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路径在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的早期表现 ---李治伟 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和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的自主活动一概消失。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的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起。 (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

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的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3)、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的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机、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2)、感觉改变:手4-5指、小鱼际肌及前臂内侧、躯干、下肢均感觉减退。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路径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脊髓损伤(不完全性) 的住院患者。 一、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编码为:T0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0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2.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临床常见症候: 淤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不完全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脊髓损伤(不完全性)。 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外科或内科治疗后直接进入康复机构首次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完全性脊髓损伤、由肿瘤、结核引起的脊髓损伤、合并重度 感染、重度昏迷等。 (六)中医症候学检查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舍、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 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 (3)胸部正位X线片、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X片; (4)心电图; (5)康复评定项目: ①根据ASIA修订的SCI神经功能分级。 ②运动评分(motor score,MS)评定运动功能。 ③ASIA的感觉指数评分(sensory index score ,SIS)评定感觉功能。 ④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活动能力。 ⑤导尿评分(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临床验证CRF表提供)评定膀胱功能。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泌尿系B超或彩超、残余尿测定、中断尿培养、 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CT或MRI、双下肢血管彩超、尿流动力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静脉肾盂摄影、24小时肌酐清除率、心肌酶谱等。 (七)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 (1)功能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辅助器械的运用等。 (2)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疗法、灸法等。 (3)推拿治疗:根据分期辩证选用手法。 (4)物理因子疗法:包括电疗(低频、中频、高频)、磁疗、热疗、离子导入、多功能灸疗仪、中药熏蒸治疗仪等。 2.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淤血阻路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2)脾肾阳虚证:健脾益气,补肾通督。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心理治疗,穴位注射、药物熏洗等。 4.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体位性低气压、压疮、尿路感染等常见合并症的预防和治疗。具体治疗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路径在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0-31T14:06:43.0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作者:刘莉莉蒋兴荣 [导读] AS的患病率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我国为0.3%,发病年龄在15~30岁常见,男女之比为3:1,女性发病相对较慢且病情较轻。(解放军第181医院中医风湿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临床路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8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患者则实施临床路径的教育方法。对两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的脊柱活动度、知识掌握度、满意度以及住院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护理方面工作满意度相对提高,其住院的时间和住院的费用减少比较显著,与对照组做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路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应用,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增进的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临床路径;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375-02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脊,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AS的患病率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我国为0.3%,发病年龄在15~30岁常见,男女之比为3:1,女性发病相对较慢且病情较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科室住院的8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68例,女20例,年龄15~73岁,文化程度:大专20以上例,初中40以上例,初中28以下例。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纽约标准[1]。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其症状的轻重等多方面经过统计学的处理,其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因而有可比性。 1.2方法 ⑴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即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并由护士自行地掌握教育的内容)。⑵实验组则采用临床路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临床路径表是由专职人员进行设计,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表中的内容执行,并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原因以及相关处理措施,对已经进行过的项目进行记录,观察治疗全过程。讲课教育路径计划表内容如下。①住院须知,入院评估,经治医生、科主任、责任护士、护士长,病区环境及相关制度,标本留取的方法,贵重物品及押金保管。②住院2~4天,告知患者抽血项目及注意事项,服药指导,特殊检查、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输液治疗的心理护理,各项理疗适应症及注意事项。③住院5~11天,饮食指导(1.告知患者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多吃些辛热食品:能抗风湿祛寒邪,2.在日常生活中,对果实的食品也可以多吃些:栗子有补肾强筋健骨的作用,对筋骨、经络、风湿痹痛、腰膝无力极为有益,3.适当多饮水,促进药物代谢,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讲解专科疾病知识,功能锻炼(1.游泳,2.床垫软硬适中:床板太硬会增加局部脊椎压力,使疼痛加重;床板太软不能有效托住身体,3.枕头高度适宜,切勿将枕头越垫越高,导致颈椎前倾加重,4.功能操的锻炼)。④入院12天,给予出院指导,包括办理出院手续、定期的门诊复查、讲解出院后的用药和饮食以及活动的注意事项、在出现哪种不适症状时及时进行门诊复查等。 2.观察指标 ⑴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后对其内容掌握的程度,能复述80%以上宣教内容的则为掌握,60%~80%则基本掌握,60%以下的为不了解。⑵患者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判断标准为:护理的满意度﹥90%为满意,60%~90%为基本上满意,﹤60%则不满意。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 3.数据处理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表1-3) 4.1 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2018内科健康教育

1月份预防慢性病刻不容缓 何为慢性病?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四大类,慢性病会导致巨大危害,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危害。 慢性病预防 4 大有效方法 第一:提倡健康均衡的饮食方式且禁烟限酒正所谓“病从口入”,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在预防慢性病的时候要注意健康均衡饮食,限制过多脂肪、刺激性和盐的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禁烟限酒。 第二:生活要规律,减轻压力,放松自己生活作息要规律,少通宵熬夜。另外,不良的情绪等压力会造成身体无法承压,疾病随之而来,所以要及时调整放松自己。 第三: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强度因人而异。 第四:超早期防癌特检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一部分病人初期很难发觉,传统检测极难检出,一旦检出,则大部分为中晚期。 得了慢病怎么办? 得了慢病以后,有些人觉得好像对自己基本生活影响不大而迟迟不去医院规范诊疗,有些人却病急乱投医,没能得到科学指导和恰当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延误和治疗困难。我院我科人才和设备配置优良,我院我科慢病医疗技术在我县积累宝贵经验,是便捷、规范、有效的就医选择。 在科学知识指导下的严格自我管理是有效防治慢病的重要因素。

神经内科2018年健康教育板报底稿

神经内科2018年健康教育板报底稿

脊髓损伤的症状有哪些

脊髓损伤的症状有哪些 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其临床症状有: 1、脊髓损伤 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头,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脊髓半切征:又名 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脊髓前综合症: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溶剂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2、脊髓圆锥损伤 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 3、马尾神经损伤 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椎体束征。 4、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现 “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一般记录肢体自主运动、感觉及两便的功能情况。相加后即为该病人的

(推荐)临床路径季度分析

内二科2017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患住院时因医护人员处理程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异情况,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促使患者满意率上升。 本季度共计出院患者499例,进入路径列数338例,入径率为75.3%,变异完成率:100%。 归纳其变异及退出的原因主要为:临床路径刚实行,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科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临床路径工作培训不够到位。内科老年患者基础疾患多,导致应用其他疾患药物出现变异。临床医生的经验用药,以及传统的用药习惯,导致抗生素使用与路径规定有差别。 具体改进措施:继续组织专家审核我科病种和路径,进一步规范,加大宣传。我院将结合各科实际,进一步增加适宜病种,提高单病种的入径率,降低变异率及出径率。我科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大培训力度,突出中医特色,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抓手,提高全院医疗质量。科室建立临床路径的实践小组,人员包括:科主任、主

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主管护师和护理小组长或个案管理者。人员应具体分工,制定出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就向其讲解临床路径的意义、方法,鼓励患者参与到这项新项目中。加强医护沟通与交流。

内二科 2017-04-12

脊髓损伤

各种原因造成脊髓直接或间接性损伤,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但其临床表现早期与晚期有所不同。脊髓横贯损害时,由断面以下所支配的肌肉麻痹,随意运动、感觉和括约肌的功能障碍。脊髓完全性损害或表现为脊髓休克,或表现为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或截瘫,前者为急性发生,后者为逐渐发展起来形成的。也可表现为脊髓的不完全性横贯性损害。 一、脊髓休克 见于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后,在受损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肢体的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或消失,各种反射均减退或消失,病变水平以下深浅感觉完全丧失,膀胱无张力,尿潴留,大便失禁,呈无张力性(充盈性)尿便失禁。 脊髓休克时期的长短除与脊髓损伤本身的各种因素有关外,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感染(如褥疮、尿路感染),是否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也有关,特别是褥疮引起的蛋白质丧失,以及膀胱与直肠功能不全等,均可延长休克期限。通常为3~4天至6~8周,平均2~4周。 二、完全性脊髓损害 脊髓休克过后,损伤平面以下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但各种感觉无恢复,并可早期出现总体反射,即当损伤以下的皮肤或黏膜受到刺激时,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两下肢内收,腹肌收缩,反射性排尿和阴茎勃起等,但运动和各种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无恢复。这种屈曲性截瘫通常是脊髓完全性横贯损害的指征。而伸直性截瘫现时为脊髓非完全性横贯损害。 三、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脊髓病变呈完全性横贯损害者比较少见,更多见者是脊髓不完全性横贯损害,其发生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如为急性病变,其损害虽然是不完全性的,但在早期其生理功能却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横贯损害很难区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待脊髓休克逐渐消除后,真正的病灶与体征方可显现出来,其脊髓休克时间通常较完全性损害要短。如为慢性病变,则无脊髓休克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脊髓损害的表现逐渐出现并加重。 l_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的范围与程度决定于病变的性质和部位,肢体瘫痪的程度通常比完全性横贯损伤要轻,肌张力增高的程度和病理反射的出现亦不如完全性横贯损害显著,腱反射的亢进亦较轻,早期即可出现回缩反射。 2.感觉障碍脊髓不完全性横贯损害时多数在病灶以下出现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类别、程度则根据感觉传导束受损的情况而定,肛门周围感觉常为完好,并可出现疼痛症状。 3.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其出现与脊髓病变程度有关,通常与肢体瘫痪的轻重相平行。轻者可无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但常有排尿困难,重者则常有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膀胱不能排空,大便常秘结,失禁者较少。 四、脊髓半横切损害的表现 脊髓半横切损害的表现即Brown—Seqtlard综合征,典型者极为罕见,临床多为不典型者。 1.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

临床路径健康教育研究

临床路径健康教育研究 1方法 1、1分组方法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7],将96例患 者按照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情、病程等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1、2调查方法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 问卷[8],由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 容包括:①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水准等;②肝硬化相关 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用药知识等;③SF36生活质 量量表[9];④遵医行为,如服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戒烟戒酒等。干预时间持续6个月,包括患者住院时和出院后的随访研究。 1、3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如入院宣教、心理 疏导、治疗及用药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处方等。干预组实施临床路径 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由责任医生和护士每天进行20min的健康 教育。具体措施:①入院第1天: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做好患者的 各项化验和检查,指导患者测量体重和腹围的方法,根据评估结果采 取相对应的措施;②入院第2~3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 制定治疗计划,与患者、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做好患者 的心理护理,消化患者的恐惧感和紧张;③入院第4天~出院前:向 患者及家属介绍肝硬化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及诱因、临床 表现,传播途径、并发症、饮食与营养指导、治疗、预防、合理用药、休息及运动、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等知识;④出院日:指导患者进行康 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复 诊时间,防止疾病复发。 1、4评价指标①采用知识知晓率评价患者的肝硬化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并发症、饮食与营养指导、治疗、预防、合理用药、休息及运动、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等知识; ②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

痿病临床路径(内容清晰)

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 BNV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 (ICD-10编码为:T0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常见证侯: 瘀血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脾胃虚弱证 肝肾亏虚证 气血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 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外科或内科治疗后直接进入康复机构首次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3.出现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或由肿瘤、结核等引起的脊髓损伤、合并重度感染、重度昏迷等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康复评定项目 根据功能障碍,选取相应的评定,包括:SCI神经功能分级、运动评分(motor score,MS)、感觉评分(sensory index score,SIS)、改良Barthel指数、24小时排尿日记、导尿评分(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临床验证CRF表提供)。 2.必需的检查项目 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X片、泌尿系彩超、残余尿测定、双下肢血管彩超、盆底肌生物反馈、心电图、胸部正位X线片、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等。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中段尿培养、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CT或MRI、尿流动力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静脉肾盂摄影、24小时肌酐清除率、心肌酶谱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2)气虚血瘀证: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3)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4)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5)气血两虚证:健脾益胃,益气养血。 2.康复治疗 (1)功能训练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物理因子疗法 (5)传统功法 3.其他疗法:心理治疗、气压治疗(双下肢)、饮食疗法等。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得早期表现 -—-李治伟 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与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得自主活动一概消失、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得感觉消失、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得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得牵拉而能耸起、 (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

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 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得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得神经所支配得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得外侧、前臂背外侧得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3)、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得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 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得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机、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和研究进展.doc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研究进展 张光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0002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在减少或被消灭,然而创伤特别是脊柱脊髓损伤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化、体育运动的极限化及暴力伤害的出现,其发生率并未减少。当今脊柱脊髓损伤在全球呈现:高发生率(美国 3.0 ~ 3.5 / 10 万,中国上海13.7 / 100 万)、高致残率(全瘫为67% )、高耗费( 5 ~ 7 万美元/患者/年,美国)、低死亡率、患者 主要为青壮年(70% 患者小于40 岁)等特点。它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棘手问题,因而加 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救治及功能康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脊柱脊髓损伤后进行外科干预,早期给予整复、减压、固定与融合,为损伤脊髓神经恢复及早期康复创造条件。因而脊柱脊髓损伤后及时正确地进行外科处理,其意义是不言而渝的。但脊髓损伤后功能缺失主要由脊髓神经元轴突和神经元靶联有限性系的中断及脊髓损伤诱发神经元病理性死亡或凋亡所致,因而它决定了外科干预的间接性及有限性。另外,近十余年来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防治神经. 细胞移植和尽快开始康复训练对功能 恢复的重要性,显示了脊髓损伤后综合治疗的意义。早在1999 年美国治疗截瘫迈阿密计划(Miami project) 科学主任Dr. W. Dalton . Dietrich 及 Dr. Wise Young 就提出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五步治疗法(Five steps to a cure ),并倡议脊柱外科医生对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按此法执行。即( 1 )注射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give methylpsed nisol one ),( 2 )根据 SCI 情况进行外科干预和神经保护措施(Surgical interventions and Ne uroprotection ),( 3 )实施雪旺氏细胞移植,( 4 )克服再生屏障( overcoming barriers for regeneration ),( 5 )尽快地开始康复训练。以上疗法已得到全球神经科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单一外科干预对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有限性 一、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是解决脊髓损伤问题的根本所在,目前主要集中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机制与脊髓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的研究。 急性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并非均是完全性横断性损害。尽管部分原发性轴突损伤存在,他们并未死亡,但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原发性损伤后,随之而来的继发性损害则可造成脊髓永久性功能障碍。原发性损伤在外伤一刹那间已经决定,是不可逆的。而继发性损害则是人们可以加以阻止的或着说是可能防治的。依据脊髓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人们研制出许多药物,以期阻止或减少对受伤脊髓的继发性损害,或以期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这也是脊髓损伤治疗寄 希望之所在。如在过去临床应用的二甲亚砜( DMSO )、东莨菪碱、钠络酮, 各种抗氧化剂 , 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歧化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等都是这一研究的产物。近年被更多学者 认为临床应用有效的药物为: ( 一 ) 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激素类制剂在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在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的 治疗,当时的理论基础是激素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水肿。近几年经过各国学者深入研究认为:既往皮质激素治疗脊髓损伤疗效不显,主要是药物剂量不够。为了明确甲基强地松龙的临床疗效,美国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急性脊髓损伤研究(the National Acute Spinal Co rd Injury Study, NASCIS ),在美国第一次全国脊髓损伤研究(NASCIS I) 中,对比了每天 100 毫克和每天 1.0 克甲基强地松龙(MP) 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发现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此后,在动物试验系统地观察了MP 对急性脊髓损伤后治疗剂量的反应曲线,发现 30mg /kg 的冲击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害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第二次全国急性脊髓损伤 研究 (NAS CIS Ⅱ ) 中 , 对 162 例脊髓损伤后14 小时以内的患者应用大剂量MP 与大剂量钠络酮及安慰剂进行治疗对比观察。NASCIS Ⅱ的结果显示,在损伤后8h 内应用大剂量 MP 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的改善,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且在一年后效果仍十分明显,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完整版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 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胫腓骨骨折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患者中应用(最全版)

胫腓骨骨折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患者中应用(最全版)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按年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实施教育。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临床路径护理路径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健康教育中,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护理和工作效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及生活质量。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病种和患者所需、个体差异修订教育内容,随不同阶段而不同,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制订出单病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1]。责任护士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意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整个疾病进展情况。同时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2007年3月至今,我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科住院手术的2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8~68岁,病程1~2周,文化程度不等。按年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在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给予健康指导,其余时间则随机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100例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3 临床运用 为保证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特异性和实用性,由科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通过查阅病历及相关文献,根据病程阶段和住院日期制订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具体分为几小点,共同制订出临床护理路径表,路径表的主要内容。同时制订健康知识调查。 入院24h 人员与环境介绍、责任医生、责任护士、卫生处置、酌情骨科病室告知制度宣教、床上二便的训练方法、各种检查治疗的注意事项、石膏固定及牵引注意事项:患肢出现麻木、感觉障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路径表及病室制度告知。 入院第二天强化前一天入院宣教、完善骨科病室告知并签名、饮食指导、手术治疗:行跟骨牵引7~10天,告知牵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保持有效牵引,保持针眼处敷料干燥,牵引绳上不可搭任何物品。皮肤护理:(1)足跟部适当垫高,防止足跟部皮肤受损;(2)受压处及肛周皮肤护理。 入院第三天至术前日观察(1)患肢运动感觉;(2)足背动脉搏动;(3)足趾活动情况;(4)肿胀情况。 指导患者行(1)股四头肌静态收缩锻炼;(2)足趾跖屈背伸;(3)骨推移活动,小腿肿胀严重者,禁止热敷或按摩,可用芒硝敷于患肢上,利于消肿。术前宣教:说明备皮、禁食、禁水、体位目的和手术时间,术后体位、进食、水时间。卫生处置、物品准备、排便情况,术晨工作。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A B C D E四川省康复医院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唐虹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

运动功能。1、上颈段脊髓损伤(C1-4) 此段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故损伤后部分病人可合并有延髓甚至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上颈髓损伤时,常有颈枕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c1~2损伤时病人大多立即死亡,C2~4节段内有膈神经中枢,伤后多出现膈肌和其他呼吸肌麻痹,病人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损伤平面以下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不完全瘫痪。 2、下颈段脊髓损伤(C5-8) 此段损伤多引起肋间神经麻痹,膈肌麻痹,四肢瘫痪,双上肢为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C8~T1损伤可出现尺神经麻痹的爪形手和交感神经节受损的Horner征。 3、胸段脊髓损伤常有根性疼痛,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大小便出现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Te以上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脊髓休克期中可出现交感神经阻滞综合征,即血管张力丧失,即脉搏徐缓下降,体温随外界的温度而变化,脊髓休克期过后可出现总体反射。 4、腰骶段脊髓损伤(L1~S2) 按其临床表现分为腰髓、圆锥和马尾损伤三部分。T10以下椎体损伤致脊髓损伤时,表现为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提睾反射、膝腱反射消失,腹壁反射存在,Babinski征阳性;圆锥损伤不引起下肢运动麻痹,下肢无肌萎缩,肌张力及腱反射无改变,肛门反射减低或丧失,肛周包括外阴部呈马鞍型感觉障碍,出现无张力性神经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临床症状 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 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1.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急性病变时,早期其生理功能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损伤很难区分。慢性病变无脊髓休克表现,脊髓半侧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伤侧肢体本体觉和运动丧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中央型脊髓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重于下肢;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自主运动、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很少有锥体束征。 1.3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完全障碍。但在损伤急性期伴有脊髓休克,脊髓损伤程度难以辨明,脊髓休克的存在,可能是脊髓功能永久丧失,也可能是脊髓功能暂时丧失。脊髓休克消失后,脊髓功能恢复因损伤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2脊髓不同节段损伤的特点 2.1颈段脊髓损伤 表现为四肢瘫。C4 以上颈髓损伤,呼吸肌全部瘫痪,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发绀。下颈髓损伤,胸式呼吸消失、膈肌运动存在,腹式呼吸变浅。颈髓损伤后出现交感神经紊乱,失去出汗和血管收缩功能,病人可以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较低位的颈髓损伤上肢可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 2.2胸段脊髓损伤 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大小便出现障碍,浅反射不能引出,包括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下肢肌力减退或消失,肌张力增高,髌阵挛、Babinski 征阳性。T1 以上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 2.3腰骶段脊髓损伤 按临床表现分为腰髓、圆锥和马尾损伤三部分。T10 以下椎体损伤致脊髓损伤时,表现为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提睾反射、膝腱反射消失,腹壁反射存在,Babinski 征阳性;圆锥损伤不引起下肢运动麻痹,下肢无肌萎缩,肌张力及腱反射无改变,肛门反射减低或丧失,肛周包括外阴部呈马鞍型感觉障碍,出现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常伴有性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最新方案、临床路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中西结合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又称为肥大性关节炎和退行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995年国际0A专题会议提出了0A的最新定义,认为骨性关节炎是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正常偶联失衡的结果。 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炎2007年版膝关节 OA诊治指南 1、近 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 <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40岁; 5、晨僵≤30分钟; 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线检查,符合 1 +2条或 1 +3 +5 +6条或 1 +4 +5 +6条,可诊断膝关节 OA。 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临床常见证候: 1.风寒湿痹证: (1)行痹:

辨证要点: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较剧,遇寒痛甚,得热痛缓。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 辨证要点:关节酸痛、重着,肿胀散漫,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证: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瘀血闭阻证: 辨证要点:关节刺痛且位置固定,甚或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4.肝肾亏虚证: 辨证要点: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屈伸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1)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预防方法、锻炼方法,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机理等。 (2)减轻关节负荷,保护关节功能:受累关节应避免过度负荷,膝关节应避免长久站立、跪位和蹲位。可利用手杖、步行器等协助活动,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肌肉的协调运动和肌力的增强可减轻关节的疼痛症状。因此应注意告知患者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性锻炼,并示范锻炼动作,以维持关节活动范围。 (3)牵引制动:适用于伴有滑膜炎的急性期患者。 2、物理治疗:超短波、微波、红外线、中频电等。 3、药物治疗: (1)消炎镇痛药或其与阿片类复方制剂,常用双氯芬酸钠、醋氯芬酸、塞来昔布、氨芬双氢可待因片。 (2)中草药或其他中成药内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湿痹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