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概述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电力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用户对电能可靠性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电力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应运而生的具有灵活、清洁、安全、经济、友好等性能的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上至欧盟委员会、美国能源部,下至各种类型的电力企业与组织,纷纷投入相当的精力,力图尽早在智能电网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发展环境,在政府及国家电网公司的政策引领和推动下,国内的智能电网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不断向着建设中国特色智能电网的目标稳步前进。

一、智能电网的特点及目标

在过去20年间,虽然信息、通信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日渐

■ 文/马 亮

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老化的传统电网结构并没有跟上技术

变革的步伐,用户对电力供应提出了

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安全、环保等各

方面政策都对电网的建设和管理提出

了更高的标准。与此同时,在近年基础

材料、电力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中,

出现了不少可以明显改善电网可靠

性、效率等运行指标的突破。这些技术

的推广应用为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的提

高创造了条件。

不同国家的电网企业和组织都在

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智能电网,对智

能电网进行研究和实践,各国智能电

网发展的思路、路径和重点也各不相

同,因此,智能电网概念本身在不断发

展、丰富和明晰中。简单地说,智能电

网就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

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

制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

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是拥有自

愈、互动能力,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和外

部攻击,可容纳各种发电和储能,允许

新业务服务以及电力市场交易机制,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供经

济优质电能的电力网络。通用电气集

团(G E)的一位全球总裁认为,智能电

网是“信息系统和物理电网的集成”。

通俗的概念则为“智能电网就是在家

中接入智能电表,通过电子控件与电

网相连,及时感知波峰波谷电价,自行

调整用电策略。它可以减少电网高峰

负荷,提高电网可靠性,方便可再生能

源接入电网。”

归纳起来,智能电网的特点有以

下5点:

①自愈和自适应。实时掌控电网

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快速诊断和消除

故障隐患;在尽量少的人工干预下,

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避免大面积

停电的发生。

②安全可靠。更好地对人为或自然发生的扰动做出辨识与反应。在自然灾害、外力破坏和计算机攻击等不同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的安全。

③经济高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传输容量和利用率;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支持电力市场竞争的要求,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优化运行。

④兼容。既能适应大电源的集中接入,也支持分布式发电方式友好接入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满足电力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

⑤与用户互动。实现与客户的智能互动,以最佳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满足客户需求。系统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同时通过市场交易更好地激励电力市场主体参与电网安全管理,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从宏观上看,与传统电网管理运行模式相比,智能电网是一个完整的企业级信息框架和基础设施体系,它可以实现对电力客户、资产及运营的持续监视,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

电网可靠性和服务水平。传统的电力

分配方式,类似于经济学上的计划经

济,电力资源没有被合理配置,造成能

源和财富的损失,而智能电网将基本

杜绝此类的浪费,它会把暂时不用的

电卖给其他需要电力的人,供或需都

由电力资源市场决定。从微观上看,与

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进一步优化

各级电网控制,构建结构扁平化、功能

模块化、系统组态化的柔性体系结构,

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灵活变换网

络结构,智能重组系统结构,最佳配置

系统效能,优化电网服务质量,实现与

传统电网截然不同的电网构成理念和

体系。智能电网和目前电网的具体区

别如表1所示。

二、智能电网的组成及其关键

支撑技术

1.智能电网的组成

智能电网主要由4大体系构成,

分别是高级计量体系(A d v a n c e d

Metering Infrastruscture,AMI)、

高级配电运行体系(A d v a n c e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p e r a t i o n

Infrastruscture,ADOI)、高级输电运

行体系(Advanced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 Infrastruscture,ATOI)

和高级资产管理体系(A d v a n c e d

Asset Management Infrastruscture,

A A M I)。A M I授权给用户,使系统同

负荷建立起联系,并使用户能够支持

电网的运行;A D O I使系统可自愈;

A T O I强调阻塞管理;A A M I大大地

改善资产管理。

要形成上述4大体系,智能电网

还必须具备2大基础,分别是灵活的

网络结构和集成的通讯系统。

(1)高级计量体系

A M I是一个使用智能电表通过

多种通信介质,按需或以设定的方

式测量、收集并分析用户用电数据,

能够提供开放式双向通信的系统,

是智能电网的基础信息平台。A M I

可以实现电力供应商和用户的互动

交流,电力供应商能精确地知道用

户的用电规律,从而对需求和供应

有一个更好的平衡,并且支持实时

电价,用户可根据电价变化,选择用

电时间,利用其分布式发电与储能

设备参与削峰填谷,使用户由被动

的电力消费者变为配电网运行控制

的积极参与者。

表1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区别

由于A M I能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用户侧数据,文献[18]利用A M I 数据来提高对配电网状态评估的准确性。文献[19]介绍了A M I系统的结构、通信介质和协议,以及其主要特色,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文献[20]针对A M I系统的网络安全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文献[21]提出将A M I 系统和配电网管理系统(D M S)相互整合,以提高电力企业的供电效率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A M I授权给用户,使系统同负荷建立起联系,并让用户能够支持电网的运行,同时与电网友好的电器(G F A s)也可以帮助电网提高设备利用率和防止停电事故的发生。

(2)高级配电运行体系

A D O I的主要作用是使电网“自愈”功能得以实现,主要包括高级配电自动化、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分布式电源运行、交流/直流(AC/DC)微网运行、新兴电力电子装置、配电网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配电S C A D A系统)、配电地理系统(GIS)7个部分。

(3)高级输电运行体系

A T O I主要实现输电智能化,强调的是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风险。主要包括输电阻塞管理、输电SCADA、相位关系(WAMS)、GIS技术、高级报警可视化(E M S)技术、输电系统仿真与模拟等,其中,阻塞管理、输电SCADA、WAMS和输电GIS 技术是核心。

(4)高级资产管理体系

A A M I主要实现电力资产管理,大大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主要分为4个层次:①用户层;②业务逻辑层;③应用服务层;④系统服务层。主要的管理分为:设备资产管理、缺陷管理、发电计划及项目管理、检修

管理、备品备件及工器具管理等。

2.关键支撑技术

按照I B M公司的方案,智能电网

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息集成、

分析优化和数据展示5个方面。为了

实现智能电网所具有的不同以往的重

要特征,一些关键性支撑技术必不可

少,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参数量测技术

参数量测技术是智能电网基本的

组成部件,先进的参数量测技术获得

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数据信息,以供智

能电网的各个方面使用。它们评估电

网设备的健康状况和电网的完整性,

进行表计的读取、消除电费估计以及

防止窃电、缓减电网阻塞以及与用户

的沟通。

未来的智能电网将取消所有的

电磁表计及其读取系统,取而代之的

是可以使电力公司与用户进行双向

通信的智能固态表计。基于微处理器

的智能表计将有更多的功能,除了可

以计量每天不同时段电力的使用和

电费外,还能储存电力公司下达的高

峰电力价格信号及电费费率,并通知

用户实施什么样的费率政策;更高级

的功能是:用户可以自行根据费率政

策编制时间表,自动控制用户内部电

力使用。

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参数量测技

术给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和规划人员

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包括功率因

数、电能质量、W A M S、设备健康状

况和能力、表计的损坏、故障定位、变

压器和线路负荷、关键元件的温度、

停电确认、电能消费和预测等数据。

新的软件系统将收集、储存、分析和

处理这些数据,为电力公司的其他业

务所用。

未来的数字保护将嵌入计算机代

理程序,极大地提高电网系统的可靠

性。计算机代理程序是一个自治和交互

的自适应的软件模块。广域监测系统、

保护和控制方案将集成数字保护、先进

的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代理程序。在这

样一个集成的分布式保护系统中,保护

元件能够自适应地相互通信,即使部分

系统出现了故障,其他带有计算机代理

程序的保护元件仍然能够保护系统。

(2)智能电网通信技术

建立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

信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没有

这样的通信系统,任何智能电网的特

征都无法实现。因为智能电网的数据

获取、保护和控制都需要这种通信系

统的支持,因此,建立这种通信系统是

迈向智能电网的第一步。同时,通信系

统要和电网一样深入到千家万户,这

样就形成了两张紧密联系的网络—

电网和通信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智能电网的目标和主要特征。高速、双

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使智能电网

成为一个动态的、实时信息和电力交

换互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当这样的通

信系统建成后,它可以提高电网的供

电可靠性和资产的利用率,繁荣电力

市场,抵御电网受到的攻击,从而提高

电网价值。

适用于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需

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双向性、实

时性、可靠性特征,出于安全性考虑,

理论上应是与公网隔离的电力通信专

网;二是具备技术先进性,能够承载智

能电网现有业务和未来扩展业务;三

是最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可具有面

向电力智能电网业务的定制开发和业

务升级能力。

(3)信息管理系统

智能电网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应主

要包括采集与处理、分析、集成、显示、信息安全等5个功能。

信息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详尽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服务、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IED)资源的动态共享、大容量高速存取、冗余备用、精确数据对时等。

信息分析,对经过采集、处理和集成后的信息进行业务分析,是开展电网相关业务的重要辅助工具。纵向包括“发电-输电-配电-需求侧”4级产业链业务分析和“国家-大区-省级-地县”4级电网信息分析。横向包括发电计划、停电管理、资产管理、维护管理、生产优化、风险管理、市场运作、负荷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分析。

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在纵向上要实现产业链信息集成和电网信息集成,横向上要实现各级电网企业内部业务的信息集成。

为各类型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可视化界面,需要合理运用平面显示、三维动画、语音识别、触摸屏、地理信息系统等视频和音频技术。

智能电网必须明确各利益主体的保密程度和权限,并保护其资料和经济利益。因此,必须研究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等技术。(4)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调度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则是智能调度研究与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提升调度系统驾驭大电网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纵深风险防御能力、科学决策管理能力、灵活高效调控能力和公平友好市场调配能力的技术

基础。

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面临着

许多问题,包括非自动、信息的杂乱、

控制过程不安全、集中式控制方法缺

乏、事故决策困难等。为适应大电网、

特高压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运行管

理要求,实现调度业务的科学决策、

电网运行的高效管理、电网异常及事

故的快速响应,必须对智能调度加以

分析研究。

为加快推进智能电网调度技术

支持系统总体设计和应用功能规范

编写工作,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简

称“国网电科院”)受国家电力调度中

心(简称“国调中心”)委托,承担智能

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总体设计工

作。2009年7月6-18日,在国调中心

带领下,国网电科院工作组顺利完成

了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总体设

计,并讨论确定了智能电网调度技术

支持系统功能规范体系,为一体化智

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快速有序

建设提供指导。国网电科院工作组成

员全程参与了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

持系统基础平台和4大应用的总体设

计,承担并顺利完成了调度计划应用、

安全校核应用和调度管理应用的功能

流程与总体设计。

(5)高级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利用电力电子器

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及控制的一种现代

技术,节能效果可达10%~40%,可以

减少机电设备的体积并能够实现最佳

工作效率。目前,半导体功率元器件向

高压化、大容量化发展,电力电子产业

出现了以交换虚拟电路(S w i t c h i n g

Virtual Circuit,SVC)为代表的柔性

交流输电技术、以高压直流输电为代

表的新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高压变

频为代表的电气传动技术、以智能开

关为代表的同步开断技术,以及以静

止无功发生器、动态电压恢复器为代

表的用户电力技术等。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是新能源、清

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系统的关键技

术之一,将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

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电力系统参数的

连续调节控制,从而大幅降低输电损

耗、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和保证电

力系统稳定水平。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对于远距离输

电、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其

中,轻型直流输电系统采用可关断的

晶闸管(G T O)、绝缘门极双极性三极

管(I G B T)等可关断的器件组成换流

器,使中型的直流输电工程在较短输

送距离也具有竞争力。此外,可关断器

件组成的换流器,还可用于向海上石

油平台、海岛等孤立小系统供电,未来

还可用于城市配电系统,接入燃料电

池、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轻型直流

输电系统更有助于解决清洁能源上网

稳定性问题。

高压变频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节电

率一般可达30%左右,但缺点是成本

高,并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网。同步开

断(智能开关)技术是在电压或电流的

指定相位完成电路的断开或闭合。目

前,高压开关大都是机械开关,开断时

间长、分散性大,难以实现准确的定相

开断,实现同步开断的根本出路在于

用电子开关取代机械开关。

(6)布式能源接入技术

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构建具备

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

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

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用户用电信

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

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

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提高电网运营的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分布式电源(DER)的种类很多,包括小水电、风力发电、光伏电源、燃料电池和储能装置(如飞轮、超级电容器、超导磁能存储、液流电池和钠硫蓄电池等)。一般来说,分布式电源容量从1kW到10MW不等。配电网中的DER 由于靠近负荷中心,降低了对电网扩展的需要,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因此得到广泛采用。DER特别有助于减轻温室效应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许多国家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增长。目前,在北欧的几个国家,D E R已拥有30%以上的发电量份额。在美国,D E R目前只占总容量的7%,而预期到2020年时这一份额将达25%。

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并于中压或低压配电网上运行,彻底改变了传统配电系统单向潮流的特点,要求系统使用新的保护方案、电压控制和仪表来满足双向潮流的需要。通过高级的自动化系统把这些分布式电源无缝集成到电网中来并协调运行,将可带来巨大的效益。除了节省对输电网的投资外,D E R可提高全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提供对电网的紧急功率和峰荷电力支持,及其他一些辅助服务功能,如无功支持、电能质量改善等;同时,它也为电网系统运行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如在风暴和冰雪天气中,当大电网遭到严重破坏时,这些分布式电源可自行形成孤岛或微网向医院、交通枢纽和广播电视等重要用户提供应急供电。

应当看到,智能电网并非只是为了展示先进技术,或仅是着眼于某种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它实质上是以先进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和高级元器件等为基础,通过引入新的通信、自动

控制和其他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对整

个电力网络的升级改造,最终达到电

力网络运行更加可靠、经济、环保这一

根本目标。

三、中国的智能电网

我国电力工业也面临着类似于

欧美国家的情况:在宏观政策层面,

电力行业需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适应气候变

化;在市场化改革层面,交易手段与

定价方式正在发展,市场供需双方的

互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说明智能电

网建设也将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一个

新方向。

1.国内外发展智能电网的差异

电力行业作为社会基础产业,是

国家发展的命脉产业之一。电网建设

与国家能源资源结构、产业布局、经济

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同时

也与本国的能源资源条件、能源资源

输入可能性以及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等

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电

力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电力工业建设

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电网建设

规模日趋扩大,电网负荷变动剧烈,区

域负荷不平衡;另一方面,电网架构

依然薄弱,亟待坚固补强。但是,中国

能源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必须

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发展远距离、大跨

距、大容量输电,加强统一协调和规划

建设,形成统一调度运行的统一或联

合电网。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力工业已步

入成熟期,输电网架构变化很小,电网

发展趋于平稳,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

力供应及冗余储备趋向平衡。出于体

制和利益需求,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停

电时间最小化和市场效益最大化。因

此,从国外对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来

看,其侧重于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环

保、灵活应变的智能电力系统,更多地

从市场、安全、电能质量、环境等方面

出发,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

智能电网,更多地强调信息与电网的

结合及基于信息的业务重整。另外,国

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所倡导的智能电

网,更关注于分布式电源及客户端的

接入、信息的获取与传输及其之上的

高级功能与业务应用。但随之带来的

巨额投资及技术不确定性,将是一个

巨大的挑战。

2.建立智能电网的必然性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必然要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中国的智能

电网建设,应该是依据中国能源资源

的具体国情,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部

署,结合国内电网的发展思路,考虑未

来中国发展的预期远景,基于不同重

点进行规划。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不

仅要涵盖欧、美智能电网的概念和范

围,还要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即建立一

个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各级电

网高度协调发展的智能电网。中国特

色的智能电网必将引领国际智能电网

的发展潮流。

3.国内智能电网开发历程

在中国,关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可

以追溯到2007年,华东电网有限公司

当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智能电网的可

行性研究。当时全国忙于特高压争论

和建设,外界对于智能电网的关注颇

少,但开始之后,中国布置和建设的步

伐极为快速。就在美国众议院能源和

商业委员会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

全法案》的同一天,2009年5月26日,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特高压

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首次向社会

公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并初步披露了建设时间表。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会上首次提出“一特四大”的坚强智能电网战略,即通过建设1000k V交流和±800k V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进而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2009年6月,第一届智能电网研究论坛在天津大学召开。程时杰、韩英铎、杨奇逊、黄其励、余贻鑫等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会议,从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技术组成、设备需求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2009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宣布智能电网建设将分三步走,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规划试点阶段将重点开展电网智能化规划工作,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研究关键技术和研发智能化设备,开展各环节的试点工作。

2009年12月,首个“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在南京奠基。基地将构建1个研究中心、8个研究所和10个研发实验室,从而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自主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制造、关键产品检测提供坚强的支撑;并向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等电工电气设备制造的上下游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体系完备、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链。它标志着我国正大力加快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求。

四、智能电网带来的机遇

智能电网技术需求上之于各个产业的集成,使相关设备制造和提

供商看到了无限商机,其清洁灵活

的鲜明优势也使人们坚定地相信其

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因此,智能电

网概念一提出,各种投资机会预测

和投资计划相继出台。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我国

智能电网的3个阶段发展目标,中科

院院士卢强预计,要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3个阶段总投资将超过4万亿

元。不过,按照华融证券的分析,投

资规模将更加庞大。第一阶段,全数

字化变电站大面积试点,包括数字

化开关、互感器等元器件的试用,用

电管理系统开发,分布式电源接入

方案等,这一阶段仅特高压电网投

资就将达到830亿元左右。第二阶

段,高级调度系统全面推广,原有系

统更新、升级,全数字化变电站全面

建设开始柔性输电控制系统示范工

程启动。在用户终端应用方面,智能

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深入到居

民小区,双向互动在大城市部分推

广,配电自动化管理、分布式电源接

入开始试点。第二阶段预计总投资

约2万亿元。第三阶段,全数字变电

站全面普及,柔性输电技术全面应

用,智能电表进一步推广,智能配电

网基本建成,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

在主要城市得到广泛应用,这一阶

段预计投资达到1.7万亿元。

智能电网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会带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

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届时,国家电

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将大幅提升,

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达到35%。

而从智能电网价值链条分析

来看,智能电网是由发电、输电、变

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组成

的有机整体。智能化和特高压建设

只涉及智能电网庞大投资中的极

小一部分,但对其他相关行业的带

动作用却难以估量。这一项目对相

关的制造商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

遇,可以大幅提高生产企业的自主

创新能力。

首先,智能电网建设的出发点在

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尽

可能使新能源更多地上网,因此,智能

调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起点;其次,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在新能源调度上网

后,对于维护电网因新能源不稳定而

产生的安生性和稳定性问题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因此,智能电网建设中所

涉及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

统、柔性交流输电和数字化变电站等

将直接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助力,并

由此为相关电力设备厂商提供发展的

空间。

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方面,由于

中国智能电网以特高压输变电为基

础,且需要综合考虑新能源的接入、分

布式能源的隔离等技术,以电力电子

为主要特征的柔性输电系统需求将增

长迅速。

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物理

基础,是智能电网建设中变电站的必

然趋势。数字化变电站通过信息采集、

传输、处理和输出过程的完全数字化,

实现设备智能化、通信网络化和运行

管理自动化等要求。在智能电网规划

的推动下,预计数字化变电站在未来

将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逐步取代

常规变电站。

为了更好地调度和消化新能源,

加大网间联络线的建设力度也将是电

网的必然选择,也符合电网坚强与安

全始终是智能电网的前提这一理念。

而在此方面,行业领先的一次、二次设

备生产厂商,将有望直接助力新能源

参考文献

[1] 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1):7-11.

[2] 余贻鑫.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实现顺序[J].南方电网技术,2009,3(2):1-5.[3] 刘振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支撑又好又快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9:1-3.[4] 鲁丽娟.自愈性的智能电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5):92-95.[5] 李兴源.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7):1-6.[6] 汤小林.期待智能电网[J].电气时代,2009(9):40-46.

[7] 谢开,刘永奇.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2008(6):19-22.[8] 王明俊.智能电网热点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2009(10):9-16.

[9] 荆平,郭剑波.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9(8):2-6.[10] 章义发.美国智能电网[J].国家电网,2009(10):55-56.

[11] 汤奕,Manisa Pipattanasomporn.中国与美国和欧盟智能电网之比较研究[J].电网技术,2009(8):7-15.[12] 胡婧.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路线图——访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主任王益民[J].国家电网,2009(8):30-32.[13] 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1-4.[14] 张文亮,刘壮志.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7):1-11.

[15] 郝晓光,何磊.智能变电站应具有的功能及建设策略分析[J].河北电力技术,2009(11):27-29.[16] 陈玉进.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特点及对电网的影响探讨[J].湖北电力,2009(12):48-50.[17] 苗新,张逸飞.智能电网的中国之路[J].国家电网,2009(7):54-56.

[18] Baran M, McDermott T E.Distribution System State Estimation Using AMI Data[C].IEEE Power System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2009.

[19] Sui H B,Wang G H,Lu M S,et al.An AMI System for the Deregulated Electricity Markets[C].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Annual Meeting.2008.

[20] Cleveland F M.Cyber Security Issues for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tructure (AMI)[C].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Conversion and Delivery of Electrical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2008.

[21] Uluski R W.Interactions Between AMI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fficiency/reliability Improvement at

a Typical Utility[C].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Conversion and Delivery of Electrical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2008.

[22] 李立颖,彭建春,江辉,等.一种综合阻塞成本分摊与金融输电权的阻塞管理方法[J].继电器,2005,33(3):1-5.[23] Paolo Marannino,Riccardo Vailati,Fabio Zanellini,et al.OPF Tools for Optimal Pricing and Congestion Management

in a Two Sided Auction Market Structure[C].IEEE Porto Power Tech Conference.Porto(Portugal):2001,275-281. [24] 汤玉东,郝君,吴军基,等.Pool模式下基于报价的传输阻塞管理[J].继电器,2004,32(9):12-15. [25] 葛朝强,李扬,唐国庆.基于风险的区域阻塞管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8):27-31.

[26] 张永平,焦连伟,倪以信,等.区域电力市场双边交易阻塞管理实用计算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14):18-23.[27] 王秀丽,甘志,雷兵,等.输电阻塞管理的灵敏度分析模型及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4):10-13.

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分享更多的市场份额。

此外,智能电网还将带动信息化

平台、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微机继电保护、配网自动化系统、用电管理采集系统、电抗器、断路器、

避雷器、抚瓷和特高压开关设备等方面强劲的市场需求。

10.3969/j.issn.1008-892X.2011.03.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