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风眠油画人物艺术的历史过程

林风眠油画人物艺术的历史过程

林风眠油画人物艺术的历史过程

林风眠自幼开始学画,19岁开始接触油画。1919年开始了自己为期六年的欧洲游学生涯。他在欧洲的6年中,先后在迪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学习了2年多的时间,后来又去德国游学1年,再在法国居住了2年。也就是说,他在欧洲的前3年主要接受学校的教育,后3年则是自由学习和创作的时间。林风眠通过学习和独立思考,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画了很多情感激越的作品,形成了第一次创作高潮。

林风眠在法国学习期间受到了两个人的较大影响,一个是迪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另一个是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柯罗蒙教授。在迪戎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尽管学校的环境比较差,没有学画的气氛,有时连教授和模特都没有,但林风眠还是常常到郊外去写生,作品用色等都很有特色,得到了校长及同学的赞赏。大约9个月后,经杨西斯的推荐,林风眠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并被分配到柯罗蒙工作室学油画。林风眠在柯罗蒙工作室的学画时,由于刚开始觉得细微写实的西方绘画是中国所没有的东西,就完全沉迷在自然主义的框子里,致使学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多大的进步。有一天杨西斯特地到巴黎去看他,看过他的作品后,诚恳地同时也是很严厉地对林风眠提出了他的建议:“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地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部门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1林风眠听取了柯罗蒙的建议,从此更重视中国自己的传统,以及工艺美术中所蕴藏的无尽的艺术源泉。他也扩大视野,突破细致写实的范围,对印象主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柯罗蒙工作室学习的两年多的过程中,由于艺术观念的变化,他用了大量时间到博物馆去临摹研究,去进行户外色彩写生和速写式人体写生训练,致使他对古典写实画法尤其是人体的描绘并不像其他留学生那样只专注于形体、透视等基础的造型。柯罗蒙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但也具有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倾向。而林风眠的早期油画作品,也有着同样的倾向,这与柯罗蒙的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

1923年林风眠开始了他德国游学的生涯,而这一年则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的高潮。这期间他创作了描写希腊少女的《古舞》;描绘埃及女王思念罗马古将在海边抚琴的《克里阿巴之春思》;取材于描写法国中古血战的《罗朗》;取材于拜伦叙事诗的《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作品。这几件作品都是取材于古代欧洲、中东的历史传说与文学作品的,他创作这些作品可能是受到柯罗蒙的影响,但这也表现了青年时期林风眠沉浸在幻想中的精神状态。这期间他也创作了运用写实画法描绘的取材德国现实生活的《柏林之醉》、《暴风雨后》两件作品,这两幅画比柯罗蒙的作品要粗犷简洁得多,可以明显看到浪漫派、表现派画家的影响。在巴黎的两年间,他又创作了许多作品。1924年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上和次年的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博览会中国馆都有相当多的作品入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这是一幅具有象征倾向的群像,描绘西方文化艺术名人对世界与人生奥秘的探

1林风眠百年诞辰纪念编辑委员会. 林风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57.

索。“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荷马蹲伏地上,耶稣之沉思,托尔斯泰折腰伸手,易卜生、歌德、梵高、米开朗琪罗、沙里略等皆会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赞叹人类先导者之精神和努力”。2全画以黑、灰色为主色,用笔粗犷,表现出一种深沉忧郁的风格,透露出画家思想性格中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关心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这幅画中的思想者,以诗人、艺术家最为突出,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和艺术家在林风眠心中的地位。这与他在游学期间,受到的北欧画风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他又受到德意志民族思维气质的感染,创作出《摸索》这样的作品也符合当时的氛围和他的思想状况。这件作品在斯特拉斯堡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后,受到各界观众的注意和称赞,并入选1924年的巴黎秋季沙龙。

几年后林风眠回到了中国。从1926年到30年代初,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中国现实,呼唤人道主义的油画作品。其中《北京街头》描绘的就是在北京街头摆地摊讨生活的普通人。画家采取了特写式镜头,着重描绘青年农民的一脸疲惫,和对身边走过的人群的麻木,刻画得深入人心。或许是因为学校的工作或是天生的浪漫气质和追求现代表现的缘故,在《北京街头》之后,林风眠再没有创作这类直接描绘现实的作品。而他之后创作的作品《人道》,则是在他听说“3·18惨案”等血腥事件后所创作出来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有关于死亡的事物,却以“人道”作为标题,这正表现出了画家对不人道的杀戮的抗议。《人道》“不是描写被自然摧残的苦痛,而是直接描写人类自相残杀的恶性。作家沉痛的情绪,可于人物之姿态及着色上领略到!我们举目四顾,何处不是人食人的气象?从横的方面看起来,这幅画可以说是中国现状之背影,亦即是全世界之剖面图!从纵的方面看起来,可以说是自有宇宙以来人类本性的象征!”3在当时的中国,到处充满了白色恐怖,他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又拿到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展出,表现了青年林风眠的无畏,在当时的著名画家中,还找不到第二例。后来创作的油画《人类的痛苦》,在题材、主题和表现方式都与《人道》很是相近,但画的尺幅更大,画面中到处挤满了受难的人体,整幅画从各个角度表现出各种内心强烈痛苦的情状。总之,这件作品更加直白的揭露出一种惨烈的状况。要说《人道》还只是画家对所见的社会上的不人道事件的揭露,《人类的痛苦》则是在进一步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更表现出画家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对社会的控诉。在这之后,林风眠还创作了一系列与《人类的痛苦》的风格与表现形式相同的作品,如《死》、《悲哀》等。这一时期他的绘画开始由油画渐渐转向彩墨画,转向带有避世色彩的形式。

林风眠回到上海后,他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志与心情,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思考与创作。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主要是《霸王别姬》、《杨门女将》这一类戏曲人物作品。画面不画背景,只以轮廓线肯定的几何形色块刻画人物。特别是《霸王别姬》画面中由黑和深红为基调的几何形组成霸王和虞姬,是平面的、装饰的,风格凝重而又情态生动,是拉大与舞台艺术距离的一种再创造。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相继创作了一批反映工农劳动生活的人物画,如《收割》、《育种》、《选秧》、《劳作》、《集市》、《秋熟》、《渔妇》等,60年代初,又创作了油画《渔村丰收》、《渔市》等。这些作品都是林风眠根据当时大跃进的气氛所创作的,是他一生所有的作品中的一个特例。这些作品大都在画中看不到林风眠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看不到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格,他给画中人物安上去的脸,全都丰腴、

2李松涛.一代宗师——林风眠[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2.

3朱朴编.林风眠[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134.

健康,看似幸福而安详,但都感觉不到画中人的生命感,可以说是林风眠的应命之作。但是油画《渔村丰收》、《渔市》却不同,人物的脸并无所谓“安详、幸福”之感,完全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风格,林风眠这几幅作品没有追随当时艺术创作的流行,他画的都是一般农民特别是普通农村妇女的普通劳作,像以前的作品一样,人物的肌肉基本都平涂,并不细致描绘她们的五官,表情不明显或淡淡的。画家着重刻画的往往是土地、天空、田苗、蔬果明丽或深重的色彩,妇女儿童之间平静亲和的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