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 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

A.正气的盛衰

B.发病的季节

C.邪气的轻重

D.治疗的当否

E.感邪的性质

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

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

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

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

A.体质因素

B.自然因素

C.文化因素

D.种族因素

E.社会因素

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

A.越经传

B.循经传

C.表里传

D.上下传

E.手足传

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

A.合病

B.并病

C.直中

D.两感

E.晚发

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

2.六经:

3.六经病:

4.六经辨证:

5.传变:

6.直中:

7.合病:

8.并病:

9.两感:

10.表里传:

(二)填空题

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和两部著作。

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本和本。

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以为主。

4.六经病是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也可看作既,

又的证候群。

5.六经辨证是以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三)判断说明题

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

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

4.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四)简答题

1.简述“伤寒学”的概念,并说明确立“伤寒学”的依据。

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4.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5.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6.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

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4.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5.《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A1型题

1.E.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成书年代的掌握。

2.C.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作者的掌握。

3.C.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注家及学术发展史的掌握情况。

4.B.此题审查对并病概念的掌握。

5.C.此题审查对合病概念的掌握。

6.B.此题审查对伤寒概念的掌握。

7.B.此题审查对伤寒传变方式的掌握。

8.D.此题审查对伤寒发病方式及传变规律的掌握。

9.B.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数量的掌握。

10.B.此题审查对《伤寒论》论述内容与全书性质的掌握与了解。

(二)X型题:

1.ABD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研究内容的掌握。

2.ABC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构成要素的掌握。

3.ABCD。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掌握。

4.ACDE。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成就的掌握。

5.ACD。本题审查对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的掌握。

6.ABDE。本题审查对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关系的掌握。

7.ABE。本题审查对影响伤寒发病因素的掌握。

8.ABC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传变方式的掌握。

9.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发病方式的掌握。

10.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证基本治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3.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群。

4.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5.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常并称。

6.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7.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8.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9.两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

10.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

(二)填空题

1、《伤寒论》《金匮要略》

2、明·赵开美复刻宋本/宋·林亿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3、祛邪扶正

4、中医基础理论不同阶段互相联系相互独立

5、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外感疾病

(三)判断说明题

1、不正确。《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2、不正确。《伤寒论》一书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证治,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为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与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确。《伤寒论》以伤寒为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所以全书所论应属广义伤寒的范畴,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又重在以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

4、不正确。六经即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不正确。秦汉时代,直至东汉末年,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而“从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

(四)简答题:

1.“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确立“伤寒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第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

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学科,其在中医药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当前提出伤寒学的概念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而来。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病》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二者又有显著的差别。《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只论述了热证、实证,未涉及寒证、虚证,其证候变化也只讨论了两感一种,其治疗仅提及汗、下两法,既不具体,更不完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则全面论述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规律;其治疗不仅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而且又有针药并行、内服外导等法;所载方剂,不仅配伍严谨,主治明确,且又列出其禁忌证、加减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较《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有了巨大的进步,它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4.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其他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以及合病、并病等证候。

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

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若正气衰弱,则易致邪气内传;若邪气已内传,但正气恢复,已具驱邪外出之力,则可使病情由阴转阳,由里出表。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若感邪重,其势较盛,外邪直袭而入,则必然向内传变;若邪气不甚,或在正邪斗争中邪气已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传变与否及传变的趋向。

5.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并病、阳明少阳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等。

6.《伤寒论》系统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如治太阳表证,有麻黄汤、桂枝汤之汗法;治痰实阻滞证,有瓜蒂散之吐法;治阳明里实证,有三承气汤之下法;治少阳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治少阴寒化证,有四逆汤之温法;治阳明热证,有白虎汤之清法;治太阴病,有理中汤之补法;治蓄血证,有抵当汤之消法等等。

(五)论述题

1.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其一,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四,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其五,创制和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的内容,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第一,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概括,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对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种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分析。

第二,八纲辨证的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的内容包容于八纲辨证之下。如六经中太阳病,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从八纲辨证来分析,自然属于表证。但仅据表证,还不能够指导治疗,必须结合其有汗无汗、脉紧脉缓来进一步辨别,有汗者为表虚,无汗者为表实。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用解肌祛风或辛温发汗的方法。

第三,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相辅相成的,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处。

总之,完善于明清之际的八纲辨证,虽说来源于《内经》,却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得到启发而加以系统化的。

4.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其他经络亦是如此。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5.伤寒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均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阴阳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论治的方法与规律。

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须据病情而定,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必以病情虚实状况为依据。

三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六经病证,不论采取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

四是明确目标,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一般情况重在治本,此是论治之大法,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标,此是灵活之变法。先表后里为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

五是正治反治,依证而行。大多数情况下,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如真寒假热证,即当用反治法。

太阳病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

A.头痛 B.恶寒 C.项强 D.脉浮 E.身体痛

2.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

A.恶风

B.发热

C.汗出

D.脉缓

E.头痛

3.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见之证:

A.发热

B.恶寒

C.体痛

D.呕逆

E.脉紧

4.太阳中风之“脉缓”是指:

A.怠慢迟缓

B.脉沉弱

C.松驰

D.柔缓而不紧急

E.脉细弱

5.“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

A.表证与里证

B.三阴证与三阳证

C.实证与虚证

D.新病与痼疾

E.寒证与热证

6.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7.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

A.一服后汗不出者 B.更服后又不汗者 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D.病重者 E.一服汗出病差

8.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9.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

A.荣弱卫强 B.卫弱荣强 C.风性疏泄 D.热迫津泄 E.卫表不固

1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

A.表邪内陷 B.邪热内扰 C.正虚邪扰 D.正邪搏击 E.阳郁不解

1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A.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当以温阳,宜附子汤

D.当表里双解

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1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

A.麻黄汤

B.桂枝汤

C.桂枝加桂汤

D.苓桂甘枣汤

E.柴胡加龙牡汤

13.“伤寒发汗已,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处理原则是:

A.宜辛凉解表

B.可更发汗

C.宜清泻里热

D.宜解表清热

E.宜育阴清热

14.“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

A.止汗 B.发汗 C.固表 D.解表 E.收敛

15.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啜热粥

B.温覆取汗

C.如桂枝汤将息

D.如桂枝汤禁忌

E.先煮麻黄,去上沫

16.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表证未除 B.阳气虚弱 C.阴亦不足 D.寒凝筋脉 E. 筋脉失养

17.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A.阴阳双补

B.扶阳以固阴

C.健中调阴阳

D.温肾以固本

E.解表以护正

18.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理由是:

A.因阴液未伤 B.因无腹痛 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D. 更利于解表E.无需调和营卫

19.“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之“微寒”指:

A.轻微恶寒 B.指头寒 C.脉微恶寒 D. 胸微恶寒 E.脉微弱

20.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身疼痛

B.脉沉迟

C.恶风寒

D.发热

E.无汗

21.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

A.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

C.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

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

E.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

2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

A.温覆取微汗

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E.先煮麻黄去上沫

23.下列病证除哪项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A.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B.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

C.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

E.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24.太阳伤寒如出现衄血是因为:

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

B.阳郁过甚,损伤阳络

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D.气虚不能摄血

E.脾不统血

25.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

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

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

C.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

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

E.温解过度,津液受损

26.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犯表,内陷心胸,心神受扰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27.葛根汤的正确处方是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

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

E.以上均不是

28.大青龙汤主治的烦躁是

A.短气躁烦

B.胸满烦惊

C.口燥渴,心烦

D.昼日烦躁不得眠

E.不汗出而烦躁

29.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30.小青龙汤正确组成是

A.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B.麻黄、桂枝、炙甘草、干姜、杏仁、半夏、生姜、五味子

C.麻黄、桂枝、芍药、杏仁、半夏、五味子、炙甘草、厚朴

D.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桂枝、紫菀、冬花、炙甘草

E.麻黄、厚朴、半夏、桂枝、细辛、五味子、炙甘草、干姜

31.“淋家,不可发汗”是因为:

A.失血过多,气血两虚

B.热盛伤阴,阴伤火炽

C.阴精亏损,营血不足

D.湿热下注,久则伤阴

E.阳气虚损,营阴不化

32.小青龙汤的作用是:

A.化气行水解表

B.健脾利水解表

C.扶阳发汗解表

D.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E.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33.葛根汤证的治法是:

A.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B.辛温解表,升津止渴

C.辛温解表,清热止利

D.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E.辛温解表,温阳柔经

34.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机理是:

A.寒邪束于外,阳热郁于内而无从宣泄

B.无形邪热内扰心神

C.太阳中风,热邪内扰

D.浊邪上干,犯扰心神

E.少阴阳虚,心神浮越

35.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

A.麻黄汤

B.葛根汤

C.小青龙汤

D.大青龙汤

E.麻杏甘石汤

36.以下除哪证外均可见喘证

A.麻黄汤证

B.桂枝汤证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小青龙汤证

37.以下哪项应取微似汗

A.麻黄汤

B.桂枝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E.皆须取微似汗

38.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原则为

A.先解其表,后攻其里

B.表里双解

C.先温里,后解表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39.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应选何方

A.桂枝麻黄各半汤

B.桂枝二麻黄一汤

C.桂枝二越婢一汤

D.小柴胡汤

E.大青龙汤

4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的病机是

A.里虚

B.表阳虚

C.内外俱虚

D.脾阳虚

E.肾阳虚

41.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細的治则

A.扶阳益阴

B.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C.先补阳,后养阴

D.先养阴,后补阳

E.温补肾阳

42.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是何病的治则

A.表里同病时,里证不急不重,当循先表后里的原则

B.表里同病的治则

C.表里同病时,解表碍于里,治里碍于表的治则

D.表里同病时,里证为重的治则E、表里同病时,表证为重的治则

43.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是何病的治则

A.表里同病时,里证为急为重,先救其里,先里后表的治疗原则

B.表里同病的治则

C.表里同病时,解表碍于里,治里碍于表的治则

D.表里同病时,里证为重的治则

E.表里同病时,表证为重的治则

44.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用何方治疗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麻仁滋脾丸E、以上都不是

45.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理中汤

B.四逆汤

C.五苓散

D.桂枝汤E、以上都不是

4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治宜

A.栀子豉汤B、栀子甘草豉汤 C.栀子生姜豉汤 D.黄连啊胶汤E、以上都不是

47.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治宜

A.栀子豉汤

B.栀子甘草豉汤

C.栀子生姜豉汤

D.黄连啊胶汤

E.以上都不是

48.伤寒下后,心烦腹滿,卧起不安者,治宜

A.栀子豉汤

B.栀子甘草豉汤

C.栀子生姜豉汤D、梔子厚朴湯主之E、以上都不是

49.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B.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C.肺热脾寒

D.心下有热,下焦有寒

E.以上都不是

5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

A.阳明热盛

B.邪热壅肺,宣降失司

C.肺与大肠俱热

D.邪热壅肺,热盛肉腐成脓

E.以上都不是

5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的确切病机是

A.表邪化热入阳明

B.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津气两伤

C.阳明气分热盛

D.发汗太过,阴液不足

E.以上都不是

52.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病机是

A.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B.重在表证未解,外邪内迫肠道而下利

C.太阳少阳合病

D.大肠滑脱不禁

E.以上都不是

53.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的病机是

A.表邪已解而里气未和

B.胃中虚冷

C.里热盛

D.脾胃气虚

E.以上都不是

54.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的病机是

A.胃实热

B.胃阴虚

C.胃虚热

D.发汗不当,致膈间阳气虚弱,胃阳衰微,中焦失于和降

E.以上都不是

55.兩耳聾無聞的病机是

A.少阳中风

B.湿邪蒙蔽清窍

C.汗后气液大伤,心阳虚损,甚则伤及肾气

D.肝阳上亢

E.以上都不是

56.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组成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梔子、厚朴、枳實

B.梔子、厚朴、豆豉

C.梔子豉汤加生姜

D.梔子、豆豉、生姜

E.以上都不是

57.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梔子、厚朴、枳實

B.梔子、厚朴、豆豉

C.梔子豉汤合小承气汤,减豆豉、大黄

D.梔子、豆豉、生姜

E.以上都不是

58.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豆豉用量是四两

B.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干姜二兩

C.梔子十四个、干姜二兩

D.梔子十四个、豆豉四合、甘草二兩

E.以上都不是

59.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梔子十四个豆豉四两

B.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C.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干姜二兩

D.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甘草二两

E.以上都不是

6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B.麻黄六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C.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三两D、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四两E、以上都不是

6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E.以上都不是

6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

A.脾虚而饮停中焦

B.胃虚而饮停中焦C.脾虚饮停兼表证D.脾虚心悸而腹痛证E.中风表虚而兼里证

63.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是: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桂枝加桂汤C.桂枝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甘草汤

64.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应用:

A.四逆散

B.桂枝甘草汤C.四逆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救逆汤

6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是:

A.汗伤心阳,心神浮越

B.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C.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D.心阳虚损,心神失养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6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症可见:

A.心下满微通,小便不利,起则头眩,脉浮紧

B.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C.头眩,时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D.心下痞满,脐下悸,头眩,脉沉紧E.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脉弦

67.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是:

A.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B.温经散寒止痛C.发汗解表,解肌祛风D.通阳化气以行水E.通心阳而平冲逆

68.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

B.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C.心下逆满,气上冲心,心悸头眩,脉沉紧D.惊狂,卧起不安,心悸E.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69.真武汤证有“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其中“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的病机是:

A.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

B.汗多血虚,气血不足,筋肉失养

C.发汗太过,津液受伤,筋肉失养

D.肾阴虚,水不函木,肝风内动

E.阴阳两虚,阴不濡养,阳不温煦

7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

A.胃肠燥实腹满证

B.热扰胸隔证C脾虚气滞腹账证D脾虚不运,寒湿中阻之腹满证 E.中风误下脾虚水停证

71.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应用:

A.大建中汤

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D.小建中汤E.桂枝人参汤

72.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

A.中阳不足

B.心阴阳不足C.血虚而血不养神D.气虚而肺气不足E.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73.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A.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B.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C.茯苓、甘草、生姜、桂枝、附子D.茯苓、干姜、附子、葱白、人参E.茯苓、甘草、干姜、附子

74.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

A.干姜附子汤

B.四逆汤C.茯苓四逆汤D.大青龙汤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5.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微恶风寒,脚孪急,脉浮

B.心下悸,头眩,脉沉C.恶寒,脚孪急,脉微D.心动悸,脉结代E.脚孪急,经脉挛急

76.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

A.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

B.伤寒脉结代,心动悸C.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D.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E.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77.真武汤的方药组成:

A.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

B. 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C.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D.茯苓、桂枝、甘草、白术E.茯苓、干姜、附子、葱白、人参

78.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是:

A.心阳虚,脾不运化,水气凌心

B.心阳虚,神失所养C.肾阳虚,水气泛滥D.脾虚而气血不足,心神失养E.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7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B.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C.心悸,烦躁,舌淡,苔白D.心悸,欲得按E.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80.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

A.麻仁、生地黄

B.人参、生姜C.白术、芍药D.阿胶、麦门冬E.甘草、桂枝

81.伤寒挟虚误汗见厥逆,咽干,烦躁,吐逆,脚挛急。其正确的治法是:

A.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

B.回阳救逆,益气养阴C.先温里,后解表D.温中复阳,回阳救逆E.先酸甘复阴,后温中复阳

82.下列各项症状,不属干姜附子汤证的是:

A.不呕

B.不渴C.脉沉微D.心下悸E.夜而安静

83.“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应辨证为:

A.脾虚心悸而腹痛证

B.中风表虚而兼脾虚证C.脾虚兼表证D.脾虚气滞胀满证E脾虚水停证.

84.由人参、甘草、白术、桂枝、干姜五味药组成的方剂是:

A.炙甘草汤

B.桂枝人参汤C.小建中汤D.大青龙汤E.四君子汤

8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

A.脉浮弱

B.脉浮缓C.脉沉弱D.脉沉紧E.脉迟

86.黄连汤证的主证是:

A.心下痞硬,噫气不除B.心下痞,呕吐下利C.腹中痛,欲呕吐D.腹中痛,下利不止E.腹中雷鸣,下利

87.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的不同点是:

A.有桂枝无人参B.有黄芩无半夏C.有桂枝无黄芩D.有黄芩无干姜E.有桂枝无半夏

88.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主方是:

A.大青龙汤B.桂枝二越婢一汤C.栀子干姜汤D.黄芩汤E.黄连汤

89.结胸证最基本的脉证特点是:

A.按之痛,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B.按之痛,寸脉大,关脉沉C.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紧D.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E.按之痛,寸脉浮大,关脉沉

90.结胸证的成因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其“阳”是指:

A.太阳病B.三阳病C.太阳中风证D.阳热体质患者E.素体有痰水实邪内停之人

91.痞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此外“阴”是指:

A.太阳伤寒证B.阴寒体质患者C.素体无痰水内蓄之人D.少阴病E.三阴病

92.以下哪项不属于大陷胸汤证的证候:

A.心下硬痛B.短气躁烦C.舌上燥而渴D.不大便,日晡所小有潮热E.身黄,小便不利

93.大陷胸汤证的病机是:

A.水热互结B.水寒互结C.痰热互结D.瘀热互结E.燥热互结

94.大陷胸丸证病位偏上的证候特点是:

A.但头汗出B.项亦强,如柔痉状 C.气上冲咽喉不得息D.项背强几几E.头项强痛

95.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A.大陷胸汤加杏仁、桔梗、白蜜B.大陷胸汤加杏仁、贝母、白蜜C.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D.大陷胸汤加杏仁、瓜蒌、白蜜E.同大陷胸汤

96.小结胸病的主脉是:

A.浮数B.浮缓C.浮大D.浮滑E.浮而动数

97.小结胸病的治法是:

A.清热涤痰开结B.清热逐水开结C.泻热涤痰开结D.泻热逐水开结E.清热涤痰逐水

98.“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是下列何证的证候表现:

A.抵当汤B.大陷胸汤C.桃核承气汤D.抵当丸E.三物白散

99.“但头微汗出”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小陷胸汤证B.三物白散证C.大陷胸汤证D.桂枝加附子汤证E.真武汤证

100.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A.黄连、半夏、贝母 B.黄芩、半夏、栝蒌实 C.黄连、杏仁、栝蒌实

D.黄芩、半夏、贝母E.黄连、半夏、栝蒌实

101.“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B.桂枝人参汤证C.大陷胸汤证D.小陷胸汤证E.大陷胸丸证

102.治疗寒实结胸证的主方是:

A.文蛤散B.瓜蒂散C.牡蛎泽泻散D.五苓散E.三物白散

103.“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药效:

A.大陷胸汤B.三物白散C.大陷胸丸D.大柴胡汤E.抵当汤

104.“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是服用下列何方的将息法:

A.三物白散B.抵当汤C.十枣汤D.大陷胸汤E.大承气汤

105.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

A.巴豆、杏仁、贝母B.巴豆、大黄、贝母C.巴豆、桔梗、贝母D.巴豆、杏仁、桔梗E.巴豆、半夏、桔梗

106.结胸证见下列何种脉象不可下:

A.浮而动数B.沉而紧C.浮大D.浮滑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107.结胸证悉具,见下列何证预后不良:

A.烦躁B.短气C.但头汗出D.谵语E.潮热

108.以下何项不是脏结证的脉证表现:

A.饮食如故B.寸脉浮C.如结胸伏D.关脉沉E.时时下利

109.脏结证见下列何项为难治:

A.脉浮大B.烦躁C.舌上白胎滑D.其人反静E.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

110.脏结证出现下列何项为死候:

A.烦躁B.舌上胎滑C.胁下素有痞,连有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D.脉浮大E.时时下利

111.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者,治疗用:

A.大黄黄连泻心汤B.附子泻心汤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E.甘草泻心汤

112.除哪一项外,均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要证脉之一?

A.心烦B.口渴C.心下痞D.腹中雷鸣E.关上脉浮

113.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A.大黄、黄连B.大黄、黄芩、黄连C.大黄、黄连、半夏、生姜

D.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E.大黄、黄连、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

114.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B.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15.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B.恶寒汗出C.呕而发热D.下利E.厥逆

116.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

A.上四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B.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C.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D.以水五升,先煎附子,后纳诸药,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E.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7.半夏泻心汤证见“心下痞”是属:

A.痰气痞B.水痞C.寒热错杂痞D.热痞E.呕利痞

118.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

A.心下痞B.肠鸣C.呕吐D.噫气不除E.下利

119.半夏泻心汤的功效是:

A.泄热和胃消痞B.扶阳和胃消痞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 E.补中和胃消痞120.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A.大黄、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B.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C.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D.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E.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121.下列何证最适宜用生姜泻心汤治疗?

A.发热腹痛,下利肛灼B.发热口渴,下利脓血,里急后重

C.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下利D.下利,干噫食臭,腹中雷鸣,心下痞硬E.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往来寒热

122.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B.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23.生姜泻心汤的功效是:

A.泄热和胃消痞B.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 E.补中和胃消痞124.以下除哪项以外,均为甘草泻心汤证的主证?D

A.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B.腹中雷鸣C.心下痞硬而满D.噫气不除E.干呕心烦125.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B.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26.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

A.泄热和胃消痞B.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 E.补中和胃消痞127.甘草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组成的不同是:

A.加炙甘草去半夏B.加重炙甘草用量,去半夏C.加重炙甘草用量D.加炙甘草E.加重炙甘草用量,去黄芩加桂枝

128.旋覆代赭汤证见“心下痞”是属:

A.痰气痞B.水痞C.寒热错杂痞D.热痞E.呕利痞

129.旋覆代赭汤证的主证是:

A.腹中痛,心下痞硬,欲呕吐,肠鸣下利B.心下痞硬而满,呕吐,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C.心下痞硬,噫气不除D.心下痞,噫气不除,呕吐痰涎,头眩,脉弦紧

E.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

130.旋覆代赭汤证的病机是:

A.脾虚胃弱,痰湿内聚,胃气上逆B.脾胃阳虚,寒痰中阻,升降失常

C.脾运失职,聚湿生痰,胃气不逆D.胃虚痰阻,虚气上逆E.肝脾不调,胆热犯胃,升降失司

131.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是:

A.和胃降逆化痰B.和中降逆消痞 C.镇肝和胃利水 D.疏肝解郁行气 E.辛开苦降宣通

132.心下痞可见于以下除哪项以外的方证?

A.生姜泻心汤证B.旋复代赭汤证C.五苓散证D.黄连汤证E.桂枝人参汤证

133.下列汤证除哪项外,均以心下痞为主证?

A.大黄黄连泻心汤证B.附子泻心汤证C.五苓散证D.半夏泻心汤证E.甘草泻心汤证

13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之症?

A.痞塞不适B.心下硬满C.呕吐D.下利E.腹痛

135.“噫气”是指:

A.短气B.嗳气C.呃逆D.欲吐E.反酸

(二)A2型题

1.患者,女,50岁。素易感冒。此次低热三天,伴恶风,汗出,鼻塞、干呕,口和,二便调。舌淡、苔薄,脉弱。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B.麻黄汤证C。小建中汤证 D.桂枝汤证 E.桂枝新加汤证

2.患者,男,60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发热渐退,但汗出不止。现证:恶寒微热汗出,鼻塞头痛,咳嗽痰稀,量不多。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小青龙汤证 B.麻杏甘石汤证C。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麻黄汤证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患者,男,43岁。颈项拘急并牵涉至背部三天。伴恶风、汗出。临床辨证当是:

A.葛根汤证 B.桂枝加葛根汤证 C.桂枝加附子汤证 D.附子汤证 E.白虎加人参汤证

4.患者,女,25岁。感冒一周,自服牛黄解毒片,恶寒发热未除,现新增胸闷、心悸。舌淡暗,苔薄白,脉促。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炙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苓桂术甘汤证 E.茯苓甘草汤证

5.患者,女,45岁。时发热汗出三年余,余无特殊不适。体检未发现异常,二便调,纳可,口中和,舌脉如常。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新加汤证 C.小柴胡汤证 D.白虎加人参汤证 E.桂枝加附子汤证

6.患者,女,28岁。产后身痛一周。伴恶风汗出,脉沉迟。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附子汤证 E.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7.患者,男,60岁。汗多恶风一年余。一年前因感冒注射青霉素,热退汗出,随后汗多连绵不断,不能自止。伴小便量少不畅,四肢常抽搐拘急疼痛。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柴胡加龙牡汤证 E.桂甘龙牡汤证

8.患者,女,58岁。胸闷心悸半年,恶寒甚,脉微弱,近三日因感冒,稍鼻塞,头痛。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D.桂枝甘草汤证 E.苓桂术甘汤证

9.患者,男,24岁。咳嗽已月余,现仍无汗,鼻塞清涕,偶感胸痛,咳而微喘,痰白质稀量多,口干而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滑,脉浮弦,宜选用:

A.麻黄汤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小青龙汤

D.大青龙汤

E.麻杏甘石汤

10.患者,女,30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清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E.桂枝汤

11.患者,男,25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后,热不退,伴恶寒,全身疼痛,头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临床辨证当是:

A.麻黄汤证

B.桂枝汤证

C.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葛根汤证

E.麻杏甘石汤证

12.患者,男,32岁。恶寒发热一周,自服“维C银翘片”,病不解,现仍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并出现烦躁不安,胸闷气急,口干,脉浮紧。临床辨证当是:

A.麻黄汤证

B.小青龙汤证

C.大青龙汤证

D.麻杏甘石汤证

E.桂枝汤证

13.患者,男,30岁。颈项拘急不舒三天。伴恶风、无汗。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葛根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白虎加人参汤证

D.葛根汤证

E.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14.杨某,女,26。患者突然烦躁不安,谵妄,腹泻水样便数次,并高烧,口渴喜饮,大汗淋漓。舌红少津,苔黄,脉数而虚大无力。应选何方

A、理中汤

B、黄芩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白虎汤

E、以上都不是

15.车某某,男,52岁,脱肛2月余。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应以哪方为主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黄芩汤

D、葛根芩连汤

E、以上都不是

16.某,女,52岁,患者1年半前因外出旅游食辛辣之品,当日即起红色风团,瘙痒剧烈,经外院治疗病情减轻,至全身偶起少量风团,便终止治疗。最近2天病情加重。现全身散发性红色风团,遇热加重,伴有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应以哪方为主

A、麻桂各半汤

B、桂枝二麻黄一汤

C、桂枝汤

D、麻黄汤

E、以上都不是

17.陈某某,男,13岁。一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药名不清)。5天前晚上发热又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应以哪方为主

A、栀子甘草豉汤

B、栀子豉汤

C、栀子厚朴汤

D、栀子甘草豉汤

E、以上都不是

18.李某,男27岁。近1月来,脘腹胀满,右肋下隐痛,心烦失眠,卧起不安,伴恶心呕吐,口苦口渴,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昨在某医院做肝功能检查异常,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应以哪方为主

A、四逆散

B、茵陈蒿汤

C、栀子厚朴汤

D、栀子厚朴汤

E、以上都不是

19.某年冬,男,10岁,发热,脉数,见喉头后壁出现灰白色假膜,时作犬吠声咳嗽,鼻翼煽动,呼吸迫促而张口抬肩,舌苔白厚。应以哪方为主

A、麻杏甘石汤

B、麻黄汤

C、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D、小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0.城南妇人,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谵语,遗尿,应以哪方为主

A、白虎加人参汤

B、白虎汤

C、大承气汤

D、小承气汤

E、以上都不是

21.钟右病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痛,咳痰不畅,痰色黄,宜用

A、麻杏石甘汤

B、麻黄汤

C、大青龙汤

D、小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2.男,五岁,昨晚发烧,今晨未退,呕吐两次,腹泻两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黄,脉沉数,应以哪方为主

A、黄连汤

B、葛根芩连汤

C、葛根汤

D、白头翁汤

E、以上都不是

23.姜某,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热,,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此用何方最佳

A、栀子豉汤证

B、栀子厚朴汤证

C、栀子甘草豉汤证

D、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E、以上都不是

24.王某,男,40岁。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人参汤证

B.桂枝汤证C.桂枝甘草汤证D.苓桂术甘汤证E.桂枝加桂汤证

25.邓某,女,39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桂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C.桂枝甘草汤证D.桂枝加附子汤证E.桂枝麻黄汤证

26.李某,女,42岁。病因受刺激而起,日夜恐惧不安,难以入寐且易惊醒,每醒则心悸阵作,神呆而身寒肢冷,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舌淡、苔白,脉沉弱。临床最佳辨证应为: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桂枝甘草汤证

D.茯苓四逆汤证

E.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

27.吴某,男,48岁。素来心胸狭小,肝气郁结。由于近日生气后,突感脐部跳动,继之有物上冲感,自心胸上至咽喉,巅顶,使头部相随而跳动;时而自脐上至头,后下至下腹,循环往返跳动不已,忐忑不宁,惊恐万状,颇有欲死之念,烦躁、恶梦多。问其小便不利,量少,而有排不尽之感。舌苔薄白、脉滑大。临床辨证当为: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B.茯苓四逆汤证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D.小建中汤证E.五苓散证

28.刘某,女,47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辨证为:

A.芍药甘草附子附子汤

B.甘草干姜汤证C.芍药甘草汤证D.炙甘草汤E.真武汤证

29.段某,男,50岁。素体衰弱,形体消瘦,近一年余,久治不愈。现症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高声呼烦,面色青黑,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逆冷,脉沉细。临床最佳辨证为:

A.茯苓四逆汤证

B.茯苓桂枝干草大枣汤证C.茯苓桂枝干草汤证D.小建中汤证E.大建中汤证

30.张某,男,37岁。自述上腹部胀满不适,进食及入夜加重,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腻。临床应辨证为:

A.小建中汤证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C.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D.茯苓甘草汤证E.枳实栀子豉汤证

31.梁某,女,47岁。患冠心病数年。现症状:心胸满闷,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心悸,站立时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弦而结。临床最佳辨证为:

A.茯苓四逆汤证

B.桂枝甘草汤证C.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甘草汤证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证E.茯苓桂枝白术干草汤证

32.成某,男,50岁。患者平素体虚,常眩晕欲倒,近日感冒,治疗二天,继之出现心悸不安,烦躁不宁,头晕眼花、四肢麻木、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费力,便难纳呆,舌淡、苔白,脉沉迟。临床应辨证为:

A.大建中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C.小建中汤证D.干姜附子汤证E.真武汤证

33.赵某,男,68岁。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即不喜欢饮水,颜面及下肢有水肿,食稍不适即肠鸣腹泻。近一月来,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唾液增多,一日一夜可达一碗,舌淡而胖,并有齿印,脉沉迟。曾给予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病情反而增具。临床应辨证为:

A.炙甘草汤证

B.芍药甘草汤C.甘草干姜汤证D.真武汤证E.干姜附子汤证

34.患者,女,32岁。昨晚突然腹中冷痛,恶心欲呕,舌尖赤,苔薄黄,脉弦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栀子干姜汤证B.半夏泻心汤证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D.黄连汤证E.旋复代赭汤证

35.患者,男,42岁。胸膈及胃脘部疼痛拒按二天,伴发热,心烦,但头汗出,脉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大柴胡汤证B.大陷胸汤证C.黄连汤证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E.小陷胸汤证

36.患者,男,36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三天,伴呕吐,胸胁满闷,心烦,上腹部胀满疼痛。临床辨证当是:

A.大陷胸汤证B.小柴胡汤证C.黄芩汤证D.小陷胸汤证E.大柴胡汤证

37.患者,女,45岁。不大便四天。伴发热下午稍有增高,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口渴,舌苔干燥粗厚。临床辨证当是: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证C.大柴胡汤证D.大陷胸汤证E.抵当汤证

38.患者,男,52岁。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一天。伴不大便,口燥渴,心烦,发热尤以午后为甚,舌红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临床辨证当是:

A.大柴胡汤证B.大陷胸汤证C.大承气汤证D.小陷胸汤证E.调胃承气汤证

39.患者,男,60岁。胸膈硬满疼痛二天。伴颈项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发热,汗出,短气,倚息不得卧,舌红苔黄,脉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葛根汤证B.葛根汤证C.大陷胸丸证D.大陷胸汤证E.小陷胸汤证

40.患者,女,34岁。胃脘部痞硬胀满且按之疼痛三天。伴发热,胸膈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浮滑。临床辨证当是:

A.小陷胸汤证B.黄连汤证C.大黄黄连泻心汤证D.大陷胸汤证E.半夏泻心汤证

41.患者,女,67岁。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二个月。现证:心前区疼痛,胸中烦闷,心悸、气短,痰多粘稠,口干,舌红边尖紫暗,苔黄腻,脉细滑结代。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炙甘草汤证B.小陷胸汤证C.小建中汤证D.大陷胸汤证E.桂枝甘草汤证

42.患者,男,60岁。胸膈及胃脘部硬满疼痛三天。伴畏寒喜暖,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迟有力。临床辨证当是:

A.大陷胸汤证B.大陷胸丸证C.小陷胸汤证D.三物白散证E.十枣汤证

43.患者,男,57岁。上腹部硬满疼痛三天。伴食欲正常,时时下利,无发热,心烦等,舌苔白滑,脉小细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结胸证B.痞证C.脏结证D.脏厥证E.纯阴结证

44.患者症见心下痞满,按诊濡而不痛,伴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治疗用:

A.栀子豉汤B.白虎汤C.黄连汤D.竹叶石膏知母汤E.大黄黄连泻心汤

45.患者心下痞塞不适,按之濡软不痛,复见恶寒汗出。治宜:

A.桂枝汤B.附子泻心汤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E.甘草泻心汤

46.发病第六日,症见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纳呆,微喝,舌色稍淡,苔白腻,脉弦细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柴胡证B.结胸证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E.甘草泻心汤

47.患者感冒4天,经用解表剂后感冒好转,但出现心下痞满,噫气带有食臭味,腹中肠鸣,泻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关脉弱稍沉。治疗用:

A.理中汤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小建中汤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E.生姜泻心汤

48.患者,男性,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烂,日五六次,胸闷欲吐,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暧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水样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脉濡数,苔薄白。辨证为:

A.葛根汤证B.黄芩汤证C.桂枝人参汤证D.生姜泻心汤证E.黄连汤证

49.患者,女性,52岁。患感冒自服牛黄解毒丸后,见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每日十多次,见不消化食物,肠鸣增加,舌苔微黄滑腻,脉濡。治疗用:

A.大黄黄连泻心汤B.附子泻心汤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E.甘草泻心汤

50.患者,男性,45岁。素有慢性胃炎史,患感冒发热3天,经解表发汗等治疗后,热退表解,但续而出现胃脘胀闷痞阻不舒,频频嗳气,呕吐,胃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治疗选方用:

A.生姜泻心汤B.吴茱萸汤C.旋覆代赭汤D.竹叶石膏汤E.黄连汤

51.患者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数。临床辨证为:

A.五苓散证B.猪苓汤证C.旋覆代赭汤证D.半夏泻心汤证E.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三)B型题

A.桂枝去芍药汤 B.桂枝新加汤 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治疗宜用:

2.太阳病下之后,脉微恶寒,胸满者,治疗宜用:

A.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麻黄

B.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葛根

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D.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E.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附子

3.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

4.桂枝新加汤的方药组成是:

A.桂枝去芍药汤 B.桂枝新加汤 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桂枝加附子汤

5.扶阳解表的方剂是:

6.调和营卫,益气和营的方剂是:

A.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D.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E.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治当:

8.时发热自汗出者,治当:

A.恶寒,发热,无汗,咳而微喘,脉浮紧B.头痛,发热,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

C.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烦躁,脉浮紧D.恶寒,发热,头痛,汗出,项背强,脉浮缓E.恶风寒,头痛,无汗,身疼痛,脉阴阳俱紧

9.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10.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A.脾胃虚寒B.水饮属寒,水停心下C.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D.服汤温解后,寒饮将去,津液暂未上承E.因无汗,热不得外越,化燥伤津

11.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渴”的机理是

12.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者,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其中“不渴”的机理是

13.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者,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服汤已渴”的机理是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

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

E.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14.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

15.麻黄汤的方药组成是:

A.桂枝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麻黄汤

E.小青龙汤

1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治疗宜用: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治疗宜用:

A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药量均相同B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C桂枝汤取原剂量5/12,麻黄汤取原剂量2/9D越婢汤药由桂枝汤加麻黄、石膏组成E以上都不是

18.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

19.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

A、梔子十四个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B、梔子十四个厚朴四兩枳实四枚豆豉三合

C、梔子十四个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D、梔子、豆豉、生姜甘草

E、梔子豉汤加生姜

20.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21.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豆豉用量是四两

B、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C、梔子十四个、干姜二兩

D、梔子二十个、豆豉四两

E、梔子四十个、干姜三两

22.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23.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麻黄六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B、麻黄四兩杏仁二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C、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D、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外寒内饮的喘证

E、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肺热壅盛的喘证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哪项说法正确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何种喘证

A、葛根黄芩黄連湯

B、白头翁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

D、大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6.喘而汗出伴利遂不止,脉促者,选用何方治疗

27.喘而汗出伴痰涎雍者,选用何方治疗

A.桂枝甘草汤

B.桂枝加桂汤C.桂枝人参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疗宜用:

29.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治疗宜用:

A.茯苓四逆汤

B. 茯苓甘草汤C.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D.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E.五苓散

30.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治疗宜用:

31.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治疗宜用:

A.小建中汤

B.真武汤C.干姜附子汤D.甘草干姜汤E.芍药甘草汤

3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治疗宜用:

3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治疗宜用:

A.桂枝、甘草、牡蛎、大枣、生姜、蜀漆、龙骨

B.桂枝、甘草、芍药、大枣、生姜C.桂枝、甘草、大枣、茯苓D.桂枝、甘草、白术、茯苓E.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34.桂枝加桂汤的方药组成是:

3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方药组成是:

A.炙甘草、阿胶、麦门冬、人参、生地黄、桂枝、生姜、麻仁、大枣

B.附子、芍药、生姜、白术、茯苓C.干姜、茯苓、人参、附子、甘草D.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E.饴糖、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36.小建中汤方药组成是:

37.炙甘草汤方药组成是:

A.黄连、干姜、半夏、桂枝、人参、炙甘草、大枣B.黄连、生姜、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C.黄连、半夏、干姜、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D.黄芩、干姜、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E.黄连、黄芩、生姜、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38.黄连汤的方药组成是:

39.半夏泻心汤的方药组成是:

A.痰热互结B.水热互结C.水寒互结D.瘀热互结E.燥实互结

40.三物白散证的病机是:

41.小陷胸汤证的病机是:

A.大黄、芒硝、甘遂B.大黄、芒硝、巴豆C.黄连、半夏、栝蒌实D.黄连、半夏、贝母E.大黄、芒硝、葶苈子

42.大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43.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A.脉浮大B.脉沉紧C.脉浮而动D.脉浮滑E.脉细沉紧

44.小陷胸汤证的主脉是:

太阳病篇背诵条文

太阳病篇 【太阳总纲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中风表虚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骨科(全国中医髋关节重点专科)发展历史 (1988~2008) 一、创业起步阶段(1988年~1992年) 1988年9月,为了满足骨科业务量不断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加快股骨头坏死专科的发展,成立了二骨科,设病床31张,袁浩教授负责科内业务指导工作。 二骨科成立后即确立把疑难病——股骨头坏死作为主攻方向,袁浩教授带领年轻医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1989年12月13日,广东省卫生厅邀请9位国内著名的骨科、核医学专家,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科研究所尚天裕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吴祖尧教授、上海瑞金医院骨科马元璋教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张光铂教授、中山医科大学一附院黄承达教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二附院包尚恕教授、湖北中医学院附院骨科梁克玉教授、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核医学专家叶广春主任、广州红会医院骨科麦鼎铭教授等,举行科研成果鉴定会,两项成果“多条血管束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股骨颈重建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连、颈吸收伴头缺血坏死”顺利通过鉴定,与会专家对两项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其中“多条血管束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鉴定为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股骨颈重建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连、颈吸收伴头缺血坏死”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果公布后在省内外骨科界产生很大影响。 1、本阶段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主要工作与成绩:(1)通过临床、X线片、股骨头测压、造影、及个别病例的术后DSA与股骨头病理切片等检查,认识到“缺血”是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病理,重建股骨头血运是治疗的关键。(2)创立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并作为重建血运的主要方法,证实多条血管束植入具有重建血运、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骨内压等作用。(3)血管束的来源、分离方法、植入方法基本定型。(4)“多条血管束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即获得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该成果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对科室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将多条血管束植入技术用于中青年股骨颈陈旧骨折不连、颈吸收伴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创立股骨颈重建术,并取得初步成功。(6)袁浩教授作为多条血管束植入技术与理论的创立者及股骨头坏死专家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先后被邀请到上海瑞金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天津医院塘沽分院、武汉协和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医学院二附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骨研所、郑州市骨科医院等全国10多家省、市级医院作手术示范30多例,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骨坏死学组副组长与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股骨头坏死学组副组长。 2、本阶段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诊断不够规范。主要表现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

陈佩仪教授的口述校史-广州中医药大学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 陈佩仪教授的口述校史 学生记者梁晓琳彭雪纯陈嘉文黄梓颖 一、采访时间 2017年5月12日。 二、采访地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护理楼423办公室。 三、人物简介 陈佩仪,1964年5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2年、护理教育工作21年。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护理部教学干事、护士长等工作。曾任护理学院中医护理教研室主任、护理学院副院长,现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导师。为我校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二级学科)中医护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讲《中医护理学基础》,该课程在该院连续11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评价;还主讲《中医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课程。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及项目7项,主持厅局级课题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铜奖1项和优秀奖1项,获厅局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主编全国本科规划教材6本和电子教材2部、副主编全国本科统编教材2本、参编教参3部、自编教材2部。主持省 —1—

精品课程一门,主持广东省护理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一项,已结题。主要参与建设已成为我校国家级中医学实验示范中心的中医护理实验室。接收境内外教师进修5人,指导2项国家级、1项省级、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曾获我省南粤优秀教师,新南方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四、采访记录 记:陈老师,您好,我们是广中医口述校史的小记者,很高兴您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邀请。在采访的过程中,请问我们可以录音吗? 述:好的,没问题。 记:您是什么时候来我们学校的,可以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述:我在1981年来到广中医,现在已经36年了,可以说是见证了我们学校的发展。护理学院的前身是护士学校,文革结束后,在1978年,学校以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班招了30人。因为住宿、师资问题,学校连续两三届只招30个人,三年招一次。1981年护士学校正式招生,同年,78届的学生以护士学校第一届毕业生的身份毕业,而我当时是学校第一届以护士学校的名义招收的学生,到了1984年毕业,工作被分配到广中医一附院。 记:1978年第一届护士学校有30多名学生,当时老师多吗?是怎样的授课模式? —2—

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 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治法:扶阳解表。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 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证属: A、血寒证B、血瘀证C、气虚血瘀证 D、气滞血瘀证E、凉燥证 16、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属:A、心火亢盛证B、心肾不交证C、心血虚证 D、心阴虚证E、肾阴虚证 17、哪一项与肝气郁结无关: A、情志抑郁易怒B、胸闷善太息C、胸胁胀痛 D、瘿瘤E、身目黄 18、哪一项不属胆郁痰扰表现: A、惊悸不寐B、烦燥不宁C、语言错乱D、眩晕口苦E、太息胁胀 19、小便失禁2年余,伴腰膝痠软无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最宜诊断为:A、肾精不足证B、肾阳虚证C、肾气不固证 D、肾不纳气证E、脾肾阳虚证 20、邪热炽盛多表现为: A、口渴不欲饮B、口不渴C、口渴喜冷饮 D、口渴欲饮,饮入即吐E、口干喜热饮 21、患者突然感上腹部疼痛,用热水袋敷后痛减,口不渴,泛吐清水,形寒肢

伤寒论太阳病篇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 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若经气闭郁,项背强

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脉律缓,未变化。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太阳病患者 五、太阳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二节太阳病证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 1.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传扬济世之训 孕育岭南名中医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传扬济世之训孕育岭南名中医 2010年03月18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中医药大学是岭南名中医的摇篮。 ?药圃里的李时珍雕像。 药圃里生长着稀有中药品种,俨然广东珍贵中药种子库。 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总第129期侯选名片128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提名辞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经历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从创立到成长整个发展历程,一直是综合实力居全国最前列的中医药名校。 索引 作为岭南名中医的摇篮,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2002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 唯心 大学的“大”“小”问题 十年前,父亲在偏远的小渔村为儿子的前途出谋献策:争取在数理化上拔尖,考一所医药大学,真才实学,出来后才好找工作。但是儿子不才,天生就有数理化恐惧症,这场父母的望子成龙几年后以儿子上了一所文科学校草草收场。 在这里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并不是故意拿青涩往事说事,为了更好地以当事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谈论如今的大学。说实在话,在浮躁与功利的就业教育横行的年代,提及大学两字,不仅让人汗颜,同样使人心虚。如今的大学,围墙还是原来的围墙,大学已经不是原来的大学:一边看到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多数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学这个有什么用”自然而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另一边则是高校办学唯利是图所滋生的大学腐败,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假就业率遍地都是。 倒出这么多苦水,并不全是危言耸听的证据陈述,而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大学”的社会现实。大学的教育改革问题喊了很多年,却很难推行,要知道社会风气的形成与颠覆远比专业设置和分科复杂得多。 关于大学的“大问题”没解决,大学里的“小问题”又出现。有网友出来声称,做一个大学生“难”,现在做一个中医药专业出来的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比起很多综合性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几年来在教育市场的位置却更为尴尬。在“崇洋媚外”的社会,中医的边缘地位得到矫正的历史不长。今天别说在学校教学,就算在医院临床实践,西医的“强势”比比皆是。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医的教学,所以采访的时候有在校学生对我诉苦:比起其它高校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始终围绕一个中西分歧的问题争论不休。 许多年前,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多年后,谢泳说,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的确,如今谈起大学,我们也不再谈青春谈理想,我们只谈“及格和工作”。而谈起中医药大学,关于专业、学术本身的中西结合、中西难解难分的问题却仍然是主要问题。■小瘪

太阳病辨证论治

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A1型题 1.抵当汤中没有 A.大黄 B.水蛭 C.虻虫 D.桃仁 E.甘遂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主之以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苓桂术甘汤 C.附子汤 D.茯苓甘草汤 E.真武汤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正确答案:E 3.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 A.麻黄、杏仁、芍药、干姜、细辛、桔梗、橘皮、炙甘草 B.桂枝、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炙甘草 C.麻黄、杏仁、葛根、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大枣 D.桂枝、葛根、麻黄、生姜、桔梗、大枣、炙甘草 E.桂枝、芍药、麻黄、葛根、五味子、生姜、人参、炙甘草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4.桂枝甘草汤证的主要表现为 A.脉结代,心动悸 B.心下悸,欲得按 C.心中悸而烦 D.气从少腹上冲心 E.心下逆满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正确答案:B 5.下列诸项中,除哪项以外,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所共有 A.恶寒 B.脉浮 C.头痛 D.发热 E.喘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 6.小青龙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见喘,其主要区别在于 A.有无表证 B.有无内热 C.有无水饮 D.有无烦躁 E.有无呕逆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正确答案:C 7.太阳病的热型是 A.往来寒热 B.发热恶寒 C.发潮热 D.厥热往复 E.不恶寒,反恶热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8.旋覆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 A.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B.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C.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D.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E.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新世纪教材)第一章—第四章P1—P39 教学时数: 4 上课时间: 授课人: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授课对象: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的: Teaching Objectives 1、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 Master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 Master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3、掌握针灸的配穴处方。 Master the modified prescrip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二、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 1、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redging meridians and unblocking collaterals; regulating yin and yang; reinforcing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factors 2、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ing spirit and holding qi;tonifying deficiency and purging excess; clearing heat and warming cold. 3、针灸配穴处方: The modified prescrip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选穴原则(局部、临近、远端、辨证以及随症选穴) The principles of the selection of acupoints (selection of local acupoints, adjacent acupoints, distal acupoints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ccompanying symptoms) 配穴方法:(按部配穴、按经配穴) The methods for acupoints modification (acupoints mod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djacent area of the disease and along the meridians) 三、教学要点:Key Teaching Points 1、教学重点: Teaching emphasis: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 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古一两现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者,名为。(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者,名为。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 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说明]:太阳伤寒的脉证除原文所述外,还当有无汗一症,因其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后人又把太阳伤寒称为风寒表实证。 太阳中风与伤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证。太阳中风,是因卫外失固,营阴外泄,营卫失和,故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证,属太阳病表虚证;太阳伤寒,是因卫阳外闭,营阴郁滞,经气不利,故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呕逆、脉浮紧为主证,属太阳病表实证。其中鉴别的关键在于有汗和无汗。 〖温病与风温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 ,风温为病,,自汗出,身重,,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若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时,。一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提要】太阳温病和风温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的变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

高等学校名录及专业目录介绍——广东省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首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于1956年9月25日成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励精图治,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由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水平优秀高校;2004年列入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进入大学城新校区,各项设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与扩展,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2008年再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水平优秀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医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16个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和中医妇科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并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全面覆盖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作为培养世界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五十多年来,我校培养的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已遍布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在校境外各层次、各专业学历教育学生1300余人。随着全球性对自然疗法和传统治疗的不断升温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发展,中医药学正赢得越来越多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关注,越 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1. 中医学专业(学制五年) 2.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五年) 3. 针灸推拿学专业(学制五年) 4. 中医针灸推拿学专业(全英教学) ※ 5. 康复治疗学专业 6. 制药工程(中药)专业 7. 中药学专业 8. 药学专业 硕士学位:学制3年 1. 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诊断学 3. 中医医史文献 4. 中医临床基础 5. 方剂学 6. 中医内科学 7. 中医外科学 8. 中医骨伤科学 9. 中医妇科学 10. 中医儿科学 11. 中医五官科学 12. 针灸推拿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中医内科学100506 01心血管内科: 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 博士导师:王清海 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 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清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主攻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年专家门诊量6000余人次,创制中药复方制剂4种(其中治疗高血压病中药制剂2种),承担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