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复习专题: (2)

高中化学复习专题: (2)

高中化学复习专题: (2)
高中化学复习专题: (2)

专题讲座

四大平衡常数的重要应用

四大平衡常数是指化学平衡常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及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这部分知识为新课标的热考内容,在高考题中出现频繁。该类试题常与生产、生活、环境及新技术的应用相联系,信息量大,思维容量高。侧重考查考生阅读相关材料,把握和提炼关键信息或数形结合等综合分析能力,数据处理及计算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项目化学平衡常数(K) 电离平衡常数(K a、K b)

水的离

子积常

数(K W)

难溶电

解质的

溶度积

常数

(K sp)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

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

平衡时,生成物浓度

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

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

常数,这个常数就是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

数。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

质达到电离平衡时,弱

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

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

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

子的浓度的乘积之比

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

称为电离平衡常数。

水或稀

的水溶

液中

c(OH

-)与

c(H+)

的乘

积。

在一定

温度下,

在难溶

电解质

的饱和

溶液中,

各离子

浓度幂

之积为

常数。

表达对于一般的可逆反

应:m A(g)+n B(g)

(1)对于一元弱酸HA:

HA H++A-,电

K W=

c(OH

M m A n的

饱和溶

式p C(g)+q D(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

衡时:K=

c p(C)·c q(D)c m(A)·c n(B)。

离常数K a=

c(H+)·c(A-)

c(HA)

(2)对于一元弱碱

BOH:BOH B+

+OH-,电离常数K b

c(B+)·c(OH-)

c(BOH)

-)·c(H

+)

液:K sp

=c m(M n

+)·c n(A m

-)

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

只与温度有关,升温,K

值增大

只与温

度有

关,温

度升

高,K W

增大

只与难

溶电解

质的性

质和温

度有关

一、化学平衡常数

4.酸、碱、能水解的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或c (OH

-)的计算。

对策 K W 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W 增大;在稀溶液中,c (H

+)·c (OH -)=K W ,其中c (H +)、c (OH -)是溶液中的H +、

OH -浓度;水电离出的H +数目与OH -数目相等。

四、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常考题型 1.溶解度与K sp 的相关转化与比较;

2.沉淀先后的计算与判断;

3.沉淀转化相关计算;

4.金属沉淀完全的pH 及沉淀分离的相关计算;

5.与其他平衡(如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综合的计算;

6.数形结合的相关计算等。

对策 应用K sp 数值大小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一定是在组

成上属于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进行比较,否则,不

能比较;在判断沉淀的生成或转化时,把离子浓度数值代

入K sp 表达式,若数值大于K sp ,沉淀可生成或转化为相应

难溶物质;利用K sp 可计算某些沉淀转化反应的化学平衡

常数。

【例1】 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 2晶体,发生反应:TaS 2(s)+2I 2(g)TaI 4(g)+S 2(g) ΔH >0。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_________,若K =1,向某恒容容器中加入1 mol I 2(g)和足量TaS 2(s),试求I 2(g)的平衡转化率(列式计算)。

解析: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c (TaI 4)c (S 2)c 2(I 2)

,设容器体积为1 L ,生成TaI 4的物质的量为x ,则

TaS 2(s)+2I 2(g) TaI 4(g)+S 2(g) ΔH >0

起始(mol·L -1)

1 0 0 变化(mol·L -1)

2x x x 平衡(mol·L -1)

1-2x x x K =c (TaI 4)c (S 2)c 2(I 2)=x 2(1-2x )2

=1,x =13,I 2的转化率为13×2÷1×100%≈66.7%。

答案:c (TaI 4)c (S 2)c 2(I 2)

见解析 【例2】 已知某温度下CH 3COOH 和NH 3·H 2O 的电离常数相等,现向10 mL 浓度为0.1 mol·L -1的CH 3COOH 溶液中滴加相同浓度的氨水,在滴加过程中

( )

A .水的电离程度始终增大

B.c (NH +4)c (NH 3·H 2O )

先增大再减小 C .c (CH 3COOH)与c (CH 3COO -)之和始终保持不变

D .当加入氨水的体积为10 mL 时,c (NH +4)=c (CH 3COO -)

解析:酸碱均抑制水的电离,向CH 3COOH 溶液中滴加氨水,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再滴加氨水,水的电离程度减小,A 错误;因为氨水的

电离常数K b =c (OH -)·c (NH +4)c (NH 3·H 2O )=c (H +)·c (OH -)·c (NH +4)c (H +)·c (NH 3·H 2O )

,所以c (NH +4)c (NH 3·H 2O )

=K b ·c (H +)K W ,因为温度不变K b 、K W 不变,随氨水的加入c (H +)减小,c (NH +4)c (NH 3·H 2O )

不断减小,B 错误;加入氨水,体积变大,c (CH 3COOH)与c (CH 3COO -)之和变小,C 错误;当加入氨水的体积为10 mL 时,氨水与CH 3COOH 恰好反应,CH 3COOH 和NH 3·H 2O 的电离常数相等,故CH 3COO -

和NH+4的水解程度相同,溶液呈中性,由电荷守恒可得c(NH+4)=c(CH3COO-),D 正确。

答案:D

【例3】下图表示水中c(H+)和c(OH-)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c(OH-)=K W

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

C.图中T1<T2

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

解析:水的离子积常数表达式为:K W=c(H+)·c(OH-),适用于水及稀的水溶液,A项正确;观察题中图示,XZ线表示溶液呈中性,c(H+)=c(OH-),M区域溶液呈碱性,c(OH-)>c(H+),B项正确;H 2O(l)H+(aq)+OH-(aq)ΔH>0,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图中Z点K W=10-6.5×10-6.5=10-13大于X点的K W=10-7×10-7=10-14,所以T2>T1,C项正确;XZ线上任意点表示溶液呈中性,由于各点温度不同,但pH不一定为7,D项错误。

答案:D

【例4】(2016·常州模拟)已知25 ℃时,K a(HF)=6.0×10-4,K sp(MgF2)=5.0×10-11。现向1 L 0.2 mol·L-1 HF溶液中加入1 L 0.2 mol·L-1 MgCl2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 ℃时,0.1 mol·L-1溶液中pH=1

B.0.2 mol·L-1 MgCl2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为2c(Mg2+)=c(Cl-)>c(H+)=c(OH-)

C.2HF(aq)+Mg2+(aq)MgF 2(s)+2H+(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2×107

D.该反应体系中有MgF2沉淀生成

解析:A项,HF是弱酸,25 ℃时,0.1 mol·L-1 HF溶液中pH>1,错误;B 项,MgCl2属于强酸弱碱盐,离子浓度关系为2c(Mg2+)>c(Cl-)>c(H+)>c(OH-),错误,C项,2HF(aq)+Mg2+(aq)MgF 2(s)+2H+(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K2a(HF)

K sp(MgF2)

=7.2×103,错误;D项,该反应体系中c(Mg2+)·c2(F-)>K sp(MgF2),

有MgF2沉淀生成,正确。

答案:D

1.化学平衡常数(K)、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 a)、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K sp)是判断物质性质或变化的重要的平衡常数。下列关于这些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有关

B.当温度升高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 a变小

C.K sp(AgCl) > K sp(AgI),由此可以判断AgCl(s) +I-(aq)===AgI(s)+Cl-(aq)能够发生

D.K a(HCN) < K a(CH3COOH) ,说明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氢氰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解析: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A不正确;电离是吸热的,加热促进电离,电离常数增大,B不正确;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D不正确。

答案:C

2.已知常温下反应,①NH 3+H+NH+4(平衡常数为K1),②Ag+(aq)+Cl-(aq)AgCl(s)(平衡常数为K 2),③Ag++2NH3[Ag(NH3)2]+(平衡常数为K3)。①、②、③的平衡常数关系为K1>K3>K2,据此所做的以下推测合理的是() A.氯化银不溶于氨水

B.银氨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有白色沉淀

C.银氨溶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

D.银氨溶液可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存在

解析:因为K3>K2,所以Ag+与NH3的络合能力大于Ag+与Cl-之间的沉淀能力,AgCl溶于氨水,A、B错误;由于K 1>K3,所以在Ag(NH3)+2Ag++2NH3中加入HCl,有H++NH 3NH+4,致使平衡右移,c(Ag+)增大,Ag++Cl-

===AgCl↓,D错误,C正确。

答案:C

3.T℃时,将6 mol A和8 mol B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

3B(g)C(g)+D(g),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虚线表示仅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时,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反应开始至a点时A的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

B.若曲线Ⅰ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升温,则该反应的ΔH>0

C.曲线Ⅱ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增大压强

D.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125

解析:由图象可知,反应开始至a点时v(B)=1 mol·L-1·min-1,则v(A)=1 3

mol·L-1·min-1,A项错误;曲线Ⅰ相对于实线先达到平衡,但B的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ΔH<0,B项错误;曲线Ⅱ相对于实线先达到平衡,B的转化率增大。若增大压强,平衡右移,B的转化率增大,C项正确;根据b点的数据计算可知: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5,D项错误。

答案:C

4.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

A.2CN-+H2O+CO2===2HCN+CO2-3

B.2HCOOH+CO2-3===2HCOO-+H2O+CO2↑

C.中和等体积、等pH的HCOOH和HCN消耗NaOH的量前者小于后者D.等体积、等浓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中所含离子总数前者小于后者

解析:根据电离平衡常数,HCN的电离程度介于H2CO3的一级电离和二级电离之间,因此A中反应错误,应为CN-+H2O+CO2===HCN+HCO-3。HCOOH 的电离程度大于H2CO3的一级电离,因此B正确。等pH的HCOOH和HCN,HCN溶液的浓度大,中和等体积、等pH的HCOOH和HCN,后者消耗NaOH的量大,C正确。在HCOONa和NaCN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COO-)+c(OH-),c(Na+)+c(H+)=c(CN-)+c(OH-)。等浓度的HCOONa 和NaCN溶液,NaCN水解程度大,溶液中OH-浓度大,H+浓度小。根据电荷守恒,两溶液中离子总浓度为2[c(Na+)+c(H+)],而Na+浓度相同,H+浓度后者小,因此等体积、等浓度的两溶液中离子总数前者大于后者,D正确。

答案:A

5.已知:25 ℃时,K sp(MgCO3)=6.8×10-6,K sp[Mg(OH)2]=1.8×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 ℃时,饱和MgCO3溶液与饱和Mg(OH)2溶液相比,前者c(Mg2+)小B.25 ℃时,在MgCO3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c(Mg2+)增大

C.25 ℃时,MgCO3固体在0.01 mol·L-1醋酸溶液中的K sp比在0.01 mol·L-1醋酸钠溶液中的K sp小

D.25 ℃时,在Mg(OH)2悬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后,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CO3

解析:K sp小的对应离子浓度小,A错误;MgCO3悬浊液是过饱和了,加入少量NH4Cl固体,c(Mg2+)不变,B错误;K 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K sp不变,C错误,根据K sp,Mg(OH)2比MgCO3更难溶,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CO3,D正确。

答案:D

6.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卤族元素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符号)。

a.氯水中存在两种电离平衡

b.向氯水中通入SO2,其漂白性增强

c.向氯水中通入氯气,c(H+)

c(ClO-)

减小

d.加水稀释氯水,溶液中的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

e.加水稀释氯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f.向氯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OH,可能有c(Na+)=c(Cl-)+c(ClO-)

(2)常温下,已知25 ℃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写出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得到溶质为M的碱溶液,常温下将浓度为c1的M溶液与0.1 mol·L-1的一元酸HA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7,则c1____0.1 mol·L-1(填“≥”“=”或“≤”),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上述“0.1 mol·L-1的一元酸HA”改为“pH=1的一元酸HA”,所得溶液pH仍为7,则c1________0.1 mol·L-1。

(4)牙釉质对牙齿起着保护作用,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5(PO4)3OH],研究证实氟磷灰石[Ca5(PO4)3F]比它更能抵抗酸的侵蚀,故含氟牙膏已使全世界千

百万人较少龋齿,请写出羟基磷灰石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K s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氟离子与之反应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氯水中存在次氯酸的电离和水的电离两种平衡;向氯水中通入SO 2,

二者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其漂白性减弱;当氯水饱和时再通氯气,c (H +)c (ClO -)

不变,若氯水不饱和再通氯气,酸性增强会抑制次氯酸的电离,故比值增大;加水稀释氯水,溶液中的OH -浓度增大;加水稀释氯水,酸性减弱,对水的电离抑制作用减弱,故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向氯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OH ,当溶液呈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可推导出:c (Na +)=c (Cl -)+c (ClO -)。

(2)由于次氯酸的酸性介于碳酸的两级电离常数之间,因此84消毒液露置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只能生成碳酸氢钠。

(3)当HA 为强酸时二者浓度相等,为弱酸时由于生成的盐因水解显碱性,则酸要稍过量。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可根据电荷守衡进行推导。

(4)沉淀转化的实质是由难溶的物质转化为更难溶的物质。

答案:(1)aef (2)ClO -+CO 2+H 2O===HClO +HCO -

3 2HClO=====光照

2H ++2Cl -+O 2↑

(3)≤ c (Na +)=c (A -)>c (OH -)=c (H +) ≥

(4)c 5(Ca 2+)·c 3(PO 3-4)·

c (OH -) Ca 5(PO 4)3OH +F -===Ca 5(PO 4)3F +OH -

7.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和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均属于化学平衡。

Ⅰ.已知H 2A 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H 2A

H ++HA -,HA -H ++A 2-。

(1)相同浓度下,NaHA 溶液的pH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Na 2A 溶液的pH 。

(2)某温度下,若向0.1 mol·L -1的NaHA 溶液中逐滴滴加0.1 mol·L -1 KOH 溶液至溶液呈中性。此时该混合溶液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

a .c (H +)·c (OH -)=1×10-14

b .

c (Na +)+c (K +)=c (HA -)+2c (A 2-)

c .c (Na +)>c (K +)

d .c (Na +)+c (K +)=0.05 mol·L -1

(3)已知常温下H 2A 的钙盐(CaA)饱和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CaA(s)Ca 2+(aq)+A 2-(aq) ΔH >0。

①降低温度时,K sp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滴加少量浓盐酸,c (Ca 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Ⅱ.含有Cr 2O 2-7的废水毒性较大,某工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 ·L

-1的Cr 2O 2-7。为使废水能达标排放,做如下处理:Cr 2O 2-

7――→绿矾H +Cr 3+、Fe 3+――→

石灰水

Cr(OH)3、Fe(OH)3

(1)该废水中加入绿矾(FeSO 4·7H 2O)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使10 L 该废水中的Cr 2O 2-7完全转化为Cr 3+,理论上需要加入________g

FeSO 4·7H 2O 。

(3)若处理后的废水中残留的c (Fe 3+)=2×10-13 mol ·L -1,试求残留的Cr 3+的浓度(已知:K sp [Fe(OH)3]=4.0×10-38,K sp [Cr(OH)3]=6.0×10-31)。

解析:Ⅰ.(1)由“越弱越水解”可知,酸性H 2A>HA -,则NaHA 溶液的碱性弱于Na 2A 溶液。

(2)温度不确定,所以c (H +)·c (OH -)不一定为1×10-14;由电荷守恒可知

中,c (H +)+c (Na +)+c (K +)=c (HA -)+2c (A 2-)+c (OH -),由于溶液呈中性,则c (H +)=c (OH -),c (Na +)+c (K +)=c (HA -)+2c (A 2-)。若两溶液的体积相同,则是最终溶

液为Na2A,呈碱性,所以KOH溶液的体积相对小,等浓度的情况下,必然c(Na+)>c(K+),c(Na+)+c(K+)也不可能等于0.05 mol·L-1。

(3)CaA(s)Ca2+(aq)+A2-(aq)ΔH>0,降低温度,平衡左移,K sp减小;滴加少量浓盐酸,A2-被消耗,平衡右移,c(Ca2+)增大。

Ⅱ.(1)酸性条件下,Cr2O2-7有强氧化性、Fe2+有还原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

Cr2O2-7+6Fe2++14H+===2Cr3++6Fe3++7H2O。

(2)m(FeSO4·7H2O)=n(Fe2+)·M(FeSO4·7H2O)=

6n(Cr2O2-7)·M(FeSO4·7H2O)=6×5×10-3 mol·L-1×10 L×278 g·mol-1=83.4 g。

(3)c(Fe3+)=2×10-3 mol·L-1

K sp[Fe(OH)3]=c(Fe3+)·c3(OH-)=4.0×10-38

则c3(OH-)=2×10-25 mol·L-1

又K sp[Cr(OH)3]=c(Cr3+)·c3(OH-)=6.0×10-31

解得:c(Cr3+)=3×10-6 mol·L-1。

答案:Ⅰ.(1)小于(2)bc(3)①减小②增大

Ⅱ.(1)Cr2O2-7+6Fe2++14H+===2Cr3++6Fe3++7H2O

(2)83.4 g(3)3×10-6 mol·L-1(详情见解析)

8.(2016·武汉模拟)已知K、K a、K b、K W、K h、K sp分别表示化学平衡常数、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盐的水解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1)有关上述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它们都能反映一定条件下对应变化进行的程度

b.它们的大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常温下,CH3COOH在水中的K a大于在饱和CH3COONa溶液中的K a

d.一定温度下,在CH3COONa溶液中,K W=K a·K h

(2)25 ℃时,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 b=________________。

(3)25 ℃时,H2SO 3HSO-3+H+的电离常数K a=1×10-2mol·L-1,则该温度下pH=3、c(HSO-3)=0.1 mol·L-1的NaHSO3溶液中c(H2SO3)=________。

(4)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反应有FeO(s)+CO(g)Fe(s)+CO2(g)ΔH<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已知1 100 ℃时,K=0.25,则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________;在该温度下,若测得高炉中c(CO2)=0.020 mol·L-1,c(CO)=0.1 mol·L-1,则此时反应速率是v(正)________(填“>”“<”或“=”)v(逆)。

(5)已知常温下Fe(OH)3和Mg(OH)2的K sp分别为8.0×10-38、1.0×10-11,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Cl3、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液,要使Fe3+完全沉淀而Mg2+不沉淀,应该调节溶液pH的范围是____________(已知lg2≈0.3)。

解析:(1)对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化学平衡,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b选项错误;温度不变,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不变,c选项错误。

(2)根据电荷守恒得c(H+)+c(NH+4)=c(Cl-)+c(OH-),因为c(NH+4)=c(Cl-),

所以c(H+)=c(OH-),故溶液显中性。K b=c(NH+4)·c(OH-)

c(NH3·H2O)

1

2×0.01×10

-7

a

2-

1

2×0.01

10-9

a-0.01

(3)由K a=

c(H+)·c(HSO-3)

c(H2SO3)

,代入数据得c(H2SO3)=0.01 mol·L-1。

(4)根据方程式可得K=

c(CO2)

c(CO)

;设开始时c(CO)=x mol·L-1,平衡时

c(CO2)=y mol·L-1,则

y

x-y

=0.25,得x=5y,则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

y

x=

y

5y=

20%;Q c=c(CO2)

c(CO)

0.02

0.1=0.20<0.25,故v(正)>v(逆)。

(5)K sp [Fe(OH)3]=c (Fe 3+)·c 3(OH -),Fe 3+完全沉淀时c 3(OH -)=8×10-3810-5

,得c (OH -)=2.0×10-11mol ·L -1,pH =3.3,Mg(OH)2开始沉淀时c 2(OH -)=1.0×10-110.1

=1.0×10-10,得c (OH -)=1×10-5mol ·L -1,pH =9,调节pH 范围为3.3~9。

答案:(1)ad (2)中 10-9

a -0.01

(3)0.01 mol·L -1

(4)c (CO 2)

c (CO ) 20%

> (5)3.3~9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一

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doc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 物质的分散系1 课时1 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实验题专项训练

实验题专项训练1.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不正确 ...的是( ) 现象解释或结论 A 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2表现漂白性 B 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浓硝酸不稳定,生成有色物质且能溶于 浓硝酸 C 向饱和Na2CO3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析出了NaHCO3 D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 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2.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 将气体X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X一定是SO2 B 向无色溶液中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SO C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出现白色沉淀H2CO3的酸性比H2SiO3强 D 向某溶液中先加氯水再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原溶液中一定含Fe2+ 3.利用下列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从含碘CCl4溶液中提取碘 和回收CCl4溶剂 B.萃取操作过程 中的放气 C.定量测定化学 反应速率 D.比较KMnO4、Cl2、S的 氧化性 5.分液漏斗中液体为甲、锥形瓶内物质为乙、试剂瓶中液体为丙,利用烧杯内液体吸收尾气。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其实验目的或现象都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 A 测定等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 Na2CO3溶液的pH较大非金属性C Ksp(AgI)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C.稳定性不同 D.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B 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胶粒直径的大小,B项正确。 7.氢氧化钾在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做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

(完整版)高中化学铁及其化合物专题练习

铁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SO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③4FeCl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3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已知下述三个实验中均有化学反应发生。 ①②③ 将铜丝放入氯化将铁钉放入硫向硫酸亚铁溶液中铁溶液中酸铜溶液中滴入几滴浓硝酸 )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铁钉只做还原剂+2 Fe既显氧化性又显还原性B.实验②中C.实验③中发生的是置换反应+2+23+ >Cu.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FeD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BaCl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的SO.在含有3FeCl和232) ( 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aSOA.白色沉淀是BaSO和34 B.溶液的酸性增强 C.白色沉淀是BaSO4FeClFeCl全部被还原为D.23+++23+32四种阳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AlFe、Mg、和Fe4.某溶液中有) 液,搅拌后,再加入过量的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Mg BFeA.32++ Al .CFe D. ++32.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FeO固体放入稀硝酸溶液中: +2+O +HFeO+2H===Fe2.过量的铁粉与稀硝酸溶液反应:B+3-+O NOFe+4H+===Fe+↑+2HNO23.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C+2+O +===Fe+2HFe(OH)2H221 D.向Fe(OH)中加入氢碘酸:3+-2+O +2I===2Fe+I6H2Fe(OH)+6H+223的组成成分。由此分析,下列结论中正确6.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法,鉴定盐A) 的是 ( FeB.A中一定有Fe CA. FeBr溶液D.A一定为AgIC.B为沉淀27.高3+3+中一定有 铁酸钠(NaFeO)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的水处理剂。湿法制备的主要反应方42--2--。干法制备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推断专题训练.docx

专项训练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推断题) 1、下列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阿拉伯数字(1 、 2?? ) 是原周期表中行或列的序号.参 照元素 A~I 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 . 行 118 横行 1A21314151617 2B C D E 3F G H I (1)B 、C、H 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的是________(写出元素名称 ) ,写出由一种化物制取CD 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表中某元素能形成两性氧化物,写出氧化物溶于氧化溶液反的离子方程式: 。 (3)表中某元素的在常温下气,元素能与A~ I 中的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 1∶1 和 1∶2 的两种化合物X 和 Y,元素能与 A~ I 中的另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1∶ 1 和 1∶ 2 的两种化合物 Z 和 M.写出 Z 与 Y反的化学方程式:。 (4)F B C D E的原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 F D E 的离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下同) 最高正价最高的是:族序数最大的是: 2、已知 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子, Z、W在元素周期表中于相的位置,它的在常温下均无色气体, Y 原子的最外子数是内子数的 2 倍. (1) 写出 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一定条件下,由 X与Z反生E,写出反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 E 在催化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原汽尾气中的_____________. (3) 由 X、Z、W三种元素成的某种是;由X、Y、Z、W四种元素可成酸式,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在加条件下反的离子方程式 。 (4)工上用 E 送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可察到大量白烟,同有Z 生成,写出化 学方程式,反中被氧化的 E 与参与反的 E 的量之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专题1 例析鉴别物质的三种类型 ◆典型问题1 不用试剂的鉴别 例1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CO3HCl CuSO4NaNO3 B、K2CO3H2SO4HNO3BaCl2 C、HCl AgNO3HNO3NaCI D、NaOH FeCl3MgCl2BaCl2 【方法归纳】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题解题思路: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典型问题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①AgNO3、NaOH、HCl ②NaOH、HNO3、NaCl ③Ba(NO3)2、KCl、CH3COOH A.①②③B.①③C.①D.②③ 【方法归纳】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呈酸性溶液作试剂。 ◆典型问题3 任选试剂鉴别 例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HCl、H2SO4、NaCl、Ba(OH)2、NaOH,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思路】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是先加一种试剂根据现象不同将多种物质分组,然后再分别鉴别出每组内的物质。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简答叙述时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自我检测〓 1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①④⑤ 2 有标号为A、B、C、D、E、F的六瓶溶液,只知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硝酸钠溶液、硝酸钙 3. 下列各组中固体物质只借助于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CaCO3、Na2CO3、BaCO3 B、BaSO4、NaCl、K2SO4 C、CuSO4、NaOH、KCl D、NaCl、AgNO3、KNO3 4. 只用一种试剂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NaNO3溶液 D、稀盐酸 5.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溶液。为把他们区别开来,所加试剂及先后顺序合理的一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石蕊试液 B、稀硝酸、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 C、石蕊试液、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酚酞试液、硝酸银溶液 专题2 解读除杂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除杂应遵循的原则:①被提纯物质的应尽量不要减少;②不得引入新的杂质;③要易于分离、复原;④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⑤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除杂的主要化学方法有:增加法、溶解与吸收法。 ◆典型问题1 增加法除杂 例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B、通过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用铁除去氯化亚铁中少量的氯化铜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方法归纳】增加法除杂即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目标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HCl):通过NaHCO3溶液;NaNO3(NaCl):加AgNO3溶液;NaHCO3(Na2CO3):通入CO2;NaCl(Na2CO3、NaHCO3):滴加HCl;Na2CO3(NaHCO3):加热。 ◆典型问题2 溶解与吸收法除杂 例2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Cl2中的HCl: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B.除去混在SiO2中的CaO: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 C.除去混在KI中少量的I2:加入CCl4后过滤 D.除去酒精中混有的醋酸:向混合液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 【方法归纳】溶解与吸收法除杂是较常用的提纯方法之一,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水、有机溶剂、酸、碱、盐中溶解性差异(这里的溶解包括发生化学反应而与原体系分离),选择不同的试剂溶解吸收除去杂质。①溶于水的物质与不溶于水的物质混在一起时,可加水溶解,过滤,如混在氯化钠中的二氧化硅。 ②不溶于酸的物质中混有溶于酸的物质,可加酸溶解过滤。如混在铜中的锌可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混有碳酸钙,可先加盐酸后过滤而除去。 ③不溶于碱的物质中混有溶于碱的物质,可加碱溶解过滤,如混在镁中的铝可加氢氧化钠后过滤而除去;H2(H2S、SO2、CO2、HCl、H2O),用碱石灰(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除去;甲烷(乙烯):溴水;乙烯(CO2、SO2):NaOH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专题练习(带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其中第一、二、三周期叫做短周期,四至六周期 叫做长周期,第七周期由于没有排满叫做不完全周期。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除第 1 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 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 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 的稀有气体结束。 短周期(第1、2、3 周期) 周期:7 个(共七个横行)长周期(第4、5、6 周期) 周期表不完全周期(第7 周期) 主族7 个:ⅠA-ⅦA 族:16 个(共18 个纵行)副族7 个:IB- ⅦB 第Ⅷ族 1 个(3 个纵行) 零族(1 个)稀有气体元素 口诀:三长、三短、一不完全;七主七副一零一Ⅷ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1. 原子结构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点燃 点燃 4Li + O 2 2Li 2O 2Na + O 2 Na 2O2 2 Na + 2H 2O = 2NaOH + H2↑2K + 2H 2O =2KOH + H2↑ 通式:2R + 2 H 2 O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 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41796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电解质

专题三电解质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1)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2)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3)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如: 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 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 2.酸、碱、盐是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 解质。 说明: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 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3)常见的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等; 弱碱:NH3·H2O、Cu(OH)2、Fe(OH)3、Mg(OH)2等; 水:H2O 二、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用“=== ” 如:H2SO4=== 2H+ + SO42— BaSO4=== Ba2+ + SO42— (2)弱电解质:用“” 如:HF H+ + F— CH3COOH CH3COO— + H+ NH3?H2O NH4+ + OH—

高中化学必修二 专题复习提纲(共4个专题)

知识网络建构 ZHISHIWANGLUOJIANGOU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专题短周期元素的推断一、一般解题思路

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 推断方法 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 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20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 二、短周期元素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 1.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2)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H、Li、Na。 (3)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原子: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两倍的原子:C;三倍的是O;四倍的是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Si。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P。 2.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某些特殊性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最大的是钠元素。 (2)气体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3)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都相等的元素是氢元素。 (4)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单质是Na,非金属单质是F2。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氟。 (6)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元素是氧、氟。 (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氯,碱性最强的元素是钠。 (8)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氮(中学中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只有氨气)。 (9)单质和其最高价氧化物熔点都高的是Si。 (10)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是碳,单质熔沸点最高的元素是碳,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也是碳。 (11)单质、最高价氧化物以及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Al。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3.主族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C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其单质金刚石是自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其另一单质石墨可以导电。 (2)N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其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 (3)O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氢化物在常温下为液态。 (4)F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无正价,无含氧酸,其气态氢化物最稳定,HF可腐蚀玻璃。 (5)H元素是最轻的元素,11H无中子;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6)A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7)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 (8)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例1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 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 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

[例题解析] 例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 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2)写出它们之间转 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组成上看,镁条 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为化合物。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 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 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OH)2 △= ZnO + H 2O , ZnO + H 2 △= Zn + H 2O 〔基础训练〕 1.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

高中化学专题训练电化学

电化学 1.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Z7-1所示,电解质为铁氰化钾K3[Fe(CN)6]和亚铁氰化钾K4[Fe(CN)6]的混合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Z7- 1 A.K+移向催化剂b B.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Fe(CN)6]4--e-===[Fe(CN)6]3- C.[Fe(CN)6]3-在催化剂b表面被氧化 D.电解池溶液中的[Fe(CN)6]4-和[Fe(CN)6]3-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2.工业上常用电解硫酸钠溶液联合生产硫酸和烧碱,生产装置如图Z7-2所示,其中阴极和阳极均为惰性电极。测得同温同压下,气体甲与气体乙的体积比约为1∶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Z7- 2 A.a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产物丙为硫酸溶液 C.离子交换膜d为阴离子交换膜 D.b电极反应式:4OH--4e-===O2↑+2H2O 3.如图Z7-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Z7- 3 A.此装置用于电镀铜时,电解一段时间,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变 B.若a为纯铜,b为粗铜,该装置可用于粗铜的电解精炼 C.燃料电池中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 D.电子经导线流入b电极

4.用电解法可提纯含有某些含氧酸根杂质的粗KOH溶液,其工作原理如图Z7-4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Z7- 4 A.阳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 B.通电后阴极区附近溶液pH会增大 C.K+通过交换膜从阴极区移向阳极区 D.纯净的KOH溶液从b出口排出 5.我国预计在2020年前后建成自己的载人空间站。为了实现空间站的零排放,循环 利用人体呼出的CO2并提供O2,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装置(如图Z7-5),实现了“太阳能-电能-化学能”转化,总反应方程式为2CO2===2CO+O2。下列关于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 是( ) 图Z7- 5 A.图中N型半导体为正极,P型半导体为负极 B.图中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 C.反应完毕,该装置中电解质溶液的碱性增强 D.人体呼出的气体参与X电极的反应:CO2+2e-+H2O===CO+2OH- 6.用如图Z7-6装置研究电化学原理,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图Z7- 6 7.(1)利用如图Z7-7实验装置可以合成氨,钯电极B 的电极反应式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3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烷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为单键 B.所有的烷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2.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A.ⅠB.ⅡC.ⅢD.Ⅳ 3.某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结构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聚合物的链节是 B.聚合物的分子式为(C3H3Cl3)n C.聚合物的单体是CHCl===CHCl D.若n为聚合度,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94n 4.由乙烯推测丙烯与溴水反应时,对反应产物的书写正确的是() A.CH2Br—CH2—CH2Br B.CH3—CBr2—CH3 C.CH3—CH2—CHBr2 D.CH3—CHBr—CH2Br 5.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具有的加成反应的性质,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6.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 的K2Cr2O7酸性水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①乙醇沸点低②乙醇密度比水小③乙醇有还原性④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7.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8.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 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1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1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是22.4L B .标准状况下,22.4L 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都约为231002.6?个 C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 的物质都是1mol D .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是22.4L 2.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 气体,另一个盛有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 ) A .原子数 B .密度 C .质量 D .质子数 3.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结果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发生了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当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 、金原子带正电性 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4.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如果ag 某气体含分子数为P ,则bg 该气体在标 准状况下的体积V (L )是(D ) A .A bN 22.4ap B .A pN 22.4ab C .A A bN b 22.4N D .A aN 22.4pb 5.某金属0.1 mol 跟足量盐酸反应,得标况下H 2 3.36L ,则金属的化合价为 ( C ) A .+1 B .+2 C .+3 D .+4 6.标准状况下,a g 气体A 和b g 气体B 的体积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A 和 B 的原子个数比是1:1 B .A 和B 的密度之比为b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