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通知

(环发[2005]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机构的委托管理,现发布《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请遵照执行。

附件:在有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二00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前言

为明确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委托要求,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部分内容参考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内容制定。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包含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体系管理要求,同时对检测机构的部分相关人员提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委托。

本规范所指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是指承担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定期)检测的机构。

2引用标准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3.1在用机动车

本规范中的在用机动车是指国家或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上牌照以后的、需定期检测的机动车。

4基本要求

4.1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检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工作。

4.2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3检测机构分为A、B两类。A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检测机构;B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

4.4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4.5A、B类检测机构均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5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5.1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5.2检测场所一般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5.3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 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5.4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5.5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5.6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5.7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5.8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5.9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之间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5.10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5.11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6检测设备要求

6.1通用要求

6.1.1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6.1.2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6.1.3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

时间百分比)。

6.1.4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6.2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6.2.1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6.2.2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6.2.3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6.2.4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7与检测相关的人员要求

7.1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7.2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7.3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7.4检测机构负责人

7.4.1负责本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其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7.5技术负责人

7.5.1遵守和执行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及改进,督促和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组织实施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组织实施检测、人员培训、技术考核、学习交流等技术工作。

7.5.2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排放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组织解决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7.5.3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5.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5.5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6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7.6.1负责组织运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

作,落实纠正措施;负责处理检测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负责处理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投诉和意见;负责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处理质量监督人员反馈意见和信息。

7.6.2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解决检测中出现的质量与技术问题。

7.6.3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6.4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6.5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7检测人员

7.7.1检测人员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员和驾驶操作员。

7.7.2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控制检测条件,做好记录,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7.7.3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参加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规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7.4驾驶操作员应按其所持驾驶证的准驾范围驾驶车辆。

7.7.5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7.8质量监督员

7.8.1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向质量负责人汇

报质量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对检测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有权终止检测,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协助质量负责人进行客户投诉和意见调查分析工作,参加质量问题的分析工作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7.8.2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8质量管理

8.1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组织和管理

8.2.1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

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质量体系要求

8.3.1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

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

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比对和验证

8.3.5.1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

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人员管理

8.4.1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设施和环境

8.5.1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

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故障处理、维护保养要求等。须按有关标准和检测机构相关规定对检测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并及时报告,维修后要填写维修记录。

8.6.2检测设备的标识

根据检测设备状态分别贴上合格(绿)或停用(红)两种标记。

8.6.3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对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建立使用和管理档案,检测设备的维修记录、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应归档。

8.7检测要求

8.7.1必须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8.7.2应制定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8.7.3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8.7.4计算机的使用

应建立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和检索检测数据等。计算机实行专职操作,应设立分级使用密码,禁止非本岗位人员使用,禁止修改计算机记录。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防病毒保护措施。应有计算机运行使用状况的记录。

8.7.5车辆的管理

应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内容包括:

(1)车辆登记、车辆状态描述等信息的记录。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主应遵守管理规程,受检车辆按管理规程管理。

8.8记录和报告

8.8.1记录

检测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保密和安全要求,制定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检测工作的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应统一管理,妥善保管。

8.8.2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规范化,内容应按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每份检测报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检测报告应为打印稿。

对于经多次检测后合格的车辆,应保留其每次检测的报告。

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总和上报检测结果。

8.9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8.9.1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采购的检测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检查。检验和检查记录应归档保存。

8.9.2外部供应的记录

为检测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或外部供应方的记录均应收集并归档保存。记录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生产单位(供应商)和质量信誉证明(许可证、合格证、质检报告等)。

8.10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9评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检测机构委托前,应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和《评审表》见附件。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

主管部门________

申请单位________

评审类别________

评审时间________

一、申报机构基本信息

┏━━━━━━━━┯━━━━━━━━━━━━━━━━━━━━━━━━┓┃检测机构名称│

┃┠────────┼───────┬───────┬────────┨┃检测机构类别││检测机构编号│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电话│┃┠────────┼───────┴───────┼────┬───┨┃检测机构地址││邮政编码│┃┠────────┼───────┬──┬────┼────┼───┨┃检测机构联系人││电话││电子邮件│┃┠────────┼───────┴──┴────┼────┼───┨┃检测场所地址││邮政编

码│┃┠────────┼───────────────┼────┼───┨┃检测场所联系人││电话│┃┠────────┼───┬───────────┼────┴───┨┃检测机构申请│ 序号│检测内容│

标准编号┃┃委托的业务范围│││┃┠────────┼───┼───────────┼────────┨┃│││┃┠────────┼───┼───────────┼────────┨┃│││┃┠────────┼───┼───────────┼────────┨┃│

││┃┠────────┼───┼───────────┼────────┨┃│││

┃┗━━━━━━━━┷━━━┷━━━━━━━━━━━┷━━━━━━━━┛

二、评审报告

┏━━━━━━━━━━━━┯━━━━━━━━━━━━━━┯━━━━━┓┃评审内容│评审记录│备注┃┠────────────┼───────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

│┃┃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

整改要求││┃┠────────────┼──────────────┼─────┨┃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

│┃┃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其他│

│┃┠────────────┼──────────────┴─────┨┃评审结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检测机构《在用机动车排放┃┃

│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要求,可以作为类检┃┃│测机构,进行的在用车排放检测业务。┃┠────────────┴────────────────────┨┃评审组长(签名):┃┃评审员(签名):

┃┃

┃┃报告日期:

┃┗━━━━━━━━━━━━━━━━━━━━━━━━━━━━━━━━━┛

三、评审表

┏━━━┯━━━━━━━━━━━━━━━━━━━━━━━━━┯━━━━━━┯━━┓┃序号│评审项目│评审结果│备注┃┠───┼─────

────────────────────┼──┬───┼──┨┃│

│符合│不符合│┃┠───┼─────────────────────────┼──┼───┼──┨┃ 1 │基本要求

│││┃┠───┼─────────────────────────┼──┼───┼──┨┃ 1.1│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1.2│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1.3│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

│││┃┠───┼─────────────────────────┼──┼───┼──┨┃│A类检测机构应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 1.4│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

───────────┼──┼───┼──┨┃ 1.5│检测机构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 2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 2.1│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 2.2│检测场所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 2.3│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 │││┃┃│米。

│││┃┠───┼─────────────────────────┼──┼───┼──┨┃ 2.4│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 2.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

││┃┃│识。││

│┃┠───┼─────────────────────────┼──┼───┼──┨┃ 2.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2.7│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 2.8│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 2.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2.10│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2.11│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

│┃┃│供信息服务。│││┃┠───┼─────────────────────────┼──┼───┼──┨┃ 3 │检测设备要求│││┃┠───┼─────────────────────────┼──┼───┼──┨┃ 3.1│通用要求

│││┃┠───┼─────────────────────────┼──┼───┼──┨┃3.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

│┃┃│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3.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3.1.3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 3.2│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3.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3.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3.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

││┃┃│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3.

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4 │检测相关人员要求

│││┃┠───┼─────────────────────────┼──┼───┼──┨┃ 4.1│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

││┃┃│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4.2│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4.3│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 4.4│检测机构负责人││

│┃┠───┼─────────────────────────┼──┼───┼──┨┃ 4.5 │技术负责人│││┃┠───┼─────────────────────────┼──┼───┼──┨┃ 4.6│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4.7│检测人员

│││┃┠───┼─────────────────────────┼──┼───┼──┨┃ 4.8│质量监督员│││┃┠───┼─────────────────────────┼──┼───┼──┨┃ 4.9│仪器设备管理员│││┃┠───┼─────────────────────────┼──┼───┼──┨┃ 5 │质量管理│││┃┠───┼─────────────────────────┼──┼───┼──┨┃ 5.1│组织和管理要求

│││┃┠───┼─────────────────────────┼──┼───┼──┨┃5.1.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5.1.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5.1.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5.2 │质量体系要求

│││┃┠───┼─────────────────────────┼──┼───┼──┨┃5.2.1 │检测机构质量体系要素

│││┃┠───┼─────────────────────────┼──┼───┼──┨┃5.2.2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

┃┠───┼─────────────────────────┼──┼───┼──┨┃5.2.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5.2.4 │审核报告制度

│││┃┠───┼──────────────

───────────┼──┼───┼──┨┃5.2.5 │比对和验证

│││┃┠───┼─────────────────────────┼──┼───┼──┨┃ 5.3│人员管理│││┃┠───┼─────────────────────────┼──┼───┼──┨┃5.3.1 │人员培训│││┃┠───┼─────────────────────────┼──┼───┼──┨┃5.3.2 │人员考核│││┃┠───┼─────────────────────────┼──┼───┼──┨┃5.3.3 │人员技术档案

│││┃┠───┼─────────────────────────┼──┼───┼──┨┃ 5.4│设施和环境

│││┃┠───┼─────────────────────────┼──┼───┼──┨┃5.4.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5.4.2 │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5.4.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5.4.4 │具有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制度│││┃┠───┼─────────────────────────┼──┼───┼──┨┃5.4.5 │检测设备有标识││

│┃┠───┼─────────────────────────┼──┼───┼──┨┃5.4.6 │建立了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5.5│检测要求

│││┃┠───┼─────────────────────────┼──┼───┼──┨┃5.5.1 │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5.5.2 │检测机构制定了检测工作管理程序。│││┃┠───┼─────────────────────────┼──┼───┼──┨┃5.5.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5.5.4 │建立了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5.5.5 │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

│││┃┠───┼─────────────────────────┼──┼───┼──┨┃5.5.6 │有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

│││┃┠───┼─────────────────────────┼──┼───┼──┨┃ 5.6│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5.6.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保证│││┃┠───┼─────────────────────────┼──┼───┼──┨┃5.6.2 │外部供应的记录要求│││┃┠───┼─────────────────────────┼──┼───┼──┨┃ 5.7│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

│┃┃│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

┃┃│《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表格填写说明:

1、封面的“评审类别”填写“初次评审”或“复查评审”;

2、“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类别”,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填写申报的机构类别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对于复查的检测机构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的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

3、“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编号”,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不必填写,复查的检测机构应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后的检测机构编号;

4、“评审报告”中的“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应填写的内容为通过交流所了解的机构的法律地位(工商注册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系、检测场所和检测线概述、经营其他业务(调修、维修)情况等信息;

5、“评审报告”中的“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应填写检测场所名称数目和检测线的数目、检测车辆类型、数据处理部门、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标识、检测设备的标定等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

6、“评审报告”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应填写确认管理文件的最新版本、管理文件是否完善、管理体系各方面内容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定期内审、报告是否审核、是否进行了比对和验证、检测人员数量、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8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8号 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办法 《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办法》已于2006年12月1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第七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 环保行政复议行政应诉令 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办法 第一条为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或者行政应诉案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重大、复杂的环境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应诉案件实行集体审议制度。集体审议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主持,有关业务机构负责人参加。 第四条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组织审查行政复议案件,提出审查建议,拟订行政复议决定; (四)处理或转送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审查申请; (五)送达行政复议法律文书; (六)对被申请人违反《行政复议法》及本办法的行为提出处理建议; (七)办理因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事项; (八)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复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办法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暂扣、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审批、登记等有关事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 (三)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的变更、中止、撤销、注销决定不服的; (四)认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法征收排污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五)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依法履行的; (六)认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行政复议的时间超过了法定申请期限又无法定正当理由的; (二)不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决定的; (三)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前已经向其他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令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令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已于2001年12月11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2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抄送:解放军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附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 第三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第四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包括: (一)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规范,指导并监督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并负责对其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10号――关于发布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10号――关于发布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新生产机动车型和发动机型的公告 【法规类别】环境标准 【发文字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10号 【发布部门】环境保护部 【发布日期】2012.02.01 【实施日期】2012.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2年第10号) 关于发布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新生产机动车型和发动机型的公告 经国务院同意,环境保护部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机动车产品进行型式核准。经审核,现对符合《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14762-2008)、《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Ⅲ阶段)》(GB14622-2007)第Ⅲ阶段排放限值的第73批;《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18352.3-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

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第Ⅳ阶段排放限值的第49批机动车和发动机生产企业、产品及其污染物控制装置予以公告。详细内容见机动车环保网:https://www.doczj.com/doc/b75572784.html,。 附件:1.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第三阶段型式核准排放限值的新机动车型和发动机型(第73批) 2.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第四阶段型式核准排放限值的新机动车型和发动机型(第49批) 3.自由加速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4.公告变更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 附件一: 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第三阶段型式核准排放限值的新机动车型和发动机型(第73批) 一、摩托车 1HONDA ITALIA INDUSTRIALE S.P.A CBF1000两轮摩托车CN MT G3 Z2 00830018-00 2常州光阳摩托车有限公司CK125T-3L两轮摩托车 CN MT G3 Z2 08920031- 00 CK125T-3M两轮摩托车 CN MT G3 Z2 08920032- 00 3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陆豪摩托车有限 公司 LJ150-6C两轮摩托车 CN MT G3 Z2 04820010- 00 LK110两轮摩托车 CN MT G3 Z2 04820011- 00 LK125-9C两轮摩托车 CN MT G3 Z2 04820009- 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20□□ 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斑马鱼卵法Water quality —Determination of the acute toxicity —Zebrafish (Danio rerio) eggs method (征求意见稿) 201□-□□-□□发布201□-□□-□□实施生态环境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方法原理 (2) 5 干扰和消除 (2) 6 试剂和材料 (2) 7 仪器和设备 (4) 8 样品 (4) 9 分析步骤 (6) 10 结果计算与表示 (8) 11 精密度和准确度 (8) 1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 13 试验报告 (9) 14 废弃物处置 (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斑马鱼卵相关发育阶段 (1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斑马鱼种鱼驯养及维持 (11) 附录C (资料性附录)产卵盒示意图 (12) 附录D (资料性附录)斑马鱼卵鉴别 (12)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24孔细胞培养板试验布局设置方案 (15) 附录F (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数据记录表 (16) 附录G (资料性附录)寇式法计算LC50 (18)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质急性毒性测定的斑马鱼卵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急性毒性的斑马鱼卵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 重点实验室。 本标准验证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分析测试技术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 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 究所和江苏国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

《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 《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 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物价局、环境保护局: 现将《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具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服务资质的服务机构,在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服务时,应按《通知》的规定执行。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服务机构应在经营服务场所醒目位置公布服务内容和咨询服务收费标准。 三、对承担“三改”(改革、改组、改造)企业的环境影响咨询业务,要执行鄂价费字1998387号文有关规定,按咨询服务收费标准的70%收取。 四、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服务业务的机构,应按省政府第108号令规定到市物价局办理《湖北省经营及服务价格收费监审证》,同时报市环保局备案,并按规定接受年度审验。 附件: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 二OO二年四月十五日 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 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委、物价局、环境保护局: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收费行为,维护委托方和咨询机构合法权益,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工作质量,促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业的健康发展,现就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环境影响咨询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环境影响咨询内容包括: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对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技术评估。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收费属于中介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公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委托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自主选择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估机构负责对评价报告进行技术评估工作。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从事环境影响咨询业务的机构应根据本通知规定收取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评估机构与委托方以本通知附件规定基准价为基础,在上下20%的幅度内协商确定。 四、环境影响咨询收费以估算投资额为计费基数,根据建设项目不同的性质和内容,采取按估算投资额分档定额方式计费。不便于采取按估算投资额分档定额计费方式的,也可以采取按咨询服务工日计费。具体计费办法见本通知附件。 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机构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业务,必须符合国家及项目所在地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六、编制环境评价大纲应符合以下服务质量标准:确定评价范围和敏感保护目标,选定评价标准,阐述工程特征和环境保护特征,识别和筛选污染因子、评价因子、设置评价专题,确定评价重点,选定监测项目、点位(断面)、频次和时段,确定预测评价模式和参数等。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符合以下服务质量标准:建设项目概况,周围环境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保护措施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

车辆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消防设施设备审查表

车辆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消防设施设备审查表(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专用) 单位名称: (企业公章)车辆牌号:经营 范围 第类第项 第类第项 第类第项 机动车行驶证正页(粘贴)机动车行驶证副页(粘贴) 审查内容企业自查意见运管处、所审查意见车辆安全技术状况符合GB7258的要求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车辆配有符合GB13392的标志标识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车辆配有必要的通讯工具,爆炸品运输车辆装有行驶记录仪或GPS,其它车辆 装有GPS 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车辆装有切断总电源和隔离电火花的装置,切断总电源装置安装在驾驶室内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车辆车厢底板平整完好,周围栏板牢固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车辆配有有效的消防器材等设施设备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根据货物性质和包装形式需要,车辆配有相应的捆扎、防水和防散失等用具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装运各类瓶装气体的车辆,设置有效的紧固装置,并保证车厢内空气流通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装运易燃、易爆货物的车辆,配有木质底板等衬垫防护措施,配有符合规定的 导静电橡胶拖地带装置,排气管装有隔热和熄灭火星装置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装运爆炸品的车辆符合国家《爆破器材运输车安全技术条件》的规定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厢式货车厢壁牢固,车厢门能锁牢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装运需控温危险货物的车辆,配有有效的温控装置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装运放射性物品的车辆还应按GB11806的要求配置设备及标志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

装运危险货物的罐式集装箱使用集装箱专用车辆,并符合GB16563的规定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罐(槽)车的罐体经质检部门检测合格,并取得合格证明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已投保《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险》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车辆技术等级为一级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结论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运管处、所签章处) 年月日 填表日期:年月日

1-6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

1-6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 1-6-1 空气污染 1-6-1-1 标准大气的成分 标准大气的成分见表1-98。 标准大气的成分表1-98 成分 相对分子质量 体积百分比 重量百分比 分压 (×133.3224Pa) 氮N2 28.0134 78.084 75.520 593.44 氧O2 31.9988 20.948 23.142 159.20 氩Ar 39.948 0.934 1.288 7.10 二氧化碳CO2 44.00995 3.14×10-2 4.8×10-2 2.4×10-1 氖Ne 20.183 1.82×10-3 1.3×10-3 1.4×10-2 氦He 4.0026 5.24×10-4 6.9×10-5 4.0×10-3 氪Kr 83.80 1.14×10-4 3.3×10-4 8.7×10-4 氙Xe 131.30 8.7×10-6 3.9×10-5 6.6×10-5 氢H2 2.01594 5×10-5 3.5×10-6 4×10-4 甲烷CH4 16.04303 2×10-4 1×10-4 1.5×10-3 一氧化二氮N2O 44.0128 5×10-5 8×10-4 4×10-3 臭氧O3 47.9982 夏:0~7×10-6 0~1×10-5 0~5×10-5 冬:0~2×10-6 0~0.3×10-5 0~1.5×10-5 二氧化硫SO2 64.0628 0~1×10-4 0~2×10-4 0~8×10-4 二氧化氮NO2 46.0055 0~2×10-6 0~3×10-6 0~1.5×10-5 氨NH3 17.03061 0~微量 0~微量 0~微量 一氧化碳CO 28.01055 0~微量 0~微量 0~微量 碘I2 253.8088 0~1×10-6 0~9×10-6 0~8×10-6 注:本表摘自《法定计量单位与科技常数》。1-6-1-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1-6-1-3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见表1-99。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表1-99 污染物名称 浓度限值(mg/标准m3) 取值时间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总悬浮微粒 日平均① 0.12 0.30 0.50 年平均② 0.08 0.20 0.30 二氧化硫 年平均② 0.02 0.06 0.10 日平均 0.05 0.15 0.25 1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氮氧化物 年平均 0.05 0.05 0.10 日平均 0.10 0.10 0.15 1小时平均 0.15 0.15 0.30 一氧化碳 日平均 4.00 4.00 6.00 1小时平均 10.00 10.00 20.00 臭氧(O3) 一小时平均 0.16 0.20 0.20 注:本表摘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①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 ②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1-6-1-4 中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中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见表1-100。 中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表1-100 序 号 物质名称 最高容许浓度 (mg/m3) 序 号 物质名称 最高容许浓度 (mg/m3) 一次 日平均 一次 日平均 1 一氧化碳 3.00 1.00 18 环氧氯丙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0年第93号 附件二:环境保护技术文件

附件二: HJ-BAT-005 环境保护技术文件 钢铁行业炼钢工艺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Guideline on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Steel-making Proces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on Trial) 环境保护部 2010年12月

目 次 前言.....................................................................................................................I 1 总则 (1) 1.1 适用范 (1) 1.2 术语和定义 (1) 2 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 (1) 2.1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 (1) 2.2 污染物排放 (2) 3 炼钢工艺污染防治技术 (4) 3.1 工艺过程污染预防技术 (4) 3.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5) 3.3 水污染治理技术 (7) 3.4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技术 (8) 3.5 噪声污染治理技术 (11) 3.6 炼钢工艺污染防治新技术 (11) 4 炼钢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12) 4.1 炼钢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概述 (12) 4.2 工艺过程污染预防最佳可行技术 (14) 4.3 大气污染治理最佳可行技术 (14) 4.4 水污染治理最佳可行技术 (18) 4.5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 (18) 4.6 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19)

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1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0号 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已经监察部2005年12月31日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10月27日第20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监察部部长李至伦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 二○○六年二月二十日 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惩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处分的,适用本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作出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对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下统称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企业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四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拒不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决定、命令的;

(二)制定或者采取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相抵触的规定或者措施,经指出仍不改正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产业政策,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 (四)不按照国家规定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 (五)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不依法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不按规定责令取缔、关闭、停产的; (六)不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第五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在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或者对未依法编写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或者未依法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 (二)不按照法定条件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在审批、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 (三)对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批准该项目建设或者擅自为其办理征地、施工、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生产(使用)许可证的; (四)不按照规定核发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营许可证、核与辐射安全许可证以及其他环境保护许可证,或者不按照规定办理环境保护审批文件的; (五)违法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 (六)有其他违反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许可或者审批行为的。 第六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未经批准,擅自撤销自然保护区或者擅自调整、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界线、功能区划的;

浅析环境保护视角下机动车污染防治税征收的意义研究

浅析环境保护视角下机动车污染防治税征收的意义研究 【摘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担忧。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税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机动车污染防治税作为环境税对机动车污染征收的一个税种,它的确立与否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本文介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和特点,阐释了机动车污染防治税征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机动车污染环境税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污染现状;税收制度;机动车污染防治税 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数量在我国也是逐年快速增加,随之带来的便是道路拥堵、空气污染严重、人们身体健康受到侵害等一系列的问题。政府和普通百姓已经意识到了机动车污染的严重性,政府已经通过调整车船税以及增加燃油税,环保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机动车造成污染的严峻形势,来达到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目标。但现实的污染程度以及相关措施实施的状况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进一步的努力,机动车污染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我国机动车污染的现状及特点 (一)机动车污染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成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也间接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全年总天数的30%—50%。2009年11月26日,广州遭遇了一年以来最严重的灰霾天气,空气污染指数高达129,已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空气质量等级。2013年春节前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警示我们,我国的空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治理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机动车污染的特点 机动车由于它的特殊性,使得机动车的污染特点与其他污染源的特点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长期性,机动车由其自身特殊性决定其污染是持续性的,长期的,只要使用就会有污染。二是流动性,机动车本身的流动性使得机动车这种污染源不同于其他的污染源,其具有流动性,监管起来也就较为困难。三是累积性,由于机动车的流动性,机动车尾气排放缺乏直观性,使得这种污染已不易觉察的形式存在,它对环境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长期性,不易被发觉的潜在危险性,这种污染源不会在短期内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特点呈现出日复一日的累积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 J/T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Projects 2004-12-11发布2004-12-11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 I

目录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4.1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4.2 评价工作等级 4.3 评价工作程序 4.4 评价的基本内容 4.5 评价范围 5 风险识别 5.1 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5.2 风险识别内容 6 源项分析 6.1分析内容 6.2分析方法 6.3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 7 后果计算 7.1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7.2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的扩散 8 风险计算和评价 8.1风险值 8.2风险评价原则 8.3风险计算 8.4风险评价 9 风险管理 II

9.1 风险防范措施 9.2 应急预案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II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从而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风险管理,并提高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及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其达到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制定的,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使用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提出,由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负责起草,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归口。 本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12月11日批准,2004年12月11日实施。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IV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5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已于1999年5月31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的有效监督,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危险废物转移活动的单位。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以下简称联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联单实施监督管理。 省辖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联单具体实施监督管理;在直辖市行政区域和设有地区行政公署的行政区域,由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监督管理。 前款规定的省辖市级人民政府、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本办法以下统一简称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条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在转移危险废物前,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经批准后,产生单位应当向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联单。 产生单位应当在危险废物转移前三日内报告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并

同时将预期到达时间报告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条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每转移一车、船(次)同类危险废物,应当填写一份联单。每车、船(次)有多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每一类危险废物填写一份联单。 第六条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如实填写联单中产生单位栏目,并加盖公章,经交付危险废物运输单位核实验收签字后,将联单第一联副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二联交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单第一联正联及其余各联交付运输单位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 第七条危险废物运输单位应当如实填写联单的运输单位栏目,按照国家有关危险物品运输的规定,将危险废物安全运抵联单载明的接受地点,并将联单第一联、第二联副联、第三联、第四联、第五联随转移的危险废物交付危险废物接受单位。 第八条危险废物接受单位应当按照联单填写的内容对危险废物核实验收,如实填写联单中接受单位栏目并加盖公章。 接受单位应当将联单第一联、第二联副联自接受危险废物之日起十日内交付产生单位,联单第一联由产生单位自留存档,联单第二联副联由产生单位在二日内报送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单位将联单第三联交付运输单位存档;将联单第四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五联自接受危险废物之日起二日内报送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危险废物接受单位验收发现危险废物的名称、数量、特性、形态、包装方式与联单填写内容不符的,应当及时向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通知产生单位。 第十条联单保存期限为五年;贮存危险废物的,其联单保存期限与危险废物贮存期限相同。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延长联单保存期限的,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接受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延期保存联单。 第十一条省辖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检查联单运行的情况,也可以委托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联单运行的情况。 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检查,如实汇报情况。 第十二条转移危险废物采用联运方式的,前一运输单位须将联单各联交付后一

国家环保总局 第13号令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已于2001年12月11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2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抄送:解放军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附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 第三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第四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包括: (一)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规范,指导并监督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并负责对其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政事业与服务收费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 【发文字号】计价格[2002]872号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已撤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2.06.07 【实施日期】2002.06.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 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 (计价格[2002]8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由于城市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缺少必要的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资金,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处理水平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土壤、水体、大气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使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受到影响。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提高垃圾处理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实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决定,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的良性循环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渣土,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等,均应按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促进垃处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事、政企分开,逐步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国内外资金,包括私营企业资金投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最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垃圾处理运行机制,解决当前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添加时间:[2004-05-27]创建人:管理员 GB 3095-1996 (代替GB 3095-82)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01-18批准1996-10-01实施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3095-82。 本标准在下列内容和章节有改变: -标准名称; -3.1-3.14(增加了14种术语的定义); -4.1-4.2(调整了分区和分级的有关内容); -5.(补充和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和浓度限值); -7.(增加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 引用标准 GB/T 15262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 8970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 6921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6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8971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 15439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264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4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5433环境空气氰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3、定义 1.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2.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3.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完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7〕56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我局组织制定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建设标准通知 抄送:财政部。

附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监测站 级别适用范围人员编制(人) 环境监测技术 人员比例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一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20 人 不低于85%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 数比例不低于25%,中级不低 于45% 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 西部地区不少于90 人 二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50 人 不低于85%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 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 于50% 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 西部地区不少于70 人 三级东部地区不少于20 人 不低于75% 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 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 中部地区不少于18 人 西部地区不少于10 人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4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4号 环境信访办法 《环境信访办法》已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第5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97年4月29日发布的《环境信访办法》同时废止。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 二○○六年六月二十四日主题词: 环保信访办法总局令 环境信访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环境信访工作,维护环境信访秩序,保护信访人的合法环境权益,根据《信访条例》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环境保护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活动。 采用前款规定形式,反映环境保护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信访人。 第三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为信访人采用本办法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 第四条环境信访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 (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履行职责,从源头预防环境信访案件的发生; (三)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环境信访工作机制; (四)维护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行政务公开; (五)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妥善处理,解决问题。 第五条环境信访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定期听取环境信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环境信访工作中的问题,检查指导环境信访工作。 第六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信访工作责任制,将环境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