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1

产业经济1

产业经济1
产业经济1

作业是针对课本44页至57页的内容,“如何看待中国体育市场的现今状况”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很大的,所以,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抓住重点,各组同学按照各组对应的市场类型,比如第一组,对应第1个:体育劳动力市场,这组同学写的就应该是如何看待中国体育劳动力市场,第二组,对应第2个,以此类推。分析围绕三方面展开,这在课堂上已经提过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问问其他同学。

11月12日将以小组报告的形式,PPT和文字都需要准备,此次报告成绩将作为此门课程的课外分数之一。

请在此输入标题

请在此输入作者

我国体育中介市场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体育中介,市场)

中国学位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b35675487.html,)

本文关键词:体育中介,市场交易费用,市场交易成本,中介市场,监管制度,中介监管,中介交易,机会主义行为,体育市场,影响,体育产业,提高,实施机制,信息不对称,信用产权,效率,因素,新制度经济学,监管法律体系,国际竞争力

体育中介是随着体育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体育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我国体育产业务恢复20年来,随着我国的体育产业迅猛发展,体育中介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世界上其他体育业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发育都比较落后。虽然体育中介是肩以弥补体育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体育交易成本,提高体育商品交易效率的使命进入体育市场的,但由于体育中介本身的实施机制以及与体育中介交易相关的各项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导致低交易效率,高交易成本的诸多因素。其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并没有如同理论界期待的那样得到发挥,这已构成影响我国体育中介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我国体育中介及与其相关的制度为研究对象,以控制体育中介交易成本为研究切入点,以新制度经济学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借助实证分析手段,揭示出影响我国体育中介市场交易成本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体育中介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寻租行为。这不仅增加了体育中介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导致了体育中介内生交易成本的明显提高。第二,体育中介信用产权界定不明。体育中介信用作为一项产权,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特征,如果产权制度不明确,那么就可能导致一个可能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机会主义行为的盛行制造土壤,这将大大增加市场交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第三,体育中介监管制度不善。体育中介监管的目的在于规范体育中介市场和体育中介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降低体育中介交易成本,但由于存在监管机制的缺陷、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和监管信息的失效等,体育中介监管有可能影响体育中介市场的交易效率。本文根据对每一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分别提出了加强对体育中介实施机制、信用制度和监管制度的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和主张,以提高我国体育中介对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我国体育中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议

——《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与管理的综合研究》成

果简介

广州体育学院谭建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与管理的综合研究》(批准号为01BTY012),其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求体育事业要加快形成“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格局,依托社会,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但是依托社会不是盲目地将体育的管理职能推向社会,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办体育的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中介组织,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形成社会办体育的牢固基础。

一、重视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1.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事业改革的方向。应客观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变化对体育事业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管理部门的产业的狭隘和封闭的传统观念,树立体育产业社会化

的发展观,丰富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举国体制”的新内涵,遵循体育

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中介市场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特殊市场功能。

2.加快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理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加速社会各种体育资源进入市场,为体育中介组织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使体育中介市场在推动各类体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配臵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市场功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体育中介业的发展。

3.落实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中介市场的发展计划。要从政策上扶植我国的体育中介机构,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加速我国的体育中介业成长。

二、加大对政府机构与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打破体育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对体育产业资源的垄断,实现体育中介资源的市场化

1.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快职

能转变。改变目前体育竞赛、体育人才及其他

体育资源“官办”与“垄断”的运作方式,通过宏

观政策调控引导企业进行市场活动,将政府现

各类体育技术人才的培训、体育活动的审批等职能逐

步分离出来,交由市场或中介组织去完成。

2.加快全国性各单项运动协会等事业单位的改

革。加快全国性单项协会实体化、社会化的步伐,改变目前各中心和协会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管办不分的状况。要尽快实施单项协会实体化的试点工作,选择若干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协会进行社会化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意义并受到章程约束和监督、责权利统一的社团法人,充分发挥其对体育市场的行业管理作用。

3.加快体育系统事业单位的转制。现有的大多数体育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企业化,积极引入社会资源,现有的各类体育运动队伍,可实行多种经济成分的改制,除保留少数国家重点运动队之外,省一级大多数运动队应转变为相应的体育俱乐部,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其管理。目前由国家包办的体育赛事,除保留少数重大体育竞赛活动外,均应实行公开招投标面向市场,而不应由个别事业单位垄断经营。对于体育系统大量的中小型经营服务性场馆和单位,依照市场规范进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有计划地进行企业化改造,使其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

市场的竞争。

三、加强体育中介市场的法制建设,制订相应的法规与政策措施,推动体育中介业的规范发展

第一,制订体育市场中各种资源的管理办法与法规,明确规范各类体育投资者、体育赞助商、体育俱乐部、运动员、体育协会、体育中介公司、体育经纪人、体育管理者及社会各方面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实行依法治体,确保体育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体育中介组织、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活动和商业性体育竞赛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将体育中介组织与体育经纪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尽快制定与《体育法》、《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相配套的有关规定与实施细则,制定《体育中介机构组织管理条例》和《体育赛事招投标管理办法》,推行体育赛事经纪制度与运动员经纪人代理制度,规范体育中介行为,做到严格执法、依法经营,保证体育中介市场有序高效运行。

四、尽快制定有利于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经济政策

我国体育中介市场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幼稚行业,

目前还属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采取相关的经

济政策来扶持与保护我国体育中介业的迅速

1.清理体育系统内各种阻碍中介组织进入的规

章制度。排除各种行政干扰,降低进入体育中介市场

的门槛,消除对体育中介组织和从业人员的各种限

制,如取消中国足球协会等组织实施的国内运动员集中“挂牌制”转会制度等人为障碍,允许中介组织和体育经纪人进入运动员代理等主要的体育中介活动领域,为体育中介组织提供宽松的体育市场环境。

2.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体育中介市场。鼓励、扶持和保护社会兴办民营体育中介企业,积极开发各类体育中介市场,通过减免税、低税或延迟收税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中介市场,疏通投资渠道,规范体育中介市场行为,降低投资风险,保护体育中介组织的正当权益。

五、加快体育中介人才的培养,建立中介从业培训制度

大力培养体育中介经营人才和体育中介市场管理人才,提高国内体育中介组织的竞争实力,是当前我国体育中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计。体育中介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导致整个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缓慢、实力薄弱的根源,也是导致国外中介企业占领国内体育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快调整体育人才培养结构与途

径,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合格的体育中介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体育

中介服务管理质量与竞争力。在行业组织的统一管理和审核下,分类分期举办体育中介从业人员培训班,对现有体育中介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吸收和引进国外体育中介经营管理经验与人才,提高体育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六、建立与完善体育中介市场的监管机制

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强化国家体育、工商管理部门对体育中介市场的监管,包括对体育经纪人的监管,对体育中介经营的监管,对体育中介行业自律制度的监管以及对外资体育中介结构的监管,对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顺体育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体制。将体育中介机构与体育经纪人直接纳入国家体育与工商监管机关的宏观监管范围中,使体育中介机构真正做到“独立公正、自主执业、自立信誉、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逐步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管相结合的体育中介市场的监管体系。政府监管主要通过体育与工商管理部门对体育中介机构与体育经

纪人的资格、市场准入条件与中介行为的监督

管理,政府监督管理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对体

育中介机构的设立、中介行为制订严格的管理

办法,还应对体育中介机构进行制度化、公开

2.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建立体育中介行业协会,

强化对体育中介市场的管理作用,切实把体育中介市

场所需要的协调、沟通、评判、纠纷解决、培训等服

务功能纳入同业协会的职能范围,以作为对国家监管工作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充分发挥体育中介业协会在行业中的领导作用。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严格资格认证,加强业务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内控机制,做到独立、公正与公平,逐步建立自律性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体育中介行业性自律组织,尽快成立全国或地区的体育中介业协会,逐步将一些原来由政府行使的职能,如行业服务标准的制订,行业准入的资格认定,合同管理制度、保证金制度、培训制度等业务标准的制订等,交给行业自律组织,推动体育中介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3.健全社会监管机制。建立体育中介机构评级制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评级方法,向市场公布评级结果以督促体育中介机构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成立社会投诉机构,将体育中介机构纳入体育市场买卖双方与公众的监督下,以杜绝体育中介结构与从业人员违规经营行为。体育

中介市场的管理要实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

点扶持相结合。

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08-09-28 19:18:32)

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体育中介行业在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有序的体育中介组织有利于体育商业信息的传播、传导、流通,促进体坛资金的流动和体育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而目前体育市场中的中介机构的发展明显滞后,真正从事体育中介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并不多,经纪公司数量少、规模小以及市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体育经纪公司在推进我国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影响力远远未能达到活跃体育市场的程度。纵观体育市场发展态势,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体育中介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效益良好的体育产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将体育中介市场作为发展重点,下大力气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经纪人和中介机构,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来吸引更多的投资,开发我国体育资源,培育体育市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

1 当前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中介市场资源开放程度不高,社会对中介组织的特殊功能认识不足

从体育中介市场角度看,运动员是体育中介市场非常活跃的资源。西方体育产业的发

达与西方职业体育和体育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各项代理活动是西方体育

中介市场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中介市场的主要经营

业务,在西方体育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处于转型

时期的我国体育市场尚不成熟,市场体系不健全,运动员

这一体育中介市场的资源还未能完全进入市场。目前我国

优秀运动员几乎都处于省市一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控制之下,这些

部门一方面以运动员是国家培养的作为借口,反对体育中介组织

介入运动员商业开发,另一方面造成了运动员无形资产的流失,制

约了体育向产业化的发展。现阶段体育赛事资源虽已逐步开放,

但有关部门对市场开发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仍在实行项目

垄断,为体育中介组织承办或推广过程设置过高的障碍,市场竞争

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打击了体育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同时,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大多数企业在制定重大决策、采取重大步骤时,往往忽略和避开中介组织而自行运作。由此,体育中介市场资源的开发,效益的转化,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忽视了体育中介机构的作用。这在一些体育市场运作的实践当中已经显而易见。

1.2 体育中介市场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为了促进体育中介市场的发展,我国较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制定了关于体育中介活动及体育经纪人的有关管理规定。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尚未有相关的地方法规,缺乏对中介市场的监管,已制定相关规定的地区由于缺乏市场的监管实施和没有完善的中介行为规范,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一方面,无证经营、不履行合同、乱收费及服务标准混乱等,造成少数体育中介组织或从业人员的违法与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体育中介行业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的规定都是针对体育经纪人的行为约束,而缺乏针对体育市场的明确规定,使得体育中介机构在与有关部门发生中介活动纠纷时大多无法可依,缺乏必要的保障。

1.3 中介法规滞后,体育中介业缺乏行业自律

国外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过程表明,体育中介行业自律性程度高是体育中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体育中介市场一方面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缺乏行业自律,迄今为止,国家有关部门尚未出台有关市场中介组织的完善配套法规,缺乏对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统一协调及监督管理。从已建立的法规来看,对市场中介组织的布局规划、资格认证、监督管理及主管部门等有关规定协调不够,甚至存在抵触的现象。由于体育中介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建立相应的行业组织和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加强行业的自我监督。目前我国体育管理部门中的多头管理极大地损害了体育中介组织和从业人员的根本利益,不利于中介组织开展经营活动,也不利于政府对市场中介的统一管理,使体育中介市场具有较大的

风险性。

1.4 缺乏专门的体育中介人才

我国目前的体育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数量上看,人员数量较少,专业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兼职的广告人,或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充当临时中介、代理。从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体育市场较好的大城市。从组织形式上看,多以兼营为主,真正专业的屈指可数。从职能范围上看,仅限于运动员转会、赛事转播等一些基本事宜,很少涉及运动员保险、运动员财务管理、运动员形象塑造、商业开发等方面。从经营状况来看,由于总体素质较低,经营理论落后,收益并不好,而且一些乱纪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美国著名的体育中介机构———国际管理集团,他们之所以运作成功是因为有一批资深的经纪人,这些人才不仅具有体育运动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有广告策划、广告媒体、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具备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体育中介机构面临着增加经纪人数量和提高经纪人自身素质的双重任务。

1.5 我国体育中介组织势单力薄,难以与国际体育中介组织抗

随着体育国际化趋势的逐步加快,我国体育市场将更加活跃,国外体育中介组织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内进入中国体育中介市场,并以资本、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加大对中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垄断经营之势。而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历史不长,不仅数量少而且整体实力不强,在短时间内难以与国外体育中介组织全面竞争。面对国内体育中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国体育中介机构自身的优势不明显,企业势单力薄,尤其缺乏拥有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介机构,人才队伍机构不合理,未能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中国体育中介业的整体素质不高,在国内体育中介市场竞争中与国外中介组织相比处于弱势,目前我国已有的职业运动项目都被外国中介控制在手中。国际体育中介业内我国中介组织更不具有竞争力,有关部门缺乏积极的倾斜政策来扶植中国体育中介业的发展和壮大。

2 完善和发展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对策

2.1 制定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

规划

为了科学合理地培育我国的体育中介市场,必须明确

目标,统筹安排,制定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规划和实

施计划。国家体育管理部门要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制定推

动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制定和实施体育

中介产业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增加市场竞

争主体。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

亚运会的机会,制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中介市场的实施计

划,从政策上扶植我国的体育中介机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体

育中介市场的竞争,促使我国体育中介业市场有目标、有计划、有

步骤地向纵深发展。

2.2 加大政府机构与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打破有关部门对体育产业的行政策垄断,最大限度实现体育中介市场资源的公开化

进一步转换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各种体育中介组织,建立现代体育制度,将政府现行的某些体育中介职能逐步推向社会。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体育中介组织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政府通过宏观政策间接引导企业进行市场活动,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下属的中心,应通过制定政策把赛事组织推广、运动员代理与经济等中介事务分离出来,交由体育中介组织与体育经纪人去完成,清除介入体育中介市场的行政权力因素,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组织与体育经纪人的市场功能。

在体育竞赛市场与体育人才市场中,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下属的运动管理中心以及有关的协会必须从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上来。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体育竞赛与体育人才的资源,制定体育市场各种资源的管理办法和法规,在市场开发程度较高、经济效益好的职业俱乐部联赛与其他商业性的竞赛市场中,推行体育赛事经纪制度与运动员经纪人代理制度,加快推进各种资源进入市场的速度。对于现有的各类体育运动队伍,应逐步转为相应的体育俱乐部,政府再直接干预其经营管理。对于原来由国家包办的体育赛事,除保留少数重大竞赛活动外,均应推向社会和市场,逐步实现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社会化与商业化。同时,现有的绝大多数体育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企业化、

民营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产业经济学试题二(带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范围经济 2.掠夺性定价 3 产业集群 4.管制 5.有效竞争 二、简答题(共30分) 1.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 2.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 3.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 4.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 5.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辽宁汽车产业及其集群发展 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的汽车产业,辽宁的汽车产量2003年达到143677辆,同比增长了55.88%,高出全国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现在,以轿车、多功能车、轻型汽车(含轻型客车和轻型货车)、大中型客车、车用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已经构成了辽宁汽车工业体系,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已初现轮廓,形成了沈阳、丹东两大汽车生产基地,沈阳-辽阳-营口-大连,沈阳-锦州-朝阳两条汽车长廊的产业聚集分布。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近几年来,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其中沈阳市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止2004年底,沈阳汽车产业集群共有华晨金杯、华晨宝马、上海通用(沈阳)北盛、金杯车辆、沈飞日野、沈阳中顺、沈阳奥克斯7家整车生产公司;专用改装车、农用运输车2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95家。 辽宁汽车产业链较为完整,在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经销、售后服务等各大环节均有一定实力。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产业经济学讲义1

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完成了产业组织理论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的介绍,应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不同市场结构及其福利分析 3、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方法 4、OLS 回归分析方法及结果分析 基本概念: 1、 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冲突 2、 单一产品厂商的规模经济 (1) MCAC ?规模不经济 MC=AC ?不变规模报酬 构造判定系数FC (function coefficient )来描述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判定系数被定义为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比,即FC=AC/MC 。 (2) 最小有效规模MES (minimum efficient scale )是指企业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至 最低点时所对应的企业最小规模,其含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Q 1点。 MC AC MC AC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Q 1(MES ) Q 2 AC/MC Q

(3)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规模经济表现为成本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学习曲线表现为在产量不变的情形下,成本曲线向下平移。 3、 多产品厂商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 总成本:C(q 1,q 2)——厂商生产q 1单位的产品1和q 2单位的产品2时的成本,由 于可能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C(q 1,q 2)不一定等于Cq 1+ Cq 2 (2) 边际成本:1 211) ,(q q q C MC ??= ,2 212) ,(q q q C MC ??= (3) 平均成本——基于定义多产品厂商总成本的同样原因,引入射线平均成本概念 (RAC )表示多产品厂商的平均成本 用λ1和λ2表示产品1和产品2的生产比例,q 表示总产出,则q 1=λ1q ,q 2=λ2q , 有:q q q C RAC q ),(21λλ= (4) 规模经济:用s 表示规模经济的衡量尺度(不同版本教材分子分母可能会颠倒,但 不影响分析) )(2 211q C q q C q Cq s ??+??= 有: s>1,RAC 随着q 的增加而下降,即存在规模经济;依次类推出规模不经济和规模报酬不变 (5) 特定产品规模经济 产品1产量不变,产品2从0增加到q 2所增加的成本记为IC 2,则:IC 2=C(q 1,q 2)- C(q 1,0);所增加的平均成本记为AIC 2,则:AIC 2=[C(q 1,q 2)- C(q 1,0)]/ q 2 特定产品的规模经济:当其他产出不变时,特定产品i 的规模经济衡量指标记为PS i ,则PS i =AIC i /MC i (6) 范围经济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题带复习资料

五、案例分析题(1题,15分) 材料1:美国烟草业的掠夺性定价行为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烟草托拉斯通过掠夺性定价来逼迫它的竞争对手以低价将公司卖给它。例如,1901年,烟草托拉斯在北卡罗来纳州有个香烟品牌叫“美国丽人”,它与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的类似产品相竞争。“美国丽人”的价格是每千支1.50美元,恰与要求缴纳的税金一样多,可见这个价格是明显低于生产成本的。不过烟草托拉斯声称低价是产品导入期的优惠措施。在1903年,烟草托拉斯就顺利收购了无法与其竞争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掠夺性定价的含义、特征及其后果。 材料2:加成定价法 美国许多行业中的巨人都采用加成定价法。几十年来,通用汽车公司的加成定价法是以获得总投入资本的大约15%的税后利润为预定目标的。公司的管理者假定第二年他们能销售足够的汽车来发挥其生产能力的80%,并在此假定基础上估算每辆汽车的成本,然后在成本上加上一个足够大的加成以实现所想获得的回报,最后得到的价格就是所谓的标准价格。 在20世纪60年代,其他的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福特和克莱斯勒,每年为各种型号汽车制定价格时似乎也采取了相同的程序。这些价格一旦宣布,一般是整整一年内不发生变化。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成本加成定价的步骤及其优势。 材料3: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名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航空制造业排名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在资源、资金、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此外,波音和麦道都生产军用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军用生产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加速民用产品的更新换代。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净负债为10亿美元,员工总数为20万人,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这场不寻常的并购使得波音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到65%,牢牢站稳市场领导者地位。这次的收购不仅涉及交易双方,而且涉及到美国政府以及欧盟各国政府,其中还引发了反垄断的争议。 问题:请解释横向兼并的含义,并对横向并购进行福利分析。 材料4:企业的差异化策略 1、宝洁公司的差异化策略。针对消费者对洗衣粉的不同偏好,宝洁公司为了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将洗衣粉划分为9个品牌,并赋予不同的品牌个性,成功占领了美国大半

产业经济学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 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试题两套(带答案)知识交流

《产业经济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规模经济 2.进入壁垒 3 混合并购 4.策略性行为 5.产业结构政策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 3.垄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4.企业实施横向并购的动机是什么? 5.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中国移动电信市场的不对称管制 当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对于其成因,许多人都归结为竞争的压力,但要追根究源的话,还应从不对称管制上找原因。 实行不对称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压制主导运营商扶持新进入者,形成有效竞争。因此,在资费是市场竞争主要手段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不但允许新进入者以较低的资费标准与主导运营商进行竞争,还对后者实行严格的价格控制,希望能通过这些措施使用户流向新公司。1994年联通成立后,正是凭借这种资费优势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尽管联通拥有资费优势并借此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实力依然比较弱小,不能对当时的中国电信构成威胁,所以两者倒也能平安相处,爆发价格战的情况甚少。 然而,近年来联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力逐渐增强,已经基本具备了叫板中国移动、与之在移动市场一决高低的实力。面对联通带来的竞争压力,看到联通由于享受到了不对称管制带来的资费政策而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中国移动也只好在资费上下功夫,降低资费以使联通失去价格优势。而联通为了抢占竞争的主动权,只得进一步下调资费。双方竞相折价,恶性价格战自然就不可避免,而移动资费高额的利润也给他们提供了降价的空间。由此可见,不对称管制对资费的管制引导了运营商把竞争的焦点放在资费上,促使他们把资费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而导致恶性价格战的发生。因此,不对称管

《产业经济学》选择题库完整

产业经济学》题库 二、单选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2、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 B ) A 、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 、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3、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5、霍夫曼比例是指(A ) A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B .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 .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 .以上都对。 6、(A)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 A 、费歇尔 B 、瓦尔拉斯 C 、马歇尔 D 、霍夫曼 7、SCP理论指的是(B) A 、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 B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C 、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 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 8、产业组织是指(A) A 、同一产业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9、马歇尔冲突指的是(A) A 、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B 、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 、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 、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10、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A 、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 、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 C 、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考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 D 、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11、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 A 、SCP理论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D、退出壁垒 12 、HHI 指数的优势在于(C) A 、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 、计算量不大 C 、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产业经济学试题二(带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 分) 1.范围经济2 .掠夺性定价3 产业集群 4.管制 5 .有效竞争 、简答题(共30 分) 1.市场集中度有哪几种衡量方法? 2.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3.横向并购有哪些竞争效应?4.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产业布局有哪些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题(共20 分) 辽宁汽车产业及其集群发展 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的汽车产业,辽宁的汽车产量2003年达到143677辆,同比增长了55.88%,高出全国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现在,以轿车、多功能车、轻型汽车(含轻型客车和轻型货车)、大中型客车、车用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已经构成了辽宁汽车工业体系,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已初现轮廓,形成了沈阳、丹东两大汽车生产基地,沈阳-辽阳-营口-大连,沈阳-锦州-朝阳两条汽车长廊的产业聚集分布。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近几年来,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其中沈阳市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止2004年底,沈阳汽车产业集群共有华晨金杯、华晨宝马、上海通用(沈阳)北盛、金杯车辆、沈飞日野、沈阳中顺、沈阳奥克斯7家整车生产公司;专用改装车、农用运输车21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95家。 辽宁汽车产业链较为完整,在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经销、售后服务等各大环节均有一定实力。 到2003年末为止,辽宁地区共有汽车工业企业148家,其中汽车制造厂11 家,改装车厂50 家,车用发动机厂6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81家;固定资产350.73 亿元。另外还有科研院所3家,汽车经销企业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产业经济学(1)

一、名词解释 : 1.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 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3.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吧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产 业,以便进行产业研究和产业管理 4.单个产业状况:单个产业状况是指从经济上看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个产业总体而言的 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5.企业:企业是指通过投资监理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 6.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各方面制度安排的总称 7.个人业主制:个人业主制是由个人投资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合伙制:合伙制是由多个合伙人投资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公司制:公司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由众多投资者入股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8.委托代理风险:是指代理人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使代理成本大于代理收益、企业经 营亏损和破产的危险性 9.规模经济:是指经济体随着规模的扩大而经营成本下降且收益递增的现象 外部规模经济:经济体随着外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 内部规模经济:经济体随着内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 范围经济:是指经济体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而经营成本下降且收益递增的现象 10.产业素质:是指单个产业的性质和质量,是决定单个产业状况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11.产业竞争力:产业在生产经营的资源、资本、技术、设备等方面拥有的优势或能力 12.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最初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过程 13.产业链:是指产业按特定顺序依次进行的生产经营环节而构成的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的 链条或系统 产业价值链:是从价值上看的产业链,反映的是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增值即附加值的情况及其变动 14.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特别是制造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附加值一定的变动趋势 对企业和产业的价值: (1)企业之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性的附加价值(盈余),才能够生存下去。 (2)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方向与服务,才能有高获利的潜力,方能确保企业的永续经营。 (3)经验曲线是一种静态表示,透过微笑曲线,可以表现动态的一面,并能突破经验瓶颈,迅速化内隐知识为外显知识。 (4)如何将研发、生产、营销结合,一直是企业谈论的主题。透过微笑曲线的认知,可以很快达到需求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尽量让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操作方式如下: A、产品升级或产品下移,产品升级指的是产品从原来低档往中档、中档往高档走的办 法,而产品下移,追求的不是提高附加价值,而是创造不同的市场,让营销固定成本往下降,创造规模经济的概念 B、垂直整合,包括向上游的整和和向下游的整和; C、缩短销售渠道,建立直接供销关系,渠道缩得越短,附加价值就越高; D、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的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线的水平延伸; E、多元事业,一种是相关产业的多元化,一种是非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对于后者,风 险较高,在实施时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现金流量,要做好亏几年的心理准备;

产业经济学

产业和产业经济学: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是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关联: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有效竞争: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霍夫曼定理: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马歇尔冲突: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瓶颈产业和朝阳产业: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X非效率: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市场集中度:指市场上的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是指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退出壁垒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勒纳指数度量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其计算公式为L=(P-MC)/P,此处P是厂商的价格,MC是边际成本。贝恩指数代表的是行业的超额利润率。B=/V其中是经济利润,V为投资总额。 影响力和感应度:把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感应度。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产业集聚: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中小企业政策和直接规则政策:中小企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国有关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各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措施和规定。直接规制是指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直接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政府依法直接介入市场主体的决策

王俊豪 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答:(1)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2)通常将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答: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产业组织研究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磨擦系数,如不完全信息、进入壁垒、交易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政府行为等,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研究产业结构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3.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答:国际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在国内,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演化规律、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区域布局等。 4.简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两大部分具有不同的理论渊源,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产业结构理论可追溯到威廉·配第,逐渐形成了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 5.产业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答:产业经济学涉及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等多项内容。总体而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方法的集合。最基本研究方法乃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种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博弈论分析、计量经济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联系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区别在于,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5675487.html,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作者:王恺悌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5期 摘要: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业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强化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满足经济平稳发展的整体要求,要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工作重点,探索有效的转型路径,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拉长补短,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形成多支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经济新常态下,低效率、高消耗产业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要求,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出发,确保经济平稳增长。本文基于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引言 技术是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流动要素,也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点之一,并在区域协同发展与经济增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推进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道路。 1行业现状 产业园区首先应明确自身优势特点,包括交通、资源、成本等,思考能否融入大区域龙头城市的产业体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产业功能,明确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其次确立园区在大区域中的战略目标愿景,指导中远期发展方向;最后明确园区对接的重点市场及招商对象,以及支撑项目目标实现的招商策略、招商手段、运营服务内容等。北京、上海、深圳等作为区域发展核心,肩负自身转型提质及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纷纷探索将非核心功能向周边转移,带动产业、基建、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构建功能互补的区域格局。此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园区作为产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将迎来产业升级、业态更新、市场扩大等利好。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年》,信息产业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一步细分,电子信息制造包括电子元件与专用材料制造、电子器件制造、智能硬件和应用电子制造、计算机制造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目前国内信息产业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西三角为 重点区域,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国比重90%,其中,广东省是电子信息传统强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3.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34%,产业规模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优势产品涵盖家用电子、视听产品、计算机、显示器件、通信设备等,目前已形成以深圳/广东—东莞/

产业经济学总结

Chapter 1 产业经济学概述 1.产业 在产业组织层面上讲,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者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从产业结构层面上讲,产业是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 2.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组织特征,特别是那些对市场的竞争性质和价格行为产生战略影响的特征 3.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取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策略 性活动,包括价格活动和广告、宣传、研究、开发等非价格活动 4.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通过一定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利润、产量、产品质量、品种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最终的经济成果,实际是反映了特定市场结构和行为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Chapter 2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1.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 经销成本时产生的经济; 规模不经济是指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边际效益逐渐下降的经济;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 产品而产生的经济。(例子:羊毛和羊肉的混合生产) 3.最小最佳规模和最大最佳规模 指在不考虑技术因素的平均成本曲线中,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到某一点B为止,在BC之间处于低水平,C点以上则上升,那么B点称为“最小最佳规模”,C点称为“最大最佳规模” 4.最小经济规模 在考虑技术因素的平均成本曲线中,最小有效规模(MES)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 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 5.多元化(混合一体化) 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行经营。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济南都市圈、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运河经济带、京九经济带……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众多城市群和经济带正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城市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搞好区域间的协调配合。 一,聊城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城市概况 聊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典籍荟萃,历史名人辈出。全市现有文物古迹400多处,三国时期的曹植墓,明代的光岳楼和清代的山陕会馆,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聊城站是京九线上12大火车站之一、4大编组站之一。聊城拥有粮食、棉花、石油、物资4个国家级储备库和1个保税仓库,1个国际集装箱转运站,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等在聊城交汇,形成了“黄金大十字”。聊城是连接山东与中原地区的枢纽,也是连接山东与京九沿线地区的枢纽。聊城是重要的内陆口岸城市,实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出口无纸通关”等,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便利条件。 (二)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聊城市有色金属冶炼、专用设备制造、纺织业和造纸业极为突出,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在与周边7市中具有比较优势。 (三)区位优势强 从区位上看,聊城处于山东省东西中轴线最西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也是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的交界处,是山东走向中西部的最前沿。向东,是本省发达地区;向南、向西、向北,是中西部能源资源聚集区和人口众多的内需市场,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非常独特。 (四)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完善

工业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2021年聊城市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有1251个,占总数的78.6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初具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46家,尽管只有总数的15.46%,但产值占所有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48.51%。 (五)生产性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廉价,全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巨大。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9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在50万人左右。二是水资源丰富。聊城水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价格低,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聊城经过,设计流量为200立方,秒,每年可引水15亿立方。三是能源充足。聊城距中国煤炭基地山西仅150公里,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初步测量,全市潜在的矿产资源价值达3073.5亿元,占全省的6%,仅次于泰安、东营、济宁,居全省第4位。煤炭储量240亿吨,且煤质较好,煤层较厚,埋藏较浅,适宜开采。预测石油储量1.7-5.5亿吨,天然气储量1513-3027亿立方米,年产原油65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分别占到中原油田的20.31%和6.17%。岩盐储量300多亿吨,开发前景广阔。境内2条天然气输送主管道供应山东全省及周边省市,是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现发电能力达到360万千瓦。 二、聊城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综合实力差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17个地市中排名12。从人均GDP 看,2021年刚超过3000美元,全省排名15,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200多美元,不足济南的50%,低于济宁、德州等地区5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省内其他城市比较,都是后5名,较难组织生产性元素的有效流通和利用。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 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相比,其结构总体呈现出二产偏高、三产偏低的特点。2021年聊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5.1:59:25.9,山东省为9.7:56.9:33.4,一产高出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二产高出近2个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概况: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一、区域概况 1.1、地理区位和交通 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是我国东部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54%。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是中部六省中位置最东的一个省份。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①从全国看,安徽处于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是中国南北交通连接的重要枢纽。

长江和大别山把中部五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快速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又使中部旅游合作具有了便捷的交通优势。水路:长江一线牵,还有汉江、湘江、赣江等水上航线,并有很多良港。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连接河南、湖北、湖南等主要城市,沪蓉高速公路连接安徽、湖北,(南)昌九(江)高速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相通,另外各省还有其它一些高速公路,共同构成连接中部地区的快速公路网。铁路:焦(作)柳(州)铁路、京 广铁路连接河南、湖北、湖南,京九铁 路连接安徽、湖北、江西,武(汉)九 (江)铁路连接湖北、江西,陇海铁路 连接河南、安徽,浙赣、湘黔铁路连接 江西、湖南,淮南铁路通过芜湖长江大 桥连接安徽、江苏。航空:各省会城市 及张家界、宜昌、黄山等主要旅游城市 均有空中航线相连。 ②从安徽省内部来看,目前安徽的交通建设正在跨越式的发展,交通地位也在全国排名逐年提升,目前排名第10位。预计到年底,全省交通建设将完成投资240~26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4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 十二五规划中,安徽省预计将形成“四中八横”、总里程达55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完成后,安徽省高速公路网平均密度达3.94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间距约50公里,适应区域人口密度400~800/平方公里、民用汽车拥有率10~20辆/百人(目前为1辆/百人)情况下对高速公路的交通要求。 2、区域内部概况 ①规模: 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4月29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显示,安徽常住人口数为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44%,居全国第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