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背景及其亮点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背景及其亮点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背景及其亮点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背景及其亮点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背景及其亮点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背景及其亮点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财会工作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为了使会计工作能够和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适应,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以财会〔2013〕20号文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下简称“工作规范”)。现主要结合其制定的相关背景,研究其中的亮点,以便充分理解其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会计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背景解读;亮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69-03

一、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的相关背景

1994年财政部发布了《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制度规则》,对会计的软件功能通过事前控制进行规范,之后会计软件开始兴起。但是由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软件评审逐渐取消。对会计软件功能的管理因此缺少了监督,一度成为空白,而且会计软件种类越来越多,品质良莠不齐,以致会计软件领域频繁出现一些混乱的现象。比如说,有的软件由于漏洞,使得他人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随意改动会计核算结果;有的软件不使用中文,使会计监督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有的软件不按照会计行业约定俗成的方式处理和输出会计资料,导致监督人员无法理解和判定核算过程的合规性等。也正因为这些混乱不合理现象的存在,财政部为会计软件功能重新确立规范,并通过一定的手段确保这些规定落到实处。明确规定会计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并明令禁止会计软件不得提供某些功能,成为制定“工作规范”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1994年7月施行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中就已经对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与会计数据的安全有过细致明确的规定。这个规范的施行,给发展还不完善的会计软件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多会计软件开发公司都竞相挖掘完善会计软件的功能,所以

现在的会计软件功能都比较完善。所以,在此次“工作规范”的制定中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软件功能的要求较之前的文件减少了很多,并且制定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市场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再强制地要求。这也可以看出来,“工作规范”的内容更加人性化。

除去为了统一会计软件功能及服务标准之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另一大特点是以电子资料取代手工记账和纸质会计文件。之前会计资料对纸质文件的要求,导致企业间的交易必定会有纸面文件的传递,整个经济体系交易环节的信息化发展也受到制约,并消耗各类资源,从而阻碍会计工作模式的创新。若无其他原因,而仅仅因为会计资料是电子形式而不被认可,就会使信息化的优势大大缩水。这样,不仅会打击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发展。此次“工作规范”首次从政策制度层面认可电子会计资料的有效性,免除企业对一定范围内会计资料的打印责任。这也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相统一。在工作规范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对会计资料无纸化的呼声十分强烈。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中小企业中在会计信息化工作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一部分中小企业以财务部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基础制定了自

己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但是都没有做到足够细致。我们都知道,会计核算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命脉,但是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会计核算制度非常混乱,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内部根本就没有一个严格完整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以至于很多会计的核算不清晰明确。我们通常说,企业账务处理依据的是会计人员精准的工作,可是会计人员有时会为了能够尽快地结束工作而简化工作,做出不准确、不符合标准的账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及可持续发展。在财政部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不仅仅是会计工作处理不当、现金管理混乱,而且会计信息有时也会发生舞弊。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一定会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时出现得更加频繁。

在中小企业出现这种问题并不鲜见,这种行为不仅仅会给企业自身的发展造成限制,影响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损害企业最终的自身利益,也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要想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建立优化节约型的会计工作模式,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案例分析

结合工作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加明确“工作规范”制定的必要性。现以山东东营的部分企业为例。

山东某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是一家规模不大的传统民营企业,精心致力于电力金具的研发、制造与销售,立足与电力、铁路行业,如今该类产品的供给在此项行业中已占据了龙头地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国内形成了畅通的供销渠道,公司现正呈现蒸蒸日上的蓬勃发展态势。这家企业虽然引进了会计电算化处理软件,但是由于习惯和观念的束缚、约定俗成的规矩以及过去的一些文件规定,企业会计人员在把数据输入电脑,由电算化软件处理好各项会计核算结果之后,都要将电子资料转化成纸质文件存档或上交。此企业会计报表及各类资料的输出需要消耗纸张、能源损耗、设备损耗,而且还需要很大的空间用于储存这些会计文件。据调查,打印成纸质文件消耗的各类成本大概为每月超过5 000元,每年为6万元。由此可以估算出全国企业每年仅因会计资料的打印一项的成本耗费就将超过亿元。

再以另一家企业山东东营某集团公司为例,该集团主要的经营项目有高精铜材加工和销售、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石油机械配件生产销售、聚氨防腐保温工程以及物资进出口贸易。在与这家企业会计人员的接触中,了解该企业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事项的处理方式。该企业有一名主管会计、两名成本会计、两名出纳。对于会计事项的处理很多都是根据企业老会计多年的经验来完成的,此种账务处理是企业多年的约定俗成的规矩,大体正确没有大的差错就可以。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在现在看来是不规范的。而且该企业会计档案的保管有专门的档案室,占用非常大的空间,在保管期内也会有各种因素使会计档案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由此可见,部分企业会计核算制度非常混

乱,很多会计核算不清晰明确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这也给企业间会计信息交换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工作规范”的制定是适时的,如果每个企业都能严格遵守“工作规范”的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会有规可循,企业的自身利益会得到保障,企业的会计工作会更加简便,我国的经济也将在一个平稳安全的环境中发展。

四、“工作规范”的新亮点

根据上述背景可以得知,我国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混乱,亟待一部专门法规的出台。那么“工作规范”的实施无疑是符合企业会计工作现状的,顺应会计工作发展的,是会计工作人员所需要的。“工作规范”中展现的亮点主要有:

(一)会计档案管理有了新的模式

“工作规范”中的第十二条、第十三条以及第四十条规定,会计软件应当根据国家统一标准提供数据接口,以满足外部会计监督需要。同时,会计软件还应当具有会计资料归档功能,并根据国家有关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提供导出会计档案的接口,保障会计档案的存储格式、元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企业内部生成的会计凭证、账簿和辅助性会计资料,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不输出纸面资料[1]。

正如上述规范所言,当满足了一定的条件时,企业内部生成的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可以不输出纸质材料。“工作规范”不要求输出纸质材料,但是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电子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会计档案的电子化储存和调阅。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纸质材料易损坏,会计档案的空间占用大,而且还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会计纸质材料,节约用纸量,全国企业每年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上亿元,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贴切。

(二)会计人员报账有了新的模式

“工作规范”第二十八条规定和第三十四条分别规定:企业应当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通过业务的处理直接驱动会计记账,减少人工操作,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

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共享服务,即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2]。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可以使得财务业务组织能够达到业务单位和财务单位之间的平衡,保证了财务对业务的支持,也强化了人员的管理。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通过使用同一报账信息平台,使得全国各地的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后通过在线登陆或多种设备登录的方式完成报账信息的申报。这样一来减少了人工操作,为会计人员减轻了负担,也使得报账便利化、统一化。“工作规范”中有多处提到了把财务操作和风险控制流程嵌入到会

计信息系统中,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工操作,使会计工作不再机械、繁冗、复杂[3]。

(三)支付方式有了新的模式

“工作规范”的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本企业信息系统与银行、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单位信息系统的互联,实现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动处理。

随着货币的形态不断发展,现如今企业的资金支付方式也在逐渐地发展变化,从现金、票据等传统方式过渡为网上银行支付方式。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管理者经营理念的转变,很多企业客户都提出了资金集中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的财务管理需求,希望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金周转利用效率。网上银行这种支付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需求,但尚未解决财务信息与银行账务信息的一致性问题。银企直联系统是一个平台,可以使企业资金管理系统和银行业务系统完成对接,实现企业资金的在线支付,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与银行之间的实时对账。同时还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的整体资金状况和资金周转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会有更多企业使用银企直联系统,这也是“工作规范”的间接优势之一。

五、“工作规范”带来的影响

在“工作规范”颁布实行后,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所有重大交易真实有效,所有的会计信息录入都要经过交易授权,且不能篡改。这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和便利性,可以实现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同时也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企业的管理者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经营管理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并要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建立银企直联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使之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差错,保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4]。

“工作规范”中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生成的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可以不输出纸质材料。这一举措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大笔费用支出,同时也可减少会计人员工作、保护环境,可谓一举多得,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会使得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企业利益得到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平稳发展。“工作规范”刚刚开始实行,很多企业还没有接触了解其内容,但是此工作规范顺应会计工作的发展,是企业会计工作所必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3,(2).

[2] 邓春娟,王伟伟.浅析内部控制的实施[J].商业经济,2011,(2).

[3] 张定锦.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10).

[4] 杨凯,余剑梅.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内部控制规范实施[J].经济视角,2011,(1).

[责任编辑王佳]

------------最新【精品】范文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一、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一)经济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且 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支持生产发展,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相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了分析,认为当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持续增加的趋势。不过地球环境的承受水平却是有限的:一是资源的有限,尤其 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是有限的;二是接受垃圾、 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如果人类的生产发展超过 了地球环境的承受水平,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相关环境保 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 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有密切关系。 据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升,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随着环境 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持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 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三)企业要达到盈 利目标必须要承担环境责任。当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 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于1992年 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被排斥 在市场之外。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 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贷款的企业一律不予贷款。(四)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预防性 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会严重污染环 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或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企 业环保责任范围将扩大,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 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回收利 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相关环境会计的

文化背景与翻译

文化背景与翻译 何君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和专业知识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针对词、句的翻译,举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历史地理;英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1666(2004) 01 - 0103 - 03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HE Jun (English Department , Loudi Teachers College , Loudi , 417000 ,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 moral concepts , history and geography ,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and explains throughexampl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 :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history and geography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在《language , Culture , and Translating》中指出“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a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idioms are so pervasive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consider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这体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人们理解语言中的重要性。同时,在英语学习与英汉翻译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英汉语语言功底较好的师生在翻译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译事的成败、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英汉语言功底、翻译方法论,同时也取决于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三者缺一不可。许多学者往往在动笔翻译之前忽略了第三个条件,才导致以上的局面。背景知识主要是指文化背景知识也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得知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透彻地理解原文,获得满意的译作,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不但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而且必须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倘若仍只死抱着语言功底与译学方法,不将它们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译出的作品势必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以下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等五个方面举译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制约作用与重要性。 一文化传统与英汉翻译 文化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且具有特色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了解英美文学、艺术、教育等诸方面的文化传统知识对英汉翻译大有裨益。譬如,He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 我们不难看出Rip Van Winkle是一个人名,那么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此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不多的人是难以准确理解此句的。另外,theMidas touch , 由于用得比较广泛,我们大家现都已知道这个词组表示“发财”,但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传统去了解它的含义,比我们通过一一识记来得更容易、更有意义。下面我们分析比较几个译例。 It’s great to hitch your wagon to a star , but that alone is notenough. “hitch one’s wagon to a star”源出于爱默生( Emerson) 1870 年出版的《社会与孤独》(Society and Solitude) 中的一句话: It’s wise for man in every instance of his labour , to hitch hiswagon to a star , and see his chores done by the gods themselves. 爱默生原话的意思是:“只要借助星(指大自然) 的力量,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到。”现在借指“只要胸怀大志,就会无坚不摧,无敌不克了。”

基于DCT图像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DCT的图像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

基于DCT的图像数字水印技术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索尼和菲利浦公司首次提出了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的方案SCMS(Serial copy management system),数字水印技术也是在继数字隐藏技术后提出的一种数字媒体版权保护方案,发展到现在不仅仅局限于版权保护,也延伸到商务交易中的票据防伪、声像数据的隐藏标识和篡改提示、隐蔽通信及其对抗等领域。随着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电子政务所涉及的相当多的信息都带有机密性,除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外,也易受到来自系统应用的假冒用户登录、非法篡改等数据安全的威胁。我国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和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大多是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网络隔离等技术和设备来保障系统的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但仍存在着安全漏洞,我们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除了必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外,还必须重视对数字信息安全认证的问题。 数字水印技术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多媒体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该技术采用信息处理技术把版权信息、认证信息等秘密信息,即水印,嵌入到原始数据中去,但不影响原内容的价值和使用,水印信息可以是产品的序列号、版权所有者的标志等认证信息。通过特定的算法恢复和检测被嵌水印后,可有效地分析信息失真的情况,判断信息是否被篡改,为版权所有者提供信息被盗版的有利证据。因此,一个实用的数字水印技术必须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安全性和不可见性。 所谓数字水印技术,就是将代表数字媒体著作权人身份的特定信息、用户指定的标志或序列码等,按照某种方式嵌入被保护的信息中,在产生版权纠纷时,通过相应的算法提取出该数字水印,从而验证版权的归属,确保媒体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避免非法盗版的威胁。被保护的信息是任何一种数字媒体,如软件、图像、音频、视频或一般性的电子文档等。数字水印是嵌在数字产品中的数字信号,水印的存在要以不破坏原数据的欣赏价值、使用价值为原则。

2021年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2021年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过去的几十年,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观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已经成为企业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前,对于环境成本的相关界定及核算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也未列入强制性披露范畴,环境成本的控制动力不足,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另外,大多数企业实行传统型的事后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反馈性的控制,忽略了环境成本全过程循环控制的重要意义,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PDCA管理循环包括:PLAN计划,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DO实施,实施行动计划;CHECK检查,评估结果;ACT处理,对不满意结果返回到计划阶段,或对满意结果的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鉴于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着复杂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成本控制,能够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持续性、战略性及反馈性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PDCA 循环理论,对于探寻全面性、系统性和反馈性的企业环境成本循环性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其对环境成本的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控制效果。大量公司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治理和控制的目标,或者目标未结合实际情况,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方式使环境成本控制存在较为严重的片面性,对于环境成本的重视并未从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环境成本控制并未立足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的实现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更多的将成本控制的目标设定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控制范围与方法不完善 从时间维度来看,目前,受传统成本观念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影响,大部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阶段,即集中于产生环境问题的阶段。通过采取措施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进行弥补性的事后控制,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以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未重视环境成本的预防和控制。从空间维度来看,受环境成本的外部性特点影响,绝大部分企业只重视企业内部真正发生的环境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而产生于企业外部的环境成本其控制和预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综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的界定普遍存在问题。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企业也缺少相应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从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以及当前的环境法律法规来看,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与披露的要求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企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P418 1.4.1 称谓问题。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它不像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如英文中cousin一词就可以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uncle一词也可对应于“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如果把“你好,表哥1”机械地译成Hello,my male-cousin-on-mother’s-or paternal-aunt’s side-elder-than myself,则可能就是一种国际笑话了。 此外,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谦称词或词语,如“x x 君、x x先生、x x翁、x x 公、x x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文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因此,我们认为在翻译时,只好将就译成Mr,x x,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x x把“某老”译成senior x x ,or old x x ,or respected x x, or Lord x x。 3.《从姓名看社会和文化》 楼光庆 接触、进而了解一个社会往往是从接触、了解这一社会的成员开始,而要认识几位社会成员往往又是以“互通姓名”为开端。姓名是开端,同时又是了解一个社会及其成员价值观念的窗口。姓名不仅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而且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 1.1.姓名的构成 姓名的构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三角形来表示: 1.4姓名含义 姓名除了表示姓氏亲缘关系外,还有各种含义。从历史演变来看,姓名所反映的大致可分下列几类: 1) 根据与别人,特别是与父亲或祖先的关系:MacArthur (英:Arthur之子)、O’Connor (英:Connor之子)、Petersen(德:Peter之子)、Gonzalez(西:Gonzalo之子)、Suarez(西:Suero之子)、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 2) 根据状貌或性格特点:Longfellow(英:高个子)、Little(英:小个子)、Reed(Red)(英:红的)、Karl der Kuhne(德:大胆卡尔)、Schwarz(德:黑的)、Bueno(西:好人)、Galgn(西:殷勤的)、Vaillant (法:勇敢的)。 3) 根据现住地或原住地:John Atwood(英:林中约翰)、Busch(德:丛林)、Nfirnberger(德:纽伦堡人)、Schweizen(德:瑞士人)、Baumgarten(德:果树园)、东门襄仲、北郭佐。 4) 根据行业或所用工具:John Tanner(英:制革匠约翰)、Miller(英:面粉厂主)、Archer(英:弓箭手)、Smith(英:金属工匠)、Goldschmied(德:金首饰匠)、Boulanger(法:烤面包的)、Alguacil (西:警官)、Caballero(西:骑士)、㈠匣(占卜)、司马昭。 2.1.姓名是窗口 姓名的构成与习用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欧洲的“姓”为例,英语为Surname,法语为Surnom,德语为Zuname,Beiname,西班牙语为Sobrenombre,意大利语为Soprannome,它们的前缀起源相同,都来自拉丁文,原意为添名或绰号。姓只是针对本人,以示区别,并不传代。世袭的姓首先是从中古时期贵族开始,然后扩展到平民。英国用姓地域始于伦敦等通都大邑,然后向外地扩展;至1500年才在英格兰蔚成风气,而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区,直到十八世纪用姓还不普遍。所以,我们在上面讨论的各模式都是社会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它们的原有含义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时已被淹没。但是,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基于全生命周期思想,建立以产品目标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流程,并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建立回收再利用系统等为主要控制方法,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 成本控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支撑,同时又对资源存量和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生产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料来自于自然资源;企业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企业产品在其最终废弃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据统计,造成全球环境污染70%以上的排放物来自制造业,而且产品报废后所造成污染的7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被决定了。因此,从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的角度看,要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有必要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使用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的现状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1998年,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5次会议,主题是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此公告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这是国内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 (二)环境成本控制的含义

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所以,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的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 (三)全生命周期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的国内研究 全生命周期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方面的研究国内主要有:徐瑜青、王燕祥、于增彪等在对生命周期全成本法进行了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实施全成本法的可行性,认为全成本法是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方法。谢家平、孔令丞、陈荣秋等在分析产品多生命周期的闭环物流链的基础上,借鉴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概念,建立了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绿色产品设计成本分析模型。王寿兵、王如松等提出了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张蓉、王京芳、陶建宏运用生命周期法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肖序提出基于生命周期思想下的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葛晓梅等建立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品环境成本分析模型;李虹等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林万祥等提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评估法,并就其具体评估过程进行了探讨。 (四)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和不足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成本观念,认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范围只限于生产过程,往往在产品设计阶段缺乏环保理念,销售阶段缺乏环保方面的宣传和营销,对于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更欠考虑。这种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废弃成本,没有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因此,企业应转变观念,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二、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 (一)全生命周期的含义 全生命周期成本(WLCC)是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和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

中国翻译行业职业调查报告

中国翻译行业职业调查报告 Industry study Analysis of MTI in China 姓名;Hua** 通过对翻译行业现状分析,可以了解到翻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对你国家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担当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翻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融合的步伐加快,翻译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由于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翻译行业暴力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的人已经涌入了翻译行业的先例。其实实际上注册一家翻译公司并不需要任何特殊资质证明,以至于某些媒体曾经将经营媒体翻译公司同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万元,即可实现致富捷径。如此低端的入行门槛便使得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合,翻译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翻译出来的东西质量低劣。目前,国内市场翻译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金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然而在这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的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而且无法拿出与之相当的产品与职业与之抗衡。 其次,中国传统翻译企业缺乏整体质量统筹控控制,现在个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以上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的工具,没有完整的翻译质量控制流程。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其中的结果大大的影响和阻碍到了中外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和交流。翻译的问题甚至是可以涉及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认为,中国近几百年来没有获奖者的情况,根本原因和关键在于没有优秀的文本翻译。 翻译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其中的主要方法是降低成交价格等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了市场上无法做到的恶性循环。全国以专业翻译注册的各类企业有3000多家,但是据统计,打着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各种名义注册然而实际上收揽翻译业务的各种企业的各种单位有数万家。依靠低成本,无从业资格的人力资源,胡乱翻译,原本已经很低的翻译价格被一再压低,很多非正规的“翻译社”的收费还不到正规企业的一半,盲目的价格征战使得很多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离开了翻译行业,大量劣质的防疫又充斥着整个中国市场。 具有专业翻译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之后,他们不得不花费在翻译之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再证明他们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且合理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长期以来翻译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投入高而且附加值低的产业。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反应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给到与足够的重视。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的同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笑话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或者寻求服务,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内部消化远不能适应性市场的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味地求上图款反而给单位的经济利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上,企业应审时车势,思考自己的未来。 翻译行业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一行业需要专业的管理也就是将翻译作为一种专业服务,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助手规范翻译过程同时在项目处理过程中对方一个题人员进行特定环节的技术培训,如: 1合理的教导 2激励因素 3制定合理的惩罚标准规范等。

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doc 12页)

环境成本及其控制刍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严重。在某些行业,如化工、化肥、造纸、酿酒、橡胶、染料和油漆等,其环境成本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如果进行严格的统计,其中一些行业的环境成本恐怕比生产总值要大得多,单位环境成本比单位产品价格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生产产品所需的环境成本纳入其市场价格,以作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破坏的补偿,这对于我国企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只有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成本,才会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防范手段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对我国的会计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体系;要求我们制定关于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要求我们将环境会计的内容列入会计核算内容的范围;要求会计信息应包含环境会计信息在内。而

我国目前在环境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尚未起步,也没有将环境会计列入会计内容的先例,因此本文拟就与环境成本内在化相关的问题进行初浅的分析。 一、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环境成本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环境成本的发生起因于环保 环境成本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

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我国在这方面还亟待加强。 (二)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 由于计量是会计的属性,因此作为环境成本也必须是可计量或可估计的。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而有些需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水污染、空气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环境成本与日俱增,面对如此窘境,如何有效地控制环境成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致力于改进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研究中,PDCA循环理论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以PDCA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利用PDCA理论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步骤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PDCA;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过去的几十年,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观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已经成为企业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前,对于环境成本的相关界定及核算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也未列入强制性披露范畴,环境成本的控制动力不足,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另外,大多数企业实行传统型的事后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反馈性的控制,忽略了环境成本全过程循环控制的重要意义,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PDCA管理循环包括:PLAN 计划,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DO实施,实施行动计划;CHECK检查,评估结果;ACT处理,对不满意结果返回到计划阶段,或对满意结果的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鉴于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着复杂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成本控制,能够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持续性、战略性及反馈性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PDCA循环理论,对于探寻全面性、系统性和反馈性的企业环境成本循环性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其对环境成本的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控

纺织印染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探讨.doc

纺织印染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纺织印染企业的排放物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来源,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其环境效益也随之扩大。基于纺织印染企业环境成本不断扩大变化趋势,在实践中必须从会计的角度入手,按照现有的成本核算形式,对成本效益进行合理的计算。本文将以纺织印染行业成本管理现状为研究点,对成本核算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纺织印染行业成本核算管理形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提升其经济收益,必须明确其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环境能促进企业进行相关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终结者。为了对企业和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必须立足于当前施工工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研究标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核算体系管理中。 一、当前纺织印染行业环境成本发展现状 基于纺织印染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下将对当前纺织印染行业环境成本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企业信息披露 环境信息披露在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点,从现有的纺织印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可知,如果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适当的审批,则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初期发展阶段设定环境保护目标,但是由于没有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审核,出现排污不达标的情况,进而导致相关环境成本没有单独显示,甚至出现核算体制不明确的情

况。 (二)核算方式不合理 根据我国当前现有的企业会计审核制度的要求,纺织印染行业的核算成本比较高,涉及到直接材料、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及项目审核费用等,基于审核方式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应用,则会出现核算方式不合理的情况,直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材料费用的归档管理和分配在应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品原料通常是按照其应用属性进行设定的,如果出现属性不明确的情况,会对现有的核算方式造成影响。其次是人工费用的应用,针对应计入产品成本管理的项目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管理失误的情况,其发生额应计入“生产成本一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并进行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三)核算机制不严谨 纺织印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说明企业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越多,排除的在废弃物也不断增加。核算机制是影响企业成本核算结果的重要因素,在实践管理中存在核算形式不确切的情况,直接给公共财产造成损失。同时涉及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本构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内容,如果核算机制不合理,则直接对经济收益造成影响。 二、纺织印染企业成本核算形式分析 基于纺织印染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当前发展特点,探究切实可行的核算方式。以下将对纺织印染企业成本核算形式进行分析。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会计制度 基于当前企业外部发展的特殊性,为了对核算程序进行有效的分析,必须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会计制度。

习语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7388089.html, 习语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作者:顾菁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9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通过习语翻译训练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涵,促进英语教学。习语翻译中,反映出中西方国家地域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意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别。教师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习语翻译训练,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习语翻译文化因素翻译技巧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 1832-1917)所认为的:包括社会成员的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尚在内的,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表达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直接或间接表现这个社会的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更应侧重于区别目的语文化内涵与本国语中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特殊用法。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我们与土生土长的英语国家的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传统不同,所接受的政治、宗教、民俗不同,即文化背景不同。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我们不能准确地领会英语中某些语句的真正含义,造成误解。例如:“The boss’s girl Friday called me.”是一篇英语短文中的一句话。此句中“girl Friday”是英国的一个俗语,尽管很多学生看过或读过英国小说家Daniel Defoe所写的Robinson Crusoe《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或小说,但还是联想不到《鲁滨孙漂流记》中“man Friday”的确切涵义是“忠实的仆人、忠实的助手”的意思。有76%学生从字面上把此句理解成了“老板的女儿星期五打电话给我”。事实上,这篇短文的作者是从《鲁滨孙漂流记》中寻章摘句,信手借用来而已。此句应译成“老板的女秘书打电话给我”。可见,不熟悉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望文生义是要闹笑话的。 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中应重视习语翻译的训练 各个民族都有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冲突的现象。英语学习者只有对英汉两种文化特征的相似及差异大小心中有数,才能把握语言的真正涵义,习语的翻译最能说明问题。习语又称熟语,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归根到底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以汉语为例,汉语这种语言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给自己使

complete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1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ranslation [Abstract] It is agreed that language is a component of culture and reflects i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linguistic but also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concerned with geographic chatacteristics,historical ,tradition, social customs ,religion art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society. Also it conditions the psychological make-up of individuals. Therefor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may experience culture shock from translations do not properly deal with the factors of cultures as a result of their lack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of cultures on transl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a vast and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 [Key Words] culture; translation; cultural background 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反映形式。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且是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历史、地理特征、传统、社会风俗、宗教、艺术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心理结构。因此,如果翻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并因此不能恰当处理好原文中的文化因素,译文读者可能要面对激烈的文化冲击。本文将主要讨论译者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翻译者应该对相关的两种文化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文化;翻译;文化背景

数字水印技术研究

数字水印技术研究

数字水印技术研究 摘要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媒体的数字化为信息的存取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显著提高了信息表达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同时也带了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别有企图的个人和团体在没有得到原作者的同意的情况下复制和传播有版权的数据文件或作品。所提数字媒体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认证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议题。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的主要传统技术之一,但是此方法有缺点:一是加密后的文件因不可理解性从而妨碍信息的传播。而是一旦被解密后,文件就不再受保护。所以需要一种代替技术或者是对密码学进行补充的技术,这是,数字水印技术被提出了。 数字水印技术是一种可以在开放网络环境下保护版权和认证来源及数据完整性的新兴技术,原作者的创作信息和个人标致通过数字水印系统以人所不可感知的水印形式嵌入在多媒体中,从而使人们无法从表面上感知水印,只有专用检测器或软件才可以检测出隐藏的数字水印。水印的存在要以不破坏原本数据的欣赏价值、实用价值

1数字水印的特点 (5) 2.2按水印所附载的媒体划分 (7) 2.3按检测过程划分 (8) 2.4按内容划分 (8) 2.5按用途划分 (9) 2.6按水印隐藏的位置划分 (9) 3数字水印的特性 (10) 3.1隐蔽性 (10) 3.2鲁棒性 (10) 3.3抗窜改性 (11) 3.4水印容量 (11) 3.5安全性 (11) 3.6低错误率 (12) 4典型数字水印算法 (12) 4.1空域算法 (12) 4.2PATCHWORK算法 (12) 4.3变换域算法 (13)

4.3.1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数字水印 (14) 4.3.2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数字水印 (16) 4.4压缩域算法 (17) 4.5NEC算法 (19) 4.6生理模型算法 (19) 5数字水印应用领域 (20) 5.1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21) 5.2商务交易中的票据防伪 (22) 5.3证件真伪鉴别 (22) 5.4声像数据的隐藏标识和篡改提示 (23) 5.5隐蔽通信及其对抗 (23) 1数字水印的特点 作为数字水印技术基本上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1安全性:数字水印的信息应是安全的,难以篡改或伪造,同时,应当有较低的误检测率,当原内容发生变化时,数字水印应当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原始数据的变更;当然数字水印同样对重复添加有很强的抵抗性。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探究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宝武集团作为我国和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在环境成本控制上有许多创新之举,其环境成本控制策略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 一、公司简介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指引下,伴随着钢铁行业去产能、调结构的号角,2017年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宝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武集团)是我国主要钢材供应商,为汽车、造船、油气开采和输送、建筑、家电、航天航空、核电等领域提供钢材制品。宝武集团不仅在经营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还十分注重环境保护,推行清洁产生,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链,着力打造绿色宝武集团,推进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二、环境成本及环境成本控制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2月在第15次会计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经济活动中,通过使用恰当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控制过程,对形成环境成本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加以控制,从而减少环境成本或将环境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上,进而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综合来说,环境成本控制按照环境成本控制流程和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披露。 (一)事前规划 事前规划是指将综合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或重新规划新的生产工艺流程、选用环境污染负担较轻的用料、或者设计可替代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等方法,达到环境保护和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企业车间和生产主管部门确定了本月或本次产品的生产规模之后和所选用的工艺流程之后,采购部门就负责采购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与环境具有良好协调性的材料。这类材料一般是指那些具有合理的经济性、协调的环境性和舒适性、可再利用或者完全降解并且性能良好的材料。 (二)事中控制 环境成本事中控制主要是企业指生产过程中,对各个生产环节的

环境成本管理

环境成本管理(Environment Cost Management,ECM) 目录 [隐藏] 1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概述 2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3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意义 4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的方法及其发展 5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建议[1] 6 参考文献 [编辑]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概述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标是通过成本管理行为的实施来提高环境效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狭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广义的环境成本还包括外部环境成本。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框架,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之中。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人们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分为事前规划法和事后处理法两种。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事后处理法,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应采用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的事前规划法。 [编辑]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环境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的范围,从而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看是一系列的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过程,同时从生产、技术、经营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成本形成全过程的管理: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内容。 (1)企业环境成本目标。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企业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外部成本”,不对企业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成本”进行合理估计确认和计量,虚减企业成本虚增经济利益;同时笔者认为,也不能硬性地规定企业增加环境成本的投入,在实践中反而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与减少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不同的企业在总体目标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