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一、经单鼻孔蝶窦手术

解剖结构:国人鼻前棘至蝶窦口的距离平均为58.1 mm,至鞍底的距离平均为71.3 mm,垂体窝前后径为7.1~12.7 mm,上下径3.3~9.4 mm,横径8.7~20.3 mm[2]。蝶窦开口始于蝶筛隐窝,在上鼻甲尾部水平,位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大部分蝶窦开口可直视,部分因较为偏侧或被上、中鼻甲所掩盖,不能直视。蝶窦中隔多为一个完整的骨性隔,呈矢状位,多不在中线而偏于一侧;少数有2个主隔。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关系密切,视神经管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上部,颈内动脉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部。垂体下方的蝶窦顶壁为鞍底,鞍底呈球形隆起或平坦,骨质厚薄不均,前下壁较薄,平均为0.9 mm。蝶窦两侧为海绵窦,两侧海绵窦间有前、后海绵间窦相连,在鞍底硬膜间可有下海绵间窦,10%的个体前、下海绵间窦融为片状,造成经单鼻孔蝶窦手术时进入困难。

进入蝶窦犁骨或蝶嵴是蝶底中线标记[6,7]。蝶窦口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记,术中先探查寻找蝶窦开口。若找不到蝶窦开口,则寻找后鼻孔,将扩张器下缘置于后鼻孔上方10~15

mm 处,电凝同侧黏膜裂口并侧翻,推开对侧后鼻中隔黏膜,扩张器推至蝶窦前壁并撑开。将蝶窦开口黏膜部分剥离扩大,充分显露骨性蝶窦开口及前壁,以蝶窦开口为骨性标志打开蝶窦前壁。蝶窦前壁开窗时,上界勿超其双侧蝶窦开口连线,以免破坏蝶上筛房,损伤包绕其内的视神经或造成脑脊液鼻漏[8]。打开蝶窦后显微镜下可见正前方的蝶鞍,确认鞍底及中线位置或肿瘤的中心位置,蝶鞍的开窗范围从鞍结节到鞍底、两侧海绵窦之间,并常以鞍底前壁和下壁转折处为中心。有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必须尽量扩大鞍底骨窗以暴露手术视野,但要特别注意把握方向和力度,过度向两侧或向前、向后,均可能造成海绵窦、脑干等重要结构损伤或严重脑脊液漏。

肿瘤切除穿刺鞍底硬膜,确认为非出血性疾病后,“十”字形切开硬膜,电凝边缘止血,此时可见肿瘤。如为微腺瘤,则需借助术前MRI提示的具体位置予以辨别。肿瘤组织多呈灰白色,用环形刮匙刮除肿瘤组织,先从鞍底方向切除肿瘤,再向鞍内侧方、上方切除肿瘤。如果瘤体经鞍膈孔突向鞍上,则先在鞍下周边切除,再向鞍

膈及鞍上切除肿瘤。较大腺瘤切除后,可见薄的垂体组织及蛛网膜陷入鞍内,其中间上突部分为垂体柄附着处,手术中切忌牵拉垂体柄。在鞍内刮吸、切除肿瘤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海绵窦、鞍膈、鞍上重要脑组织以及神经、血管。

手术优缺点:手术优点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不需做任何切口,符合正常的生理解剖特点,手术路径短,可避免鼻中隔穿孔,损伤较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了经颅手术时对额叶、视神经、嗅神经等的损伤,不易伤及丘脑下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经唇下入路相当,但术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11,13]。显微镜下可以完全切除质地柔软且不向海绵窦两侧生长的肿瘤,尤其是切除微腺瘤时,可避免传统经额下入路造成垂体柄损伤的可能。手术在鞍膈下操作,不直接接触视神经和视交叉,即使肿瘤不能全切除,也可缓解对视神经的压迫,为再行经颅手术切除肿瘤创造条件,挽救视力。

手术缺点显露范围较小,有可能偏离中线;手术空间相对狭小,需使用专用手术器械;对一

些不能直视的解剖结构难以观察;如果肿瘤太大且质地坚韧,或术中出血汹涌,完整切除较困难。手术显微镜存在单管状视野限制,可能导致术野暴露不足,对于侵入鞍上、鞍旁的腺瘤存在手术盲区;在达到较深的术野时,显微镜光源亮度有很大衰减,术野清晰度减弱。与经颅入路相比,术后易出现脑脊液鼻漏。

二·经蝶窦入路

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大约96%的患者可由蝶窦入路手术切除[2]。经蝶手术入路的适应证[3]:(1)肿瘤突向蝶窦及局限于鞍内;(2)肿瘤向鞍上垂直性生长;(3)蝶窦的气化程度良好。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前后的护理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前后的护理 南通瑞慈医院脑科中心邱祖燕姜源陆烨华 关健词: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护理 摘要:临床通过对41例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术前术后规范的护理,不但促进病人的康复,还能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垂体腺瘤是指起源于蝶鞍内脑垂体细胞异常增生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2%,仅次于脑膜瘤和胶质瘤。患者以20~5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大体相等。近20年来,临床病例增加甚多,这可能与内分泌检查技术的发展;神经放射检查设备的进步,使诊断技术提高;避孕药物使用的普遍,使发病率有所增加;显微手术的开展,致临床在病例的选择方面有所偏移等有关。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手术 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垂体瘤的主要手段[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04年至今,行经蝶手术41例,其中男28例,女23例,平均年龄39岁。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应主动关心安慰病人,与病人及家属及时交流, 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评估病人焦虑,恐惧程度,针对不同的原因 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如提供本病治愈病例的相关信息,激发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 2.2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

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术后组织恢复能力。术前2周戒烟酒,避 免烟酒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而影响手术和麻醉。 2.3症状护理协助病人刷牙洗脸等日常生活。除去走道上的障 碍物,避免潮湿;将便器放臵在病人能取到的范围内;不可将日常 用物放臵于视野障碍病人的盲侧;指导病人不单独外出,防止摔倒;病人按信号铃时,立即查看病人。 2.4术前准备术前三天开始用呋麻液、复方氯已定漱口液滴鼻,术前一天剪除鼻毛,应注意切勿损伤鼻腔黏膜。有鼻炎、付鼻窦炎 患者须待炎症控制后方可行手术。并指导练习张口呼吸。术前口护 一次。必要时准备右大腿外侧皮肤。 2.5药物术前3d始po强的松5mg tid。术前晚应保证睡眠充足,如有心理紧张难以入睡者,可依据医嘱给予安定2片po,并予以心理疏导。 3.术后护理 3.1 体位清醒前予全麻常规护理,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 吸出口腔分泌物防误吸。手术中有脑脊液渗漏者,应平卧7天,并 用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共一周。 3.2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按幕上护理常规观察,并倾听 病人的主诉。如有头痛、呕吐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处理。3.3注意双鼻孔内渗液情况一般鼻腔内纱条指套48h后拔除。 如凝血机制不好,就延长拔管时间。随时观察鼻孔内有无清水样液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及适应症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及适应症 垂体瘤手术一般根据肿瘤特征和病人情况以及蝶窦发育程度选择经颅或蝶窦入路。 20 世纪30 年代普遍用经颅入路摘除肿瘤。近年来随着经蝶窦手术技巧的提高和经验积累,注意到肿瘤鞍上扩展部分常为非浸润性生长,绝大多数质地脆软,有些出血坏死、囊性变,容易在显微镜下被摘除,故对有视路受压的大腺瘤甚至巨大腺瘤也采用经蝶入路。由于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及快速发展,目前主要采用经蝶窦术式,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对肿瘤进行选择性摘除,对向鞍上膨胀性生长及鞍旁、海绵窦内发展大腺瘤,进一步改进经额下--翼点、眶--额下联合入路切除大型巨大腺瘤。 近年来又进一步改进术中应用内镜经单侧鼻孔入路、经眉切口眶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眶上锁孔入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蝶窦切除垂体瘤,由于照明系统和手术器械的发展,神经内镜、神经导航系统等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已成为微创手术治疗垂体瘤的较佳手段之一。神经导航系统是使传统立体定向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及微侵袭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为无框架的立体定向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工作站,电脑屏幕和显微镜叠加影像,实时向神经外科医生反馈手术进程。神经导航可弥补C 臂X 光机应用于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横向定位不足缺点,安全而有效地进行手术。术中实时导航定位功能不仅提高了病灶切除率,而且减少了手术中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9 ] 。 注意:放射治疗无论是经颅入路或是经鼻--蝶入路进行垂体瘤切除术,其残留率均较高,尤其是巨大型无功能腺瘤,术后残留率高达50 % 。伴随着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进步,放射治疗技术也不断发展。垂体瘤手术后,一般都主张给予常规放射治疗,以控制或延缓肿瘤复发。放射治疗可阻止肿瘤进一步生长并最终致分泌增多的激素水平下降,其类型较多,包括常规X 线放疗、直线加速器X 刀、γ刀以及放射源钇[90 Y]或金[ 198Au]作垂体内照射等。目前已广泛应用等剂量γ刀和直线加速器X 刀切除单个直径大于1. 5cm 的圆形垂体肿瘤,部分拒绝或不适于经蝶窦手术患者首选γ刀治疗也取得等同手术治疗的效果。放射治疗并发症除垂体功能减退外,其余并不多见,包括视交叉和(或) 视神经及其它脑神经损害的表现(失明或眼肌麻痹) 、大脑缺血、癫痫发作以及垂体或脑部恶变。垂体功能的减退症在放疗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可发生,因此应监测放疗后患者的垂体内分泌功能状态,以及时给予相应激素替代治疗。

内窥镜下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的手术配合

内窥镜下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的手术配合 一、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固定在口角 二、手术体位仰卧头抬高15-20度 三、手术切口经鼻蝶窦入路 四、器械护士术中配合 1.物品准备除准备常规神经外科手术物品外还需准备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器械、鼻内 窥镜器械、7#长针头、TB注射器、长干纱条、碘仿纱条、膨胀止血海绵、抗生素盐水、防雾剂 2.消毒铺巾 (1)巡回护士先用棉签沾0.5%碘伏擦拭鼻腔两次,器械护士递给消毒手术医生卵圆钳夹小纱布沾0.5%碘伏消毒两遍,消毒范围全面部及颈部,气管插管表面也应进行 消毒。 (2)递给消毒者一中单和一治疗巾,由麻醉医生将患者颈部托起,消毒者将治疗巾和中单铺于患者头下,用治疗巾包头(包括眼部),以一巾钳固定。再用三块治疗 巾将手术区域围成三角形并用巾钳固定,上面在覆盖一双层大圆口单。 3.连接内窥镜系统与巡回护士连接并固定好内窥镜摄像镜头、光源、吸引器。 4.收缩鼻腔粘膜1% 丁卡因100ml 加0.1%盐酸肾上腺素3ml混合,将棉片浸湿(以不 滴药液为准)填入将要手术的鼻腔。 【护士配合】 递给内窥镜、枪状镊将准备好的麻药棉片填入鼻腔,5分钟后取出,再填塞一遍,5分钟后取出。(注意清点棉片数量) 5.切开蝶窦前壁以可旋转的蝶窦咬骨钳、标本钳、微型磨钻(长手柄)根据情况决定 是否用。 【护士配合】 (1)递给鼻中隔剥离子、勾突刀、将鼻中隔剥开。 (2)器械护士要随时观看监视器,适时递给调整好方向的蝶窦咬骨钳、骨凿等器械。 (3)将骨蜡置于细剥离子上以备用于骨缘止血,适时递给。 6.鞍底开窗以可旋转的蝶窦咬骨钳、标本钳、骨凿、锤子、微型磨钻(长手柄)、尖 嘴钳、细长吸引器。咬下骨片浸泡在抗生素盐水中留待鞍底重建备用。 7.切开鞍底硬膜以7#长针头配1ml注射器试穿硬膜,(要事先检查针头是否通畅),然

垂体瘤

垂体瘤 一、病因:1.激素分泌异常症群:激素分泌过多症群,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少症群。当无功能肿瘤增大,正常垂体组织遭受破坏时,因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闭经。不育或阳痿常最早发生而多见;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1)神经纤维刺激症:呈持续性头痛;(2)视神经、视交叉及视神经束压迫症: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其他压迫症群;3.垂体卒中;4.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 二、检查:1.颅X线平片:正侧位片示蝶鞍增大、变形、鞍底下陷,有双底,鞍背变薄向后竖起,骨质常吸收破坏;2.CT扫描;3.磁共振成像(MRI);4.气脑和脑血管造影。 三、诊断:1.临床表现: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2.内分泌检查: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3.影像学:(1)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2)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3)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4.病理学检查: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敏感度高,但误诊率也高。 四、鉴别诊断:1.肿瘤:(1)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

人,病理变化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止,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临床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呈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影像学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矩的视野缺损,头痛,内分泌症状不太明显。 (3)拉氏囊肿发病者年轻,病理变化多无明显表现,少部分呈现内分泌混乱和视力减退。临床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明治"。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 (4)生殖细胞瘤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幼儿,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临床症状明显。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加强综合治疗疗效明显。 (5)视交叉胶质瘤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病理变化边界不清,为混杂危险信号,加强综合治疗疗效不太明显。 (6)上皮样囊肿青年人多见,病理变化缓慢,临床表现为视力障碍,临床影像学表现为低危险信号病理变化。 2.炎症:(1)垂体脓肿重复发生转移热,头痛,视力减退明显,同时可伴有其他颅神经受损,通常病情发展迅速。临床影像学病

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指突破包膜生长并侵犯邻近结构的垂体腺瘤,常侵犯临近硬膜、颅骨、海绵窦和包绕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 1.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关于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统一, 主要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有关。有人报道为大约43% , 其主要根据影像学和术中所见得出。有报道术中鞍底、鞍膈肿瘤浸润率为85%, 且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其中微腺瘤为69%, 鞍区大腺瘤为87%, 鞍外扩展大腺瘤为94%。据Luo对135例垂体瘤回顾性分析, 87%向鞍上发展压迫视交叉,9%达下丘脑和第三脑室, 28%突破鞍底向蝶窦发展, 16%侵及海绵窦。因此而言,影像学诊断、手术和鞍底硬膜病检三者对侵袭性垂体瘤的判断不尽一致。但是,总的来说, 侵袭性垂体腺瘤占垂体腺瘤的66%-94%。侵袭性垂体瘤占垂体瘤的比例与肿瘤的大小高度相关,肿瘤越大,比例越高,其中微腺瘤的侵袭性约为5%,大腺瘤占30%,巨腺瘤几乎达100%。临床上侵袭性的垂体瘤病人年龄在30-50岁之间,仅有约3%-7%的病人小于20岁。20岁以下的ACTH和PRL 垂体腺瘤病人,腺瘤的生长速度较快。 2.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上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已有Knosp、Hardy-Wilson分级法。Hardy的垂体腺瘤分级标准,将其分为5级。1级: 肿瘤直径在10mm以内,鞍内生长;2级:肿瘤向鞍上伸展达10mm,充填了鞍上池;3级:肿瘤向鞍上扩展10-20mm, 使第三脑室上抬; 4级: 肿瘤向鞍上扩展20-30mm, 充填了第三脑室前部;5级: 肿瘤向鞍上扩展> 30mm, 达侧脑室室间孔,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1级为微腺瘤, 2、3 级为大腺瘤, 4、5 级为巨大腺瘤。 临床影像学上Kobayash 等分析了影响肿瘤MR信号强度的因素, 认为主要是激素分泌阳性细胞的比率, 随PRL腺瘤内PRL分泌阳性细胞比率增大, 肿瘤内水分增多, T1、T2时间延长, MRI T1WI腺瘤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GH 腺瘤内含水少, 纤维化及胶质化程度高, 使Tl、T2 时间缩短, 呈等T l等T2的等信号。非分泌性腺瘤内激素分泌阳性细胞比率虽小, 但纤维化及胶质化程度不高, 故TWlI多呈低、稍低、等信号, T2W I呈稍高、高信号,与PRL腺瘤的信号改变相似, 单纯根据肿瘤的信号强度尚不能把二者区分开。而肿瘤内信号又可用均匀和不均匀来描述, 肿瘤内95%以上的面积信号一致为信号均匀,当出现>5%的面积信号不一致为信号不均匀;信号不均匀常见为: 1. 出血: 肿瘤内有出血, TWlI和T2WI 均表现为高信号;2.囊变: 肿瘤内有坏死、液化或出血液化, 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3.钙化或纤维化: 肿瘤内有钙化或纤维化,TWlI和T2WI均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

垂体腺瘤手术word版

请绘图:图7-1至图7-7;第8页图7-9;第14页图7-14至图7-16 7 垂体瘤手术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王汉东李杰经筛-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王汉东李杰经额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王汉东李杰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王汉东李杰经额下-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王汉东李杰空蝶鞍填塞术………………………………………………………………王汉东李杰 概述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约1/10万一7/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一15%,尸检发现率为 10%一25%,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CT和 MRI的出现以及内分泌诊断技术的提高使垂体腺瘤的诊断不再困难,但对于垂体腺瘤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垂体腺瘤与颅内其他肿瘤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垂体腺瘤既位于颅内,又位于颅底蛛网膜、硬膜外,与蝶窦腔仅隔一层约 lmm厚的鞍底骨质。这决定了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既可经颅内,又可经颅外完成。②功能的特殊性。垂体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当发生肿瘤时,病变虽在局部,但多数患者首先表现为内分泌系统的全身症状。只有当瘤体增大至一定程度后形成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压迫和侵袭,才表现出局部症状,如压迫垂体、视交叉、下丘脑、海绵窦等,产生相应症状。因此垂体腺瘤的治疗既要解决局部肿瘤压迫,又要达到对全身内分泌功能的改善。③病理性质的特殊性。垂体腺瘤虽然一直被划归良性肿瘤范围,但它具有明显的侵袭性,这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病理特性,要求在垂体腺瘤的治疗中既要达到近期的良性结果—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改善受累器官的功能,又要争取远期的良性结果—尽可能减少肿瘤复发。 目前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段。目的是解除肿瘤压迫、消除激素过度分泌、保留或恢复正常的垂体功能、抑制肿瘤复发。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蝶窦入路手术和经颅入路手术。经颅入路手术常用的是经额下入路和经翼点入路。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因外部进入方式不同可分为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经唇下-蝶窦入路和经单鼻孔-鼻前庭-鼻中隔入路三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其手术适应症基本相同,入路并发症相似。了解垂体腺瘤的分型以及其相关毗邻,对垂体腺瘤的手术切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细胞的分泌功能,垂体腺瘤可以分为催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促甲状腺素腺瘤及混合性腺瘤等。依据Grote提出的标准:按照肿瘤的大小可以分为微腺瘤(直径<1cm)、大腺瘤(直径1-4cm)、巨大腺瘤(直径>4cm)。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手术指征 1.垂体微腺瘤;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行垂体瘤切除术的配合方法。方法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静脉麻醉下手术,,对20例经鼻内镜行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回顾分析手术配合过程。结果手术时间2h~4h, 出血量50mL~100mL, 脑垂体瘤均一次性切除成功, 痊愈出院。结论经鼻内镜行垂体瘤切除手术具有安全、简便、操作精细、手术效果好、患者痛苦小等优点,而护士的熟练配合尤为重要,熟悉和了解手术步骤,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和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标签: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配合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为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10%~12%,好发年龄为青壮年,多见于30 ~40 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长,给机体带来许多严重的危害[1]。以往垂体瘤的外科治疗通常采取经颅手术治疗,手术风险高, 并且传统的手术切口大,失血多,术后患者反应常较重, 恢复慢, 住院周期长。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被认为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完好保存垂体功能,具有手术和麻醉时间短、创伤小、不良反应少、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并且切除肿瘤相对完全, 操作简便、安全, 较易修复脑脊液鼻漏[2,3]。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脑垂体瘤切除术共20例,现将手术配合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手术室接受该手术治疗的共20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8例, 女12例, 年龄21~69岁,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 均有垂体瘤相关的症状与体征,内分泌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垂体瘤最小为11mm×11mm,最大45mm×29mm,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时间为2~4h,术中出血量为50ml~100ml,患者平均住院15d,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视野恢复18例,月经功能恢复5例,无脑脊液鼻漏。 1.2 方法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经口腔插管全麻后, 患者取平卧位,碘伏消毒头面颈部皮肤及鼻腔,铺无菌巾,为减少术中的出血量,用1:10生理盐水与肾上腺素混合液脑棉片收缩鼻腔粘膜血管。在0°内窥镜下经一侧鼻孔进入, 沿中鼻甲与鼻中隔间隙向后上方找到蝶筛隐窝,在蝶筛隐窝对应鼻中隔后端切开粘膜, 向后鼻孔后上方分离, 显示蝶窦开口, 用磨钻磨开蝶窦前壁及鞍底, 内窥镜下电灼鞍底硬膜, 穿刺证实为肿瘤后,”+”字形切开硬脑,用垂体瘤钳、刮匙和细吸引器分块切除肿瘤,清扫瘤床尽量达到镜下全切,用双极电凝止血满意后,用明胶海绵填塞瘤腔, 人工硬脑膜和耳脑胶修补鞍底,粘膜瓣复位,蝶窦腔及鼻腔后端用油纱条或高分子止血棉填塞,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2术前准备 2.1 术前访视垂体瘤患者的病情较复杂,患者对内窥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

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

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关键词】垂体腺瘤;手术入路;解剖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put forward anatomic parameters about the pituitary adenoma for microneurosurgery. Methods The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operating spaces and vessels/ nerves nearby in the sellar region was studied in 30 cadaver brains. Results The distance was (21.73±3.72)mm between endostoma of internal cervical arteries(ICA), (11.77±3.34)mm between endostoma of optic canals, (20.92±4.58)mm between cavernous sinuses, transverse diameter of basilar sella was (13.57±4.21)mm, longitudinal distance was (13.61±3.18)mm, the distance from anterior sphenoidal wall to nares was (92.91±17.81)mm, the distance from midpoint of superciliary arch superior border to the tuberculum sellae was (62.24±14.17)mm, the distance from midpoint of superciliary arch superior border(MSASB) to the homonymy endostoma of optic canal was (53.45±16.91)mm, the distance from MSASB to the opposite side endostoma of optic canal was (62.24±20.80)mm, the distance from MSASB to the homonymy entrance of ICA was (69.81±21.96)mm, the distance from MSASB to the opposite side entrance of ICA was (78.40±27.46)mm, the distance from MSASB to the homonymy lap of ICA was (56.43±15.31)mm, the distance from MSASB to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