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葛亮教案

诸葛亮教案

诸葛亮教案
诸葛亮教案

《诸葛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诸葛亮的生平,搜集诸葛亮的相关材料。

2、理解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

3、学习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意。

难点:诸葛亮生平介绍,收集诸葛亮的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的文材料、了解诸葛亮的品质、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的与诸葛亮相关的材料。

诸葛亮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诫子书》。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理解文章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4、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介绍诸葛亮的故事、资料。

六、活动广角:“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启示。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七、成长阶梯:第3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附:《诫子书》释意: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及。

诸葛亮舌战群儒XX 诸葛亮舌战群儒优秀读后感想心得

诸葛亮舌战群儒XX 诸葛亮舌战群儒优秀读后感想心得 【--主持词大全】 《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刻划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因而塑造了一些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的形象最为突出。下面是为大家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我又一次沉浸在了《三国演义》之中。这是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谋略之书,而其中几个情节更为经典,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就如《诸葛亮舌战群儒》。 那是公元208年,刘备兵败新野,诸葛亮前往东吴商议联合抗曹之计。我仿佛走进了书中,和诸葛亮一起来到宫殿内,眼前是一群主张联曹、满怀敌意的东吴谋士,我不禁暗暗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想看看他到底如何应对。忽然,一名谋士出言刁难诸葛亮,只见诸葛亮镇定自若,说了一番绵里藏针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尴尬。我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更加好奇接下来他的精彩表现。果然,一个又一个谋士败在了诸葛亮嘴下,皆说不出话来。我完全入了迷,竟拍手叫好。诸葛亮终于靠自己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说服孙权、使孙权决定攻打曹操。

好一个才智超人、忠君爱国的诸葛亮!他在众多谋士之前还能十分冷静已经是很令人钦佩的,但他还能用得体的语言绝地反击,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难道那不是凭借着他的智慧吗?我对他佩服得五 体投地。他的忠君爱国也让我为之感动,这不仅在诸葛亮的言语能体现出来,在他那一笑一行中也让我清楚地感觉到。诸葛亮真不愧是”智绝“! 这本名着中,我再次感受到智慧的重要。是它帮助诸葛亮成功 地说服孙权抗曹;是它让曹操一点一点被挫败;是它让刘备实现了自 己的雄心壮志,完成兴国大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智慧,才能完成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拥有智慧,才能真正把握 住人生;只有成为智慧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变得更加大胆与 自信,登上成功的顶峰。你不用担心自己的实力,只要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积累智慧,灵活运用,跨出人生中的一大步,一定就是个智慧之人。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计策叫“激将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激将法”是诸葛亮对孙权使用的计谋,目的是让孙权和诸葛亮联合起来打曹操,才能让天下从此太平、国泰民安。孙权起初不愿意和刘备联合,诸葛亮用夸张的手法对孙权说:“曹操有一百多万人,兵多将广,你一个人跟他打,等于拿鸡蛋碰石头;何况曹操粮草充足。您不如听张绍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7课《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又怎么来得及呢?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

诸葛亮舌战群儒用的什么方言

诸葛亮舌战群儒用的什么方言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场面那是相当的激烈,诸葛亮凭三寸不烂之舌一一挑了东吴的各位大儒,着实让诸葛亮秀了一把,出尽了风头。 但话又说回来了,一直很好奇,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么雄辩,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指的不是学识和逻辑,而是语言。在相对闭塞的三国时代,如何实现语言的实时沟通,真是个大问题。 诸葛亮是琅琊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人。诸葛亮8岁的时候,随叔叔到豫章郡任职,到了湖北一带。诸葛亮在湖北长大成人,并娶妻生子。 总的来看,诸葛亮擅长的应该是山东话和湖北话。我们再看江东,东吴的官方方言实际上是吴语,与湖北话、山东话差别太大,至少从

发音上简直算是两个体系。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到底用的什么方言,这个让人挺好奇的。聊诸葛亮使用的方言前,我们先把历史上的一些官方语言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普通话实际上是周语,相当于河南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雅言。学术文化、政治经济等交流,基本上是雅言。 到了秦朝时期,秦统一六国,依然采纳六国能够通用的雅言。不过,这时的雅言与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了很大的区别。秦始皇向东南边界地区派驻了大量的六国贵族,他们一直使用秦朝的雅言沟通。由于偏安一隅,所以受到外来影响较小,所以他们的语言尽管经历了千百年的变化,但依然保留完好,那就是粤语。如果秦朝人复活了,那么听懂粤语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汉朝是楚国人刘邦建立的。汉朝的官话就变成了楚国话。楚国话为了方便与其他地区的方言进行交流,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东晋时

期,随着大量的移民来到南方,将中原官话带到了南方一带,形成了客家话。其实,客家话应该就是汉朝的普通话。 总的来看,诸葛亮舌战群儒使用的应该是汉朝普通话,也就是客家话。江东的知识分子也是使用的客家话。 这就相当于一个小时候讲鲁南方言,长大了讲湖北话的青年学者,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上海人谈论国际关系一样,没有任何违和感。 当然,这个情节毕竟是小说上写的。根据当时的情况看,诸葛亮根本没有见江东学者的必要。孙权大权在握,他有百分之百的决定权,他绝对不會让诸葛亮与自己的谋士、学者沟通,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只不过是罗贯中写小说时,为了照顾情节,故意设置了这样一出戏。 选自《民间故事》2017.6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18109165018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 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 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 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 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魏月琴 (大同市新荣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西大同037002) ! 摘 要:诸葛亮是 《三国演义》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具有忠、智、勇性格特征的传奇人物。 关键词:诸葛亮;忠君;睿智;刚勇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353(2006)04-0038-02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魏月琴(1964-),女,山西大同人,中专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通过魏、蜀、吴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并且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在120回的 《三国演义》中,几乎有一半的文字涉及到诸葛亮,其中专门描写诸葛亮的事迹就达30余回。作者以其独道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忠贞不渝的操节,匡世不凡的智慧,有口皆碑的刚勇。 纵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言行,无论是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还是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等等,无不体现了他忠心不二的为国之心,出神入化的奇才大略和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一是“忠”。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忠贞不渝,二是对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是对国家的忠诚不二。 诸葛亮自出山之后,表现最多的是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旷世才学和对刘备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立志兴汉的理想,在刘备犭虎亭失败,驻扎白帝城时,托孤于诸葛亮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短短几行字,让读者一看就见诸葛亮之忠。孔明言出必行,至死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幼子刘禅,一片耿耿忠心全寄于后主之身。这在其《出师表》中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深知幼主不谙国事,深恐辜负了刘备,详尽地叙述了治国之道,并且周密地安排了内外文武官僚管理蜀中之事,苦口婆心之意溢于言表。 诸葛亮之“忠”还表现在对国家,也就是当时的蜀汉王朝方面。他庶竭驽钝,亲自带兵深入蛮荒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仍忠心耿耿扶佐后主。在第101回中,描写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上表奏请伐魏,了却自己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愿望。再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其言:“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管诸葛亮匡复汉室的雄心没有实现,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赢得了千百年来后人的无限敬仰。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二是“智”。诸葛亮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隆中决策起,诸葛亮体现更多的是智慧。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后,充满斗争的信心,对未来的胜利坚信不移。此时的诸葛亮敢藐视任何敌人,处处表现着无穷的智慧。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谙兵法,料事如神。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赤壁鏖兵,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集中表现。他孤身入吴,和东吴上下各方面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分为睿智、机智和奇智三种类型。 诸葛亮的睿智首先表现在他凭着自己的博学,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著名的 “隆中对”。其次是他善分析对手的心理,新野城从地势来看,不宜用火,曹操亦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连番采用火攻,但诸葛亮又一次采用火攻而大获全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又一次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这一切,都是他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DATONGVOCATIONALCOLLEGE VOL.20NO.4DEC.2006 38--

诸葛亮悼词

诸葛亮的悼词 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伴随着对后主的悠悠牵挂,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54个春秋,对于担负社稷之任的你,即使再延长一两倍,也不会是那么的充足。常年的南征北战,鞍马劳累;常年的焦虑,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常年的日夜操劳,耗尽了你的心血和智力。“志殃身歼军务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你的履历表上所填的充满感叹而又无不惋惜的一句话。 那是豪杰辈出的年代。而你,更是这些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你很明智,没有选择当时已“谋臣如云,武将似雨”的一代奸雄曹操,也没有去寻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位名播九州兵微将寡相对仁厚的刘备,因为着这更符合“良臣择主而事”的标准,更何况他的政治抱负与你的又是如此合拍,“相见便若平生”于是在长久的蛰伏中已熟谙韬略的你在被三顾之後终于出山了,其实你年方三九。 躬耕南阳卧龙岗十年,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你的出山使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从此,漂泊四方行踪不定的刘备,终于可以微微地松一口气了。他的实力也逐渐列于那些实权在握的列强之中。 你总是以胜利者的形象出现。绝代的智慧是你的资本。博望用兵,初出茅庐的你使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舌战群儒,面对东吴群臣,你风流潇洒,应付自如;三气周瑜,面对劲敌你从容不迫,游刃

有余,七擒孟获,为平定边患你深入险地,刚柔兼济。 伴随着刺骨寒风,就在这危难关头,就在这天下大乱,三分未定的形势下,您与世长辞。您的去世,令刘阿斗确实是扶不起来了,您的去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幸的梦。 智者的化身,忠臣的楷模——诸葛亮,愿你永远安息。 感悟 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给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都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缪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地为他的傻儿子卖命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

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夫君子之行):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 (静以修身)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俭以养德)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夫学须静也)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才须学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

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文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姓名:陈秋菊 学号:201401040025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4级1班 指导教师:朱刘霞 2015年9 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诸葛亮的生平简介 (2) 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3) (一)发明创造 (3) (二)锦囊妙计 (3) 1、空城计 (3) 2、草船借箭 (4) (三)军事才能 (4) 三、诸葛亮的高尚品格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摘要: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令人羡慕,他的神机妙算建立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知人心。在草船借箭中,他知道周瑜想陷害他,所以让他十天造十几万支剑。聪明诸葛亮因为了解曹操,知道曹操有“疑心病”,所以就准备向曹操“借剑”。结果曹操果真中了诸葛亮的计。这是因为诸葛亮知识渊博,十分关照属下,所以很了解他们的脾气.并且,他还会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应该学诸葛亮虚心接受别人的教导。 关键词:诸葛亮;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Theory of Zhu Geliang's Characters Abstract: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SJMS, resourceful, enviable, his SJMS based on his top knowing astronomy, bottom knowing geography and knowing the heart. In grass boat borrow arrow, he know Zhou Yu want to frame him, so he made the similar swords in ten days. Smart Zhuge Liang for understanding of Cao Cao, know that "he" great ", so ready to Cao Cao "borrow sword". As a result, Cao Cao is the gauge of Zhuge Liang. This is because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knowledgeable, very care subordinates, so know a lot about their temper. And, he would humbly to ask others. So we should learn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to accept others' teachings. Key words: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Bright; The cunning; Good at analysis; 前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诸葛亮专练试卷

诸葛亮专练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 ..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时先主屯新野,闻亮名,凡三往,乃见。曹公来征,先主率其众南行,为曹公所追破。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观望成败,亮说权 曰:“将军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 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权即遣周瑜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建兴六年春,亮身率诸军攻祁山。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大为张郃所破。亮还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不能训章明法,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景耀六年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上课讲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 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一般是指“诫子书(诸葛亮)”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目录 1、作者简介 2、作品原文 《艺文类聚》版 《太平御览》版 3、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4、创作背景 5、作品鉴赏 6、版本比较 为“慆慢”的有: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2、作品原文 《艺文类聚》版 诫子书⑴ 夫君子之行⑵,静以修身⑶,俭以养德⑷。非澹泊无以明志⑸,非宁静无以致远⑹。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⑺,非学无以广才⑻,非志无以成学⑼。淫慢则不能励精⑽,险躁则不能治性⑾。年与时驰⑿,意与日去⒀,遂成枯落⒁,多不接世⒂,悲守穷庐⒃,将复何及⒄! 《太平御览》版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中学语文论文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欧阳芬 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说:“一部《:三国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显然,诸葛亮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无所不能的人物,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其形象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忠君尽义、鞠躬尽瘁 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后主刘禅,他都忠心耿耿。诸葛亮之忠心,处处可见。他自己曾言: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道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 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的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他还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诸葛亮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在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在长期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 最后病死于军中。可谓“鞠躬尽瘁”。诸葛亮的一生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义于高尚纯净的友

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 二?神机妙算、智慧超群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超群出众,已演化为智慧的化身。 这首先体现在其用兵为政,注重谋略上。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兵不钝而利可全”。统摄全局,审敌情,料敌势,识进取之缓急。临阵对敌,能运奇谋,出奇兵。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正当周瑜攻打南郡、孙权战合肥时,孔明巧设计谋,乘势夺了荆州,袭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方有安身之地。然后计议夺取了西川,得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拟定治国条例。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一旦辅佐刘备,便竭尽股肱之力,尽其忠贞之节。没有他的忠心效力,志决身歼,也就没有了刘备的半壁江山。 其次体现在其通晓天文,擅长谋略上。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他精通经史、天文历数,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更厉害的是,他竞能夺天地造化之功,有神鬼不测之术。正如他自己所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在辅助刘备与曹操、孙权争霸之际,常以理智的决策托诸星宿象纬的启示,使他显得玄秘高超。他常利用术数,“以金木相犯日”,以观察云气星象指授攻守方略,结果大捷。《三国演义》中有些故事将其聪明才智、高瞻远虑加以神化,奢言他有未卜先知的神智异能。 三?廉洁自律、德法共济 诸葛亮一生为政廉洁自律,德法共济,堪为群臣表率。他在《自表后主》中自

诸葛亮来到我身边想象作文-想象作文.doc

诸葛亮来到我身边想象作文-想象作文 今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2983年,一项震撼整个太阳系的发明——时间机器出现了。尽管这项发明一被发明出来就被禁止使用,而且许多国家签署了禁止使用公约,但它还是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到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虽然时间机器已经被禁止,但一些人仍在恶作剧。早在金代,诸葛亮的墓地拨出一根发丝,追溯到2983年,使用的是克隆人的生命复制品……” 早上,我一吃完早饭,我父母就去上班了。我开始写作业。今天的作业堆积如山,上面写着字。不知不觉,已经是中午了。我把所有的眼睛都花在它上面了。我看到只剩下两本书了,决定完成它。写的时候,我觉得笔记本上的字开始左右摇晃。 渐渐地,似乎有一个人从字里行间慢慢走出来。不,不是一个人真的从里面走出来。现在他站在我面前。我被他吓了一跳。我看见他拿着一把羽毛扇,穿着一套古代服装。我急忙问他你是谁。他说,“哦,我忘了说,我是诸葛孔明。”我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到这里的?”“我不知道,”他说。我更惊讶的是,你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我记得我死的那一幕,然后我就不记得了。我心想,这真是卧龙。对于这么大的事情,我很冷静。另一个问题是,他怎么会说普通话?他是一个古代中国人。我问他,他说他不知道怎么做。 他立即问我现在几点了,所以我给他看了一个韩国代表。他仔细看了看,说道:“也就是说,我现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回答,“是

的。”他终于明白了,要我给他看,我想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万一中午回来见不到人不容易吧?我拿出手机,给父亲打电话,说我想出去玩。我父亲同意了,所以我带他出去散步。但是诸葛亮看到这个手机,问我:“这是什么?”他又问,“什么是手机?”我拿出手机给他看。他说,我刚才听到里面有人,是什么声音。我一听到,“这是我父亲的声音。”诸葛亮不明白:“这听起来怎么样?”我笑了:“这是某种东西在里面振动的声音。”诸葛亮问了我半天,我才明白这个道理。 当他明白了,他要出去,我说,“这件衣服不适合你。”当他想到这一点时,也没有衣服给他穿,所以他不得不趴在阳台的窗户上。他低头一看,大吃一惊,问道:“我为什么这么高?”我必须解释。他补充道:“为什么我什么也看不见?”当我想到这一点,他不应该是盲目的吗?他不应该近视。我再想想,烟雾太严重了。我说,“这是飞尘。”他叫了一声。 我开始问他,“你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你当年做的木牛马现在还不能复制。你能告诉我木制的牛和马是怎么做的吗?”他回答说,“木牛刘妈很好。首先做一个没有盖子的木箱,底部放一个轮子,背面放一个把手。”我很惊讶,说:“我能自己去吗?”诸葛亮也惊讶地说:“一只木牛和一匹马能自己走吗?”我又回答说:“那是《三国演义》里说的。”诸葛亮说:“不是,只是一些推车。” 话音刚落,突然传来钥匙开门的声音。我立刻被吓了一跳。原来我妈妈回来了,她立即打开了阳台的门。我以为我要解释半天。但是她哭了,“醒醒,醒醒。”结果是一场梦。这次我不能错过作文比赛。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篇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赏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浮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莽撞草率、浮躁不安。 冶性:陶冶性情。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曾子<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