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登哈特夫妇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正以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渗入到当代政府管理活动中。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信息机构,在这种全新的理念冲击下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结合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综合分析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状,本文认为,我国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组“矛盾”表现形式,即缺乏个性的人事档案内容与多样化的社会公共需求间的矛盾、人事档案封闭式管理模式与公民基本权利获得的矛盾、人事档案管理的严格控制与人事档案信息分散、“人”与“物”的矛盾。而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除了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投入等因素影响外,还与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观念的落后、理论指导的匮乏、部门利益驱动和监督不力、人事档案管理流程的欠科学,以及人事档案成本与收益失衡等因素有关。

随着环境的变化,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展现出新的内涵与特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职能,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8”号令的指导下,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定位并进一步拓展。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人事档案与人事文件的定义和人事档案的重要信息价值体现,明确了新环境下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新内涵,即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储存、开发和利用公共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不仅为政府机构、组织服务,还要为广大社会公众生活和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针对我国目前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多样化的特征,本文在明确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性信息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了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权责范畴,并就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信息管理服务效能,重塑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人事档案的共建共享和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等问题进行了有益地探讨。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by the couples of Denhardt, is infiltrating into the government activities as a new valu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formation institution of government,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fac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which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contradiction", that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cking of personalized content in personnel archives and diverse social public demand for personnel archives; closed-end management model and basic civil rights of accessing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strictly control on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the spread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person" and the "objects", and so on. For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history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factors, concepts behind, lacking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interests driving and supervisory measures of fatigue, non-standard in the processes of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are the most concrete reasons.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shows a new meaning and identity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efinition of “personnel files” and “personnel archives” and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value of personnel archiv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is with new content, that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Stockpiling, development and use of public personnel record information resources,not only for government agencies, organizations, but also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life and socio-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protec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iversified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agencies, positioning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agencies as 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ne for public service, and reshaping our personnel archives services system and realizing a share. In the final, the author develop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xpanding of personnel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service functions.

Key words: New Public Service;Personnel Archives;Management of Personnel Archives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服务理念的形成,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分优良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正在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责①。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发布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人事档案是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德、能、勤、绩等方面情况的历史记录,为全面、历史地考察、了解、使用干部、职工等组织、人事工作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作为政府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为创建我国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信息利用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了解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发掘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提供公共信息利用服务方面的能力与不足,是正确应对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冲击,推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勿庸置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模式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为国家人事管理和社会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极其显著的作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形成的干部档案及干部档案管理制度,也为我国形成当今初具规模的包括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军人档案、学生档案在内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近几年来,“政府超市”、“一站式服务”、“无缝隙政府”、“便捷政府”等响亮的名称,在社会生活领域流行。通过这些名称,清晰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计划经济时代彻底结束了,政府再不是“官衙门”了②。而与传统的政府部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许多明显的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在信息技术和民主思潮的推动下,传统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强调过度保密的理念与现代民主社会中强调信息“公开、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思想格格不入,人事档案管理中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工龄越来越早,年龄越来越小,文凭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等现象,以及新华网等众多媒介曾多次报道过的“陈磊档案事件③”、“汤国基档案事件①”、“弃档”现象,等等,这些现象与问题无不引起了社会对于人

① 许建业.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国家图

书馆学刊,2006(3).

② 高小平.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加强政府的服务//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公共服务:政府工作的新趋势.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

③ 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b25523253.html,/employment/2003-05/30/content_894314.htm,2003-05-30.

①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b25523253.html,/politics/2006-01/04/content_4005712.htm,2006-01-04.

事档案的关注,社会对于改革人事档案管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改革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和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较为封闭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颁布,为我国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档案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导向。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吴自祥在递交《关于改变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议》中期望将来“使每个人仅凭着一张身份证,就可以通行全国,用人单位在哪都能通过网络查到一个人的全部档案记录②”,这为我们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展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未来树立了典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理论与方式,分析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在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重新认识和准确界定人事档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对指导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基于为公共利益服务新理念的人事档案管理创新,推动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国内外开始普遍关注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时期的若干重要问题。人事档案管理作为国家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其改革和创新工作自然备受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作为在组织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包括德、才、能、绩等各个方面情况的客观历史记录,人事档案一直就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引发了相关部门及许多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人员的思考,形成了大量关于人事档案的文献。2007年6月在中国全文期刊库中,通过关键词“人事档案”检索获取的文献有2365篇。但是,由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观念和人事档案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研究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文献还不多。通过对关键词“公共服务”和“人事档案”进行组配,跨库检索获取的文献仅有4篇;输入“人事档案”和“公共产品”或“公共信息”,得到的文献共有17篇;输入“人事档案”和“服务”,获取的文献也只有28篇。然而令人倍感兴奋的是,前辈们从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如:陈潭教授提出传统人事档案制度必将走向终结,新的、科学的人事档案制度必将走向前台①)和人事档案信息的披露(如:黄世喆教授等认为,在政务信息公开中,披露公务人员与公务

②金羊网.https://www.doczj.com/doc/b25523253.html,/news/2007-03/10/content_1409891.htm,2007-03-10 .

①陈潭.传统人事档案制度走向终结.南方周末,2004.2.26.

活动有关的人事档案信息有着积极的意义②)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以及人事档案信息公开和人事档案相对人知情权等问题,这些都毫无疑问的与本课题要研究的新的历史环境下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公开、公平、公正”、“公民参与管理”等思想主题不谋而合,他们为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创新和人事档案管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2.2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不同,国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存在明显的差异。许多文献显示,大多数西方国家一般都秉承知情权与隐私权有机平衡的思想,在其人事档案信息利用过程中紧紧围绕“服务”这一主题,如美国就明确提出了人事档案是为“政府机构、退伍军人、前政府文职人员、家庭成员、历史学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务③”。许多国家将人事档案的相对人视为服务对象的主体,在他们的法律条文中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获取权与获取程序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认为公民可以通过合法的程序获取和修改公共机构保存的个人信息。他们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也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例如,我国人事档案(包括现职和非现职的)一般由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人事、组织部门管理,人员死亡后档案交由档案馆集中保存,而国外大多数国家对他们现职和非现职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区分管理,现职人员的人事档案一般由任职机构的人事部门集中保管,退休或离职人员的人事档案一般由文件中心或档案馆集中保管。

以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人事档案管理实践经验,都为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现代人事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能量,开拓了新的路径,拓宽了笔者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的视野。笔者认为,人事档案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从形成伊始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独的卫士,人事档案形成于组织各项活动之中,是人事档案相对人在组织人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同时,由于综合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各个方面情况的历史记录形成于不同的时期,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记载与反映,人事档案又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管理活动和发展状况。因此,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只是基于我国人事档案与人事档案管理本身,同时应当涉及到对其周围所处环境的综合考虑。作为档案人,也应将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管理融入到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探讨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

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目前与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注重于以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为例来谈论人事档案管理的外部环境问题,而在档言

②黄世喆,陈静.论政务信息公开背景下公务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的披露.浙江档案,2006(4).

③美国国家人事文件中心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b25523253.html,/st-loiis.

档,真正站在发展档案事业,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角度来探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外部人员研究较多,内部研究相对薄弱,这些已成为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研究的主要特点,因而改革人事档案管理的呼声虽多,但人事档案管理实践改革的步伐却相对迟缓。这样将极易造成人事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形成人事档案管理理论的“高深莫测”,不便于指导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践工作。此外,对于西方的人事档案管理实践,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不加分析、不加区别的照搬西方,极易使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走向误区,这一点已为我国众多史实所证实。

1.3 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论文旨在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所体现的几种新的价值理念,通过分析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在提供信息利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来探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创新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做一些努力与尝试。

全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冲击。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及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论述新公共服务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突出影响,并对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对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目前,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人事档案管理面向社会公众、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普遍不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论述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人事档案管理创新路径。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人事档案管理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强化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夯实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原则,以及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等。

本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主体概念模糊,人事档案所有权归属不明,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公共服务职能缺失等,借鉴和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式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面向社会公共需求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进步环境下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而且,这也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我国“人才战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地推进作用。文章拟对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探讨。

①在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行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四组“矛盾”表现形式,即:缺乏个性的人事档案内容与多样化的社会公共需求间的矛盾、人事档案封闭式管理模式与公民基本权利获得的矛盾、人事档案管理的严格控制与人事档案信息分散的矛盾,以及“人”与“物”的矛盾,并较深刻地分析了导致以上“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人事文件、人事记录等概念的比较分析,指出人事档案应区别于属于保密范畴的人事文件,论述了我国人事档案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于丰富的信息内容,明确了新环境下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新内涵。在新的环境下,发展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事业,必须冲破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束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全面地收集、鉴别、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向广大社会公众发布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内容。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提供合理、有效的人事档案利用服务,使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合理的开放,从被动地为组织、人事部门服务,转变为主动地为组织、人事部门,乃至为社会、为广大公民服务。

③在明确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定位于一种公共性信息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权责范畴。

④构建了公民参与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引导和鼓励公民参与,推进人事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促进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的拓展。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公民参与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环节,不仅有利于规范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公民档案意识和促进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

1.4 主要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课题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不仅从人事档案管理理念的层面进行探讨,同时,也针对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建议,因而本文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的确立,对于解决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归纳与综合分析方法

本文在总结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公共服务现状时,通过对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综合分析,归纳出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问题的几种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

3.比较分析方法

在论述人事档案管理内涵时,本文不仅对国内、国外人事档案的定义进行比较,同时又也对“人事档案”、“人事文件”、“人事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人事档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属于保密范畴的人事文件。过度保密人事档案不具备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民主政治日益发展的社会,强调人事档案管理提供公共信息等服务成为可能与必然。

第2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冲击

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正处于一个急需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管理理论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冲击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是对以往所形成的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扬弃,在人事档案管理领域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借鉴其中有用的价值理念来引导和推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对于缓解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优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人事档案相对人基本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章主要将介绍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突出影响。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①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登哈特夫妇,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或称老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它以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后现代公共行政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等理念置于中心地位,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模式来代替当前那些以经济理论和自我利益为主导、以经济考虑(市场考虑)作为衡量标准的行政管理模式。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以下七项核心主张: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6、服务而不是掌舵;7、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

登哈特夫妇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努力推进未来公共行政以公民对话协商和为公共利益服务作为基础,具有更为适合当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特征。而且上述七项核心主张基本上涵盖了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它对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全新的诠释,适应了国际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对推动我国政府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突出影响

登哈特夫妇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并不是以提供一套有效的、科学的政府行政方法和管理技术而倍受推崇,它是以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影响着政府行为,在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V·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这种全新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促使政府改变原有的行政模式,积极探索并采取一种更为适合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新模式。对于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正是以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融入到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过程中,影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活动。

2.2.1 重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重视公民权,注重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是服务的接受者,作为纳税人,他们有权力选择和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冲击我国传统封闭式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首先要突破“单位本位”的局限,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化与透明化,充分尊重公民的意愿,形成公民对人事档案公共信息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与公民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使未来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公民的参与及其信息利用需要的满足。

2.2.2 强化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责任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承认责任并不简单,认为政府不应该只仅仅关注市场,还要对宪法法律、社会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进行关注。同时,它还明确和深化了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意识,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角色是要通过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实现其公共利益需求。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的这些主张,对于强化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的责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2.3 推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意识,并主张政府应当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积极地为推动公民通过对话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提供平台。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形成并发展进程中,我国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单纯被动地为单位组织、人事等部门服务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思潮的推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重心应该向积极主动地为满足包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公民及其他组织在内的众多公共信息利用需求服务转移。

2.2.4 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环境的优化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未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将更加重视和尊重人,注重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除此之外,在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还将要注重与外部环境(包括人事档案管理运行的法制环境、社会价值观念、政治规范等)的协调,并不断改造外部环境。

2.3 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新公共服务理念及其特征

2.3.1 人事档案管理的新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公民权和政府责任,政府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提供满足公民切实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信息利用服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是优化我国政府决策的重要信息机构,人事档案管理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状态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的反映。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都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公共需求不相适应,过度强调保密的传统模式下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与现代民主社会强调的信息“公开、公平、公正”,“以人为本”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发展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事业,必须冲破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束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全面地收集、鉴别、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向广大社会公众发布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内容,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提供合理、有效的人事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使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合理的开放,从单纯地为组织、人事部门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为广大公民服务。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公民参与,并坚持“以人为本”,储存、开发和利用公共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1.人事档案不同于人事文件的归档

在国外,与人事档案(Personnel Archives)相近的称谓还有人事文件(Personnel Files)和人事记录(Personnel Records)。三者有时混用,但在成文的法律条文里,人事档案并不等同于办公机构的人事文件。美国密歇根州法典中称,人事档案中记录了包括所有由雇用机构保存的那些影响职员的就业、提升、转岗(业),额外补贴或纪律惩罚行为等资格和认定的记录,除了正式的人事档案外它还包括监督管理文件中的相关文献①。在美国,人事文件属于秘密范畴,可以免于公开,然而对于人事档案,在知情权法的保障下,密歇根的雇用机构被要求允许雇员们查阅和复制。

国内对于人事档案的定义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邓绍兴教授、陈智为教授对人事档案的概念作了较为精辟和权威的诠释,他们认为,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人员社会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

①Vercruysse Murray & Calzone, P.C., Gary S.Fealk. Employee access to personnel files. MICHIGAN

EMPLOYMENT LAW LETTER,Augest,2007,V ol.18, Issue6.

历史记录①” 。在类型划分上,人事档案归属于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同位的专门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种②。人事档案构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事档案的形成基于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的人事管理活动;人事档案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人事档案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

从定义上分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事档案与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的人事文件都有较大的区别,即人事档案不等同于人事文件的归档,人事档案和人事文件应当予以区别对待。基于此,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人事文件属于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的秘密范畴,然而人事档案属于秘密范畴是否有法律依据就值得探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任何个人不得查阅其本人和直系亲属的人事档案”更值得商榷,如果人事档案不具备如人事文件同样的机密性,那么,人事档案的公开利用服务则成为可能。

2.人事档案具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和重要的信息价值

人事档案不是其他门类档案的简单复制,它是在“用人治事”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社会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客观历史记录。通过人事档案相对人不断地参与社会活动,人事档案内容不断地被充实、系统化和被完善,成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信息承载体。透过人事档案信息,人事管理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可以较全面系统地考察职工情况,为合理地使用、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有利条件;透过这些信息,政府也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人事档案系统地记载了人事档案相对人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等情况,具有丰富的信息内容,这是一直以来人事档案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社会管理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原因,是人事档案重要价值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整个人事档案管理活动重要价值的体现。

在现代人事档案管理进程中,围绕人事档案信息开展的工作在整个人事档案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收集人事档案时,除了一般的人事档案转递和人事档案材料的移交外,对人事档案相对人信息的主动采集在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据统计,2005年某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单就为落实单位职工家属优待政策,主动收集的职工信息就达1900多条,包括配偶(子女)姓名,出生日期、工作(学习)单位等十余款信息项。可以预测,信息主动采集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中所占比重值亦将随着人事档案的流动性不断增强、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加大。在对人事档案归档、整理过程中,除了对人事档案材料手续办理完全程度进行审核以外,还要对人事档案所反映的主体信息进行鉴定,以避免非准确的信息混入人事档案信息中,影响整个人事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例

① 邓绍兴,陈智为主编.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2页

②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如,对人事档案中的“三龄一历”(年龄、工龄、党龄和学历)信息进行审核已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在人事档案利用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不用赘述。人事档案管理活动是建立在对人事档案信息的获取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围绕人事档案信息所展开的。

在政务信息公开背景下,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推行政务信息公开,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广大人事档案相对人切身利益的人事档案信息也属于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范畴。

2.3.2 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新公共服务理念

公民权和政府责任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借鉴和运用新公共服务理念,核心就是要坚持服务于公共利益、并坚持以公民为导向,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人事档案信息利用服务。

1.服务于公共利益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是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要信息机构,人事档案管理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状态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的反映。人事档案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强调人事档案的开放式管理,人事档案除了向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利用服务外,还应该突破“单位”的界限,参与到公共服务的行列中,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公共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强调开放式的人事档案管理并不是无限制的向社会及公民个人开放。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同样,笔者认为,人事档案管理服务面向的是广大社会公众,而不是单纯的人事档案相对人个体。在人事档案相对人的权益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相冲突时,人事档案相对人获取个人信息的权益理应受到合法地限制,基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需要的人事档案信息处置权利应当受到保护。

2.合作与共建共享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应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努力推进一种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的建立,并积极地为公民通过对话形成这样一种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提供平台。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强调合作与共建共享的理念,正是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这一核心主张的重要体现。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强调合作与共建共享,包括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内容。

①宏观层面上的共建共享。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事档案是整个国家、社会巨影的浓缩,它的优化和管理依赖于整个国家良好秩序的形成与维持,同时人事档案管理的建立与优化又能促进和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创新与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与培

育。因此人事档案管理离不开社会发展大环境,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人事档案管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②微观层面上的资源整合。整合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一方面是对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特征、状态的信息进行系统地整合,通过对记录和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成长和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和技能水平、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和爱好表现等情况的信息进行系统地搜集、加工、整理,优化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是对人事档案管理资源的整合,包括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人员、设备等。通过在人事档案管理及相关部门间进行合作与协调,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3.重视公民权

公民权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充分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与重视。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公民导向将更加凸现。公民是国家的基础,也是国家的主体。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坚持公民导向,一方面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导公民参与人事档案管理,建立公民基于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与公民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

2.3.3 人事档案管理中新公共服务理念的特征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践,将使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践更具有了公平性、民主性和服务对象多元化的特征。

1.公平性

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人事档案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公民的意愿,对涉及到广大公众利益的人事档案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同时,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事档案信息,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和程序,向人事档案管理相对人或其他公民和组织公开,使人事档案管理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防止因人事档案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人事档案相对人及其他组织权利的损害,因而具有更为公平的特性。

2.民主性

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将政府角色定位于服务而不是掌舵,认为政府应当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同时,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并积极地为公民通过对话形成这样一种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提供平台。在人事档案管理中,以新公共服务理念为指导,通过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公民参与并监督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使公民能够充分表达意愿,并使他们的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利用需要得到满足。

3.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践,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对象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组织、人事等部门,还针对公民或其他组织的特定利用需求,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提供合理、合法的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第二,人事档案管理不再仅仅只针对干部、工人、军人等社会群体,还将涵盖包括民工、私营企业职工等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群体。

第3章 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原因

3.1 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问题表现

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迅速发展背景下,过度强调保密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孕育出来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与新公共服务理念中强调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思想理念格格不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普遍较低,服务水平亦不容乐观,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3.1.1 缺乏个性的人事档案内容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人事档案的利用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组织、人事部门日常工作需要利用人事档案外,许多基于其他组织与个人特定目的的人事档案利用需求也逐渐形成。我国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信息内容和利用服务形式往往过于单一、缺乏个性,人事档案中有用信息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现行条件下社会对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多样化的利用需求。

在我国,其他各类型的人事档案一般均依照干部档案的管理规范进行管理,对人事档案材料按照“十大类”(即履历;自传;鉴定、考核;学历、职称;政历审查;入团、入党;奖励;惩处;工资、任免、出国、参加代表大会、调动、退职等;其他)标准进行收集和归档。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大同小异,许多有价值的、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德、能、勤、绩的信息未能及时纳入人事档案管理范畴,如反映干部本职工作外兼职(包括社会任职、技能鉴定等)的档案材料和包括治安管理在内的其他社会管理领域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此外,人事档案管理中每10年组织干部、职工填写履历,这种简单地、程式化地重复填写方式既不能作为及时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动态变化信息的依据,又由于原有的履历表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置,仍然作为人事档案材料归档,一方面增加了人事档案案卷的厚度,影响库存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事档案信息的重复管理,增加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成本。

在这样一种管理形态下,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形式显得尤为单一。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主要限于被动地等待人事、组织等部门工作人员前来查、借阅和限制性地复制利用干部、职工有关的基本情况、履历等信息的档案材料。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手段也相对落后,人事档案利用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关文献显示,某机构每查证一个人的档案,平均需要动用35.5卷档案和耗费3天时间①,利用效率可想

① 韩德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档案,2005(2).

而知。这种单一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形式和相对落后的服务手段,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从而,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以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3.1.2 人事档案的封闭式管理体制与公民基本权利获得的矛盾

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进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在努力通过严格的执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维护公平、公正(如查阅干部人事档案必须经由两名中共正式党员持“查档呈报表”经审批后方可利用)的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忽视了(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公民的某些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主要表现在: 1.公民信息获取权得不到保障

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保障公民合法的信息获取权利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从法律的角度,对公民信息获取的权利进行了明确与规范,并通过不同形式规定公民可以申请通过一定的程序修改公共机构中储存的有关个人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记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有权通过获取公共信息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并对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中个人信息被处置的情况要求获得告知。我国新修订的宪法第三十三条中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总则中明确了该条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依照法律法规,公民通过对相关信息的获取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却有一些条款与以上意思表示相悖。例如,公民在参与社会管理活动中,需要利用到人事档案中个人信息或其他特定的信息,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借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不得越级查借阅利用干部人事档案,致使人事档案相对人对关于自身信息和其他公共信息的获取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公民合法权益遭受非法侵害

在我国传统的封闭式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下,人事档案相对人对关系其切身利益的人事档案“望尘莫及”。而某些人事档案形成者或人事档案管理相关人员正是利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这种缺陷,乘机或公报私仇,或恶意中伤,……,在人事档案中写入不实之辞,或加入虚假的材料,使人事档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遭受到非法的侵害。例如,新华网等媒介曾经报道,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的“汤

国基档案事件①”,等等。虽然,在我国《档案法》的第五章中已经明确规定了我国档案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的相关法律责任问题,但从法律的执行与实施过程来看,我国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过程中的法律责任追究却颇显艰难。

3.1.3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上的严格控制与人事档案信息内容的分散

按照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规定,人事档案管理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各个环节上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但是在严格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之外,人事档案信息内容情况却又是另外一翻情境。

1.同一人事档案相对人个体不同阶段的信息在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分散

依据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规定,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拥有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限,随着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调整与人员的流动,人事档案在各机构间传递,以实现“档”随人走,“人档”合一。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反映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的人事档案信息分散于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中,基于信息的依附性,人事档案信息的这种分散性也更多地表现为人事档案材料的分散。根据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及各省人才交流服务台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为管理保存的三四百万份人事档案中,至少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②。然而在一些新的组织或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又全然不顾被引入人才的背景,为他们重新建档。

2.同一人事档案相对人个体的相同信息在不同机构间的分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增强,人事档案记载主体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体意识提高,一方面为人事档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分散在各种机构之中,这就意味着许多机构与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一样,同时保留着大量人事档案信息。例如人事档案记载主体的教育背景信息,在纳入人事档案管理范围的同时,也被教育机构的档案管理机构作为重要档案资源保存。一方面是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对人事档案进行严密控制,另一方面是其他组织和单位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人事档案信息存在的这种状态,实际上形成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对人事档案信息严格管理的失控,阻碍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4 “人”与“物”的矛盾

人事档案管理除了对人事档案实体、人事档案信息、及设备、资金等进行管理

① 新华网等媒介曾报道,汤国基,作为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师专毕业生,屡次求职碰壁,毕业20多年后一直没

有正式的工作单位,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得知人事档案中装有处分决定和精神病司法医学鉴定书等材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b25523253.html,/politics/2006-01/04/content_4005712.htm)

②南方日报.https://www.doczj.com/doc/b25523253.html,,2006-01-05.

外,还包括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人事档案管理面向社会公众,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不仅要使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向广大社会公众开放,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时也要关注对人事档案内部管理人员的服务,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服务性较强的工作,在整个组织、人事工作中居于“配角”地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人事档案管理岗位上默默无闻,其工作成绩与工作艰辛程度难以为人所知。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普遍而言,更多的精力无可厚非是投入到了更好地管理档案上。在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护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保管条件受到了严格控制。然而,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关注和爱护远不及人事档案。为保护好档案而投放的大量防蛀防侵蚀药物,诸如挥发性防虫剂、防霉剂的长期使用,等等,加上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较为严重的危害。管理部门往往注重强调对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忽视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需求的满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日常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基于“档案比人更重要”之类的抱怨,就揭示了这样一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并较好地解决,那么,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会锐减,缺少了人的主动性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将陷于僵局。

3.2 导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较低的原因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人事档案自形成以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独的卫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投入等。社会大变革时期,导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产生系列矛盾,除了上述的诸多影响因素外,还有许多具体的原因,包括人事档案管理观念落后、理论指导的乏力、部门利益的驱动和监督措施的缺乏、人事档案管理流程的不规范,以及人事档案成本与收益不平衡等。

3.2.1 人事档案管理观念落后

如果说思想文化观念孕育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模式的话,那么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也应当是长期以来我国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培育下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单位是人事档案相对人个体赖以终生托付的对象,人事档案相对人个体对其托付对象绝对的信赖,人事档案管理也就在这种绝对信赖和过度保密体系中形成闭路运转。在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和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清晰地认识和对人事档案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在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的深刻影响下,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因而也不可能形成人事档案管理观念的更新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创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阅读报告 一、本书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意义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的中文版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充满巨大机遇、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印行的。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的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虽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但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国际的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有选择的吸收,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并积极致力于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本书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民执政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对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些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人本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相统一的,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他们以尊重人的个性、确认人的价值、推进人的发展为使命,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在摈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着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而实践中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影响到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认识和对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我们澄清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认识,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当然,就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应当有保留地应用,即服务并且掌舵。 二、本书的基本理论内涵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几点举措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几点举措[摘要]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相关管理经验与所在企业工作中的得失,就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作简要分析,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思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从计划经济的封闭型、粗放型管理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型、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21世纪初,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速猛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伴随新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各企业及社会组织时刻关注的重心。当前,人们的认识在某些方面仍然停留在旧观念、旧体制、旧做法上,只有厉行改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才能使人才迅速成长和才尽其用。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及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做法,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方向和创新思路。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向 (一)思想观念的创新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建立一个思想、树立一种观念、强化一项意识。 1、建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按期进行人才开发培养,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2、树立人力资源是能带来效益的“人力资本”的观念。把人当作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资源,认为人是可开发的资源,是能创造价值的资本,重视发挥人的可创造性,注重培养和造就有用之才,“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人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使人能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组织中,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新公共服务理论 讲义

一.背景 罗伯特?B?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院院士并且担任美国许多 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质量管理、战略规划与公共生产率等方面的咨询顾问。作为国际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博士曾经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ASPA)会长、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行政系主任、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以及密苏里州长的生产率咨询委员会主席,她还就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全国公共服务运动组织的创始人与第一任主席。登哈特博士,著述甚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6本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新公共服务》,《公共组织理论》等。 珍妮特?V?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与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以及领导领域。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含义 1、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2、就是在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 3、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与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 4、就是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一种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服务于公民,而不就是服务于顾客 公共利益就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就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就是要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就是要注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当事人服务 要么就是服务的直接攻击,要么就是对个人行为或社团行为的规制。当事人被认为迫切需要帮助并且政府中的那些人通过公共项目的事实来努力提供她们所需要的帮助。 (2)新公共管理与顾客满意与对公民的优质服务 ·为顾客提供与企业的最佳服务相同的服务,这就是国家绩效评理的一个目标,民主政府的底线就就是责任,而不就是利润或公民满意,而且顾客服务并没有为责任提供一个练好的代表性测量标准。 2、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就是要找到由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切地说,它就是要创立共同的利益与共同的责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共服务被认为就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技术过程,而且行政官员的权威就就是专长的权威。公务员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最佳途径无疑就就是着重关注中立、效率以及政治与行政的严格分离。公共利益就是有民选的政策制定者来界定的,尽管行政官员在执行立法政策中解决特殊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时需要注意公共利益,但就是这种观念认为她们的裁量权应该受到限制。 (2)新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 当社会被视为一个市场的时候,那就假定个人对于商品、服务与政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立的偏好,市场模式因而就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谈论人们如何就公共利益的愿景或社会的本质而奋争的途径。人们被视为就是她们自己的利益的最佳裁判,公共利益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就是在(作为顾客时)的公民在一个类似于市场的场所做出的个人选择时的副产品。 (3)新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 ·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关注更大的社区,鼓励公民致力于超越早期的利益的事情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邻里与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的责任。倡导行政官员在促进公民界定公共利益与按照公共利益行事时应该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新公共服务还否定公共利益能够被理解为个人自我利益的聚合,其目标就是要超越自身利益进而发现共同利益,公共丽音并且按照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行事。 ·政府的角色在于确保公共利益居于支配地位,确保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及其产生的过程都符合正义、公正与公平的民主规范。报政府就是为实现诸如公平与公正这种价值的工具,其最重要的含义之一就就是政府的目标从根本上不同于企业的目标,这些差异使得那种仅仅把市场机制与关于信任的假定用作一种自利算计的观点至少就是可疑的,尽管有许多特征可以将企业与政府区分开,但就是,政府增进公民权与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则就是最重要

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路径探索

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路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经济体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完善,这就要求现代化管理要进行创新,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与生存空间。本文对当前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展开进一步讨论,尤其是对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提出了可行性的创新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我国现代社会快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解析,对基层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概括,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路径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 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社会管理从“社会”诞生之日就已经出现。社会管理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从而能够正常协调与规范社会组织、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所以,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是需要着实本土的。它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文化背景之后才能够予以展开。 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坚持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同时也要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还要充分考虑到长远的社会发展。因此,今年党和国家重新进一步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重要的研究部署。我国目前既面临各种发展机遇,又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经济体制上产生了重大变革以适应当前经济模式的需要。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快速的发展。这些变化给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的社会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性问题,这也是我们实行小康社会建设、进行中华民族复兴道路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社会管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都保持着高度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结构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都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新情况,而我国的社会管理在诸多地方也存在着缺漏,如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等。 (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任务艰巨,既要进行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之后的进程,又要参与当前的现代化,包括由于新技术革命推动迅速发展的后现代化。与传统现代化相比,信息现代化的社会机构转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

读书笔记之《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读书笔记之《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摘要:《新公共管理—服务,而不是掌舵》这本书代表的其实是指以公民为中心的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其作者综合既往研究,通过与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比,对现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最后提出自己的新公共行政的内容,即新公共服务主要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讲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 正文:本文主要是针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这本著作写出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理论创新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浅谈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产生背景以及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其次介绍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然后对新公共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意见论述,最后论述了我对新公共服务一些看法。 一. 浅谈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这本书主要从两大方面而阐述作者的思想。第一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来源。随后从七方面分析公共服务的内容。条理清晰,每一条内容都从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 本书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首先是近代政治社会理论对民主公民权的关注。其次就是社区和公民社会模型的不断发展。社区存在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公民社区是一种公民能够相互进行的一种个人对话和评价的地方。对话不仅是社区建设的本质,也是民主的本质。第三个理论来源就是组织人本主义。最后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家主要信奉“对话”理念,可靠的对话是把官员和公民视为彼此充分参与的。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新公共服务理论正是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基于新公共管理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它的产生是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创新,调研课题

一、调研课题: 课题是在经管管理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通常课题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领导和有关组织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造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的创新。何道谊按功能将管理创新分解为目标、计划、实行、检馈、控制、调整、领导、组织、人力九项管理职能的创新。按业务组织的系统,将创新分为战略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标准创新、观念创新、风气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企业职能部门的管理而言,企业管理创新包括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类创新。 管理创新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2)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3)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 三者从低到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管理创新成果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的具有创新、改进并经实践证明有明显作用和效果,同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效益性、推广性等特点的办法和措施。 2.管理创新成果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成果应具有创新性:符合管理科学原理,能反映一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应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在实践中确有改进和发展的创新因素;引进国外最新先进管理技术在国内首次应用获得成功。 (二)成果应具有实践性:充分体现国家指导电力行业工作的客观要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技术政策,符合本单位和部门的实际情况;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并有一年以上的实践结果;具有推广价值,在公司系统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具有导向性和推广价值。 (三)成果应具有效益性: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或工作效率,节约工时或降低成本。 三、区别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课题重在研究,管理创新重在运用。

社会工作角色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社会工作角色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社会工作以助人为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够成为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对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社会管理创新中担当的角色功能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角色功能 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化解“风险”,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社会工作从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实质性地推动以来,—直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思路。上海从2003年起在预防和减少犯罪领域全面引进社会工作,成立新航、自强、阳光三大社团,有效地把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关口前移,推动犯罪预防工作向新公共管理转变。2007年以来,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对社会工作的全面探索和引进,使得社会建设大踏步前行。概括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工作主要担当着以下的独特角色和功能。 1 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者,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体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比如,因违法征地拆迁、医患纠纷、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并且呈现触点增多、燃点降低、涉及面广、关联性增强等态势,社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4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数以千万计,老年人口接近1.7亿并继续快速增长,孤残流浪儿童和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增多,相应的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社会管理方式单一,效果不佳,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工作亟待加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解决以上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把社会问题化解在基层,增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社会工作研究等方法,来影响对各方面的服务。这些独特的工作方法既能实现政府的管制功能,又能充分调动各多元主体参加社会管理的的积极性,更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有效手段。 2 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开拓者,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丰富社会服务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在一些特定机构中也有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

新公共服务理论 讲义 (1)

一.背景 罗伯特?B?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院院士并且担任美国许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质量管理、战略规划和公共生产率等方面的咨询顾问。作为国际着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博士曾经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ASPA)会长、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行政系主任、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以及密苏里州长的生产率咨询委员会主席,他还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全国公共服务运动组织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登哈特博士,着述甚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6本专着,其中有代表性的着作包括:《新公共服务》,《公共组织理论》等。 珍妮特?V?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以及领导领域。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含义 1、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2、是在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 3、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 4、是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一种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是要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是要注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当事人服务 要么是服务的直接攻击,要么是对个人行为或社团行为的规制。当事人被认为迫切需要帮助并且政府中的那些人通过公共项目的事实来努力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2)新公共管理与顾客满意和对公民的优质服务 ·为顾客提供与企业的最佳服务相同的服务,这是国家绩效评理的一个目标,民主政府的底线就是责任,而不是利润或公民满意,而且顾客服务并没有为责任提供一个练好的代表性测量标准。 2、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找到由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切地说,它是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共服务被认为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技术过程,而且行政官员的权威就是专长的权威。公务员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着重关注中立、效率以及政治与行政的严格分离。公共利益是有民选的政策制定者来界定的,尽管行政官员在执行立法政策中解决特殊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时需要注意公共利益,但是这种观念认为他们的裁量权应该受到限制。 (2)新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 当社会被视为一个市场的时候,那就假定个人对于商品、服务和政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立的偏好,市场模式因而就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谈论人们如何就公共利益的愿景或社会的本质而奋争的途径。人们被视为是他们自己的利益的最佳裁判,公共利益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是在(作为顾客时)的公民在一个类似于市场的场所做出的个人选择时的副产品。 (3)新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 ·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关注更大的社区,鼓励公民致力于超越早期的利益的事情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邻里和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的责任。倡导行政官员在促进公民界定公共利益和按照公共利益行事时应该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新公共服务还否定公共利益能够被理解为个人自我利益的聚合,其目标是要超越自身利益进而发现共同利益,公共丽音并且按照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行事。 ·政府的角色在于确保公共利益居于支配地位,确保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及其产生的过程都符合正义、公正和公平的民主规范。报政府是为实现诸如公平和公正这种价值的工具,其最重要的含义之一就是政府的目标从根本上不同于企业的目标,这些差异使得那种仅仅把市场机制和关于信任的假定用作一种自利算计的观点至少是可疑的,尽管有许多特征可以将企业和政府区分开,但是,政府增进公民权和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则是最重要的差异之一,而且它也是新公共服务的一块基石。

新公共服务: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翻译论文: 新公共服务: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美) 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1 [摘要]:新公共管理( the New Public Managtment ) 倡导将公共管理者视为政府企业家,政府则是一个新型的、有偏向的且日益私人化的政府,它效仿工商企业的实践和价值观。支持者们主要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并由此提出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比较中,新公共管理显然总是处于上风。我们在本文中主张,把新公共管理与我们所说的“新公共服务”(the“New Public Service”) 相比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新公共服务”运动,是以对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社区和市民社会、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进行的研究为基础的。我们提出,新公共服务有七项原则,其中最突出的原则是:公务员的首要作用乃是帮助公民明确阐述并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 公共管理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公共行政官员不再关注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而是正在对“掌舵而非划桨”的告诫做出反应,试图成为新型的、有偏向且日益私人化的政府的企业家。结果,公共部门中实施了一系列相当积极的变革。但是,当公共行政领域逐渐抛弃划桨观念并接受掌舵的责任时,那仅仅是用一个“行政中心(adminicentric) ”的观念替代另一个行政中心”的观念吗? 奥斯本(Osborne) 和盖布勒( Gaebler)写道:“掌舵者比划桨者更有能力把握船的航向”(1992 ,32) 。果真如此的话,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就不仅仅是让行政官员掌控船只(即选择船只的目的地和航向,并确定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它也会赋予行政官员更多的权力去掌控船只。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金( King) 和斯迪沃斯( Stivers) 在其新著《政府是我们的》(1998) 中提醒我们记住这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政府属于它的公民。因此,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当强调他们服务于公民和授权予公民的职责。换言之,将公民置于第一位时,重点不应当放在驾驶或划动政府这条船,而应当放在构建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之上。 背景 与本文的用法相同,“新公共管理”是指包括重塑和新管理主(neomanagerialism) 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和实践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虽然“像工商企业那样运作政府”的要求由来已久,但这个争论 1罗伯特·B·丹哈特(Robert B. Denhardt)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丹哈特博士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 的前任会长,ASPA 全国公共服务运动(致力于在全国宣传公共服务的神圣和价值) 的奠基人和首任主席,全美公共行政研究会的成员和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的成员。丹哈特博士出版了14 本著作,包括《公共组织理论》、《公共行政:一种行动取向》、《组织的影响力》、《寻求意义》、《公共服务中的行政领导》和《公共服务的复兴》等。他持有肯塔基大学的博士学位。 珍尼特·V. 丹哈特(Janet Vinzant Denhardt)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在于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她的著作《街区层面的领导:第一线公共服务中的自由裁量和合法性》(与莱恩·克罗德斯合著) 最近已由乔治敦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丹哈特博士在《行政与社会》、《美国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生产力和管理评论》和《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在成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师之前,她在东华盛顿大学任教并供职于各种行政和咨询职位。她持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浅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浅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中电工程人力资源部杨效民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源的争夺,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各类企业及社会组织时刻关注的重心。对于电力企业,尤其是电力检修工程企业,人才是核心资源,只要拥有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召之即来、来则能站的检修队伍,我们企业就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公司人力资源的现状 公司是根据集团公司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由娘子发电公司、永济热电公司、侯马发电公司、巴公发电公司四个企业运检分离后成立的四个地域检修分公司,与漳泽检修分公司组建成立的专业化的区域性检修公司。 目前,公司共有职工1510人。其中男职工1144人,占职工总数的75.9%,女职工365人,占职工总数的24.1%。 1、年龄结构:公司职工队伍30岁以下员工251人,占职工总数的16.62%;31-40岁员工657人,占职工总数的43.5%;41-45岁员工314人,占职工总数的20.79%;46-50岁员工159人,占职工总数的10.53%;51-55岁员工113人,占职工总数的7.48%;55岁以上员工16人,占职工总数的1.06%。

2、学历结构:公司员工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89人,占职工总数的5.89%;专科学历的426人,占职工总数的28.21%;中专学历的301人,占职工总数的19.93%;技校学历的218人,占职工总数的14.44%;高中学历的254人,占职工总数的16.7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22人, 占职工总数的14.7%。 3、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1人,占职工总数的2.05%;中级职称88人,占职工总数的5.83%;初级职称377人, 占职工总数的24.97%。 4、技能结构:高级技师10人,占职工总数的0.67%;技师121人,占职工总数的8.01%;高级工431人,占职工总数的28.54%。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检修队伍结构与公司发展不适应 首先是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个别企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且多分布在生产一线,个别企业个别专业人员出现年龄断层,已不能适应检修工作需要;其次是员工技能结构不合理,员工检修技能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大机组检修要求,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第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主要分布在管理岗位,生产一线缺少高素质人才,这与高参数、大容量机组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极不适应。其次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系统工程专业集中,部分专业人员配置较少甚至短缺,检修队伍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知识结构的调整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2、员工绩效考核分配体系与公司发展不适应。尽管公司在成立之初逐步不断完善工资制度,已经建立以基础工资

关于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关于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摘要:激励本来是属于心具有强大地驱动达到所预定的目的。在企业的管理中 应用激励制度,是企业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制度可 以实现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措施 1 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内涵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企业知识上的竞争, 企业的科技含量成为企业处于经济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科技的载体是人,因 此企业如何应用企业的员工、如何合理分配他们的岗位,怎样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最大的积极性,成为当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首要的问题。激 励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手段,它的内涵概括就是企业通过预设定的制度通 过合适的薪酬形式或者提高工作环境,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奖罚措施,通过 制度的发布利用信息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企业员工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 企业及其员工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总之企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促进 企业的员工完成企业的任务,实现企业的预定目的。同时企业通过对于员工的激 励也可以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的满意度,更加增强他们对于企业的热爱,促进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地作用。 2 激励的含义及类型 2.1 激励的含义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 念用于企业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 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 奉献自己的热情。 2.2 激励的类型 不同的激励类型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激励类型的选择是 做好激励工作的一项先决条件。激励类型一般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向 激励与负向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3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薪酬体系不够科学 员工薪酬水平主要依赖职务的提升,未能以价值贡献作为激励标准。中小企 业采用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主要依据岗位在企业内的相对价值为员工付酬。岗 位的相对价值高,其工资也高,反之亦然。薪酬往往跟高层、中层和基层主管等 职务挂钩,员工工资的增长主要依靠职位的晋升。这种激励制度主要以对高中基 层管理人员激励为主。这种仅以职务高低确定薪酬高低的作法容易使企业资源错置、浪费人事成本,不能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潜力。 3.2 考核机制、评定手段不够完善 良好的激励机制需要合理的考核机制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但中小企业制度较 为粗放,主要凭直觉、印象、随意的观察以及简单的成绩记录对工作情况做出评定,因而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定手段,容易造成评定上的失误。对一般员 工而言,因为缺乏对员工日常工作的标准化考核,升迁和裁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领导的个人情感。

[管理创新,社会]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新思考研究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新思考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报告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法治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表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将继续走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道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支撑。法律是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以及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体质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 一、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社会管理创新迫切需要法治保障 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变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民众的各类诉求愈加具体化和权益化;二是诉求表达内容及途径愈加多样化。调解社会矛盾,必须强调法治。和谐社会建设并不是消除一切矛盾,而是将社会主要矛盾纳入法律解决范围内。法治就是通过弘扬一系列正义价值来规范社会关系,建立符合法治价值要求的社会秩序。因此,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必须走法治化道路,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依据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以改善和保障民生,法治仍然是其重要依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质就是实现法律制度的创新,而不是通过单一的政府管制或干预能够实现的。法治环境中的社会管理通过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利益,这正是社会管理创新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医疗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都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这些改革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最根本,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建立法治,这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政策。这些改革的结果,也只有固化为法律才能长久。 (三)法治是社会管理深入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用法治化手段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有序进行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可以避免随意性创新,减少和避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实现公民的参与权。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如何引导、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需要在法律层面予以明确;此外,法治还可以有效推广社会管理创新成果、经验。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通过法律手段将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案、经验、做法固定下来,可以减少创新的阻力。 二、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基本法治原则

企业管理创新思路研究

企业管理创新思路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的创新管理就十分有必要。文章通过对管理创新内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创新;内涵;问题;思路研究 如今,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不同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国家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但是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企业想要解决问题,提升自身优势,就需要进行管理创新,通过优化管理来提升竞争力。 1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内涵非常丰富,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率先提出了创新理论,在此之后,著名的管理学家美国人德鲁克在“社会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的理论带入进了管理这一领域中,他认为企业的创新就是能够给与企业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一种行为方式,企业在社会与经济中发掘出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或机构,使得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作为国外创新管理理论的代表性人物,Ray Stata将管理创新同流程创新以及产品创新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企业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还是企业管理中没有受到重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他曾指出日本企业发展能够成功的原因与欧美国家的企业凭借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是有所不同的,日本是为数不多的凭借着管理创新而非传统的技术提高而获得发展的国家。 在国内对于管理创新这一概念的研究有主要的三类观点: ①资源整合论。芮明杰将管理创新定位成是一种将资源能够更为有效整合的范式,这种范式可以是一种全新的能够使得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全过程式管理,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将资源整合具体化以及目标定制等方向上的细节方面管理。 ②管理方法论。在《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常修泽提出“管理创新是一种还未被企业所运用的能够更加有效的发展企业的一种管理方法或管理方式”、“管理创新可以看做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管理层面上的影射”他将交易费用的降低这一部分作为管理创新的一个发展方向。 ③创新综合论。赵登华认为管理创新是除了技术之外的各方面创新。依据其这一理念,将管理创新总结为五种情况,分别为:“提出新的思路并进行有效施行”,“创立新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进行实际运作”,“提出新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创设新的管理模式”,“尝试制度的创新”。在这5种情况之中,新的思路与新的管理模式则需要对企业来说都是新的,并且要求全部的创新必须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同时必须利于资源进行高效整合。

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综述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传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的本质,而非“掌舵”与效率,主张对“新公共管理”所倚的“政府再造”进行再造,从而回归政府的“公共服务”本质。新公共服务浪潮的兴起,对我国政府职能定位有深刻启示,建构现代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这艘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它一经提出,便迅速兴起并大有替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势,推动掀起了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浪潮。 2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提出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目的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途径,探索新的情况下政府改革的新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既全面涉及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观念转变,更直接触及了政府政府部门的利益调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这是一次深刻的“政府革命”。我们应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发生,自觉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质地推进政府转型。 3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几点原则性构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就是实现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性征转变,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理念。在我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了我国行政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目标。 虽然“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登哈特基于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典型美国式的民主价值理念和宪政体制的制度背景下提出来的,东西方在许多方面均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如果我们摒弃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审视“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该承认,“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对于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极为现实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创新人力资源模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 (The Innovative Model of Strategic HRM) 翁晓玲1林聪2 (厦门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以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形成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本模型由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战略资源三部分组成,旨在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分析框架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新模型[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foreperson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creates an innovative model of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t regards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teracting with organization' s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goal of obtaining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continuously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actice , human strategic resource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is model. this model offers the analytic frame and working technique for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ing strategy. 2林聪(1970-),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03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以社会管理创新论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V ol. 6 No.5 Oct. 2012 第6卷 第5期2012年10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68 [收稿日期]2012-07-16 [作者简介]易 东(1968-),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以社会管理创新论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易 东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应以社会管理创新论为引领,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在管理理念的创新上,实现“从管理人到服务人”、“从行为管理向心理管理”、“从行政管理到盟约管理”、“从事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等几个转变;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创新文化制度、薪酬制度、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人才的内部流动制度、人力资本市场运作制度等;在管理方法上,要围绕“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这个重心、抓住“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这个核心、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 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2)05-0068-05 管理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在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方面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又要在一些关键点上率先突破、有实质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而创新的实施者是人,创新的落脚点还是人,这一切都需要人力资源作为智力支撑。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按照社会管理创新论的要求,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管理。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研究表明,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各种社会矛盾将会集中呈现。我国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到2010我国人均GDP 接近4000美元,基本实现小康。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也让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1]。 而要解决我们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如果仍然沿用以前形成的乃怕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观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方式和方法,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已显然不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所以非常重要和异常紧迫,还在于它关乎党心民意,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治国方略。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的新形势及其新特点,让全国人民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刻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和方向。二、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管理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概括起来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工作四个层面的问题。妥善解决在经济发展、社会领域变化过程出现的种类矛盾和问题,教育和引导全国人民,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思潮、新风尚,在工作方法上创新思路,形成良好的机制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因此,需要我们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等七个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才能在新形势下富有实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2]。 三、社会管理创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引领作用与其说社会管理的对象是社会事务,不如说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要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要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就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最关乎民心民计的现实问题,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我们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