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基本构架和各个结构【转自满族在线】
- 格式:doc
- 大小:341.00 KB
- 文档页数:1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清朝的八旗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军制和社会制度,它在清朝统治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的职能与特点以及对清朝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讨论清朝的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制度起源于清朝建立之初,最初是根据前朝崇祯帝的明朝旗制改编而成。
根据清朝官方的划分,八旗可以分为正黄、鄂尔多斯、正白、正红、正蓝、正青、正百两黄、正千两黄八个旗。
每个旗下又分为前、中、后三营,总共分为24个营。
八旗的组织架构主要由王公贵族领导,清朝的皇帝在军事上担任最高指挥职务,而内务府、都司等部门则负责旗兵的训练和事务管理。
此外,八旗中还设有各级指挥官,并根据旗内人数的多少分为额亲军事和正军事。
二、八旗的职能与特点八旗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首先,八旗充当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承担着保卫国家边疆和抵御外族侵略的责任。
其次,八旗也是清朝朝廷的前线行政机构,负责治理八旗驻地的事务,维护地方治安和纳税等工作。
此外,八旗还担负着军需供给、边防巡查和战时动员等任务。
八旗与其他军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八旗不仅是一支具备军事实力的队伍,也是一种与传统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相结合的特殊组织。
其次,八旗的士兵不仅是军人,同时还是众多生产人口。
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优越,享受特权,但也要为旗内经济生产和征税等任务做出贡献。
三、对清朝社会的影响八旗制度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旗给清朝统治者提供了稳定的军事基础,保证了其政权的巩固。
其次,八旗在经济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屯田方面。
八旗骑兵也对清朝的边疆防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八旗的存在也加强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各地方头领的控制,使统治更加集中化。
然而,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八旗享有特权,其成员享受的待遇相对较好,这对于清朝其他阶层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不平衡。
其次,八旗由于长期享有特权,对于现代化思想和科技的接纳相对较慢,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什么意思?旗人的地位又是如何区分的?本文导读:八旗共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满人,但八旗旗人和满人并不能划等号。
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
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红旗分为满洲正红旗、蒙古正红旗、汉军正红旗。
八旗中的最高领导人是旗主。
早年每旗都有各自的旗主,后来随着皇权的扩大,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皇帝亲自统领,因此,八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
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由各自的旗主掌管。
清朝初期,旗主的权力很大,国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须要和几位旗主一同商议。
后来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旗主的权力基本都被削光,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就没有什么旗主的说法了。
八旗旗主的下一级是参领(正三品)。
八旗满洲和八旗汉军每旗之下均有五个参领,八旗蒙古每旗之下只有两个参领。
参领的下一级是佐领(正四品)。
佐领在满语中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领导人的意思。
牛录是八旗的最基本建制,最初一个牛录为300人,到了嘉庆年间改为了150人。
佐领在战时为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
大体上,每一旗的结构就如上面所述,由上至下依次为:旗主、参领、佐领和旗下兵丁。
许多人下意识的会认为,在八旗之中,肯定是上三旗中的正黄旗地位最高。
不过,实际上八旗中排名第一的却是镶黄旗。
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
八旗虽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但对于普通旗人来说,待遇相差不大。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皇帝挑选宫廷侍卫以上三旗子弟为主,兼收下五旗子弟。
不过,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包衣,差别却非常大。
包衣也称包衣奴才,是专门为皇室和宗室王公提供服务的人,相当于家庭佣人的角色,地位比普通旗人要低很多。
清朝八旗制度(实用版2篇)篇1 目录I.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和历史背景II.八旗制度的组织和结构III.八旗制度在清朝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IV.八旗制度在清朝末期的变化和影响篇1正文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八旗制度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I.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
在努尔哈赤时期,他将狩猎部落改编为八个旗,即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和正蓝旗。
这些旗的士兵在战斗中勇敢善战,因此被用于军事扩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制度,成为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II.八旗制度的组织和结构八旗制度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军事组织。
每个旗都有自己的领导人和官僚机构,负责管理士兵和家属。
每个旗都有特定的徽章和颜色,称为“镶边”,用来区分不同的旗。
同时,八旗制度还包括了禁卫军和宫廷侍卫,这些部队都是精锐的战斗力。
III.八旗制度在清朝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八旗制度为清朝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清朝得以征服中国北部的大片领土。
其次,八旗制度也为清朝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基础,使得清朝得以有效地控制全国各地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此外,八旗制度还为清朝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保障,使得清朝得以维持其封建社会的稳定。
IV.八旗制度在清朝末期的变化和影响八旗制度在清朝末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汉族军队的崛起。
随着汉族军队的加入,八旗制度的优势逐渐消失,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篇2 目录I.清朝八旗制度的背景和历史渊源1.八旗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清朝建立后对八旗制度的调整和改革II.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职能1.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2.八旗制度的职能和作用III.八旗制度对清朝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影响1.八旗制度在清朝政治中的地位2.八旗制度在清朝军事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IV.八旗制度在现代社会的评价和反思1.八旗制度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2.八旗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篇2正文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清代的八旗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织和政治体制。
本文将介绍清代八旗制度的来历、组织结构、功能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来历八旗制度起源于满洲部落社会,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东北的辽金时期。
满洲人通过建立八个旗帜,以及相应的军事与行政组织,实现了族群内部的团结和管理。
随着满洲人的入主中原,八旗制度逐渐发展为清朝的核心制度之一。
二、组织结构八旗制度以满洲人为主体,分为正、侧两大旗。
每个大旗又细分为三个更小的旗,分别为正黄、镶黄和辅白旗,以及正白、镶白和辅黄旗。
满洲贵族和王室成员属于正旗,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族群则属于侧旗。
三、功能1. 军事力量:八旗制度以旗人为主要军事力量,旗人享有特权,具备专业的训练和战斗经验。
旗人组成的满洲八旗军是清朝的骨干力量,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如平定三藩、夷乱,保卫国家稳定等。
2. 行政管理:八旗制度不仅是一个军事组织,还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正旗设有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事务,如税收、土地分配、司法等。
侧旗则扮演着协助和支持的角色。
3. 社会秩序:八旗制度对于清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旗在行政、军事等各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统一的重要力量。
同时,八旗在收敛民心,消除各族群矛盾,实现满汉蒙三族和谐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八旗制度在清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民族融合:八旗制度使得满洲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存与融合关系,促进了满汉蒙三族的融合与发展。
2. 经济财政:八旗人享有特权,并在经济上受到优待,但权力垂直和封闭的结构限制了清朝的经济发展,使得清代中国经济相对滞后。
3. 封建统治:八旗制度的存在使得满洲贵族在政治和军事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导致中国社会的封建特征更加明显。
4. 社会稳定:八旗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统一,有效地管理了庞大的清朝帝国,稳定了社会秩序。
八旗制度内容
八旗制度是清朝在政治、社会和军事方面的一种特殊制度。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八旗的划分:八旗是根据满洲人的社会等级和职责划分的八个组织单位。
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正五色、镶黄、镶白和镶红旗八个旗。
2. 旗人的义务:旗人是满洲人在八旗制度下的一类特权阶层。
他们有免税、免役、免徭的特权,但同时也有服从军事命令和保卫边防的义务。
3. 军事组织:八旗制度以旗为单位组织军队。
每个旗都设有所属军队,由旗人组成,负责边防和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旗军都有自己的统帅,并在清朝的军队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4. 经济特权:八旗制度给予旗人一系列的经济特权,例如安排他们在全国各地有优先购买商品的特权,以及享受土地分配、商业特许权等。
5. 社会地位和特权:旗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例如在官员选拔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特权。
总的来说,八旗制度是满洲人特有的组织制度,通过旗人的军事、社会和经济特权来维护其特殊地位,并为清朝的统治和边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清朝的八旗制度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历史悠久。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其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便是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起来的独特的军事组织和社会制度,其悠久的历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八旗制度的背景、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的演变以及八旗制度的评价四个方面来对八旗制度进行解析。
一、八旗制度的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清朝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大规模的战争与征服,因此在其建制早期,亲信与奴隶这两种制度便成为了清朝的两大特色。
亲信制度是指皇帝与其家族的成员对于武臣的赏识和最高的掌控力度,亿城娱乐奴隶制度则是指从明朝繁荣时期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许多中国人被奴役到满族贵族家庭中,从事繁重劳动。
而在亲信制度和奴隶制度之上,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控制军队,八旗制度在清朝建立起来,成为了日后几百年中国军事与政治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是指清朝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八色旗为象征的兵役制度和社会制度。
八旗共分为三大类:1.正、镶、边:为满洲满族部队,也是八旗中最为核心和最为优越的部队,其旗下的士兵有年金、官衔和土地等福利。
2.正蓝、镶黄、边白:为蒙古蒙古族部队,其优越度不如满洲满族部队。
3.正红、镶白、边绿:为汉族汉军部队,作为从明朝开始顺服的旗人,其地位较为低下,不具有前两类旗人的优越地位。
每一类旗下的兵役制度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旗人分为汉军、蒙军和满洲三种族群,根据所属部队不同而进行划分。
由于其具有军事性质,所以八旗制度从组成上已经体现出其军事存在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三、八旗制度的演变在清代的漫长历史中,八旗制度也变更了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康熙时期。
康熙帝在位时期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除了增加了骑兵、炮兵等新兵种以外,还对各部队的编制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战争的需要。
同时,康熙还将八旗制度扩展到了全国,将千兵千户制度与八旗制度相互融合,使得统治全国变得更加方便。
八旗制度内容八旗兵制是清代军队的编制。
清朝统一彳爰,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拉了汉军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扩军、前锋、骁骑、健锐,火器和步军等营伍。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
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
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驻防指分镇各省者为驻八旗。
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扩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
下五旗亲军属於各王公,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十万七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
【骁骑营】清代禁卫军之一,起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
顺治时详定制度,满洲I、蒙古、汉军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
满洲骁骑营所辖有马甲、领催、匠役,其人员从满洲八旗每佐领下抽调。
【扩军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始建於皇太极天总年间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
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
从满蒙八旗中抽调,每旗设扩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增设了圆明园八旗扩军营,驻於该园周围,以司禁卫。
【前锋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始建於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
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
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健锐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也称云梯兵。
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
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
营兵从八锋中壮健者挑选,兵额2000,满人居多。
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火器营】清代京军之一。
康熙因平定三藩战争之需,非常重视火炮技术,於1691年定全营均练习火炮,并掌皇帝的守卫扩从。
营兵从满蒙汉八旗中抽调,共辖官兵近八千人。
火器营在平定三蕃,收复台湾和抵御沙俄侵略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军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人类较多,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
清代八旗制度清代八旗制度是指清朝时期为统治和管理满洲人的特殊制度。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建立时期,由努尔哈赤所创立。
八旗制度的核心是将满洲人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为正黄、次黄、正红、次红四个旗人。
下面将详细描述八旗制度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1. 八旗的组成:八旗分为正、镶、中、辅四大旗。
正旗包括正红、正黄,镶旗包括镶红、镶黄,中旗包括中红、中黄,辅旗包括辅红、辅黄。
每个旗下都有旗人和投军两部分。
2. 旗人的身份:旗人是指满洲人统治下的特权阶层,享有各种优惠和特权。
旗人可以免税、免役、拥有私田、拥有丁产等特权。
他们也是清朝军队的主力,负责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
3. 旗人的组织结构:旗人按家族和血统划分,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
每个旗下都有旗主、正副游击、正副指挥等官职,由旗主负责管理旗人的生活。
旗人通过世袭或考试的方式晋升官职,形成一个封建等级制度。
4. 旗人的生活和职责:旗人主要生活在北京的旗人居住区,享受各种特权和福利。
旗人的主要职责是服兵役,参与清朝的军事行动,并保卫满洲人的利益。
他们还负责统治、管理和发展各自旗下的领地。
5. 八旗的运行机制:除了旗人外,八旗还包括投军,即从各地征召的汉人壮丁。
投军没有享有旗人的特权,但可以得到一定的军饷和奖励。
八旗制度运行的核心是统一指挥和严格纪律,确保旗人和投军能够服从命令并有效执行任务。
清代八旗制度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为满洲人提供了特权和福利,同时也为清朝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治工具。
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如限制了旗人的流动和发展空间,导致了一些腐败和庸俗化的现象。
不过,八旗制度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满洲人的统治地位,维护了清朝的社会稳定。
清朝“八旗”清朝“八旗”“八旗”和“绿营”是清朝的基本武装力量,随清朝统治200多年。
清入关以后,正规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两者全有一定的数额而且是经常设置的,所以称为额设制兵。
此外还有“土兵”,是少数民族部队,虽然也是经常设置的,但为数不多,只在四川、甘肃、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青海有之(《清史稿·兵志》五)。
又有“乡兵”、“团练”、“练勇”、“防军”等等,都是临时招募专备一事之用的,事定即行裁撤或者改编,所谓“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清史稿·兵志》四),所以不算作正规军队。
同治以后,陆续采用新式枪械,训练新式军队,于是“练军”、“防军”、“防练军”、“新军”、“自强军”、“得胜军”种种名称随之而起,后来划一改为陆军,逐渐淘汰了绿营,成为正规军队,但是新军制计划没有完成,清朝已经灭亡。
八旗兵是清在关外原有的军队,它和八旗户口是分不开的。
满洲户口编制,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汉语译为佐领),作为基本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汉语译为参领),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
“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
每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作旗帜,因此汉语就译“固山”为“旗”。
当1601年时,满洲人少,只分四个“固山”,用黄、白、红、蓝四种颜色作旗帜。
1615年,人口增多,又加了四个“固山”,于是将原来旗帜周围镶上一道边子,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成了八种不同的旗帜。
不镶红边的黄色旗帜称为整黄旗,就是整幅的黄旗,简称正黄旗;镶红色的黄色旗帜称为镶边黄旗,简称镶黄旗,俗写厢黄旗。
其他三色也一样。
合起来称为八旗(《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案《八旗通志》及《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一一全认为1614年已改八旗,但《实录》纪载在前,所以采用它的说法,作1615年)。
最初每旗全由一个满洲大贵族管理,永久不变,称为“固山额真”,译汉语就是旗主,这是氏族制的残余,后来逐渐改变,入关后已没有固定的管理贵族,“固山额真”的名称也在1723年取消,改为“固山昂邦”,汉语的译名在1660年定为“都统”,其后没有变动(《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一一一)。
璩璇阁·八旗十讲第一讲·八旗的基本构架和各个结构提纲·八旗的基本旗色·“正”和“整”、“镶”和“厢”·八旗正身组织·旗·参领·佐领·勋旧佐领·世管佐领·互管佐领·公中佐领·八旗正身的组织结构·太祖时期结构·太宗时期结构·世祖之后的上三旗结构·世祖之后的下五旗结构·八旗非正身组织·包衣·包衣佐领·包衣管领·包衣分管·辛者库·包衣组织结构·旗下家奴·包衣和旗下家奴的清代区分首先我们要确定的问题是,八旗的最基本定义。
也就是八种旗色,代表八个独立而又具有联系的组织,这个组织,就叫做“旗”。
八旗的旗色,是黄、白、红、蓝四色,各有正、镶两种。
正旗,即是一个旗面上,主要颜色是一种颜色的旗。
正旗的特点是四四方方,如图,即是正黄旗。
与之相对应,镶旗则是,在旗面的主要颜色上,外沿有一条镶边的旗。
镶黄、镶白、镶蓝旗的边缘,均是红色镶边,而镶红旗,则是白色镶边。
镶旗的特点,是旗的一边成三角形,整体构成五边形。
如图,即镶黄旗。
这里我们说一下“正”和“整”,“镶”和“厢”的问题。
网络上有一些文章,说“整”才是正确的,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
正旗的满语,称为“Gulu gvsa”,满语“Gulu”,是“纯、素”的意思,也就是说,正旗的直译,即“纯色旗”。
那么,“正”跟“整”相比,似乎有着“正色”含义的“正”更加符合满语原意。
同理,镶旗的满文为“Kubuhe gvsa”,“Ku buhe”,意为“镶边的”,那么“镶”显然要比“厢”形象的多。
实际上,“正”和“整”,“镶”和“厢”,在清代的各种文献、公文上,基本上是通用的,所以这个“名分之争”,意义并不大。
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八旗的基本旗色,下面我们来讲八旗的架构。
对于八旗的架构、组织,我们分两大类来讲,第一大类是正身组织,第二大类是非正身组织。
正身组织所谓正身,是旗人内部的一种划分,如果用现代的词汇来解释,正身大概相当于“正规公民”或者“一等公民”。
明白了正身的意义,我们就来讲正身旗人的组织。
正身旗人的组织,由上到下,依次为:旗----参领---佐领---个人。
也就是说,一个旗,由数个参领组成,一个参领由数个佐领组成,而佐领则是一定数量人口的集合。
旗(gvsa)旗,又译为“固山”,是八旗制度中,最大的组织。
最早的时候,旗是不分民族的,各种民族的人丁,组成了各个旗。
但是后来,由于旗的人口愈来越多,需要也有所不同,于是,原先的一个旗,变渐渐分出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在清代,对于这三种旗的统称,称为“三旗”。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同一个颜色的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是独立的,而实际上,旗是唯一的,满洲、蒙古、汉军则是旗的细分。
如镶蓝旗旗主,就同时是镶蓝旗满洲、镶蓝旗蒙古、镶蓝旗汉军的共有旗主,可见同旗色之间,虽然有满洲、蒙古、汉军的区分,但是其关系十分密切。
正因为这样,清初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旗属时,并不把“民族属性”放在“旗”之前,叫“汉军某旗”,而是先提旗色,称为“某旗汉军”,这点需要我们了解。
不过清中叶之后,“汉军某旗”的说法也屡见不鲜。
原本的八旗,分成了满洲、蒙古、汉军三个细分,于是,就有了镶黄旗满洲、镶黄旗蒙古、镶黄旗汉军等24个旗,清代一些资料中提到的“二十四旗”,说的就是这种细分的方法。
参领(jalan)参领,又译“甲喇”,是旗之下的组织,次于旗,是旗下一级的组织。
满洲旗、汉军旗,一旗之下均有五个参领,而蒙古八旗,每旗之下,只有两个参领。
这个比例,直到清末都没有变化。
比较有趣的是,满洲参领、汉军参领,在汉语上,均称作“某某旗满洲/汉军第某参领”,但是在满文上,第一参领被称为“Fere jalan”,意即“底甲喇”。
而第二、三、四、五参领,分别为“Jebele meiren”、“Jebele dube”、“Dashvwan meiren”、“Dashvwan dub e”,即“右翼肩膀”、“右翼末”、“左翼肩膀”、“左翼末”。
形象的体现了,各参领在行军的位置。
参领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旗和佐领之间的链接、统和,其本身只是一种编制,我们不做细节讨论。
佐领(niru)佐领,又译“牛录”,是参领之下的组织,也是八旗最基本的组织。
最早的时候,是300人丁组成一个佐领,而五个佐领组成一个参领。
但是实际上,多少人丁组成佐领,这个人数一直在变化,康熙时期,这个数字曾经是150,后来又曾经是100,等等。
从实际上来看,八旗各佐领人丁差距相当大,而最开始“5佐领=1参领”的公式,也早就被打破。
清末一个参领中,一般会有十多个佐领,而蒙古、汉军旗中的佐领要少很多。
清代八旗佐领,大体来说共有四种:勋旧、世管、互管、公中。
第一种,勋旧佐领,是女真、蒙古一些部落,整个部落投奔而来的,比如说,哈达部的一个小部,头目为A,A带领着这个小部落来投奔,这个小部落的人口被编成一个佐领,而佐领的管理人员,以部落的头目某A家族世袭。
第二种,世管佐领,是某一个姓氏,率领本家族来投奔的。
比如说,某个家族,某一个支系多少多少人,前来投奔,这个支系的人口被编为一个佐领,这佐领的管理人员由这个家族的族长支系、或者是世职最高一脉世袭。
这里说一下,有些人分不清勋旧佐领和世管佐领,因为二者都是“带领人口投奔”而来的。
其实他们的区别很简单,勋旧佐领管理人员的原始地位,一般都是某个部落的首领,也就是说,勋旧佐领的人口,实际上是一个女真(或蒙古)贵族,带领着他的属下们组成的。
而世管佐领,没有这种部落首领和属下人的阶级差距,他们的内部差距,只是族长和族人的差距。
第三种,是互管佐领。
互管佐领实际上是世管佐领的一种变体,大家都知道,构成一个牛录,需要一定的人口。
清初的定制是300人一牛录,举个例子,现在有A氏150人,B氏150人,分开构成牛录的话,无法构成佐领,这时候就把两个姓氏的人组合起来,变成一个佐领。
而这个佐领的管理人员,由两个家族轮流出任,也就是由两个家族同时世袭。
最后一种是公中佐领,公中佐领来源很多,最常见的是因为世管佐领的人丁滋生很多,然后将滋生人丁拨出,另立为牛录的,另外一些有的是因为换旗,调换的;有的是因为勋旧、世管、互管佐领世袭的家族绝嗣,或者是世管佐领世袭家族出现内斗等等原因。
公中佐领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管理人员,均不世袭,由皇帝直接安排,这是和前三种佐领截然不同的地方。
另外补充的是,还有一种佐领,叫做“优异世管佐领”,它经常被当做一种独立的佐领形式。
但是他实际上上应该算作特殊的世管佐领,是由建有极大功绩的功臣统领的世管佐领。
介乎勋旧佐领和世管佐领之间。
八旗架构我们已经了解了旗、参领、佐领的各个定义,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八旗架构。
如图,在太祖皇帝的时期,旗的首长是旗主,也就是宗室诸王,当时称呼旗主为固山额真,满文“gvsa i ejen”,意为“旗(的)主人”。
如太祖的次子代善,就是正红旗之旗主。
旗主直接管理本旗的事务,构成了“旗主(整旗旗主)---数参领---数佐领”的基本格局。
当然,实际上清初也有“小旗主”,即领由某旗若干佐领的小王公,被称作“小旗主”。
太宗皇帝即位之后,深知旗主的权力极大。
为了削弱旗主的权力,太宗将“固山额真”这个名称和“旗主”这个身份分离,把“固山额真”当成另外一个官职,汉名叫“都统”。
这个时候的固山额真,也就是都统,是每旗各自出派的非宗室官职。
在名义上,固山额真要管理全旗所有事务,但是太宗时期的固山额真,实际上还是隶属于旗主的。
于是,太宗时期的八旗结构是“旗主---固山额真---数参领---数佐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太宗朝的固山额真,一般都是本旗出任,比如说镶黄旗的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都是镶黄旗本旗的人。
但是固山额真的人选,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就导致旗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制衡和削弱。
之后,经过世祖朝的各种八旗内部的变化,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构成了“上三旗”。
而剩下的五旗,则被称为“下五旗”。
上三旗由皇帝亲领,旗中没有旗主王公,所以上三旗之中,八旗格局也就保持为最简单、最直观的“太宗朝时期形态”。
即“固山额真(都统)---参领---佐领”。
另一方面,经过了太宗、世祖两代帝王的努力,不停的削弱旗主王公的旗权,加上对于新皇子的分封,导致从圣祖朝开始,整旗的旗主基本上不复存在,一旗之中,存在着数个“小旗主”王公。
以正蓝旗为例,可能正蓝旗的数十个佐领中,十几个佐领属于A亲王,数个佐领属于B亲王,还有另外数个佐领属于C郡王。
而此时,旗主王公的地位又十分尴尬,因为他们对于佐领的这种所有权,并不存在于“固山额真(都统)---参领---佐领”这个构架之中,导致佐领的人丁,既属于“固山额真(都统)---参领---佐领”结构,也同时属于“旗主王公---佐领”的结构。
也就是所谓的“复合所属”。
这种佐领的“复合所属”,直接导致上三旗的旗人和下五旗的旗人身份出现细微的不同,也直接导致“抬旗”的产生。
这个我们在第二课中,会具体的讨论。
非正身组织在讲到八旗非正身组织的时候,我们主要讲到的是包衣和旗下家奴这两类。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包衣只隶属于宗室王公,而旗下家奴,则是任何一个旗人家族都会拥有的。
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那些满洲大臣们的管家,就都是旗下家奴,而并非包衣。
包衣包衣,即满文“boo i”,意即“家的”。
是服务皇室和宗室王公的人。
服务皇室的上三旗包衣,被称为“内府包衣”,而服务宗室王公的包衣,则被称为“府属包衣”。
在旗人的分类上,包衣属于“类旗人”,因为包衣是拥有包衣旗籍的,但是他们和正身旗人相比,有一些差距,所以,他们是“类旗人”或者我们称之为“次等旗人”。
包衣的来源有很多,最早的包衣,是入关之前,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些仆役和佣人,还有太祖妾的家族、和皇室人乳母的家族等等。
后来,罪众、战俘等等,也纷纷加入包衣。
总体来说,包衣和正身旗人,一个是“内”一个是“外”,主要体现的是“家下人丁”的属性。
所以,清代管包衣也称为“内八旗”、而正身旗人,则被称为“外八旗”。
提到包衣,很多人都认为包衣是“奴才”,是十分低贱的。
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来自后来对“b oo i”这词的错误解释。
民国一些清史学家,把“boo i”解释为“boo i aha”,即“家中奴才”。
但是,“boo i”很有可能,是“boo i niyalma”的简写,即“家的人”。
我们举一个例子。
镶黄旗包衣完颜家,是清代中后期很有名的一个贵族世家。
他家在清初的时候,是正蓝旗的正身旗人,因为家中的女性嫁给了太祖当妾,而全家被“抬进”镶黄旗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