罪,但是对诈骗罪也应负责。因为持卡去骗取行李是四人的共同犯意,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5.陈某和李某同时触犯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但因为是以严重暴力为恶害,所以以敲诈勒索罪论处。但是二人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由于二人实施敲诈勒索罪超出了四人的共同犯意,所以郭某和王某对陈某、李某的敲诈勒索罪不负责任。

(五)

案情:民警王某与甲、乙共谋,绑架了李某及其女友田某,向李某亲属提出赎金30万元。在此过程中,王某提出得到赎金后杀死李某(因为李某认识王某),并举刀就砍,但遭到甲、乙强烈反对并制止了王某。为此王某与甲、乙产生矛盾。后甲与乙谈论此事,乙对甲说:“李某跟我说过,如果放掉他,他同意给我们60万。”(因为李某知道王某要杀自己)。于是,甲、乙共谋利用机会杀掉王某,因为只有杀了王某,才可以放掉李某,因而可以得到60万元,否则王某身上有枪,可能会杀害甲、乙及李某。甲、乙、李某及田某经策划后,由田某大声喊叫引来王某,甲、乙趁机制服了王某。甲将刀递给李某,让李某刺死了王某。事后,李某给了甲、乙60万元,同时一直窝藏着王某的手枪。此外,乙在看管田某时还强奸了田某。

问题:

1.王某、甲、乙构成什么犯罪?对于杀害李某的事实该如何认定?

2.甲、乙、李某、田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

3.李某个人构成什么犯罪?

4.对乙该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构成绑架罪。王某属于绑架罪中的“杀害被绑架人”,但因为未遂,所以同时适用未遂犯从宽处罚的规定。

2.不构成正当防卫,而是故意杀人罪,因为是事后防卫。而且四人的行为也不构成紧急避险,因为不符合紧急避险的紧迫性和唯一性要件。四人都是故意杀人罪的实行犯,而非仅仅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实行犯。

3.李某还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4.乙构成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数罪并罚。

(六)

案情:安某心怀绑架勒索钱财意图,鲍某心怀抢劫意图,各自隐瞒真实意图,共同非法拘禁李某。安某向鲍某谎称:“我出去给咱们买饭”,出来后向李某的妻子田某勒索20万元,田某不答应。同时,鲍某直接抢走李某身上的钱包,然后逃离。李某见屋里没人,便挣脱绳索翻窗逃跑,不巧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死。安某回来后发现鲍某不在屋里,而李某死了,便又给田某打电话:“你再不给钱,我就杀掉你丈夫!”田某这次心里害怕便答应了,同时也报警了。警察设好埋伏,让田某按照安某的要求前往交接地点。田某来到交接地点,将20万元交给安某,此时警察冲出来要抓捕安某,安某顺势将田某用刀劫持,要求警察后退。警察中狙击手齐某奉命向安某开枪,不幸打死了田某。同时,其他警察迅速制服了安某。鲍某

抢到李某的钱包后发现里面有三张信用卡,便将其中一张在机器上使用,取出8000元,将另一张在商场刷卡消费,共消费2万元,第三张在银行柜台使用时被捕。

问题:根据刑法理论,全面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

1.安某和鲍某的共同犯罪

二者在非法拘禁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安某构成绑架罪,鲍某构成抢劫罪。

2.安某的犯罪

(1)安某一开始构成绑架罪。但李某的死亡,安某不需承担责任。也即安某不属于“绑架致人死亡”。因为李某的死亡与安某的绑架行为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2)在李某死后,安某向田某勒索财物,触犯了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因为田某主要的心理是恐惧心理,所以对安某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3)安某劫持田某,属于抗拒警察抓捕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不构成妨害公务罪。警察不慎打死田某,是由安某的行为导致的,因此安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3.鲍某的犯罪

(1)鲍某构成抢劫罪,但对李某的死亡不负责任。因为李某的死亡与鲍某的抢劫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鲍某在机器上使用信用卡取出8000元,构成盗窃罪并既遂。

(3)鲍某在商场刷卡消费2万元,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并既遂。

(4)鲍某在银行柜台使用信用卡时被捕,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未遂。

(七)

案情:海王公司虚假出资500万成立了分公司海龙公司,由张某出任公司总经理。海龙公司为张某配备了一辆宝马轿车(价值70万),并为该车投了盗抢险,但投保人和受益人均为海王公司。后张某对司机王某说:“这车如果被盗了则会由保险公司赔偿,不如我将车10万元卖给你。到时我报案说车被盗。”王某同意,给付了10万元。张某便将车交付给了王某。次日晚,张某又用自己偷配好的车钥匙从王某家悄悄将车开走,立即予以变卖。次日,张某对海王公司谎称车被盗了,一方面报案,另一方面让海王公司向保险公司理赔。公安机关没有侦破案件。海王向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向海王公司赔付了保险金10万元。

问题:1.海王公司构成何罪?2.张某对王某构成何罪?3.张某对海龙公司构成何罪?4.张某对海王公司是否构成诈骗罪?5.张某对保险公司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

【参考答案】

1.虚假出资罪。

2.盗窃罪,而非诈骗罪。因为张某在王某给付钱财后,将车交给王某,所以不存在诈骗的行为。但是张某从王某家盗窃回车,构成盗窃罪。

3.职务侵占罪。张某将海龙公司的财物(汽车)私自处理变卖,并将非法所得据为已有,构成职务侵占罪。具体方式是侵吞方式,也即将自己已经占有的公司财物变成自己所有。同时张某也利用了职务便利。

4.不构成诈骗罪,因为没有欺骗海王公司的财产。

5.不构成保险诈骗罪,因为保险诈骗罪的行为主体要求具有保险人、受益人或被保险人等资格,而张某没有,所以不构成保险诈骗罪。但是,张某对保险公司构成诈骗罪的间接正犯。利用海王公司的不知情而骗取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金。虽然保险金归海王公司所有,而没有归张某所有,但是诈骗罪只要求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了财产,并不要求处分给行为人自己,也可以处分给第三人。此时被害人遭受了财产损失,行为人就构成诈骗罪。

(八)

案情:甲、乙深夜侵入王某家中行窃,进屋后,被王某发现。王某大喊抓贼,甲、乙迅速从厨房拿出菜刀逼迫王某不要喊,并要求交出钱财,否则杀死王某。王某被迫将家中仅有的五千元交出来。甲、乙嫌钱少,便自己搜寻,找到一张借记卡,逼迫王某说出密码,否则杀死王某。王某被迫说出了密码。甲此时为了不留后患,改变了不杀王某的承诺,一刀将王某割喉杀死。对此,乙始料不及。看到乙发愣,甲喊乙赶紧撤离。出了王某住宅,乙因甲杀人一事,心中忐忑不安,便借故先行离去。甲则自行来到自动取款机前,取出一万元现金。

问题:请根据你所学刑法学知识,分析甲、乙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1.甲、乙侵入王某家中行窃,属于入户盗窃,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构成盗窃罪。

2.甲、乙用菜刀逼迫王某,属于由盗窃直接升级的抢劫,构成抢劫罪。但不属于刑法第269条的事后转化型抢劫,因为甲、乙使用暴力相威胁,不是为了窝藏赃物或抗拒抓捕,而是为了继续取得财物。同时,由于甲、乙的暴力行为发生在户内,所以构成“入户抢劫”这一抢劫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

3.甲、乙构成抢劫罪既遂,抢劫数额是五千元。

4.在甲、乙实施完抢劫罪后,甲为了灭口而杀死王某,另构成故意杀人罪,需与抢劫罪并罚。

5.乙对甲杀死王某,不需承担故意杀人罪这个罪名,但要对死亡结果负责,也即乙构成抢劫罪致人死亡。因为,第一,虽然乙对甲杀死王某没有认识到,但是乙与甲共同抢劫时共同采取了暴力威胁,对甲杀死王某有认识或预见的可能性。第二,甲杀死王某与甲乙实施抢劫也具有物理上、心理上的因果性。对乙而言,甲杀死王某属于二者共同抢劫中的量的过剩。6.甲、乙共同抢劫了王某的借记卡,并得到密码,表明甲、乙具有共同使用王某借记卡取财的犯罪意图,二者属于共谋共同正犯。虽然乙借故自行离开,但是并没有明确告知对方自己中止此后的取财犯罪,所以没有脱离共犯关系,不构成盗窃罪中止。甲自行使用借记卡在机器上使用,构成盗窃罪既遂,乙也构成盗窃罪既遂。

最终处理结论:甲、乙构成抢劫罪共同犯罪,既遂数额五千元,属于入户抢劫。甲另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抢劫罪致人死亡。甲、乙构成盗窃罪既遂。对甲以抢劫罪.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对乙以抢劫罪(致人死亡)、盗窃罪,数罪并罚。

(九)

案情:石某和钟某经常合伙杀人越货。某日,两人将某公司的会计和出纳围堵在一条胡同里。石某劫持住会计,要求出纳交钱,否则杀了会计。钟某在胡同一头望风,对石某喊:“动作快点!”石某便一刀杀了会计,然后又一刀杀了出纳,然后从地上捡起出纳的保险箱。两人迅速逃离,打开保险箱,发现里面只有两张信用卡和出纳的身份证。在分赃时,其中一张信用卡没有设密码,分给石某;另一张信用卡设有密码,分给钟某。分手后的第10天,石某欺骗王某说:“这是我骗来的信用卡,你帮我到自动取款机上取款,我分给你钱。”王某答应照办,取出1万元。后来,钟某来到银行,出示出纳的身份证,请求挂失一张信用卡,然后骗领补办一张新的信用卡,同时请求银行职员将原卡中的资金3万元打人新的卡中,银行职员不知情而照办。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理论,全面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

1.石某和钟某的犯罪

(1)二人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并且都属于“抢劫致人死亡”,对会计和出纳的死亡都要负责。虽然钟某没有杀人,但不能认为石某杀人属于实行过剩,钟某对石某杀人有预见,所以对石某杀人应负责任。

(2)石某不构成绑架罪。虽然石某劫持了会计,向出纳勒索财物,但是由于会计和出纳在现场具有紧密联系性,可以作为整体对待,因此,石某不构成绑架罪,而构成抢劫罪。

2.石某和王某的犯罪

石某和王某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盗窃数额为1万元。3.钟某的犯罪钟某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择一重罪论处。

(十)

案情:何某和魏某共谋绑架勒索,来到某公司老板李某的家里,家里只有保姆。二人谎称:“我们是李某的司机,李某让我们接孩子玄看演出”,保姆不知情便将孩子小李(女,12周岁)交给何某和魏某。二人将小李关进一座废弃仓库,然后向李某打电话勒索50万元。李某不答应。魏某很气愤,便强奸了小李。何某看到小李不停啼哭,很可怜,就主张将孩子放掉。魏某不答应,何某便独自离去。魏某看勒索不到钱财,便想将小李卖掉,出门寻找买主。等到仓库只有小李一人,小李便挣脱绳索,跑出仓库门,不料刚出门就被来往车辆撞死。后何某回到家里,心有不安,便主动向警方报警,指出魏某仍在关押小李。警方很快来到现场,守候在仓库,等到魏某带买主陈某来到仓库,便抓捕了魏某和陈某。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知识,全面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

1.何某和魏某

(1)何某和魏某构成绑架罪的共同犯罪。注意,二人不构成诈骗罪,更不是三角诈骗。当二人将小李控制到手后,就构成绑架罪既遂。此后,何某离去,不构成绑架罪中止。因为犯罪既遂之后就不再可能构成犯罪中止。同时,虽然二人没有勒索到财物,也不影响绑架罪的既遂。

(2)魏某强奸小李,构成强奸罪,并属于奸淫幼女,应从重处罚。魏某强奸小李的行为,与何某无关,何某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3)小李逃跑出门被车撞死的结果,何某和魏某对此不用负责。也即,二人只构成绑架罪,但不属于“绑架致人死亡”。因为“绑架致人死亡”要求死亡结果与绑架行为本身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4)魏某联系买主,欲出卖小李,构成拐卖儿童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出卖,所以构成犯罪未遂。

(5)何某主动向警方报告,构成自首。其指出魏某的犯罪场所,不构成立功。因为这是何某构成自首所需供述的内容。共同犯罪要成立自首,必须供述同案犯。

2.陈某

陈某构成收买被拐卖儿童罪,由于意志以外原因没有得逞,所以成立犯罪未遂。

(十一)

案情:薛某欲人室盗窃,在翻院墙时被保安发现便欲逃跑,保安抓捕薛某,薛某不得已将保安打晕在地。看到保安已晕倒在地便重新翻墙进入屋内,发现一个皮箱,便带上走出房门,此时主人史某刚好回家,发现后便追薛某。薛某拼命逃跑。此时薛某的好友贾某路过,见此情景,便明白薛某因犯罪被追,于是打倒史某,致其重伤,帮助薛某逃离。但薛某对此并不知情。薛某回到家中打开皮箱,发现有一张可以理赔的保险单和若干假币及一把手枪。后薛某冒充投保人史某向保险公司理赔,理赔人员不知情便赔付保险金6万元。薛某又将假币5万元当作真币赠送给朋友;手枪则一直留在家里。后贾某涉嫌诈骗罪被捕,主动交代自己帮助薛某盗窃逃跑的事实,并提供了自己在犯罪后最近才掌握的薛某现在的住址,警方依此抓捕了薛某。薛某被捕后,交代了自己入室盗窃,也交代了自己骗取保险金,但隐瞒了枪支的事情。

问题:请根据刑法理论,全面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

1.薛某的犯罪

(1)薛某打伤保安构成故意伤害罪,而不构成事后转化的抢劫罪,因为此时盗窃处于预备阶段。

(2)薛某构成盗窃罪既遂,但不构成事后转化的抢劫罪,因为薛某并没有为了抗拒抓捕,对主人史某未使用暴力,而贾某对史某使用暴力,薛某对此并不知情。二者不构成共同犯罪。

(3)薛某骗取保险金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而不构成保险诈骗罪,因为薛某不具备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身份。

(4)薛某将假币赠送给朋友,构成使用假币罪。

(5)薛某不构成盗窃枪支罪,因为当时没有认识到有枪支,但是将枪支一直放在家里,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6)薛某被捕后,交代自己入室盗窃,是坦白;交代自己骗取保险金,构成特别自首。虽然没有交代枪支犯罪,但不影响就骗取保险金成立自首。

2.贾某的刑事责任

(1)贾某打伤史某,触犯故意伤害罪和窝藏罪。贾某与薛某不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贾某也不是薛某盗窃罪的片面帮助犯,因为薛某盗窃罪已经既遂。同时薛某与贾某也不构成事后转化的抢劫罪的共犯,因为薛某对贾某的行为不知情,薛某并不构成事后转化抢劫罪。(2)贾某交代自己帮助薛某构成特别自首,协助抓捕薛某构成立功。注意,如果贾某提供的薛某的地址是贾某在帮助薛某犯罪前就掌握的藏匿地址,则不构成立功。

(十二)

案情:王某和李某(现役军人)的妻子吴某先是通奸,然后长期同居,形成事实婚姻状态。后王某的妻子田某发现了王某和吴某的事情。某日,田某叫上娘家的弟弟小田等人,来到某宾馆,踹开某房间,看到王某和吴某正躺在床上聊天,便冲上去抽打吴某,并要求小田等人帮忙将吴某的衣服扒光,押着吴某,在宾馆走廊游行,同时让小田将这些情形进行录像,作为以后打离婚官司的证据。十分钟后,为了更解恨,田某等人将吴某关押到一间屋子,装进麻袋,扎紧袋口,推到墙角,但发现吴某在麻袋里不停挣扎。田某等人便从麻袋外面将吴某的脚脖子用绳子勒住,以防其逃跑。第二天早晨,田某等人来看吴某时,发现吴某早已窒息死亡,原来当时勒住的不是吴某的脚脖子,而是吴某的脖子。见此情景,田某等人赶紧逃离现场。后小田为了牟利,将其所录制的吴某裸体的视频资料传播到网上。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知识,全面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

1.王某和吴某

王某构成破坏军婚罪,吴某构成重婚罪。注意,吴某不构成破坏军婚罪。

2.田某和小田等人

(1)这些人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该罪侵犯的是妇女的性羞耻心,该罪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带有性刺激的目的。侮辱罪侵犯的是人的名誉。如果侵犯了妇女的性羞耻心,就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2)这些人构成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罪致人死亡,应加重处罚,这是结果加重犯。根据刑法规定,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超过拘禁本身的暴力,过失致人死亡,应定故意杀人罪,这是法律拟制。本案中,行为人主观上是想使用拘禁本身的暴力,客观上使用了超出拘禁的暴力,这种认识错误应根据主观来定,也即定非法拘禁罪致九死亡,而不能定故意杀人罪。

3.小田

小田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十三)

案情:李某偶然机会获得一件古董,却不知其价值连城。王某在李某家做客时看到该古董,暗自惊叹,便佯装不懂,询问李某该古董的价值。李某答复价值2万元。王某便说:“我父亲喜欢这类东西,我给你3万元,能否卖给我?”李某见是朋友,便答应。事后,李某得知该古董价值50万元,便要求王某补偿。王某不予理睬,还冷嘲热讽。李某便唆使吴某深夜潜入王某家中偷回该古董。李某心想王某一定会怀疑自己,便急忙唆使吴某当夜以制造煤气中毒的方式将王某全家杀死。事后鉴定,吴某放置在王某家中的煤气罐没有丝毫存量,根本不足以致人死亡。王某全家幸免于难。李某不甘心,便唆使吴某埋伏在王某家附近准备开枪打死王某。当王某的弟弟从王某家走出,吴某以为是王某便开枪打死了王某弟弟。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学知识,分析王某、李某和吴某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1.王某构成诈骗罪。虽然李某事先对古董的价值有认识错误,但是王某积极主动的利用李某的认识错误,导致李某基于认识错误处分了财物。如果王某不积极主动行为的话,李某是不会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物的。

2.李某教唆吴某盗窃,二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并且犯罪既遂。虽然王某构成诈骗罪,但是其对古董已经平稳占有,而且王某也支付了一定的价金。二人的盗窃也属于入户盗窃。3.李某教唆吴某杀王某,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但犯罪未遂。虽然事后鉴定,吴某的杀人手段对人的生命没有任何危险,但是从行为时、一般人的角度类型化的判断,该行为对人的生命有危险,只是因偶然原因而未得逞,所以不是手段不能犯无罪,而应是犯罪未遂。

4.李某教唆吴某开枪杀王某,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并且犯罪既遂。虽然吴某产生了同一犯罪构成内的对象错误,但是根据法定符合说,吴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进而,教唆犯李某也构成犯罪既遂。

(十四)

案情:叶某怀疑其妻与陈某通奸。某晚,叶某跟踪二人,看到二人进入出租屋,便打电话叫来朋友王某,一同闯入出租屋,殴打陈某,威逼陈某问,“公了还是私了”。陈某答应私了,叶某便要求赔偿10万元,陈某只答应2万元。叶某便举起板凳威胁砸断陈某的手脚,要求陈某签写赔偿10万元自愿书。陈某被迫照办。叶某打算放陈某走,此时王某提醒叶某:“他一走,就不认账了,还是趁机拿到钱最好。”叶某心想有道理,便要求陈某向其父亲老陈打电话,要求其拿10万元到五道口宾馆赎人。老陈答应在五道口宾馆见面。叶某便让王某看押陈某,自己去会见老陈。在五道L]宾馆,老陈要求见到儿子才给钱,叶某不同意,只答应可以通电话。在通电话时,老陈知道儿子受到虐待,便很生气,举拳要打叶某。叶某反击,将老陈打倒在地,并致其昏迷。看到老陈昏迷,叶某蹲下来发现老陈的提包,便拽过来,发现里面有10万元现金,便拿走,同时打电话让王某放人,王某便释放了陈某。后叶某、王某被抓获。

问题:请根据所学刑法知识,分析叶某和王某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对叶某和王某的行为分析如下:

1.二人使用暴力逼迫陈某签写赔偿10万元自愿书,构成敲诈勒索罪,而不构成抢劫罪。虽然二人当场使用暴力,但只是逼迫写赔偿书,而不是当场劫取财物。陈某日后是否赔偿便具有选择自由。叶某、王某的行为不符合抢劫罪“因无法反抗而被迫交付财物”的要件,不构成抢劫罪。叶某的行为也不属于正当的行使权利,因为其采取的暴力恐吓手段,已经超出了正常行使权利的范围。

2.二人后拘禁陈某,向老陈勒索10万元,应以绑架罪论处,而不以非法拘禁罪论处。刑法规定,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扣押他人,定非法拘禁罪。这里的债务虽然包括法律不保护的债务,

如赌债、高利贷等,但是也要求有一定的事由根据和共识基础。如果是凭空捏造的债务、制造骗局设立的债务、通过恐吓设立的债务,不是这里的债务。虽然叶某索要赔偿是基于陈某与其妻通奸,陈某也答应赔偿,但只是答应2万元。叶某通过暴力威胁的方式单方面主张10万元债务,已经构成敲诈勒索罪。通过敲诈勒索罪单方面设立的债务不是这里的债务。因此,对叶某、王某不应以非法拘禁罪论处,而应以绑架罪论处。

3.叶某将老陈打成昏迷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而非正当防卫,因为叶某的防卫手段与老陈的行为不相当。

4.叶某拿走老陈10万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这一行为不构成抢劫罪,虽然叶某与老陈见面时有取得10万元的意图,但这种意图不是抢劫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而只是一种交易意图。这一行为也不能被绑架罪吸收。绑架罪只是吸收了敲诈勒索取得财物,并没有吸收盗窃方式取得财物。

刑法经典案例精选

司法考试刑法经典案例精选 第一部分刑法总则 一、犯罪构成得主体 案例1.李某在14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约五万余元.14岁生日那天,李某邀集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饭后回家途中(当晚九点),李某瞧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得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将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一部、现金5000余元。第二天李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得3人挂倒,二死一伤。李某不仅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李某将汽车以两万元得价格卖出。听说警察在调查此案,李某逃走,后被抓获。经查,李某在逃亡得第五天还曾教唆一个15岁得男少年抢劫她人财产1200元;帮助她人运输毒品30克,获得运输费150元。 请对李某得上述各行为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二、犯罪构成得主观方面 案例2.被告人甲女与开办工厂得乙男勾搭成奸.乙因工厂不景气而心绪不佳。为稳定人心,乙未将不景气得情况公诸于众,被告人甲也不知晓。一日,乙与妻子、甲以及一个朋友吃饭喝酒。劝酒时,被告人甲为乙斟酒,乙妻见状便阻拦说:“她不会喝酒。"乙即说:“别说喝酒,就就是‘1059’(即剧毒农药)我也奉陪到底。"被告人甲便开玩笑地问到:“您家有‘1059’吗?在哪儿?”乙说“有,在西屋地上。甲便取来‘1059’农药,当着大家得面将农药倒入乙得碗里,然后对乙说:“您喝啊?”乙即问妻子道:“我喝啦?”乙妻开玩笑说:“您喝吧!"于就是乙便喝了一口.甲根本未料到乙真会喝,当即吓呆了,乙妻见状急忙打掉乙手中得酒碗,用手抠乙得喉咙,想让乙把农药吐出来,但未奏效,乙在被送往医院得途中死亡。 问:本案中,甲得行为就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如不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三、犯罪构成得客观方面 案例3.被告人江某与被害人郑某就是同一家电脑公司得工作人员,二人同住一间集体宿舍.某日,郑某将自己得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后索回。一周后,郑某发现自己得信用卡丢失,到银行挂失时,得知卡上得1、5万元已被人取走。郑某报案后,司法机关找到了江某。江承认就是其所为,但对作案事实前后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称,在郑某将信用卡交其保管时,其利用以前与郑某一起取款时偷记下得郑某信用卡上得密码,私下在取款机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称,就是仿制了一张信用卡后,用所获取得郑某信用卡上得有关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却称,就是拾得郑某得信用卡后,用该卡取款.但被害人郑某怀疑就是江某盗窃其信用卡后取走卡上所存得钱款。 问:(1)如果郑某将信用卡交江某保管时,江某私下用来取走了现金,江某就是否构成犯罪,如果就是,构成何罪? (2)如果江某用自己仿制得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江某构成何罪? (3)如果江某拾得信用卡后,用该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江某就是否构成犯罪,如果就是,构成何罪? (4)如果江某盗窃信用卡后,用该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江某构成何罪? 四、故意犯罪得未完成形态 案例4.宋某系某私营建筑公司得总经理、法人代表。2002年,为达到出国观光目得,宋向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送礼约2万余元,使其违规办理了出国手续.在国外,宋某在赌场赌博,赢3万元。归国后,2003年4月,宋某指使其建筑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标号水泥代替高标号水泥,导致该公司承建得一座礼堂坍塌,损失近200余万元。为逃避制裁,宋某找到时任公司经理得同乡金某商议对策.金某恰因走私被追查,金某提出请宋到自己在云南得亲戚家暂避,并请宋将自己走私得证据带走,隐藏好或干脆悄悄毁掉。行前金某交给宋某2万元

司法考试老师及教材推荐

2012年司法考试老师及教材推荐 刑法 柏浪涛 首语:司法考试刑法现在考察德日新理论,不再考察前苏联理论,现在司考市场上的刑法教材混乱,请注意甄别,杨艳霞、袁登明、徐光华、阮齐林、陈永生、罗翔等等讲授内容徘徊于新旧理论的老师,建议果断放弃,同时,司考刑法部分新理论的考察,已经进入深水区,11年第四层考点的大面积涉及的趋势,已初步成形,刑法对新理论的考察,趋势是逐年深入。张明楷、周光权、陈兴良这三位中国刑法界的刑法三剑客,正通过司法考试命题人这个舞台向中国法学界的青年人传递一个信息,知识不更新便会被淘汰。 同时,现在市场上讲授新理论的老师有四位:刘凤科、柏浪涛、韩友谊、方鹏 刘凤科——张明楷弟子,彻底的新理论。 柏浪涛——周光权弟子,温和新理论。 韩友谊——张明楷《刑法学》的读者。 方鹏——陈兴良弟子 1、命题人周光权、张明楷弟子。 2、刘凤科,不推荐,第一,观点过于激进,彻底新理论代表。第二,11年讲义雷同柏浪涛《刑法攻略》,第三,授课,做题方式,讲授方式上经常讲案例,并要求学生用案例去套考题,容易混乱,没有可行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公式。 3、韩友谊,不推荐,新理论内部也有争议,但是现在只会考新理论内部达成共识的知识。也即温和新理论。而韩友谊,很多时候在讲一些不考的知识点,比如结果无价值论或者行为无价值论,并且09年

刑法案例题惨败,猜中案情,解析全错,同时,非常爱举例,而且举例通常举一些很多已经考过的真题,不符合刑法当下的考察趋势,没有可行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公式。 4,重点问题一、推荐用书《2012刑法攻略-讲义卷》或者《刑法要义》(此书适合各种忙的同学,内容简练,同样是柏浪涛编写。) 5、重点问题二、刑法真题的选择,《2012刑法攻略-真题卷》,此书收录02-11年所有刑法真题,并且用温和新理论全部重新解析。 附注:司法考试06年开始,开始考察温和新理论,06年以前属于拼题,体系乱,理论争议大,此次《刑法攻略-真题卷》的面世,价值极高。 5、《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解析汇编》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组编的刑法部分真题。 6、柏浪涛谈2012年刑法备考方略: https://www.doczj.com/doc/b514538720.html,/v/b/68540454-2083485021.html 7、看到这里,停!,先把上面这个视频看了,再继续看下面。 8、争议知识点的考察: 这几天经常遇到有考友问某个问到底以什么观点为准? 现在整体是用新理论这是肯定的 但是新理论内部根据坚持客观主义的程度 又分为温和的新理论和彻底的新理论 怎么考察? 1、考察新理论达成共识的知识点 2、使用考研型题目,问:现在学界对某一个问题有几种观点? 例子: 1、11年卷二单选考察正当防卫。 2、11年卷四刑法案例题考察死者占有问题。 3、10年卷四刑法案例题考察事前故意问题。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 ——柏浪涛 第一部分方法论 一、考查目标 刑法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三项内容: 1.重点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 案例分析题首先是一种知识考查,但不是对所有考点的考查,而是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常考的知识板块有: (1)总则:①犯罪未完成形态;②共同犯罪;③自首和立功。 (2)分则:①财产犯罪;②人身犯罪;③贪污贿赂犯罪;④金融犯罪。 对上述知识板块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解答案例分析题必要的知识储备。 2.萃取关键事实,找出对应法条的能力。 近几年的案情都比较长,而且复杂。这就要求考生同时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萃取关键事实的能力,以及快速找出所考法条的能力。有些考生在这个环节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例如,2008年有考生在阅读刑法案例分析题时,开始以为是公司法的试题,读到最后方知是刑法试题,义需重读一遍。这无疑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心慌。 3.事实与规范的连接能力。 案情是事实,法条是规范。案例分析本质上就是运用法条来分析案情。 从逻辑上看,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条,小前提是案情,最后得出结论。 博主补充: 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1年卷二12题) A.《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虽未明文规定侵犯财产罪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但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依然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 B.将上游的毒品犯罪所得误认为是贪污犯罪所得而实施洗钱行为的,不影响洗钱罪的成立C.上游犯罪事实上可以确认,因上游犯罪人死亡依法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 D.单位贷款诈骗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合同诈骗罪不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为单位贷款诈骗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不成立洗钱罪 考察知识点:罪刑法定原则、洗钱罪的认定 第一部分:通用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如何避免罪刑法定原则成为口号,就要求定罪时遵循规范的判断方法。定罪活动基本上是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律规定(构成要件),小前提是案件事实,结论是有罪无罪。但是,实务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颠倒大前提与小前提,将案件事实作为大前提,将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作为小前提。例如,某个单位组织盗窃电力。实务中有人如此推理:这是单位盗窃(大前提),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盗窃罪主体(小前提),所以该案件应做无罪处理。 第二部分:本题解题思路 本题正确的推理应是: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自然人带着为自己或第三人(包括单位)非法占有目的的实施贷款诈骗,在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有关自然人自己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那么该自然人完全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贷款诈骗罪。该自自然人实施贷款诈骗罪属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其犯罪所得收益及其收益属于洗钱罪的对象。因此,为单位贷款诈骗罪所得实施洗钱行为,构成洗钱罪,因此,D选项错误。 从操作上看,这是一个互动往返的过程,需要考生不断往返于案情与法条之间,努力将二者的距离拉近,最后得出结论。 这项能力是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是考试的考查重点。 4.综合联系能力。

民法刑法典型案例分析

刑法案例 案例一、被告人邹某,女,31岁,某县幼儿教师。 1995年5月25日上午10时,被告人邹某带领4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岁半)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见状惊惶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中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田某(男,16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刻跑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约75公分(半人深),但邹、田二人均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只是一起高呼求救。最后,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为时已晚,幼儿被救上来时,已经停止呼吸。 问题: 1.被告人邹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理由是什么? 2.怎样认识中学生田某和农民范某的行为? 案例一分析: 1.被告人邹某的行为构成犯罪. 邹某带孩子出去游玩,属于先行行为,由先行行为导致的危险行为,邹某有义务对孩子进行施救,由于其不及时施救而导致孩子死亡,存在因果关系.邹某构成犯罪。 2。大学生的行为只属于见危不救,农民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法律不强人所难。两人对孩子没有必须施救的义务,大学生的不施救行为只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并不构成犯罪。农民的行为值得褒奖。 案例二、汽车司机阮某要夏某给他搞汽车轮胎,按400元一只付费.夏即多次窥视本厂库房,伺机行窃。夏某又问同厂青工李某(被告人)愿不愿意一起干,李某当即表示同意。两人合谋,由李某去找熟人配一把万能钥匙,李把万能钥匙配好交给夏某,两人又合谋当晚作案,约定深夜12点在库房门口见面,由夏某负责找三轮车,并且还作了分工:李某在外望风,夏某进库房搬轮胎。李某下班回家后,感到此事不能干,万一让人发现,就要进监狱,毁了一辈子。因此,打消了犯罪念头,未按约定时间前去行窃。夏某则按时赶到,见李迟迟不来,便一人用李某配的万能钥匙打开库房的门,盗出四只轮胎,共获赃款1600元,拿出200元要给李某,李分文未收. 此案中夏某的行为构成盗窃既遂及夏某、李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并无疑义,但对李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却有两种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李某是盗窃中止。理由是:(1)李某慑于法律的制裁,形成中止犯罪的意图;(2)李某没有按约定去作案,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的继续实施;(3)李某对夏某获得的赃款分文未收。 另一种意见认为,李某和夏某一样都是盗窃既遂。理由是,李与夏是合谋盗窃,属共同犯罪,夏某盗窃既遂就表明共同犯罪既遂,因而各个共同犯罪人也都是既遂.因为在一个共同犯罪中,不能既有中止,又有既遂。 问题: 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案例二分析: 李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2012柏浪涛刑法攻略(整理版)

2012柏浪涛刑法攻略(讲义卷) 知识框架 第一讲刑法论 特别提示 一、刑法总论体系 分值分布:大致上,刑法每年考查90分,总论与分论各占一半。总论中,刑法论 占10%,犯罪论占70%,1.客观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2.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3.主观要件: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 4.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 能性 5.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成立条件(共同行为、共同故意),理论分类(正犯、共犯) 1. 刑罚的体系:主刑,附加刑 刑罚论 2.刑罚的裁量:量刑情节,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 刑犯 总刑法论:刑法概说,刑法的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 夺取型: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 交付型:诈骗罪,敲诈勒索罪 侵占型:侵占罪,职务侵占罪 挪用型: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 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 侵犯社会侵犯个人 人身犯罪(生命,身体,自由,名誉,民主权利,婚姻家庭权 分论 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破坏经济秩序犯罪 妨害社会管理犯罪 贪污贿赂犯罪 渎职犯罪 侵犯国家 侵害国家职能的 危害国家存立的 犯罪的成立问题: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的时间发展问题:犯罪形态 刑法论:刑法的解释、基本原则、适用效力 犯罪论 刑罚论:体系→裁量→执行→消灭

二、刑法论 本讲的考试重点:刑法的解释和罪刑法定原则。 一、刑法概说 刑法=犯罪+刑罚。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刑法的渊源 1.刑法典。注意:刑法典包括刑法修正案,至今刑法修正案共有八个。 2.单行刑法。这是指国家在刑法典之外单独针对某一类犯罪规定的刑法规范。 【注意】至今单行刑法只有一个: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这是指附带规定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和刑罚规范。有些国家的法律有此做法。在我国,只有刑法典有权规定犯罪和刑罚,因此我国目前没有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机能 1.规制机能。这是指刑法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范,既规制人们的行为,又规制法官的裁判活动。 2.法益保护机能。这是指刑法通过惩治犯罪来保护法益。 3.权利保障机能。这是指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对犯罪人只能根据刑法规定来处罚,应当保障其合法权利。刑法不仅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 二、刑法的解释 刑法学主要是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学。因此,刑法的解释历来是司法考试重点。 (一)解释的效力 1.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 【注意1】刑法修正案属于立法,不属于立法解释,它是刑法典本身的内容。 【注意2】刑法典中的解释性规定不属于立法解释。例如,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不属于立法解释,而是刑法典的内容。 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3.学理解释:学术机构或学者个人的解释。 【效力等级】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二)解释的态度 1.就解释的灵活性而言,应坚持严格解释和灵活解释相结合。所谓严格解释,是指必须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来解释;所谓灵活解释,是指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地阐明法律的含义。 2.就解释的目标而言,应坚持客观解释,而非主观解释。所谓主观解释,是指解释的目标是探求立法原意或立法者主观意思;所谓客观解释,是指解释的目标是探求法律的现时的客观含义。刑法条文一旦颁布,便脱离了立法者,具有了独立的生命。对刑法的解释,不应刻舟求剑,而应根据社会发展探求刑法条文当下的含义。 【注意】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不是解释法律的原则,而是解决悬疑事实的原则。在事实不清、存在疑问时,应根据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认定事实。在解释法律含义时,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味按照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来解释,否则理论研究就没有必要了。例如,甲杀死仇人乙后,发现乙的钱包,便拿走钱包。案件事实很清楚,但甲的取财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法律规定还是符合侵占罪的法律规定,存在疑问。对此,需要对理论深入研究,而不能根据有利于被告人原则一味定侵占罪。 (三)解释的理由

【原创】刑法案例分析

【刑法案例分析】故意杀人案 案情介绍: 在山东烟台某村刘某因妻子与同村妇女的口舌之争而与同村村民秦某发生厮打,最终引火上身,被判故意杀人罪。2013年6月13日20时许,厮打过程中,刘某掏出随身携带的单刃尖刀,朝秦某胸、腹部连捅七刀,致秦某心脏、肝脏破裂,大出血死亡。案件发生后,烟台市人民检察院对此次村民厮打事件进行了立案侦查,并将犯罪嫌疑人刘某以故意杀人罪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案件庭审最终确认的法律事实如下: 案发前,刘某妻子与死者秦某之妻因传口舌发生矛盾。秦某持铁棍和妻子、弟兄二人到找刘某妻子说理。刘某怕争执起来双方动手妻子吃亏,身边暗藏一把尖刀。2013年6月13日20时许,当双方在刘某家见面后,刘某妻子与死者秦某再次发生口角互相谩骂,而死者秦某并没有给刘某妻子辩解的机会,谩骂后即动手用铁棍将刘某妻子打至头皮开裂。此时,激动的刘某上前阻拦死者秦某的行为,与秦某发生厮打。在厮打过程中刘某用随身携带的单刃尖刀,朝秦某胸、腹部连捅七刀,致秦某心脏、肝脏破裂,大出血死亡。案件审理过程中,刘某辩称:本案只因女人传话引起,他与被害人无冤无仇,并与死者父亲还有较好的关系,不是故意; 二是被害人持铁棍到自己家中并殴打自己的妻子,被害人有过错在先,如果没有被害人的行为作为导火索,该事件亦不会发生。三是刘某愿意积极赔偿,对被害人秦某的家属进行赔礼道歉,态度良好,具有从轻处罚的情节。就连刘某所在村落的村委干部也采集了近200名村民的签名向法院请愿,希望对刘某从轻发落。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上述事实进行质证后做出了相应判决,认为被告人刘某因邻里纠纷而持刀行凶,致人死亡,手段残忍,后果严重,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本应严惩,但考虑到被害人对本案引起有一定过错、被告人刘某能积极赔偿等情节,可依法对被告人刘某光从轻处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案件焦点: 一、案件中的刘某该不该判处死刑? 二、案件中的刘某是否存在防卫过当的违法阻却事由?

柏浪涛刑法攻略观点展示汇总

2020刑法柏浪涛观点展示汇总 目录 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 (2) 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 (2) 3.正当防卫 (2) 4.偶然避险 (3) 5.打击错误(方法错误) (3) 6.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结合 (3) 7.打击错误与偶然防卫的结合 (4) 8.结果的推迟发生(事前故意) (4) 9.结果的提前实现(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5) 10.犯罪未遂的成立要件 (5) 11.既遂认定 (6) 12.易考情形(按照主流观点判断): (6) 13.共同犯罪中的观点展示: (7) 14.教唆、帮助他人自杀 (7) 15.绑架罪中杀人未遂。杀害被绑架人,但没能杀死。 (8) 16.侵占罪中观点展示 (8) 17.盗窃行为方式 (8) 18.死者占有问题 (9) 19.数额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中的地位 (9) 20.盗窃行为方式 (10) 21.抢劫罪中的观点展示 (11) 22.诈骗罪的观点展示 (11) 23.交通肇事罪中的观点展示 (13) 24.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体系地位,存在观点展示。 (14)

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 第一,妻子非自愿陷入险境,丈夫有救助义务。例如,妻子身患重病、遇到歹徒等,丈夫有救助义务。第二,妻子自己决定陷入险境,例如,妻子自残或自杀。对此,丈夫有无救助义务?以前有定论,也即丈夫有救助义务。 目前变成观点展示: 观点一(多数观点):有救助义务, 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观点二:没有救助义务,因为妻子作为成年人,精神正常,没有被骗、被胁迫,自己主动陷入险境,属于被害人自陷风险,不应让丈夫承担刑法义务。 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 在制止不法侵害这一点上,没有做到主客观相一致,也即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点。对此,理论上存在观点展示。目前没有一种观点成为多数说。考试考查的是观点展示,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 防卫认识不要说(结果无价值论):一个行为是好行为(正当行为)还是坏行为(违法行为),取决于其制造的客观结果,客观上制造了好结果(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行为就是好行为,是正当防卫。 至于行为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制造了好结果,不重要。上述故意型偶然防卫和过失型偶然防卫中,甲制造了好结果(制止了乙的不法侵害,救了丙),其行为便是好行为(正当防卫)。 防卫认识必要说(行为无价值论):一个行为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不取决于其制造的结果,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行为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要看行为本身有无制造法益侵害的危险。行为人若缺乏防卫认识,只有犯罪故意,则其行为具有制造法益侵害的危险。 3.正当防卫 甲故意伤害乙,乙反击甲,情急之下捡起一块砖扔向甲,击中了甲,同时也击中了旁边的丙。乙对甲无疑构成正当防卫,但对丙构成什么,对此没有定论,而是观点的展示: 观点一:乙对丙也构成正当防卫。问题是,如此的话,丙就必须忍受乙的行为。 观点二:乙对丙构成假想防卫。问题是,假想防卫要求防卫人主观上以为存在不法侵害,也即假想存在不法侵害。这就要求乙在主观上以为丙对其有不法侵害。然而事实上很难说乙有这样的主观心理。 观点三:乙对丙构成紧急避险。问题是,紧急避险要求只有损害较小法益才能保护面临危险的法益。然而,伤害丙并不能起到保护乙的效果。

个刑法经典案例分析

63个刑法经典案例分析 一、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案情] 被告人:某甲,男,33岁,前苏联人,副驾驶员. 1985年12月19日,被告人某甲与机长某乙等机组人员,在原苏联境内驾驶47845号安一24型民航客机,执行某市民航局101/435航班任务.当飞机飞到东经118。09'00",北纬52。40’00”上空时,被告人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以机舱出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扭动自动驾驶仪,持刀威逼驾驶飞机的机长某乙向中国方向飞行,机长被迫改变航向,19日14时30分许,该机降落在我国黑龙江省某县某乡农田里。 [问题] 某甲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某甲以暴力手段劫持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飞入我国境内,其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了犯罪,应依照中国刑法论处。 [法理分析] 本案涉及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问题,被告人某甲虽是外国人,但我国司法机关有权对其犯罪行为行使司法管辖权。因为:第一,某甲劫持航空器,已违反我国参加的《东京公约》、《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的通知规定,“如发生外国飞机被劫持在我国降落等有关涉外事件,应按我国法律,并结合上述三个公约的有关规定处理”,同时符合我国《刑法》第九条所规定的中国应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第二,我国《刑法》第6条第13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某甲不是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有关刑事责任问题,不需要通过《刑法》第11条之规定解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即不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某甲的犯罪行为虽始于我国领域之外,但其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依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属于我国领域内犯罪,所以,应适用我国刑法,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案情] 被告人:严某,男,38岁,中国公民,我国驻某国大使馆的汽车司机。 被告人严某先后利用驾车去机场接送外国人员、代表团成员的机会,在驻在国首都机场行李处多次进行盗窃,陆续窃得大量外币现钞,以及手表、照相机等财物,共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 [问题] 严某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是否应依我国刑法论处?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严某系中国公民,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国外多次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依中国刑法论处,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 [法理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严某以盗窃罪定罪判刑是正确的。中国公民严某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这是本案的关键.我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据此可知,其一,严某的盗窃行为,按照犯罪地的法律应受处罚;其二,严某的盗窃数额特别巨大,依照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其法定最低刑为10年;其三,严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所以,应依我

司考老师推荐

2013年司法考试老师及教材推荐(最 新) By新浪微博@张三太郎-柏浪涛疯狂粉丝 司客网PS:推荐很久了,但是自己一直也没认真看,今天看了下,写的比较客观,老师基本上也是我赞成的,推荐大家参考,但是这并不代表它适合每一个人,我的建议是,现阶段先听一下2012年一些老师的系统强化课程,一方面对知识点做好预习准备,另一方面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不至于到了2013年手忙脚乱。 另外,可能有一些新考生发现,为什么大名鼎鼎的某司法考试教育机构里的老师这里面几乎没有呢?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可以说完全没有刻意回避和黑某个老师,大家可以亲自试听或者与通过司法考试的同学多多交流自会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老师。 博主按语: 1、本文旨在当下混乱的司考市场下给大家拨开迷雾,笔者最近发现很多童鞋转载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很多童鞋转载了我的2012年版本(2012年2月17日版),由于本文的字数限制问题,我会对一些问题在其他博文上进行补充,本文根据每年情况变化会进行适时性的修改,13年根据本人了解总结出2013年版如下: 2、一门科目,只要认准一个老师,最多两个,而且这两个要能互补或者补强的,当你选择好了之后,其他的就连看都不要看,除非你这门的体系已经非常了解,已经有足够的辨别力,我在后面介绍各科老师的时候,会尽量给出我的最终选择,推荐的教材,基本上是最详细的本版,牛X的老师都是走穴的,你懂的。 刑法 刘凤科+柏浪涛 首语:司法考试刑法现在考察德日新理论,不再考察前苏联理论,现在司考市场上的刑法教

材混乱,请注意甄别,杨艳霞、袁登明、徐光华、阮齐林、陈永生、罗翔、刘逢校等等讲授内容徘徊于新旧理论的老师,建议果断放弃,同时,司考刑法部分新理论的考察,已经进入深水区,第四层考点的大面积涉及的趋势,已初步成形,刑法对新理论的考察,趋势是逐年深入。张明楷、周光权、陈兴良这三位中国刑法界的刑法三剑客,正通过司法考试命题人这个舞台向中国法学界的青年人传递一个信息,知识不更新便会被淘汰。 同时,现在市场上讲授新理论的老师只有五位:刘凤科、柏浪涛、韩友谊、方鹏、王海军 刘凤科——张明楷弟子,温和新理论。 柏浪涛——周光权弟子,温和新理论。 方鹏——陈兴良弟子 王海军——张明楷弟子(在读)(新人,12年才知道张明楷还有这么个弟子,是弟子,这点没问题。) 韩友谊——张明楷《刑法学》的读者。 乐毅?乐哥也是讲新理论的???NO!刑法新理论这玩意,是讲血统的!不是你为了适应命题人的理论(或者说适应市场需求更贴切?)半路出家就可以讲得好的!貌似乐哥09、10年还在讲旧理论吧!?这一点,乐毅和韩友谊是一样的,新理论的半吊子,这个问题下面再说,只不过韩友谊出家得早一点!虽然他讲课很黄很搞笑!但是司考不是拿来给你讲相声的! 1、柏浪涛,命题人周光权弟子,温和新理论,刑法异议区审核人之一,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解析汇编》刑法部分实际执笔人,你懂的。 2、刘凤科,张明楷大弟子,温和新理论,适合于听完小柏用于理论提高,或者倒过来也行,刑法想拿高分刘柏二人必听!凤科大帝早就明声在外,理论比较深,课时比较长,听两遍最好, 特别提示:到串讲阶段刘凤科一定会讲他的168题,神一样的题目,再注意:关注的不是他题目的答案,重点关注他讲题的思路。 3、王海军,张明楷在读弟子,强烈不推荐!整天说“刘凤科是我师兄哦,你知不知道!?刘凤科我师兄哦!!!刘凤科是我师兄哎!!”我擦!!!刘凤科是你师兄关我屁事!!!整天张明楷张明楷,张你妹啊!?彻底的新理论(直接讲原汁原味的新理论,日本那套,和韩友谊有点像,韩胖子的问题下面再说。),讲义多半是抄刘凤科和柏浪涛的,而且他妈偷懒还抄得不全!你本人最恶心的刑法老师之一,11年刚出道,讲课不咋地,博士还没毕业,长得跟马加爵一样,就是爱装B,貌似每周都要飞到日本去留学,你是去日本参加辅导班么?我擦! 4、韩友谊,半吊子新理论,不推荐,新理论内部也有争议,但是现在只会考新理论内部达成共识的知识。也即温和新理论。而韩友谊,很多时候在讲一些不考的知识点,比如结果无价值论或者行为无价值论,并且09年刑法案例题惨败,猜中案情,解析全错,同时,疯狂的举例,而且举例通常举一些很多已经考过的真题,不符合刑法当下的考察趋势,没有可行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公式。 A韩友谊的定位:张明楷《刑法学》“读者”之一,不是张明楷的学生,为什么?因为他是北大的,人家张明楷是清华的,和你喝茶?开什么玩笑? B关于韩友谊研究日本刑法学者山口厚、大塚仁的问题 日本刑法学者山口厚、大塚仁是日本刑法学界的两位奇才,日本司法考试的权威学者,我们所说的德日刑法,其中的部分理论,主要就是来自于这两位奇才,但是要明确一个问题,日本刑法虽然也是坚持的客观主义,也即新理论,但是在日本刑法学界也存在巨大的争议,

刑法案例分析论文

刑法案例分析论文.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刑法案例分析论文一 陈学谷假想防卫过失重伤他人案 「案情」 被告人:陈学谷,男,23岁,浙江省椒江市人,个体工商户,1992年5月20日被逮捕。 被告人陈学谷从浙江省到广东省新会县会城镇经营眼镜生意。1992年3月26日上午8时许,陈学谷身带1.1万余元和旅行袋,前往新会车站乘车。途经会城镇白石桥附近时,遇见正在该处执勤的便衣民警谢健飞和阮敬伟。谢、阮二人见陈学谷行迹匆匆,觉得可疑,便上前拉住陈的旅行袋要进行检查,陈学谷不允。在纠缠中,阮敬伟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将公安局工作证在陈学谷眼前晃了一下,但陈学谷仍拒绝接受检查。谢、阮二人更觉可疑,便强行将陈拉入城西管理区“老人之家”内进行检查。因陈学谷依然拒绝检查并不断挣扎,谢、阮二人便对他殴打,又用手铐将他的双手扣上。随后,谢、阮二人在陈学谷的身上及旅行袋内搜出证件、眼镜和小刀等物,并把小刀打开放在台面,要继续检查陈的下身。陈学谷提出要到公安局或派出所才让搜查,谢、阮二人不予理睬,强行要解开陈的裤带检查。陈学谷误认为谢、阮二人是歹徒,要抢他藏在小腹部的1.1万多元,便乘谢、阮二人不备之机,抓起放在台面的小刀,向谢、阮二人乱刺。谢健飞左下腹被刺中一刀,阮敬伟在抢夺小刀时手部受伤,后二人把陈学谷制服。经法医鉴定,谢健飞左下腹部有长2.5厘米创口一处,深达腹腔;乙状结肠系膜刺穿二处,系膜小动脉被切断,肠系膜根部被刺穿,空肠刺破肠管1/3;腹腔内积血1500毫升,属重伤。阮敬伟左手拇指第一指节至大鱼际皮肌割伤,左上臂有3处皮肤擦伤,是轻微伤。案发后,陈学谷的认罪态度好。 「审判」 广东省新会县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陈学谷在遇到便衣民警对其检查的过程中,由于对事实认识错误,把民警的检查行为误当作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而进行防卫,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过失重伤罪。鉴于其认罪态度好,可给予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于1992年7月22日判决如下:一、被告人陈学谷犯过失重伤罪,判处拘役四个月;二、被告人陈学谷应赔偿受伤者医疗费、营养补助费等费用共计人民币2869.8元。 宣判后,陈学谷没有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我的理解: 陈学谷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而构成的过失重伤罪。理由是: (1)陈学谷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陈由于对事实认识错误,把便衣民警对他的检查,误认为是歹徒对他的抢劫而实行防卫,以致重伤一位民警。这种把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其存在,对想象中的不法侵害人实行反击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叫做“假想防卫”,属于非法防卫行为。陈学谷出于假想防卫而重伤民警,主观上不具有伤害民警的犯罪故意。尽管他的防卫行为是“故意”实施的,但这种“故意”不是犯罪的故意。假想防卫不存在故意的罪过形式。因为行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相反地,他认为自己在行使“正当防卫”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因此,对陈学谷的行为不应定故意伤害罪。 (2)陈学谷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防卫过当的最初行为必须是出于正当防卫,而正当防卫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必须是客观上确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推测的。如果是主观想象的或推测的,就属于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陈学谷的防卫行为属于假想防卫,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当然也就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 (3)陈学谷的行为构成过失重伤罪。过失重伤罪是指由于过失而致人重伤的行为。陈学谷在受到便衣民警的检查时,虽然民警的行为粗鲁,出示证件也只是在陈的面前晃了一晃,并

2012年 柏浪涛150道题及答案

2012年柏浪涛150道题及答案 (指南针综合提高班讲义) 编者按: 本题均为不定项选择题,旨在提高多选题、不定项题的答题能力。多选题是胜败关键。本题难度与真题的多选题难度接近,贴近实战,具有检测性,若答对一半,则预示目前已过关。本题经过测试,做了一些修正,与辅导班发的讲义略有不同。 在八月下旬,会有面向冲刺的70道题公布。总共220道题,认真掌握,就会实现刑法通关公式:认真看两遍刑法攻略+ 做200多道方向正确的题。祝愿好成绩,欢迎指正。 一、刑法的解释 1. 下列解释,属于扩大解释的有:() A. 遗弃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包括家庭成员之外的人。 B. 组织卖淫罪中的“卖淫”,解释为包含男性向不特定女性提供性服务。 C. 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解释为包含通奸。 D. 侮辱尸体罪中的“尸体”,解释为包含骨灰。 2. 下列可以进行类推解释或类推适用的有() A. 行贿罪第3款:“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适用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B. 一般累犯中“不满十八周岁人不构成一般累犯”的规定,适用于特别累犯。 C. 2011年,最高法院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定期公布指导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判决原则上可以进行类推解释。 D. 将强奸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 二、罪刑法定原则 3.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有() A.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B.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权力制约,主要是对司法权的制约,而不包括对立法权的制约 C.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D.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禁止习惯法,是因为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法 B. 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和溯及既往 C. 因为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因此在解释法律时,必须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出发去类推解释 D. 罪刑法定原则贯彻了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 三、刑法的效力 5. 关于刑法的效力,说法正确的有() A. 保护管辖原则要求实行双重犯罪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不实行双重犯罪原则 B. 我国公民甲在日本与13周岁的日本女孩自愿发生性行为。该行为在日本无罪(日本奸淫幼女犯罪中的幼女是指不满13周岁的女孩),但在我国有罪。我国管辖此案时,可类推适用保护管辖的双重犯罪原则,对甲作无罪处理 C. 普遍管辖针对的是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即使我国刑法对此没有规定为犯罪,我国也可行使管辖权 D. 我国公民在外国犯罪,我国在行使属人管辖时,即使其经过外国审判,我国仍可以判决

法律硕士联考刑法典型案例分析题

法律硕士联考刑法典型案例分析题 一、刑法对人的效力【案情】被告人,扎美尔爱马巴托,男,30岁,某国商人。被告人扎美尔爱马巴托于1997年11月25日至中国银行某市分行市中支行,用变造的某国护照和某国西太平洋银行旅行支票计8000元,采取签署上述某国护照上那西库玛姓名的手法,骗兑得美金3242元(折合人民币2.68余万元),人民币1.12余万元。同年11月30日被告人至某饭店外币 兑换处,仍采用上述方法,骗兑得人民币8512元。当日被告人又至中国银行某市分行营业处外币兑换处,再次采用上述方法,企图骗兑人民币1.85余万元钱款时,因被该行工作人员察觉当场扭获而未得逞。问:我国法院对此案是否有管辖权?为什幺?【答案与解析】本案涉及到刑法对人的效力问题。所谓刑法对人的效力,是指刑法在确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适用于哪些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也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我国刑法对人的效力的规定同刑法对地的效力的规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后简称《刑法》)的相关规定 夜 谭ǘ匀说男Я 煞治 ?nbsp;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根据刑法第6条规定的精神,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本刑法。(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2、对外国人的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刑法第11条规定的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其他外国人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刑法第8

法律硕士经典案例试题:45个刑法案例-法硕.doc

案例1:刑法对外国人的效力范围

卞某,23岁,外国人,系某国在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医科大学另一外国留学生安某拳打后,蓄意报复。6月10日晚7时许,卞某得知安某在留学生l楼104会客室会客,便手持木棒,到会客室敲门。安某将门打开后,卞某用木捧击打安某。安挣脱后,会同在该校的本国留学生翁某、风某、莫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西端。卞某也和某国留学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人手持木棒和尖型菜刀等,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中部208房间门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后双方发生殴斗。在厮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随手用尖型菜刀乱刺,刺中对方留学生翁某的上腹部,创伤透入胸腔,将肝脏切成局部破损,经抢救无效, 于次日下午死亡。

[问题]卞某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2:刑法的效力范围

李学沛,男,26岁,工人。王义勇,男,24岁,工人。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国公民。某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世良。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到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义勇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学沛隐身之处。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 犯逮捕。 [问题]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 为什么?

案例3:刑法的效力范围 温源和,泰国籍。戴文,广东省广州市人。余锡宽,广东省台山县人。上述三人在泰国曾策划进行跨国贩毒活动。约定戴文负责接运毒品,经我国昆明、广州至深圳市出境。某年4月18日,戴文与余锡宽进入昆明市与从泰国到达的温源和会面后,共同约见了潜入昆明市的国外贩毒分子,商定在昆明市交接毒品的时间和地点。8月16日下午6时许,戴文和余锡宽在昆明市火车站外水果摊接收毒品时,被当场抓获,缴获海洛因22768克。温源和于当晚亦被抓获归案。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被告人甲某,男,婚后与未婚女乙某恋爱并欲结为夫妻,两人商量在甲某逼迫妻子离婚之后立即结婚。两人的关系被甲某的妻子丙某发现,丙某对甲某多方劝阻,甚至通过甲某的单位领导对甲某进行教育。但甲某执意要和乙某结婚,在要求离婚受到领导和家人批评而离婚不成的情况下,甲某租一间房子,与乙某公开在该处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丙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法院以重婚罪提起诉讼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与甲某离婚。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甲某重婚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甲某有期徒刑1年。对于丙某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该诉讼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将案件转送民事审判庭处理。 问题: (1)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是否违法?(2)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二、就以上案例本人分析如下 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严厉惩罚犯罪,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及时、正确的处理案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又责令他赔偿因其犯罪行为而给被告人造成的物质损失,使他在经济上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不能占到便宜,正是严厉惩罚犯罪的体现。其次,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可以使国家、集体和公民各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的物质损害得到挽回和补偿。最后,通过附带民事诉讼,把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合并进行,简化了诉讼程序,即便利群众,又可以避免地同意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提高办案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把效率视为诉讼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要求之一,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损失赔偿问题采取双轨制来解决,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参加的情况下,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损失的被害人或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该制度在设立之初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属于合法的行为

刑法案例分析题整理

刑法案例分析题整理 一、“一问一答”类型解题步骤 1.先读问题后案例,心中有数。 2.读题做准备:把案例中出现的三大要素“主体、行为、情节”全部用笔划下来。 3.开始做题: (1)看每一个主体、每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名。 (2)看每一个主体的几个犯罪行为之间是否有转化、吸收等问题。(一罪和数罪的关系) (3)再看不同主体之间是否有共犯问题,是否属于“部分犯罪共同说”。 (4)看是否有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中止、未遂、既遂)。 (5)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4.检查 考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点会很兴奋,容易忽视一些细节之处,检查很重要,重新把问题和案例对照一遍,查漏补缺、修正错误。 检查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看前后问题之间是否有矛盾之处,如果前后回答有矛盾,很可能基本判断是有错误的,需要重新思考。不能已经写到答题纸上了又想改就来不及了。 5.开始在答题纸上答题 (1)一定按照问题的序号写,如果每个问题有几个要点,那么就在这个标题下分出相应小点,序号级别一定清晰,便利老师阅读,会增加感情分。随意打乱答案顺序,每一问少给一分,就会丢掉四五分,不可冒险! (2)问什么答什么,不用过多阐述,不要旁逸斜出、画蛇添足。 (3)说明理由一定有,但是只需要直接说明,不需要深入分析。 二、笼统式案例 如果遇到笼统式案例,就按照上述第3步的顺序来分析,然后安排回答。 但是回答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先对共同犯罪部分所有问题进行回答。 第二,对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或者先出现的主体犯罪行为进行回答。 第三,最后对起次要作用的或者后出现的主体犯罪行为进行回答。 第四,在每一主体下面,就是按照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来作答。 总结笼统式案例,应该体现的答题顺序和结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答: (Ⅰ)甲乙不构成共犯,因为……(如:缺乏主观方面) (Ⅱ)构成共犯 1.甲乙共同实施了……行为(第1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2.甲乙共同实施了……行为(第2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3.总结特殊问题1:犯罪形态问题(既遂、中止、未遂),如甲构成抢劫罪中止,在外放风的乙构成抢劫罪未遂。对于中止、未遂犯罪,应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总结特殊问题2: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二)关于甲单独犯罪部分分析如下: 1.甲实施了……行为(第1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2.甲实施了……行为(第2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3.看是否有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中止、未遂、既遂)。 4.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5.是否有貌似构成犯罪,而实际上不构成犯罪的情形 (三)关于乙单独犯罪部分分析如下:(步骤同对甲的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