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环境学重点复习及部分简答题

大气环境学重点复习及部分简答题

大气环境学重点复习及部分简答题
大气环境学重点复习及部分简答题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

小尺度大气边界层自由大气

1大气边界层的特征

1.1、大气边界层定义

1.2 大气边界层垂直分层结构

粘性副层(微观层)

近地边界层(=近地面层+冠层,常通量层)

Ekman层(上部摩擦层、外部边界层)

层流、紊流

1.3 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

海洋陆地

大气边界层的分类与特征

1.4 大气边界层特征:温度、风和湍流

空气的增热和冷却

大气中的非绝热过程

传导:贴地气层

辐射(主要长波):地面与空气间

对流与乱流:气层之间

由于地表性质差异受热不均等引起的空气大规模有规则的升降运动,称对流。(高低层)小规模不规则的涡旋运动称乱流,又称湍流。(近地层大气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水相变化:潜热交换

蒸发吸热,蒸发所带水分多于凝结,大气获得热量,热带(对流层下半部)

大气中的绝热过程

没有热量交换,由于压力的变换

(1)干绝热过程

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进行垂直运动时,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只因体积膨胀(或收缩)作功引起内能增减和温度变化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r d

据计算:r d=0.98℃/100 m≌1℃/100 m。

(2)湿绝热过程

饱和湿空气作垂直湿绝上升运动时的绝热变化过程,称湿绝热过程

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湿绝热直减率,用γm表示。

γm<γd(上升时水汽凝结所放出热量补偿了部分气块膨胀消耗的内能)

γm是一个变量,它随气温升高和气压降低而减小。

高温时的γm比低温时的γm小(气温高时,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含量较大)

气压高的饱和空气块的γm大于气压低的(气压高时空气密度大,释放的潜热所起的补偿增温作用要小一些)

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日变化

气温直减率的大小与太阳辐射、云况、风速和土壤热性质有关,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1)大气的绝热过程

(2)干绝热直减率rd=-(dT i/dZ)d=g/C p

g-重力加速度g=9.81 m/s2

C p-干空气定压比热,C p=1005 J/(kg.K)

下标i--表示空气块

下标d--表示干空气

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00hPa)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

(3)气温的垂直分布

大气稳定度

判断大气中是否会产生云雾,主要就是看大气中是否会产生上升运动

判断空气是否会产生上升运动,就要看空气在铅直方向上位置稳定的程度,即大气稳定度 当外界作用停止后气团有三种可能运动趋势: 1、有回到原来位置的倾向——稳定

2、既无远离平衡位置也无返回原地的倾向——中性

3、有继续移动的趋势。——不稳定 大气静力稳定度

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层中,一些空气团块受到动力因子或热力因子的扰动,常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垂直运动,这种偏离其平衡位置的运动能否发展成为对流运动,是由大气层结,即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所决定。大气层结具有的这种影响对流运动的特性称为大气的静力稳定度。通常采用“气块法”判断静力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方法

即,代入方程

准静力条件

,有

RT P ρ=RT P

ρg a '

'

ρ

ρρ-=g

T T T g T T T g RT P RT P RT P g a -=-=--'

'

''

'''

'

'111==ρρρz T T z T T d γγ-=-=0'

0gz T a d

γγ-=

稳定度的综合判定方法

综合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定方法,可归纳如下:

空气不稳定)(对干空气稳定,对湿时,条件性不稳定,当时,绝对不稳定;当时,绝对稳定;

当d m d m γγγγγγγ<<><

大气的垂直稳定度可用位温梯度来表示(如右):

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极稳定层结——逆温(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

? 辐射逆温:晴朗微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降温,形成温度上高下低的

现象。(学会分析原因,有图如下)

? 乱流(对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乱流混合,在乱流层的顶部所形成) ? 平流逆温:暖空气流到冷的下垫面上而形成的逆温。(冬季常平流雾)雪面逆温 ? 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绝热增温而形成的逆温。

? 锋面逆温:在冷暖空气的过渡带形成的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

b —夜间

c —日出前后逆温层最后

d —太阳出来了逐渐增温

e —恢复正常 逆温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贴地逆温对地面源、高架源

悬空逆温对地面源、高架源

1.5 风的垂直分布

在低层大气中因为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形成有一定规律的垂直分布或称为风的廓线.

1.5.1 近地层、中性层结(对数率)

(摩擦速度--湍流切应力与空气密度比值的平方根)

指高处为Z 的风速与摩擦速度、卡门常数及高度与地面粗糙度的比值对数有关

,中性

,不稳定

<,稳定>000=??????Z Z

Z θ

θ

θ

0u*ūln

Z

Z κ=

1.5.2 近地层、非中性层结(指数率)

高处为Z 的平均风速与高处为Z1的平均风速及高度比的固定常数幂有关

1.5.3 大气边界层风的分布 Ekman 螺旋线

2. 湍流

2.1 、湍流的基本概念 不规则性、脉动性

1、流体力学中的经典湍流概念

2、湍流成因(两个因素)一般情况下,大气湍流的强弱取决于热力和动力两个因子: (1)在气温垂直分布呈强递减时,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 (2)中性层结,动力因子起主要作用。 (3)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 ~106倍。

3、湍流判据—雷诺数

层流和湍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 增加流速;(2) 增加与流速相关的特征长度; (3) 减少流体的粘性。

ν/Re UL ≡ ——U 为平均流动速度;L 为流动的特征长度(如管直径);

v 为运动学的粘滞系数

v UL L U v L U =

==2

2粘滞力/惯性力Re 大气湍流——临界雷诺数 4、湍流的基本特征

随机性、非线性、扩散性、涡旋性、耗散性、有界性、具备统计上稳定的平均值 湍流为一种叠加在平均风上的脉动变化 5、理查孙数(判别大气湍流强弱的参数)

以湍能消耗率和湍能补充率的比值定义一个无因次参量R f 称为通量理查孙数:

()

2

z u z

g K K R Mz Hz f ????=

θθK Hz 和K Mz 分别为热量和动量的垂直交换系数

定义

()

2

z u z g Ri ????=

θθ为理查孙数,则R(f)=Ri * (K(Hz)/ K(Mz))

其中,Ri 为湍能消耗率,那个K 的比值为平均动能转变为湍能即湍能补充率 Ri c =K Mz /K Hz ——临界理查孙数,非常数,与磁场强弱有关 如当湍能消耗率大于湍能补充率,即Ri >KMz/KHz 时,湍能将减弱

n

z z u u )(11=

理查孙数综合反应了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对湍流发展的影响,用它来反应层结大气温度度比单纯用热力因子判断要客观。

0z θ?

>0,热力因子使湍流减弱,动力因子使湍流加强,综合效果取决于风速切变

6. 低层大气的湍流特征

湍强:表示大气中湍流运动的强弱,为风速标准差σ与平均风速u 之比 垂直湍强、横向湍强、纵向湍强

2.2 大气湍流扩散的理论处理

对扩散过程进行理论处理:可得污染物浓度计算公式→进行预测和估算 描述大气输送与扩散有两种基本途径:

1)欧拉方法是相对于固定坐标系描述污染物的输送与扩散;

2)拉格朗日方法是跟随流体移动的粒子来描述污染物的浓度及其变化。 欧拉方法易于测量,有个闭合问题,能较精确确定所需的粒子统计量 拉格朗日方法的数学处理比欧拉方法容易些,不存在闭合问题。

研究平均运动规律,形成了湍流半经验理论, 研究脉动运动规律,形成了湍流统计理论。 扩散理论

1)梯度输送理论(K 理论) 湍流半经验理论

梯度输送理论处理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用湍流半经验理论,将速度场的脉动量与平均量联系起来。湍流半经验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由湍流引起的动量通量与局地风速梯度成正比,如:(比例系数Kz 即湍流交换系数亦称湍流扩散系数)

u

u w Kz

z

ρρ?''=-?

湍流的半经验理论,是根据一些假设及实验结果建立湍流应力与平均速度梯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湍流运动的封闭方程组。半经验理论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但在一定条件下往往能够得出与实际符合得较满意的结果,因此在工程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湍流扩散问题

由湍流运动引起的污染物局地质量通量输送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梯度成正比

????

??

??

?????-=??-=??-='z q K w q y q K v q x q

K u q z y

x

ρρρρρρ''''' Kx 、Ky 、Kx 则分别为x 、y 、z 三个方向的湍流扩散系数,故称K

理论。

这就是梯度输送理论(也称K 理论)的基本关系式,也是导出湍流扩散方程的基础。 考虑由湍流引起的速度脉动和浓度涨落,即将速度和浓度写为平均值与脉动值之和

][z y x dt d ??+??+??-=右端项的意义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向x ,y ,z

方向输送的扩散物质的平均质量,即局地质量通量。

运用梯度输送理论的闭合形式,对湍流脉动量用平均量表示,即有

)()()(z q

K z y q K y x q K x dt q d z y x ????+????+????=

Kx 、Ky 、Kz 分别表示坐标x 、y 、z 方向的湍流扩散系数。

即为根据梯度输送理论导出的普遍形式湍流扩散方程,它说明流体中某物质的散布是由湍流扩散所引起的。

为处理大气扩散问题,需求解扩散方程,一个主要问题: 如何定K x 、K y 、K z

存在的问题:

① Kx 、Ky 、Kz 为常数,u 与高度无关,这些都与实际不符; ② K 理论把湍流扩散类比分子扩散,缺乏严格物理依据; ③假定湍流场均匀定常,实际大气很难满足。

优越性:能利用实际的风场资料而不必求助于假设;亦能比较系统、客观地求解出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最后,它易于加入源变化、化学变化和其它迁移清除过程,故适于区域性较大尺度的大气输送与扩散沉积问题的处理

2)湍流扩散的统计理论

它把描写湍流的扩散参数 Y2(t),和另一统计特征量相关系数 R 建立起关系,只要能找到相关系数的具体函数,通过积分就可求出扩散参数Y2(t),污染物在湍流中扩散问题就得到解决。寻求扩散粒子的概率分布,进而求出扩散物质浓度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 属于拉格朗日途径的处理方法。高斯烟流 泰勒公式

把扩散参数和湍流脉动场的统计特征量联系起来,导出了适用于连续运动扩散过程

()dt d R v y

T

t

L y ?

?'==0

22

22ττσ湍流强度—2

v '

脉动速度的拉氏相关性R L (τ)

式中相关意思是流场同一点在不同时刻的脉动速度的相关性。

?

??-'

='

=T

L t

L T d R T dt

d R y

2

2

2

)()(2)(2τ

ττυττυ

3)湍流扩散的相似理论

湍流由许多大小不同的湍涡所构成,大湍涡失去稳定分裂成小湍涡,同时发生了能量转移,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最小的湍涡转化为热能为止。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利用量纲分析的理论,建立起某种统计物理量的普适函数,再找出普适函数的具体表达式,从而解决扩散问题。 4)比较

基本原理、基本参数、适用范围、受限条件、气象资料

3. 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模式计算 3.1 高斯扩散公式 3.2 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 3.3 烟气抬升高度

3.4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清除

3.1 高斯扩散模型

污染物浓度符合正态分布平稳和均匀湍流的假设

实际排放源位于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内 梯度理论导出的有风连续点源在无界情形下的扩散公式:

横向铅直向扩散参数

——有界情形高架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式或烟流模式 有效源高H -m ,它包含烟囱高度hs 和烟流的抬升高度Δh

有界高架源的地面浓度可令z=0得到,地面轴线上的浓度可令y=0,其高于两侧浓度。

()()()()()22221

,,exp 222,,,,,,,y z y z y z y z Q y z q x y z u q x y z Q

q x y z u u q x y z πσσσσσσσσ-??

??=-+??

? ????????∝∝①正比于源强

②称为大气稀释能力或大气扩散能力。③为正态分布形式。

)4.3(2)(exp 2)(exp )

2exp(2),,(2

22222

???

?????????+-+??????---=z z y z

y H z H z y u Q H z y x q σσσσσπ;,,q 3s m u s mg Q m mg ---平均风速,源强浓度

地面轴线上的浓度:

高架源的地面最大浓度qm 和它离源的距离xm :令σy 和σz 之比为常数

在某一风速下会出现地面最大浓度的极大值,称为地面绝对最大浓度[q max ]abs , 对应风速值称为临界风速u c ,有时亦称为危险风速。

模式计算参数

大气扩散参数又称大气扩散标准差、浓度分布均方差。它表示扩散质点随浓度中心轴距离的浓度分布的均方差,是大气扩散能力的度量,常以σ表示。 1)萨顿模式

找出泰勒公式中的拉氏相关系数与一些可测气象参数的联系,然后代入泰勒公式,得出萨顿扩散参数Cy 和Cz ,再用Cy 和Cz 表示出δy 和δz ,而Cy 和Cz 是可以观测确定的。 2)稳定度扩散级别与扩散曲线法(P-G-T 法)

首先由气象观测资料判定稳定度级别(A 、B 、C 、D 、E 、F ),然后总结分析得出相应级别中扩散参数随距离源下风距离x 的变化曲线(扩散曲线),再用扩散曲线读出不同离源距离处的扩散参数δy 和δz 。

P :云况日射(确立辐射状况);风速辐射(稳定度)T 引入太阳高度角 3)其他稳定度分类方法

a 风向脉动标准差法

b 温度递减率法

c 我国的扩散曲线法

d 边界层湍流参量法 地面大气稳定度常用P-T 垂直大气稳定度常用温度递减率和风速法。

风速的计算

计算公式中的风速,理论上指烟气有效高度处的风速,由于不方便给定,实用中取烟囱口处的风速。(PPT 中没说清楚,是国家标准指导下的实际测量)

源强Q 的计算

源强Q 是单位时间内从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质量。g

估算方法有:现场实测——对有组织排放源;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

3.3、烟气有效高度H

烟流的有效高度比烟囱实际高度要高,h H s ?+=h 有效高度H 为烟囱几何高度hs 与烟气抬升高度Δh 之和。 1、烟气抬升过程

)

6.3()

2exp()0,0,(22

z z

y H u Q

H x q σσπ-=;2

H m

x x z

=

=σy z

m H u e Q q σσπ?=2

2

造成抬升的原因:烟气出口速度(初始动量)+烟气比周围空气温度高(浮力)

?

一般烟气抬升能将烟源的实际排放高度提高到2—10倍的有效源高高度上,从而可能使地面最大浓度降低3—100倍。

有风弯曲烟流模型,抬升大致经历4个阶段:喷出阶段、浮升阶段、瓦解阶段(环境湍流作用强)和变平阶段,最后达到烟流抬升高度Δh 的终极抬升阶段。 影响热烟流抬升的基本因子可归纳成以下3类: 1)排放源及排放烟气的性质。初始动量和浮力

2)环境大气的性质。平均风速和环境湍流强度,温度层结 3)下垫面性质。地形,地面粗糙度

弯曲烟云抬升路径(中性大气) (Briggs 抬升公式) 1)中性层结条件下,S=0, F z =F 0Z =常数

Fm 为初始垂直通量,后者为浮力通量,β为挟卷系数

只有动量作用,;只有热量作用, (?,与课本不同)

(实际情况浮力为主)

称为中性大气弯曲烟气抬升Briggs2/3路径方程

中性条件下,动量抬升与抬升时间1/3成正比,浮力抬升与抬升时间2/3成正比 2)稳定无风抬升

(S 为大气稳定度参数,非稳定层结时,S<0)

3)稳定有风抬升

2、实用经验抬升公式 Holland 公式(复杂地形)

Q H -烟气的热释放率(卡/秒);T s - 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K ;T a -环境大气温度,K ; 布里格斯(Briggs )公式(推荐)

我国标准推荐形式:以三分之二次律为基础(一般) 补:

3

122

020233??????+=t u F t u F z z m ββ8341max 00.5-=S F z z 3

10max

6.2?

??

??=S u F z z 31

(1.5 2.7)(1.59.6*10)

s s a s H s

v D

T T h D v D Q T u u ----?=+=+

3.4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清除 干沉积、湿沉积、化学转换 干沉积

对于直径大于20um 的较大粒子就有明显的重力沉降,应考虑重力沉降修正。即以

代替有效源高H 。地面任意一点(x ,y )的沉降率ws :

u

x

v H s -

)0,,(y x q v w s s

=

4、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污染

4.1 局地建筑物对大气污染散布的影响

位移区、空腔区、尾流区

4.2 山地地形影响与扩散处理

4.2.1几种典型的山区大气污染过程

4.2.2 山区污染气象特征与污染分布

山区特殊的气象条件主要表现在山区的温度场,风场,湍流特征与平原不同。

温度场:地面受热不均匀,局部环流,逆温;

风场:山谷风(夜天山风,白天谷风);过山气流;山谷凹地中的小风;风廓线

4.2.3 山区扩散特性

4.2.4 山区扩散模式

1. NOAA(高斯)模式未考虑烟流随地形的变化,未考虑山区湍流比平原强。

2. EPA的CRSTER单源模式和V ALLEY山谷模式

CRSTER单源模式,适用于计算地形高度低于有效源高时,采用高斯公式将有效源高减去地形高度作为烟流中心高度。即,采用高斯扩散公式和P-G扩散参数体系。

V ALLEY模式主要用来估计当烟流低于附近地形高度时在不利条件下的日平均浓度。

3. 美国ERT的PSDM模式

4.3 沿岸地区气象学特征

沿岸地区内边界层特征—热力内边界层(TIBL )形成

5、城市和区域大气扩散

城市的空气污染与城市边界层气象特性及城市污染源状况有关

第四章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

第一节大气环境评价

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为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为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3、为环境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选用几种污染物质作为对象,选取扩散参数;

大气环境现状的监测,取得本底浓度,并对评价区的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价;

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取得大气环境预测所必须的气象和地形资料。

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数值模拟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P i= C i /C oi×109

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 o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系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判定等级:

一级:Pmax≥80%,且D10%≥5Km(500m?);二级,其他;

三级:Pmax ≤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评价范围的确定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最远不过25km

1.6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拟建工程投产后对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定量给出评价区里大气污染物在地面的浓度分布。

(一)用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模式有各种扩散模式,随评价区域的大小和污染物平均浓度的计算时间不同选择不同模式。

计算短期浓度,用烟流和烟囱模式适合于计算1次浓度或小时平均浓度,还可以换算成日平均浓度。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一般需要预测短期平均浓度分布和长期地面浓度分布。(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给出各类污染源在一般气象条件及不利气象条件下对评价区内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不利、复杂地形、高建筑物)

第二节大气污染预报

按内容分:污染浓度预报(污染源参数及气象);污染潜势预报(只涉及气象参数。)2.1 大气污染潜势预报

是指根据事先确定的气象因子判据,预报未来出现严重污染的可能性。

(一)用气象参数作指标,预报将出现不利于扩散的天气:

主要的气象参数:混合层高度(气象要素随高度分布趋于均匀的大气边界层);

风速;稳定度;通风系数;其他(下沉运动、12h变温、绝对涡度、降水、相对湿度等。)(二)几种污染潜势预报

2.2 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报

主要包括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颗粒物/硫氧/氮氧/碳氧/碳氢

统计预报+数值模式(欧拉)

第三节大气环境质量管理

剩余章节

1、臭氧

自然界中主要分布在20-50km,主要由紫外线,也有雷电作用。

大气中的臭氧总量是指某地区单位面积上空整层大气柱中所含臭氧的总量通常用厚度厘米。假定整层大气柱中所含的全部臭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纯臭氧层,在标准状况下(一个大气压,温度150C),这个纯臭氧层的厚度即为大气臭氧总量的度量单位,基本单位为“大气厘米”。一般情况下,臭氧总量的变化范围为0.1~0.5。除了“大气厘米”外还用多布森单位,记为DU,它等于千分之一厘米。

1)一些分布

就纬度而言,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在赤道附近,极大值在纬度60°附近。

就季节而言,在春季出现极大值,秋季出现极小值。

白天剩下的氧原子在夜间与氧分子结合成为臭氧,所以夜间臭氧浓度比白天大。

臭氧总量日际变化的振幅和季节变化有同等的量级。

2)时空变化的原因

光化学反应;

大气运动

臭氧主要在赤道上空生成,通过大气环流向高纬输送;在大气环流过程中,臭氧的辐散和辐合,使部分臭氧从平流层扩散到对流层中而被破坏。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在高层以光化作用为主,在低层以大气动力输送为主。20公里高度以下,动力输送占优势;30公里高度以上,光化作用占优势;而在20~30公里高度之间,则存在一个两种作用同样重要的过渡区。

3)破坏后果

人类健康:皮肤病、眼癌、细胞DNA转变,免疫机能;

陆地植物:植物受UV-B(280-315nm),形态改变

水生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生产力下降,食物链周边生物;

对材料的影响:加速建筑、包装、喷涂等材料,尤其是高分子化合物/人工天然聚合物光解对生物化学循环;

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臭氧超标;控制着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重要微量气体的光解速率将提高,直接导致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浓度如OH基的增加。此外,对流层反应活性的增加还会导致颗粒物生成的变化。

4)南极臭氧洞

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

5)对流层中臭氧的形成

平流层臭氧输送的途径:通过折叠区进入对流层;小尺度湍流进入对流层

低层大气的光化学过程形成对流层中的臭氧:“臭氧前体”(NOx+NMHC)

各种放电过程

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是对通过各种方式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的臭氧破坏、耗损的所有物质的统称。

2、温室XX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的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3、沙尘暴

就全世界来说,沙尘暴主要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西南亚洲地区,阿拉伯地区,非洲撒哈拉地区,美国中南部地区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

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水平能见度10km)、扬沙(1-10)、沙尘暴(1km)和强沙尘暴(500m)四类。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大气污染

风沙流:风成沙在风力作用下的移动现象。悬移、跃移、推移

1)沙尘暴形成的三个要素:强风;沙源;不稳定的空气

沙尘暴形成条件:

气候背景:最容易发生在前期长期干旱少雨,植被差,沙化极为严重和地表疏松的春季。强冷空气的入侵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动力因子。

大气环流形势:

适合地形

考试题型:7道单项、10项不定项、5道简答、四选三计算

简答题:

1、大气扩散参数的性质?

2、烟气抬升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沙尘暴主要形成于哪个季节?人为与自然因素?

4、何为描述大气扩散的拉格朗日法与欧拉法?

5、三代陆面模式分别是什么?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

药剂学复习资料

药剂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2分,每小题3分) 1、剂型 2、溶出度 3、软膏剂 4、胶囊剂 二、单选题(25分,每题1分) 1 酊剂属于哪一种剂型液体制剂() A 溶液型 B 混悬液型 C 乳浊液型 D 胶体溶液型 2 药品GMP认证证书的有效期是() A 三年 B 五年 C 四年 D 二年 3 半极性溶剂是() A 水 B 甘油 C 乙醇 D 液状石蜡 4 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为() A 季铵盐类 B 聚山梨酯类 C 氯化物 D 磺酸化物 5 不能用作矫味剂的是() A 甜味剂 B 芳香剂 C 泡腾剂D着色剂 6高分子溶液剂加入大量电解质可导致() A 盐析 B 高分子化合物分解 C 产生凝胶D胶体带电,稳定性增加7标签上应注明“用前摇匀”的是() A 乳剂 B 混悬剂 C 糖浆剂 D 溶胶剂 8 W/O乳化剂() A 一价肥皂B聚山梨酯类 C 脂肪酸山梨坦 D 阿拉伯胶 9关于溶解法制备溶液剂叙述错误的是() A 先取处方总量1/2~3/4的溶剂溶解固体药物 B 溶解度小的药物先溶 C 附加剂最后加入D溶液剂一般应滤过 10 制备糖浆剂应注意() A 可选用食用糖制备 B 应在酸性条件下制备 C 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时间 D 必须在洁净度10000级环境中制备 11 采用加液研磨法制备混悬剂时,通常1份药物加入几份液体研磨() A 0.2~0.4 B 0.3~0.5 C 0.4~0.6 D 0.6~1 12 装渗漉容器时,药粉容积一般不超过渗漉容器容积() A 1/4 B 1/3 C 1/2 D2/3 13 主要以水为溶剂制备的浸出药剂是() A 酒剂 B 酊剂 C 流浸膏剂D煎膏剂 14 有关注射用水叙述错误的是() A 应为无色澄明溶液,不含热原 B 经过灭菌处理的纯化水 C 本品应采用带有无菌滤过装置的密闭系统收集,制备后12小时内使用 D采用80℃以上保温、65℃保温循环或4℃以下无菌状态下存放 15维生素C注射液中可应用的抗氧剂是() A 焦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B焦亚硫酸钠或亚硫酸钠 C硫代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 D 硫代硫酸钠或维生素 16 彻底破坏热源的温度是() A 120℃、30分钟 B 250℃、30分钟 C 180℃、45分钟 D 100℃、60分钟17一般注射剂的pH值应为()

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

1.应用N o y e s-W h i t n e y方程分析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溶出度的方法。答: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K是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介质的表面积;CS 是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溶解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 , 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 , 形成饱和层 , 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1. 增加固体的表面积 2.提高温度 3. 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 4. 增加扩散系数 5.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1)稀释剂和吸收剂。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的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3)崩解剂。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的辅料。(4)润滑剂。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的黏附性。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之间的摩擦 3.缓、控释制剂(一天给药2次)体外释放度试验至少取几个时间点?为什么? 答:至少测三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h,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h,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释药基本完全。 4.根据stoke’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生理学简答题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4.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5.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药剂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药剂学 一. 问答题 1.写出Stocks定律,并根据Stocks定律解释影响微粒的沉降速度的因素及可采用何种措施措施来减少微粒的沉降速度。 答:混悬粒子的沉降混悬剂中的微粒沉降速度服从Stocks定律:2r2 (pl-p2) g V=9式中,V-微粒沉降速度,r一微粒半径,pl,p2-微粒和介质的密度,nl- 分散介质的粘度,g一重力加速度。 由Stock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成反比。因此为了减少微粒的沉降速度,可采用的措施有: (1) 减小微粒的半径, (2) 加入助悬剂。 2.浸出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 答:浸出过程指溶剂进入细胞组织溶解其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 1) 浸润和渗透过程 2) 溶解和解析3) 扩散和平衡。 二. 填空题 1.药物给药系统包括微粒系统溶蚀性骨架脉冲给药系统、择时给药系统、自调式释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生物技术药物给药系统、粘膜给药系统。 2.由于流化沸腾制粒是在一台设备内可完成混合、制粒、干燥过

程,又称一步制粒。 3.一般而言,阳离子型表面活性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小。 三. 名词解释 1.粘膜给药系统:经粘膜给药系统,是由至少一种粒径在500nm 以下的聚合物组装胶束与含有或不含药物的亲水性或水性基质混合制备成的经粘膜给药系统,包括贴片剂、软膏剂、凝胶剂、乳剂、水溶液制剂、水分散或混悬液型制剂等。 2.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值为该药物对某基质的置换价。 3.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4.等张溶液:指渗透压力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5.G MP: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6.热原: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 7.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配制、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四. 计算题 1、硫酸锌滴眼剂中含属硫酸锌0.2%,硼酸1% 若配制500ml试

药剂学简答题

1.举例分析在散剂处方配制过程中,混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混合时可能遇到问题有固体物料的密度差异较大时,先加密度小的再加密度大的,颜色差异较大时先加色深再加色浅的,混合比例悬殊时按等量递加法混合,混合中的液化或润湿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解决,若是吸湿性很强药物(如胃蛋白酶等)在配制时吸潮,应在低于其临界相对湿度以下的环境下配制,迅速混合,密封防潮;若混合后引起吸湿性增强,则可分别包装。 答案关键词: 固体物料,密度差异,密度小,密度大,颜色差异,色深,色浅,混合比例,等量递加法,润湿,液化,吸湿性很强,临界相对湿度,密封防潮,分别包装 2.写出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流程。 主药、辅料的处理→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包装 答案关键字: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 3.指出硝酸甘油片处方中辅料的作用 处方硝酸甘油0.6g 17%淀粉浆适量 乳糖88.8g 硬脂酸镁 1.0g 糖粉38.0g 共制1000片 硝酸甘油主药 17%淀粉浆黏合剂 硬脂酸镁润滑剂 糖粉、乳糖可作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 答案关键词:黏合剂,润滑剂,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 4.举例说明干胶法和湿胶法制备乳剂的操作要点。 以液状石蜡乳的制备为例 [处方] 液状石蜡 12ml 阿拉伯胶4g 纯化水共制成 30ml 干胶法制备步骤:将阿拉伯胶粉4g置干燥乳钵中,加入液状石蜡12ml,稍加研磨,使胶粉分散后,加纯化水8 ml,不断研磨至发生噼啪声,形成稠厚的乳状液,即成初乳。再加纯化水适量研匀,即得。 湿胶法制备步骤:取纯化水约8毫升置乳钵中,加入4克阿拉伯胶粉研匀成胶浆后,分次加入液状石蜡,迅速研磨至稠厚的初乳形成。再加入适量水,使成30ml,搅匀,即得。 两法均先制备初乳。干胶法系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应注意容器的干燥。湿胶法则是胶粉先与水进行混合。但两法初乳中油、水、胶三者均应有一定比例,即:若用植物油,其比例为4:2:1,若用挥发油其比例为2:2:1,液状石蜡比例为3:2:1。 答案关键字:干胶法、湿胶法、初乳、油水胶三者比例

生理学习题

生理学试题(卷二) 专业___班级___姓名___学号___ 一、名词解释10分(5个名词,每题2分) 1、兴奋性 2、血细胞比容 3、房室延搁 4、肾糖阈 5、肺活量 二、填空题10分(20个空,每空0.5分) 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__有较大的通透性,所以又称___平衡电位。 3、柠檬酸钠能防止血液凝固是因为它除去了血浆中的________。 4、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 5、骨骼肌收缩舒张基本功能单位___。肌细胞收缩,暗带变__,明带变__ 。 6、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_。 7、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 8、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 10、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_______ 。 11、牵张反射包括_______ 和_______ 两个反射。 12、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_______压升高。 三、是非判断题10分(10个题,每题1分) 1、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极为重要。( ) 3、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4、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 5、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都通过局部电流传导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相同。( ) 6、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7、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 8、严重缺氧时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呼吸增强,体现调节作用。( ) 9、视近物时瞳孔缩小,此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 10、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

药剂学复习题和答案(三)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粉体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几何学粒子径() A.定方向径; B. 三轴径; C.比表面积等价径; D. 体积等价径。 2.下列关于药物吸湿性的说法有误的是() A.水不溶性药物的混合物的吸湿性具有加和性;B. 根据E1der 假说,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成分CRH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关;C. 一般药物的CRH越大,药物越易吸湿;D. 药物应贮存在湿度低于其CHR的环境下,以防吸湿。 3.粉体的密度可分根据所指的体积不同分为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和振实密度等,这几种密度的大小顺序为() A.真密度≥颗粒密度>振实密度≥松密度 B. 真密度≥振实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 C. 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振实密度 D. 真密度≥松密度≥颗粒密度>振实密度 4. 下列关于休止角的正确表述为() A、休止角越大,无聊的流动性越好 B、休止角大于300,物料的流动性好 C、休止角小于 300,物料的流动性好 D、粒径大的物料休止角大 E、粒子表面粗糙的物料休止角小 5. 关于粉体润湿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粉体的润湿性与颗粒剂的崩解无关 B、粉体的润湿性由接触角表示 C、粉体的润湿性由休止角表示 D、接触角小,粉体的润湿性差 E、休止角小,粉体的润湿性差 6.CRH为评价散剂下列哪项性质的指标() A、流动性 B、吸湿性 C、粘着性 D、风化性 E、聚集性 7.当药物粉末本身(结晶水或吸附水)所产生的饱和蒸气压低于环境中水蒸气分压时产生() A、风化 B、水解 C、吸湿 D、降解 E、异构化 8.将CRH为78%的水杨酸钠50g与CRH为88%的苯甲酸30g混合,其混合物的CRH为() A、69% B、73% C、80% D、83% E、85% 9.在相对湿度为56%时,水不溶性药物的A与B的吸湿量分别为3g 和2g,A与B混合后,若不发生反应,则混合物的吸湿量为()A、8g B、6g C、5g D、2.8g E、1.5g 10.粉体的基本性质不包括() A.粉体的粒度与粒度分布 B.粉体的比表面积 C.粉体的重量 D.粉体的密度 E.粉体的润湿性 11.关于粉体比表面积的叙述错误的是()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 (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 (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

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1.应用Noyes-Whitney方程分析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溶出度的方法。 答: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K是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介质的表面积;CS 是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解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 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 形成饱和层, 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 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1. 增加固体的表面积 2.提高温度 3. 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 4. 增加扩散系数 5.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 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1)稀释剂和吸收剂。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的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3)崩解剂。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的辅料。(4)润滑剂。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的黏附性。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之间的摩擦 3.缓、控释制剂(一天给药2次)体外释放度试验至少取几个时间点?为什么? 答:至少测三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h,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h,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释药基本完全。 4.根据stoke’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η 2)g / 9ρ 1- ρ答:Stocks定律:V = 2 r2( 是分散介质的粘度η 2为介质的密度;ρ 1为粒子的密度;ρr为粒子的半径,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学 简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体内最普遍的 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的作用特 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 性反应。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顺浓度差,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帮助 (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 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 可分为两种类型: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 程。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逆浓度差,耗能,需要泵蛋白帮助 (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如: 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还有Na+内流及Na+-K+泵的活动。

药剂学期末复习题库附答案(免费) (5)

题目编号:0101 第 1 章 1 节页码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举例分析在散剂处方配制过程中,混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答案:混合时可能遇到问题有固体物料的密度差异较大时,先加密度小的再加密度大的,颜色差异较大时先加色深再加色浅的,混合比例悬殊时按等量递加法混合,混合中的液化或润湿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解决,若是吸湿性很强药物(如胃蛋白酶等)在配制时吸潮,应在低于其临界相对湿度以下的环境下配制,迅速混合,密封防潮;若混合后引起吸湿性增强,则可分别包装。 答案关键词: 固体物料,密度差异,密度小,密度大,颜色差异,色深,色浅,混合比例,等量递加法,润湿,液化,吸湿性很强,临界相对湿度,密封防潮,分别包装 题目编号:0201 第 2 章 2 节页码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写出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流程。 答案:主药、辅料的处理→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包装 答案关键字: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 题目编号:0202 第 2 章 1 节页码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指出硝酸甘油片处方中辅料的作用 处方硝酸甘油0.6g 17%淀粉浆适量 乳糖88.8g 硬脂酸镁 1.0g 糖粉38.0g 共制1000片 答案:硝酸甘油主药 17%淀粉浆黏合剂 硬脂酸镁润滑剂 糖粉、乳糖可作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 答案关键词:黏合剂,润滑剂,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 题目编号:0301 第 3 章5节页码284 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举例说明干胶法和湿胶法制备乳剂的操作要点。 答案:以液状石蜡乳的制备为例 [处方] 液状石蜡--- 12ml 阿拉伯胶 ---4g 纯化水---共制成 30ml 干胶法制备步骤:将阿拉伯胶粉4g置干燥乳钵中,加入液状石蜡12ml,稍加研磨,使胶粉分散后,加纯化水8 ml,不断研磨至发生噼啪声,形成稠厚的乳状液,即成初乳。再加纯化水适量研匀,即得。 湿胶法制备步骤:取纯化水约8毫升置乳钵中,加入4克阿拉伯胶粉研匀成胶浆后,分次加入液状石蜡,迅速研磨至稠厚的初乳形成。再加入适量水,使成30ml,搅匀,即得。 两法均先制备初乳。干胶法系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应注意容器的干燥。湿胶法则是胶粉先与水进行混合。但两法初乳中油、水、胶三者均应有一定比例,即:若用植物油,其比例为4:2:1,若用挥发油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20200625135839)

药剂学习题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A 型题】 1. 药剂学概念正确的表述是() A、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B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C、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 D、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E、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 既可以经胃肠道给药又可以经非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A. 合剂 B. 胶囊剂 C. 气雾剂 D. 溶液剂 E. 注射剂 3. 靶向制剂属于() . 第一代制剂B. 第二代制剂C. 第三代制剂 D. 第四代制剂 E.第五代制剂 4. 药剂学的研究不涉及的学科() A. 数学 B. 化学 C.经济学 D.生物学 E. 微生物学 5. 注射剂中不属于处方设计的有() A. 加水量 B. 是否加入抗氧剂 C. pH如何调节 D.药物水溶性好坏 E. 药物的粉碎方法 6. 哪一项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A. 溶液剂 B. 气雾剂 C. 片剂 D.乳剂 E.散剂 7. 关于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不正确的是() A. 临床用制剂和处方的研究 B. 指导制剂设 计、剂型改革 C.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 D. 药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E. 药剂质量的临床监控 8. 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 A. 药品 B. 方剂 C. 制剂 D. 成药 E. 以上均不是 9. 下列关于剂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C、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 D、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 E、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 10. 关于剂型的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胶剂为液体剂型B C、栓剂为半固体剂型D E、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为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软膏剂为半固体剂型 、气雾剂为气体分散型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题目:药剂学概念正确的表述是 答案A 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答案B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答案C 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 答案D 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题目编号: 0102 第 1 章 1 节页码难度系数: A 题目:中国药典中关于筛号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答案B 一号筛孔最大,九号筛孔最小答案C 最大筛孔为十号筛 答案D 二号筛相当于工业200目筛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题目:下述中哪相不是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答案B 含湿量答案C 加入其他成分答案D 润湿剂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题目:用包括粉体本身孔隙及粒子间孔隙在内的体积计算的密度为()。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答案B 真密度答案C 粒密度答案D 高压密度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题目:下列关于胶囊剂的叙述哪一条不正确()。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答案B 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答案C 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答案D 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题目:配制含毒剧药物散剂时,为使其均匀混合应采用()。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 答案B 振摇法答案C 搅拌法 答案D 等量递增法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题目:药物剂量为0.01-0.1g时可配成()。 药剂学期末复习试题库附答案_(1)答案B.1:100倍散答案C.1:5倍散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 生理简答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 7.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 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8.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幅度却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刺激的强度也不同。当电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兴奋时,可记录较低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多,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变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再增加了。 11.试述细胞在兴奋和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答:特点: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原理: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并且细胞产生锋电位的最高频率也受到绝对不应期的限制;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则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12.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答:①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②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 ③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 ⑤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13.简述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机制? 答: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典型代表为窦房结细胞,其跨膜电位机理如下: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1.试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为什么低渗性脱水的失水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试述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6.ADH分泌异常综合征为什么能引起等容性低钠血症? 7.试述高渗性脱水发生局部脑出血的机制。 8.在高渗性脱水早、晚期尿钠有何变化?阐述其机制。9.试述扎紧动物一侧后肢2小时后局部的变化及其机制。10.简述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机制。11.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骨骼肌影响有何异同?其机制如何? 12.在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3.试述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心肌自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4.试述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心电图的改变极其机制。15.简述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6.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17.动脉血pH值正常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18.哪些情况下易于发生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 19.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20.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为何降低? 21.简述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22.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23.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失衡?为什么? 24.代谢性碱中毒与低钾血症互为因果,试述其机制。25.血氯、血钾与酸碱失衡的类型有何联系?为什么? 26.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简述其机制? 27.心衰发生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形式是什么? 28.试比较心功能不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两种代偿反应形式的意义及优缺点。 29.试述持久的神经一体液代偿反应引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30.试述心衰时血容量增加的发生机制。 31.试述心力衰竭时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有关因素。32.简述心肌肥大转向衰竭的一般机制。 33.简述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主要发生机制。 34.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35.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代谢的变化。36.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的原因。 37.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多尿发生的机制。38.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多尿的机制。 39.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主要发生机制是什么? 40.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高血压的机理。 41.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细胞ATP产生减少的原因及后果。 42.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药剂学三基考试试题与答案.doc

药剂学考试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30分): 1、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下列正确的是() A.药物作用增强 B.药物代谢加快 C.药物排泄加快 D.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E.药物转运加快 2、普鲁卡因青霉素之所以能长效,是因为() A.改变了青霉素的化学结构 B.抑制排泄 C.减慢了吸收 D.延缓分解 E.加进了增效剂 3、治疗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首选() A.苯唑西林 B.氨苄西林 C.羧苄西林 D.氯唑西林 E.红霉素 4、适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是() A.庆大霉素 B.两性霉素B C.氨苄西林 D.四环素 E.多西环素 5、有关喹诺酮类性质和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萘啶酸为本类药物的第一代,因疗效不佳,现已少用 B.吡哌酸对尿路感染有效外,用于肠道感染及中耳炎 C.第三代该类药物的分子中均含有氟原子 D.本类药物可以代替青霉素G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E.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分子中引入了8-甲氧基和氮双氧环结构6、应用吸入麻醉前给予阿托品,其目的是() A.协助松弛骨骼肌 B.防止休克 C.解除胃肠道痉挛 D.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 E.镇静作用 7、具有“分离麻醉”作用的新型全麻药是() A.甲氧氟烷 B.硫喷妥钠 C.氯胺酮

D.γ-羟基丁酸 E.普鲁卡因 8、下列哪一药物较适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A.司可巴比妥 B.异戊巴比妥 C.乙琥胺 D.阿普唑仑 E.地西泮 9、儿童病人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时,易发生的副作用是( ) A.嗜睡 B.软骨病 C.心动过速 D.过敏 E.记忆力减退 10、肾上腺素是什么受体激动剂() A.αβ B.α C.β D.M E.H 11、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的药物是() A.酚妥拉明 B.硝酸甘油 C.利尿酸 D.酚苄明 E.利血平 12、硝酸酯类治疗心绞痛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是() A.扩张冠脉 B.降压 C.消除恐惧感 D.降低心肌耗氧量 E.扩张支气管,改善呼吸 13、下列降压药最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是() A.利血平 B.甲基多巴 C.胍乙啶 D.氢氯噻嗪 E.可乐定 14、钙拮抗剂的基本作用是() A.阻断钙的吸收,增加排泄 B.使钙与蛋白质结合而降低其作用 C.组织钙离子自细胞内外流 D.组织钙离子从体液向细胞内转移 E.加强钙的吸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