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1

毕业论文1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研究

专业名称:经济管理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定稿时间: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贵州财经学院所有。本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全文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字: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

摘要:

本文紧紧围绕着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研究。这既不是普通的说理而已,他更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在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是任何人无法阻止的趋势,而且他的趋势很强烈,我们既然不能将其规避,就要勇敢的面对他。而中国的加工贸易利益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对于发展加工贸易,我国存在着劣势。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局面,我们必须基于全球化利益链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很多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扭转我国加工贸易的困境,使其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并让他成为我国在价值链位置中的跳板和桥梁。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全球化利益链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1论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1.2.2 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加工贸易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品内分工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3.1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3.1.1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

3.1.2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3.2 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2.1 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成因

3.2.2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对比分析

——————基于三角贸易视角——————————4.1中国与欧美之间的比较——————————

4.1.1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比较

4.1.2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较

4.2 中国与日韩台之间的比较——————————

4.2.1 中国与日本的比较

4.2.2 中国与韩国的比较

4.2.3 中国与台湾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

5.1 后发国家价值链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1 日本的国际经验借鉴

5.1.2 韩国的国际经验借鉴

5.1.3 新加坡的国际经验借鉴

5.2 金融危机下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5.2.1 金融危机给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挑战

5.2.2 金融危机给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机遇

5.3 中国加工贸易价值链升级的趋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推进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发展对策

6.1 推进中国的加工贸易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

6.2 加快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中的地位——————

6.2.1 加快加工贸易体制改革,完善加工贸易改革

6.2.2 增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品牌意识

6.2.3 加强国民的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管理工作,提高国民素质

6.3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开始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并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2年9月19日,由中国商务部与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合举办的国际价值链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王岐山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投资在不断日益扩大,产业转移也在不断加快,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明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8667.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6.2%。2012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439.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2.9%。我们发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34.76%,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增长存在明显放缓的趋势,占进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下降。

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此局面,我们必须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其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增长。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把中国的加工贸易纳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视角,为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从比较优势理论得知,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把我国的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3)本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

发现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具有高投入低收益的特点。因此我国加工贸易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靠拢,获取高额的增值,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可以作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理论依据之一。

现实意义:

(1)通过三角贸易中国与欧美、日韩台的对比发现,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历史上后发国家都有价值链提升的国际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在了解后发国家加工贸易价值链提升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借鉴,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发现加工贸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针对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既要积极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也要加快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1.2研究综述

1.2.1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西方学者Gereffi首先提出的。自Gereffi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集中研究了全球价值链的的动力机制、治理结构、产业升级等方面。因为西方学者主要是站在发达的国家立场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进行研究,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并不全面。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既研究了前者研究的内容,也研究了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际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还对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研究,更多的结合了中国的国情。

(1)国外文献综述

格里芬(Gereffi,1994)同其他学者一道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某种商品的生产被分解成不同的生产阶段,围绕这种商品的生产形成跨国的组织生产体系,把分布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企业和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之中,就形成了全球商品链。随后又和其他学者一起同意使用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这一术语来替代全球商品链这一术语。

亨德森(Henderson,1998)在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生产者驱动是指由在价值链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通过主导企业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并对不同环节进行调节。这种驱动机制下的全球价值链的战略价值在于研发、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例

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汽车、飞机的环节。采购者驱动是指具有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品牌优势的国际零售商和品牌制造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和OEM、ODM等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品流通网络。

斯特金(Sturgeon,2000)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别是权威型生产网络、关系型生产网络和虚拟生产网络。

厄恩斯特(Ernst,2001)提出了“网络旗舰”的全球生产网络模型,包括领导厂商和供应商这两类参与者。“旗舰”是指具有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大型跨国公司。旗舰企业居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地位,对低端生产者的生产、发展、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汉弗莱(Humphery,2004)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是指产业首先通过达到全球价值链上的各种标准,然后使得自身的市场进入能力和技术能力达到提高的一种行为模式。

(2)国内文献综述

李树明、曹明福(2005)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全球价值链会引起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的出口,同时产生分工利益和贸易利益。他们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利益来源分别是规模优势、比较优势以及价格倾斜优势。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都属于“分工利益”,价格倾斜优势属于“贸易利益”。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会获得分工所产生的分工利益,而由于价格倾斜,发展中国家会在获得分工利益的同时损失贸易利益。

曾铮、王鹏(2005)提出了价值链的攀升模型,分析了基于要素结构、技术进步、分工细化三种不同价值链攀升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应当在价值链中进行战略定位并逐步升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张辉(2006)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可以划分为三种机制,即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驱动。生产者驱动在生产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购买者驱动在流通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混合型驱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其在哪个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而且他还指出,具体的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种动力机制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修正,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还需不断摸索和发展。

吴建新、刘德学(2008)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和升级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治理模式对升级的效果和程度产生影响,升级可以提升企业能力从而推进治理模式的变迁,反过来治理模式的变迁又为进一步升级提供了条件。他们同时指出,全球价值链不会自动实现升级,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叶华光(2009)对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各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所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通过凭借其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掌握了在全球价值链中利益分配的话语权,获得了所创造价值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只能获得所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

王中美(2012)认为全球价值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在本国完成关键技术、设计和品牌推广工作,然后把自己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制成品的基本模式已经改变,因为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向价值链的上端移动,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成为原料、能源、设备采购商,销售环节也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完成。

1.2.2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

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起始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因为这是加工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许多国外的学者对发展加工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获得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样是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学者在肯定发展加工贸易可以推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研究,从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国外文献综述

大卫·李嘉图(D·Ricanto,1817)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技术上的相对差别,由此造成了产生成本的相对差别,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时说明了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

厄恩斯特(Ernst,2000)、弗朗西斯(Francis,2004)通过研究,得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通过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获得技术外溢效应,而且会与国外客户产生知识的交流,并通过加工贸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获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吉本(Gibbon,2001)在全球商品链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式,OEM企业首先从购买者技术溢出中获得收益成为行业内部的主要供货商,然后这些供货商逐渐向ODM和OBM企业转型,从而完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阿米戈尼(Amighini,2005)从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IT产品、办公设备和IT产品的加工贸易中发现,采取加工贸易的切片化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他还指出,中国在承接跨国公司主导的高新技术部门的低端环节的生

产的同时,提高了中国企业从事复杂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

(2)国内文献综述

隆国强(2002)认为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外商投资的进入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加工贸易的发展会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

沈良玉(2007)认为虽然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大力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但是发达国家主要是转移技术水平较低的加工贸易环节,而对核心技术进行严格把关。因此,发展中国家想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只有依靠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黎国林、江华(2008)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需要在两个方面实现产业的耦合,一方面要与国内的支柱产业实现耦合,集中力量发展具有高产业影响力和产业关联效应大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要和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实现耦合,通过发展服务加工贸易、实现功能升级、进行高新技术化来进行产业升级。

张明、胡兵(2010)整理了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把加工贸易的增长率表示升级的程度,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得出了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对研发投入的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张皓宇(2013)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对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加工贸易升级的核心,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又在于自主品牌的建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应向自主品牌的建设倾斜,推进加工贸易战略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

1.2.3研究评述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本身,如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问题、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问题、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问题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问题,而对与加工贸易的内在联系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具体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把全球价值链和中国的加工贸易紧密的结合起来,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并在全球价值链下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对于加工贸易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都认为发展加工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没有在全球价值链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进行透彻的分析,然后提出推进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意见和建议。本文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

策略问题,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不仅仅要进行转型,还需要发挥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且通过三角贸易视角对比了中国与欧美和日韩台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反应了在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最后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发展对策。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相关论文和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首先分别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进行研究,然后对全球价值链下和中国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2)定量分析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对处在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利益研究也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法。

(3)描述性研究法。把自己观察到的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现象、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表述出来。定向的提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然后提出解决方法。

1.4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研究视角上,本文选取了中国与欧盟和日韩台的三角贸易这一视角,既反应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通过对比得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则贸易利益不同。

(2)研究内容上,把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纳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在分别对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以及处于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

1.4.2存在的不足

(1)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理论分析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可以进一步的进行修缮,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2)由于相关数据的出版时间存在一定的延迟,而且搜集的数据可能不全面,因此本文在数据搜集和处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二章:理论综述

2.1全球价值链理论

2.1.1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

价值链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其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成了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则包括了内部后勤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外部后勤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和售后服务活动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了采购活动、技术研发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等。波特在价值链的基础之上连接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的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之后科古特(Kogut)提出了价值增加链的概念,并在《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一书中用价值增加链分析了国际战略优势。科古特认为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共同决定了国家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因为在整个价值链条上国家和地区间该如何配置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由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而企业该在哪方面进行投入以保持其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的。科古特把价值增加链描述成一个厂商把技术与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进行生产、销售的价值增加过程。科古特的价值增加链理论比波特最先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两者的关系,推进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

格里芬(Gereffi)美国零售业价值链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全球商品链的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商品的生产被分为很多阶

段,从而形成了跨国生产体系,世界各地的企业、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之下进行生产活动。格里芬根据全球商品链中起领导者作用的驱动类型不同,把全球商品链划分为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全球商品链的概念主要突出了商品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指出价值链条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格里芬等人于2001年在《价值链的价值》中用价值链的观点分析了全球化的过程。他们认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在参与中获得技术和服务的过程,理解价值链如何运作对发展中的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该刊中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探讨分析,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最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2002年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定义,指出了全球价值链的全球性、全过程性以及企业的互补性。

2.1.2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全球价值链研究内容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以及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还是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因为它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和租金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规范的制度安排,从而保证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各个环节相互间的协调运行。格里芬根据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同,把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型治理模式、模块型治理模式、关系型治理模式、领导型治理模式和层级型治理模式。市场型治理模式中行为主体的协调能力是最低的,层级型治理模式则是最高的。

其次,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是指在价值链中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或其他方面的能力获得更高附加值、更多收益的经济活动。汉弗莱(Humphery)和施米茨(Schmitz)把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包括生产工艺的升级、产品样式的升级、功能的升级和链条的升级。

最后,全球价值链中的经济租相当于一个垄断利润的概念。经济租的产生源于国际贸易中的进入壁垒,正是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整个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从而使得一些企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垄断利润,也就是获得了经济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之下,而价值链的治理目标正是为了获取经济租。企业要想在价值链中不断实现升级,就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进入壁垒,从而获取经济租产生的高额收益。

2.2加工贸易理论

所谓的加工贸易理论就是发展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理论基础,要研究加工贸易首先要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入手,因为各国发展加工

贸易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同,生产成本也就不同,因此各国应该按照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最高的劳动效率和收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即许多国家发展垂直贸易,他们更加注重专业化生产,只生产国际贸易产品的特定工序或特定阶段。产品内分工理论不仅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且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意义。

2.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先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一国的商品生产相对于另一国具有绝对劣势,但是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劣势程度,处于优势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优势程度,那么处于劣势的国家就会在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就会在两种商品中的一种优势较大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国际贸易的最佳选择,也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却严重缺乏资本和技术。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劣势,但是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也即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充分利用了这个比较优势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并从国际贸易中赚取原始资本和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2.2.2产品内分工理论

产品内分工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引起了经济学家对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到了90年代,产品内分工理论开始形成一套体系,并成熟于90年代末。

产品内分工实质上是指把某一产品的生产分割成不同的生产阶段,然后把这些生产阶段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产品内分工是国际贸易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它既可以通过大型跨国公司内部关联部门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非关联企业得以实现。产品内分工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业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本章小结

根据加工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知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都各自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活动,这就产生了国家与国家间的不同分工,解释了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现象。产品内分工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比比较优势理论更能够清晰的解释当今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产品内分工理论解释了产品的生产被为分许多不同的环节进行生产,各国只承担这些生产环节的某一项活动,使得产品的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这也直接推动了学者们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可知,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各国都必须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但是处于价值链的不同阶段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是不一样的,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则会导致高投入低产出,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则会导致低投入高产出。因此我国在加工贸易时不仅要融入全球价值链中,还要促进本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而获取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这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研究加工贸易理论。由此可见,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对加工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3.1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3.1.1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

(1)形成机制的由来

全球价值

链最早是由波特

的企业价值链发

展而来的,所谓

波特的公司价值

链是指由美国哈

佛商学院著名战

略学家迈克

尔·波特提出的

"价值链分析法"。它是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指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的活动;支持性活动是指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的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他们共同构筑起全球经济的价值链条,是全球经济在贸易刺激下带动并得以发展更新。价值链显示出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指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通过波特的企业价值链的不断发展,这将会促进市场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正是由于这种事实的存在,才会使全球价值链下的每一个公司企业走向专门化,对世界市场而言则是一次价值的重新获取与价值利益需求的提升。(注:图为波特价值链)

(2)形成机制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的研究持续很多年,直至今日仍然为很多人所推崇。全球价值链是一种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他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贯穿于商品和价值的始终,成为实现商品价值的有效渠道。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国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但是传统理论而言,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来的赫克歇尔与俄林所发展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所阐述的竞争优势理论都成为解释全球价值链形成机制的假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框架,但是这些也都只能从宏观角度来解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

究其形成机制,主要可以分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全球价值链下的支持系统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全球价值链下的支持的动力系统入手。

就支持系统而言,全球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不断前进,为全球

价值链下的支持系统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支持和环境保证。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为系统支持提供了高速运转的信息渠道,硬件设备有了保障,更使全球价值链不断完善。

就其动力支持,终端市场的需求是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内在牵引力。这不仅是指对与终端市场的拥有还要很好的控制它,这对于形成对于全球价值链而言是具有内在导向作用。组织方面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方面,重视并将其作为一种优势发展下去。

3.1.2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1)利益分配局势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得以形成,并快速发展,而这并不仅仅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格局和复杂的经济联系,还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发达国家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处于主导位置,几乎将利益瓜分殆尽,仅剩下剩余很小的利益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耗费最小的损失,却得到最大的利益,无疑发达国家成为这场全球利益链的最大获益者。随着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这种不平衡将更加严重,于是促使发展中国家改变利益分配机制,在全球利益链中分一杯羹。

(2)面对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对策

此处指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仅此以中国为例,进行说明对策

第一,培育国内高端市场。

从培植国内优秀企业,减少对外依赖程度,不仅能冲破全球经济网络中发达国家的封锁,也能开辟出中国的高端产品,在利益分配中获得比较优势。

第二,延伸国内价值链。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资源,应该将其开发出来,用于建设中国本土特色的企业链,形成国内的产业链结构,与全球价值链接轨。

第三,推进企业价值链重建

利益分配机制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企业价值部分,这是发展经济的鲜活血液,并且企业价值链是直接推动全球经济价值链发展的一种方式,所以为了解决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要从企业价值规划入手,推进企业价值链重建。

3.2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2.1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成因

(1)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究其

一个国家

而言,加

工贸易在

国内的加

工环节越

多,价值

链越长,

国内增值

率就会越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加工贸易公司来说就是一种从单一企业加工走向多企业联合体深加工的过程,其中包括研发设计,加工生产,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营销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和流程。在全球价值链中,加工贸易价值链同样也可以用“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来解释分析(注:图为微笑曲线理论图)

由图中就可以得知,正是由于我国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而品牌和研发才是利益链中获利的动力,而这些往往都被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且被保留在本公司内部,一般不会被外界所知,由此而言,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游,是价值链的最底层。

不仅是由于微笑曲线是弧形结构,而我国又处于价值链的最底层,创新研发技术等都被发达国家所掌控,而且这些利益相差起来数字惊人。长此以往,我国将陷入“贫困增长”的困境,落入到“微笑贫困”的陷阱。

(2)成因(中国背景下的成因)

内在因素:历史原因: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并不重视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又不是很彻底,存在着部分的问题,使国有企业僵化,市场适应能力差。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比重28.8%,而2002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5.3%,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我国在当时情况下流失了很多的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先机。

自身实力弱。自身实力弱小,根本无力承担起在世界上争夺的力量,致使企业在世界价值链中失去了争夺创新发展和品牌优势。

政策存在某种缺失。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还不是很快,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对于采购率有明确的限制,这也使中国的加工贸易价值链举步维艰。这些需要政府支持。

外在因素:跨国公司对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必然结果。对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在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就会出现不同的分工方式,自然会影响利益发展的优劣方式。慢慢就会出现资本的分化。

3.2.2存在的问题

(1)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波特的价值理论也有提及微笑曲线理论,我们在前文也有提到过微笑曲线的问题。中国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发达国家掌握了主动权,将价值链中最有利益的品牌和创造部分收入囊中,而发展中国家却只能重复一些简单机械劳动,走人口密集型产业,收入很小。长此以往,中国将会陷入一种“贫困增长”的困境中。对于佳工贸业发展也会有一定困难。

(2)中国发展的滞缓

中国局势发展存在很多弊端,如今官场上的腐败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影响,其中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于对外销售方面的,要想解决好处理好加工贸易的问题,还是要从制度入手,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搞活市场经济,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利于不败之地。

(3)加工贸易领域的专门化程度不高。

上文也曾说过“微笑曲线”这个理论,而这个理论中处于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就是技术和品牌。而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却不是很突出,这也使造成我国贸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再加上霸权主义强加我们的绿色壁垒和贸易壁垒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呈现尴尬发展趋势。经验不但告诉我们,延长加工贸易领域的产业链就是在扩大加工贸易领域的利益链,而加强领域内的专门化,集约化越来越重要。

3.3本章小结

本章着眼于加工贸易下的中国历史现状,不断的寻找在全球视野中中国的足迹,使得在贸易竞争中,中国可以与其他发达国家分一杯羹。但是我们不得不认清事实真相,我们的确处于价值链中的最底层,要寻求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发展走出世界,一个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创新。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实践证明了的宝贵财富和不变真理。而加工贸易领域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同表现。所以发展创新能力也是要不断加强的。而今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中国人是富于智慧的,古老的年代我们都能集中天才智慧,而今,13亿的中国人也将会在加工领域大展拳脚,我们拭目以待。

第四章: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对比分析——基于三角贸易视角

4.1中国与欧美之间的比较

4.1.1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比较

(1)三角贸易的由来

时间会告诉我们三角贸易的罪恶发展。所谓三角贸易就是一种罪恶的交易方式,是发达国家进行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行迹。而今被人们知道后,发达国家想要试图掩盖罪恶,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三角贸易发生于17、18世纪,欧洲商人以廉价工业品换取非洲的奴隶,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会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此来循环换取奴隶的过程。因其涉及欧洲,美洲,非洲而著称。此三角贸易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注: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2)欧盟通过三角贸易的获利

在这场罪恶的三角贸易中,欧洲以英国为代表

作为罪恶的执行者,通过不停的买卖奴隶,获得了大

量的资金,成为其早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

来源.同时也为其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商品市

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广大的拉美国家却因

此饱尝艰辛。一直被发达国家压榨,成为其殖民地或

半殖民地,致使早期的商品开发过于滞后,错过了有

利的发展时机。

(3)中国与欧盟在三角贸易的视角下

欧盟代表着欧美国家,而中国是代表着广大的受殖民压迫的国家即是如今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古老的年代,受到了殖民压迫,而使自己成为发达国家的产品倾销地,发展没有自主权。常此以往,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并且在工业革命中得不到发展机会。

而欧洲国家,则通过三角贸易不仅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聚敛了大量的资金,使自己在众多有利因素中繁荣发展。

从三角贸易中,体现出了很多不平衡的竞争因素,殖民和被殖民就是最不公平的影响国家间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与西欧以至于欧盟在力量对比下出现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趋势。

而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是以技术和创新为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则率先进入科技时代,主导着时代的潮流。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些甚至还没有

解决本国的政权问题,想要谈发展简直是空谈。这样发达国家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会影响着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中国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而且又随着现如今劳动力市场的升高,很多沿海的加工贸易走向了低迷。而发达国家掌握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慢慢把那些加工密集型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却获得微乎其微的利益。而反过来,发达国家手握技术以待开发,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利益。而这些发达国家是不可将其转移出本国。他将一直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支配着甚至压榨着众多存在于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

(4)对比中得到的启示

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品牌和技术。

在全球价值链下,品牌和技术优势才能取得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加强创新能力,需要每一个的不懈努力。国家充分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力,鼓励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凝聚力,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

同时,在国家控制技术上也要不断完善,才可以很好的保护国家,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话题。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发达国家掌握住价值链,就是掌控住全球经济命脉,经济决定政治,就会企图操控全球经济霸权。

拓宽加工贸易产业链。

加工贸易价值链越长,就会对经济发展越有利。拓宽加工贸易产业链十分重要。很多情况下,人们熟知一种产品,总会很自然的想到他的广告和LOGO,拓宽产业的一种途径也可以通过开辟中国产品,并使产品走出国门。这就不得不提的就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所以规避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封锁的问题,解决的渠道就是要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国与欧盟国家实质上的差距。追回历史遗留下的不平衡,而不至于陷于发展困境中。

以下为中欧进出口贸易的对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