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

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

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

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

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

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

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

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

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

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

(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0%甘露醇(1~2g)、25%山梨醇(1~2g)或3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次/日)。联合使用呋

塞米(首次20~40mg,必要时增加至100~200mg静脉注射)、25%白蛋白(20~40ml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每6~12小

时静注)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渗透性利尿导致的“反跳现象”。在脱

水治疗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难以

维持血压的稳定。③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

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

性应用抗惊厥药物。可选用二氢麦角碱0.6mg、异丙嗪50mg稀

释于5%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亦可应用地西泮10mg静脉

注射。④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

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期应用。⑤

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

血管痉挛。

(四)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果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则易发生急性肾

衰竭。原有肾脏病变的老年患者尤为多见。心肺复苏早期出现

的肾衰竭多为急性肾缺血所致,其恢复时间较肾毒性者长。由

于通常已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利尿剂,临床可表现为尿量正常

甚至增多,但血肌酐升高(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防治急性肾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若注射呋塞米后仍然无尿或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此时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五)其他

及时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继发感染。对于肠鸣音消失和机械通气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应该留置胃管,并尽早地应用胃肠道营养。

急救心肺复苏三阶段

急救心肺复苏流程 心肺复苏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生命支持阶段(Basic Life Support,BLS),指施救者在院前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为患者进行抢救;第二阶段是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是指患者从现场转入医院或者急救车,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由医务人员接手后进行的生命支持。病人的自主循环恢复后进入心肺复苏的第三个阶段,后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主要是脑复苏,和脏器功能支持的后续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本生命支持阶段(BBLS)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初步的CPR按DRCAB进行。 D(dangerous 检查现场是否安全在发现伤员后应先检查现场是否安全。若安全,可当场进行急救;若不安全,须将伤员转移后进行急救。 R 检查伤员情况在安全的场地,应先检查伤员是否丧失意识、自主呼吸、心跳。检查意识的方法:轻拍重呼,轻拍伤员肩膀,大声呼喊伤员。检查呼吸方法:一听二看三感觉,将一只耳朵放在伤员口鼻附近,听伤员是否有呼吸声音,看伤员胸廓有无起伏,感觉脸颊附近是否有空气流动。检查心跳方法:检查颈动脉的搏动,颈动脉在喉结下两公分处。 C (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如果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按压伤员胸骨下1/2处。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急救员应跪在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与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与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与呼吸 功能,特别就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与酸 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与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就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与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就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与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 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与全 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与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 (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与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

流动力学就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与/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与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 症(低PC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三)防治脑缺氧与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就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 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 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 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她原因引起的体 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与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0%甘露醇(1~2g)、25%山梨醇(1~2g)或3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次/日)。联合使用呋塞米(首次20~40mg,必要时增加至100~200mg静脉注射)、25%白蛋白(20~40ml静

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一:普通心肺复苏的急救 判断意识。轻拍伤病员肩膀,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 高声呼救。“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快拨打急救电话”或赶快呼叫场馆内的急救人员。 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 打开气道。成人: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90°) 判断呼吸(一看,看胸部有无起伏二听,听有无呼吸声三感觉,感觉有无呼出气流拂面) 重点提示:判断呼吸的时间不能少于5—10秒钟 口对口人工呼吸 救护员将放在伤病员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 吹气时间为1秒钟以上。 吹气量700—1100毫升(吹气时,病人胸部隆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每5秒钟吹一次)。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钟。 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两乳连接水平 按压方法:

①救护员用一手中指沿伤病员一侧肋弓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交界处,食指、中指并拢排列,另一手掌根紧贴食指置于伤病员胸部。 ②救护员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次。 ③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 重要提示:按压与通气之比为30:2,做5个循环后可以观察一下伤病员的呼吸和脉搏。 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一:儿童心肺复苏抢救方法 1.儿童心肺复苏法开始同成人一样先判定意识是否消失。然后判定呼吸是否停止,抢救者看不见患孩胸腹抬起,感觉不到或听不到呼气时的气流声,,应立即打开气道,马上进行呼吸急救。抢救者的嘴必须将婴儿的口及鼻一起盖严;如病人为儿童就像对成人一样,捏住鼻子,套住嘴进行人工呼吸。吹气时先迅速连续的呼气两口,以便打开阻塞的气道和小的肺泡,避免肺脏回缩。吹气的力量以胸郭上升为度,人工呼吸的频率,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2.一旦打开了气道和进行了两次吹气后,就必须检查脉搏。对婴儿,一般检查肱动脉,它位于上臂内侧,肘与肩的中点。婴儿胸外按摩的部位在胸骨中部,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上,儿童的按摩部位较婴儿为低,成人则更低。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冯艳青 摘要目的:早期识别心脏骤停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早期BLS与关键词早期识别及应对心跳骤停;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 除颤;药物治疗 心脏骤停是最严重而紧急的临床状况,如何正确、合理运用心肺 复苏术( CPR) 以提高CPR的成功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尤其是急诊 工作者困惑和争论的问题。虽然“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科学 治疗推荐意见国际共识”和“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 管急救指南”发表已有6年之久,后又新出版了“2010年美国心脏病 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复苏成功率仍 未见显著提高。究竟该如何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笔者认为除了 在临床实践中规范2010年CPR指南的每个要点之外,还应该努力尝试 并综合使用各种可能有效的抢救方法。 1 资料 2010年国际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同时指出:心血管急救的对象 已不再局限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还应该包括那些即将发展为心脏骤停 者和存在复苏后综合征的患者。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那些即将发展 成为心脏骤停的患者。这些患者在意识丧失与心脏骤停前的短暂时间 称为围心脏骤停期,又称为灰色区域。在心脏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 84%的患者有可识别的病情变化。该段时间可影响现场人员做出决定,

从而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围心脏骤停期有时非常短暂,甚或没有,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医护人员常无法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已丧失了意识或者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是需要立即寻求帮助还是可以进一步观察病情的变化。此时,如果能对即将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见,加强危重症患者的监测和救治,就能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这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最为理想的措施。 下图为:心脏骤停治疗中所发生事件的顺序和关键间隔时间 晕厥 通知急救系统 派遣急救系统小组 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开始心肺复苏 开始除颤的时间开始除颤 恢复灌注性心律 开始院内护理的时间全面ACLS小组到达2 早期识别与应对心脏骤停方法 “早”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基本着眼点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的生存相关的急救称为生命链,包括早认识、早呼叫急救服务系统、早CPR、早除颤和早高级生命支持、早复苏后监护。首先,及早认识是心脏骤停早期急救的关键一步。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故终末叹气即属无效呼吸,出现即应开始CPR,而不应以为有呼吸而错失尽早开始复苏的良机。其次,心脏骤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英文翻译 (2) 正文 (3) 一、心肺复的苏概 (3) 二、发病原因 (3) 三、疾病分类 (3) 四、临床表现 (4) 五、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5) 六、注意事项 (7) 七、临床资料 (8) 八、病情观察及护理 (8) 九、讨论 (10) 参考文献 (10)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内容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心肺复苏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的探讨,能更好的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 方法:本文结合护士工作实际并参考有关文献,通过对一组病例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护理方法。 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最终成功很重要。 【关键词】心肺复苏 【Abstract】 Objective:In this crticle,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and nurs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can better promote the nursing work. Method:The basis of practical nurses work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ses of a group of related nursing mrthods. Conclusion:To streenghen the observa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 (CRP),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 final success. 【Key words】CR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复苏应急处置方法

心肺复苏应急处置方法 第一:首先要评估现场环境,要保证已经脱离危险环境才能进一步实施救人的步骤; 第二:打120叫救护车!并大声呼救!询问周围是否有医疗工作者或者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如果现场有多人,就须有人呼救同时有人做急救操作,分工合作;

第三:检查病人意识、脉搏和呼吸:拍肩膀并大声呼叫病人,观察是否有反应;快速检查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可将耳朵靠近病人鼻孔同时注视其胸部观察是否有呼吸、胸部是否有起伏。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开始心肺复苏。 第四:心肺复苏第一步“胸外按压”。找到胸骨中下段1/3,也即是两乳头联线的中点位置,或剑突上两横指。把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联线中点位置,手掌根部重叠,双手十指交叉相扣,按压深度为至少5cm。按压频率控制在100~120次/分,放松与按压比例为1:1,注意需让胸廓回弹。

第五:心肺复苏第二步“开放气道”。救援者需将伤者姿势摆正为仰卧位置,处于伤者右侧以方便施救。左手掌根轻压于伤者额头,并用右手食指与中指将伤者的下巴轻轻抬起。查看伤者是否还有呼吸或呼吸是否顺畅。 开放气道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前的必须动作,对于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没有意识的患者,其肌肉是松弛的,因此舌根后坠,气道阻塞是非常常见的情况,一定要在人工呼吸前做开放气道动作就是为了避免吹气吹不进去。 第六:心肺复苏第三步“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前要注意清理口腔(如可见有液体、固体异物、假牙等阻塞无意识患者的气道时,可采用手指清除法)。一般采用托颌法/仰头抬颏法。

人工呼吸时注意捏闭鼻孔、口对全口、自然吸气、适力吹入。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连续吹气两次、胸廓起伏避免过度通气、不要吹气过多或吹气过猛。 最后:心肺复苏主要就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这三个步骤。 注意:在此过程中,要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同时保证当事人呼吸通畅,应以每个周期按压-通气比率在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进行。 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析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 201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1)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1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1)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2)进一步强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1 / 1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 94%~98%;(1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 ROSL 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7)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 ROSL 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 ROSC 后成人血糖值超过 10 mmol/L 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9)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关键点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初始人工呼吸在需要行CPR 的成人中,心搏骤停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心脏的原因,所以 CPR 应从胸部按压开始。 最佳的胸部按压技术包括: (1)按压胸部至少 100 次/分,深度至少为 5 cm,但按压深度不应超过 6 cm;(2)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3)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只行胸部按压的 CPR 对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者及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是实施 CPR 的首选方法。 如果旁观者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则应鼓励他们只进行胸部按压,或者是在急救电话中指导他们进行胸部按压。

8、心肺复苏后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时间:2012年08月08日11时40分地点:十六病室医生办公室主持人:罗海燕主任医师 参加人员:罗海燕主任医师、钟利兰副主任医师、欧新锋副主任医师、李庆军副主任医师、徐迈主治医师、刘杰妮医师、曹应坤医师及全体进修、实习医师病例报告人:欧新峰副主任医师 病例摘要:患者因反复胸闷,气促10余年,加重伴咳嗽咳痰3天入院。入院时体查:T:36.5℃,P:82次/分,R:20次/分,BP:160/100mmHg神志清楚,口唇稍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120 次/分,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无杂音。双下肢不肿。心电图:房颤,ST-T 改变。血常规:WBC 5.51×10*9/L,RBC 5.07×10*12/L,HGB 117g/L,PLT 111×10*9/L,N 72.3%。脑钠肽:7448pg/ml。入院诊断:1.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房颤心功能Ⅲ级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3.肺部感染。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抗血小板,调脂,降压,护心,消炎,扩血管,强心及对症支持处理,于今晚18时45分突然无明显诱因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呈叹气样,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听不到,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胸外心脏按压,给予气囊挤压辅助呼吸处理,并于18时46分给予360J电除颤一次,患者病情无明显恢复,继续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处理,行心电图示室颤,18时47分再次给予360J电除颤一次,患者心率恢复,呈房颤,测血压示200/100mmHg,继续给予硝普钠扩血管处理,患者呼吸情况有缓解,但仍神志不清,继续给予气囊挤压辅助呼吸处理,18时50分,患者出现躁动,给予压舌板防咬伤处理,并给予胺碘酮静滴及给予补钾处理,患者于18时53分无明显躁动,呼吸恢复,意识清楚,继续给予护心,抗心律失常及补钾处理。患者于19时50分再次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呈叹气样,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听不到,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给予360J电除颤一次,患者心律及神志恢复,予患者家属交代,考虑心肺复苏术后需转我科心电监护,其同意后遂转入我科继续治疗。转入我科后予以心电监护,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调脂,降压,护心,扩血管,护胃、护脑,维持水电解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处理。患者目前病情好转,转入我科。现患者神志清楚,反复气促,活动后加剧,感胸痛。 病例讨论: 李庆军副主任医师发言:患者因反复胸闷,气促10余年,加重伴咳嗽咳痰3天入院,入院后出现心脏骤停,予以心肺复苏后转入ICU监护,现病情有所好转,结合患者病情、体查及相关检查结果,目前诊断考虑:心肺复苏术后,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房颤心功能Ⅲ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肺部感染”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1.判断意识 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叫病人,观察有无反应。 2.呼救帮助 立即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抢救,并携带除颤仪。 3.判断心跳、呼吸 掀开棉被,解开外衣,触摸颈动脉,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情况。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并记录抢救开始时间。 4.胸外按压(C) (1)准备:挪开床头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垫按压板。 (2)胸外按压30次: A.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 B.手法:采用双手叠扣法,腕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频率:≥100次/分 5.开放气道(A) (1)清理呼吸道:将病人头侧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内异

(2)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方法为仰面抬颏法、举颌法。常用仰面抬颏法,方法为抢救者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开放在病人颏下并向上托起,使气道伸直,颈部损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 6.人工呼吸(B) 使用简易呼吸器通气2次,采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约1秒,通气约0.5升,可见胸部起伏。 7.持续心肺复苏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 8.观察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1)观察心跳、呼吸:触摸颈动脉(10秒),观察呼吸情况。 (2)观察意识:观察瞳孔变化、压眶反应、对光反射。 (3)观察循环:观察颜面、口唇、甲床紫绀变化、末梢循坏改善情况,测量血压。 (4)判断复苏成功:继续给予高级生命支持。 9.整理、记录 (1)撤按压板,给病人整理衣服、头部垫枕、盖好棉被、安装床头挡。 (2)洗手,记录抢救过程。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干货)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 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 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

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感谢聆听(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

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加重脑 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感谢聆听(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 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 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 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 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 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感谢聆听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 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 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 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

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步骤讲课教案

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 步骤

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步骤 一、进入考场前准备工作 1、要点:着装规范并系好衣扣,穿绝缘鞋,系紧鞋带。 2、错误和扣分点:工作服扣2分,工作服衣扣不系扣0.5分/处,不穿绝缘鞋扣2分。 二、进入考场后,急救前准备工作 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 1 模拟人套 1 2 医用酒精瓶 1 3 镊子把 1 4 棉纱若干 5 资料袋相关技术资料、计时 工具、红笔等 套 1 6 劳保用品绝缘鞋、工作服套 1 考生自备 7 考试计量设备 1 考场 2、急救前的判断 要点:判断意识、呼吸、心跳 判断意识:双手拍打伤者双肩膀并大声呼叫,看瞳孔。见示意图。 判断伤员有无意识的方法: (1)轻轻拍打伤员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图R2所示。 (2)如认识,可直呼喊其姓名。有意识,立即送医院。 (3)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无反应时,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合谷穴约5s。

注意:以上3步动作应在10s以内完成,不可太长,伤员如出现眼球活动、四肢活动及疼痛感后,应即停止掐压穴位,拍打肩部不可用力太重,以防加重可能存在的骨折等损伤。 判断呼吸:脸颊紧靠伤者鼻口处,示意图。 判断呼吸。 触电伤员如意识丧失,应在开放气道后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伤员有无呼吸,见图R7。 (1)看:看伤员的胸、腹壁有无呼吸起伏动作。 (2)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3)试:用颜面部的感觉测试口鼻部有无呼气气流。 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一旦确定无呼吸后,立即 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图R7 看、听、试伤员呼吸 判断心跳:用手食指和中指触摸伤者颈动脉。见示意图。 脉搏判断。用眼睛观看触电者胸部起伏,触摸颈动脉 在检查伤员的意识、呼吸、气道之后,应对伤员的脉搏进行检查,以判断伤员的心脏跳动情况(非专业救护人员可部进行脉搏检查,对无呼吸、无反应、无意识的伤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具体方法如下: 1.在开放气道的位置下进行(首次人工呼吸后)。 2.一手置于伤员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颈动脉。 3.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两侧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如图R11所示。 图R10 吹时不要压胸部图R11 触摸颈动脉搏注意:①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推移颈动脉,妨碍触及;②不要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造成头部供血中断;③不要压迫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④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⑤未触及搏动:心跳已停止,或触摸位置有错误;触及搏动:有脉搏、心跳,或触摸感觉错误(可能将自己手指的搏动感觉为伤员脉搏):⑥判断应综合

心肺复苏最新指南(2018)

AHA心肺复苏(CPR) 及心血管急救(ECC)2017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 程指南更新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使其循环、呼吸系统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 新版指南在《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强调,主要包括调度员协助的CPR、旁观者参与的CPR、急救医疗服务(EMS)提供的CPR、心脏骤停后CPR、胸外按压—通气比例5个部分。以下进行这几个方面新旧版本的比较 1、调度员协助的CPR(Dispatch-assisted CPR) 2017AHA更新:建议针对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在需要调度员指导施救的情况下,调度员应指导呼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旁观者参与的CPR(Bystander CPR) 2.1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2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得处理原则与措施心肺复苏后得处理原则与措施包括维持有效得循环与呼吸功能,特别就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与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就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与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得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得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得原因,尤其就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与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与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与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 (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得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与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 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得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

此时血流动力学就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与/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与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 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 (三)防治脑缺氧与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就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得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得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得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得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得或轻微增高得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得颅内压,以保证良好得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得高代谢状态或其她原因引起得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得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与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0%甘露醇(1~2g)、25%山梨醇(1~2g)或3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次/日)。联合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指南针对医务人员的有何提醒呢?又与此前2010版指南有何变动呢?以下为“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供大家学习。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更新):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旧):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胸外按压的强调事项* 2015(更新):医护人员应为所有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压和通气,无论这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而且,医务人员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根据最有可能导致停搏的原因,调整施救行动的顺序。 2010(旧):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理由:建议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易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医护人员理应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才能够有效实施按压和通气。但是,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单独行动时,仍应是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给予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顺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比如在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取得并使用AED时。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0(旧):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可取得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在AED/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急救方法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在保持触电者气道畅通的同时,救护人员在触电者头部的右边或左边,用一只手捏住触电者的鼻翼,深吸气,与触电者口对口紧合,在不漏气的情况下,连续大口吹气两次,每次1~1.5秒。如两次吹气后颈动脉仍无搏动,可判断心跳已经停止,要立即同时进行胸外按压。 除开始大口吹气两次外,正常口对口(鼻)人工呼吸的吹气量不需过大,但要使触电者的胸部膨胀,每5秒钟吹一次(吹2秒,放松3秒)。对触电的小孩,只能小口吹气。 救护人员换气时,放松触电者的嘴和鼻,使其自主呼气,吹气时如有较大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纠正。 触电者如牙关紧闭,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时,要将触电者嘴唇紧闭,防止漏气。 胸外按压 人工胸外按压法,其原理是用人工机械方法按压心脏,代替心脏跳动,以达到血液循环的目的。凡触电者心脏停止跳动或不规则的颤动可立即用此法急救。 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按压位置。正确的按压位置是保证胸外按压效果的重要前提。确定正确按压位置的步骤: (1)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触电者的右侧肋弓下缘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接合点的中点; (2)两手指并齐,中指放在切迹中点(剑突底部),食指手放在

胸骨下部; (3)另一手的掌根紧挨食指上缘,置于胸骨上,即为正确按压位置。 另外,正确的按压姿势是达到胸外按压效果的基本保证。正确的按压姿势是: (1)使触电者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救护人员立或跪在触电者一侧肩旁,救护人员的两肩位于触电者胸骨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不屈,两手掌根相叠,手指翘起,不接触触电者胸壁。(2)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身的重力,垂直将正常成人胸骨压陷3cm~5cm(儿童和瘦弱者酌减)。 (3)压至要求程度后,立即全部放松,但放松救护人员的掌根不得离开胸壁。 按压必须有效,有效的标志是按压过程中可以触及颈动脉搏动。操作频率: (1)胸外按压要以均匀速度进行,每分钟80~100次左右,每次按压和放松的时间相等。 (2)胸外按压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同时进行,其节奏为:单人抢救时,每按压15次后吹气2次,反复进行;双人抢救时,每按压5次后由另一人吹气1次,反复进行。

心肺复苏的历史学习资料

心肺复苏的历史 所有有生命的机体都面临着两个基本的问题:衰老和死亡。人类也不例外,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在一步步迈向死亡,因此一个人的出生也就意味着死亡。为了延缓衰老, 从古到今人们想出了许多长生不老的方法,催生了一个个返老还童的奇思遐想。为了战胜死亡, 特别是当人濒临死亡的危急关头,使用一切手段挽留生命,延长生命成为人们一直的努力方向。 这一切手段包括的内容很多。复苏术就是当人们面临死亡时所采取的挽救措施, 目的是试图让患者从“死亡”的边缘起死回生。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和实践, 人类终于从原始的祈求神灵庇护的巫法发展到现代的心肺复苏术。 结果也从早期的没有效果到现在的抢救成功率逐渐增高。 (一)古代的复苏术 由于科学发展及人们医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古代复苏术千姿百态,方法各异,效果不佳。 但是人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复苏方法,直到现代心、肺、脑复苏术的诞生, 从死亡线上挽救了无数生命。 1.利用体位复苏: 约3500年前,埃及人对溺水的患者使用了倒挂法,将溺水者头朝下,双脚挂在树上, 这一方面有助于排除肺内的积水,增加肺内氧交换的面积,另一方面增加了胸腔里的压力以帮助呼气, 压力减小后有助于吸气。这一方法在欧洲盛行了很长时间。 18世纪,复苏术的发展与溺水的联系尤为密切,在没有电、没有汽车等现代文明的过去, 溺水死亡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们在救治溺水的过程中发展了复苏术,当时有“马背复苏法”和 “酒桶复苏法”。马背复苏是将患者横向俯卧在马背上,驱马跑动,由于躯体在马背上反复颠簸, 使患者胸部周期性的受压放松,若胸内压随颠簸撞击的频率而有节律的变化,则可恢复呼吸。 “酒桶复苏法”是将患者俯卧于酒桶上,施术者或医生用手拖起患者的双下肢,将患者前后拖动, 随着酒桶的滚动,患者胸内压增加或减低而引起通气。 2.利用刺激复苏: 1000多年以前,中国的针刺人中穴位,救治突然意识丧失或实际是濒死的患者。

及早有效呼吸干预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及早有效呼吸干预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关键词】有效呼吸;心肺复苏;心跳骤停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早有效地进行呼吸干预(气管插管或面罩人工吹气)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生在本医院内外2002年至2004年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85例,根据CPR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呼吸干预措施将其分成两组,一组及早采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面罩人工吹气加胸外心脏按压,称呼吸干预组;另一组单纯胸外心脏按压,称非呼吸干预组。结果:85例患者中呼吸干预组CPR有效者占55.3%,成功者占36.2%;非呼吸干预组CPR 有效者占15.8%,成功者占10.5%。结论:及早有效的呼吸干预能很好提高CPR的有效率和成功率。 [关键词]有效呼吸;心肺复苏;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然而CPR的成功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能否果断、及早、准确地施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进行有效的呼吸干预对提高CPR的成功率和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的选择 2002年至2004年本院发生的现场急救、急诊抢救、住院留观患者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85例,其中男61例,女24例,年龄15岁~68岁,平均年龄55.7岁。原发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42例,脑出血12例,颅脑外伤11例,急性中毒(包括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4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窒息2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1.2 需要CPR判断标准 所有病例都有突发意识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音消失或无效“叹息样”呼吸,血压0/0kPa,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1]。 1.3 治疗方法 所有CPR85例患者,均按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制定的《CPR指南讨论稿》中,关于成人基本生命支持(BLS)执行。在确定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CPR,体外直流电击除颤,接心电监护,同时开放静脉通道,施行药物复苏。其中47例及早有效施行呼吸干预(气管插管、面罩人工吹气);其余38例未施行任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 (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 (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

心肺复苏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急救方法 单人心肺复苏抢救方法 操作要领 1.首先判定患者神志是否丧失。如果无反应,一方面呼救,让旁人拨电话通知急救中心,一方面摆好患者体位,打开气道。 2.如患者无呼吸,即刻进行口对口吹气两次,然后检查颈动脉,如脉搏存在,表明心脏尚未停搏,无需进行体外按摩,仅做人工呼吸即可,按每分钟12次的频率进行吹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的起落。一分钟后检查脉搏,如无搏动,则人工呼吸与心脏按摩同时进行。按摩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3.按摩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时,其比例为15:2,即15次心脏按摩,2次吹气,交替进行。 4.操作时,抢救者同时计数1、2、3、4、5……15次按摩后,抢救者迅速倾斜头部,打开气道,深呼气,,捏紧患者鼻孔,快速吹气2次。然后再回到胸部,重新开始心脏按摩15次。如此反复进行,一旦心跳开始,立即停止按摩。 注意事项 1.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一分钟后,可通过看、听和感觉来判定有无呼吸。以后每4-5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时,中断时间最多不得超过5秒钟。 2.一但心跳开始,在立即停止心脏按摩的同时,尽快把患者

送到医院继续诊治。 双人心肺复苏抢救方法 操作要领 1.双人抢救的效果要比单人进行的效果好。按摩速度为一分钟60次。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5:1,即5次心脏按摩,1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2.操作时由按摩者数口诀:1下、2下、3下……人工呼吸者打开患者气道作准备,每当口诀数完第4下时,人工呼吸者开始深吸气,在按摩者数完第5下时深吸一口气,此时正值按摩者松手,气体易于吹入肺内,可以看到患者胸郭膨起。然后按摩者按摩5次,人工呼吸者吹气1次,如此反复进行。 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中断时间最多不得超过5秒。 2.什么时候停止心脏按摩好呢?首先触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略有回升的话,则进一步检查颈动脉搏动,也是心跳开始的证据,此时应立即停止心脏按摩。 3.有的急救书建议,在心跳开始之后,持续作一段按摩。但按摩必须与患者的脉搏表率一致,可是这很难办到,稍有疏忽,会使好不容易开始跳动的心脏产生频率紊乱,再次发生危险。而且,心跳还有再次停止的可能。所以,必须一面注意观察,一面作再次按摩的准备,这才是重要的。 心肺复苏的其他急救方法 先将模拟人从皮箱内取出,把模拟人平躺仰卧在操作台上,另将pc连接电源线,再与人体进行连接,将电脑显示器与24v电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201 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1 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 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 2)进一步强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 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 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 1 / 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