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

一.欧洲古代文化。

1.旧石器时代

⑴阿舍利文化--最初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圣阿舍尔得名。属于手斧文化。手斧特征:用骨棒和木棒在火石结核上交互打制而成,器身较薄,平直的刃缘,较浅的石片疤,以左右对称为特色,器形有扁桃形和卵圆形等。

⑵莫斯特文化--①石制品大多数属石片工具制作系统,勒瓦娄瓦技术的影响明显。但石核体较小,呈盘状,这与勒瓦娄瓦的不同。该文化的特征性器物是: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本时期,人们学会使用骨质工具,用研压剥落方法对石器进行二次加工。②主要居住在洞穴、岩棚,和些许小窝棚。

⑶迈锡尼文明--①指希腊本土青铜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希腊南部和爱琴海区域,年代约公元前1600-前1100年。主要遗址:特洛伊遗址。②分期:Ⅰ早期迈锡尼文明,墓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和圆顶墓;王族竖穴墓用石块建成长方形墓室,上盖石板、圆木或涂泥树皮。随葬品以金器为主,如金指环、金印章、金面具。装饰图案善用狩猎、战争题材。Ⅱ中期迈锡尼文明,王族墓葬以圆顶墓为主。墓有石凿或砖砌的墓道,墓室平面呈圆形,砌石为壁,顶部砌成圆锥状,墓上堆土成坟丘。

二.西亚古代文化

⑴纳吐夫文化--约公元前1.5万年-前1万年。西亚自旧石器向中石

临沂大学2011级第四学期 考古学概论-答案

考古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 1、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3分)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2分)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4分) 3、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3分)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1分)因此,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必须把宗教活动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各个时代的神殿、寺庙、祭坛、祭具、造像、壁画、经卷和符□之类,都是宗教考古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有的具有一定的美术价值。(3分)所以宗教考古学与美术考古学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宗教考古学中,欧洲的基督教考古学、北非及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教考古学、南亚和东亚的佛教考古学是最为重要的,它们都属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同时宗教考古学这一分支,也应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3分) 4、① 在华北,虽已初步建立起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分) ②境内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面貌。对诸如华北旧石器时代两个文化传统的问题等。(3分) ③ 东北亚、北美和东南亚,在早期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上与中国大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然而,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中国以至东亚、南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非、西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对比诸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3分) ④ 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复原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分)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的,(2分)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2分)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之后1931年发掘北京人遗址东北角的“鸽子堂”时,发现的石英碎片越来越多,确认了它们是北京人制作的石器。(3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30年里,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除上述的以外,只不过还有周口店第13地点、第15地点和山顶洞遗址几处。(3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考古学的分支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3分) 田野考古学。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2分)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 学时 36学时 学分 2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类型 (1)名称:课程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 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 到以下目的: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使学生理解考古学的定义、性质、研 究对象和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②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③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3.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由于地域、时代与民族的不同,各种遗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属──青铜与铁等)、制作方法及其形制、风格亦各不相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对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类别、类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鉴定和用途的确定,而是要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去了解人类古代社会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及文化面貌。 4.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考古学概论题库

名词解释 文化层: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考古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旧石器:旧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是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用来狩获与肢解猎物、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防身和加工制作其他材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石器:新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用具,使用新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在旧石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除了打制的方式外,还使用了磨制的方式,耗时更长,但是能够能够控制石器形状,比旧石器更加耐用。 错金银: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属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是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错金银工艺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碳十四断代法: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热释光测年法:是利用热释光效应测量文物烧制时间的一种方法。利用热释光效应,可以根据样本所释放光子的能量判断出样本自从上一次被加热后至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之和,因而也就能判断出其烧制时间。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答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东北师范《考古学概论》春在线作业

1.唐青花在河南()烧成。 ①.邢窑 ②.越窑 ③.长沙窑 ④.巩县窑 第一次主持田野考古发掘。 ①.王国维 ②.董作宾 ③.孙贻让 ④.李济 第一座()的帝陵。 ①.封土为陵 ②.依山为陵 ③.不封不树 ④.凿山为陵 是答案: 11.河姆渡文化生产工具有石、骨、木、陶四类。骨器以()的数量最多,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①.骨铲 ②.骨耜 ③.骨刀 ④.骨匕 是答案: 12.金银错工艺是()时代的发明。 ①.商 ②.两周 ③.两汉 ④.唐 是答案: 13.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壁画在 ()。 ①.秦都咸阳 ②.西汉长安城 ③.东汉洛阳城 ④.空 是答案: 14.云冈双窟制是在()时期出现的。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北魏 ④.东晋 是答案:

15.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幅面成T形,自上而下分成()个部分。 ①.4 ②.2 ③.3 ④.5 是答案: 16.西周时期铭文最长的铜器是()。 ①.盂鼎 ②.毛公鼎 ③.何尊 ④.虢季子盘 是答案: 17.加工石器的过程分为两步,一是打击石片,二是加工修整石片。打击石片的方法分为(A)和间接打击法()。 ①.直接打击法 ②.压剥法 ③.刮削法 ④.雕刻法 是答案: 18.马面应用于城市防卫中最早是在()时期。 ①.曹魏时期 ②.北周时期 ③.东魏时期 ④.北齐时期 是答案: 19.()为大明宫的正殿,是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 ①.宣政殿 ②.含元殿 ③.麟德殿 ④.紫宸殿 是答案: 20.叠压:—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①.晚于 ②.相同于 ③.近似于 ④.早于 是答案: 21.考古学文化是指分布于一定区域、存在于一定时间、具有()的人类活动的遗存。 ①.共同特征 ②.不同特征 ③.某些特征 ④.相似特征 是答案: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北欧古物学家借用近代分类科学中另一具有鲜明进化论特征的生物学核新方法(生物学分类学方法)划分了北欧史前文化的阶段与分期。北欧古物三期说实践与组成为近代考古学类型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开创了通过实物遗存阐明人类文化的考古学宗旨。 7、新考古学:在经历了进化论考古学、历史主义考古学之后,自20世纪中期开始在美国率先兴起了用系统论方法解释文化变迁过程的新考古学派,其理论主张也被称为过程考古学。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宾福德和英国的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

浅谈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

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现在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 中国近代考古学发轫于20世纪初兴起的“古史辨运动”。为寻找与传统史学论战的证据,疑古派将目光转向考古学,“他们扫除了建立‘科学的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物,同时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缺乏”。他们甚至认为,“解决古史唯一的方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23. 对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研究可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供依据。 24. 对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和遗物的时代确定,必须依据(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25. 通过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遗骨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26. 史前考古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出现以前。 27. 考古地磁断代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 28. 树木年轮断代法对考古学的重要贡献是其对(碳—14年代)的校正。 29. 判定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 30. 遗址各堆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 31. 放射性碳素断代所适用的年代范围是距今( 5万)年以内。 32. 中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典型细石器)比较发达,磨制石器和制陶业则不发达。 33. 华南沿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多(贝丘)遗址。 34. 石灰岩山区在史前时期多(洞穴)遗址。 35. 旧石器时代华北地区两大文化系统分别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和(匼河——丁村系)。 36. 中国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是梁思永编撰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 37. 长江流域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是(施昕更)编撰的《良渚》。 38. 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1928年(董作宾)主持的河南安阳小屯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由于他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3、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学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利用航空照相和卫星照相、磁力探查和地抗力探查等方法以发现遗迹等。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把它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当然的。 4、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这种包含文化物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上堆积另一“文化层”。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这就是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由于长期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年代晚。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人类的活动是复杂的,所以文化层的堆积情形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考古工作在发掘时,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从错综复杂的层位关系中将居住址的历史井然有序地揭露出来,而不致发生错乱或颠倒。

我们心中的考古学

我们心中的考古学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俞伟超、张光直等:我们心中的考古学 林徽因(中国建筑学者):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 俞伟超(中国着名考古学家,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我常说,如果我比现在年轻30岁,我也可能去写小说,因为写小说和搞考古,追求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做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做事情希望一做就成功,并且得到满足。做不到就悲观失望。第二个,做了事情,但因为做不成,心里感到委屈,只希望有些人能给予理解;而只要能有理解就够了。第三个层次,没有一个人理解也无所谓。---如果自己做得对,是真心,那么客观上一定有人理解。不过你看不到而已。你何必要求人家当面跟你说呢。 我对年轻一辈有一些希望,这些希望可以说凝聚着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第一,要坚定的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说什么,要坚持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第二,搞考古的,最好什么都懂一点,知识面要宽广,因为古代的东西。并不是你想要它有什么就有什么,而往往什么都包括。我要讲的第三点是年轻人应该多写点东西,有什么新想法,就把它写出来,在写的过程在锤炼自己。 张光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着名考古学家):调查发现考古学对大众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发现的情况。

仅把考古学作为面向古代的浪漫之旅而实际上并未真正认识到考古知识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的公众,未必会热烈地追求考古知识和慷慨地支持考古工作。考古学家只是为公众服务的专家,公众把孩子送到学校和博物馆里去学习一些关于古代的趣事,并时不时光顾一下考古学家以满足对某些问题的兴趣,但是大街上的人们没有考古学家照样可以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历史能够给予人一种昨天和今天的动感,一种变化的感觉,那么考古学则非常深刻地描述了人的世界的诞生过程。 芸芸众生时时在与自然的灾害奋战着,文明兴起又绝灭了,无关宏旨的细节早已沉默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那确实重要的越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就显得越是重要,由于考古学对人和历史的简练升华,公众反而容易发现考古学的浪漫,重温古代的悠远、容光及沧海桑田的变化。公众们不知道这部崎岖的历史剧乃是考古学家们从无数的碎片中拼凑出来的,而且他们也不必知道这些。 由于考古资料的戏剧性特征,考古学家更容易认识到历史的愚蠢之处,从更长远的角度理解了人类的优良传统。 许多曾经存在的文明都不过是一些篇章,但是一个大的传统却一直在世界文化的总体结构中延续着。考古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一直在证明和实践着这些普遍的价值:人的生物特性;仇恨,恐惧,爱以及人类的兄弟情谊;追求美好的愿望;美感;欢乐等等。

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2.中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是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遗址的发掘。1926年,中国人开始自己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工地(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 3.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遗存,或简称遗存。所谓“遗存”就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遗迹、遗物、人本身遗存、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遗物、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得到的资料和信息) 4.遗物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分离的、形体一般较小且可移动的各类物品。 5.遗迹是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连为一体、不可移动的各类固定设施或迹象。 6.自然遗存:是指非人工原因形成的、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实物遗存。 7.遗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我们通常称它为遗址。遗址内包含遗迹、遗物和非人工遗存。 8.微遗存肉眼无法观察,包括人工遗存和自然遗存,如石器微痕、微量元素、遗传基因等。 9.金石学与考古学的关系:金石学的发展扩大为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金石学不等于近代考古学。原因是:一、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为传世的青铜器、石刻等古物及其上面的文字,非发掘品。近代考古学俗称锄头考古,主要依靠田野发掘获取研究资料。二、金石学偏重于有文字的古物的著录和考据,而考古学则对一切发掘出土的遗物都要进行分析、研究。比如植物遗存、动物骨骼等。三、金石学不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研究的只是孤立的表面现象,研究目的为补经证史。而考古学有严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目的除了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还要透过现象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10文献及其局限性:1、文献记载的时间范围有限,无法涉及史前历史。 2、文献记载的内容不够详细、完备。 ①很少涉及历史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具体方面。 ②年代越早,流传下来的文献越少。 ③流传下来的文献有的因保存不好变得不完整(自然灾害、人为破坏)。 3、文献记载带有主观性。 文献是记录者主观活动的间接反映,受记录者本身眼界和观点的限制。 4、文献记载有些不可信。 ①古史传说 ②以讹传讹 ③造假 11.遗存的特点与局限性特点:1、相对于文献而言,遗存具有以下特点或优势: ①广泛性:时间范围囊括史前,具体内容包罗万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