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的监管

商业银行的监管

商业银行的监管
商业银行的监管

商业银行的监管

(一)机构发展与功能定位

1、商业银行机构发展

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在本部分,商业银行特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机构。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伴随着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组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首家专业银行;同年3月,国务院指定中国银行为直属的经济实本,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立出来专营外汇业务;同年8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单位,专门从事固定资产贷款和中长期投资业务;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专门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的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经营性业务。从此形成了中央银行监管下的中国专业银行制度,初步实现了我国金融业在组织上、业务上、资金上的政企分开。1993年12月,根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随后三家政策性银行相继建立,这为国家专业银行逐步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过渡创造了条件。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做为商业银行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

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了新中国第一爱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随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不断发展,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除海南发展银行于1998年6月被行政关闭、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分支机构已遍布我国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城市。截至1999年底,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500亿元左右,已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量的1/1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我国银行业引入了商场竞争机制,初步打破了

长期以来由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提高了经营效率,促进了我国银行的商业化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健全、按商业化原则经营管理、市场反应灵敏、竞争机制灵活等特点。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合作银行。199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合并已经商业化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地方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文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合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中小企业、居民个人和地方财政入股并发起设立的在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的管理体制。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城市中小企业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截至1999年末,全国共有91家城市商业银行获准开业,其资产总额达5000亿元左右。

上述各类机构普遍遵循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原则,同时由于业务性质和风险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每类银行又有其不同特点。相应地,监管当局对各类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2、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

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历史形成的业务特点、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分工与监管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我国金融业仍要实行分业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仍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发展现代银行业务,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风险相对较小,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在中国人民银行认为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从事信托、证券、投资银行及保险等业务,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拓宽盈利渠道,提高竞争和发展能力。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其特点,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的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一是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二是坚持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三是服务于城市居民个人。

(二)市场准入

广义上,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

1.机构准入

(1)机构准入标准和条件

除本书第二部分有关规定外,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地方财政作为大股东,持股不超过30%,其他股东为地方企业和居民。注册资应当是实缴资本。

2)从业人员中应有60%以上从事过金融业务工作或属于大中专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

3)对纳入组建范围的城市商业银行,按“一逾两呆”口径,应全额核销其呆账贷款,对呆滞贷款应计提50%的准备金,对逾期贷款应计提20%的准备金,对表内应收利息应主计提80%的准备金。计提各项准备金后,相应核减城市信用社所有者权益。

4)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行由其总行拨给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营运运资金,设立城区外支行由其总行拨给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营运资金。

5)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具有规定数额的营运资金,其研究员运资金由其总行从资本金或公积金中拨付,累计拨会总额不得超过总行资本金的60%。

(2)机构准入程序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设立和分支机构年度发展规划。

①设立一级分行(省级分行和直属分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设立一级分行的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后,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持批复文件向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机构筹建及开业,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审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申请后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

②设立二级分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分支机构发展规划,向其分行下达设立二级分支机构的指示,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行向二级分支机构拟设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提出设立二级分支机构的申请,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审核后,报中国人民银行

分行审批。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所在地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行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提交申请,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负责审批。

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将批复文件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备案。

③设立支行及所属网点

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展规划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一级分行所在地城区支行用营业网点,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向拟设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提出申请,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负责审批,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备案;在不设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提交申请,由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批。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二级分行所在地城区支行及营业网点,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向拟设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提出申请,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审批,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备案。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市)支行及其所属营业网点,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二级分支机构向拟设地中国人民银行支行提出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支行审核,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审批,并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备案。

④设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

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在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后,向拟设机构所在地金融管理当局申请。

2)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①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

申请人(发起人)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拟设股份制商业银行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核同意的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申请人。

②分支机构发展规划

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定其分支机构年度发展规划,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行或城区外支行实行指标规划管理,对城区内支行的设立不在下达指标,由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按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入标准和辖区内经济发展状况控制掌握。

③设立分行或城区支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机构规划指标内向拟设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提出其新设分行或城区外

支行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审核后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总地审批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批复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

④设立城区内支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向其分行下达机构规划指标后,由该分行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提出其新设城区内支行申请,经当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审核后,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批复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并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备案。

⑤设立境外分支机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申请,在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后,向拟设机构所在地金融管理当局申请。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变更及其分支机构的升格、降格、撤并、分立等,按新设立机构的程序报批。

3)城市商业银行

①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当地银行机构、城市信用社的分布情况制定新设立城市商业银行规划,报国务院审批。根据规划,拟设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市人民政府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筹建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工作,筹建领导小组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提出开业申请,经其审核后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审批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报备。

②设立城市商业银行支行

城市商业银行制定其分支机构年度发展规划,经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核后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审批。

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机构规划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提出其新设支行申请,经当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审核后,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审批。

2.业务准入

(1)业务准入标准

参见本书第二部分。

(2)业务准入程序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①商业银行总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开办新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核准;

②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业务范围框架内,商业银行总行向其一级分行授权;

③得到授权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予以认可或否决;

④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以下机构的业务准入比照上述办法。

2)城市商业银行

①城市商业银行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申请开办新业务,经其审核后,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核准;

②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向其支行授权,支行得到授权后,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申请,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营业管理部)予以认可或否决;

③城市商业银行支行以下机构的业务准入比照上述办法办理。

3.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1)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标准

根据《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量化标准如表3-5。

此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董事、总行行长助理、总稽核、总会计师,信贷、会计、内部审计部门总经理,一级分行行长助理、总稽核、总会计师,支行副行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支行以下(不包括支行)机构第一负责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副监事长、董事,总行行长助理、总稽核、总会计师,信贷、会计、内部审计部门总经理,支行(包括异地直属支行)副行长;城市商业银行副监事长、董事,总行信贷、财务会计、内部审计部门总经理,支行副行长,任职资格适用于备案制。

(2)高级管理人员准入程序

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实行分级审核制,参见表3-6。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①总行高级管理人员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或报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核后予以核准或认可。

②一级、二级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一级分支机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以内部非正式方式任命一级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核准备案,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予以核准或认可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式任命一级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二级分支机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以内部正式方式任命二级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核准备案,中国人民银行分(营业管理部)予以核准或认可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正式任命二级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二级分支机构以下的机构比照上述方法处理。

2)股份制商业银行

①总行高级管理人员

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查核准后,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正工聘任其高级管理人员。

②分行、总行营业部、直属支行高级管理人员

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决定拟担任分行、总行营业部、直属支行高级管理人员人选后,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提出其任职资格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查核准后,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正式任命分行、总行营业部、直属支行高级管理人员。

③支行、分行营业部高级管理人员

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决定拟担任支行、分行营业部高级管理人员人选后,向的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提出其任职资格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查核准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正式任命支行、分行营业部高级管理人员。

新设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按其机构审批程序和权限审核。

3)城市商业银行

①城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

城市商业银行按规定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其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查核准后,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正式聘任其高级管理人员。

②城市商业银行支行高级管理人员

城市商业银行决定拟任支行高级管理人员人选后,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任职资格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支地审查核准后,城市商业银行正式任命支行高级管理人员。

新设城市商业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按其机构审批程序和权限审核。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定期汇总上报辖区内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核准情况。

(三)非现场监管的重点与方法

1、非现场监管主要数据(见表3-7)

监管指标报表填报说明和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的通知》(银发[1997]549号)所规定的口径、格式和时间要求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非现场监管数据,经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和监管部门加工后,形成各项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监管人员可以根据监管工作中的特殊需要向商业银行收集资产负债和损益项目中更详细的数据资料。如:分析净利差时,需要收集盈利资产、非盈利资产以及利息收入、支出在资产负债中的分布等数据。又如:分析利率风险时,需要收集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及利率敏感性资产等数据。今后,随着人民银行非现场检查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将不断完善非现场检查指标体系,调整和增加非现场监管数据收集的广度和深度。

2、非现场监管主要指标(见表3-8)

准值进行判断,有些指标需要监管人员根据被监管机构历史情况和监管经验作出判断,例如,将分析对象与其历史情况相比较,与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从中发现问题或疑点。但无论如何,监管人员通过非现场分析,只能得出初步结论,还必须通过现场检查、质询等方式进一步核实情况。

3、分析重点

(1)资产质量分析

1)贷款质量水平与结构分析。用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的总体水平与结构,与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判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与商业银行历史情况相比较,判断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变化趋势。

2)贷款逾期情况分析。按贷款逾期时间的长短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即以期限分析方法考核贷款质量指标。

3)贷款集中度分析。判断商业银行向单一客户和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是否超过规定比例,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过于集中(现场检查时,还要结合向客户提供开证、承兑、担保等其他授信情况,以综合判断信用和风险集中程度),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析商业银行在各个行业的贷款分布情况,是否过于集中在高风险(高收益)行业。

4)不良贷款地区分布分析。有利于监管人员根据各地区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发起现场检查,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5)商业银行资产组合质量分析。通过加权风险资产比率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并通过商业银行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稳健性的发展战略。

6)境外资产情况分析。主要分析国别风险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或有资产情况分析。分析表外风险暴露情况,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以及表外项目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是否相匹配。

8)呆账准备金充足情况分析。贷款损失抵补率揭示了商业银行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和一级资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质量恶化所形成的潜在损失。

监管人员还应注意,在对资产质量进行非现场分析时应在本外币、境内外和表内外并表基础上进行。

(2)收益分析

1)商业银行收益的整体水平与趋势分析。与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判断商业银行收益水平,与商业银行自身历史情况相比较,判断商业银行收益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

2)商业银行收益结构分析。分析各项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收益的比重,以及各项业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一方面判断哪些业务是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判断商业银行收益的稳定性,在商业银行各种收益来源中,哪些是商业银行通过持续经营可以连续获得的,哪些是偶然、不可重复发生的因素。

3)收益的效率性分析。通过各种效率性比率,分析商业银行相对于资产规模、人员,所取得的收益以及各项支出是否经济,各项支出所带来的收益是否经济。

4)商业银行获利能力分析。相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是否理想。通过对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的分析,能够判断商业银行是通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还是通过提高资产质量和回报率来实现盈利。生息资产比率则揭示了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中,有多少资产能够为商业银行直接带来收益,有多少资产不仅不会直接带来收益,甚至还要花费保养和维修成本。

5)利息回收情况分析。分析商业银行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实现其利息收入,有多少利息收入由于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或由于停息,使利息收入仅表现在账面上(表内或表外)。

(3)资本充足性分析

1)限制性因素分析。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注意剔除资本项目中的扣减因素,以及在资本份额中超过比例限制的部分,主要指长期债务和呆账准备金(普通)在资本项目中的比例限制。

2)资本结构分析。分析哪些资本项目具有债务性质,哪些资本项目具有股本性质,以及商业银行所承担的成本。

3)资本充足情况分析。通过资本充足比率与一级资本比率进行判断,这是国际上判断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通常使用的两个指标。

4)资本使用效率分析。资本杠杆比率揭示了一定数量的一级资本,在满足资本充足比率的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程度。

(4)流动性分析

表3-8中所列示的各项流动性指标从不同角度考核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能力,其含义一目了然。监管人员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进行非现场分时应当注意:

1)各项流动性指标属于静态的流动性分析,不利于计算具体的资产负债匹配和缺口情况,以及反映商业银行的未来流动性状况,如果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支持,还应进行动态的流动性分析,即使用资产负债到期日结构表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分析过程中应剔除到期预计不能如期收回的资产。

2)在非现场分析过程中不仅考虑资产流动性,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作出全面评价时,还应充分考虑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即通过增加负债保持流动性的能力。

3)目前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因此应当区分外币考核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4)应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能力与清算能力的差别。两者有本质差别,监管当局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

5)对商业银行流动怀分析更适用于法人机构,但对其分支机构进行分析同样有意义。一是分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及时支付能力,二是考核分支机构管理层的资金管理能力,三是考核其总行资金调拨能力和总体流动性状况。

(5)市场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分析。对信息系统支持的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即考核不同时段内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情况,计算缺口占平均资产的比重。模拟利率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资产负债不匹配以及定价速度不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

2)汇率风险分析。模拟分析由于汇率变动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的可能性和程度。

3)价格风险分析。模拟分析由于商品价格变动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和程度。

在对上述内容进行非现场分析时,监管人员应注意到,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其分析重点也有所不同。

4.分析判断与预警

通过对有关数据、指标与报表分析,监管人员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状况作出初步判断。在非现场分析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监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一些监控指标标准值为监管人中分析和评价商业银行提供了客观尺度,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监管人员仍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指标对于监管对象的具体含义。

事实上,通过非现场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客观实际往往会出现不一

致。通过非现场分析,如果认为商业银行的一些数据或指标不正常,不能简单地断定银行出了问题,这仅仅是发出了预警信号,需要通过现场检查、拜访、电话询问等方式做进一步调查。同理,有些数据、指标貌似正常,在个别情况下,其实质含义不一定支持表面结论。

(四)现场检查的重点与方法

1.现场检查重点内容

商业银行现场检查的重点内容是其财务状况和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资本充足性与资本结构;资产质量与信贷集中;盈利性与盈利结构;流动性管理与支付动态;管理水平与内控制度。

此外,现场检查还应包括对商业银行非现场报送数据准确性的核实,业务经营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银行各项管理制度的情况,以及可能给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带来影响的其他经营行为,如中间业务、委托业务、支付系统的资金划汇业务、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等。

鉴于非现场监管和局限性,现场检查应更侧重于非现场监管不易涉及的内容,如资产质量、准备金的提取、资产损失的冲销、管理人员的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内控制度的建设其有效性,以及非现场报表数据的真实性等。

2.现场检查主要方法

(1)与被检查银行人员举行各层次的会谈;

(2)利用内控问卷,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3)利用检查程序,翻阅账表凭证;

(4)计算各项比率和技术指标,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判断。

3.现场检查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组织现场检查,一般根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相关性将各项业务进行分类,由不同的检查小组分别进行检查:(1)资本的管理

1)审核权益类科目核算内容,判断资本的真实性;

2)审核资本各部分的比例,判断资本结构的健全性;

3)审核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判断资本充足性。

(2)管理及内控

1)检查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功能及运作情况,判断法人治理是否完善;

2)与商业银行管理层会谈,并审查与商业银行重大经营决策有关的会议纪要,判断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目标及业务发展规划是否合理;

3)审查商业银行内部分工制约、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和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判断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

4)检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质量、频率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判断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5)检查商业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各项数据的真实性;

6)审核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报告并跟踪商业银行对外部监督意见的落实情况。

(3)信贷管理与资产质量

1)审查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政策及审贷分离、授权授信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2)查阅商业银行贷款合同、分户账和台账,判断商业银行贷款占用形态的确定是否准确;审核贷款档案中担保合同及担保人资料,判断贷款担保的有效性;通过对信贷档案中各项资料的系统分析并结合必要的宏观经济分析和行业背景分析,判断信贷资产质量;

3)检查信贷集中情况;

4)检查其他资产质量情况,对商业银行各项资产质量做出全现评估,判断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水平是否充足;

5)检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回收情况。

(4)资金与流动性管理

1)审核各项资金业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2)检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及执行情况;

3)检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并测算其短期支付能力。

(5)会计管理与盈亏状况

1)检查商业银行会计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2)核对商业银行的账表、账实、账账等是否相符,判断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3)审核商业银行会计科目设置情况及具体核算内容,检查会计核算体系;

4)审核各项收入支出的确认核算情况,尤其是应收未收、应付未付、呆账准备金计提和费用摊销情况,判断利润的真实性;

5)检查、分析商业银行各项收与支出的合理性及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其盈利能力。

(6)外汇业务

外汇业务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外汇业务管理与内控状况的检查,对外汇资产质量的检查,对外汇买卖、资金清算业务的检查,对国际贸易结算和非贸易结算业务的检查,对外汇存、贷款业务的检查和对外汇会计财务的检查等几个方面。对管理和内控、资产质量以及存款业务的检查,与人民币业务基本一致。

1)检查外汇买卖和外汇资金清算情况,主要是商业银行外汇汇率执行情况;检查外汇买卖风险控制情况,包括结售汇业务和自营、代理外汇买卖,重点审核对交易额度、对敞口期限的管理和对交易员的授权状况;检查代理行档案资料,评估对清算账户的限额管理,评估外汇资金清算系统的使用以及印、押、证的管理;

2)检查国际贸易结算和非贸易结算情况,主要是审核托收以及信用证项下贸易结算单据,判断其风险控制情况;审查信用证开证档案,评估其授信程序,判断其信用风险;审查非贸易结算的档案资料,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外汇管理规定。

3)检查外汇会计核算情况,主要是外汇分账制的设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各项收入支出确认的准确性。

(7)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通过检查商业银行各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落实以及分工、授权情况,判断其内部控制状况,并进一步测算各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风险暴露状况,判断其风险程度及可能发生的损失。

(8)业务经营的合规性

在对各项业务的检查中,注意核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行为是否遵守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管理规定。

(五)风险的综合评价与监管报告

1、风险评价方法

在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分析的基础上,监管人员可以根据一些重要监管指标判断被监管机构存在的风险类型和风险严重程度,以便迅速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风险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状况,

对这些指标设立一定的分值和权重使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监管人员应当认识到,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全面、连续的过程,仅依靠部分定量分析远远不够,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只作为评价商业银行的重要参考,而非结论。

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仅供监管当局内部参考。

商业银行考核指标及相应权重参见表3-9。

2、风险度判断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_邱峰

44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时下热门词汇之一,2012年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小贷异军突起、“三马”试水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数量激增、十家较大的商业银行分别开设网上综合商城等。互联网社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友和生意方式,实现了虚拟社区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虚拟货币、虚拟金融与现实金融之间的转换。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网络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销售,以及网络小额信贷等多种形式应运而生;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直接匹配平台,与客户实现开放、交互和无缝接触,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框架。以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社会融资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二维模式,延伸至第三种融资模式——互联网融资。传统银行的概 念正在被颠覆,传统金融生态链面临重大变局。 二、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根源——银行金融服务有益补充 互联网金融空间巨大,主要源于庞大金融供需断层。首先,财富积累急需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其次,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融资成本过高。最后,商业银行无法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以跟上用户快速、即时需求的变化。比如说第三方支付所服务的小微商户只需要线下收单,通过移动终端管理收单平台,利润微薄,无法得到银行的服务。同时,熟悉互联网的年青一代渐成为社会主流,网络用户群庞大。2012年,中国网民5.64亿,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用户2.21亿,渗透率分别为39.3%、39.1%;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1万亿,其中网络购物突破万亿大关,网购率为42.9%,而日本、澳大利亚为69%、58%;网络广告收入达753.1亿元。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 邱 峰 (中国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江苏镇江 212004) 摘 要: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逐步边缘化银行中介功能,中间业务受到替代,面临客户流失、业务萎缩的危险,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鉴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缺陷以及商业银行所处的特殊地位,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二者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3109(2013)08-0044-07 吉林金融研究 2013年第8期(总第379期) No.8,2013General No.379 收稿日期:2013-07-14 作者简介:邱 峰,男,汉族,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经济师。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长期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2003 年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打破了过去单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格局,建立起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模式,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在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各方面均取得成就颇大。另外,审计署在2005 年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级别,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金融机构内部运行及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进行影像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在2003 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银行监管体制依然不健全。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法律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行政规章,但效率低下,法律法规针对的对象常常过于局限在银行开展的具体业务上,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和限制,监管质量监管效率受到影响。并且,监管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对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考虑欠缺。位于法律体系第二层次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并没有有效地起到补充《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的作用。 (二)管理观念滞后、与国际化趋势不适应 目前我国银行管理当局所实行的还是合规性监管,这种监管方法侧重对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形势,合规性监管自身固有的缺陷频频出现:合规性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目前金融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这种监管方法注重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较差,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还不够高效,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利用还不强,使得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有问题的银行,从而出现成本高与效率低的现象。 从监管法律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并没有做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监管准备。有些监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坚持与国际通用的原则相一致,这势必会使中国银行监管与国际银行监管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也会使本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外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这种差异无疑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对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同时,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一年只有两次非现场监管,这种监管力度对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也是不相适应的。 (三)商业银行监管信息不透明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江西理工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 2013级(2017届) 02 班学号28 学生何林茂题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现状: 当前,金融创新活力迸发,催生出一大批新型互联网金融工具。这无疑是对以商业银行为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巨大瓶颈制约和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是对商业银行升级转型的迫切需要,更是维护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研究目标:提出解决传统银行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研究内容: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优缺点、互补性和措施的可实施性。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 研究手段:查阅期刊、硕博士论文、书籍等资料。 设计(论文)提纲及进度安排: 提纲:1.互联网金融概述与时代背景。 2.互联网金融的显著优势。 3.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与自身优势。 4.传统银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具体措施。 进度:1.10.26-11.1 确定论文题目,明确论文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开始查阅资料。 2. 11.01-11.14 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3. 11.14-11.30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 12.01-12.10 整理资料,拟定论文大纲。 5. 12.10-12.30 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6. 12.30-01.10 修改初稿,完成最终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1]金涛.关联业务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2]冯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极其应对[J].商,2015 [3]刘素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2014 [4]徐洪才,推动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 [5]邵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角色[N].上海证券报,2016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7]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2013 [8]巴曙松.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2012

中国商业银行的各类监管指标及内部管理指标总结大全

[农信讲堂]中国商业银行的各类监管指标及内部管理指标总结大全 2016-05-11 农信之声 在一般客户或者银行员工眼里,银行似乎只是在吸收存款、寻求融资需求客户,管理信贷风险,并从中赚取手续费和利差。但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远没有真正体会到在如此简单的操作流程背后,银行要面临的各类监管和风险指标约束。正如以下的情景案例。 某银行客户经理小明想帮客户申请一笔贷款,从银行角度除正常信用风险审核之外,还需审查以下内容:①是否有足够的个人或公司存款支撑,即是否符合存贷比,资产负债委员会;②是否有足够的央行根据合意贷款规则核准的信贷额度;③是否有足够的银行资本支撑这样的风险资产扩张,即须符合计财办或巴办的资本充足率要求;④银行净资本是否足够大,确保该笔贷款占净资本比例不超过10%(单一贷款集中度,信审部);⑤需要审查该客户所在集团的整体授信是否超过银行净资本的15%;⑥如果该客户是关联方,对该关联方的授信又不能超过银行净资本10%; (商业银行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50%。) ⑦如果是并购贷款,则不能超过并购价款的60%,且单一借款人并购贷款余额不超过一级资本的5%;⑧如果吸收存款,大额人民币存款在月末或季末,恰巧又是小银行,可能得问问财务这边存款偏离度;

(3%)⑨如果是外币,而且又是境外个人或公司的存款,需要首先看看本行有没有足够的短期外债额度,而且该额度通常都是使用率非常高,剩余空间非常小。 尽管上述只是一个案例,看得有些眼花缭乱,实际管理过程中并不是都像小明一样一个个跑部门自己核对,但总体管理逻辑大致如此。鉴于这些基础概念的重要性,且近期网上一份严重过时的“100个银行有关会计指标及其计算公式汇总”广为流传,里面信息错误百出,借此文希望能够给予纠正。 1、存款准备金率:存放央行款项÷各项存款余额×100%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构成是存放央行及现金,不包括存放同业资金)。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是:5大行最高,其次一般商业银行(股份制、外资),最后涉农涉小微银行(农商行,城商行)。 大额清算系统在工作日17:00关闭以后,账户余额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总行法人所在地央行开立)的部分就是超额备付金,如果清算账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是分开管理的,则还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超过应缴部分。 目前银行业超额备付金率平均在1.5%-2%之间,一般大行最低,城商行最高,主要因为超额备付金是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用于日常清算必要头寸,具有一定刚性。大行的支付体系发达,多数支付甚至可以行内系统轧差,相对预留的支付头寸比例较低。超额备付金率反应一家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效率,也是银行间支付系统必不可少的润滑

商业银行监管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表

注:口径释义 1、流动性比例 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存放同业款项、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存放款项、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该指标目前未在上报银监报表中反映) 计算公式: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该指标目前未在上报银监报表中反映) 计算公式: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4、不良资产率 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表外)等。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 4.1 不良贷款率 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互联网技术不断的深入到金融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金融模式。由于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使得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模式不断的创新与变革,直接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与模式 1、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以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是以技术作为支撑的“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而不是一种“互联网技术的金融”。 从广义方面来说,互联网金融是根据网络技术、现代的信息技术以及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根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虚拟空间而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新型金融形式。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方面广泛运用,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大大减小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这就有可能使得在商业主体中的借贷双方之间的交易以及证券、基金等的流通能够直接进行交易,而非通过银行和券商等交易中心,从而就有可能使得市场出现有效的一般均衡状态。

因此,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直接融资,与传统的直接融资所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量大且透明、客户体验高、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优势,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 2、互联网模式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迅猛,特别是P2P借贷的发展远远超出国外的开创者。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起独特性和创新性。不同的信用体系、制度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与欧美模式的差异性。 欧美的互联网金融根据业务以及服务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七种: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网络融资;服务平台;信用卡服务;互联网券商;互联网交易所。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同样也是根据业务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四类:支付平台型;二是融资平台型;三是理财平台型;四是服务平台型。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 1.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 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向金融领域渗透,以互联网金融的四大模式,比如P2P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等来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以及中间业务。 以P2P平台来说,从xx年,我国第一家P2P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于上海,到2016年5月的中国P2P网贷指数快报显示,我国P2P 网贷平台数量达到3349家,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由2016年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及其监管方式(一)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及其监管方式(一) 摘要:商业银行是近现代各国金融体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机构,是业务范围最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是各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本文粗浅地分析了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及监管措施。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活动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运营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投资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资产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要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截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3.3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5.01%。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措施 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法”,是构建完整的银行审慎监管法律框架和体系的核心。 此外,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监管实际和国际银行监管最佳实践,在《银监法》和《商业银行法》框架下,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审慎银行监管的规章和指引。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人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情况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等几十项监管部门规章,涉及银行业监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另外,还有《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工作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正在制定中。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方面,今后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

商业银行对公存款路径拓展及营销策略报告

对公存款商业银行对公存款路径拓展及营销策略报告 课题研究背景2011 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资金面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理财销售监管和资金流向民间借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存款出现持续负增长的状况。而作为银行揽存的重头戏—对公存款,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方面2011 年流动性回收、社会资金量减少,导致银行贷款的派生能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银行历来使用的联合企业,通过贴现、存单质押等方式抽出资金转存的方式,不但使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也由于蕴含较大风险而受到银监会的严格监管。11 月30 日,央行宣布从2011 年12 月5 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 12 月14 日,银监会宣布推后实施新监管标准。虽然一系列措施旨在缓解流动性压力,并且多方预计近期将再度下调存准率,但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并没有出现放松的迹象,因此对扩大贷款能力并没有实质意义。考虑到过量发售理财产品带来的未来偿付压力,我们预计,2012 年中国银行业的资金压力依然存在。图:2011 年货币供应主要监测指标变化情况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10000 -50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贷款增量(亿元)存款增量(亿元)M1 M2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经国研整理反观各银行在面对2011 年的资金紧的局面

时,对公存款方面仍然使用以贷引存等比较常规的手段,甚至有些银行还通过金融掮客等灰色渠道进行高息揽存,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此等乱象导致2011 年操作风险的尤为明显,并且中国华经国研经济信息咨询中心第2 页/共144 页对公存款银行业正进入流动性明显减少,融资存量大幅增加的信贷周期。传统意义上的存贷联动可能导致未来银行的资产质量恶化,并且相比之前借贷恶化时期更不稳定。因此,我们认为,银行的负债业务改革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首当其冲的正是对公存款业务。报告观点存款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没有存款就谈不上资金营运;没有强大的存款作为实力和后盾,就谈不上资金营运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存款量的重大突破和结构的根本调整,才能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大贷款投入,从而提高存款的综合效益,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对公存款作为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金额大、成本低、效益好,成为商业银行重点组织的资金来源。努力增加对公存款,对壮大银行的资金来源、平衡信贷收支、实现各项经营目标,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巨大的存款逐年下降压力,如何适应形势,成为商业银行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这需要各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以对公存款优化为突破口,走出一条成功的对公存款工作之路。本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 ——以招商银行为例

学号: 1313115 结课论文 (2013 级) 题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 ——以招商银行为例 课程名称:现代商业银行实务 院系:金融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131班 姓名:牟雨 学号:1313115 完成日期:2015年11月21日

摘要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企业,其业务范围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还包括信托、租赁、保管、汇兑、咨询、代客理财等多项业务。商业银行以其机构众多、业务量大、辐射面广、资金雄厚而成为当今世界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它的风险不同于一般行业,它的80%—90%的资产来自客户手中而非自有资产,一旦贷款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风险发生。 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上进展迅速,尤其是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的参考和引用,但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相比,依然存有很大差距。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为了有利于其健康发展,增强其内外竞争力,尽快健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和迫切的任务之一。本文从招商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其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从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完善内控控制体系,推进流程再造几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全面风险管理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are profit seeting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ies,whose scope of business is to absorb deposits and loans based, including trust, leasing, storage, exchange, consulting financialmanagement and many other services. Commercial bank with its many instiutions,thewide businessvolume and abundant capital,becomes the most are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Banking is a business risk https://www.doczj.com/doc/b4721157.html,mercial banks,as a special operating money businesss,its risk is different from most people,it's 80% - 90% of assets from the customer's hands,rather than its own asscts, if any one pary of the lending process will lead to the risk or problems occurred .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have made rapid progress in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and also risk management especially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redit risk,market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Howev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re is still a big gap.ForChina's commercial banks,in order to facilitate its healthy development,and enhance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etitiveness, improving risk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s.This article researched on reality of credit risk,market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 Merchant Bank,analyzed the shortcoming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n presented how to operate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prove the technology of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Key Words:Credit risk;market risk;operational risk;comprehensive risk;management

商业银行监管指标共13页

附件一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说明 一、风险水平 (一)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2、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 3、流动性缺口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 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

(二)信用风险 4、不良资产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另行制定。 4.1 不良贷款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

探究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doc

探究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标志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同样遭受重创。在历经冲击之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识别能力开始让人质疑。中国经济尚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初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在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并不显著,但由于中国不断与国际经济接轨,开放条件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然会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实践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多侧重于事后弥补和经验总结,但是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和紧迫的事先管理却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实施。要实现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根据现有的指标数据对短期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是事先管理的一种切实可行方法。本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并从近期数据给出了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评价及实证检验。 一、相关领域文献回顾 国际上对于银行业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种种成果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多数方法与中国的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 1979年由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建立的CAMEL评级制度经过1997年的修改后,成为美国主要监管机构统一使用的CAMELS(骆驼)制度。伴随银行业务的拓展,部分国家监管当局引入美国CAMEL评级制度,同时结合本

国监管情况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主观判断评价体系。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结构分析法,根据选定的某几项财务指标作为分类的标准,运用二分法,通过建立二元分类数来分析被考查对象状态。Logit模型主要采用了logistic函数,该模型的问题在于当样本点存在完全分离时,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可能不存在,模型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另外该方法对临界区域的判别敏感性过度,容易导致相近样本评估结果之间差别过大。 Altman等人(1994)利用神经网络对意大利公司进行失败预测。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自适应的非参数方法,并不严格要求样本数据的分布,不仅具有非线性映射和泛化能力,而且神经网络模型的分布自由,较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对实际问题更加适用。 信用度量技术(Credit Metrics,1997)运用VaR 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风险的评价和计量。但是Credit Metrics模型的违约模型和相关系数的度量是以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这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以及数据的真实性都有极高的限制要求,因而可操作性有所降低。 麦肯锡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1998) 是在Credit Metrics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周期性因素予以考虑,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Astructur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改变趋势并进行度量[9],但是由此给模型增加了相当的复杂程度。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囿于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稀缺等原因,致使当下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十分欠

银行业对公司业务营销推动创新方案

银行业对上市公司业务营销推动创新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 公司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对商业银 行营销特征掌握不清,致使市场营销现状不容乐观?本课题就苏州大市范围内的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整体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以点带面,整体把握苏州市整体市场经济情况,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市场营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营销策略,以期能对实务操作起借鉴 意义? 上市公司现状 目前,苏州A股上市公司已达80家,数量列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之后,位居全国第五位,占全省的28%目前,这些公司2015年年报已陆续披露完毕。市金融办相关人员透露,年报显示,这些公司总资产已达3959亿元,平均资产49亿元,东吴证券、金螳螂、 康得新等上市公司表现尤其亮眼。 数据显示,在苏州80家A股上市公司中,主板有20家,中小板有37家,创业板有23 家。从区域分布看,张家港市最多,达16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紧随其后,分别 为15家和11家。从企业类型看,“苏州制造”实力最强,80家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 的有62家,占比近八成。其余企业分别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从所有制情况看,民营企业有63家,占比达79% 上市为苏州企业打开了融资发展新天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初,苏州A股上市 公司累计融资1129亿元,其中,首发融资454亿元,再融资675亿元。2016年新增融资有101亿元,其中,首发融资8亿元,再融资93亿元。 资产、营收、利润等数据勾勒出上市公司发展实绩。从2015年年报情况看,苏州A股 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为3959亿元,净资产1708亿元,营业收入1999亿元,净利润151亿元。截至

商业银行各类监管指标及计算公式

商业银行各类监管指标及计算公式 总体而言,商业银行的运行高度受制于各项监管指标。比如对于每一笔存款银行内部如何定价,要看流动性指标LCR和流动性匹配率,月末和季末看存款偏离度,一般存款和同业存款差异要看同业存款/总负债指标是否达标,总体上一般存款还需要缴纳10-12%不等的存款准备金。 对于每笔贷款,则要看对资本的消耗,授信集中度是否超标,狭义贷款额度是否够用,贷款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是否超标,出现不良后是否导致不良指标过高,影响拨备覆盖率、不良率指标从而影响MPA和监管评级。 在完成小微指标压力之下,很多银行小微投放贷款的进度决定了本行其他类型贷款的额度。因为如果普惠型小微贷款投放不足,银行和可能要被迫压制总体贷款规模。房地产贷款也窗口政策,比例不能超过20%,也意味着想要做房企融资先做其他领域贷款基数。 总之,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始终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监管指标框架,本文尝试只是做一点点粗浅的介绍。 一、贷款相关新政及指标 (一)民营企业、制造业、信用贷款相关新政及指标背景:

从2018年开始,监管层开始加大对民营企业、制造业和信用贷款的明确倾斜。2019年6月低国常会要求5 大行制造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超过往年。2018年郭树清也曾经说过要制定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和存量占比指标,简称一、二、五,不过后续并没有真正落地。相关数据:据各地银保监局工作汇报会议,截止2020年4月,北京地区:制造业平均贷款利率同比下降31BP;不良贷款率约0.61%;广东地区:制造业贷款余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 不过2020年央行开始有一点改进,在最新MPA评估种,监管当局增加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制造业信用贷款、私人控股企业贷款”等评估指标。凸显了监管当局对民营企业、制造业金融服务的重视。 以下三项在MPA评估种主要是体现在"信贷政策执行"模块,这个模块100分,此前的基本框架是信贷政策评估结果(40分);信贷政策执行情况(30分)央行资金运用情况(30分); 但是在针对不同银行评估的时侯,信贷政策评估的内容不一样,比如对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评估涉农、小微和新增贷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王英俊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类金融”的公司和业态,以脸谱(Facebook)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飞速蚕食传统银行的业务领域,并逐步影响到未来商业银行的生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方兴未艾 自1998年北京首信、网银在线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出现起,第三方支付历经十几年的发展.。2010年5月份,央行颁发了关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准入许可证,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始步入持牌经营阶段。截至目前,央行已为197家企业颁发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颇具实力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既有基本定位于个人支付的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电子支付,又有着重细分行业的快钱、易宝支付和汇富天下,还有专注于银行卡受理环境的银联商务和拉卡拉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第三方支付的身影,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呈现繁荣增长态势。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第三方支付市场也随之高速发展。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由2356亿元飞速跃进到2011年的2.16万亿元,仅2012年上半年就实现了1.55万亿元的总支付金额,预计2014年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

图1 2008-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易观智库 (二)移动支付异军突起 近年来,移动支付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是2400亿美元, 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的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用户5亿人;2011年移动支付占全球支付市场比例约为1%,2015年将超过2.2%。 在中国,移动支付作为便捷可靠的支付方式,已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业务,日渐凸显越来越热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移动支付标准确定为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 后,减少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移动支付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 1.87亿户,交易额达742亿元,同比增长67.8%;预计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87亿户。 图2 2010-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2020090308050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5〕88 号2005 年12 月30 日 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 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 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 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 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 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 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因此, 《内 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 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 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 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 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监管、分类监管和风 险预警;为推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逐步统一同质同类银行的监管标准,进一步规范监管评级工作,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现行的评级体系进行整合、修订和完善,依据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借鉴国际通用的 骆驼(CAMEL )评级体系”,广泛吸收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的良好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本指引。 一、功能 (一)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建立了 一个对银行机构的风险和经营状况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银行风险的方法与标准,旨在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判断银行的风险状况和严重程度。 (二)有利于监管机构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监管评级通过对商业银行主

浅议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议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金融监管政策日趋谨慎、利率市场化政策出台、金融脱媒速度加快、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第三方支付侵占金融市场、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等,多方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互相叠加,宏观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模式面临转型,市场有效信贷需求增速放缓,银行体系风险不断集聚,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公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及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间争夺的焦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感受,从经营模式、营销方式、人才资源管理和内部构架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把握环境变化,助推银行对公业务转型之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前言 银行对公业务包括企业电子银行、单位存款业务、信贷业务、机构业务、国际业务、委托性住房金融、资金清算、中间业务、资产推介、基金托管等等,通俗点说就是“对单位的业务”。[1]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金融监管政策日趋审慎,金融脱媒速度加快,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资产规模扩张

速度放缓、净息差面临进一步收窄、资产质量压力巨大、减值损失准备增加、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监管力度增强、同业跨业竞争加剧等多方负面因素叠加,商业银行面临着最为严峻的形势。市场竞争日益残酷,市场准入逐步放宽,竞争主体不断增加,直接冲击现有金融格局;混业经营不断深化,市场被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瓜分;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对银行传统的渠道、客户和业务带来新的竞争压力。对公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主要的利润来源,长期以来都是商业银行间争夺的焦点。[2]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模式陈旧 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这种经营模式是在长期国内金融市场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传统的“卖方市场”下,商业银行的产品只要及时进入市场就有利润回报。但是目前,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卖方市场”正在变为“买方市场”,商业银行失去了市场的主导权,“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形势。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客户参与程度的提高等,都对商业银行陈旧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由“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上来。国内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营销模式及手段同质化现象严重,关系营销导致营销成本攀升,预期未来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必将面临较大规模的转型,以适应日趋严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