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1)

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1)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彭立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

美学专业

研究生:李德尚玉指导教师:彭立

摘要2008年由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丑女无敌》在倍受争议之中以极高的收视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成为当年收视率的冠军。该电视剧一改传统电视剧里女主角温、良、恭、俭、让的类型化造型,讲述的是一名外表笨拙、相貌丑陋的年轻女性“林无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职场中努力拼搏的故事。通这部电视剧,女主角“林无敌”的“丑女”形象深入人心。

纵观各大媒体中频频出现的“芙蓉姐姐”、罗玉凤等倍受关注的异类女性形象,不难发现“丑女”现象以其独特的审美景观在大众传媒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林语堂曾说:“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打破传统审美定势的“丑女”现象,是女性追求审美自由的尝试,是媒介延伸的阶段性探索,是大众文化后现代转向的产物。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在传媒中产生的原因,引出“丑女”现象;纵观现代媒介由文字传播为主向视觉传播为主的发展,仔细梳理“丑女”现象在大众传媒中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立论于美学理论基础上,回顾中西方女性审美观念,阐释“丑”与“丑女”的观念流变;最后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传媒消费中的“丑女”现象,发现“丑女”现象的审丑娱乐价值以及其后现代美学特征。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的审美研究妙趣横生。

关键词:审美,“丑女”,大众传媒,大众文化

1

Explore "Ugly Girl" Phenomenon in Mass Media by

Aesthetics

Major:Aesthetics

M.A.candidate:lideshangyu Adviser:Peng Li

Summary : 2008, the television series "Ugly Girl Wudi", broadcasted by Hunan TV exclusively, defeated all of its rivals and become the year of champion with a very high audience rating even received lots of negative comments. Through this drama, however with ugly look, awkward feature, "Ugly Girl" Lin’s natural, optimistic, cheerful image has been remembered by the mass audience. Look throughout on those frequently appears in major media and draws much atten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image of being a alien woman, such as "Sister Lotus ", Luo Yufeng, we had to admit that this unique aesthetic landscape occupies an irreplaceable place in the mass media."Ugly Girl" phenomenon has obviously become an aesthetic and cultural one in the media consumption.

I believ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Ugly" phenomenon and its receiving of extensive media attention were not accidental. This article draws on communication,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together, trying to explore both from the public’s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entertainment consumer psychology the deeper reason of the come into being of the "ugly" phenomenon and its evolution.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easy-changes of the woman image in the mass media, analyses spe cifical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gly-Appreciation culture, and intend to find out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Ugly girl” in the mass media, thinking the practical reasons a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of the ugly image, to look at it in a new way. This phenomenon stems from the aesthetic self-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at is, eager to break free of the shackles of male aesthetic perspective, seek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freely. "Ugly Girl" is a phased attempt to meet the needs of female

2

self-expression, but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also the trends of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esthetic, Ugly, Female, Mass Media,

3

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 (12)

第一节、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的产生背景 (12)

第二节、多元化女性审美形象在大众传媒中的呈现 (15)

一、中性的女性审美形象 (8)

二、知性的女性审美形象 (17)

三、特立独行的“丑女”形象 (10)

第二章“丑女”现象在大众传媒中的产生与演变 (21)

第一节、大众传媒中女性的自传播 (21)

一、不胫而走的自传播 (21)

二、“木子美现象”与博客日志 (23)

第二节、应运而生的“丑女”现象 (24)

一、“芙蓉姐姐现象”的传播过程 (25)

二、“芙蓉姐姐”引发“丑女”现象 (26)

第三节、跨媒体全传播的“丑女”现象 (28)

一、“丑女”现象的跨媒体传播 (28)

二、“罗玉凤现象”与网络推客 (31)

第三章“丑女”形象的美学审视 (34)

第一节、中国女性审美形象的传播历程 (34)

一、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审美形象的传播 (34)

二、中国近代女性审美形象的发展与传播 (38)

第二节、“丑”与“丑女”的审美观念流变 (39)

一、中国传统审丑文化观念 (44)

二、西方美丑观的演变 (42)

第四章大众文化传播与“丑女”现象的美学意义 (36)

第一节、“丑女”在传媒中的娱乐功能 (37)

一、“丑女”与丑角 (42)

二、大众传媒与审丑娱乐 (42)

I

第二节、“丑女”现象与大众文化传播 (39)

一、“丑女”现象与大众文化现象 (40)

二、“丑女”现象的后现代特征 (42)

第三节、“丑女”现象的现代美学意义 (42)

综述 (43)

参考文献 (45)

II

导论

1、课题的研究意义

2008年由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丑女无敌》在倍受争议之中以极高的收视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成为当年收视率的冠军。该电视剧一改传统电视剧里女主角外形漂亮、性情温柔的类型化造型,讲述的是一名外表笨拙、相貌丑陋的年轻女性“林无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职场中努力拼搏的故事。通这部电视剧,女主角“林无敌”的“丑女”形象深入人心,“丑女”这个概念也成为争议的对象。事实上,“丑女”形象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出现并不罕见。纵观各类传媒,女性审美形象已不再拘泥于以往单一的刻板印象,甚至许多女性形象已经远远偏离传统的审美标准,展示出独特的自我审美方式。不得不承认,由偏离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构成的独特审美景观在大众传媒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传媒消费中的“丑女”现象俨然成为一种大众审美文化。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不但起到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投射作用,同时也反过来重新构建了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普通工具,传媒为我们构建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影像,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影像和知识来进一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网络无一不是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媒体认为的社会影像。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伴随着女性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这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推

1

动的状态,同时也是渐变而有趣味性的过程。梳理大众传媒中的“丑女”现象的产生演变,加深了对大众传播媒介方式的演变的认识,也是对传播中女性审美观念流变的一窥,这赋予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审美文化非凡意义。

“丑”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大众传媒中的视阈下与在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产生分歧,传媒文化中的丑女现象是基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却又在高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推动下发生演变,反过来又刺激着社会审美观念。20世纪末,审美活动的核心范畴从现代主义的丑到后现代主义的荒诞,美学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本文试图探析大众传媒中的“丑女”现象与后现代“丑”的关系,又是女性在自我审美探索过程中寻求的突破。

2、国内外现状分析

丑的研究发展历程:

(1)西方对丑范畴的研究:

西方思想上,美学的“丑”作为明确的美学范畴最先从西方美学发展开始。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古典和谐、近代崇高而进入现代丑美学丑艺术挤入主流的阶段,“丑”越来越在西方美学风格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后现代艺术中发展为“荒诞”。

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滑稽是丑的一个分支,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丑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出现。莱辛对“丑”在艺术表现中的位置作出判2

断,认为“丑”可以入诗,造型艺术也可以表现“丑”。西方古代对“丑”的认识仅停留在伴随审美体验出现的论述中,并没有单独将“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提出。

西方对丑的范畴最早从19世纪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开启,《丑的美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丑范畴的专著。罗森克兰兹在书中对丑的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他认为“丑是一种轮廓鲜明的对象材料,不在美的范围以内,因而需要另外加以论述,但又始终决定于对美的相关性,因而也属于美学理论范围。”全书观点:认为丑与美是对立而并列的范畴。表现丑是完整表现艺术的重要部分。并认为丑不是美的陪衬物而是独立存在于艺术范畴中的。《丑的美学》标志着丑从美的阴影和依附状态中走出来,独立成为一个美学范畴。至此,西方美学史对丑的认识进入新的时期。

鲍桑葵的《美学史》、李斯托威尔的《近代美学史评述》等专著,以及前苏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论》等著作也对丑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当代艺术涉及丑的内容很多但丑在美学范畴的研究却很难见到。

丑在现代美学上地位突出,由边缘走向了中心。现代社会艺术中出现大量表现丑的作品,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该书中内容涉及大量丑恶的描写,歌颂的是恶和丑,甚至引起法庭的干预。哲学家里,叔本华、尼采均对丑感有重要的论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哲学美学的语言转向,否认了语言之外超验所指的存在,语言本身成为世界与美的本原,意义借语言符号而存在。美丑判断标准逐渐模糊,丑也开始走向荒诞。现代主义美

学向后现代主义美学转型。罗吉.福勒在《现代西方批评术语词典》里收纳了加缪关于荒诞的定义“人类决心在世界上发现目的和秩序,然而这世界却不提供这两者的例证。”与丑一样,荒诞是一个否定性的美学范畴,它是意识到的生命的空虚和无聊。荒诞是丑的极端表现,特点表现为不可名状,难以用逻辑推理。

(2)国内对丑范畴的研究:

80年代刘东的《西方丑学》是一本比较系统的梳理丑在西方美学和艺术中发展状况的书,但是理论视野较为狭窄。90年代关于丑的著作,有李兴武的《丑陋论》一书,但它偏重与日常现象的经验型描述。而栾栋的《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一书,论述了丑范畴、丑现象在中国和西方美学中的地位和表现,并预言美学即感性学的未来,是走向美学与丑学的合题;这是一部对美学研究颇具启发性的著作。除此之外,周来祥在《西方美学主潮》中,杨成寅在《美学范畴概论》中,藤守尧在《艺术社会学描述》中,章建刚、聂振斌在《艺术化生存》中,吴炫在《否定主义美学》中,以及潘知常在《反美学》中都以不同角度涉及到对丑问题的探讨。从不同的美学观点出发,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对丑的内涵、成因和意义都得出不同的看法。王庆卫《丑的轨迹——理性视阈中的非理性变奏》详细梳理了丑在西方美学的由边缘地位逐渐在美学范畴中确立中心地位直到向荒诞流变的过程及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的丑观念最后将丑未来的演变和本意详尽论述,对丑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女性主义美学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但

并未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了女性主义研究与传播学的结合。随后,全国妇联女研究所进行了“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大众传媒。女性与媒介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一些新闻学者、传播学者和女性研究者开始撰写性别与媒介传播的相关文章。以“世妇会”为契机,国内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许多妇女问题研究机构,女性主义思想也与其他许多妇女问题研究机构,女性主义思想也与其他许多学科相融合,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至此,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或称“女性与传播研究”)横空出世。

媒体一直是女性主义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上,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传播研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它还包括对媒介制作、媒介内容、媒介受众等方面进行研究。它们构成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主要领域。

对媒介制作的研究:女性主义者对媒介制作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新闻媒体里女性工作者的状况。单纯的培训和就业人数的曾接并吧能表明媒介内部性别歧视的减少,女性工作者所在的部门、所从事的报道领域、与男性同等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发展机会、女性自身所持的性别观念等等,都影响着媒介制作环节中性别不平等的程度。

对媒介内容的研究: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露媒介文本中被编码的性别涵义,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塔其曼提出了“贬抑”(annihilettion)(1978)的

概念,她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当女性涉及某种行为而跨出其传统角色时,媒介通常予以扭曲嘲笑;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取向”与新闻搜集中的“路线结构”使得女性很少被报道,即使被报道,也被媒介以“琐碎化”或扭曲的方式报道。

对媒介受众的研究:即分析媒介对于女性潜在的教育功能,包括探讨媒介对女性观念的影响和媒介对女性行为的影响。女性主义者借助各种理论流派研究媒介对人的观念、行为发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如认为媒介影响与接触媒介程度成正相关的涵化理论;认为性别不会随时间和外部的变迁而产生变化的社会性别持久理论等。研究者通过这些理论监视媒介与性别角色的相互作用和考察媒介对女性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上个世纪以来女性自我意识不断的提高,女性主义艺术开始出现并茁壮发展。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创作,女性艺术家对传统作品进行了新的发展、发现和再创作。姿嘉歌(J.Chicago)和如奥姬芙(G.Okeeffe)等女性艺术家逐渐在她们的作品中建立了以女性思维为中心以女性形象为对象的艺术语言。女性主义艺术下诞生的艺术作品具有大胆的原创性和独立性,就这样,女性主义美学也应运而生了。实际上,19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美学表现在各个领域,包括文学、绘画和电影。典型代表人物如莎庇洛(M.Shapiro)、莉柏特(L.Lippard)和米勒蒂(https://www.doczj.com/doc/b15778377.html,lett)等女性艺术家。这些女性艺术家在作品中多致力于批判以男性审美的艺术标准,她们希望倚仗她们的立论基础去建立新的美学。女性

学者的队伍逐渐壮大,她们包括来自美国的海茵(H.Heri),来自法国的姬斯蒂娃(Kristeva)艾维嘉惠(Irigaray)和施素(Cixous)等。而今,越来越多的女哲学家加入了到这个行列当中来。女性主义美学的发展得益于这些优秀的女性学者的研究和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三、课题研究目标和解决问题

本文借鉴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思考,从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娱乐消费心理中探究“丑女”现象在传媒中产生和演变的深层原因。笔者从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传统媒体中女性形象与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论述了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嬗变,详细分析大众传媒中的审丑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受众审美心理,以求探析媒介中“丑女”现象的美学意义,思考“丑女”形象在传媒中的现实原因与存在意义。最后站在美学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大众传媒中的“丑女”现象。该现象源于女性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希翼挣脱男性审美视角的束缚,以寻求自由表达的探索。“丑女”现象是大众传媒满足女性自我表达的需求的一种阶段性尝试,而自由表达和传播也是传媒未来发展目标和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在传媒中产生的原因,引出“丑女”现象;纵观现代媒介由文字传播为主向视觉传播为主的发展,仔细梳理“丑女”现象在大众传媒中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立论于美学理论基础上,回顾中西方女性审美观念,阐释“丑”与“丑女”的观念流变;最后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传媒消费中的“丑女”现象,发现“丑女”现象的审丑娱乐价值以及

其后现代美学特征。

导论

1、问题的提出

2008年由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丑女无敌》在倍受争议之中以极高的收视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成为当年收视率的冠军。该电视剧一改传统电视剧里女主角外形漂亮、性情温柔的类型化造型,讲述的是一名外表笨拙、相貌丑陋的年轻女性“林无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职场中努力拼搏的故事。通这部电视剧,女主角“林无敌”的“丑女”形象深入人心,“丑女”这个概念也成为争议的对象。事实上,“丑女”形象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出现并不罕见。纵观各类传媒,女性审美形象已不再拘泥于以往单一的刻板印象,甚至许多女性形象已经远远偏离传统的审美标准,展示出独特的自我审美方式。不得不承认,由偏离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构成的独特审美景观在大众传媒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传媒消费中的“丑女”现象俨然成为一种大众审美文化。

2、研究现状和背景

中国知网描写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相关论文207篇,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不但起到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投射作用,同时也反过来重新构建了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普通工具,传媒为我们构建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影像,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影像和知识来进一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网络无一不是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媒体认为的社会影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汹涌而至,“丑女”现象在网络媒介中犹如异军突起。一批女性通过日益便利和低成本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异于传统审美标准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她们通常选择反常规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与我们传统上已经形成的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心理认知体现出极大的差异,可以说她们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审美心理期待。她们表现自我的独特方式大多备受争议,典型代表人物多涌现于网络,如:木子美、“芙蓉姐姐”、罗玉凤、“后宫优雅”、小月月、“非诚勿扰女嘉宾”马诺、征婚女郎甘露露、裸体模特苏紫紫的热炒现象等均在网络中被放大和追捧。这些新兴的女性代表人物的公众形象,或装扮

奇特,或语出惊座,或举动异常,打破了传统中国女性温良恭俭让的审美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审丑倾向,已经在大众传媒中广泛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3、研究内容和创新方法与思路

这些在大众传媒文化中掀起欣然大波的女性敢于表达敢于突破,她们努力表达的是什么,不惜与公众舆论对抗,她们在寻求自由表达的同时,更深层面的原因值得挖掘。另外,媒体中的审丑倾向在影视美学中的意义也是本文探究追索的。

关于女性与媒介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之一。“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是指媒介对于社会中的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呈现。一方面,它是指社会对于女性这一形象的主观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与女性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客体这一认知对象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认为“丑女”现象出现并获得广泛媒体关注不是偶然的。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表达往往在大众传媒中很难获得彰显。由于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女性主体意识往往会被男性的主体意识所代替。而这个时候,一部分女性借助网络这个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渠道,将自我形象中“丑”的一面加以放大,我们很难说这是否会是女性在通过传统媒介已无法表达自我意识的时候的一种曲线表达自我意识的方式。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现象理解为是部分女性通过这一渠道进行的一种自我宣泄,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对于男权社会淹没女性主体意识的无声反抗。大众传媒作为“话语生产和斗争的场域”,其自身是开放包容的,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也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如果大众传媒能够提高性别意识的敏感度,淡化其中男权意识,那么女性的主体意识将可以通过传统的大众传媒得以表达,而不是需要女性借助非常规的渠道来表达自我的主体意识,彰显自我存在。将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这个问题放到一个互动的过程来分析,或许更能看清时代审美多元化形成,传统审美文化受到挑战并非没有渊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揭开传媒中的种种迷思,这为探究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也给大众传媒利用性别暗示盲目追求“眼球”的热现象一剂醒神的清凉散。

综上,作者力求能够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理论,在美学这个宏观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审丑文化发展趋势,女性审美形象嬗

变过程,探究“丑”形象在媒体中的现实意义,深刻剖析媒介中“丑女”现象的美学意义,及传媒中“丑女”现象背后深层原因。

4、“丑女”概念的界定

张玉能先生主编的《美学教程》中提及:“丑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

本文认为,这些在大众传媒中表现夸张,违背常情的女性,异化和扭曲了传统的女性审美形象,强烈凸显了审美范畴的“丑”,故本文用美学范畴“丑”的原理来对此类异于传统审美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这是符合美学原理的。

“丑”不仅存在于美学或是艺术领域,它还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中丑是无处不在的。“丑”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它带给人们的是与“美”截然相反的审美体验,它更多体现出一种否定性的感觉。“丑”在人类审美文明里源远流长,是一个无法被忽略,无法从主观上去回避的审美对象。在古希腊时期曾有过这样的规定:不准表现丑,而现如今,“丑”已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被学术届所认同,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丑”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提及:“与美不同,在艺术和自然中感知到丑,所引起的是一种不安的甚至痛苦的感情。这种感情……和满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它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在浪漫的现实主义的气氛中……它更得其所。”刘东在《西方的丑学》提及:“不论哪一位艺术家是否像雨果那样采取强烈的挑战姿态,但他只要严肃的对待人生,对待艺术,他就不可能不对丑抱有突出的感受。”正是如此,大众媒体中频频亮相的”丑女”现象长时间备受瞩目,各种反叛的女性形象层出不迭,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在21世纪的中国大众传媒女性审美形象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并且,尚无学者从美学角度系统地审视当今传媒中的”丑女”现象,本文认为这一问题是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的。

第一章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不断填补新的元素,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审美取向,不断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传统审美文化随之产生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女性在大众传媒中的审美形象也丰富起来。长期以来,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停留在“刻板印象”中(将在第三章详细论述),这与女性在传统文化传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有关。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别的审美特点,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当今社会众多的信息媒介、娱乐形式与传播渠道令受众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并具有更多参与互动的可能。这丰富了一直以来传统媒介单一而刻板的审美类型,与受到主流意识形成制约的娱乐形式有了明显的不同。人们的审美心理随之产生了变化,不同审美取向的人群期待独特、丰富的视觉刺激和审美内容。近十年来,女性在传媒中的审美形象随之产生变化,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审美形象逐渐丰富起来,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一节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产生的背景

一、消费社会的驱动

经济水平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全球化加剧,信息全球化已实现,技术为信息共享提供可能,经济的发达成为传播媒介发展的殷实后盾。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由最初的结绳、烟火到纸媒、电视,如今网络数字信息技术又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宽广自由的传播途径,中国女性也享受到这种宽广途径的好处。

当今的社会经济以消费为动力,在消费的刺激下,经济得以迅猛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反过来带动消费。在经济领域中,人们总是被设定为“欲望者”,经济营销以打开消费者欲望之门为己任,并认为只有不断生产制造各种商品才能满足人们的不断增长的“欲望”。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书中提及,人们在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是内心的满足,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作为事先被设定的去满足消费者“欲望”的功能。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传播内容可看成是某种商品,实际上担当了满足受众“欲望”即审美需求的责任。大众传播媒介在输出形式上享受科技发达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模式变化带来的好处同时,在内容上越来越倾向于关注受众审美心理需求,在传播模式中同时也致力于满足具有表达需求的受众。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正是

媒介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具体发展结果。

二、大众传媒的造势

大众传媒对象是受众,目的是将信息以受众最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满足受众获知和审美的需求。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传统的审美内容已不能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从受众的审美心理出发,人们总是对普遍见到的审美对象“熟视无睹”,而是容易被新奇独特的非传统形式的审美对象吸引,即使是丑的,不符合一贯传统审美定式的事物也不例外。人类社会文明越是向前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就越丰富和自由。所以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女性自由表达的突破。

中国女性作为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劣势群体,通过便捷的传播媒介得以实现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彰显自我审美能力的机会,这种审美不再以男性审美为全部指导,给受众展现出女性自身对美的追求与趣味。女性同时作为传媒受众,也呼吁媒体在传播中给予女性自我展示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生动、活跃,传统媒体中刻板、单一的女性形象不能全面反映当代女性的审美趣味。于是,女性话语在传媒中活跃起来,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一定程度引领着大众文化的方向,同时,大众文化作为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又影响着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女性在传媒中自我展示的多样化内容以及建立的各种非类型化形象越来越进入大众视野,自成为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景观。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其定义为指传播者使用一定的工具,包括机械的、电子的等,广泛、大量、迅速地传播信息。其目的是要是传播的接受者引起关注并能够接受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产生过4种传播方式:原始的口耳传播、文字传播、复制性传播、现代立体式传播。传播不是毫无条件的,它受相应的时空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交往、组织和管理活动对传播活动的需求产生了相应增长与变化,于是文字、印刷物、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以至网络等传播媒介应运而生。大众传媒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步,也可以说,大众传媒随着社会的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大众传媒的嬗变、革新,既对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大众文化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①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在重建我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认知。甚至有学者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其实是通过传媒这一工具来实现的,传媒为我们构建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影像,二我们往往就是通过这些影像和知识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网络无一不是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媒体认为的社会影像。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曰‘媒介文化’,或曰‘媒介化的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薪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景。”②

生活在这样的“媒介化的文化”社会中,借助网络媒体实现个人抒发内心的愿望已经不那么困难。正是在这样的媒介文化中,大众传媒逐渐渗透着平易近人的言语和观点,也为一些希望引人注目的个人提供便利渠道。本文所要论述的大众传媒中的“丑女”现象是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体现。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丑女”现象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自然需要大众传媒这个天然的载体,而大众传媒自身也在产生着变化。大众传媒给予了“丑

①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b15778377.html,/view/460449.htm

②尼克.史蒂文森著周宪许钧主编《认识媒介文化》总序第3页

中国旅游景观美学 (1)

中国旅游景观美学 题目中国古代园林中水之审美 姓名江传韵 学号094120283 院、系外语学院 专业旅游英语

中国园林中水之审美 摘要: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风格的园林。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深受佛教接近自然的影响,注重假山、池水、楼台亭阁的象征意义,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特别是园林中的“水”,以小,流动的水流表现幽深、空灵的审美意趣,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自然意趣;想象与联想;宗教情结;人格化 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以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中国园林三种风格最为著名。中国园林的建造历史悠久,“掇山理水”是园林艺术中必不可少、极富魅力的。古人把水称作是园林中的“血液”。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帮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笪重光《画筌》亦云:“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水流则灵”。这些话虽然是画论,同样也适用于造园。计成在园冶·相地中说:“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可见水之重要性。 水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无园不水”之“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只有脉源贯通,才能全园生动。园林中的水景有:湖海、池沼、溪涧、井泉、渊潭、瀑布等。早在三干多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主要内容,大规模的模山范水活动至秦始皇、汉武帝时达到了高潮。《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书·郊祀志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秦始皇、汉武帝因迷信神仙方术向往海上仙山而创建的“一池三山”的

隐性广告的传播学现象分析

隐性广告的传播学现象分析【内容摘要】2010年春接联欢晚会大量植入隐性广告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大部分媒体与民众表示强烈的愤怒与斥责,也有小部分表示理解。这件事把隐性广告再度推到人们的视线里引起人们与社会的思考与研究。诚然近几年来,隐性广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奥运会到春晚,从电影到微博,真可谓是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隐性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广告的传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隐性广告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受众群体的接受层次和范围,正确利用好这个传播的形式才能将其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隐形广告传播学 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显性广告轰炸式的占据着消费者的眼球,平均每人每天从早到晚要主动或者被动得接受200~300个广告,可以说广告无处不在,堆积式的广告强攻策略让消费者的腻烦抵触心理逐渐增强,广告效果也直线下降,38%的观众会在电视广告时间段转台,58%的观众会利用广告时间休息,广告主发现自己的支出和回报越发不平衡,大量的广告费投入背后却只能收到可怜的广告关注和广告推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显性广告相对而言的隐性广告开始登上大舞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隐性广告的最大特点,下面我将运用相关传播学原理对隐形广告这一传播学现象做出简要分析。 一、隐性广告的概念及其表征形式 隐性广告又称置入式广告或阀下知觉广告,即将商品或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品牌工具或服务商标甚至服务内容有策略性地融入至媒体内容当中,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让观众留下对商品的品牌印象,进而在播出媒体外的市场中达到行销商品的目的。它与显性广告有着很大不同的商业宣传,它表现出很强的渗透性,并非形式上的广告,有的还与媒体内容互为一体,其功能与目的和广告并无两样,但其间接效用较广告更胜一筹。 显性广告的表征形式由于受众对单一传播模式的疲劳,传统灌输式的广告形式渐渐失去了受众的兴趣和信任。隐性广告见缝插针找到了发展壮大的沃土。在多维的传播环境中,隐性广告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其主要特点为:①直接出现在影视剧的醒目位置或成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导演也往往通过对白巧妙植人品牌或用道具形式给产品一些特写镜头。比如,在影片《手机》中,特殊的铃声和主人公独有情中一直使用的道具手机摩托罗拉,成了整个故事的焦点和关键所在。②冠名播出,“贴片”泛滥。以商品名或企业名直接命名一个栏目,近年的一些大型综艺节目如超级女生、我型我秀等分别以其赞助商名字命名,隐性广告巧妙地穿插在量身定做的节目中。③“借壳上位”,分公益广告一杯羹。④在综艺节目里频频露脸,为节目的制作提供赞助或提供产品已屡见不鲜。⑤伪装权威,借题发挥,即所谓的广告性新闻。 二、快速发展原因 隐性广告之所以成为众多广告商争相追逐的对象,除了出于对其低成本、高收益的商业价值考虑之外,更看重的是它理想的传播效果。 1.从传者看,“明星代言”具有更好地说服效果。隐性广告中的品牌代言人大部分为名人、明星或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对社会公众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如《手机》中的葛优。研究态度改变的说服理论由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他的研究大量涉及到说服艺术,即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能够最有效的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态度。从传播来源看劝服,霍夫兰曾用实验证明信源的可信度、知名度及传播来源的动机与传播效果成正比关系。一般认为,名人具有比较好的可信度和知名度,用名人做隐性广告的代言人,观众更容易接受。另外,传播者的动机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把广告做得不像广告,弱化广告人的宣传动机,打破受众的心理防线,一切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让观众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得出意料之外的劝服效果。 2.从传播过程看,隐性广告的传播方式遵循两级传播模式。两级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大众传播学的经典模式。该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大众传媒并不是直接将信息传递到受众那里,而是先将信息传递到一部分在人群中有影响力的人,再由这部分人传递到广大受众,拉扎斯菲尔德将这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中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推荐: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园林建筑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模拟接近自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老子》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之说,但先秦时期还没有确立以面南为尊的意识,随着对皇权的推崇和神圣化,才逐渐明确起来。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伦理哲学,从汉代的董仲舒到宋代理学,越来越严密,位尊者处于中央地位,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四合院以离(南)、巽(东南)、震(东)为吉方,东南最佳。大门为气口,除居吉方外,还须朝向山峰、山口、水流,以迎自然之气。宫殿、坛庙、官署、士大夫宅第之类,都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为儒家伦理思想所支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如静明园整体布局平面呈现的是非规整非对称状,但它的建筑东岳庙圣缘寺含晖堂书画舫等呈中轴线对称;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整体布局不对称,全园布局特点是在四周为土山的环境中以游廊串联起来的建筑群围成L形水池布置,以涵远堂作为全园。但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强调中轴线意识;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亦如此,如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

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住宅大门偏东南,避开正南的子午线,因这是封建皇权与神权专用。中国的寺庙园林建筑与宫殿和住宅建筑同构,不别于古印度的宗教建筑体系。如杭州黄龙洞园林,整体布局非对称,但园中建筑如山门、前殿、三清殿等则严格地遵守规则对称的中轴线标准。这类建筑格局,显得均衡、对称、协调,有典雅庄重之美。与儒家的均衡对称相反,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部分则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

(完整版)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源起 (二)概念 (三)必要性及意义 (四)应用范围 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 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 (一)专家学派 (二)心理物理学派 (三)认知学派 (四)经验学派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 (一)起源 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英国:1968年《乡村法》 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 时间: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展开 内容: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 Scenic 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主观满足”。 (二)概念 景观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景观的价值高低或者好坏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景观评价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评价对象的

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徽派建筑艺术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具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徽派建筑艺术的特点与审美价值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有机形成了它的整体美学理念。徽派建筑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得以保护性的开发研究和科学利用,使其能“古为今用”。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对徽派建筑的布局、环境、造型、装饰、环保等进行了剖析,以了解徽派建筑这种图像符号所透露出的固有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徽派建筑;美学;当代建筑;应用 引言 在众多探讨美学的著作中,对于美的本质的解释倾向于关系属性方面。美,反映事物的一定特性,是指事物某方面的特性,如色彩、外形等,与人们意识和经验中诸多方面相吻合而激起人们内心的愉悦感。美的形成需要依赖于事物的本身和审美者两个方面。 而在纷繁多样的建筑世界中,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形式美,即“比例、尺度、均衡、统一、韵律与秩序”五大原则。然而,形式美只限于建筑形式本身外在联系,唤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要通过它的艺术形象。 “徽派建筑”的典雅、清秀、神秘,华贵、天人合一;自然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建筑形式,以其深远的文化思想内涵和特有的艺术气质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东方古代建筑文化的典范,这一艺术明珠的美学价值,影响着一代代的建筑师们。(图1) 正文 一、“徽派建筑”的布局、环境、造型、装饰、环保之美学价值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最具特色的是传统民居村落,它从布局、环境、造型到装饰美化、环保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地域美学的特点。这里是古代越人的聚居地,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中原的“四合院”形式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图2)

校园广告信息传播现象分析

校园广告信息传播现象分析 现在这个时代是个广告的时代,可以说广告是无孔不入的,走在大街上,坐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哪个地方玩耍,几乎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告。广告广告,其实就是告诉广大的群众你想推销想宣传的东西,那么发布广告的地点就尤为重要了。这个时候,大学校园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关注,甚至有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商家传播广告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更有人认为大学校园是广告传播的新媒介。 由于传播环境的独特性,校园广告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有别于普通商业广告的特殊性。校园广告传播渠道也因为把关的人缺失,在广告传播活动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一、形式多种多样校园广告千姿百态 从教学楼到宿舍,从饭堂到操场,校园广告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海报、传单、横幅轮番上场;现场销售、商业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由于校园传播环境与传播内容的独特性,使得广告主能利用校园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进行广告传播。 (一)平面媒体 校园广告所使用的平面媒体,也就是一些常见并且能够在校园内得到有效传播的纸质媒体,如:传单、海报、报纸、杂志等。根据观察我们同学经常看见的校园广告是传单,传单与海报因其制作成本较低,广告传播活动的效果明显而得到商家的青睐,成为校园广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态。通常刊登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广告信息,如各类培训考试、促销活动、打折信息、家教中介、代购车票等等,是校园生活的缩影。这类广告更新速度快,时效性高,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所引起的注意率值是相当高的。 校园广告是高校都有的传播媒体之一。校园广告在影响同学们的生活方面作用显著。大学生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传播信息的影响,引进广告业务,可以丰富校园广播内容,从而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doc 10页)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doc 10页)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3.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 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游资源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二、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景观小品美学价值论文

论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摘要:在我国,园林中的小品在园林建筑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建筑、山水、植物等共同构筑了园林环境的整体形象。本文阐述了景观美学理论,继而从形式美及意境美两方面分析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引言: 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中虽然不是主角,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园林小品在园林中主要有可观赏性和组景作用,及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明确的变化标志;更重要的是景观小品可渲染气氛,合理地将小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效果,使环境更具感染力。园林小品和建筑一样,都为城市良好形象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方便实用、美化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效。 1、景观美学理论 追求美感是人的天性,美学的理论指导着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如何将景观美学理论完美的应用到园林小品的设计中是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有着不同的的理解、感知和评价,从最初的形式层面通过想象和联想上升到精神层面。侠义的美感就是人们对美的具体感受,比如苹果会有圆润的感觉或者对看到某些造型合理、颜色搭配很和谐的作品时,我们会觉得视觉很舒适,很吸引眼球,从心里感觉到美好。广义的美感可以称之为审美意识,从最初的侠义上的美感升华到意识层面,会唤起你心底的感触、

回忆、经历、联想和共鸣,我们经常说“触景伤情”就是这个道理。 2、形式美 形式美是人们最常见的美感形态,是审美的初级层次,用形式感来给人一种感官的愉悦。形式美可以归纳总结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美,对应人们的审美习惯、内容及表达方式,非常固定的造型、经常使用的颜色和广为流传被人们所熟知的包括比例尺度、均衡稳定、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在景观中,传统的园林设计基本都遵循这种规律的秩序的美;另外一种是不规律的、流动变化的美,也可以说是非传统形式的美,和传统的形式美法则走不同的风格路线,无序的、混搭的、抽象的表现特征,给人眼前一亮的别致效果。景观形式美因不用考虑深层面的意境的表现,所以可以以直接的、自由的方式来自我表现。比较简单易行,因而被大多数设计师所掌握;比较蓄意直白,因而被很多公众所接受。没有过多的制约,很容易实现。缺乏深度和内涵,是形式美的一个美中不足之处。对于景观的形式美的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感觉”,通过我们的听觉、嗅觉和感觉对园林小品的造型、色彩和空间产生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属于第一印象;第二是“知觉”,“知觉”通常在“感觉”之后产生,条件反射性,我们的大脑在此时迅速将第一印象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当中或会抽象所感知的内容,通过个人不同 的经历阅历、价值观及审美观的影响,想象和联想成为概念里的形象和内容,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进行简化,将原来的形态转换

在“H7N9事件”的传播现象分析

在“H7N9事件”的传播现象分析[事件回顾] 2013年2月2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前往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参与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诊治和抢救。病人病情已到晚期重症,抢救无效。医疗卫生机构随后又发现相关病例,并立即组织力量对病毒标本开展了实验室筛查,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科研人员于3月20日初步认为患者可能感染新型流感病毒,并于3月21日上报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3月22日,按国家生物安全有关规定,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3月3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4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报道了中国境内3例人体感染流感病毒H7N9的病例。 此次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在人体中发现,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 再现传播学的“枪弹论”观点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枪弹论”作为传播效果早期研究的一个理论,因其夸大媒体操纵功能与简单的传受关系,被后来新的研究成果取而代之。然而在H7N9媒介事件中,可以再次看到“枪弹论”效果的痕迹。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的问题。而对于H7N9事件报告中有关活禽类感染人的事件,并且没有研制出相关疫苗的事实,更是让人们对于活禽望而却步,甚至是谈“禽”色变。由于消息的不对等,相关知识的匮乏,使得在此事件中“枪弹论”的回归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H7N9型流感病毒的恐怖阴云迅速笼罩着整个上海地区,并辐射江、浙一带。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第8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本章概要】 本章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进入手,介绍了其各个发展阶段特征及主要类型,详细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景观要素及其审美特征,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基本美学思想及景观组合的艺术手法,探讨了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主要差异,分析了现存古典园林的几个典型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工与大自然的巧妙结合,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其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使之成为中国古建筑景观文化中最精彩纷呈的一部分,融聚了中国古建筑中绝大多数的装饰手法,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的今天,对古典园林景观的观赏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调节心境的重要手段。 8.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8.1.1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 (1)从原始古朴的自然野趣到人工色彩的渐浓、渐重 (2)仿真自然山水,追求诗情画意 (3)园林艺术的集盛 8.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种类繁多,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造园动机和文化观念划分 为生者而建的园林 为亡者而建的园林 (2)按照占有者的身份来划分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3)按照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 北方类型 南方类型 岭南类型 (4)按照不同风格和艺术特色划分 就世界范围来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风格,由此在园林的布局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可以将世界上众多的园林形式划分为两大类。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 几何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图案式或几何式园林。 (5)按照建造时间划分 古典园林 现代公园 8.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要素审美 园林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审美改造,对旅游者而言又是价值颇高的综合性艺术品。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北方的还是南方的、或许是岭南的,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

第三章-中国旅游景观

第三章-中国旅游景观

一、单项选择 1.自然旅游资源一般指() A.山地、海景、文化艺术 B.江河、历史文化古迹、动物 C.河流、瀑布、植物 D.湖泊、泉、民族民俗 2.中国探险、登山旅游山地是() A.四姑娘山、衡山、贡嘎山 B.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公格尔峰 C.慕士塔格峰、华山、四姑娘山 D.乔戈里峰、华山、博格达峰 3.中国的花岗岩名山风景区有() A.武夷山、三清山、九华山 B.泰山、齐云山、崂山 C.华山、衡山、黄山 D.千山、雁荡山、齐云山 4.下列一组景观中,属于“黄山四绝”的是 A.巧石、奇松、温泉、瀑布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C.瀑布、云海、温泉、奇峰 D.碧水、奇峰的、温泉、云海 5.下列一组高峰中,属于黄山主峰的是() A.玉泉顶、大汉阳峰 B.天都峰、大塔山 C.玉京峰、祝融峰 D.莲花峰、光明顶 6.武陵源景区属()岩石组成的山地 A.花岗岩 B.火山岩 C.石英砂岩 D.大理石岩 E.岩溶山地 7.我国风景名山中,属于流纹岩山体的是() A.长白山 B.衡山 C.三清山 D.雁荡山 E.九寨沟 8.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称的风景名山是指() A.黄山 B.桂林山水 C.武陵源 D.庐山 E.三清山 9.长白山位于() A.黑龙江 B.辽宁 C.内蒙古 D.吉林 E.新疆 10.长白山天池属于()湖泊 A.构造湖 B.堰塞湖 C.火口湖 D.河成湖 E.冰川湖 11喀纳斯湖位于() A.西藏 B.黑龙江 C.新疆 D.青海 E.内蒙古 12.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最长支流是() A.鸭绿江 B.辽河 C.松花江 D.海河 E.南溪江 13.钱塘江流经()

中国当代景观美学解析

中国当代景观美学解读—— 以多义景观设计师王向荣之景观美学观念分析为例 【摘要】本文以北京多义规划事务所主持设计师、设计总监王向荣的思想理论与建成项目为例分析总结了其所代表的中国当代景观美学思想,包括其所倡导的地域性自然、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并阐述由王向荣先生代表的景观美学思想在社会引起的广泛意义及作者对中国当代景观美学的观察与思考。 【关键词】地域性自然生态之美社会价值 【正文】 1.综述 要谈论中国当代景观美学,首先需知道景观美学的基本内容。景观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自然美的保护和加工、探讨自然美的成因、特征、种类以及开发、利用和装饰自然美的方法、途径等。研究范围涉及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它们的美学特征、审美价值、构造规律等都是景观美学所研究的对象①。本文中对中国当代景观美学的观察与思考主要以人工景观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为对象。 当代中国的景观环境审美正处于一个不稳定、多方向的时代。一方面,不断进行的全球化使当今中国景观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尤其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设计师越来越多,更使得当今设计师的思想表现出更多元的特点,并开始以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园林;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景观设计虽然在向前发展,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缺少理论支撑、缺少评论、缺少好作品、缺少广泛的认知度。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景观设计师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付诸实践,对景观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进行探索和追求。王向荣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园林绿化专业,后考取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赴德国深造。其德国留学回国后的10年是中国风景园林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风景园林的研究者、实践者和教育工作者,他在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王向荣之景观美学观念分析 王向荣先生对世界现代风景园林理论、地域性景观、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风景园林与生态、风景园林与艺术和风景园林教育等领域均有自己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其2000年创办的规划事务所之名“多义”正诠释了他所追求的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满足功能的,具有多重含义、多重表现力和多重感染力的景观。王向荣先生的有关景观美学方面的价值观和思考,主要体现在地域性自然、生态之美与社会价值三方面,对传 ①引用自史蒂文·C·布拉萨《景观美学》

植物景观分析作业

植物景观分析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植物景观作业 1、建筑物南面(三教门口) 现有植物:阔叶麦冬,蒲葵,山茶,杜鹃,雪松。 现况:靠近建筑墙体有宽35cm的阔叶麦冬种植 带,往南延伸植有蒲葵及三颗山茶。分布如图。 蒲葵冠幅约1.2m,单独生长的山茶冠幅约2.5m, 高约2.5m,两颗并在一起的山茶单颗冠幅约为 2m,高约2.8m,杜鹃种植带靠近路的宽约1.8m, 其余往北延伸。 改造:现有植物情况过于杂乱,周围大乔较 多, 围合感很 重,而这 块绿地给 人一种杂 乱的感 觉,不能 突出入口 的感觉。 采用规整式的配置突出入口的感觉。 使用种植池种植花叶蔓长春,高约1.6m,形成入口边界。移除原先长势过于茂盛的山茶,换种体积较小高约1m的山茶球。因为两边都有高大的树木,同时还有一栋教学楼挡在南面,所以这边虽然是建筑物南面但光照度并不高,采用朱砂根,11月以后还可以赏果。 2、建筑物北面 现有植物:广玉兰,桂花,石榴,梧桐,棕榈,杜鹃,山茶,蒲葵 现况:靠近建筑墙体部分没有种植大乔,有1.25m宽的地被绿化+小灌木,距离建筑约3m种植了四株广玉兰长势良好,非常健壮,冠幅约5m,高度约6.5m,广玉兰下的地面几乎没有植物生长。围绕广玉兰有杜鹃带,高75cm,宽80cm。 花叶蔓长春 阔叶麦冬 山茶 朱砂根 地被:马蹄金

改造后: 因为建筑物北面有窗户,需要采光,所 以选择不会遮挡窗户的灌木:八角金盘,八 角金盘下植吉祥草。中间的灌木球采用红叶 石楠,对应建筑北面的红色墙面的建筑。 改造方案:广玉兰下种植大吴风草,移除杜 鹃,边缘杂植吉祥草,两边呼应,产生整体 感,使得校园内两栋建筑产生联系,减弱两 栋建筑之间的分离感(因为我觉得让校园内 的建筑产生联系是很重要的…园内的建筑和 植物配植相互之间如果没有联系感,要在校 园内产生归属感是很难的。同在一个园区 内,建成年代的不同使得两栋建筑已经很有 断裂感,不能改变建筑外观只能在植物配植 上减弱断裂感。) 3、水边 现有植物:伞竹,池杉,海芋,沿阶草 现况:调查的地方位于三教后方西侧,阳光充 足。池杉长势还可以,冠幅1.6m—1.8m,高约 5m,伞竹生长良好,海芋部分叶色发黄,是因为 后方有挡土墙,并且有上有乔木荫蔽,缺少充足 的散光,光线不足影响光合作用。

浅谈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价值

浅谈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价值 摘要:我国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赞誉苏州园林,说“中国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世界园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国文化古韵的奇葩,拥有其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堪以深究并为今用。本人在游历苏州园林之后,就其美学特征有若干自己的见解,不能详尽,只为应用者扩展设计视听尽己微力,以彰国粹。 关键字:苏州;古典园林 我国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赞誉苏州园林,说“中国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世界园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国文化古韵的奇葩,拥有其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将人们对自然、人文等感官印象所提炼的美学特征赋予到园林中去,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可谓是穷尽心力,动用一切可能的造园要素来迎合表达的需要,创造出闻名遐迩而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私家园林。 本文着重从分析园林美学特征的具体承载休的设计初衷着手而非造园理论的角度探索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撷取以下几个方面,不曾概述,只求有抛砖引玉之效。 1.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对中国古诗画意境美的表达在彭一刚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探求”一章中,无不详尽“中国传统造园实践者动用诗情画意以升华物质空间,从而创造出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为了探寻至美的诗情画意的寄予物,造园家们翻开历史,寻访能给予他们创作灵感的诗与画的先圣。他们找到了晋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找到了《归田园居》,“缘溪行,夹岸数百步,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其文意而成拙政园东园。还找到了唐代的大诗人,山水画派的集大成者王维,找到了《杂诗》中“来白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所感的寒多蕊未开的时令气息,以及《夏日南亭怀大》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蕴的清幽可居的归隐“仙境”,于是网师园“竹外一枝轩”乃成,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而立。当然还有王维表达的恬淡闲居的居所《兰溪图》、关仝的“山溪待渡图”、荆浩的“匡庐图”,均意出尘外,耐人寻味。这些山水风景画在帮助造园者们初期建立对所造园林效果的理解上大有裨益。典型的先有画后有园的园林首推苏州两大名园拙政园与留园。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挥毫泼墨,勾画出拙政园一代名园之蓝图;明代著名画家、雕塑家,造园艺术家周秉忠,因地制宜,匠心独运,方使留园之境之美“长留天地间”。借着诗情画意,苏州古典园林自然而然地流露着诸如“拙政园东园”的疏朗旷达,“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清高雅致,还有网师小筑“竹外一枝轩”的恬淡之美,拙政园留听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诗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品评王维(字摩诘)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以故古时的山水田园画家往往又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也因这种联系与造化,造园家们方才灵活自如地将诗情画意融于园中,使居者步移景移,尽得山水之妙,如在画中游。 2.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的“花瓶”之美溯至秦代,始皇帝赢政缔造出疆域、政治、经济、军事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中国便以“支那”(China)享誉周邦。提到“支那”,外国人想的、说的最多的也许还是“china”(瓷器),这与华夏文明中一脉相承的瓷文化不无关联。说到瓷,就要想具体的瓷器,而在中国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还首推花瓶。各式的形,不同的雕绘,巨匠们以此作出一件件流芳百世的佳作。在容物纳件之余,花瓶更以其形式美、雕绘的文化意境美感染着一代代富有创意、文思如泉涌的艺术家,

微博中虚假信息的传播现象分析

微博中虚假信息的传播现象分析 摘要:近年来微博迅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网络传播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平台。可是与此同时微博的双刃剑性质也体现出来,由于某些微博用户的一些不当传播行为极易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受众对新闻议题的关注发生转向、偏离,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那么造成微博信息失真的原因都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杜绝和防范微博信息失真的现象?本文将探讨微博信失真的原因和应对的措施。微博,还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微博;信息失真;网络传播; 自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就正式进入了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2010年,微博发展最为迅猛,微博集合了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社交网站的优势,这种天然的优势使使用人数不断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微博渐渐成了公共舆论的起源地和发酵地,微博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公民新闻传播进入新时代。 然而庞大的网民规模,缺失的传播规则,也使得这种便捷的交流和沟通平台成为各种谣言、传言孳生的场所,各种观点、情绪相互冲撞撕咬,如影响恶劣的北京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事件。本文将以北京大妈讹诈外国小伙为例,就微博中的虚假信息现象进行探讨。 一、北京大妈讹诈小伙事件回顾 2013年12月3日上午,多家媒体及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以“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直接急哭”为题的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图片,图片中一个外国小伙站在黑色摩托车旁,一位东北大妈蹲抱着摩托车,二人均作呼喊状,身后有不少围观群众。@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等众多大V发布类似内容的官方微博,并被网络名人评论、转帖,其消息来源均标注为“国际在线”。报道称“2013年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北京朝阳区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1]”@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中有老人“死命抱住对方不放手”“急哭外国小伙”、“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离开”等内容。该官方微博被转发将近3万,评论量也超过两万,其他大V相关微博的转发评论都在万条以上,评论中充斥着“给中国人丢脸”、“老人扶不起”等一边倒的“痛批老人”。 12月3日下午,新京报的官方微博首先表示找到了目击者并上传了事发经过视频,在多家媒体的深度挖掘之下,真实事情经过是“外国小伙子驾一辆无牌照摩托车闯红灯撞到大妈并现场爆粗口大骂”。事件发生逆转后,不少网站都删除了上午发布的图片报道,作为初始新闻来源的国际在线也将报道改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疑为假”。最先热传相关新闻图片的拍摄者并不是专业记者,在面对《法制晚报》记者才采访时拍摄者表示目击了全过程,并认为“剐蹭十分轻微”,他判断被撞大妈伤势不严重,所以认为“疑遭讹诈”。外国小伙爆粗口大骂东北大妈的视频曝光后,网络舆论顿时不约而同倒向另一边——痛批老外。 二、微博虚假信息背后反映的相关问题 中国大妈和外国小伙的事情已经落下帷幕,但思考不能到此为止。撇开对传播虚假信息者的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一)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一) 摘要:将景观美学置于BBS建筑论坛等网站上经常有关于景观美学的思考与认识,甚至还出现了类似“建筑评论”、“建筑随笔”的“景观评论”、“景观随笔”等景观艺术的批评文体。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面对“景观”一词,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时“景观”一词的使用几近随意。其实在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林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学科都有一套出于本学科知识谱系的对于“景观”的认知话语,而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常见的做法是往往将“景”和“观”拆开来理解,犹如中国古典文论中将“情”和“景”拆开来作一种二元对立统一式的理解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带惯性的文论思维模式,容易拘于字面意义的限定而忽略其更深层次的人居文化内涵,从而将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旅游美学混淆起来。严格意义上的“景观”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我们可以从英语、日译汉语和汉语三个语境来梳理一番,在英语中,“landscape(景观)”的古英语形式如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等和其古日尔曼语系的同源词如古高地德语Lantscaf、古挪威语Landskapr、中古荷兰语Landscap等表示的含义是接近的,都与土地乡间地域地区或区域等相关,而与自然风景或景色无关。在汉语中,作为最为流行landscape的译名“景观”,其词义也是非常暧昧和复杂的。据认为,景观这个日语汉字词汇是由日本植物学者三好学博士于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前后作为对德语“Landschaft”的译语而创造的,最初作为“植物景”的含义得以广泛使用,后来被陆续引入地理学和都市社会学领域。而中国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景观”一词,是在1930年由中国景观学科的先驱陈植先生在其著作《观赏树木》的参考书目日文部分列有三好学的《日文植物景观》。后来陈植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造园学概论》中有两处使用了“景观”的词汇。其时的景观一词已有“景色”、“景致”和“景物”等意思⑷。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景观学(简称LA学科)概念时,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里需要提及到“景观学”的概念,所谓景观学(LandscapeStudies)是一门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基础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总目标,以环境、生态、地理、农、林、心理、社会、游憩、哲学、艺术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核心,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创造建设、保护管理和人文建设的学科专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综合性的现代学科⑸。自100多年前在国际上出现第一个独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LandscapeArchitecture)以来,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都逐渐建立起成熟的景观教育体系,成立了景观教育(师)组织,负责制订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评估办法,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景观教育组织。我国引进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只是最近10多年的事。而引进国门不久的景观学科理论和传统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在“正名”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分歧。在此,我们无意把景观美学概念狭隘地理解为景观学美学,但我们也不能无视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方兴未艾的现实。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新的重要环保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美学的研究重心不宜过于宽泛,把山岳河流湖泊草原湿地的审美研究悉数收入囊中,也不能只是停留在主要研究体现士大夫审美趣味或中世纪贵族鉴赏心态的古典园林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当代各类景观建筑实物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景观设计、景观规划思想的美学品格。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运用美学的眼光给予认真研究。可以说,景观美学是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具象化和人居化,是建筑美学的延伸和拓展。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和人居环境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景观美学研究完全可以成为和建筑美学、影视美学、工艺设计美学并列的重要艺术部门美学分支。二、正确处理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的关系中国的景观美学从诞生之初起除了概念定义上的语焉不详和学科归属上的困惑之外,还因为景观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和传统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以及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