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3-04-19T15:36:34.51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苏春雪[导读] 教育教学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苏春雪(威海市水产学校山东威海264300);徐红梅(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摘要: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XX地区的3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生活事件量表中有16类生活事件与抑郁有显著相关,10类生活事件进入了对抑郁的回归方程,对青少年抑郁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从而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一些现实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生活事件抑郁相关研究

一、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分析

在16项与抑郁显著相关的生活事件中,被人误会或错怪、考试失败或不理想、生活习惯明显变化、不喜欢上学、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家庭内部有矛盾、升学压力、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10类生活事件进入了对抑郁的回归方程,对抑郁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有3项与学习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压力对抑郁有相当的影响作用。其次,在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方面分别有2项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其对抑郁的影响作用也较大。青少年的自尊心较强,比较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不良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通过对具体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学习压力、丧失亲人以及一些较大的人生变动都是引发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减轻学习和升学压力,学校和家庭不要过分批评和惩罚,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对应激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减少焦虑、抑郁发生的重点。因此,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缓解上述各类应激事件,同时加强青少年对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将对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干预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建议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和普及性。首先,学校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如,可以对高中生进行一对一的个体辅导或者一对多的团体辅导,主要侧重于应对考试焦虑、树立正确心态方面,以达到帮助他们降低压力的效果。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压力源与应激虽然没有高中生明显,但他们在心理上的成熟程度还不如高中生,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课程教育,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其次,学校教育要有普及性。有的学生虽然没有检出抑郁,但他们处在抑郁的临界位置,很可能在某些应激事件没有处理好的时候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的活动或是讲座是很有必要且必须的。另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等也是很好的选择。

2.家庭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和学习环境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家庭。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和睦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尊重、民主、理解、协商的家庭氛围,能对子女良好品德的形成带来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比如,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上应该注意的问题显然是不一样的。对于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受到的关爱很多,他们往往自信而充满活力,应该培养的是他们的独立能力;而对于非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和情感依托较独生子女少,家庭中应该注意的是关爱(对每个孩子都要有爱心)、公平(对每个孩子的要求、给予都至少应该相对公平)、沟通(处理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3.普及抑郁应对策略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积极心态,积极消除和缓解以上的各种应激事件,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多运动、多听音乐、多与人交流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缓解抑郁情绪。学习一些放松训练、积极心态的调整、归因方式的训练等都是青少年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的应对策略。积极心态的调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极的心态无疑是抑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由于他们的家庭关系更为复杂,应激量比独生子女显著,如果心胸狭隘、处处去争,往往容易导致自卑、抑郁等等不良后果。这些青少年应该学习怎样去保持心情的豁达,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开阔的心境才能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好地处理。另外,在遇到应激事件时,应该学会不同角度看问题,防止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等偏激的思想。

参考文献

[1]Bernstein DP Cohen P Skodol A Bezirganian S Brook JS Childhood antecedents of adolescent personality disorders[J].A m J Psychiat ry,1996,153 (7):907-913。

[2]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1994,26(2):153-156。

[3]高茗张金霞徐放沈庆凤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7(4):250-251。

[4]崔明敖翔中学生焦虑、抑郁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24-125。

[5]张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11(9):250-2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