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心理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心理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心理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心理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穆树敏

(唐山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河北

唐山063000)

〔关键词〕心理干预;药物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血小板活化〔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8-4059-02;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18.106第一作者:穆树敏(1973-),女,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基础治疗。影响血小板活化因素较多,血脂、患者自身心理状态等对患者血小板活化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减少血小板活化,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

理干预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入选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行冠

脉介入手术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48 72〔平均(60.3?9.7)〕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均行择期冠脉介入手术,

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用药不同将多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 =47)和观察组(n =49),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

心理干预

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理干预,入院后对患者

采用状态特质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针对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尤其是在手术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患者进行宣教,详细向患者解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手术;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中来;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倾诉,消除其心理障碍。1.2.2

药物干预

两组患者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治疗及术前常

规准备,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术

前3d 给予阿司匹林300mg /d 、氯吡格雷75mg /d ,连用3d ;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由于发生严重粥样斑块增生或合并血栓形成造成管 腔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根据受阻血管的情况不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 凡是在体力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有胸部闷痛,休息几分钟后可缓解者,都应做冠脉造影,以确定是否有冠心病存在,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穿剌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 冠脉造影确诊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即所谓的PTCA治疗,是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在X线透视下,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的病变部分,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病变扩张,从而达到改善心肌血供、缓解症状的目的。狭窄病变由气囊扩张后,40%的病变会发生再狭窄,部分病人会发生急性冠脉闭塞而导致急性心梗发作或死亡,所以在扩张血管完毕后,需再用冠脉内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术是为了减少斑块撕裂后塌陷及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手术前病人应由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前夜根据医嘱用药并充分休息,手术当天早晨禁食,术前要排空尿液。手术是在装有血管造影机的

DSA室完成,病人只需躺在手术台上并适时根据医生的嘱咐调整呼吸就可以了。病人本身无痛苦感觉,手术时,医生会在病人的大腿根部或手腕处,先局部麻醉后作穿刺,并通过该处将各种导管插入直达心脏进行造影或治疗,手术时出血很少,病人不会感到导管在身体内的移动。在做造影时病人有时会有心前区不适或发热感,进行治疗(扩张血管或放支架)时可能会有类似心绞痛发作的胸痛感.这些是正常的,但一有这些感觉就立即向医生说明。 术后病人应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24小时内尽量勿移动做手术的腿并自已注意观察穿剌压迫的地方有无血 液渗出。术后务必遵医嘱口服抗凝药如阿斯匹林,用阿斯匹林时要注意随访白细胞水平。一般术后1周可以正常活动,1月内避免做核磁共振检查,出院后根据医生的医嘱回院随访。同时一定继续控制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治疗相关疾病。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

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索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索 发表时间:2016-03-04T09:22:18.5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喻菊华[导读]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经验,包括遵循有缓有急,有的放矢,与抢救同步原则,通过心理状态评估后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 430022 摘要:总结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经验,包括遵循有缓有急,有的放矢,与抢救同步原则,通过心理状态评估后,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了解和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应用稳定患者情绪,心理支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加强非语言交流,消除依赖心理。运用放松训练减轻焦虑等方法,以减轻冠心病猝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干预 随着冠心病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由心理因素引发心脏猝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对46例冠心病患者应用心理干预实施程序和措施,通过与患者互相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了解和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心脏猝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6例冠心病患者,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7.5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给46例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一般处理,给予适当心理护理。 1.2结果:经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后,46例患者病情均有好转。(一)心理护理干预: 2.1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时遵循以下原则: 2.1.1有缓有急:患者在入院48H内焦虑水平较高,一般情况下,患者心理特点主要是:焦虑、恐惧、抑郁、依赖药物、悲观、绝望[2] 2.1.2有的放矢在冠心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多接触患者,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如对冠心病知识不了解导致的焦虑,对其进行有关知识的解释和教育,对住院感到不适应者,对其讲解住院环境及探视方面的知识。 2.1.3与抢救同步心理护理可以与救护处置同步进行:情况允许时,可以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扼要说明意图,以达到既消除患者疑虑又取得良好合作之目的,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换位”,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自己作为患者的角色。 2.2 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实施程序的应用: 2.2.1 心理状态评估护士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应采用观察法迅速评估其心理问题,以确保患者的严重心理失衡得到重点调控,病情稳定后再采用其他方法全方位收集患者心理状态的各种信息,确定其基本心理状态,早期大多数患者都会为患上冠心病而感到恐惧,就多向患者解释所患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出现症状原因,实施操作目的,是让其很快适应作为患者的角色,并消除因此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2.2.2 心理问题的确定及原因分析在对患者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患者消极心态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因为个体遭遇疾病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的强度及采取的应对方式,往往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类型及对冠心病的认知,只有了解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方矢进行心理干预。 2.2.3选择适宜对策干预:对策选择得当与否,是影响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应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比如老年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故常不配合护理,有求死心态,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开导。 2.2.4 观察干预效果并制定新的方案:对干预效果的评定,应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其中有与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主观体验,以及与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指标。 2.3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措施是在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中进行的,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与技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康复。 2.3.1 稳定患者情绪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应尽快救治,同时这类患者情绪反应强烈,而情绪对疾病又有直接影响,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稳定情绪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做好保护性医疗工作,在抢救过程中应有条不紊,沉着冷静、稳重,使患者产生对治疗信心,稳定情绪。 2.3.2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积极的语言表达、动作表达、情绪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内心世界,使患者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的内在驱动力,如患者在胸痛时,能主动为患者解除痛苦,增加患者安全感和归属感。 2.3.3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应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帮着患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以较为客观合理的认知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健康心理。 2.3.4加强非语言交流对危重患者不愿或不能说话时,看到他痛苦呻吟时护士应用语言加手势以确定其不适,并告诉患者“我正努力去办”以解除患者的焦虑,使患者放心。 3讨论 3.1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恐惧心理,指导病人合理自我暗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消除负性情绪。[3] 3.2心理问题一旦确定,应采取有效应对方式,除了应用常规的评估方法外,还根据不同患者的人格类型、主观体验、年龄大小、对所患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指标,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CAD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给予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逐渐接受现实树立信心。[4] 3.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积极的语言表达、动作表达、情绪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内心世界,使患者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的内在驱动力,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积极因素。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用及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的影响分析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用及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用及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隨机将其分为1组,2组和3组,各30例,1组采用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2组采用氯吡格雷单抗血小板治疗,3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凝血情况和心血管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三个小组经长期治疗后,凝血情况均有所改善,3组患者的凝血情况明显优于1组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1组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 果显著,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痛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故值得深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是临床多发性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过量饮酒、作息时间差、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而在近年来有年轻化发病的趋势,且发病率逐年增加[1]。本文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1组、2组和3组,分析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1组,2组和3组,各30例。其中,三组患者性别均是随机分配,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3.6)岁,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冠心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同意分组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 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1]。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2],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1,3,4]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

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此外,还有一些抗血小板药物正在研发中,如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对其他激动剂(如胶原、二磷酸腺苷)所致血小板聚集无影响。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并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剂量: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a5917184.html,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 作者:张晓莉代雯雅 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1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结束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对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进行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前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在自测健康的三个维度和总的得分上的差值及在心绞痛发作状态、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识程度三个维度及西雅图总分上的差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心身康复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44-02 冠心病作为是一种心身疾病已是医界和心理学界的共识。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和预防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是目前临床对冠心病治疗一般重视 药物治疗而经常忽视心理方面的治疗,并且专业的心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心身康复的实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试图根据心身相互作用原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干预,从而为促进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尽量保证两组间的均衡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情、居住环境、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冠心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实施心理干预。 1.2.2 心理干预方案以身心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采用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干预和放松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心理干预:○1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身心疾病,以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2行为干预——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并指导他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3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患者分析处理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放松治疗

冠心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冠心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的探讨和研究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合理应用管理。方法通过胃镜及入院相关检查筛选从2015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患者168例,排除胃肠相关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在患者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同时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ECG檢查,患者心电图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变、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前区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43%、78.57%,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院内再发心肌梗塞及心血管死亡事件明显降低,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粘膜出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并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合理联合用药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 标签:冠心病;抗血小板;抗凝;联合用药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或者冠状动脉痉挛后管腔变窄,使该血管负责供血的心肌发生缺血或坏死[1-2]。该病中老年人群多发,男性较女性多发,近10年来发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升高趋势,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为我国群众的首位死亡原因,目前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超重、吸烟、不良饮食习惯、性别、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冠心病患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上楼、风中疾走、骑车、提拉重物、情绪激动等状况下都可诱发此病的发生,该病发展迅速,如不积极治疗,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并且联合安全用药对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远期死亡率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体征、ECG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筛选出该院从2015年9月—2016年10月冠心病患者168例,被选取的168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通过胃镜及相关检查已被确认无明显消化道及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在建议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0±4.1),观察组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5±3.9),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轻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合理用药的安全管理药品规范及安全用药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安全的药品是指它对人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引言:心理社会因素对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冠心病更是如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人类的第一杀手”[1]。大量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心病病人心绞痛的再发作有很大关系。因此,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身心状况,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本文综述近年来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抑郁不安 抑郁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冠心病病人的预后。抑郁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也带来生理上的改变。抑郁发生原因可能为:病人对疾病本身感到恐惧,总是担心以后反复发作;多数病人不知道如何自我护理,不知道如何去寻求医疗帮助;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担心丧失工作能力。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伴有抑郁冠心病患者,心脏压力的调节能力受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及猝死。抑郁的程度越重,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也越明显,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有研究还表明,抑郁情绪使机体糖皮质激素持续低水平升高,诱发炎症过程,加速冠心病的进程。 1.2 烦躁焦虑 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不良后果的复杂情绪状态,一定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紧张度,增强对应激原的适应力,若过强可削弱这种能力。冠心病病人当胸痛

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常伴发焦虑和紧张情绪,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焦虑对冠心病病人的主要不良影响是引起心肌缺血,且常常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1.3 敌视和愤怒 敌视和愤怒不是冠心病病人发病后出现的行为改变,而是造成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敌视情绪是更具心血管系统危害性的性格因素,愤怒可以使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3倍[2]。 1.4 乐观和合作 有些病人能客观对待病情,能自我保持心理平衡并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此型病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文化层次。 2 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影响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据相关研究报道,负性心理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并且它的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正相关。冠心病病人在遭遇疾病应激的时候多采取回避、屈服等消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病人疾病康复。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感情或实际上给予自己帮助的各方面的总称[3]。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冠

冠心病试卷及答案

2017年10月份心内科继续教育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科室)分数: 一.填空题。 1.冠心病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严重心律失常 2.首诊医师对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做出第一步关键性治疗是做出恰当的检查评估,按轻重缓急送适当科室,立即进行抗缺血或再灌注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血氧饱和度降到90%时需给予患者氧气吸入。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避免便用力排便,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诱发心律失常致猝死 5.在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正常或无阻塞性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除误诊外,多见于冠脉痉挛、冠脉内血栓自溶、微血管病变 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饮食低动物蛋白、低胆固醇、少糖少盐 7.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 8.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冠心病、高血压 9.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 10.单纯舒张性心衰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的心功能不全早期 二、问答题。 1.冠心病二级预防? 采用ABCD方案即:A.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治疗及ACEI;B.β受体拮抗剂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控制血压;C.控制血脂和戒烟;

D.控制饮食和糖尿病治疗; E.健康教育和运动。 2.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常见诱因? 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3.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指征患者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1).拟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推荐围手术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I,C) (2).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不论植入何种类型支架,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OAC(抗凝药)三联抗栓治疗维持1个月。(IIa,B) (3).对于高缺血风险患者(如ACS或其它解剖/操作因素)和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OAC三联抗栓治疗可超过1个月,可延长至6个月。(IIa,B) (4).对于出血风险高于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氯吡格雷75mg/天和OAC双联抗栓代替三联抗栓一个月。(IIa,B) (5)推荐三联抗栓治疗在12个月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IIa,B)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随着介入医学应用范围的扩展,介入医学以安全、有效、便捷、微创等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介入护理学对介入医学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介入护理人员除需要掌握介入手术室基本的护理配合外,还必须熟悉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理论及危急情况下的抢救知识。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针对患者的担忧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所需时间、需做的配合等,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进行病友间的交流,解除疑虑、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术前准备 1.2.1完善术前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HIV、胸部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重点是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

查。 1.2.2术前用药 认真询问过敏史,做青霉素、碘过敏实验,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按医嘱给予抗凝、扩冠、控制心衰、调节血压等药物;术前晚酌情给予镇静剂,术前半小时根据医嘱使用术前针。 1.2.3皮肤准备 双侧腹骨沟周围和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清洁皮肤并备皮,标记股动脉、桡动脉波动点。 1.2.4详细了解并记录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及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比。 1.2.5术前晚8:00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提前行床上排便训练,指导患者术中有效咳嗽。 2术中护理 2.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等放松方式,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合作。 2.2仪器及药品准备抢救器材如除颤仪、监护仪、主动脉内反搏仪、氧气、吸痰器、临时起搏器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抢救药品、造影剂、盐水、术中用药等。备齐一次性材料如:各型号鞘管、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3患者准备调节导管室内温度,摆好手术体位,局部常规消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现代医学模式把疾病分成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及精神疾病三大类。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心身疾病的见解,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 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其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心脏,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1]。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过去有单纯依赖药物的倾向,近年来,许多医学者认为:心理疗法是与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如针灸、理疗)、手术疗法三大疗法并列的第四大疗法。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不仅有助于控制病情、更好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脏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干预,强化自我心理保健。 1保持情绪稳定 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烦恼的事、困难的事、不平的事,一定得保持洒脱的心境,多点沉静少点急躁,善于平气制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处之,少较真,少钻“死胡同”;对子女、金钱、名誉、地位以及对自己的疾病更要坦然、淡化。只有做到“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形劳而不倦”,才能够把心理的压力降低到最小。如果冠心病人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一定是天天心情舒畅,这就有可能争取病情好转,避免恶化。 2及时与病人沟通 常与病人交谈,建立有效沟通,增进理解,了解其心理问题,并采取疏导、支持、安慰、帮助、鼓励等措施,使病人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对疾病的重要性,引导病人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烦躁、抑郁、紧张、惊恐、憎恨、过分激动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因素中如焦虑、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情绪均比正常中老年人明显增多,而不良情绪又影响到病情,因此冠心病病人平常应当尽量避免紧张、急躁、愤怒的情绪,以理制怒,多点宽容,少点刻薄,善于宽以待人。 3改变生活和应对方式 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所致,大量研究证明生活方式与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心病病人必须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低盐、低糖饮食,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运动锻炼是许多心脏病患者康复计划的基石,而且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助于采取适宜的应对方式,遇到困难、危机、挫折时,应多用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少采用自责、退避消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策略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策略 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基石,在当前临床心脏病领域中,双抗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目前对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具体应用的时程及方式方 法尚存在分歧。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数据相继公布,为临床具体实施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一、抗血小板药物选则 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作用于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血栓素A2的药物阿司匹林及主要以ADP(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雷洛等)、凝血酶(Vorapaxar、Atopaxar)、血栓素A2(terutroban)和5-HT2受体(沙格雷酯)为靶标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中大多数ADP受体拮抗剂的靶点为P2Y12受体,而凝血酶受体拮抗剂的靶点多为PAR-1。我国现在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1、单抗血小板治疗

已有荟萃分析显示,在高危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可使非致命心肌梗死降低34%,非致命性卒中降低25%及死亡事件发生率降低18%。不同剂量的亚组分析提示75~150mg/d的疗效和安全性更佳,低于 75mg/d疗效较差。 CAPRIE研究提示,在有心肌梗死、卒中或外周血管疾病史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事件优于阿司匹林(325mg/d)(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8.7%),其获益主要来自周围血管疾病亚组。因此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治疗。 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2017欧洲冠心病抗血小板指南推荐:对所有的ACS患者不论采取保守治疗,还是血运重建,均应予DAPT治疗: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首剂180mg后90mg2次/天)(IB);对于不能耐受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的ACS患者,包括既往颅内出血史或需要同时口服抗凝药物者,可予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DAPT(IA);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支架植入术者,应予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DAPT(IA)。 CLARITY试验和CURE试验显示:年龄小于75岁ST抬高急性心肌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 (1)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 引言:心理社会因素对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冠心病更是如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人类的第一杀手”[1]。大量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心病病人心绞痛的再发作有很大关系。因此,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身心状况,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本文综述近年来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抑郁不安 抑郁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冠心病病人的预后。抑郁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也带来生理上的改变。抑郁发生原因可能为:病人对疾病本身感到恐惧,总是担心以后反复发作;多数病人不知道如何自我护理,不知道如何去寻求医疗帮助;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担心丧失工作能力。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伴有抑郁冠心病患者,心脏压力的调节能力受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及猝死。抑郁的程度越重,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也越明显,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有研究还表明,抑郁情绪使机体糖皮质激素持续低水平升高,诱发炎症过程,加速冠心病的进程。 1.2 烦躁焦虑 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不良后果的复杂情绪状态,一定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紧张度,增强对应激原的适应力,若过强可削弱这种能力。冠心病病人当胸痛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常伴发焦虑和紧张情绪,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焦虑对冠心病病人的主要不良影响是引起心肌缺血,且常常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1.3 敌视和愤怒 敌视和愤怒不是冠心病病人发病后出现的行为改变,而是造成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敌视情绪是更具心血管系统危害性的性格因素,愤怒可以使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3倍[2]。 1.4 乐观和合作 有些病人能客观对待病情,能自我保持心理平衡并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此型病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文化层次。 2 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影响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据相关研究报道,负性心理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并且它的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正相关。冠心病病人在遭遇疾病应激的时候多采取回避、屈服等消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病人疾病康复。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感情或实际上给予自己帮助的各方面的总称[3]。

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大会发布了最新的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指南。让我们一起聚焦指南变迁,指导临床实践。 新指南VS 旧指南 新指南的新推荐

首次推荐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时长的评分系统 指南推荐使用PRECISE-DAPT 和DAPT 评分系统帮助更好的决策双联抗血小板的时间(IIb,A)。对于PRECISE-DAPT 评分,使用得分图计算分数:分别标记病人每个临床指标的数值,然后画一条垂直线到「得分」轴得出每个临床指标对应的分数,这些分值相加后得到总分数。分值≥25 建议短期DAPT(即3~6 个月),分值<25 建议标准或长期DAPT(即12~24 个月)。对于DAPT 评分,将对应指标的正值相加后再减去对应年龄的分值即的总得分,分值≥2 建议长期DAPT(即30 个月),分值<2 建议标准DAPT(即12 个月)。

CHF = 充血性心力衰竭;CrCl = 肌酐清除率;DAPT =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Hb = 血红蛋白;LVEF = 左心室射血分数;MI = 心肌梗死;PCI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ECISE-DAPT 行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出血并发症预测;WBC = 白细胞计数。 具体推荐等级 1. P2Y12 拮抗剂的选择及使用时机 不论既往用药方案如何,若无禁忌,均推荐ACS 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负荷量180 mg,90 mg bid 维持)。(I,B) 对于行PCI 的ACS 患者,除非有高致命性出血风险或其他禁忌,均推荐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普拉格雷(负荷量60 mg,10 mg qd 维持)。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策略(全文)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策略(全文) 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基石,在当前临床心脏病领域中,双抗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目前对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具体应用的时程及方式方法尚存在分歧。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数据相继公布,为临床具体实施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一、抗血小板药物选则 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作用于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血栓素A2的药物阿司匹林及主要以ADP(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雷洛等)、凝血酶(Vorapaxar、Atopaxar)、血栓素A2(terutroban)和5-HT2受体(沙格雷酯)为靶标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中大多数ADP 受体拮抗剂的靶点为P2Y12受体,而凝血酶受体拮抗剂的靶点多为PAR -1。我国现在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1、单抗血小板治疗

已有荟萃分析显示,在高危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可使非致命心肌梗死降低34%,非致命性卒中降低25%及死亡事件发生率降低18%。不同剂量的亚组分析提示75~150mg/d的疗效和安全性更佳,低于 75mg/d疗效较差。 CAPRIE研究提示,在有心肌梗死、卒中或外周血管疾病史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事件优于阿司匹林(325mg/d)(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8.7%),其获益主要来自周围血管疾病亚组。因此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治疗。 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2017欧洲冠心病抗血小板指南推荐:对所有的ACS患者不论采取保守治疗,还是血运重建,均应予DAPT治疗: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首剂180mg后90mg2次/天)(IB);对于不能耐受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的ACS患者,包括既往颅内出血史或需要同时口服抗凝药物者,可予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DAPT(IA);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支架植入术者,应予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DAPT(IA)。 CLARITY试验和CURE试验显示:年龄小于75岁ST抬高急性心肌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随着介入医学应用范围的扩展,介入医学以安全、有效、便捷、 微创等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介入护理学对介入医学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介入护理人员除需要掌握介入手术室基本的护理配合外,还必须熟悉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理论及危急情况下的抢救知识。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 针对患者的担忧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所需时间、需做的配合等,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进行病友间的交流,解除疑虑、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 术前准备 1.2.1 完善术前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HIV、胸部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重点是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

1.2.2 术前用药 认真询问过敏史,做青霉素、碘过敏实验,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按医嘱给予抗凝、扩冠、控制心衰、调节血压等药物;术前晚酌情给予镇静剂,术前半小时根据医嘱使用术前针。 123 皮肤准备 双侧腹骨沟周围和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清洁皮肤并备皮,标记股动脉、桡动脉波动点。 124 详细了解并记录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及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比。 125 术前晚8:00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提前行床上排便训练,指导患者术中有效咳嗽。 2 术中护理 2.1 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等放松方式,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合作。 2.2 仪器及药品准备抢救器材如除颤仪、监护仪、主动脉内反搏仪、氧气、吸痰器、临时起搏器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抢救药品、造影剂、盐水、术中用药等。备齐一次性材料如:各型号鞘管、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3 患者准备调节导管室内温度,摆好手术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